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經》講記(連載六)

五、觀世音還是觀自在?    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大家通常都知道觀音菩薩的全稱是觀世音菩薩,而《心經》中稱他為觀自在菩薩。那麼,到底是觀自在菩薩,還是觀世音菩薩呢?    (一)「觀世音」並非誤譯    在《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西遊記》的錢文忠教授,知名度很高。這位錢教授拋出了一個非常聳人聽聞的觀點,他表示發現了一個流傳了一千多年的錯誤: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是誤譯!——如果這真是誤譯的話,一千多年大家都沒有認識到的問題居然被他發現了,挺厲害的!    央視主持人張越給錢文忠做關於玄奘精神的訪談時,錢文忠說了一段特別有意思的話:「玄奘是懂梵文的,他知道是『觀自在』,也就是說要觀察最根本的存在,觀察最根本的本性,所以應該翻成『觀自在』。我們好多朋友講,也有說翻譯成觀世音的啊。實際上當時翻譯成觀世音以後,我們好多佛教的大德高僧就覺得有點難解釋了。所以做出各種解釋來解釋為什麼叫觀世音,這是強以為解。」    實際上,佛教的高僧大德從來沒有覺得「觀世音」難以解釋。錢文忠這樣說,我不知道他能夠代表哪一位高僧大德。「所以做出各種解釋來解釋為什麼叫觀世音,這是強以為解」,這有點污衊別人的意思。他的言下之意是說,即使把「觀世音」這個名號解釋通了,也是巧言偽飾、牽強附會,因為本來就是翻譯錯了,不懂梵文的人不明就裡,只好在錯誤翻譯的基礎上勉強進行錯誤的解釋。這番話一出口,把歷代的所有解釋過「觀世音」的人都打下水了。    當時張越說:「我聽到的解釋是說,他可以聽到世間的苦難求告的聲音,所以他是救苦救難的菩薩。」錢文忠回答:「那麼應該叫『聞世音』。」張越說:「我想也是,聲音怎麼是看的,不是聽的呢?」錢文忠就告訴大家,「觀世音」是錯誤的翻譯,誤譯的原因是讀錯了一個梵文字母:「Avalokitasvara是觀世音,Avalokitesvara是觀自在,就錯了一個字母。就造成了我們在一個很重要的宗教問題上的,一千多年的一個錯誤流傳。」    不懂的人乍一看這個訪談,簡直快要嚇死了:「原來一千多年以來漢傳佛教都把觀自在菩薩的名號搞錯了!如果一千多年以後不出一個錢文忠,我們還蒙在鼓裡呢!」    錢文忠教授的影響很大,而且他這個觀點不止說了一次,講玄奘、講《西遊記》時反覆提到這個觀點。對此,佛教的出家人必須做出正面回應。如果我們不回應,就無法解釋這位菩薩為什麼是「觀世音」而不是「聞世音」,大家就會認為佛教對於這個名號是「強以為解」,用一些牽強附會的東西欺騙不懂梵文的人。連菩薩的名號都是假的,那麼佛教的修行還能引發人們的信心嗎?念觀世音菩薩還有用嗎?    其實,說「觀自在」不能翻作「觀世音」,這個觀點並不是錢文忠最早提出的。誰最早提出的呢?玄奘法師。    在《大唐西域記》卷三中,玄奘法師談到這位菩薩「唐言觀自在」,也就是說按照漢語應該稱為「觀自在」。「即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羅,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雲觀世音,或觀世自在,皆訛謬也。」玄奘法師認為,對於這位菩薩的名號,翻譯成「光世音」、「觀世音」、「觀世自在」都是錯誤的。    玄奘法師的這個觀點對不對呢?值得商榷!我們不要迷信權威。玄奘法師雖然很權威,我們也不能迷信。玄奘法師說這個名號的舊譯是訛謬的,也就是認為鳩摩羅什法師的相關翻譯是錯誤的。可是玄奘法師這個觀點有問題。    譯經出現一些不準確的地方,本來並沒有什麼奇怪。因為佛教傳到中土的早期,漢地的法師對於梵文不精通,印度來的梵僧對於漢語也不精通,所以他們有時候對於某個辭彙找不到合適的漢語對應梵文,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觀世音」的名號還真就沒有翻譯錯,不要冤枉鳩摩羅什法師!    唐代的清涼國師(澄觀法師)是一位大德,他懂得梵文,與罽賓三藏般若共譯出烏荼國王貢獻的《華嚴經》(四十《華嚴》)。玄奘法師說過「觀世音」的翻譯是訛謬之後,清涼國師就明確表示,在他讀到的梵文原典中,這位菩薩有兩個名字,一個是觀自在,一個是觀世音。澄觀所述《貞元新譯華嚴經疏》(也稱《普賢行願品疏》)卷第七中解釋說:「然觀自在,或雲觀世音,梵雲婆盧枳底,此雲觀世,護公(按,即竺法護,譯有《光贊般若經》,其中把觀世音譯為光世音)誤作毗盧,譯為光也。濕伐羅,此雲自在。若雲攝伐多,此雲音也。梵本有二故,令譯者二名不同。而《法華》觀音品云: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觀世音也。」    玄奘法師提出相關翻譯的錯誤,根據的顯然只是他從印度求來的那個梵文本,按照那上面的梵文辭彙,這位菩薩的名號確實應當翻譯成「觀自在」;可是還存在其它梵文的經典版本,根據上面的原文,這位菩薩的名號就應該翻譯成「觀世音」。    當代的美籍華裔學者鄭僧一在《觀音──半個亞洲的信仰》一書中綜合眾多梵文研究者對「觀音」梵文的研究成果說:    「『觀音』這個名詞,長久以來一直是爭論紛紜的題目。玄奘(六〇二——六六四)乾脆說它是早期的譯經上『謬誤』,認為梵文Avalokitesvara(=Avalokita-isvara)一字應該翻譯為『觀自在』。自在是主宰義。觀自在就是『被見者之王』或『眾生所見之主』。但,澄觀(七三八——八三九?)卻指出,梵文原典本身就有兩種不同的名稱;一九二七年在新疆發現的古抄本就證實了這一點,這是第五世紀末葉的作品,在一片殘葉上出現了五次觀音Avalokitasvara(=Avalokita-svara)這個名詞,因而掃除了傳抄錯誤的可能性;引致米羅諾夫的結論,說觀音(Avalokitasvara)是本來的稱號,觀自在(Avalokitesvara)是後來才有的。穆雷·艾美諾師曾在給我的一封信中說︰『觀音(Avalokitasvara)的意義,無疑的是『察覺到聲音者』,梵文原字是所有形容合成語,前半部是被動的語氣。Avalokita的意思是『被察覺的東西』,前後合起來,字面上的意思完全是『聲音被他所察覺到者』。』」(鄭僧一著、鄭振煌譯《觀音──半個亞洲的信仰》,台灣華宇出版社,世界佛學名著譯叢77冊。按:原文六六四誤漏一個六,據文意補。梵文s上的符號/,因字型檔無法顯示,本文付闕。)    這兩個名號的運用是根據實際需要,需要表達「觀世音」的含義時,經典里就用觀世音,需要表達「觀自在」的含義時,經典里用觀自在。梵文原典中就是如此,不存在哪個錯哪個對的問題。從諸佛菩薩的名號看,這種現象也很常見。比如,佛有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每一個名號表示佛的某一方面的德行。「如來」是指乘如實之道而來,也就是說佛證得了真理。「善逝」是說佛完成了世間度化眾生的事業,進入了大涅槃的境界。觀音菩薩有不止一個名號,又有什麼奇怪?    鄭僧一的著作,研究觀音信仰的人通常是必讀的。錢文忠教授津津樂道的發現,其實早被研究討論得很充分。玄奘法師當時說「觀世音」是錯誤的翻譯,那是由於他資料相對於鳩摩羅什法師來說看得還不全,說錯了。那麼,為什麼錢文忠教授要把玄奘法師的一個小失誤拿出來放大,說這是一千多年以來的錯誤流傳,還說這是很重要的宗教問題呢?這樣的噱頭,是很無厘頭的。    不過,這確實是一個宗教問題,因為它跟我們的修行有密切關聯。    總之,觀音菩薩的一個名號是「觀世音」,因為眾生遇到痛苦的時候,稱念他的名號,他就可以觀其音聲前往拯救。又因為他事理通達,一切無礙,所以他又被稱為「觀自在」。從信仰的角度可以理解為,觀世音側重於慈悲救苦,觀自在側重於智慧觀照。觀世音是大慈悲,觀自在是大智慧。    在《妙法蓮華經》的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無盡意菩薩向世尊請問:「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訴無盡意菩薩:「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就是佛在經典里對於「觀世音」名號的一個明確解釋。    (待續)
推薦閱讀:

南師講《心經》(五)
恭迎觀世音菩薩聖誕!邀您一起念《心經》(附攻略)
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
宗薩欽哲仁波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新開示 【世俗諦 & 勝義諦】
心經講解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