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的來源[中華武術話台州]

中華武術話台州周 琦[內容提要]:中華武術源於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台州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地理環境,「鑄」就了「山魂海魄」的台州式硬氣。隨著中國佛教最早的宗派天台宗和中國道教南宗在台州的崛起,為中華武術注入了新的文化基因。明代後期,天台紫凝道人宗衡集中華武功之大成,完成了馳名中外的中華武功第一部專著《易筋經》,使台州成為中華武功的主要源頭。[關鍵詞]:中華武功 天台宗 道教南宗 《易筋經》 台州[作 者]: 周 琦 浙江台州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台州 318000)第一節 台州武術起源與發展從文物考古來看:台州武術亦發軔於台州先民生存的「第一需要」。目前台州已知最早的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仙居下湯文化遺址,是浙南規模最大、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文化遺址。下湯文化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有石斧、鏟、鑿、鐮、削、錛等,狩獵武器有石矛、刀、鏃、鉞、流星石錘、彈丸等,表明台州武術已經萌芽。進入商周奴隸社會後,青銅器逐步代替了新石器。距今3000多年的玉環三合潭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鏃等。仙居上田村出土了青銅劍、矛、鏃、弩機等兵器,為銅錫合金(金祖明《從文物 考古看台州秦以前文化》,見《東南文化·天台山文化專號》1990年第六期)。臨海博物館還藏 有一枚商周時期的一級文物青銅戈,質地堅利,製作精良。台州青銅文明的出現,表明台州武術器械有了質的演進(金祖明《從文物考古看台州秦以前文化》,見《東南文化 ·天台山文化專號》1990年第六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全國,中國進入封建社會。西漢初,因東越部落首領搖(台州當時屬東越)在「楚漢相爭」時率東越兵「佐漢有功」,漢惠帝三年(前192)被封 為「東海王」,在今台州、溫州、麗水、閩北一帶建立了歷時50多年的東海王國(《史記·東越列傳》)。漢代還在台州章安縣設立了轄區遠及台灣的軍事機構——東部都尉。自西漢 始元二年(前85)建立台州最早的縣級行政建置回浦縣(後改章安)起,至東晉永和三年(347)設置樂安(後改仙居)縣,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後改天台)、寧海、樂安5縣,大體形成了如今的台州市行政區域。東海王國、東部都尉的建立,台州行政區域的基本形成,東晉永嘉南渡後中原文化的移入,佛教與道教相繼傳入台州、州郡兵制與武舉制度的設置、明代戚繼光台州四年抗倭練兵等,既促進了台州經濟文化的開發,又為武術發展注入了新的「 文化基因」,促進了台州武術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一、台州行政區域的形成,歷代的州郡兵制亦隨之確立,促進了軍事武術與民間武術的相互滲透與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浙江南拳代表性拳類「台州南拳」。軍事武術和民間武術是中華武術的兩大「搖籃」。台州兵制,歷代不同。晉代大郡百人,小郡五十。唐代大州一千,小州八百。宋代臨海東湖闢建為水軍營,操演水師。明代因倭戰頻繁,設台州、海門、松門三衛,轄兵近二萬,清代尚轄兵萬餘。歷代兵 員雖有主、客之分,但台州「子弟兵」畢竟佔了相當數量。「子弟兵」 「強者習 弓弩, 弱者習排槍 ;緩則修農,急則為兵」(《民國台州府志·武備考》)〖HT〗。這種「寓兵於 農」的兵制,促進了軍事武術與民間武術的相互滲透和交融,其結果是形成了別具風格的「台州南拳」 。「台州南拳」是流傳於台州各地中國南拳類的拳術統稱。與浙江南拳一樣,具有以下六個特點:一是手法多樣,且多短拳;二是動作緊湊,勁力剛健;三是步法穩固,重心較低;四是快慢相間,長短並用,剛柔相濟;五是身法強調吞吐浮沉,靠蹦閃轉,腰腿身手要貫串一致,做到手起肩隨,腰催周身,完整一氣;六是氣沉丹田,發聲吐字。其歷史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據明萬曆(1573—1620)溫州學者姜准所著的《岐海瑣談》記載:「永嘉手搏之 法,傳自李克別,別號文皋,原籍臨海,其法正枬俱有七路,世所稱『李拳師』是矣!」據考:李克別所傳乃「剛柔法拳」,特點是「剛柔相濟、虛實相生、動靜相寓」,現已成為「 溫州南拳」和「浙江南拳」代表性拳種。目前尚有66種徒手套路、20種器械套路、5種對練套路 、18 種器械對練套路。主要流傳於台州、溫州、麗水、金華等地。「溫州南拳」系台州傳人,可 見 「台州南拳」源遠流長。除「剛柔法拳」外,目前「台州南拳」流傳的主要有九種拳種(見浙江省體委所編的《浙江省武術拳械錄》):(一)「黑虎拳」 系模仿虎的活動形態並結合浙江南拳的套路特點組合而 成,大部與明戚繼光「32勢長拳」有關,適合平原、山丘和船上演練。其特點是突出了南方短打的技法, 沉穩堅固,臂堅腰實,擊打猛烈,發勁短暴,邊疆進招,氣勢威猛。現尚有49種徒手套路、6 種器械套路,傳人有天台近代名拳師吳式芝、蕭聘三、奚誠甫等。(二)「縮山拳」 傳為元末農民起義首領方國珍所創編,當時在台州廣為 流傳。由於該拳動作樸實,水陸兼用,故明朝嘉靖時期浙江水師提督李長庚曾招募不少諳熟「縮山拳」的 民眾為水軍,使該拳成為有浙江地方特色的拳種之一。相傳,明代戚繼光在台州練兵編著《紀效新書·拳經捷要》時,也吸收有「縮山拳」的拳法。其特點是連續發勁,以身帶手,擊中 帶纏,剛中帶柔,步型主要為「縮山步」,從勁力與技法看,與「陳式太極拳」有相類之處, 「縮山步」類似「陳式太極拳」的「大馬步」,均有「以剛為本,勁從剛生」的風格。現尚有14 種徒手套路、4種器械套路。(三)「南八卦拳」 系浙江南拳中的內家拳,該拳的第八路是台州地方拳種,有較長 的歷史。其特點是動作柔軟,步法穩實,心靜氣運四肢、意神貫覺指端。現尚有13種徒手套路 、3種器械套路。(四)「洪拳」 系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黃宗羲(善武功)等在台州、寧波抗清失敗後 ,秘密組織「洪門」所習之拳術。該拳特點與明萬曆年間臨海李克別所傳「剛柔法拳」技藝相似 ,講究快攻,一招一式,穩紮穩打,是一種求速戰速決的實用套路。這可能存在著某種傳承關係。現尚有19種徒手套路、24種器械套路、一種器械對練套路。(五)「楊家拳」 傳為北宋楊門女將所編,該拳中的「楊家選手套路」系 寧波天童寺僧人玉高傳於天台名拳師奚誠甫。奚誠甫20世紀30年代曾在浙江省國術館任教,後傳入台州。其特點是結構鮮明,樸實無華。步法、手法均緊密明快,攻守兼顧,並以拳打、肘靠、膝頂人體經穴,達到「動即制人」的技擊目的。現尚有6種徒手套路、一種器械套路。(六)「南猴拳」 「猴拳」歷史悠久,在明戚繼光編著的《紀效新書·拳 經捷要》中就有 「猴拳」的記載。天台名拳師蕭聘三,30年代在浙江省國術館任教,後傳入台州。其 特點是模仿猴子形態,動作輕快,身手多變,常以單手、雙手洗臉閉合之招式,作為攻防引誘對方。現尚有9種徒手套路和3種器械套路。(七)「南八仙拳」 相傳北宋方臘起義時所傳習的拳種。該拳以神話中「八仙」形 態,配以技法,構成套路。仙居呂師囊、方七佛響應方臘起義而傳入台州。其特點是每招每式,都顯示了「八仙」形象的性格特徵,寓武術攻防技法於其中。現尚有9種徒手套路、4種器械套 路。(八)「南羅漢拳」 系武僧如修傳於天台名拳師奚誠甫,經他悉習鑽研,結合浙江 南拳特點,充實內容,其套路招式與浙江南拳相同。該拳分「意形」和「南拳架式」兩種,前者 名「 醉羅漢」,後者名為「羅漢十八手」。其特點是拳勢威武,勁力迅猛,閃展騰挪,注重攻 防,剛柔兼施,以意催力。現尚有16種徒手套路。(九)「南少林拳」 此拳傳習者以嵩山少林寺為祖庭,以福建莆田少林寺為發祥地, 所習拳種稱為「南少林拳」,傳入浙江後與浙江南拳相融,具有浙江南拳特色。其套路亦重樁 式,重拳術,少跳躍,較穩固,短小精悍,剛柔相兼。特點是步穩手快,五步並用,少腿法,出手快,擊敵狠。現尚有147種徒手套路、71種器械套路。以上雖然是1984年「挖掘整理武術文化遺產」時留存下來有關「台州南拳」的部分史料,但已彌足珍貴。一方面反映了「台州南拳」是軍事武術與民間武術滲透相融的產物;另一 方面「台州南拳」保留拳種之多,居全省前列(僅次於杭州與溫州),充分體現了台州人民弘 揚中華武術文化的崇武民風。二、自唐至清設武舉取士,培育了一批台州軍事武術人才和民間的尚武風氣。唐長安二年(702),「一代女皇」武則天為選拔武官始設武舉。考試內容有長垛、騎射、步射、筒射、翹關(舉重)等。宋代增加兵書義理或《論語》、《孟子》等理論考試,稱「內場」,以別於步、騎射等「外場」。自唐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1)廢武舉,台 州中武進士者184人。以地域分仙居最多為112人,以朝代分,宋、清兩朝為最。宋代台州武進士12 8人,清代43人,宋、清兩朝為最。宋代台州武進士128人,清代43人。台州歷代文科、武科狀元共6名,文武各半。最早的武狀元是宋嘉泰二年(1202)中舉的臨海葉崇,官至沅州知州;其次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中舉的仙居陳正大,官至欽州知州;第三是清同治七 年(1868)中舉的天台陳桂芬,官至廣東南雄府副將。唯一的武探花是明嘉靖二十三年(15 44)中舉的臨海張〓,官至溫(州)處(州)參將(《台州地區志·人物傳》) 。在「武而優則仕」的思想影響下,台州民間習武成風,培育了一批將才。五代時牙將臨海孫琰,神勇有智,號「孫百計」;明代抗倭名將有:廣東都督溫嶺張元勛,「起小校,大 小 百十戰,威名震嶺南」 (《民國台州府志·宦業傳》, 下同)〖HT〗;明代海 門衛參將均是客籍,臨海楊文驄始開台州籍任海門衛參將之風氣。並在浙江、廣東、福建抗倭平寇「多立殊功 」;京城衛軍都督溫嶺李超,「單騎持矛,直突倭營,斬獲無算」;鎮江副總兵溫嶺武進士季金 , 「嘗從征(日本)關白,復朝鮮有功(按:明中葉,日本侵略朝鮮,明朝派兵援朝,臨海王士琦、溫嶺季金奉命從征)」;清代名將有:浙江提督臨海蔣懋勛,「少有才能,能力舉千 鈞,(康熙)二十二年(1683)會剿澎(湖)、台(灣),進取花島,鏖戰澎湖,取虎井盤嶼及三十六島嶼,遂克台灣」;定海總兵黃岩周士法,「(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英 吉利夷船駛入定海,(士法)率官軍擊退,毀其船」;台灣總兵臨海葉紹春,「在海三十年, 追剿劇盜,率先士卒,海寇畏之,稱『葉老虎』」;千總黃岩孫起蛟,「以技擊名於時,乾隆 十八年(1753),高宗南巡,大吏選拳勇之尤者二十人,使之較技,起蛟連摔八人,眾皆不敢前 ,上稱善。時人目為『孫鐵臂』 」〖HT5」K〗(《民國台州府志·方伎傳》)〖HT〗。 更值得一書的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在台州四年(1559—1562)抗倭期間,總結創編了「32勢長拳」,並收錄了「楊家六合八母槍法」和俞大猷的《劍經》。此書歷來是研究武術的重要文獻,朝鮮在此書基礎上編成《武藝圖譜通志》,日本還以《武術早學》、《軍法兵記》、《兵法奧義》等不同書名出版此書。「32勢長拳」又名「戚繼光拳」 ,據傳是戚繼光教習訓練台州義兵,後溫嶺沿海一帶自發組織「大拳會」,每年五月初十在「大拳爺廟」前進行武術競賽,選其優者入會,溫嶺松門至今仍保留類似習俗(見台 州文管會所編的《台州風俗》)。三、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越族固有的文化特質,鑄就了剛烈不屈、好勇輕死的 「台州式尚武精神」。台州三面環山,一面瀕海,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浙中唯台(州)一郡連 山,圍在海外,另一乾坤。」(明王士性《廣志繹》卷四)一定的地理環境,影響和制約 著該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按台州地理環境,可大致分為「水鄉之民」與「山谷之民」。 水鄉之民「舟楫為居,百貨所聚,閭閻易於富貴,俗尚奢侈,縉紳氣勢大而眾庶少」;山谷之民 「 石氣所鍾,猛烈鷙愎,喜習儉素,然豪民頗負氣,聚黨羽而傲縉紳」。越族素有「處危爭死 」 (《淮南子·主術訓》)、「輕死易發」 (《漢書·地理 志下》)〖HT〗的傳統,加上東晉「永嘉南渡」與宋代「靖康南渡」,不少僑民遷徙聚族而居於台州,移入了中原文化與齊魯文化,形成了「台州民性強悍,人不畏死」 (《民國台州府志·武備考》)〖HT〗的尚武精神。早在東漢,為反抗暴政,台州曾旌揭義旗於海上(《民國台州府志·大事記略》);東晉臨海周胄為反抗強徵兵役,響應孫恩起義而克郡城;南朝臨海田流為反抗沉重的賦役,起義於浙東,稱「東海王」 ;唐代袁晁在台州起義,建「寶勝」政權,據有江浙十州之地,聚眾20萬餘,是唐中葉最大的農民起義;唐末還有裘甫起義,揭開了唐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宋代仙居呂師囊響應方臘起義,聚兵萬餘,長篇小說《南水滸》生動而悲壯地反映了這一歷史事件;元末黃岩方國珍聚眾十餘萬,稱雄浙東,揭開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長篇小說《方國珍》形象地塑造了這位武藝高強、多謀善變的農民起義領袖人物;清末歷時4年的臨海金滿起義,是晚清浙江境內歷時最久、影響最大的農民起義,長篇道情《金滿鬧台州》、《黃金滿打桐坑》、長篇小說《山大黃金滿》藝術地再現了起義的歷程。台州歷代農民起義,既集中地體現了台州人民不畏強暴、剛烈不屈的反抗精神,又充分反映了台州民間習武的普遍性。四、以中國佛教天台宗和中國道教南宗為代表佛道氣功,融入了集中華武術氣功之大成的中華武術第一部專著《易筋經》,成為中華武術功法的主要源頭。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最早的宗派,創始人為有「東方黑格爾」和「東土小釋迦」之美譽的智者大師(538—597)。他融合「南義北禪」的佛教學風,構成了以「一念三千」、「 三諦圓融」為核心的天台宗佛學思想體系。唐宋以降,天台宗分別傳入日本、朝鮮,至今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支生力軍。其佛教氣功代表作是智者大師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和《六妙法門》。天台宗禪法的主要內容是「止觀」學說。「止」意為攝心入止,達到一定的止寂、禪 定; 「觀」意為靜明觀照,生髮智慧。「止觀」即「定慧」,是佛教修持的基本方法,天台宗在 理論上用實相來闡明,在實修中以止觀為指導。強調「止觀雙運、定慧雙修」,從而開創了具有天台宗獨特風格的修持方法。上述二書,1400多年來流傳海內外,影響極為深遠。中國道教南宗為張伯端(984—1082)創於台州,他博學多才:「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術,靡不留心詳究。」(宋張伯端《悟真篇·序》)其氣功代表作為《悟真篇》,與「丹經王」《周易參同契》齊名。《悟真篇》以傳統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學觀出發,以人身為鼎 爐,以精氣為藥物,以神為火候,循行一定的經絡,經過一定的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不散,結成內丹。內丹以祛疾健身為初效,延年永壽為中效,「陽神飛升」為最高目標。張伯端創立的「先 命後性,性命雙修」中國道教南宗修持功法,對後世影響極大,元明出現的道教凈明派、(張)三豐派,宋明理學家朱熹、王陽明等亦深受影響,至今其《悟真篇》仍被譽為「中國氣功 四大經典」之一。中華武術由功法、套路、格鬥三種運動形式所組成。功法為套路和格鬥提供必要的體能準備,套路與格鬥則顯示功法的水平高低。三者既相對自成體系,又相輔相成。武術技法強調「內外合一」,武術教學強調「內外兼修」,武術訓練強調「內外互導」。顯然,這 「三大原則」是深受天台宗的「止觀雙運、定慧雙修」、道教南宗的「先命後性、性命雙修」的佛道氣功修持理論的影響,而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於天啟四年(1642)編著的中華武功第一部專著《易筋經》,則集中中華武術氣功之大成,提出了「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 」 的「內壯外強、內堅外勇」統一論,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武術氣功體系,奠定了中華武術功法 的基礎。第二節 台州是中華武術功法的主要源頭中華武術發展到明末清初,逐漸形成了以少林派與武當派代表「主於博人」的「外家拳」和「主於禦敵」的「內家拳」這兩大中華武術傳統流派。而奠定這兩大流派功法基礎的 則是融天台山佛道氣功文化於一體的《易筋經》。武術家和武術史學家、中國武術研究院康戈武教授認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編著的《易筋經》〖HT5」K〗(《易筋經》的 作者,據清代學者凌廷堪的《校禮堂文集》、周中孚的《鄭堂讀書記》、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的《少林武當考》、康戈武的《中國武術實用大全》、周明和周稔豐的《易筋洗髓(修訂本)》以及《中國大百科書·體育卷》等書考證,均認為此書系明天啟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託名達摩而作。筆者去浙江圖書館古籍部查得該書跋:紫凝道人法號「宗衡」)〖HT〗,集中華武術氣功之大成,它標誌著中華武術氣功體系的形成〖HT5」K〗(康戈武《中國武術實用大 全》)。一、《易筋經》融攝了各家氣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武術氣功體系。氣功按功能可分為三大類:一是防病祛疾的醫療氣功;二是延年益壽的保健氣功;三是以氣助勢、以氣助人的武術氣功。武術氣功與各家氣功相同之處,都是追求「氣」的效應;不同之處是:武術氣功利用「氣」更有效地發揮人的攻防能力,為技擊制勝服務,而不注重用「氣」的醫療保健作用。《易筋經》融攝了儒家氣功的「養氣」、佛教氣功的「禪法」、道教氣功的「內丹」 以及「服藥助功」修練法、醫家氣功的按〓、按摩等各派氣功功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武術 氣功體系:(一)確立了武術氣功的鍛煉宗旨。《易筋經》修鍊目的是「以 血氣之軀,易為金石之體」 (《易筋經·總論》)。所謂「金石之體」 ,即「有形之身」「得無形之氣相練而不相違」,形成「內壯外強、內堅外勇之體」 (見《易筋經·膜論》和《內壯論》)。「內壯既得,骨力凝堅」之後,「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弩之 ,硬如鐵 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 (《易筋經·內壯神勇》)。 這種強身與技擊的統一,而以強身為基礎的鍛煉觀,正是武術氣功的鍛煉宗旨。(二)確立了武術氣功的鍛煉原則。《易筋經》的修鍊原則是「練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無形」是指人體內在的「精氣神」;「有形」是指人體外 形的「筋骨皮(《膜論》)」;「練有形」與「培無形」的統一,即「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武諺的由來。這種「內外兼修」觀,正是武術氣功的鍛煉原則。(三)確立了武術氣功的鍛煉程序。〖HT〗《易筋經》將練功的全過程分為「內壯」 和「外壯」 兩個鍛煉階段,並規定了先練內壯、後練外壯的鍛煉程序。其《外壯神勇八段錦》認為:「 內壯既得骨力堅凝,然後可以引達於外。蓋其內有根固,由中達外,方為有本之學。」內壯鍛煉分為「凝固(指通過守中鍛煉,使全身內氣凝而不外溢)」、「充周(指積氣充滿任督 二脈)」、「暢達(指氣能隨意暢行)」三個步驟;外壯鍛煉也分為「外導(指將內壯之氣引 達於四肢)」、「假力(指憑空作勢,進行推拉舉按重物般的術式鍛煉)」、「實操(指藉助綠 豆、熱水、大樹、巨石等,磨練皮膚和增長實際攻擊力)」三個步驟。無論是內練,還是外練, 都要遵循「漸次加重、漸次加力」 (《易筋經·行功輕重法》)循序漸 進的原則。這種內壯 既熟、再練外壯、循序漸進地增大鍛煉負荷的練功方法,正是武術氣功普遍遵循的鍛煉程序。(四)確立了武術氣功的用藥準則。《易筋經》中載有「內壯葯」四方、「湯洗葯」一方,「下部洗葯」一方。服法為:「行功之際,先服藥一丸,約葯入胃將化之時,即行揉功。 」「 行功三日服藥一次,照此為常。」並指出:「練壯之功,外資於揉,內資於葯」,「揉與葯 力兩相迎湊,乃為得法」。洗葯為外用藥,用湯洗於鍛煉部位。洗法:「一日一洗,或二日一洗 。以此為常,功成則止。」並強調「行功之時,頻宜湯洗,蓋取其鹽能軟堅,功力易入;涼( 葯)能散火,不致驟熱。」習練「下部行功法」:「當用藥水日日湯洗,不可間斷。蓋取藥力 通氣和血,蒼老皮膚,又且解熱退火,不致他變也。」這種以藥力助功效,以藥力防損傷的「內 外用藥法」,正是武術氣功的用藥準則。(五)形成了武術氣功的體系。《易筋經》中記載的功法,涉及到人體各部位的鍛煉方法,而且形式多樣。其「采精華法」屬靜功吐納養氣法;「易筋經十二勢」屬動功導引行 氣法;「十二月行功」和「內壯神勇功」屬硬氣功中的排打功法;」下部行功「屬硬氣功中的鐵 襠功法;」外壯神勇八段錦「和」假力運力勢法」屬壯力氣功的假力練法;「神勇余功」、「練手 余功」、 「搓膀腕法」、「撻練手足法」和「練指法」等,均屬藉助外物和外力鍛煉踢、打、抓、拿等攻堅抗擊力的功法。這一系列功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武術氣功的體系。總而言之,以提高攻堅抗擊力為前提,以武術固有氣法為基礎,以融攝諸家氣法為旁參,形成了區別於醫療保健氣功的武術氣功,《易筋經》則是武術氣功體系形成的標誌。 二、以天台山佛道氣功和《易筋經》為主體的中華武術氣功體系的形成,奠定中 華武術功法的基礎。少林派與武當派作為名馳中外、代表中華武術的兩大傳統流派,其功法基礎即是以天台山佛道氣功與《易筋經》為主體的中華武術氣功體系:(一)對少林功法的影響。少林拳是在中國古代健身術的基礎上,吸收各家之長而形成的中華武術中影響最大的流派,以其剛勁有力、樸實無華和利於技擊而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電影《少林寺》上映後,國內外「少林熱」經久不衰。然據明代戚繼光於1561年秋在台州 編著的武術名著《紀效新書·拳經捷要》記載來看:當時少林拳不及少林棍著名。此書記有「 宋太祖三十二長拳、六步拳、猴拳、溫家七十二行拳」等十多家名著於時的拳種,而無少林拳。只載有「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另在明代鄭若曾的武術名著《江南經略·兵器 總論》中,亦只記「趙家拳、南拳、北拳、西家拳」等11家著名拳種,不記少林拳;只載有「 左少林、右少林」之棍。可見當時少林拳在武術界知名度不高。而《易筋經》流傳至少林寺後,被視為鎮寺之寶,該寺武僧將此書作為習武必修的「基礎課」,形成了少林武術氣功,功 法和技法的有機結合,促進了少林武術的發展。《易筋經》在當時武術界的影響極為深遠,尤其是在清初,為了爭奪少林寺最高武功秘笈《易筋經》,武林各派曾相互殘殺。為此,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乾隆帝以游中嶽嵩山為由而駕臨少林寺,命該寺方丈獻出《易筋經》,由國家印刷流傳(周稔豐、周明《易筋經洗髓經(修訂本)·序》)。晚清著名學者潘〓指出:「至今少林寺僧眾謹以角藝擅長,是得此經之一斑也」(晚清刻本《易筋經·潘〓序》)。民國六年(1917)由大聲書局出版的《少林拳術精義》一書( 又名《易筋經義· 服氣圖說》),即是《易筋經》的翻版。民國間,少林寺方丈、著名武僧妙興傳出的 數十種少林功法,大都是《易筋經》行功理法的繁衍(康戈武《中國武術實用大全》 )。在少林功法中,既有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提出的「止觀學說」, 尤其是「六字訣氣法」名列「少林七十二基本功法」之首;又在《易筋經》「韋馱獻杵十二勢 」和 「神勇八段錦」的基礎上,衍成《易筋經》「文八段錦」和「武八段錦」功法,後輯入《衛 生易筋經》和《內功圖說》,在最近出版的《少林武術百科全書》中亦有輯錄。《易筋經》提出的 「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修習原則,已深深地融入少林武術之中。我國武術界泰斗、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蔡龍雲認為,少林拳術按其運動方式可分為三類:一是拽拳踢腿、閃展騰挪、進退快速、變化矯捷、拳腳起動形同一般的長拳。這類拳的鍛煉意義,多側重於技擊功用的訓練與提高,稱之為「練神」。如「少林短打」、「羅 漢十八手」、「八步連環」等。二是運氣鼓勁、骨剛筋粗、肌腱隆凸、時張時弛、拳腳起動勢如南拳。這類拳的鍛煉意義,多側重於身體外在的筋骨勁節的鍛煉,稱之為「練精」。如「金剛伏虎」等。三是呼吸吐納、氣行之脈、守心住緣、止心不亂、動作連綿、純任自然,拳腳起動類似太極拳。這類套路和南陳智者(即天台宗創始人)所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所提出的「六氣」、「十二息(呼吸)」、「止守擾陀那(丹田)」來醫治病患的禪法,結合得非 常緊密。一代武術大師蔡桂勤和他的師兄如修,曾在滬杭等地演練過「少林心法羅漢拳」,就屬這 一類(蔡龍雲《少林寺拳棒闡宗》)。蔡龍雲的精深之見,充分說明天台山佛道氣功與《易筋經》對少林武功的發展 ,起到了「培基」和「催育」的作用。(二)對武當功法的影響。〖HT〗武當派的內家拳傳為元末明初的武當山高道張三丰 所創。其特點是「主於禦敵」,尤重內功。武當內功亦以天台山佛道氣功與《易筋經》為基礎,博採諸家氣功而成的有別於「主於搏人」的少林派功法。自宋代台州張伯端著《悟真篇》而創道教南宗內丹功法後,元明以來影響深遠。張三丰承道教南宗傳統,與張伯端一樣,在修鍊思想上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在內丹理論 上提倡「性命雙修、陰陽雙修」,在修鍊方式上主張「大隱市」;在內丹功法上遵循「固築根 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修習步驟。從而奠定了武當派內家拳功法的基礎,並開創了明清以來影響最大的內丹流派「三豐派」(任繼愈《中國道教史》)。1988年,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國著名的武當派武術家李天驥主編的《武當絕技秘本珍本彙編》一書(下簡稱《武當絕技》),這是目前國內第一 部系統闡述武當拳術、內功、劍譜的武術專著。其《內功篇》系統地闡述武當內功的理論及功法。從中可清晰地看出天台山佛道氣功與《易筋經》對武當內功的影響。一是張伯端「性命雙修」的內丹理論是武當內功的主體。《武當絕技·內功篇》指出:「武當武術,尤重內功,以內功為基本功;猶建高屋,先築地基;地基不固,高屋焉存? 」 武術內功是指採用以意領氣、以氣運身、以身發力為基本鍛鍊形式的一種「內外兼修」方法 ,說到底還是「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張伯端在《青華秘文》中從「心為君、神為主、 意為媒、氣為用、精從氣」五個方面論述修鍊「精氣神」之道,還提出了四個修鍊階段:「( 固)築(根)基、練精化氣、練氣為神、練神還虛。」「內丹」,道家之名;而武術則名為「內 功」 。張伯端這套內功練養理論被《武當絕技》視為武當內功的基本功,所輯《道家龍門派性命雙修功法》中提出的「收心求靜,收氣降龍,安爐運鼎,十口呼吸開八脈,外文武火金木合併法,點龍虎穴、固精關門法」五大功法,實質上是張伯端「性命雙修」內丹功法的具體化 。此外,在武當劍譜中還輯有《紫陽(張伯端號紫陽)劍譜》(《浙江省武術拳械 錄》)。二是以《易筋經》的「內外兼修」理論,作為武當內功的修鍊指南。內功修鍊之法,主要是養氣、練氣與運氣。《武當絕技·內功篇》指出:武當內功「養氣」的理論,不外乎 《易筋經》所說的「守中(氣)、絕妄(念)而已」。只有「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繼絕 其諸妄念,漸至如一而不動」,方能「養氣」;在「練氣」上,主張「以心為體,以氣為用」 ,要按《易筋經》所說「莫先於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的練氣之道,方能「有補於國(武 )術」。在「運氣」上,要練好樁功,並按《易筋經》「運掌八法」,在「運使之中,隱寓練 氣之法 」,做到「意行則行,意止則止」;在內外功關係上,要按《易筋經》「內外兼修」的原則 ,必須「先練有形(即筋骨皮)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即精氣神)者,為有形之輔」;「二 者交顧,始克有濟」。從上可以看出:《易筋經》的功法理論已成為武當內功修鍊的主要依據。此外,其《武當絕技·內功篇》還輯錄了天台宗智者大師的「六字訣氣法」,作為武當內 功運勁、發勁的輔助手段。總之,天台山佛道氣功和以《易筋經》為標誌而形成的中華武術氣功體系,促進了中華武術功法與技法的統一,強身與技擊的統一,內壯與外勇的統一;確立了中華武術技法的「內外合一」,教學的「內外兼修」、訓練的「內外互導」三大法則,完善了中華武術的 理論體系。這就是台州文化對中華武術所作出的獨特貢獻。1999國際傳統武術暨絕技大賽選擇了曾於1907年創辦我國第一所體育學校「台州耀梓體育學堂」,湧現出黃岩「全國武術之鄉」 的台州作為舉辦地,既是歷史必然中的偶然,又是歷史偶然中的必然!
推薦閱讀:

專利、周易、氣功、武術、內部、教材、收藏
全看 第1頁 :武術中的氣功(一)
武術集萃【44】
【傳統武術典傳國術】如何理解螺旋勁?

TAG:武術 | 來源 | 中華 | 台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