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用藥發明」 診病用藥忌諱一覽表 藥性總義 用藥學問 隨症加減用藥

中醫的「用藥發明」

《雷公藥性賦》中列舉了中醫的「用藥發明」十六則:    一、中藥的基本性質具有陰陽之分(藥性陰陽論)    首先中醫是從性能、味道、用途以及其自然所親等特性來認識大自然藥物的。所以,藥性有寒、熱、溫、涼之別;藥味又有酸、苦、辛、鹹、甘、淡之分;其自然稟賦還有升、降、浮、沉之能,其氣味更有厚、薄、輕、重之用。      而所謂自然稟賦,其「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清輕成象,重濁成形」。一般來說,屬於花、葉等清陽親上的部分,可以發泄腠理,而根部等重濁陰性藥物則能夠滲入五臟。其中最清者用於榮養所謂精氣神之神,最濁者可以進入至陰之中增強骨髓。      氣為陽。辛辣、甘甜藥物主要用於升散,為陽性藥物,酸味苦味用於涌泄而為陰。在陽性葯中,氣厚者為陽中之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其氣薄者發泄,其氣厚者則發熱。  味為陰。味厚者乃陰中之陰,味薄者為陰中之陽。其味薄可以疏通,味厚則滋泄。    其賦曰:「夫葯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鹹甘淡之味,升降浮沉之能,厚薄輕重之用。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合而言之不可混用,分而言之各有所能。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清輕成象,重濁成形。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中清者榮養於神,濁中濁者堅強骨髓。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氣為陽,氣厚為陽中之陽,氣薄為陽中之陰,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味薄為陰中之陽,薄則疏通,厚則滋泄。升降浮沉之辨,豁然貫通始可以言醫而司人命矣!人徒知葯之神者乃葯之力也,殊不知乃用藥者之力也。人徒知辨真偽識葯之為難,殊不知分陰陽用藥之為尤難也!」      呵呵!作為詩詞歌賦的賦形式文章讀來比較朗朗上口,但這裡不得不說,對於中醫古籍,我們必須批判地來繼承才行。此段文章就是一例,在邏輯上有些混亂。因為前面剛剛講「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後面卻說「氣為陽」、「味為陰」。結合書中具體的藥物論述,個人認為應當歸納為:總的來說,陽性藥物主要是指溫熱、辛甘、升浮、輕薄的藥物;陰性藥物則是相反的寒涼、酸苦、沉降、厚重藥物。    但是,我們知道中醫核心理論的陰陽五行及易經都是以運動的、變化的自然界為研究對象的唯物辯證思想的學說,因此,中醫理論也是一種重視事物運動與變化規律的理論,我們學習中醫,也必須具有運動與變化的意識才行,關於這點我們以後的帖子還會反覆談到。而在藥物的認識上,中醫的這種認知無疑是十分超前的,正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充分體現了自然界陰與陽之間的相互轉化。  所以,雖然我們說,藥物中溫熱、辛甘、升浮、輕薄者為陽;寒涼、酸苦、沉降、厚重者為陰,但在千奇百怪的天然藥物世界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中藥里就將熱而厚重者視為陽中之陽,溫而苦降者視為陽中之陰;寒而厚重者則為陰中之陰,涼及微寒而又能升者則為陰中之陽。

診病用藥忌諱一覽表

1、見痛莫先止痛:腹痛未查明原因時,忌用止痛藥(如罌粟殼、洋金花、延胡索等) 2、痰多喘嗽病證:忌急用斂肺止咳平喘葯(如洋金花、五味子、罌粟殼等)。 3、咯血、衄血、各種出血病證:忌用辛烈葯(如姜半夏、天南星等)、動血葯(如肉桂、桂枝等等)、活血化瘀葯(如赤芍、丹參、川芎、桃仁、紅花等)。 4、婦女經量過多病證:忌用破血、活血祛瘀葯(如地鱉蟲、丹參、赤芍、川芎、川牛膝等)。 5、產後乳汁稀少病證:忌用消導葯(如麥芽、紅曲等)。 6、食積、氣滯病證:忌用補氣葯(如人蔘、党參、黃芪、黃精、甘草等)。 7、素體虛弱病證:忌用發散葯(如麻黃、桂枝、細辛、羌活、甘遂、大戟、芫花、番瀉葉等)。 8、脾胃薄弱病證:忌用大苦大寒葯(如龍膽草、黃連、黃柏、欖核蓮等等)、忌用滋膩大補藥(如阿膠、大熟地、龜板膠等)。 9、氣虛不足病證:忌用行竄破氣葯(如枳實、檳榔、穿山甲、枳殼等)、辛散耗氣葯(如蘇合香、麝香等)。 10、陽氣下陷病證:忌用沉降葯(如大黃、檳榔、沉香、川懷、牛膝等)。 11、自汗、盜汗病證:忌用發汗解表葯(如麻黃、荊芥、浮萍、紫蘇葉、薄荷等)。 12、素體虛寒病證:忌用寒涼葯(如石膏、知母、黃連、黃柏、龍膽草、欖核蓮等)、養陰葯(如沙參、玄參、麥冬、川石斛等)。 13. 實熱病證:忌用溫熱葯(如乾薑、肉桂、吳茱萸等),溫補藥(如鹿茸、鹿角、仙茅、仙脾、巴戟天等)、收斂葯(如烏梅、五味子、河子等)。 14. 陰虛口渴病證:忌用辛燥葯(如蒼朮、厚朴、陳皮、姜半夏、天南星、乾薑、炮姜、川草烏等)。 15. 肝陽上亢病證:忌用升散葯(如川芎、北柴胡等)。溫熱助火藥(如肉桂、吳茱萸、附子等)、溫腎助陽葯(如仙茅、淫羊藿、鹿茸、狗腎、鹿角膠、巴戟天等)。

藥性總義 凡酸屬木,入肝;苦屬火,入心;甘屬土,入脾;辛屬金,入肺;咸屬水,入腎。此五味之義也。

凡青屬木,入肝;赤屬火,入心;黃屬土,入脾;白屬金,入肺;黑屬水,入腎。此五色之義也。

凡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咸者,能下,能耎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此五味之用也。

凡寒熱溫涼,氣也。酸苦甘辛鹹淡,味也。氣為陽,味為陰(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而降故為陰)。氣厚者為純陽,薄為陰中之陰。味厚者為純陰,薄為陽中之陽。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陽氣上行,故氣薄者能泄於表,厚者能發熱)。味厚則泄,薄則通(陰味下行,故厚者能泄於下,薄者能通利)。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輕清升浮為陽,重濁沉降為陰。清陽出上竅(本乎天者親上,上竅七,謂耳目口鼻),濁陰出下竅(本乎地者親下,下竅二,謂前後二陰)。親陽發腠理(腠理,肌表也。陽升散於皮膚,故清陽發之),濁陰走五臟(陰受氣於五臟,故濁陰走之),清陽實四肢(四肢為諸陽之本,故清陽實之),濁陰歸六腑(六腑傳化水谷,故濁陰歸之),此陰陽之義也。

凡輕虛者浮升,重實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氣薄者降而收(象秋),氣厚者浮而長(象夏),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生(象土)。氣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氣薄者沉而降;氣味俱厚者能伏能沉,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此升降之義也(李時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升至巔頂。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凡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則上升,半身以下則下降。雖一葯而根梢各別,用之或差,服易罔效)。

凡質之輕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腎。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里。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為干者內行臟腑。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此上下內外各以其類相從也。

凡色青,味酸,氣躁(燥為木氣所化),性屬木者,皆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肝與膽相表裡,膽為甲木、肝為乙木);色赤,味苦,氣焦(焦為火氣所化),性屬火者,皆入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經(心與小腸相表裡,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色黃,味甘,氣香(香為土氣所化)性屬土者,皆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脾與胃相表裡,胃為戊土,脾為己土);色白,味辛,氣腥(腥為金氣所化),性屬金者,皆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為庚金,肺為辛金);色黑,味咸,氣腐(浮為水氣所化)性屬水者,皆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為壬水,腎為癸水。凡一臟配一腑,腑皆屬陽,故為甲丙戊庚壬;臟皆屬陰,故為乙丁己辛癸也)。

十二經中,惟手厥陰心包絡、手少陽三焦經無所主,其經通與足厥陰、少陽。厥陰主血,諸葯入厥陰血分者,併入心包絡。少陽主氣,諸葯入膽經氣分者,併入三焦。命門相火,散行於膽、三焦、心包絡,故入命門者,併入三焦。此諸葯入諸經之部分也。

用藥學問

1、肝 補肝陰:山萸、枸杞子、地黃、五味子、首烏、阿膠、沙苑蒺藜、白芍。 斂肝氣:棗仁、烏梅、木瓜、龍骨。 疏肝氣:柴胡、香附、木香、佛手。 破肝氣:三棱、枳實、青皮。 散肝風:鉤藤、桑葉、菊花、薄荷。 瀉肝經濕熱:龍膽草、連翹、土茯苓。 散肝熱:草決明、夏枯草、野菊花、青蒿。 涼肝血:生地、赤芍、紫草、側柏葉、白茅根、懷化、丹皮,熊膽。 破肝血:桃仁、莪術、五靈脂、血竭、鱉甲、歸尾、益母草。 2、心 補心氣:龍眼肉、茯神、五味子。 補心血:生地、當歸、丹參、柏子仁、五味子、棗仁。 瀉心熱:黃連、木通、燈心、連翹、竹葉。 涼心血:犀角、生地、紫草、射干。 通心氣:菖蒲、遠志、安息香,隨手香。 祛心寒:桂心、元胡。 鎮心怯:硃砂、珍珠、代赭石。 安神:龍齒、朱茯神。 3、脾 補脾:白朮、大棗、山藥、党參、炙草。 健脾:白寇、肉豆蔻、砂仁。 醒脾:木香、藿香、菖蒲、紅豆蔻,砂仁。 溫脾:乾薑、附子、益智仁、草果、胡椒。 消脾氣:山楂、神曲、枳殼、陳皮。 散脾濕:防風、蒼朮、厚朴。 燥脾濕:白朮、蒼朮、紅豆蔻、伏龍肝、川椒、陳皮、蛇床子。 滲脾濕:茯苓、芡實、扁豆、山藥。 升提中氣:升麻、柴胡、煨葛根。 4、肺 補肺陰:北沙參、麥冬、百合。 補肺氣:人蔘、黃芪、山藥。 降肺氣:旋復花、杏仁、蘇子、馬兜鈴、葶藶子。 斂肺氣:五味子、烏梅、訶子、粟殼。 散肺寒:麻黃、紫蘇、生薑、青蔥、丁香。 清肺熱:石膏、貝母、知母、黃芩、沙參、天冬、麥冬、地骨皮。 5、腎 滋腎陰:熟地、阿膠、龜板、女貞子、枸杞子、首烏、桑椹子、核桃肉。 溫腎陽:菟絲子、巴戟、肉蓯蓉、鎖陽、鹿膠、狗脊、海狗腎。 補命火:附子、肉桂、仙茅、胡蘆巴、淫羊霍、蛤蚧、雄蠶蛾、補骨脂。 固腎:覆盆子、金櫻子、桑螵蛸、訶子、五味子、龍骨。 瀉腎火:知母、黃柏、丹皮、生地。 瀉腎濕:土茯苓、苦參、防己、木瓜。 6、三焦 補上虛:人蔘、黃芪、龍眼、桂心。 補中虛:白朮、山藥、炙草、大棗。 補下虛:附子、肉桂、地黃、枸杞子。 瀉上火:連翹、黃芩、梔子、生地。 瀉中火:石膏、石斛、青黛、龍膽草。 瀉下火:黃柏、知畝、丹皮。 7、膽 散膽熱:柴胡。 瀉膽火:龍膽草、青黛、大青葉。 溫膽:棗仁、山萸、半夏。 鎮膽:龍骨。 8、胃 補胃:大棗、黃芪、山藥、甘草。 養胃陰:扁豆、玉竹、沙參、麥冬、石斛。 升胃氣:葛根、升麻。 降胃氣:枳殼、半夏、陳皮、瓜簍。 溫胃:良姜、益智仁、砂仁、烏葯、蓽撥、丁香。 清胃熱:石膏、石斛、花粉、蘆根、蒲公英、貫眾、大黃。 瀉胃濕熱:扁蓄、木瓜、茵陳。 9、大腸 補大腸:淫羊霍、韭菜、訶子肉、百合。 溫大腸:破故子、胡椒。 清大腸熱:黃柏、知母、生地、地榆、白頭翁、連翹。 開大腸熱結:大黃、芒硝。 開大腸寒結:巴豆霜、硫磺、川椒。 潤腸燥:當歸、桃仁、胡麻、冬葵子、肉蓯蓉、郁李仁、蜂蜜。 澀大腸:訶子、御米殼、赤石脂、煨肉果。 10、小腸 寬小腸氣:小茴、橘核、荔枝核。 瀉小腸濕熱:木通、海金沙、瞿麥、苡仁、赤孚凌、防己。 11、膀胱 補膀胱氣:肉桂。 溫膀胱氣:吳萸、烏葯、茴香。 清膀胱濕熱:豬苓、澤瀉、木通、車前子、滑石。 二、 氣血病證常用藥 1、氣 補氣:黃芪、人蔘、白朮、山藥、鹿茸、炙草。 行氣:陳皮、香附、木香、烏葯、香櫞皮、川楝子。 破氣:枳實、青皮、陳香、厚朴、山甲。 降氣:旋復花、瓜樓市、葶藶子、萊菔子、杏仁。 寬中:藿香、檳榔、大腹皮、吳玉、烏葯。 斂氣:龍骨、芍藥、烏梅、粟殼、棗人。 固氣:覆盆子、蓮須、金櫻子、龍骨、訶子、牡蠣。 辟惡氣:雄黃、熏香、蘇合香、樟腦。 鎮墜:用於氣浮。磁石、鐵粉、代赭石、珍珠、龍齒、辰砂。 2、血 補血:熟地、當歸、白芍、首烏、阿膠。 活血:歸尾、川芎、紅花、丹參、雞血藤、五靈脂、乳香、沒藥。 破血:桃仁、劉寄奴、三棱、莪術、土鱉蟲、水蛭、虻蟲。 涼血:犀角、生地、赤芍、白茅根、射干、側柏葉、紫草。 止血:三七、仙鶴草、藕節、白芨、大小薊、棕櫚炭、血餘炭、蒲黃炭。 三、 六淫病證常用藥 1、風 祛風:荊芥、菊花、蒿本、鉤藤、全蟲、蜈蚣、蛇蛻。 散風寒:麻黃、桂枝、紫蘇、羌活、獨活、細辛、蔥白。 散風熱:桑葉、菊花、荊芥、薄荷、蟬衣、蔓荊子。 祛風濕:防風、秦艽、羌活、獨活、豨薟草、桑寄生、海桐皮。 祛風濕痛:川烏、草烏、威靈仙、海風藤。 通關:皂角、樟腦、蘇合香、細辛、麝香、冰片、山甲。 2、寒 祛寒:白豆蔻、紅豆寇、良姜、乾薑、蓽撥。 逐寒:吳萸、益智仁、小茴、葫蘆巴、仙茅、川椒、炮姜、烏頭。 溫陽:附子、肉桂、乾薑。 3、暑 清暑邪:藿香、佩蘭、澤蘭、青蒿、荷葉。 散暑濕:扁豆、蒼朮、厚朴、紫蘇。 散暑濕熱:香薷、木瓜。 利暑濕:滑石、豬苓、澤瀉。 養陰生津:烏梅、麥冬、五味子、生地。 4、濕 散濕:藏豬、厚朴。 滲濕:茯苓、扁豆、通草、澤蘭、海螵蛸、土茯苓。 瀉濕熱:茵陳、苦參、扁蓄、瞿麥、黃芩、車前子、木通。 逐水:商陸、芫花、大戟、甘遂、蛄螻。 5、燥 潤燥:胡麻、冬葵子、肉蓯蓉、蜂蜜。 軟堅:海帶、昆布、牡蠣、蛤粉、芒硝、蟄蟲。 6、火 瀉火:黃連、黃芩、黃柏、石膏、知母、龍膽草。 補火:肉桂、附子、白朮、乾薑。 7、痰 散風痰:南星、皂角、白芥子、僵蠶、白附子、菖蒲、天麻、前胡。 化寒痰:半夏、陳皮、百部、紫菀。 清熱痰:花粉、貝母、竹瀝、天竺黃、桑白皮、枇杷葉、射干。 消痰核:昆布、海藻、僵蠶、夏枯草、山慈菇、牡蠣。 四、其他各證常用藥 1、咳喘 肺寒咳嗽:麻黃、蘇子、生薑、紫菀、百部。 肺熱咳嗽:枇杷葉、桑葉、瓜簍、貝母、黃芩、蘆根。 乾咳燥咳:川北、冬花、枇杷葉、麥冬、白茅根。 肺腎虛咳:紫河車、五味子、核桃。 久咳:冬瓜仁、桑椹子、絲瓜絡、五味子、扁柏、百部、冬花、海浮石。 風寒氣喘:麻黃、細辛、生薑。 肺熱喘促:桑白皮、黃芩、石膏。 痰濁喘鳴:葶藶子、白芥子、厚朴。 水飲濕喘:白礬、皂莢、葶藶子。 氣短虛喘:人身、黃芪、五味子。 2、疼痛 頭痛:川芎為君,太陽經用蔓荊子、陽明經用白芷、太陰經用半夏、少陰經用細辛、厥陰經用吳萸、巔頂痛用藁本、眉棱骨痛用羌活、白芷、黃芩。 風寒頭痛:羌活、白芷、川芎、細辛。 寒痛劇烈:川烏、草烏、僵蠶。 風火頭痛:黃芩、石膏、蔓荊子、鉤藤、白芷、菊花。 痰瘀經絡頭痛:南星、白附子、半夏、全蟲。 血瘀經絡頭痛:紅花、桃仁、炮山甲。 虛陽上越頭痛:鉤藤、菊花、白芍、枸杞子、菊花。 肝火頭痛:羚羊角、龍膽草、黃芩、丹皮。 頭痛經久不愈:全蠍、蜈蚣。 氣滯血瘀胸痛:紅花、桃仁、三七、陳香。 痰濁瘀阻胸痹痛:瓜簍、薤白、半夏。 心陽不振胸悶痛:桂枝、贛江、附子。 肝風痰涌胸悶:竹瀝、枳實、半夏。 胸中痞塞:實證用厚朴、枳實;虛證用芍藥、陳皮;痰熱用黃連、半夏。 胃脘寒痛:草豆蔻、吳萸、良姜。 寒積腹痛:附片、香附、良姜。 氣滯腹竄痛: 木香、台烏、沉香、白芍。 血瘀腹痛:蒲黃、五靈脂、川楝子、元胡。 虛寒腹痛:桂枝、芍藥、乾薑、大棗。 腹痛肢冷:附子。 少腹冷痛:小茴、台烏、吳萸。 下痢腹痛:芍藥、甘草。 下痢里急:芒硝、大黃。 下痢後重:木香、藿香、檳榔。 肝氣鬱結脅痛:沙參、當歸、白芍、枸杞子、川楝子。 瘀血脅痛:當歸、桃仁、紅花、山甲、三七。 諸氣刺痛:枳殼、香附。 寒濕腰痛:乾薑、蒼朮、桑寄生、川烏。 濕熱腰痛:黃柏、蒼朮、牛膝、防己。 瘀血腰痛:當歸、沒藥、桃仁、紅花、土元、牛膝。 腎虛腰痛:熟地、鹿角膠、川斷、杜仲、補骨脂。 3、心悸 驚悸:茯神、遠志、合歡皮。 血虛心悸:當歸、棗仁、遠志。 痰火心悸:竹瀝、天竺黃、川北、茯神。 驚悸不安:珍珠母、磁石、龜板。 虛煩失眠:棗仁、夜交藤、柏子仁、丹深。 4、嘔吐 食滯嘔吐:神曲、麥芽、山楂。 暑濕嘔吐:藿香、佩蘭、竹瀝。 痰飲嘔吐清涎:桂枝、茯苓、白朮、厚朴。 肝氣犯胃吐酸:蘇梗、黃連、吳萸。 5、眩暈 肝風上亢眩暈:天麻、鉤藤、牡蠣、珍珠母、石決明。 肝腎陰虛眩暈:菊花、首烏、龜板、枸杞子、熟地。 失血眩暈:阿膠、首烏、熟地、党參。 痰濁眩暈:天麻、白蒺藜、半夏、南星。 6、黃疸 黃疸熱重:茵陳、金錢草、山梔、大黃。 黃疸濕重:茯苓、豬苓、蒼朮、川朴。 陰黃肝脾腫大:三棱、莪術、鱉甲。 陰黃病久氣虛血滯:党參、黃芪、當歸、丹參。 7、出血 實熱吐血:炙烏賊骨、鮮生地。 實熱便血:槐花、地榆炭、荊芥炭。 實熱尿血:黃柏、瞿麥、白茅根。 陰虛咳血:沙參、百合、海蛤粉。 陰虛尿血:龜板。 氣虛便血:赤石脂、烏梅炭。 8、其他 不思飲食:木香、藿香。 胃陰虛不思飲食:石斛、沙參、麥冬、花粉、玉竹。 心煩口渴:茯苓、天花粉、烏梅。 虛熱有汗:黃芪、地骨皮、知母。 虛熱無汗:丹皮、地骨皮。 陽虛形寒肢冷:附子、肉桂。 肝風手足抽動:鉤藤、石決明。 利關節:土茯苓, 下骨鯁:威靈仙 續筋:土別,川斷,骨碎補. 開竅:麝,冰,蟾,蘇,蒲. 回陽:姜,附. 退黃:金茵郁梔薊豆垂

隨症加減用藥一,發熱1、外感風寒-----麻黃,桂枝,荊芥,防風,蘇葉,羌活,白芷,2、外感風熱-----桑葉,菊花,薄荷,蟬蛻,蔓荊子,3、溫病-----(衛分)或熱毒,銀花,連翹,牛蒡子,大青葉,板蘭根,4、熱入營血-----(營分)生地,丹皮,元參,赤芍,5、火毒-----川連,黃柏,黃芩,枝子,6、少陽證-----柴胡,黃芩,7、陽明氣分證-----石膏,知母,花粉,8、陽明腑實證-----大黃,芒硝,元明粉,二,一切頭痛1、外感風熱-----菊花,蔓荊子,薄荷,蟬蛻,2、外感風寒-----羌活,荊芥,白芷,藁本,細辛,3、鼻淵頭痛-----蒼耳子,辛荑,薄荷,白芷,4、濕邪頭痛-----藿香,蒼朮,防風,羌活,5、肝熱頭痛-----龍膽草,夏枯草,枝子,黃芩 ,6、肝陽上亢-----石決明,草決明,鉤藤,菊花,7、痰厥頭痛-----川芎,細辛,南星,陳皮,雲苓,半夏,枳實,甘草,8、少陽頭痛-----(偏頭痛)柴胡,黃芩,玉竹,9、太陽頭痛-----(後頭痛)川芎,麻黃,羌活,獨活,10、少陰頭痛-----(前額痛)升麻,石膏,白芷,葛根,11、太陰頭痛-----蒼朮,半夏,南星,12、少陰頭痛-----麻黃,附片,細辛,13、厥陰頭痛-----(頭頂痛)人蔘,吳萸,藁本,生薑,大棗,14、氣虛頭痛-----黃芪,人蔘,炒白朮,升麻,15、血虛頭痛-----當歸,熟地,炒白芍,川芎,首烏,雞血藤,16、陰虛頭痛-----元參,山萸,白芍,枸杞,玉竹,女貞子,生地,17、陽虛頭痛-----鹿茸,鹿角膠,附子,肉桂,蓯蓉,巴戟,仙靈脾,18、頑固頭痛-----全蠍,白姜蠶,白附子,蜈蚣,三,眩暈1、外感眩暈-----川芎,天麻,半夏,羌活,桔紅,茯苓,甘草。生薑,2、內傷眩暈-----人蔘,當歸,茯苓 ,棗仁,菊花,天麻,桔紅,3、肝風內動-----菊花,鉤藤,天麻,地龍,薄荷,4、肝陽上亢-----珍珠母,代赭石,石決明,龍骨,牡勵,5、肝熱眩暈-----夏枯草,菊花,龍膽草,草決明,6、氣虛眩暈-----黃芪,党參,升麻,人蔘,7、血虛眩暈-----當歸,熟地,首烏,白芍,8、腎陽虛暈-----鹿茸,紫河車,鎖陽,仙靈脾,仙茅,9、氣滯頭暈-----木香,丁香,砂仁,桔皮,花苓 ,炒白朮,10、痰濕頭暈-----半夏,陳皮,茯苓,白朮,四,咽喉痛1、外感風熱-----牛旁子,蟬蛻,薄荷,元參,竹葉,2、肺氣不利-----射干,桔梗,麥冬,3、肺胃熱盛-----山豆根,牛黃,馬勃,通大海,花粉,4、熱毒-----銀花,連翹,板蘭根,枝子,5、失音-----通大海,川貝,冬花,五,口舌痛1、心胃火盛-----川連,枝子,石膏,黃芩,木通,竹葉,燈心。2、肺胃陰虛-----生地,元參,石膏,玉竹,沙參,麥冬,3、虛火上炎-----元參,生地配肉桂,4、陽明腑實-----大黃,芒硝,元明粉,六,口感1、口渴-----花粉,葛根,蘆根,沙參,2、口苦-----龍膽草,茵陳,枝子。3、口甜-----川連,黃芩,枝子,石膏,佩蘭,茯苓 ,竹葉,4、口臭-----炒黃芩 ,川連,木通,連翹,蓽卜,各香,砂仁,川朴,檳榔,七,牙痛1、牙齒腫痛-----當歸,生地,丹皮,升麻,川連,防風,荊芥,石膏,2、胃火牙痛-----升麻,川連,生地,當歸,丹皮,生石膏,大黃,芒硝,甘草。3、風火牙痛-----羌活,防風,藁本,白芷,川芎,薄荷,細辛,生地,4、蟲牙痛-----元參,生地,川連,川椒,細辛,白芷,烏梅,薄荷,5、陰虛牙痛-----熟地,生石膏,麥冬,牛膝,知母,6、牙齒腐爛-----蘆薈,胡黃連,枝子,牛蒡子,銀柴胡,桔梗,川軍,玄參,薄荷,八,鼻疾1、鼻流清涕-----石膏,玉米,辛荑,麻黃,赤芍,桔梗。2、鼻流臭涕-----蒼耳子,白芷,黃芩,膽草,知母,牛旁子。3、鼻流濁涕-----蒼耳子,辛荑,白芷,薄荷,各香。4、鼻流黃涕-----黃芩,枝子,銀花,魚腥草,蒼耳子,辛荑,知母,防風。5、鼻衄-----生石膏,茅根,側柏葉,茜草根,淮牛膝,生地。6、鼻內生瘡-----黃芩,麥冬,炙桑皮,扼子,連翹,赤芍,桔梗,荊芥,薄荷,甘草。九,耳疾1、腎虛耳鳴-----熟地,山藥,山萸,雲苓,澤瀉,丹皮,磁石,五味子,2、肝火耳鳴-----龍膽草,澤瀉,牛膝,黃芩。3、突然耳聾-----知母,生石膏,柴胡,香附,路路通,甘草,4、耳內流膿-----銀花,連翹,枝子,柴胡,黃芩,防風,荊芥,當歸尾,赤芍,5、耳內生肉-----當歸,川芎,炒白芍,靶子,柴胡,丹皮,黃芩,川連,牛蒡子,生石膏,甘草。6、耳底瘡-----銀花,連翹,薄荷,桔梗,蒲公英,菊花,路路通。7、耳癢-----熟地,生地,天冬,麥冬,玄參,鬱金,澤瀉,甘草,十,目疾1、眼流淚-----蓯蓉,熟地,山藥,菊花,丹皮,澤瀉,2、眼前黑花-----磁石,菟絲子,遠志,神曲,石斛,蓯蓉,熟地,3、肝火上沖-----龍膽草,枝子,黃芩,夏枯草,秦皮,4、風熱目翳-----蒙花,谷精草,草決明,木賊,蟬蛻,青葙子,菊花,5、肝腎虛-----熟地,女貞子,枸杞,復盆子,白芍,黑豆,6、瞳孔散大-----山萸肉,五味子,知母,菟絲子,枸杞,7、瞳孔縮小-----元參,丹皮,8、白內障-----菟絲子,五味子,谷精草,9、只能視上物-----(腎陽不足)酒當歸,黃芩,熟地,麥冬,五味子,人蔘,柴胡,枳殼,枸杞,10、只能視下物-----夜明砂,石決明,蟬蛻,當歸,木賊,11、肝虛雀目-----柴胡,白芍,熟地,茯苓,菊花,細辛,防風,甘草,12、眼不能遠視-----(氣虛血明)生地,麥冬,枳殼,菊花,13、眼不能近視-----(血虛氣明)人蔘,遠志,菖蒲,茯芩,14、視物異色-----人蔘,黃芪,蔓荊子,黃柏,白芍,葛根,升麻,炙甘草,15、目眩-----熟地,菟絲子,車前子,杞子,菊花,十一,胸脅痛症1、氣滯痛-----薤白,瓜萎,枳殼,桔梗,橘葉,烏葯,木香,2、淤血痛-----丹參,乳香,沒藥,桃仁,紅花,五靈脂,蒲黃,3、痰阻痛-----白芥子,瓜萎仁,半夏,陳皮,枳實,4、陽虛寒凝痛-----桂枝,肉桂,制川烏,附子,5、脅痛-----(左痛)柴胡,陳皮,川芎,赤茯芩,枳殼,木香,甘草,香附,(右痛)桔梗,陳皮,枳殼,鬱金,十二,嘔吐呃逆1、胃寒-----半夏,陳皮,丁香,柿蒂,砂仁,良姜,乾薑,吳萸,2、胃熱-----竹茹,批杷葉,枝子,赭石,3、痰濕-----半夏,陳皮,生薑,茯芩,4、傷食-----山楂,萊腹子,炒麥芽,炒谷芽,神曲,5、一般嘔吐-----藿香,半夏,橘皮,雲芩,川朴,枳實,伏龍肝,甘草,生薑,6、一般呃逆-----旋復花,赭石,半夏,党參,陳皮,砂仁,甘草,生薑,十三,腹痛胃脘痛1、寒痛-----乾薑,高良姜,吳萸,附子,肉桂,烏葯,小茴香,2、熱痛-----川黃連,枝子,黃柏,川楝子,3、虛痛-----黃芪,党參,炒白朮,炙甘草,4、寒積實痛-----附子配大黃,乾薑配大黃,5、氣滯痛-----木香,厚朴,枳殼,枳實,砂仁,香附,烏葯,沉香,檀香,6、血淤痛-----元胡,五靈脂,沒藥,丹參,蒲黃,7、蟲痛-----烏梅,使君子,檳榔,川椒,8、食痛-----山楂,萊菔子,炒麥芽,炒神曲,雞內金,十四,消化異常1、食欲不振-----砂仁,木香,焦三仙,2、消化不良-----炒麥芽,炒扁豆,雞內金,五穀蟲,焦山楂,神曲,木香,3、痞滿腹脹-----丁香,木香,沉香,砂仁,檳榔,青皮,陳皮,二丑,4、吞酸-----川黃連配吳萸,烏賊骨配浙貝母,煅瓦楞子,5、嘈雜有佘-----川連,枝子,白芍,神曲,橘皮,雲芩,白朮,6、嘈雜不足-----當歸,白芍,川連,人蔘,白朮,雲芩,神曲,甘草。十五,腰痛1、腎虛腰痛-----杜仲,川續斷,桑寄生,狗脊,懷牛膝,巴戟,2、氣滯腰痛-----(閃挫)當歸,官桂,玄胡,杜仲,小茴香,木香,3、風濕腰痛-----獨活,羌活,防風,桑寄生,狗脊,木瓜,稀薟草,威靈仙,4、寒濕腰痛-----乾薑,蒼朮,細辛,附子,肉桂,5、血淤外傷-----乳香,沒藥,川牛膝,三七,桃仁,紅花,十六,四肢關節痛1、風濕痛-----羌活,防風,細辛,木瓜,威靈仙,海桐皮,秦皮,2、寒痛-----制川烏,制草烏,附子,桂枝,3、經絡阻滯痛------雞血藤,絡石藤,青風藤,威靈仙,地龍,十七,部位引經葯1、肩部———薑黃,2、上肢———炙桑皮,桂枝,羌活,3、下肢-----牛膝,木瓜,4、膝關節-----牛膝,松節,十八,四肢痛,關節腫1、濕在表-----白朮,蒼朮,羌活,防風,川芎,獨活,桂枝,2、濕在里-----白朮,蒼朮,雲芩,澤瀉,陳皮,半夏,神曲,炙草。3、濕在上-----玉米,杏仁,桑皮,藁本,荊芥,橘紅,半夏,雲芩。4、濕在下-----白朮,蒼朮,防風,防己,羌活,澤瀉,玉米,牛膝。十九,失眠1、心虛---炒棗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歡花,合歡皮。2、心神不定---龍骨,龍齒,遠志,茯神,牡蠣,磁石,琥珀。3、痰濁壅滯---遠志,菖蒲,半夏,茯神。4、火熱擾心---川黃連,梔子,竹葉,木通,燈芯。5、心腎不交---肉桂配川連,遠志。6、用腦過渡---茯神,熟地,遠志,炒棗仁,當歸,元肉,珍珠母。二十,心悸1、心氣虛-----人蔘,党參,黃芪,炙草,2、心血虛-----(陰)酸棗仁,柏子仁,當歸,首烏,阿膠,麥冬,五味子,3、心陽虛-----桂枝,肉桂,附子,4、痰濕-----半夏,茯神,遠志,二十一,自汗,盜汗1、氣陽虛-----人蔘,黃芪,炒白朮,附子,五味子,牡勵,炙甘草,2、血陰虛-----地黃,黃柏,知母,白芍,當歸,麥冬,龜板,3、汗出不止-----白芍,生地,黃芪,當歸,川連,五味子,棗仁,4、諸經出汗-----防風,炙黃芪,焦術,肉桂,酒白芍,附子,棗仁,5、常用斂汗葯-----浮小麥,麻黃根,五味子,山萸肉,煅牡蠣,烏梅,二十二,水腫1、皮水-----東瓜皮,大腹皮,桑白皮,五加皮,茯芩皮,白茅根,車前子,玉米須,2、水腫兼內熱-----澤瀉,車前子,滑石,豬芩,茯苓,3、水腫兼氣滯-----大腹皮,陳皮,檳榔,4、水腫兼表證-----麻黃,浮萍草,蘇葉,5、水腫兼血淤-----澤蘭,益母草,琥珀,白茅根,6、氣虛水腫-----黃芪,炒白朮,茯苓,7、陽虛水腫-----肉桂,桂枝,附子,二十三,咳嗽1、風寒咳嗽-----麻黃,蘇葉,杏仁,紫苑,2、風熱咳嗽-----桑葉,菊花,桔梗,批杷葉,3、寒痰咳嗽-----半夏,陳皮,冬花,乾薑,細辛,旋復花,4、熱痰咳嗽-----瓜蔞,蔞仁,天竺黃,桑白皮,貝母,5、燥咳------沙參,麥冬,天冬,貝母,百部,6、肺虛久咳-----訶子,炙粟殼,烏梅,五味子,人蔘,7、痰喘-----白芥子,蘇子,萊菔子,葶藶子,杏仁,冬花,二十四,泄瀉1、水瀉-----白朮,蒼朮,茯苓,車前子,澤瀉,滑石,2、寒瀉-----煨生薑,乾薑,吳萸,3、濕熱-----川黃連,黃芩,秦皮,黃柏,4、脾虛-----白朮,炒山藥,炒蓯米,炒扁豆,党參,5、脾腎陽虛-----補骨脂,肉豆叩,五味子,乾薑,肉桂,6、傷食-----炒神曲,焦山楂,萊腹子,雞內金,7、久瀉滑脫-----赤石脂,禹佘糧,煨訶子,煨肉叩,炙粟殼,烏梅,二十五,便秘1、熱結-----大黃,芒硝,元明粉,蘆薈,2、寒結-----巴豆,硫黃,3、津枯-----元參,麥冬,生地,4、血虛-----當歸,熟地,生首烏,5、氣秘-----枳實,枳殼,厚朴,檳榔,6、虛秘-----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鎖陽,蓯蓉,7、老年習慣便秘-----肉蓯蓉,蕃瀉葉,萊腹子,厚朴,8、頑固性便秘-----熟地,當歸,川芎,白芍,枳殼,火麻仁,杏仁,厚朴,川軍,柴胡,甘草 ,二十六,淋症12、濕熱淋-----豬苓,滑石,車前子,木通,淡竹葉,3、血淋-----大小薊,茅根,琥珀,生地,蒲黃,藕節,滑石,車前子,4、石淋-----金錢草,海金砂,雞內金,冬葵子,琥珀,滑石,5、膏淋-----草蔻,石葦,黃柏,菖蒲,車前子,蒼朮,蓮子心,茯苓,滑石,6、勞淋-----党參,黃芪,白朮,山藥,雲苓,熟地,女貞子,知母,黃柏,金櫻子,7、氣淋-----沉香,石葦,滑石,赤芍,瞿麥,冬葵子,烏葯,柴胡,當歸,二十七,遺尿多尿1、腎虛遺尿-----桑螵蛸,海螵蛸,當歸,桑寄生,白芍,生龍骨,人蔘,2、氣陷遺尿-----黃芪,党參,當歸,升麻,山萸肉,桑螵蛸,益智仁,3、腎陽虛多尿-----菟絲子,肉蓯蓉,附子,桑螵蛸,五味子,牡勵,4、腎氣不攝-----桑螵蛸,龜板,龍骨,遠志,菖蒲,人蔘,二十八,遺精1、心腎不交-----知母,黃柏,熟地,山藥,山萸,茯苓,澤瀉,金櫻子,龍骨,丹皮,2、腎虛有固-----蓮須,五味子,芡實,金櫻子,山萸肉,山藥,熟地,3、濕熱下注-----蒼朮,黃柏,萆解,滑石,茯苓,澤瀉,車前子,蓮子心,甘草。4、心脾兩傷-----党參,黃芪,炒白朮,茯苓,遠志,木香,金櫻子,芡實,炒棗仁,當歸,二十九,痛經1、血淤-----川芎,當歸尾,赤芍,紅花,桃仁,丹參,2、氣滯-----香附,木香,烏葯,沉香,元胡,厚朴,3、虛寒-----吳萸,當歸,川芎,白芍,党參,桂枝,阿膠,艾葉,巴戟,熟地,4、濕熱下注-----小茴香,乾薑,元胡,沒藥,當歸,川芎,肉桂,蒼朮,茯苓,蒲黃,五靈脂,5、肝腎虛損-----當歸,白芍,山萸,巴戟,阿膠,山藥,甘草,6、氣血兩虛-----党參,黃芪,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香附,艾葉,砂仁,三十,帶下1,脾虛(白帶)-----白朮,蒼朮,党參,山藥,白芍,陳皮,柴胡,車前子,2、腎虛(清帶)-----菟絲子,黃芪,桑螵蛸,附子,牡仲,補骨脂,3、濕熱(黃帶)-----當歸,白芍,柴胡,雲苓,白朮,茵陳,枝子,車前子,甘草,4、寒濕帶下-----蒼朮,白朮,炒山藥,小茴香,巴戟,5、室女白帶-----二地,丹皮,女貞子,旱連草,椿根皮,續斷,桑寄生,菟絲子,香附,6、常用止帶葯-----芡實,海螵蛸,白果,椿根皮,煅龍牡,三十一,胎前疾病1、惡阻-----砂仁,炒白朮,陳皮,香附,烏葯,木香,生薑,2、胞阻-----當歸,炒白芍,川芎,茯苓,炒白朮,元胡,桑寄生,3、子腫-----炒白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陳皮,4、子嗽-----(胎火上逆)百合,紫苑,桔梗,麥冬,炙桑皮,竹茄,56、子癔-----鉤藤,桑寄生,人蔘,茯神,當歸,菖蒲,菊花,桔梗,7、子淋-----生地,木通,甘草 ,竹葉,元參,麥冬,黃芩,黑枝子,8、子嗚-----人蔘,黃芪,麥冬,當歸,橘皮,花粉,9、胎傷腹痛-----人蔘,黃芪,杜炭,續斷,砂仁,10、突然腰痛下血-----黃芪,當歸,地榆,杜仲,續斷,膠珠,艾炭,白朮,黃芩,三十二,胎動不安1、氣滯-----蘇梗,砂仁,2、血虛-----阿膠珠,熟地,3、脾虛-----炒白朮,党參,4、蘊熱-----黃苓,5、腎虛-----續斷,桑寄生,菟絲子,杜仲,三十三,產後缺乳1、氣血虛弱-----人蔘,黃芪,當歸,麥冬,通草,桔梗,豬蹄,2、肝鬱氣滯-----炮甲珠,王不留行,通草,青皮,柴胡,當歸,白芍,川芎,生地,三十四,產後腹痛1、血虛-----當歸,熟地,阿膠,人蔘,山藥,續斷,麥冬,肉桂,甘草,2、血瘀-----當歸,川芎,桃仁,炮姜,益母草,乳香,炙甘草,黃酒,三十五,產後出汗1、氣虛出汗-----黃芪,白朮,防風,防風,熟地,煅牡勵,麻黃根,浮小麥,2、陰虛盜汗-----人蔘,麥冬,黃芪,白朮,防風,山萸肉,五味子,煅牡勵,三十六,惡露不絕1、氣虛-----人蔘,黃芪,白朮,鹿膠,艾葉,橘皮,升麻,柴胡,姜棗,2、血熱-----熟地,白芍,生地,山藥,川斷,阿膠,旱連草,海螵蛸,3、血淤-----當歸,川芎,桃仁,炮姜,丹皮,益母草,三十七,產後發熱1、感染邪毒-----銀花,公英,地丁,蒲黃,五靈脂,丹皮,赤芍,魚腥草,益母草,2、血淤-----當歸,川芎,桃仁,炮姜,丹參,丹皮,益母草,炙草,3、外感-----柴胡,黃芩,党參,半夏,甘草 ,生薑棗,4,血虛-----八珍湯減川芎加黃芪,

推薦閱讀:

廿四山五行、八煞、黃泉等基本情況一覽表(十九)
敬辭謙辭的特點及一覽表
全球女性領導人一覽List of women leaders around the world
旅行必備物品清單一覽表
好萊塢2017電影哪家強?20部超級商業大片一覽無遺

TAG:藥學 | 中醫 | 發明 | 學問 | 忌諱 | 用藥 | 一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