北京協和醫學堂的歷史
介紹一下北京協和醫學堂(Union Medical CollegeLockhart Hall)的歷史
History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Mark Twain
自清朝閉關鎖國,耶穌會士離開中國之後,雒魏林是到達北京的第一個西醫大夫。雒魏林於1839年來到廣州眼科醫院,因鴉片戰爭退到爪哇,在那裡學習中文。不僅即返回廣州,曾先後在澳門、舟山、寧海和香港等地行醫。《南京條約》之後,他來到上海,建立了當地第一所西醫醫院「中國醫院」(theChinese Hospital)。在那裡,他經歷了整個太平天國佔領時期,並醫治了數百名受傷的士兵和平民。
1857年雒魏林返回英國,在榮獲皇家外科學院的獎學金後,留在該學院潛心著述《傳教士大夫在中國:二十年經歷自述》(MedicalMIssionary in china:ANarrrtive of Twenty Year』Experience,1961)。當他在英國聽說北京向外國人開放的消息後,立即啟程,並於1861年9月13日到達北京,隨後建立了他在中國的第四所醫院:倫敦宣教會北京醫院(PekingHospital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或稱the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sChinese Hospital in Peking)。對於這所醫院,他的繼承者,愛登堡醫學院畢業的杜之昂在給倫敦的報告中表達了與雒魏林一樣的驚奇:「醫院一開門,病人就一直熙熙攘攘,來的多半是眼疾患者,而且嚴重到無葯可醫」,「這些病人對什麼西醫治療都不害怕。要說有什麼錯,那就是他們太信任我們的醫術了」。繼雒魏林之後,杜之昂在北京醫院做了二十年的院長。
這家醫院在義和團運動中被徹底毀掉了。事件平息之後,倫敦宣教會認識到他們的各種資源十分乏匱,同時,傳教士在教育與醫學方面的力量太分散了。作為在北京最大和最有影響的教會,倫敦會開始號召教會把力量聯合起來;美國長老會、美國海外傳教部總會響應了這一倡導,一起成立了華北教育聯合會(theNorth China Educational Union),並選擇北京醫院作為教會第一家聯合的醫學院的校址。當時正在英國的蘇格蘭傳教士托馬斯·科克仁(ThomasCockrane,1866—1955)引起了倫敦會的注意,考慮到他的外科技術和組織能力,決定派遣他去創辦北京協和醫學堂。」
科克仁畢業於格拉斯哥醫學院,曾到中國東北的朝陽行醫。後來在義和團動亂中,幸虧一名醫院男工的搭救才得以逃生。此次科克仁於1901年11月抵達北京,當他看到一片瓦礫的北京醫院時,十分震驚,但這並沒有動搖他的信心。就在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醫院的重建時,科克仁交上了好運。因為他的高超醫術和北京醫院的名聲,清廷不斷有人請他看病。其中一個有趣的插曲是,一位伺候慈禧的德貴人請科克仁給她看病,診斷結果是她需要做個小手術。但是德貴人卻擔心如果一個男人給她做了手術,她回宮後難以交代。為此他們特地安排了一個儀式,讓科克仁和德貴人拜了兄妹,那樣作為兄弟的他實施手術便不為失禮了。這個故事雖小,它卻讓我們看到了兩種文化在交流中的衝突和妥協,使我們了解到傳教士醫學所代表的內涵遠非「文化侵略」可以一言以蔽之的。
科克仁的另一個病人是李蓮英,他是門診部的常客,因為老佛爺離不開他,所以每次只能來去匆匆。正是通過李蓮英,倫敦宣教會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認可。醫學堂得到的第一筆捐贈來自慈禧,懿旨中說,「慈禧太后特為北京協和醫學堂的建立捐贈一萬兩白銀(相當於1400英鎊)以示褒賞。……科克仁大夫最近入宮為李總太監成功醫治難症,此實乃向太后展示外國醫術效力的寶貴實例」。在這之後醫學堂又得到了來自李蓮英的1600英鎊捐贈。」北京協和醫學堂於1906年正式落成,有外國教員14人,成為當時唯一得到中國政府承認的教會教育機構。英國外相、美國大使都出席了落成典禮並致辭。最引入注意的是在清廷海關工作了四十年的赫德爵士的致辭,他在稱讚了雒魏林這位先驅者的貢獻之後,對醫學堂的未來做了展望:「有雒魏林這樣的前趨者,必有獻身的後繼人。同樣,這所開風氣之先的醫學堂也必將碩果累累。即使它不能成為未來中華帝國的外科醫學院,也將為這樣的醫學院和許多其他醫學堂鋪石開路。它將為這個永昌帝國的每個角落傳播最真實的學問和最廣博的文化。」清王朝未實現赫德所頌之永昌,但是,協和醫學堂因傳播西醫這個所謂「無黨派」且任何政府和人民都需要的學問(洛克菲勒第二語),卻在辛亥革命的暴風驟雨中生存了下來。到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接收時止,該校一共培養了38名畢業生。
1915年基金會以2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協和醫學堂。本來新學校命名時準備冠以創辦人的名字。但是,對中國文化比較了解也比較敏感的顧臨指出,洛克菲勒這個名字對中國人來說過長也太陌生,當時很多人乾脆就直呼其為「美國石油大王」。因此顧臨建議最好保留原名中的協和,將校名改為北京協和醫學院(PUMC)。為重建醫學院和新醫院,基金會又花125000美元買下了豫王府。加上新的王府,座落在北京心臟地區的PUMC總面積達到了25英畝(150畝)。為了實現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宏圖大志,協和醫學院的一切都必須是最好的。1921年落成的協和醫學院擁有14座宮殿式外觀的新樓,其他附屬樓和一些保留下來的建築共59座,包括解剖教學樓、生理和藥理教學樓、化學樓,病理樓,有225張教學床位和30問私人病房的協和醫院,一所護校,一個大型的門診部,有多處住院醫和實習醫師休息間的醫院管理部,一座禮堂,一個動物室,兩個有圍牆的學生和老師宿合區。為教學和醫院而建的所有建築都安裝了保證後勤供應順利運行的設備。
馬秋莎著.改變中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在華百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01.179
推薦閱讀:
※哪類是易被痔瘡掩蓋的疾病?
※科普時間:治「禿」風雲
※中國臨床瘢痕防治專家共識制定小組
※針對MDS/急性髓性白血病老年患者的DNA甲基化酶抑製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