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佛教的基本知識
真心想學佛,但是苦於佛教知識浩瀚無邊,所以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地羅列了一些基礎知識,算是入門前的準備吧
佛教的創始人是誰?
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答多(公元前565~前486年)。王子29歲的時候出家修行,歷經磨難,35歲時在菩提樹下禪定49天後開悟,成為佛陀。因為佛陀的父族屬於釋迦族人,因此,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什麼是佛教?
是佛陀的教育。佛教不是宗教,佛也不是神,佛的意義在於引導世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解脫煩惱。佛教的教義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另一個是關於善惡因果與修行。
什麼是緣起論?
指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的,它是是佛教的基本原理。
三界是什麼意思?佛經講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須彌山的周圍有太陽、月亮和其他星球。這個世界又分成了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有情生命(包括人類,還包括畜生、餓鬼和諸天界)就居住在這三界中。
欲界眾生,生活在慾望之中。眾生的快樂是以追求慾望的滿足為基礎的,一旦慾望不能夠得到滿足就稱為痛苦。
色界眾生,沒有飲食男女的慾望,但是並沒有擺脫物質的束縛。色界天又可以分為四重天,即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在初禪天中,天人脫離了欲界粗俗的情趣,而生起喜樂之感受,在二禪天中,天人的內心清凈,可是心中依然存在喜樂,光音天就在這個二禪天,根據佛教的傳說,地球人類的祖先,即來自光音天。在三禪天中,天人沒有了喜樂的情感,只有靜妙之樂;在四禪天中,天人已經沒有了三禪諸天的情感,只憶念清凈修行的功德。這四禪天中自無煩天(四禪天的第四重天)以上,已經是屬於聖者的境界,不再會進入輪迴之中。無色界眾生不僅擺脫了慾望的束縛,同時也擺脫了物質的束縛。根據修鍊的禪定的不同層次,無色界也可以分為四重天,即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天。在前三處天中,眾生還有心識存在,在非想非非想天中,眾生已經完全沒有心識了。六道是什麼意思?指天道、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一切眾生都在這六道之中進行生死輪迴,只有佛、菩薩、羅漢能夠跳出三界,不進入輪迴。
天道:是福報最好的。但是他們只知享樂,不思修行,所以福報用盡了,下一生通常都投生在三惡道中。修羅道:福報也不錯,但是他們妒恨,好鬥,不思修行,經常和天界作戰,因此在死後通常也墮落於三惡道中。人間道:雖沒天道的好福報,有苦有樂,但是最適合修佛法的,可以修行達到覺悟,超脫於輪迴。畜生道:由於殺生而投入了這一道中,飽受自然和人類的奴役之苦。天生愚痴,缺乏修行的機緣。餓鬼道:不肯施捨,或者偷盜,或者見難不救的業,他們要承受黑暗中饑渴不堪的痛苦,日夜受苦,無心於修行。地獄道:惡業最重的會投生這道,要歷經幾十萬億年以後,才有可能脫離地獄道,因為太苦而不能夠修持佛法。
什麼是因果輪迴?因果又稱為業因果報,這是佛教的基本原理之一,因是指原因,果是指結果。業就是指所有的身心活動。所謂的報是由業的善惡引起的後果。輪迴是指眾生的生死循環,循環的道路有六條,即天道、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行上品十善的人升天,行中品十善的人做人,行下品十善的人成為阿修羅;犯上品十惡的人落入地獄中,犯中品十惡的人成為餓鬼,犯下品十惡的人淪落為畜生。根據佛教的教義,十善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十善的反面就是十惡。
什麼是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成佛時,發四十八大願時所感的莊嚴、清凈佛國凈土。
佛土世界有四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常寂光土,是眾佛居住的地方。第二種境界是實報莊嚴土,是菩薩居住的地方。第三種境界是方便有餘土,這是聲聞緣覺居住的地方;第四種境界是凡聖同居土,這是凡夫和聖人共同居住的地方,凡聖同居土也分為兩種世界,即一穢一凈。我們居住的娑婆世界稱為穢土,而極樂世界則稱為凈土。凈土與穢土之間的距離有十萬億佛土。極樂世界具有不可思議的凈妙莊嚴,這裡有無數的菩薩,七寶莊嚴,微妙嚴凈;各種各樣的飲食都隨意而至,上萬種伎樂可以自然而然地演奏,它們都是法音。凡是生活在這裡的人,都是智慧高明的人,其容貌端正莊嚴,這些人都享有快樂,沒有痛苦,他們一心一意趨向佛法正道
根據《阿彌陀經》中的說法,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從一天至七天能夠做到一心不亂,那麼這人在臨命終時,心神不會顛倒,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涅槃是什麼意思?涅槃是指清涼寂靜、沒有煩惱、身心俱寂的一種解脫境界,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等特點。涅槃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如果沒有涅槃,佛教就只能稱為勸善,而體會不到「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以及「非因非果」真實含義。
佛教中的四劫是指什麼?世界是遵循著成立、存續、壞滅、空無這四個階段進行周而復始的演化的。這四個階段分別被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每一個階段中又分別有二十種劫
一、成劫是指以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間,與有情眾生的眾生世間的成立時期。在成劫之初,有情之業生成了「風、水、金」三元素;這三種元素沉澱形成山河大地等大環境。然後生命誕生了,生命的種類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上方的天界和下方的地獄也逐漸形成了,等生命經過了生死輪迴之後生於地獄界時,代表新的世界正式完成。二、住劫也稱為續成劫,是指器世間與眾生世間處於平穩、持續狀態。也就是從一有情生於地獄時候開始,在住劫剛開始時,閻浮洲人的壽命從無量數逐漸減少到十歲,這是住劫中的第一種劫。然後,人壽又由十歲開始,每百年增加一歲,直至增加到八萬歲;接下來,人壽又從八萬歲開始,逐漸減少到十歲為止,這是第二種劫。像這樣循環往複地增減,直到最後的第二十種劫,並且返回到八萬歲為止。在減劫時期,又有刀兵災、疾疫災、饑饉災等小三災出現,諸佛出現。但是人壽減至百歲之下後,佛也不會出現了,因為五濁非常難以化導。三、壞劫,這是在住劫後的世界的毀滅期。眾生世間首先被毀,稱為趣壞、有情壞;隨後,器世間繼續被破壞,稱為界壞、外器壞。在這一劫剛開始時,地獄的有情眾生不再更生;再後來,鬼,人、天等眾生也逐漸滅亡;然後世界出現了七個日輪,並發生了火災,在火災中,凡是初禪天以下的都被燒毀了;火災後又出現了水災,凡是二禪天以下的都蕩然無存了;最後又起了風災,凡是三禪天以下的全部都被吹落了。四、空劫,這是世界已經毀滅的空無期。在欲界和色界中,只有色界中的第四禪天還存在著,其他的全部都歸於空虛之中。
為什麼把四聖諦作為佛教的基本教義?所謂四聖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世間是苦果。集諦:苦的根源是業與煩惱。滅諦:解脫與證果。道諦:離苦的道路。在佛陀以前是沒有四聖諦的。四聖諦是佛陀在悟道以後開始傳授的最早的真理,而佛陀一生傳授的內容就是知苦與滅苦,所以,也可以說四聖諦學說是佛教教義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佛教三寶?指佛寶、法寶、僧寶。佛寶是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的所有諸佛。法寶是指諸佛的教法,它包括了涅槃解脫,三十七道品,八萬四千法門
僧寶是指依佛法如實修行的人。
一切諸法的意思是什麼?一切諸法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萬法」、「一切法」,也就是指所有的事物、所有的現象,以及物質的和精神的所有的存在。
佛教中的三毒是什麼意思?就是貪、嗔、痴。所謂貪,就是指對順的境界起了貪愛之心,並且無度地索取,異常留戀,總是想要獲得。一旦得不到,就會心有不甘。所謂嗔,就是指對逆的境界起了怨恨之心,稍不如意,就會感到憤怒生氣,於是燒滅了善根,並且結出了大怨念。所謂痴,就是指不明事理,不相信三寶正法。不但顯得無知而傲慢,而且不明是非,不分善惡。所謂的諸法實相是指什麼?指所有諸法的真實體相,佛教認為,宇宙間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於因緣組成的,而且變化無常,沒有永恆不變的自體,這就是所謂的「空」。而這種空就是宇宙萬物的「真性」,也就是諸法實相
般若是什麼意思?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意思是智慧。佛教認為,般若智慧是一種洞視徹聽、明了所有的無上智慧,與凡世間的聰明智慧是不一樣的。
「四大皆空」在佛教中是什麼意思?四大指「地、水、火、風」這四種物質,佛教認為,世間所有的物質現象都是由這四種基本要素組成的,也就是堅性的「地」、濕性的「水」、暖性的「火」、動性的「風」,總稱為四大。這四大本質屬於一種空假的虛象,最終都將歸於空寂,並不是恆常不變的,這就稱為「四大皆空」。什麼是五蘊?「蘊」,意思是積聚,所謂的五蘊就是指五種聚合,它包括了以下五種
色蘊,色就是物質,色蘊也就是物質的積聚。受蘊,也就是感受的意思。它可以分為身受和心受。想蘊,也就是內心對外界事物建立的形象。行蘊,也就是驅使心造業,而心所造成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識蘊,自我意識,也就是執著於自我。
在佛教中,真如是什麼意思?真如就是絕對不變的永恆真理,或者是宇宙的真實本質。真就是真實,而不是虛妄;如就是如常,是恆久不變的。什麼是無常?無常就是指隨生隨滅,前生後滅。在佛教的教義中,無常是指世界萬有(包括所有事物和思維意識)都有生有滅,沒有什麼是長久不變的。無常是佛教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所有事物的根本屬性和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什麼是無我?佛教認為,所有事物都沒有獨立實在的自體,而是各種要素的集合體,是根據緣分而生的,又根據緣分而滅,沒有恆常主宰的自我,即靈魂。無我又分為人無我和法無我。人無我就是人空。人體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沒有永恆長存的肉體或者靈魂;法無我就是法空。所有法相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是不斷變幻的,也沒有常恆的主宰。從本質上說,所有法相都是像夢幻一樣的假象。在佛教中,無我理論最初主要是針對婆羅門教的「有我論」提出來的。當時,婆羅門教主張「梵我一如」,認為「梵」是最真的唯一本質,是宇宙間的最高的主宰,是無所不在的,自我(靈魂)是梵的一部分或者梵的化身。梵無法度量,無邊無際。只有親證梵我同一,才能真正解脫
為了反對這種有我理論,原始佛教就提出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個命題,也被稱為三法印。六度萬行是什麼意思?六度也稱為「六波羅蜜」,是指六種修成功德的方法;萬行是指對六度的實踐。六度萬行是修行成佛的必要途徑,如果能夠自始至終完成這六種功德,去除業障,就能夠成佛。這六度一是布施,也就是要把自身擁有的或者知道的施予給別人。除了財物和肉身的施捨,還包括對佛法的傳揚和信心的給予。只有布施才能除去貪嗔。二是持戒,包括防止一切惡行,修集一切善行,饒益有情,只有持戒才能除去惡業。三是忍辱,也就是出於有情眾生的緣故,不把任何對自己或者教義的侮辱放在心上,要坦然面對苦難,始終都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願。只有忍辱才能除去嗔恚。四是精進,也就是要勤奮修行,毫不懈怠,只有精進才能除去懈怠。五是禪定,也就是心無雜念,不要被世俗迷惑顛倒。只有禪定才能除去散亂。六是般若,也就是了解空性的智慧。只有般若才能破除無明和愚痴。、除了這些,在行六度的時候,不能另外有別的目的,比如追求地位、福報、名譽等。
萬行就是指實踐六度、修身成佛的具體方法;由於這些方法很多,所以用「萬行」來形容。佛教中說的中道是指什麼?中道是指不偏不倚的一種中正之道。那麼中道是怎麼來的呢?最初佛陀在長期的苦修後,一無所獲,於是,他在靠近河岸的地方打坐。這時,他聽到船上有人唱歌,大意是:「琴弦太松或太緊,都不能彈出悅耳之聲。」佛陀心有所悟,心想:凡夫俗子追求慾望和快樂,死後就會墜入地獄之中;而苦行僧的苦行雖然可以在死後生為天人,得到至高的快樂,但是在福報用盡以後依然要離開天界,再次墜入輪迴之中。所以,佛陀就想:修道不應該執著於苦或者樂,要以既不追求痛苦,也不追求快樂的方式去修行,才能夠擺脫生老病死與六道輪迴。什麼是戒、定、慧?「戒、定、慧」也就是佛學中說的三無漏學。所謂漏,就是指缺憾,而無漏的意思就是沒有缺憾,能夠為人們帶來益處、讓人沒有煩惱。三無漏學包括了「持戒、禪定、智慧」這三項內容,它們是彼此加強的,缺一不可,也就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起修,分別與眾生的「貪、嗔、痴」三毒相對應,只要能夠精進修行三無漏學,最終可以讓眾生解脫煩惱。在這三無漏學中,持戒就是指守持戒律,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有所過失。禪定就是指摒除私心雜念,專心致志地觀悟四諦。智慧是指摒除所有慾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以此得悟佛法,獲得智慧解脫。什麼是十波羅蜜?波羅是「彼岸」。蜜是「到」。十波羅蜜就是指到達彼岸的十種方法,也稱為十度等。一是檀那波羅蜜,即布施,是指為了求佛智菩提,把所有善根施與眾生。這種施有三種,財施、無畏施、法施。二是屍羅波羅蜜,即持戒,是指能滅所有煩惱,獲得清涼心。戒有三種,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三是羼提波羅蜜,即忍辱,是指以慈悲為懷,不損害眾生。忍有三種,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四是毗梨耶波羅蜜,即精進,是指求勝善之法,不會感到滿足。精進有三種,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五是禪那波羅蜜,即靜慮,是指所有智道常現在前,沒有散亂過。靜慮有三種,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事靜慮。六是般若波羅蜜,即智慧,是指能忍諸法之無生無滅。般若有三種,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七是方便波羅蜜,方是方法的意思,便是便捷的意思,是指能夠隨機應變、巧設比喻對佛法進行講解,讓眾生明悟。方便善巧有兩種,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八是願波羅蜜,願就是誓願,願有兩種,求菩提願、利樂他願。九是力波羅蜜,力就是指法力、功用,力有兩種,思擇力、修習力。十是智波羅蜜,智就是明了無惑,是指如實地了知一切法。智有兩種,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什麼是佛性?佛的意思是覺悟;性的意思是不變。佛性就是指所有眾生永遠不會變異的覺悟之性。所有眾生都有佛性,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只是由於迷妄的深淺不同,所以有賢愚和明昧的區別。什麼是方便法門?所謂「方便」,是指善巧、權宜,是一種能夠利益他人、化度眾生的智慧和方式,是一種能隨時設教、隨機應變的智慧。所謂法門,是指如來所說之法是眾生超凡入聖的門戶,所以稱為法門。方便法門就是指隨機度人的一種方法,是能夠使人便利得益的途徑。眾生的根器不同,只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以及自己最容易接受的,才是方便法門。佛教果位的意思是什麼?果位就是指修佛時能夠達到的境界。在大乘佛教中共有三個果位,即佛、菩薩和阿羅漢。而大乘佛教卻認為眾生都有佛性,每個人都可以成佛,而個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佛教中的禪定是指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所謂禪,是指不執著於所有境界相;所謂定,是指內不動心。所謂「禪定」,是指念心清凈,外禪內定。所謂外禪內定,是指禪定一體:對外境不起緣染,對塵世種種的慾望不動心;對內心也沒有貪愛,沒有執著,既不昏沉也不糊塗。禪定的過程是先從入靜開始,然後至靜,再後寂靜,最後達到忘我的境界;也就是從身空到心空,再從心空到虛空法界的過程。但是,要真正做到禪定的境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必須要具有超越一切的精神力量,才能夠突破所有生理、心理和意識上的障礙,最終達到禪定。禪定有六法,分別是:靜,即放鬆下來;定,即專心致志;止,即擺脫一切私心雜念,讓大腦放鬆;觀,即一心一意地觀想,令意志堅強;覺,即感覺敏銳,思緒空明;同,即無限可能。佛教中說的身、口、意是什麼意思?在佛教中,眾生的所作所為被歸納成「身、口、意」三業,而佛教的戒律就是為了防止三業造惡。所謂身,是指身體的行為;來自身體行為的惡業包括殺生、偷盜、淫邪。所謂口,是指言語;來自言語的惡業包括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所謂意,是指心中的思想和念頭,來自思想和念頭的惡業包括貪婪、嗔怪、痴迷
要修得佛法的正果,首先必須凈化身、口、意三業。佛教中的五戒是指哪五種戒律?一般來說,五戒是指在家居士應該持守的五條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第一,殺生戒。佛說,世間的眾生都具有佛性,都是可以成佛的。而這眾生包括胎生的、卵生的、濕生的、化生的四大類,所以佛家認為除了不能殺人以外,也不能夠傷害畜生、蟲蟻等。不但要戒除直接殺害,而且也要戒殺因和殺緣,例如,獵人是直接傷害的人,而賣獵槍的人則是間接幫助殺害生命的人。第二,偷盜戒。偷盜就是指偷取有主人的物品。不管是直接偷,如竊取、搶劫,還是間接偷,比如貪污、舞弊;也不管是明顯的偷,比如勒索、詐欺,還是隱蔽的偷,比如假公濟私、渾水摸魚,凡是用以上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自己不應該得到的財物,都被稱為盜。第三,邪淫戒。邪淫戒分為兩類,出家人需要從根本上戒除所有的淫念,在家修行的居士除了配偶以外,要禁除所有的性關係。第四,妄語戒。妄語是指不真實的話,包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四種。兩舌的意思是搬弄是非;惡口的意思是出口傷人;妄言的意思是胡言亂語,欺騙他人;綺語的意思是花言巧語,言而不實。第五,飲酒戒。因為飲酒會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降低,並且引發其他的罪惡,觸犯以上四戒。佛教中的十戒是指哪十種戒律
一般來說,十戒是指沙彌和沙彌尼應該持守的十條戒律,也稱為沙彌戒、沙彌尼戒,它包括不殺戒、不盜戒、不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離高廣大床戒、離花戒、離歌舞等戒、不蓄金銀財寶戒、離非時食戒。
推薦閱讀:
※【轉載】八字基礎知識
※八字入門,八字理論認識基礎知識《天干地支》7
※車浩:引入德日教義學知識,會喪失中國刑法主體性嗎? | 中法評
※喝茶的基本知識
※穿衣打扮 - 服飾搭配,美容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