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交鋒與交融,《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

交流、交鋒與交融,《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虎嗅2012-08-23 14:52收藏10評論11

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馬立誠的八種社會思潮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老左、新左、民主社會主義、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新儒家;第二部分是研討會發言材料,收有馬立誠、楊繼繩、雷頤、高全喜、李楯、鄭也夫和竹立家的講話;第三部分附錄一些文章,有葛兆光、蕭功秦、徐友漁、王笛和趙復三的文章,其中葛兆光提出四種思潮:民族主義、左派、西方新理論和自由主義,蕭功秦提出六種思潮:自由主義、新權威主義、新左、新民族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全書以以上三部分全面介紹了目前中國各類的思潮,儘管名稱和劃分各有不同,但清晰提供了一幅當今思潮的俯瞰圖,代表著各階層、各年齡、各區域、各經濟文化背景的複雜多元的拼圖。前言一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這是英國歷史學家科林伍德的話,他提供了認識歷史的一個維度。歷史事件已經永遠逝去,絕無可能在今天原原本本復現。在文本和視像中復現的歷史,是歷史在學者心靈中的重演,科林伍德稱之為「歷史的想像性」。歷史事件是人的思想對象。比如,很長時間裡,對王安石變法是讚頌的。改革開放以來,新銳歷史學者否定了王安石變法,指出他的路徑依賴和增長模式問題嚴重,連一個梳子、一把芝麻都必須由官方銷售,對民間竭澤而漁。在新銳歷史學者的文本中,王安石變法的歷史呈現出與過去完全不同的面貌。再看抗日戰爭,究竟國內不同力量在抗日過程中起了什麼樣的作用,不同地域、不同時間段有不同的解讀。因此,在不同地域、不同時間段,抗日敘述就呈現很大差異。改革開放史也是如此。在一些左派眼裡,改革開放是「勞動人民再吃二遍苦,再受二茬罪」。不同的歷史敘述的背後是什麼呢?是認識和思考,是思想。因此,認識歷史思想,思考社會思潮的交鋒,是我們理解歷史的一把鑰匙。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自由的初步擴展,為各種思潮面世提供了最低限度的寬容,使我們能夠觸摸到各種思潮大致的邏輯和邊界。由此起步,中國思想界開始進入一個群雄初起的春秋時代。由於本書篇幅所限,只能概要勾勒出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這八種思潮,包括了官方的和民間的思潮。除了居於主導地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即鄧小平思想之外,還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民族主義思潮、新儒家思潮和民粹主義思潮。這八種思潮,或部分重合,或彼此分立,或激烈爭辯。透過這八種思潮,有助於我們認識中國的過去和現在,也有助於我們探知中國的未來。這裡要說明的是,八種思潮並非囊括了當代中國全部社會思潮,比如基督教思潮就沒有包括在內。本書討論的八種思潮,是在當前語境下能夠在大眾傳媒上公開進行論述和博弈的社會思潮。三這八種思潮有兩個特點:一是「問題意識」;二是這些思潮與西方社會思潮有密切的聯繫。先看第一點。為什麼這30年會出現八種思潮?原因在於中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產生了各種問題、矛盾和衝突,這就促使人們的思考不斷突破既有觀念框架,尋求對策方案。打個比方說,這八種思潮,猶如八種藥方。從各路名醫的主觀意願來看,都是意圖展示平生絕學,對症施治,起沉痾於病體,致安康於民眾。但藥方各不相同,少不了爭執一番。30多年來,不同發展階段產生了不同的問題,變化的形勢不斷提出新的需求,各種思潮的起伏漲落也就呈現出參差的狀態。再看第二點。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與西方社會思潮有密切的關係。比如,西方三大主流思潮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保守主義,對中國都產生了很大影響。自由主義傳入中國百年,起起伏伏,有目共睹。社會主義思潮傳到中國,先後演變和產生了四種社會主義:一是根源於斯大林主義的毛澤東模式社會主義,如今老左派思潮即為毛澤東模式社會主義的遺存;二是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三是民主社會主義;四是新左派的社會主義思潮。但是,新左派雖然激烈批評資本主義,他們主張的社會主義卻比較模糊。保守主義並非如有些人理解的那樣是一種頑固的反動思潮。保守主義是一種正常的文化選擇,是一種面對挑戰的歷史性反應。保守主義主張保存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皇權專制制度、太監製度、凌遲制度和裹小腳風俗等當然不在優秀文化範疇之內),試圖用現代思維方式和文化精神闡釋、保留傳統文化的精髓,特別珍視倫理、道德、審美、語言方面的寶貴遺產。就此而論,海內外新儒家一些領軍人物是為代表。保守主義並非一味維持現狀,也不排斥自由民主,而是致力於以自己的主張改進現狀。一般來看,保守主義比較審慎,不贊成劇烈突變的革命。自由主義也反對人為建構烏托邦,主張逐漸演進,因此自由主義也含有保守的成分。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是相通的。至於民族主義思潮和民粹主義思潮,其定義、闡釋和研究的理論框架也來自西方。四由於中國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治系統,所以中國的左右之分,與國際上左右劃分標準不一樣,在很多問題上甚至完全相反。比如在歐美,左和右在政治上都支持代議制民主政治。中國不是這樣。右支持憲政民主,而左不贊成憲政民主。另外,中國的右也贊成完善社會保障,保護人權,這等於是幹了歐美左派的事情。再比如,在歐美,力主改革的往往是左翼。但在中國,情況恰相反。又比如民主社會主義思想,在歐美歸於左的一路,在中國卻被說成是右。限制自由,限制工會農會的活動,在國際上常常是右翼作為,在中國被看成左的主張。中國有人主張按照國際劃分方式重新釐定中國的左和右。但中國的左右分野早已約定俗成,盡人皆知。一提左右,大家都知道你在說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打亂重來,更添混亂。本書是按照中國目前區分左右的標準展開評述的。五曾有一個流行的理論說,什麼是左?超過時代,超過當前的情況,把將來才能實現的東西拿到現在來做,在行動上冒進亂斗,這是左。落在時代後面,落在當前情況的後面,這是右。這個說法顯然有問題。中國共產黨多次代表大會都莊嚴承諾,將來一定會把中國建設為「高度民主」的國家。為什麼左的勢力不把民主搬到眼下來做呢?中國的左到底是什麼?高放在《左的來龍去脈》一文中說:「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眾多消極因素成為滋生左的思潮的肥沃土壤。大量自然經濟的手工勞動小生產、農民的平均主義、君主專制主義、個人集權制、領導職務終身制、等級制、家長制、個人崇拜、官僚主義等,都使左的東西更加根深蒂固,更具群眾基礎,並成為左的歷史根源。」高放:《高放政治學論萃》,團結出版社,2001,第63頁。在這樣的基礎上生長出來的東西,肯定是向後看的。左的勢力所主張的「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無疑是落後的東西,毫無「將來性」可言。汪暉在《現代性問題答問》一文中曾經談到左對自由權利的壓迫。他說:「就以人們普遍關心的自由權利面臨的危險而言,20世紀的歷史證明,它既來自右的方面,如40年代的德國、義大利……也來自左的方面,如斯大林主義和當代中國歷史中的讓人難以忘懷的悲劇。」汪暉:《去政治化的政治》,三聯書店,2008,第502頁。綜合以上兩種意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中國的左,是壓迫自由和民主權利的東西。六薩特在20世紀60年代說,左和右已經是毫無意義的空殼了,左和右不再具有分類價值。義大利政治理論家諾貝爾托·博比奧在2010年最新版的《左與右——政治區分的意義》一書中說,直至今天,左和右的區分不但沒有廢止,而且還相當廣泛地深入人們生活中。這個說法站得住腳。比如,2011年9月,丹麥選出第一位女首相赫勒,中外媒體都稱她是左翼,會帶領丹麥「向左轉」。2011年10月17日,法國社會黨選出該党參加2012年大選的總統競選人奧朗德。法國媒體稱他為左派,中國媒體也說他是左翼。能不能想像全國所有的人對複雜的政治思想問題都持同一種意見?顯然不可能。有意見分歧,自然要分成派別。分成派別,就要用簡要的辭彙概括,左和右就是這樣的字眼。當然,用左和右來描述政治見解的區別,來自一個契機,就是法國大革命時期不同觀點的議員,分別坐在左右兩側。用座位排列的空間概念區分政治觀點,純屬偶然。但是,這個說法一旦沿襲下來被人們接受,就形成定式,不易更改了。左和右具有描述性意義和評價性意義,正如很多政治術語一樣,左和右不那麼精確。另外,左和右爭執的問題不斷更新。一些衝突不再重要甚至消失了,新的衝突出現了。比如西方現在的左和右不再向法國大革命時期那樣,爭論民主和共和問題,而是爭論移民問題、墮胎問題、稅收問題、社會福利問題、政府干預程度問題等。七春秋戰國和五四運動時期是文化大突破、大發展的黃金時期。至今人們回憶起這兩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就,仍然充滿自豪。眾所周知,這兩個時期的思想文化環境比較寬鬆,百家爭鳴,思潮活躍。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諸子百家,然而自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兩千年,思想原創力逐漸枯竭,一直到清末,中國思想沒有越出先秦的範圍。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構建有利於思想創新的寬鬆環境,是促進文化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經途徑。當今中國各種思潮的交流、交鋒、交融,是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創新的新氣象,也是軟實力噴涌的源泉。因此,貫徹「雙百」方針,減少行政干預,避免用權力代替思想、壓制思想,促進各種思潮健康發展,並且形成制度化的競爭環境,實乃當前文化改革的要義。八本書部分內容,曾以專欄文章形式,在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的《經濟觀察報》連載並上網,引發海內外反響。余英時、鄭永年、葛兆光、王輝耀、徐友漁、雷頤,以及博源基金會的秦曉、何迪均對此項研究給予肯定,並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作者在此表示感謝。另有一些台灣讀者閱讀之後,發來郵件討論。其中,一位署名漁父的讀者來信說:早在20世紀初,孫中山、江亢虎、張君勱等人就引進了民主社會主義思想即社會民主黨的主張,希望在相關章節中補充進去。我回答說,文章評述的大陸八種思潮起止時間,大體上是從1978年到2008年。部分章節為了理清脈絡,在時間的前後節點上有所突破延伸,但也以這30年起伏變化為主。這一點,也應向本書讀者說明。

關注微信公眾號虎嗅網(huxiu_com),定時推送,福利互動精彩多
推薦閱讀:

毛澤東:偉大人民的偉大事業總會有人罵,他們越罵的凶,我就越高興。且看半個世紀後究竟誰敗誰勝?
當代中國正在流行的十大婚戀觀

TAG:社會 | 中國 | 交流 | 當代中國 | 思潮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