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般若經綱要(六)

大般若經綱要 第十二卷

(1997年2月凈空法師啟講於華藏講堂 - 共十七卷)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七面,看下面阿拉伯字,九十七面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

【善現言。世尊。何因緣故。於一切法。心不沉沒。亦不憂悔。佛言。是菩薩於一切心。心所法。不得不見。由此於一切法。心不沉沒。亦不憂悔。】

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我想這個問題是我們大家現前一個共同的問題,特別是在修學上,善現替我們問得太好,真是問到我們迫切需要的問題。他問,『何因緣故』,用現在的話意思就是說,怎麼樣才能在一切法裡面,我們心不沉沒,沉沒就是迷惑,往往我們對事或者對人迷惑顛倒,這是沉沒的意思。憂悔是從心裡上講,有憂慮,常常有後悔。這種現象在現前這個社會,可以說普遍的存在許許多多人生活當中,我們看佛怎樣教導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

下面佛就說:『是菩薩於一切心。心所法。不得不見。』菩薩是覺悟的人一個共同的稱呼。對宇宙人生,我們常講,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本人;換句話說,對自己本人以及生活環境不了解,這個真相不明白,這叫凡夫。如果明了,那就叫菩薩;徹底明了,那就叫大菩薩,經上稱摩訶薩,這些名詞的意思,我們要懂得。是菩薩就是這一個人,指這一個覺悟的人,他覺悟在哪裡?他「於一切心,心所法」,這一句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的深廣。一切是說一切眾生,這裡面就包括了九法界的眾生,除了佛法界之外,菩薩法界、聲聞、緣覺,下面是六道,九法界眾生他們的心跟心所法,在法相唯識裡面說的就清楚,心是講八識,心所是講五十一個心所位。說八識、說五十一心所,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這是佛菩薩講經說法的歸納,其實認真說是說不盡的,心心所都是無有窮盡。

心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心理,心所就是心理作用,它起心動念以及心的活動、起用,對這些法他通達明了,他曉得這個不可得,這個不得就是不可得。《金剛經》上說得清楚,《大般若經》諸位少念,《金剛經》念得多,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常講三心不可得,《金剛經》講的簡單扼要,就用一個心。其實這個心裡頭包括心、心所,這裡說得詳細,心、心所法,這是心法、心所法,《金剛經》上用一個字就表示出來了。

「三心不可得」,這上面不得,如果說過去,過去已經過去,你不可得;未來的還沒來,當然你不可得;現在,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現在說老實話,根本就不存在。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堂裡面,過去講得很詳細。這個地方講的心就是講念頭,念頭剎那生滅,前念滅了,後念就接著生,我們能夠覺察到的、能夠體會到的,實在講是心心所相續的現象。我們想想,我們在想什麼,我們在思慮什麼,其實這是心心所相續的現象,不是真相。真相,我們凡夫決定覺察不出來,它這個生滅太快,所以佛在經上常說不生不滅,其實一切法就是生滅法,為什麼說不生不滅呢?因為生滅當中好象沒有空間,你沒有辦法找出觀察到它的生滅相,所以生滅即是不生滅,意思在此地。

我們看電影,電影銀幕上畫面是生滅相,這個大家容易懂得。我們知道放映電影,那個放映機一打開,這一張畫面放出去;再關起來,第二張再放上去,一秒鐘放二十四張,你看到那個銀幕上就好象很逼真。其實是一秒鐘裡面,二十四次的生滅,它這個鏡頭開就是生,關起來就是滅。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你已經沒有辦法覺察到它那個生滅的界限。

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心心所起作用的那個生滅相,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剎那當中有九百次的生滅。那麼我們彈指彈得很快,一秒鐘至少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多少次生滅呢?恰恰好二個十萬八千。你們想想,一秒鐘二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看得出它當中的空間?這是講的真相。佛這個說法,是不是就是完全是實相呢?我們現在想想不見得,佛的說法還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比這個時間還短,一秒鐘不只兩個十萬八千,這是現代科學家證實。但是佛這個說法,可以說已經很接近真相,可以從這個地方覺悟,覺悟是覺悟心心所不可得,也就是說三心不可得,能得的不可得。你所得的,這是外面境界,你眼見的叫色,耳聞的叫聲,六根接觸外面,佛把它歸納用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個字來代表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不是真有呢?不是的,也是剎那生滅。諸位要曉得,能生的是心,所生的是萬物,萬物是從心生的,這個道理很深,但是不能不了解,你不了解,你的問題始終解決不了。

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原理,最高的原理、原則,跟我們講境隨心轉,《華嚴經》上尤其講得透徹。不但是世間一切法,連佛法也包括在內,沒有一法是例外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心識變現之物。心剎那生滅,能變的剎那生滅,所變的怎麼可能是不生滅呢?所變出來的也是剎那生滅。就像電影放映機一樣,能放的是那個鏡頭剎那生滅,所放出來的銀幕上的那個相,它當然也是剎那生滅,這一定的道理。所以佛給我們說:「萬法緣生」,「無有自性」,無有自性是沒有自體,當體皆空,了不可得。能得、所得都了不可得,這是給你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如是。我們都迷在這個真相裡頭,都把它看錯了,以為能得的念頭它真有,所得的萬法也是事實,哪有這個道理?

景美圖書館韓館長往生,明天一百天,她是阿彌陀佛接她走的,這個我們看得清清楚楚。她在世護持我們佛法三十年,我們很感激她的恩德。她這一走,我們仔細去觀察,能得與所得她有沒有得到呢?正是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樣都沒帶走。到人走的時候,這才覺悟一切不可得,必須知道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念念都不可得,這是不得的意思。

不見是什麼?不把這個見解放在心上,那你的心多乾淨,你多自在!這才叫看破、放下。不得是看破,不見是放下。放下不是說事情不要做,不是這個意思,那就完全錯會了佛的意思。放下是心裏面不要有這些牽掛,不要有這些憂慮,一切法照做,做的比別人還要認真,做的比別人還要圓滿。為什麼?因為你心清凈,清凈心生智慧,智慧辦事,哪有不圓滿的道理呢?所以下面這個結論,就是由此『於一切法。心不沉沒。亦不憂悔。』因為他對於一切法的真相了解明白,一切都能夠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自在,隨緣就與大自然相應,自然的法則相應。這個道理的確很深,可是我們中國人確實是很聰明,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之前,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就懂得這個道理。我們讀《禮記》,這是中國一部古老的書,五經裡面有它,十三經裡面也有它。《禮記》裡面有一篇「月令」,完全是講我們日常生活飲食起居,非常有味道。這裡面告訴我們一個原則,怎樣養生?身體健康長壽不生病,跟我們講這個學問。飲食應該吃哪些東西呢?那一個月生長的東西,你就吃這個月的東西,那一個地方生的東西,你就吃這個地方的東西,這叫最健康。什麼道理?順乎自然!

現在人毛病多,為什麼這麼多毛病呢?飲食不自然。我在台灣不吃台灣生長的東西,要去買外國東西,這就不自然,它這不是我這兒土生的。現在明明快到冬天,我要吃夏天東西,夏天東西買得到買不到?買得到。由此可知,我們現在不能隨順自然,隨順自己的嗜好,於是找來一身的毛病。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那一個國家、在那一個地區,就吃它當地的東西,當時生長的東西,這就是最健康的食物。如果再要講求,那就很麻煩,怎麼個做法,甚至於燒的時候,用什麼樣的柴火,「月令」裡頭,那個規矩可大了,那學問就大了。現在人我想沒有人會用那麼樣煩瑣的方法來生活,但是他講的這個實實在在有道理,我們佛法講隨緣,講順著自然,順著自然這是最健康的。所以叫你隨緣而不攀緣,你這一生就過得非常幸福自在美滿,你不會沉沒,你不會憂悔。我們如果有這些毛病,把這段經文可以多念念。再看下面一段。

【善現言。云何其心。不驚不恐不怖。】

這也是我們現代社會常常見到的大問題。我們對自己以及對自己周邊的環境,常常有恐懼不安,想去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找來找去總是找不到。你說台灣社會不安全,你移民到美國,到了美國住了幾個月,美國也不安全。你再去找,找遍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安全的,你怎麼辦?這是現代的趨勢。當然這個裡面,因素非常非常之多,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如何能夠求得身心的安穩,這還是一句老話|心安,要身心安穩,理得,你把道理搞清楚,你身心就安穩。心安是理得到,理要得到了,你的心就安了。理是什麼?理是道理。大,宇宙的演變、運行、循環;小,屬於一個人,我們中國人講一個人的命運,你能夠徹底的明白,你的心自然就安了。

這個事情顯示的最明白的,這你們大家都知道|袁了凡先生,你們都讀過《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為什麼身心安穩?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打坐,一坐就是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這樣的人少有。雲谷禪師看到這個現象,讚歎他,佩服他!你的功夫不錯!三天這麼長的時間,你能夠把妄念止住,不起一個念頭,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可是了凡先生他很老實,他告訴雲谷禪師說,他說:「我不是有功夫,我不是有禪定。」那是什麼呢?他說:「我因為命被孔先生算定了,我打妄想也沒用處。」雲谷禪師一聽了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有功夫的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那個凡夫,我常講叫標準凡夫,我們連標準凡夫都做不到,那才是個標準凡夫,知道自己一生的命運,所以什麼妄想都不打了。

了凡算他運氣不錯,遇到雲谷大師,雲谷大師教導他,命運有不錯,人確實有命運,但是命運可以改變。孔先生給他算命運是算定了,但是孔先生只能算一個人的命運,不懂得如何改造命運。這個是得力於雲谷大師教導他一套改造命運的方法,他依教奉行,果然跟他算的完全就不準。所以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當然自己可以改,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記住,別人不能給你改。你花多少錢去改個命,那是騙你的,哪有這種道理!如果別人給你造的,他當然有能力給你改;命是自己造的,別人怎麼能給你改?諸佛菩薩對我們也無可奈何,佛要能替人改造命運,他不替我改造命運,他就不慈悲!佛菩薩不講假話,這個事情他辦不到,他只能把這個道理說出來,方法說出來,做還得要你自己去做,你才能收到效果。所以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怎麼樣能夠做到身心安穩,不驚不恐不怖,離開一切恐怖。下面佛教給我們,給善現說就是給我們說。

【佛言。是菩薩普於一切意界。意識界。不得不見。】

我們先看這一段。前面講的是「心不沉沒,亦不憂悔」,這個說得細,的確是很深的心理現象。恐怖這個相粗,比前面來講是粗,來的很強烈,它從哪裡來的呢?從意裡頭來的,意就是意識,相宗講第六意識,如果再把第七識加進去,末那叫意根,充其量都是從意根、意識裡面發生的,所以比前面這個相來得粗。意根跟意識要從它起作用上來說,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分別、執著。意識是分別,意根是執著;末那是執著,意識是分別。由此可知,驚慌、恐怖是你的分別、執著裡面,發生的現象。

佛講這個菩薩他『於一切意界、意識界』;界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範圍,他意識的範圍。前面這個意界,意就是意根,就是末那。末那識的範圍,意識的範圍,它起作用這個範圍『不得不見』。這兩個四個字跟前面是一個解釋,前面的範圍是講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講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面的一部分,特別著重在末那跟意識,它們起作用的這些範圍,也是了不可得。所以《百法明門論》裡面,講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統統歸納在有為法裡頭。《金剛經》不是說得很明白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有為法是哪些呢?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幾乎把這個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統統包括盡了。我們現代人的歸納,沒有佛講得那麼詳細,現在人講精神、講物質,心心所是精神,色法是物質。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話講,抽象的概念,這個東西有這個事,但是沒有體,不是真實的,這抽象概念。你不能說它沒有,而實際上它也是了不可得。你了解這些事實真相,你也不會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於是你在一切法裡面,驚慌、恐怖自然就沒有了,怎麼可能有這些事情呢?凡是有這些事情,說個實實在在的話,最粗淺的話,大多數是從得失這個妄想裡頭發生。你對於一切法沒有得失的念頭,你怎麼會有恐怖?凡是生恐怖,一定都是起於得失;當然其它的因素也有,最主要的是得失這個妄念。沒有得到的怕得不到,得到的怕失掉,所以才有驚慌恐怖。如果曉得一切法不可得,這種現象自然就沒有了。

再看後面這一段。這一段沒有問,而是佛叫著善現給他說。經論上凡是佛說話之前,叫著名字,意思是提醒他注意,後面有很重要的話要講,叫他注意聽。

【善現。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處。不得般若波羅蜜多。不得般若波羅蜜多名。不得菩薩。不得菩薩名。不得菩薩心。應如是教誡教授諸菩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

這個總結結得好,這真實智慧。『修行般若波羅蜜』,這兩個字一定要認識清楚。修是修理、修正;行就是做。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造作,起心動念是我們心的行,心在那裡行動,言語是口在行動,身體的一舉一動是身的行。行的再多,用這三條就全都歸納起來,身、口、意全部都歸納。我們身、語、意的行持有了錯誤,一定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所以修行簡單的說,修正錯誤的行為;這個行為我們把它歸納起來,你的思想、你的見解、你的言語、你的造作,有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這個地方所說的,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在什麼時候呢?是不是我們現在講《般若綱要》的時候,是不是在你念《般若經》的時候呢?不是。是在你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是在你起心動念的時候。般若是高度的智慧,用現代的話來說|高度的智慧、圓滿的智慧、究竟的智慧。智慧是我們的生活,穿衣、吃飯、點點滴滴都表現高度智慧,這就叫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那要怎麼個修法?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一個原則,『於一切處。不得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名詞術語我們要懂得。般若翻作智慧,波羅蜜多從意思裡面講,就是圓滿究竟,照著梵文格式來說|智慧圓滿究竟;照我們中國一般說話的順序,那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他們這個句子是倒裝,跟我們恰恰顛倒;我們講究竟圓滿智慧,他是講智慧究竟圓滿。

「不得」,你心裏面不能有一個高度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你還有這種分別、執著,你已經沒有智慧。一定要把智慧化成生活,不落痕迹;落上痕迹,你的智慧就沒有了,就生煩惱了,哪裡能生智慧呢?這就是教給我們一切不能執著,你修學般若波羅蜜多,還有個般若波羅蜜多放在心上,這就壞了,這就成了障礙。不但不能有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念頭,連般若波羅蜜多的名字也不能有,名是假名。離開這個假名、假相,你真的顯示出高度智慧,真正顯示出究竟圓滿的智慧。在你一生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圓圓滿滿表現在你生活裡頭,像水乳交融,痕迹都不落,那你是真正會修般若波羅蜜。這是講法。凡是表現在這個境界裡面,我們一般都稱他作菩薩,菩薩就是一個生活在圓滿高度智慧之中,這種人我們就稱他菩薩。

『不得菩薩。不得菩薩名。不得菩薩心。』這些話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如果你心裡覺得,菩薩我覺悟了、我明白了,我是菩薩,你是道道地地的凡夫,菩薩那有分別、執著呢?菩薩心清凈、平等。我是菩薩,他不是菩薩,那就不平等了。我是菩薩,他不是菩薩,你的心就不清凈了,清凈心裏面沒有一物。禪宗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本來無一物」,那才叫真正清凈、平等。這段話就是說的「本來無一物」。你確實是菩薩,但是你不能以為我是菩薩,不可以以為還有一個菩薩的名號,名號還有等覺菩薩、地上菩薩、三賢位菩薩,哪有那麼多麻煩!這個意思的確非常深、非常廣,而說的特別詳細是在《大方廣佛華嚴經》。

韓館長在往生之前,她有兩個願望付託給我,我也發心把這兩樁事情做好,一個就是教學,培養弘法人才。另外一個呢?她要求我講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很長,一天講一個半小時,一年到頭不休息,五年才能講圓滿,這大工程!這在往生之前,把這兩樁事情交給我。我說我也有這個願望,我從初出家的時候,就嚮往《華嚴》。過去曾經講了十幾年,因為常常出國,斷斷續續沒有能講完,只講了一半。那個時候也沒有錄音,也沒有錄像的設備,所以沒有能夠留下來。現在有這些科技設備,我是很想將它從頭到尾再講一遍。

現在我們正在印經,我聽說我們總幹事林居士告訴我,現在大家發心印《無量壽經》的人很多,而《無量壽經》在台灣已經達到飽和點,就是太多了。所以他來跟我講,要我跟大家報告一下,是不是可以把這筆錢,我們移送到中國大陸去印經。在大陸上印經比我們台灣便宜,我們台灣印一本,在大陸上可以印三本到四本。大陸上人口多,有十三億人,所以我們每年雖然送幾百萬冊,這些經書送到那裡都看不到,人太多了。我們送了十幾年,我估計一下至少有一、兩千萬冊的書,但是在大陸上我真的是看不到,太大太大了,人口太多。所以希望大家發心,能把這筆錢送到大陸上印《無量壽經》來贈送,也節省了很多的運費。如果諸位同修同意,那麼我們基金會就可以照做。或者是印其它的經本也好,《無量壽經》印得太多,當然這個書還是多多益善,全世界五十多億人,我們總希望人手一冊,那距離這個目標還是很遠很遠。希望大家要能發善心,共同來做這個善事。

此地所講的決定不著相。末後世尊的教誡:『應如是教誡教授諸菩薩。』教誡跟教授不一樣,是兩樁事情。教誡是對一般大眾,教授是傳法,像我們平常這種講經的法會,甚至於解答問題這些法會,這都屬於教誡。我們教學教學生,訓練他講經說法,這是教授。指導他修學這屬於教授,大菩薩要教小菩薩。只要發心學佛,真正肯發心斷惡修善,發心破迷開悟,這個人就是菩薩,初發心的菩薩。佛在此地對於教誡、教授諸菩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如佛前面所講的這些原理、原則,那就是修學究竟。我們讀了這段話,可見得確實是我們眼前迫切需要修學的問題,今天在這段經文上,我們遇到。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我們還是選段看,因為這個經份量太大,我們這次的講演是選擇精采片段。我們沒有從頭到尾講,選擇裡面最好的段落,對於我們非常有關係的,特別提出來。大家看九十九面第四行,從最後一句看起。我念一念這個文。

【善現言。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住一切法而生想著。是為菩薩順道法愛。如是法愛。說名為生。】

這段話也非常重要,因為是我們學佛的人常常犯的過失。為什麼會犯這種過失呢?可以說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不知不覺就會犯。菩薩行的綱領,大家曉得,這個話我們要用更淺顯言語來說明,菩薩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如果你不遵守這個原則,那你就不叫菩薩,你一定要遵守這個原則,這原則有六條,在經上講六波羅蜜多,就是菩薩生活的六個原則,一定要遵守。

第一個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就是放下,你要能放得下。放下不是指外面的事,外面事剛才講了,你要認真積極努力去做,放下你心裏面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佛為什麼這樣教你?這樣才與自然相應,為什麼呢?心,心本來什麼都沒有,心乾乾淨淨,心不能有東西,有東西就壞了。你看我們佛法,佛法也有個商標,也有個標幟,我們常用的標幟叫法輪,法輪常轉。為什麼不用別的做標幟,要用輪呢?輪是圓。你們大家都學過幾何,圓心在哪裡?圓一定有心,沒有心,它圓怎麼來的?圓心是抽象的,決定有,但是不可得;決定是有,確確實實不可得。所以心一定有,心不可得,心裏面不能有一絲毫的東西,你有憂慮、有牽掛、有妄想,你的心壞了。外面事情為什麼叫你要認真努力去做呢?外頭是圓周,周一定要動,輪一定要動,它才有作用;輪要不動了,那什麼都不能動。你們坐車來,輪不動,你能來嗎?所以身要動,心要靜,這是養身之道的根本原理。佛法在三千年前,就用這個來做標幟,時時刻刻提醒我們。

所以布施對外面來講是動的,我們盡心儘力幫助別人,這是個動相。裡面呢?裡面要放下,裡面是靜的,裡面是清凈,一塵不染。這樣里外動靜一如,這裡面產生高度的智慧。我們今天世間人做什麼事情都是很操心,都是天天在思慮,事情未必能做好,總是做不圓滿。為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用妄想、分別、執著在辦事,難免不出錯誤。佛菩薩辦事為什麼高明呢?佛菩薩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他用高度的空慧,心空就是智慧,所以慧叫空慧;也叫空靈,心空了,就靈了。他辦事決定不會有錯誤,比別人高明就太多了。

你懂得這個道理,把道理應用在你生活工作當中,那你就是菩薩行,你就是在修菩薩道,學菩薩行。菩薩道、菩薩行在哪裡?就在你自己本位的工作上,沒有離開你的工作。我在休斯敦的時候,有一位同修提出來家庭主婦,家庭主婦怎麼學佛?我就說了一大篇,就在你家庭主婦這個本位上,每天早晨起來,整理你的家庭環境,洗衣服、燒飯,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就是菩薩行,就是六度齊修。這舉一個例子而已,任何一個行業,任何身份,任何生活形式,只要你明白這個道理,全是菩薩行,都能表現著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這才說佛法是平等法,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貴賤愚痴,智愚都能過高度智慧的生活,都能過究竟圓滿幸福的生活,那你不懂就沒法子。你要懂得,你要細心去體會,要認真去學習。

學不來?學不來是因為煩惱、習氣在作祟,你必定要克服。克服的方法,經典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你可以去讀、可以去選。我們行波羅蜜多,修一切法門,講好的修成緣覺、修成聲聞,就是修成阿羅漢、修成辟支佛,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都是修學裡頭有了偏差,善現才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有這種偏差?上面這一段就講得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一句話諸位要曉得,「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你依布施、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有程序,都有先後次第,決定不能錯亂,這就叫持戒。所以大家看到持戒波羅蜜,你就想到五戒、菩薩戒,把這個範圍想得那麼小,你連阿羅漢、辟支佛也學不到。人家還能修成阿羅漢、辟支佛,你為什麼修不到?你那個圈圈太小了。

所以持戒兩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守法、如法,按照程序去做。佛的這些教給你方法,都有次第、都有先後、都有程序,按部就班去做。一個國家有憲法、有法律,一個公司行號也有它的章程,也有它辦事的細則。這些法令規章所規定的,我們必須要遵守,然後這個事情就井井有序,有條不紊,就有秩序。社會再複雜,只要有秩序,就呈現一片祥和。

然後再講忍辱,忍辱就是耐心,無論辦什麼事情一定要有耐心。精進就是求進步,不能夠以今天這個成就就滿足,要求進步。禪定是自己心裡頭有主宰,不輕易被外面環境給動搖。般若就是高度智慧。這是菩薩生活當中,必須要遵循的六個條件。所以我們在經上看到,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這六個條件落實在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層面上,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底下就說出毛病怎麼發生的?『住一切法而生想著。』這毛病出來了。正跟前面那一段所講的「不得不見」恰恰相反。他心裏面有了分別,有了執著;有了分別,有了執著,就想著!『是為菩薩順道法愛。』他是依照佛所教誡的去做,他在這個裡面對於這個方法喜歡。諸位曉得,喜歡就是起了貪心,世間法不能貪,佛法也不能貪!貪心是個妄念,清凈心才是真心,清凈心才是本性。你看我們中國人造的這個字,這也是我常常提醒諸位同修,我們的老祖宗對得起後代,中國的文字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都找不到,文字是符號,而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

你看看這個地方,經上講的「而生想著」,你看那個「想」字,「想」字是下面一個心,心裏面有了相,你看一想就有相。我想一個人,心裡就有一個人的相;我想到前面那個馬路,馬路的相就現前;只要你有想,這個相就出來。心是真的,那個相是假的,你把那個相拿掉,真心就現前。你看這個字顯示出智慧,心裡有個相,相是假的,我們常講思想。「思」是分別,「思」,心上劃好多界限,那個「田」就是劃格子,那個心量就小。那個格子拿掉,你的心就大了,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思」是劃界限,「想」是在打妄想,那都不是真心。現在是某人的思想,這個我們佛法聽起來很好笑,某人的思想就是某人的妄想,虛妄分別、虛妄想像。這個思想,「思」田字拿掉,相拿掉,真心就顯露。所以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你只要懂得,一看,你就開智慧、就明了。

這裡的壞就是因為有了思想。所以佛法,我跟大家講,很多人不相信,還以為我騙人。學佛、讀佛經,決定不能用思想,為什麼呢?佛的言語、文字是真心裏面流露出來的,你一思一想就把他的意思全變掉了。所以佛經要怎麼讀呢?老老實實的去讀。不懂?不懂不要緊,不要去理會它。你就把心念成清凈,念成清凈心,一切妄念統統都念掉,經裡頭意思自然就出來。千萬不要,這個不懂,我要去研究它、想想它,越研究越糟糕,越想越差,它不是世間文字。世間人寫的文字,是用思考寫出來的,我要想想怎麼寫;用思考寫出來的,你用思考可以理解它。佛菩薩所講的沒有思考,那你用思考怎麼能懂得他的意思,決定不會懂得。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你要相信,你會有成就;你要不相信,那你去研究,你研究一輩子,也研究不出一個道理。不思就得了,越思就越糟糕。所以這個地方著重這一句「法愛」,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應當要把它舍掉。

諸位再翻開看一百頁,這個問題也是我們現前很迫切的一個大問題。大家都是修學凈土法門,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修學凈土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剛剛在《華嚴經》上講過菩提心的樣子,菩提心相!過去我們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彌勒菩薩最後也說出十種心,都是菩提心的樣子。我們讀了這些經文,會不會發呢?怕就是像剛才講的生起法愛。生起法愛,你所發的這個心叫相似的菩提心,不是真的。怎樣才能發真實的菩提心呢?把那兩部經所講的,跟這一段合起來,你能夠體會到,真正菩提心就有一點影子出來了。請看經文,在第一百頁第二行,從第二句,它當中空了一個字,從這個地方看起。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菩提心不應著。菩提心名不應著。無等等心不應著。無等等心名不應著。廣大心不應著。廣大心名不應著。何以故。是心非心。本性凈故。】

我們就念到這一段。這裡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我們修學還是很難體會佛的意思,一會兒叫我們做,一會兒又不叫我們做,我們到底是做好,還是不做好?越搞越糊塗了!這是佛法的難處,佛法理解要透徹,《金剛經》上講:「深解義趣」,你解得淺不行,要解得深,它的義理趣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得受用。這個地方告訴你真正修菩薩道、修菩薩行,就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跟《華嚴經》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完全相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你看一開端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真發,可是不能心裡頭著一個發菩提心的念頭。你著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就產生了障礙。

同樣一個道理,我也遇到念佛的同修,他是念了很多年,他就要求一個一心不亂,念了很多年都得不到一心不亂,於是他念佛懷疑了。他說我很用功,不是不用功,天天在念,就是得不到一心不亂,來問我。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這一輩子都不會得一心不亂。他說:「那為什麼呢?」因為你有一個得一心不亂的念頭在,這一個念頭就把你一心不亂障礙住。怎樣求得一心不亂呢?把求一心不亂這個念頭也丟掉,自然就得一心。道理就在此地,跟這裡講是一個意思,你發菩提心。

昨天我們講的這段經文,在圖書館講的。海雲比丘教給善財童子,發心十一種樣子,這十一種你去做就好了,你可不能執著。別說十一條,執著一條,那就不是真的菩提心,叫你樣樣都去做,樣樣都不執著,這個道理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什麼?沒有執著;而生其心是我樣樣都做。海雲菩薩講的十一條,我都做到,都應用在生活上。彌勒菩薩講的十心,我也做到,自自然然都做到,但是心裡頭痕迹都不住,這是真正發心。發心著相不是真正發心,那是世間的好人,我們現在提倡四好,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這是世間法,你不能出離三界六道。為什麼呢?著相。我是好人,我做好事,都著相了。由此可知,發菩提心著相也是世間的好人好事,你在這個世間法里,將來得福報,善有善報,一定得善果。可是出不了三界,未必能往生,要懂這個道理。真正要出三界、了生死,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可以圓滿成佛,那這個佛經裡頭甚深義趣,你就不能不知道。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身心清凈,一塵不染,為一切眾生做事好事情。好事情要不要做呢?隨緣做。像我們這兩個道場,我們兩個道場,大家為什麼這麼自在?每天工作很辛勞,但是一點壓力都沒有,這就跟世間一般人不一樣。我們很努力、很勤奮的在工作,身心都沒有壓力,那就是我們作法如法,跟佛的教誨相應。我們這個錢財來自於十方,多了多做,少就少做,沒就不做,這多自在!我一定硬要做多少,那不累死!沒有錢到處去求人,求人是真難,求人這個事情很可憐,我們不可以做。一切隨緣不攀緣,你就自在了。雖然很忙碌,剛才講的像圓一樣,輪轉得很快,在那裡轉動,心永遠是清凈的,永遠是不動的,永遠沒有絲毫壓力,你的生活才自在、才美滿、才快樂。這段特別提出來,「不應著菩提心名」,不應著菩提心。

下面說:『無等等心不應著。』『菩提心名不應著。無等等心不應著。無等等心名不應著。廣大心不應著。廣大心名不應著。』這個不必一句句詳細解釋。下面是為什麼呢?『何以故』,為什麼呢?『是心非心。本性凈故。』是心非心,三心不可得,心的相有,心的作用有,心的體沒有,體不可得,所以說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本性凈故』,這與本性凈相應,這才真正發菩提心,也就是真實智慧圓滿現前的現象。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

大般若經綱要 第十三卷

(1997年2月凈空法師啟講於華藏講堂 - 共十七卷)

請掀開經本一百零二面。《綱要》所節錄的還是很長,我們想在很短的時間,能夠學習得到般若的實用。所以再從《綱要》裡面,選擇與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修學法門之中,迫切需要的開示來研究,所以我們採取的是選講。諸位看一百零二面倒數第三行,最後這一句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念。

【善現復白佛言。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

這一句非常重要。下面他說:

【何以故。色。色性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世尊。是色非色空。是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個一段我們讀起來,非常像《般若心經》裡面所說的,其實是一個意思。《般若心經》是六百卷的精華、精要,也就是說世尊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最重要的就是這麼幾句話,這稱之為《般若心經》。《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在這幾句裡面,這就是「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無住生心。為什麼不能住?這個住的意思就是執著,我們現在講執著,換句話說,你可以分別,你不能執著,你才有個入門之處。如果把境界往上面再提升一層,那你連分別都不可以,前面我們曾經跟同修們討論的很多。因為一切眾生對於色受想行識,這個色就是物質,我們今天講物質,受想行識是屬於心理。我們今天把它分為兩大類,現代的科學分為精神跟物質,色法就是屬於物質,用這一個字做代表;精神的部分就說四個字|受想行識。受是感受,我們有苦樂憂喜的感受,稱心的事情就很歡喜,違背自性就很難過,他有感受,這個受是感受。想是思想,這個容易懂,幾乎我們的想是不會中斷的,連睡覺他還會作夢,夢從哪裡來?夢從想來的,你要不想就不會作夢。行,行是一個相續的相,它不會中斷。

那麼受想行識,受想行可以說是作用,那個識是心、是體;有體、有用,從作用裡面說受想行。為什麼叫它作識呢?體為什麼稱識呢?識是含藏的意思,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落印象。我們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有個印象,這個印象在哪裡呢?印象在識裡面,識就好象是個倉庫一樣,專門儲存這些印象。因為這個印象非常非常複雜,非常非常之多,我們一生就夠多了。這個識性裡面含藏的這些東西,累積儲存的東西無量無邊。這個在佛法裡面講,這就是因,這是種子,你有這個因、有這個種子,它遇到緣,它就起作用。作用,我們叫起現行;現行實在講,就是講果報,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

所以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決定不是沒有果報,沒有果報是你沒有遇到緣。譬如說我們種瓜,瓜子是個因,這個瓜子要放在一個水瓶裡面,放一百年它也不會結瓜。為什麼呢?它沒有緣,它的緣是土壤、肥料、水分、日光,它有這些緣湊合,它就會發芽,就會生長,開花結果。所以諸位要懂得,因要遇到緣才會結果,因要不遇到緣,雖有因不結果,但是你要知道,那個因永遠存在。不像瓜子放在杯子里儲藏一、兩百年,它就爛了,它遇到緣,它也不會起現行。

我們所造的善、惡業,含藏在阿賴耶識永遠不會壞,所以什麼時候遇到緣,什麼時候果報就現前。今生今世遇到緣,現在就報了,我們講現世的果報,他現在就遇到緣。這一生當中沒有緣,來生遇到緣,來生的果報就現前,這個在佛法裡面講生報,生是來生,不是這一生。來生也沒有遇到緣,將來總有一天會遇到緣,這叫後報。後報實在講那個時間不一定,從你第三世一直到無量劫,決定不能說這個因,做了因沒有果報,沒這個道理,決定有報。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個時候是講它的緣,遇到緣一定會有果報。那麼你執著,你執著無論是在精神方面、在物質方面,你以為它是真實的,你不知道它是虛妄的,你執著它,你想得到它,或者你想遠離它也不行。

總而言之,你對它已經起心動念,已經有了分別、執著,這就叫住。這個住是這個意思,我們一般佛法講著相,著相就是住。著相就有這些果報,所以佛與大菩薩他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他不執著,他不著相。不但不著相,他連分別的念頭都沒有,所以他在外面叫照見,不是分別見,叫照見。照見像一面鏡子一樣,自自然然就照的清清楚楚,裡面一點分別都沒有;分別尚且沒有,那來的執著?

為什麼不分別、不執著?佛說了,這一切現象,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是一個幻象,不是實在的。《金剛經》末後總結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佛把事實真相為我們一語道破。夢幻泡影都是比喻,你不能說沒有這個事,明明昨天晚上睡覺作了一個夢,醒來還清清楚楚,你不能說沒有,但是了不可得。不但是你醒了之後了不可得,實在講就在夢中也了不可得,哪裡會有真的得到?佛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夢幻泡影,不是事實。有相沒有體,體也叫自性,沒有自性,沒有自體,假的不是真的。

色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心法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我們講物質的部分是色法,精神這一部分是心法,還是假的,還不是真的。有些聰明人他知道色法是假的,心法是真的,像西洋過去這些大科學家,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觀察,也說了一句很有智慧的話,說:「我思故我在」。我,我在哪裡?他們也懂得身不是我,什麼是我呢?我會想,我會思,我能想、能思的那個是我自己,這個就是屬於心法。所以他認為心法是自己,色法不是自己,對這個色身他就不太重視,他重視精神這一部分。

其實這個我思還是假的,比我們一般普通人是進了一大步,可是還不是事實,為什麼呢?佛給我們講,能思的是什麼東西?第六意識、第七識。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你看看落在第六、第七識裡頭,把這個東西當作自己,依舊是錯了。不但六、七識不是自己,阿賴耶識也不是自己。但是阿賴耶識是距離自己最近,貼近自己,迷了的時候不是自己,覺悟了就是自己。覺悟了就不叫阿賴耶,就叫真如本性;不覺的時候,真如本性就叫阿賴耶,所以阿賴耶叫半真半假;迷了它就是假的,悟了它就是真的。可是七識、六識、前五識決定是假的,決定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什麼是有為法?《百法明門論》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這全都是有為法,這四大類合起來九十四法。這個九十四是天親菩薩歸納,天親菩薩根據什麼講的呢?根據《瑜伽師地論》來說的。《瑜伽師地論》講得詳細,裡面總共講了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用這六百六十法太煩雜,對於初學相當不容易。把六百六十法歸納成一百法叫百法。法相宗是入門的一個教科書,是入門的東西。

我們從這裡看就知道,這九十四法都叫有為法。他把這個法分兩大類,有為法另外一邊就是無為法,無為法只有六個。有為法九十四個,包括我們今天講的物質與精神,全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事實真相。也正符合《金剛經》上所說的,《金剛經》佛講的三心不可得,那個心就是精神這一部分,百法裡面講心心所。色法是講萬法,佛說萬法皆空,為什麼說萬法皆空呢?因為一切法是緣生的,因緣生法。緣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它不是單獨生,它是由許許多多條件聚合起來,它發生的。這許多條件當中,缺一個都不能發生,許許多多條件沒有自體,所以佛說當體皆空,了不可得。

你能得的這個心不可得,你所得的一切惡相也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這是真相。你今天以為你所得到的,那是你的妄想,不是事實。你以為我得到這個身,我今天得到很多錢,得到很多財富,全是假的。你那個說夢話,哪裡真有這個事情?這是我們要覺悟的。六百卷《大般若》,世尊說二十二年,就是給我們說明,這一個事實真相;實在講,這個事實真相很難體會過來,不容易悟過來。說了二十二年,我們今天把《大般若》展開來念一念,念個幾遍,你能覺悟嗎?還是悟不了,還是把這個身當作真的,把一切萬物當作實在的,裡面還是患得患失,你糟不糟呢?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實在不得已,才套佛教裡頭這個術語話,我們的業障太重。佛說的這些,我們讀了、聽了,不能說不懂,但是我們做不到,境界一現前還是迷惑顛倒,還是老樣子,一絲毫都改不過來,這就是業障太深,習氣太重。現在關鍵,我們如何消除業障?如何能把習氣斷掉?業障、習氣斷掉了,你就做了菩薩,你就成佛、成菩薩。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佛是分證佛。分證佛就是菩薩,我們通常講佛是講圓滿佛、究竟佛,菩薩是分證佛,沒有究竟圓滿,他也是佛。

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記》裡面,給我們解釋經上講的諸佛如來,他解釋這個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都稱為諸佛。這四十一個人,最低限度像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那就是佛,那一點都不假,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他見性沒圓滿,他的無明沒有斷盡,只斷了一品,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那就是圓滿究竟佛。這些都是佛教普通的常識,所以我們讀了這段經文,跟《心經》裡面所說的沒有兩樣,告訴我們事實真相。

特別要緊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是物質,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一切現象,都是屬於物質,這個都叫色法。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乃至於意,我們能夠思維、能夠想像得到的,統統包括在色,用這個字來做代表。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就是空,即是空就是當體皆空,那你就是智慧開了,你見到事實真相。你知道這一切萬法當體皆空,你不會再執著,也就是我們講,你不會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你放在心上多累!放在心上的現象,就是執著、牽掛、憂慮,你就會產生這些煩惱。不知道事實真相是一場空,你起這些妄念不叫自找苦吃嗎?你本來是清凈無為,你本來是天真佛,今天變得這個樣子,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沒了解,看錯了、想錯了,才搞成這個樣子。所以這一句話非常重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此可知,空不當作「無」講,說空什麼都沒有,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空是有,有即是空,這是我們學佛的難關,因為我們一般觀念,空跟有決定合不起來,空不是有,有不是空,佛法裡面講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跟有是一不是二。你能夠從這上體會,就有味道了,你就有入門之處。《般若經》我們聽、我們讀,始終入不了門,就是空跟有這個概念合不起來,空是空,有是有,是兩樁事情,這就是不得其門而入。

所以佛法,這個經是大乘經,大乘經講怎麼入門呢?入不二法門,什麼時候你曉得空跟有不二,一就不二,你就入門。一入門就了不起,入門就是菩薩,沒有入門是凡夫,一入門就是菩薩。一入門在教下裡面講大開圓解,在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大開圓解、大徹大悟都是講入門。入的什麼門呢?不二門,知道一切法是一不是二,一即是二,二即是一,這個很有味道,你就入門。一不是二,二不是一,你始終入不了門。為什麼有人能入,有人不能入呢?話說回來還是有人執著,分別、執著一不是二,二不是一,他永遠不能入門。有的人聽了就不分別、不執著,一不分別,一不執著,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他就入門。

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業障,你永遠見不到事實真相。你說這一切現象是假的,我們每天看到這個現象好象是真的,好象這個現象都存在,沒有改變。這是我們眼睛看錯了,你所覺得這個存在,你要懂得這個存在是暫時的存在,這個大家能點頭,不錯,暫時的存在。我們這個人活在這個世間,縱然活上一百歲,一百歲之前沒有這個身體,一百歲之後也沒有,那麼這個一百歲是暫時,不是長久。活上兩百歲也是暫時的,也是很短暫的,暫時的存在。所以佛用露|露水。露水,太陽沒出來它在,太陽一出來蒸發掉了。這種現象叫相續相,實在講它是不是存在?它不存在。你了解它不存在,你才看到它的真相。

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如電,閃電,如露亦如電。如露是講它的相續相,就是暫時會存在一段時期,那是相續相。事實真相剎那生滅。這種事實真相,現代科學發達,逐漸逐漸的體會到,科學家明了。我們這個身體,你到講堂之前的我,以及聽經聽了一個半鐘點,出去講堂之我,這個身不是一個身,不是的。你以為你來的這個身,回去還是這個身?錯了,大錯特錯,不是的。你是不斷在那裡生滅,已經不曉得改了多少次。說個淺顯的例子,諸位能夠體會一點,我們這個身體是許許多多細胞組成的,這個細胞新陳代謝,有細胞滅了,有新的細胞生了,它不斷的在新陳代謝。所以你來的時候,這一個小時,很多細胞已經消失了,很多新的細胞生了,哪裡是你來時候的我,不是的。

不但我們這個身細胞新陳代謝,連我們穿的衣服也是剎那生滅,這個裡面一分析|原子、電子,分析到最後是粒子。它也是剎那生滅,它也不是永恆,不是常住的。證明佛在經上講的沒錯,它的存在是如露亦如電,它的事實真相是夢幻泡影。你能夠把一切物相看穿、看透徹,你還會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嗎?自自然然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你的心得自在。換句話說,你再也不分別,再也不執著,再也不打妄想,所有一切憂慮、牽掛,一切煩惱貪、瞋、痴、慢,一掃而光。你業障消除了,那個東西都是業障。業障消除,你的真性現前,你的真心本性現前。真心本性裡面,含藏著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就是佛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統統現前了,本來是佛,本來成佛!

佛是真的苦口婆心,將這一個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來,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你要能夠證得,你就要真干。你聽了,懂得了,很歡喜,不肯做,不行!不肯做,你不能夠證得。你要認真去做,做就是行,所謂修行,認真去修行。般若裡頭修什麼行呢?就是修看破、修放下。看破,我過去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剎那生滅,夢幻泡影,了不可得。以前以為這些東西都是真實的,現在知道是夢幻泡影,你就看破了。從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有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憂慮,日子過得好苦。現在明白事實真相,把這個東西全部放下,業障就消掉了。看破是消所知障,放下是消煩惱障,二障都破了,所以你就成佛、成菩薩。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你所過的是真正覺悟人的生活,那是真正的幸福美滿。我們世間人常講真、善、美、慧,世間人講真、善、美是有名無實,佛菩薩過的那個日子,真、善、美是事實,你從此以後就過真、善、美的生活。所以這幾句經文,那是般若裡頭精華的精華。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也非常重要,接著看下去。

【乃至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亦復如是。】

這個言語很簡單。『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總持,要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就是總綱領。我們修學佛法,要把佛法的總綱領抓住,你修學就方便、就容易。『三摩地』是定,翻成中國意思是定、禪定,也翻作止觀,都是修學的方法。要合前面的意思來說,『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是真看破;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是放下,這是佛法。正是《金剛經》上所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前面講的色空,裡面包括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這個講到陀羅尼跟三摩地,完全講的是出世間|佛法,佛法也不能執著、也不能住。這個意思就是說世、出世間法,你可以受用,你可不能執著。這個話諸位如果還不能聽清楚,還體會不到意思,我再講得淺顯白一點,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可以享受,你不能佔有,這個話好懂!你有佔有的念頭,你就住了,你就錯了,可以享受不能佔有。諸佛菩薩為什麼那麼自在呢?就是他享受,他不佔有。我們眾生為什麼這麼苦呢?我們享受還要佔有,錯就錯在這裡。享受沒有錯!諸佛菩薩享受。你看看《華嚴經》,你看看《彌陀經》、《無量壽經》,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他怎麼不享受!吃飯的時候、講經的時候、大眾聚會的時候,有天樂、有天人奏樂來供給你欣賞,還有天女在跳舞來供給你欣賞,他怎麼不享受呢?載歌載舞!

他為什麼那麼自在呢?他沒有得失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這就對了。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享受要想據為己有,那就苦了,那就是自討苦吃。為什麼不能據為己有呢?因為是空的,相有體空,決定不可得。我們學佛要學這一點,在一切享受當中,決定沒有絲毫佔有的念頭,於是我們的生活就能夠隨緣、就能夠自在。你的煩惱一天比一天輕,你的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個是佛法裡頭所講的轉煩惱為菩提,菩提是智慧、是覺悟,把煩惱轉變成菩提,轉變成真實的智慧。所以這段經文裡面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法都不可以執著,都不可以據為己有,你才能夠得大自在。底下這段經文,諸位明白這個意思,自己就可以看。我們再翻過來,看一百零四面。這個文是從前面接著來的,我們把前面省掉,單單看這一段,看第三行。一百零四面第三行。

【一切相智。非取相修得。諸取相者。皆是煩惱。何等為相。所謂色相。受想行識相。乃至一切陀羅尼門相。一切三摩地門相。於此諸相而取著者。名為煩惱。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本性皆空。不可取故。】

我們只看這一段的結論。前面跟我們講陀羅尼跟三摩地,這些都是菩薩在因地當中所修學的綱領。或者我們以為這個可以不要取著,無上菩提那我也應該要取著,我們學佛目的就是求證無上菩提。這裡告訴我們,「一切相智」,這一句就是無上菩提。《般若經》上講:「一切相智」,一般大乘經裡面翻譯的叫「一切種智」。此地翻為『一切相智』,這是玄奘大師譯的;其它的譯經的法師,他們都譯成「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個合起來,梵語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翻作無上正等正覺。「一切相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切相智。佛在此地說得明白,『非取相修得』,無上菩提決定不是著相可以得到、修得。你要著相修學,你決定得不到無上菩提。不但無上菩提得不到,連菩提的邊際都得不到。

那你所得的是什麼?這裡講你所得到的是煩惱。為什麼是煩惱?因為你所得到的是分別、執著,不是真正的無上菩提,決定不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說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就是說我們真如本性裡面,本來具有的智慧,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現在我們這個智慧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就是因為我們念念取相,念念著相,所以它不起作用。我們還是用著相,用執著這個念頭來修學;換句話說,你還是不會得到,一定要離相。《金剛經》上兩句話重要、關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細心去體會。

從哪裡修學呢?從生活當中修學,生活當中修學不著相。我們吃東西,不著吃東西的相,你是真正在修行。你吃東西還要挑口味,還要去講求營養,這個東西好吃,那個東西不好吃,我要想吃什麼東西,你是凡夫,你不是修行,不是用功。真正修行人是一切味是一味,為什麼說一味?這個一味並不是說酸、甜、苦、辣、咸他都不知道,那這個舌頭不就變成麻木了?哪裡叫菩薩呢?什麼味道他都知道,因為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並不是他不知道,他樣樣都知道,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好噁心,一切都隨緣,一切都好,你說他多自在!我們這樣也要挑剔,那樣也要挑剔,連學佛對佛還要挑剔,這個就糟了。

你去拜佛,這個佛像莊嚴我喜歡,那個佛像我討厭,我不喜歡,你連佛像都要挑剔、都要執著。經本擺在這裡,這個經好,那個經不好;這個經印得很好,我喜歡;那個印的差一點,我不喜歡,你連佛法修學都是在那裡分別挑剔,在著相,你哪一天才能成就?這個成就是你哪一天才入不二法門,把這些妄想、念頭統統放下,哪就是成就。所以修行在哪裡修?穿衣、吃飯,就是平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樣樣不執著,這個就是菩薩。

換句話說,你看《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修學的綱領|清凈、平等、覺。如果我們與這個綱領相應,你是真修行。我穿衣與清凈心、平等心、覺心相應,我穿衣是修行;我吃飯,吃飯跟清凈、平等、覺相應,那吃飯是修行,是佛道。我喝一杯水,我喝水的時候與清凈、平等、覺相應,我喝水就是行菩薩道。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要與這個相應,就是經上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以為怎麼相應?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都跟覺、正、凈相應,這叫念佛。不一定口裡頭天天喊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叫念佛。口裡頭念佛,心行都不相應,那古人諷刺語說:「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呢?假的,不是真的。

果然念念相應,一句佛號都沒有念,他叫真念佛。為什麼?佛就是覺,佛就是清凈,佛就是平等,你念念都是清凈、平等、覺,你不是在念佛,誰在念佛?大家看看《華嚴經》,我們現在正在講這個,這剛剛講過沒多久。吉祥雲比丘代表的是佛寶,他給我們講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都說到。他說念念相應是真念佛。二十一種念佛門把大、小乘佛法全部都包括進去。那一個法門不是念佛門?可以說你的方法不一樣,你統統都是念覺、正、凈,只要念覺、正、凈就是念佛。覺、正、凈就是清凈、平等、覺,這些道理我們要懂。最要緊的就是不著相,所以說是一切相智,非取相修得。

『諸取相者。皆是煩惱。』這句話要記住。你的煩惱從哪來的?煩惱就是取相來的。取就是得到的意思,我對於一切外面現象我要想佔有,我要想得到,這就是取。你看十二因緣裡面講的愛、取、有,愛是喜歡。愛不想得到它,沒有得失的心,你的煩惱很輕,煩惱輕,你只有愛還沒有取。如果落在取上,那你的煩惱就重;如果有呢?那就更重了。有是什麼?心裡頭真有,念念都不放棄,那個問題就大了,你就真苦了。最嚴重的是你心裡頭有,心裡頭念念執著不肯捨棄。佛要度他就非常非常困難,這些東西統統是煩惱。愛,煩惱很輕;取,就重了;有,就最嚴重。

下面講:『何等為相。』哪些相呢?色相|物質;受想行識|精神。一切物質、一切精神的受用,剛才講,你可以受用,你決定不能佔有。諸佛菩薩他受用而不佔有,六道凡夫受用當中佔有,實在講,還有很多佔有得不到受用,你說那個冤枉不冤枉!怎麼說佔有而不得受用?現在在台灣這種例子就很多。有錢的人家,在這個風景很好的地方買了別墅,很漂亮的花園洋房,他佔有了。他有沒有享受呢?沒有,一年難得去一次度假。平常呢?雇一些人在那裡看守,讓那些人享受,自己不能享受。那些替他看房子的工人,在那裡享受,還要拿他的待遇,接受他的供養。那些人是真有福,他自己沒有福。看房子的人他有享受,他沒有佔有,他很快樂、很自在。這個有錢的人,他有所有,他不能享受,你說他多苦!有很多人別墅很多,到處都有,一年難得去一次。這種人叫做迷惑顛倒,不知道積功累德,不知道利益眾生。佔有能享受還講得過去,佔有又不能享受,你何苦呢?花那麼多冤枉錢!大概總是欠債的還債,他雇的那個人替他看房子,那就是他的債主,大概是還他債,只有這個解釋,否則怎麼解釋法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佔有就是煩惱。

『於此諸相而取著者。名為煩惱。』無論是物質上,無論是精神方面,你要是著相、取相,這就是煩惱。下面佛把這個道理說出來:『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本性皆空。不可取故。』這是佛把真話說出。為什麼諸佛菩薩受用而不取,而不據為己有?他知道一切法空,一切法決定不可得,所以取、有這個念頭他們沒有。我們能夠把取、有這些念頭打掉,大乘佛法修學不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輕而易舉,隨時可以去,這個法門殊勝,萬修萬人去。

前天我們三重凈宗學苑新道場建立,邀請我去參觀,他們請了很多次,我都抽不出時間,我難得抽出一點時間,到他那邊去看看。我看了之後歡喜讚歎,實在難得,台灣還有一點福報,還有一些真正修行人,在那裡用功辦道,我們托他的福;那個地方一百多人認真在干,真修實幹。主持的人廖居士,他們是居士道場,沒有出家人。廖居士告訴我,這兩年他們同修當中有四位往生,瑞相都非常好,確確實實是真的往生,那不是假的。最近一位距離現在才兩個多月,兩個多月以前往生,七十多歲的一位老居士。他學佛沒有多久,他告訴我,他學佛大概只有四個多月的樣子,往生的時候自己選擇時間,很不可思議。

因為他初接觸到佛法,一接觸聽說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好,他就去找廖居士,跟廖居士講:「我一定要去。」這個心非常的堅決,一定要去。過了一個月之後,他又到廖居士這裡來,向他借一些經書、錄音帶,回家去聽。又過了一個月,他又來找廖居士,他跟廖居士講,他說我們一家都不信佛,就我一個人學佛,我年歲大了,將來要往生,家裡人來障礙的時候,那不就糟了。他不懂得佛法,這個來哭,那個來鬧,手去觸摸身體,這個事情就麻煩了。他問廖居士怎麼辦?廖居士跟他講,你們家裡的人是不是都是上班有工作。他說是。那你等他們上班,家裡沒有人再往生。他聽了有道理,兩個月之前,他真的選擇的時間,家裡人統統上班,家裡沒有人,他往生了。等他家人小孩下班回來之後,他已經超過八個小時,你看看厲不厲害?可以選擇時間,避免人家打擾,他也沒有人助念,念佛才四個多月,等於說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沒有生病,好好的人,說走就走。

這個法門真正殊勝不可思議,這些例子就在我們眼前。你要問他為什麼能做到?沒有別的,他真放下,所以才感應道交。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一面念佛,一面求生凈土,這個地方還捨不得離開,那怎麼行呢?這個地方兒女親情,還有財產、還有股票,還有一大堆的東西,那怎麼辦呢?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怎麼念都不相應。人家為什麼相應呢?徹底放下,一絲毫牽掛都沒有,感應道交,可以自己選定時間,不可思議。

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無住品』講完。下面是『般若行相品』,也就是說般若修學的樣子,我們也在這裡面選段來討論。請看經文,一百零四面倒數第三行。

【複次世尊。菩薩審諦觀察。若法無所有不可得。是為般若波羅蜜多。】

我們只看這一句。『審』是審察,細心的去觀察;『諦』是認真的去觀察,細心認真的去觀察,觀察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實實在在講,現在西方有許多科學家,特別是物理學家,現代的科技是向兩個方向來發展,一個是太空,向大的,無限大的發展;另外一個向小的,量子力學,極其微細的方面發展,這是兩個極端。從量子力學裡面去觀察,跟這個完全一樣,觀察到一切萬法無所有、不可得。這些人是借重科學的儀器,數理的推論,他發現了。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沒有這些儀器,他憑什麼觀察呢?就憑兩隻眼睛觀察。佛的眼睛跟我們觀察的能力不一樣,我們是肉眼,他是五眼圓明。觀察這些物相,無微不察,比現代科學家用這些儀器觀察還要勝,觀察到一切萬象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種觀察就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的樣子。什麼叫修般若波羅蜜多?這就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我們是凡夫,沒有這個智慧,粗心大意,也沒辦法觀到這麼樣的細微,可是從粗的相,你要去觀察,那你也是在修般若波羅蜜多。粗的相怎麼觀察呢?你觀察周邊這些眾生,因為人看別人容易,看自己難。但是你看到別人,一定要回來想到自己。看什麼呢?看這些人一年比一年老,這裡頭生智慧,老了什麼?無常!人不是一年一年老,不是一月一月的老,是剎那剎那老化。你能想到剎那剎那的老化,剎那剎那無常,這個就是無所有、不可得,青春不能永駐。再看看報紙,大家都有看報紙的習慣,不要看那些社會新聞,看那個東西我們心地被污染,不看那些。看什麼東西呢?看訃聞,今天多少人走了,昨天多少人走了,無常!

我在沒有學佛之前,那個時候我在公家上班,每天早晨報紙送來的時候我一定看,我看什麼?我看訃聞,別的東西我不太注意,我就看每天都有人走,慢慢就會輪到自己。這個東西沒有忌諱的,人生一定要走這個路,你怕也不行。不能說怕你就不死,哪有這個道理?你怕也要死,不怕還是一樣死,那何必怕它呢?能夠提高警覺,能夠慢慢醒悟,一切法不可得。換句話說,你現在得了也好,得不到也好;得來絕不留戀,沒有得到的決定不想,就隨緣了。所以有也好,沒有也好,都好。有,不會掛在心上,不可以據為己有。沒有呢?沒有就算了,絕不希求,你說你的心多安!。

今天有一個同修告訴我,他被扒手扒去大概扒了不少錢,心裡很難過,著相!扒去,你平常捐錢做功德不一樣嗎?捐給他就好了。那個念頭一轉,心情馬上就不一樣;你轉不過來,煩惱!苦不堪言!你那些煩惱是不是能得來呢?不會得到,你又何必生煩惱呢?何必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錢財假的,得失也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得到不要生歡喜心,丟掉也沒有任何煩惱,永遠保持心地的清凈、平等,這就是修般若波羅蜜多。如果我們學佛連這一點受用都得不到,那你叫白學了。一定是看得開、看得破,你才能得大自在。所以佛在此地跟我們講,一切法自性空,講了多少遍?這一句話在這部經上講了百千遍都不止。諸位再看一百零五面,一百零五面看倒數第二行,也從末後這句看起。我把這個文念一念。

【一切法離一切法相。自性亦離自性。相亦離相。自性亦離相。相亦離自性。自性相亦離相自性。相自性亦離自性相。若菩薩於此中學。則能成辦一切智智。】

這個開示妙極了。我們所希求的,就是要求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他教給我們求智慧的方法。你一定要懂得一切法,這個一切法包含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都包括在裡面。『一切法離一切法相』,這個意思深。譬如我們手上拿著這本書,這本書是法,我們著相的人看到,這是一本書,精裝本。明白的人看到,這哪裡是一本書,這是一百多張紙。你看到一百多張紙,書的相就沒有了,就離了法相,你看到的是真相。你看到這個書是看到假相,你看到這裡一大堆的紙,你看的是真相。這個看法跟我們一般人看法就不一樣,真相明白了,容易破執著,他不執著。我們凡夫看到這件衣,這個衣不錯,做得很漂亮;菩薩看這件衣是什麼?這件衣很多線條組成的,把線頭一抽一條線,那有衣呢?這個衣無非是線條編織而成的。再看那個線有沒有呢?線也沒有,線仔細一觀察是許多纖維組成的。這樣再一分析,再往裡面觀察,就變成分子、原子、電子、粒子,衣服的相不可得。所以法離法相。

『自性亦離自性』,為什麼呢?佛說自性,這是個名而已,有沒有這個東西呢?有。名決定是假名,「名可名,非常名」,你要執著有個自性,你就決定見不到自性,這個是佛法最難的地方。所以佛說法,馬鳴菩薩教我們怎麼樣去讀經,怎麼樣去聽法,你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他說得很好,「離言說相聽」,你去聽不要執著他的言說相,不要分別他的言說相。「離名字相」,這些自性,一切法都是名字。一切相智、三摩地、舍摩他、陀羅尼都是名詞,都是佛學名詞,假設的,不能執著,無有自性。你要能夠離相,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

『相亦離相,自性亦離相,相亦離自性。』這徹底說明一切法了不可得,這些句子徹底給我們說明。所以菩薩在一切法相裡面,你說他的心多清凈,一絲毫不染著。諸佛如來講經說法,菩薩去聽。佛清凈,佛說法沒有染著,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這是不二法門。菩薩聽法,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聽跟無聽是一不是二,他也入不二法門。這是成就一切種智,若不是這樣修學,自性裡面般若智慧決定不能現前。這句話要用禪宗的術語說:「明心見性」,你要不以這個原則相應修學,你決定不能明心見性。念佛人也一樣,念佛人要不入這個境界,不是這樣的修學態度來念佛,你決定得不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一定要離相,一定要不著相,不能取相。相不能著,非相也不能著,經文後頭都有。非相是什麼?空相。相是有,非相是空,空、有兩邊都不能著,都不能取。《金剛經》上說得好,「不應住法,不應住非法」,非法就是空,空、有兩邊都不住,了解這一切萬象的真實相。這些現象本體是什麼?怎麼發生的?對於這些道理,演變的程序、過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執著。明了是智慧,一切都不執著是禪定、定功。

我們講到最粗顯之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了了分明是慧,決定不受外面的誘惑,決定不受外面的干擾就是禪定。你接觸外面境界,看到這個也好,那個也好,好的就想要,不好的就討厭,你就被污染,你就是凡夫。你被污染,你在這個裡面生起執著,生煩惱。諸佛菩薩在境界里生智慧,不生煩惱,為什麼?他沒有取、沒有著,沒有這個念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智慧。學佛的人應當常生智慧,不應當常生煩惱。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般若經綱要 第十四卷

(1997年2月凈空法師啟講於華藏講堂 - 共十七卷)

請掀開經本一百零九面,看一百零九面第一行,從第三句看起。我把經文念一念。

【是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不取有。不取非有。不取亦有亦非有。不取非有非非有。於不取亦不取。】

我們看這一段。桌子上有一位同修提了一個問題,我想這個問題可能也是大家共同有的問題。他問的是「有密宗傳承祖師雲,能承擔其弟子之業障,上師擔業之後,其弟子業障部分轉移,致上師身心亦受影響,或稍感不適,唯持咒片刻旋即康復。此說佛經是否有據?上師復言,能感受人身上或身旁無形眾生,譬如有人悲傷終日,雲悲憫魔附身;有人嫉妒好勝,雲是靈蛇精怪之說。其弟子跟師修法持咒,或多或少亦能感覺一般人之身口意業及身上之無形眾生。我等專修凈業,老實念佛,本不雜亂,唯因家屬有人信之,在家時常宣說致生疑惑,還請師父慈悲開示。」

第一個問題,說是上師能夠承擔弟子的業障,這個說法倒蠻像基督教的上帝,你們想想對不對?你們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上帝都替你們擔當,真是慈悲到了極處。祂把你的罪業擔當了,那你還有沒有罪業,你還有沒有業障?如果我們業障真的就消除,我們就趕緊去拜上帝,真管用!假如祂擔當了,我們業障還沒消除,這個問題很嚴重;祂都擔當了,我們業障還在。

你要曉得什麼叫做業障?這個事情你就容易明白。所謂業,就是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業有善業、有惡業。惡業是障礙,善業也是障礙,障什麼呢?障我們的真如本性。什麼叫真如本性?你要是不懂得,我們講的淺顯一點,障礙你的清凈心、障礙你的平等心、障礙你的慈悲心。你這個自性本來是真誠的、本來是清凈的、本來是平等的、本來是覺悟的、本來是大慈大悲的,你現在這些東西都沒有了。怎麼沒有?就是你有業障,如果你的業障消除,這五種心立刻就現前。這個就是佛菩薩的心,不是凡夫心,你就超凡入聖。

上師把我們業障背去之後,我們是不是就大徹大悟,是不是就明心見性,是不是就得清凈心?果然如此,那沒錯,那這個真的有效。他把我們業障擔去之後,我們還是胡里糊塗,還是是非人我,還是天天搞貪瞋痴慢,那你的業障一點都沒有消除。這個事情到底是真的、是假的,這不就清楚、就明白。

所以首先要曉得什麼是業障?消業障這樁事情,佛在經論裡面講得太多,諸佛菩薩都沒有能力代替你,這個事情是要靠你自己。佛菩薩只能把道理跟我們說明,果報跟我們說明,你這個業障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的果報。善業變現三善道,惡業變現三惡道,你總出不了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業障造成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業障;妄想是最輕的業障,分別是其次,執著是最嚴重的。你樣樣執著,所以才有六道輪迴,你一切都不執著,六道輪迴就沒有。可是你還有分別,你有分別就有十法界,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如果連分別心都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你才算是真正得到大的果報,你契入了一真法界,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菩薩的受用土,那時才真正叫成佛,真正業障消掉。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你說有這些鬼神附身?是有,這個事情,佛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楞嚴經》末後有一卷半的經文,給我們講五十種陰魔,這個現象在今天的社會非常普遍。為什麼會有這些無形的妖魔鬼怪來附身,來找你呢?因為你喜歡他,他就找你。我不喜歡他,他不來找我,這是真話,不是假話。你喜歡神通、喜歡感應、喜歡跟妖魔鬼怪打交道,他就來了。他來的時候容易,你要叫他去可就難了,那就不容易。所以這些佛經裡面講這是群邪,對這一類眾生,我們的態度應當是敬而遠之。為什麼恭敬他呢?他是眾生,他也有佛性,所以我們尊敬他,我們不要親近他,不要跟他往來,什麼事都沒有。

妖魔鬼怪附身是實有其事,這個不是假的,決定不要去惹他們,這是很大的麻煩。我都遇到很多同修著魔之後,這一般講神經分裂,得神經病,來找我,有沒有辦法挽救?我沒有法子,這是真的,非常非常困難,特別是學密宗、學禪宗。因為密宗跟鬼神往來的機會非常密切,咒語裡面差不多一大部分都是鬼神的名號,你念就把他念來了。我們念佛人只親近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我們絕不念他,這個就是平平安安,你這個一生就沒事情,希望同修們要特別留意。我們今天看的這段經文,與這個也有關係。

『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般若波羅蜜多前面說得很多,用最淺顯的話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諸位一定要懂得,世、出世間一切法,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大家要記住,神通不能解決,智慧才能解決。你只要開智慧,你自然就有神通,神通是附帶的,所以佛教誡弟子不要求神通,求神通容易走偏差,叫你求定、求慧。定、慧裡面自自然然有這個能力現前,能力雖然現前也不要執著,也不要生歡喜心,沒什麼了不起,本能!是一切眾生本有的能力,你本來有的能力失掉了,現在恢復,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修學究竟圓滿智慧的時候,這裡教給我們的綱領,這個綱領就是兩邊不住。「離四句,絕百非」,此地講的是四句。這個四句屬於百非,非就是錯誤,百是個比喻。所有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根源就是這四句。你要把這四句舍掉,就是所有一切過失的根就拔掉了,你圓滿智慧才能現前。

這四句是『於一切法』,這一句是貫下去的。一切法是指的世間法、出世間法。世間法,我們在經上聽到了,這是虛妄的,難道佛法也是虛妄的嗎?對的,佛法也不是真實。《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指佛法。為什麼佛法也要舍呢?佛法也是因緣所生,凡是緣生之法,佛說:「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你要是取相、住相,那你就錯了。所以這個一切法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

在一切法裡面『不取有』,取就是執著。十二因緣裡面愛、取、有,這教給我們怎麼樣去斷?不取有|不執著有,為什麼呢?有是假有,不是真有;有是暫時的有,不是永恆的有。實實在在的狀況是了不可得,世、出世間法都不可得。《金剛經》上比喻作夢幻泡影,世、出世間法都是夢幻泡影。所以相好象是有,體無!你要明白體無,那個相有也是假有,不是真有,所以佛經裡面叫它做妙有。什麼是妙有呢?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個有就叫妙有。你了解真相,自自然然你就不去執著它,甚至於連分別都不要去分別。你在一切幻相裡面,你可以受用,你很自在,一切隨緣,沒有絲毫意思在,這一點要懂。真正修行在哪裡修?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當中能隨一切緣,不加一絲毫的意思,你過的這個生活是諸佛菩薩的生活。凡夫在日常生活,一定我要怎麼做法,我想怎麼做法,這一要、一想就取了。

「有」是色相,你就取了色相。「非有」是空相。凡夫不是著有、就是著空,著有錯了,著空也錯了,都錯了。六道凡夫那一種人著空呢?四空天人著空,這四空天;色界天以下的都著有。實在講,我們一般講著空比著有高,所以六道裡頭,他達到最高峰|四空天,可是出不了三界,解決不了問題。他在那個期間之中,自己感覺得很安靜,一切有都放下,五欲六塵都不執著,這個心的確很清凈,這是很高的受用。可是他不開悟,四空天裡面沒有佛菩薩去講經說法,這個在我們佛門,只要進入四空天,是八難之一,這遭難了,這壽命長!那麼長的時間,沒有機會聽經聞法;換句話說,就終止在那個地方。

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那是多長的時間。一個大劫要用我們這個星球來講,就是一次成住壞空,成住壞空是中劫,四個中劫。成住壞空四個中劫,合起來叫一個大劫,八萬大劫!換句話說,這個星球成住壞空八萬次。這麼長的時間他聞不到佛法,墮在無明裡面,他的確於一切法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但是不開悟,封閉在無明裡面,這叫遭難。八難裡面叫長壽天,壽命最長。六道裡面的眾生,著空、著有都不行,著空、著有都離不了輪迴。八萬大劫到了,他還要往下墮落,因為上頭不能去,只有往下墮,無量劫來所造的一些業,還是要去受報。

由此可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在這一生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就沒有成就。來生做人享福,生天享天福,這個在佛法裡面,也有個很勉強的說法,叫人天小果。其實人天小果是我們人來安慰自己的,不是佛說的。佛說的小果是阿羅漢,阿羅漢超越六道,超越六道才叫小果,你小有結果;沒出六道,沒有結果。所以你要是真正聰明、真正覺悟,決定在這一生要出六道輪迴,千萬不要錯了念頭,我來生再來做人,做一個有福報的人,來生我生天去享天福,那叫糊塗到所以然處。你要知道,我們每一個眾生,都做過富貴人,過去都曾經享過天福,福享完了,罪業現前,現在又墮到此地來,還要繼續去搞這套嗎?你要是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解決問題,你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亦有非有,亦空非空都不能執著。

『不取亦有亦非有。』這就是亦有亦空。下面一句:『不取非有非非有。』就是非有非空,這總共叫四句。四句的根本是兩個字: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這四句是根本。只要你落在這個裡面,你的般若波羅蜜就有障礙,你就修不成功,落在這四句裡頭就業障現前,般若波羅蜜距你就遠之遠矣了,你到哪裡去修?下面一句講的更徹底,那個不取的念頭都沒有,都不可以有。我不著空,其實你已經著了;我不著有,你也著了。清凈心裡本來無一物,怎麼會一個不著有、不著空呢?你這個心裡頭就壞了,就有東西了。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本來無一物」,你要執著本來無一物,你已經有了,你有個本來無一物,你的心不是真心,你裡面有亂七八糟東西在裡頭。

所以告訴你「不取亦不取」,你的心才真正清凈,真正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離!有一個離的念頭,你就沒有離,你已經有了,這個地方很微細。清凈心就是真心,那我再問你:「清凈心有沒有呢?」給諸位說:「沒有!」你要著|我心清凈,你的心就不清凈,清凈心裡頭還有一個清凈,就把它污染了。本來無一物,你心裡要真執著一個本來無一物,你又糟了。換句話說,這話能說的出來嗎?所以真的東西「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不得口,一開口就錯了。不但開不得口,還不能動念,一動念就錯了,所謂是「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那好了,我不開口、不動念,對不對呢?還錯了,為什麼呢?不開口、不動念,你是無明;開口、動念,你是邪知邪見,到底怎麼辦呢?你們大家自己去想去吧!禪宗裡面講「參」!在參之前給你提示,這些都是給你提示,參是叫你真正用功,你去體會;體會可不能用思維,也不能用言說。

由此可知,言語、文字都是方便法,希望從這個方便法裡面,你能夠體會契入到真實,真實就是心性,真實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說般若波羅蜜多也是個假名,不要真的以為有個般若波羅蜜多,你又壞了,這個是佛說法的難處。惟恐人聽錯會了意思,實在講,聽經錯會意思的人十之八、九,幾個人聽經真正懂得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兩個,大多數聽的,不著有就著空。給你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就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給你講般若波羅蜜多,你就認為真的有個般若波羅蜜多;說個菩薩,你就執著真有菩薩,你就取有,取了法相。

再聽佛說,一切法都是虛妄,你又著了空相,你又著了一個虛妄的相。反正你總是要靠一邊就是,你不沾站不起來,不靠到有就靠到空,你總沒有辦法站到當中,難就難在此地。所以佛搞的沒有辦法了,好!「兩邊不立」,有個中道,糟了,又靠到中道去了。「中道不存」,好了,那又著空,又靠到空去了,怎麼都不是。所以般若法門就勞累釋迦牟尼佛講二十二年,講這麼久。實在講,講了二十二年,幾個人真正懂得了?還是不多。一定要在生活裡面去歷練,必須知道佛法任何一法,跟我們的生活都是緊緊的結合在一起,沒有離開生活,沒有離開工作。

「離四句,絕百非」,就在生活裡面去修行。過去我們總是取,不取有就取非有,要不然就取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總是落在這些地方。現在修行是如何能四邊都不落,從哪裡修呢?從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就在這個裡頭修。修正我們以往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這叫修行,與般若相應,知般若真實智慧,究竟圓滿智慧。這個說法真正是難!大家聽了還是糊裡糊塗。

真實智慧是什麼樣子呢?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佛將智慧分為兩類來說:一個叫根本智,一個叫後得智;或者一個叫實智,真實的;一個叫權智,善巧方便。實在講一個是智之本體,一個智之作用,我們講體用大家好懂。智慧的體就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怎麼會說無知呢?我們剛剛說的這些話,你們諸位體會體會是不是無知呢?有不能住,空不能住,亦有亦空不能住,非有非空也不能住,一切都不著,那就是無知。你心裡頭一個念頭不生,一句話也沒有,不能說的、不能想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無知,這是般若,般若之體。從這個起作用就無所不知,所以它的體是無知,作用是無所不知。無論什麼人向你請教,問你世法、佛法,你都能夠對答如流,你都能夠解釋的頭頭是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智慧叫後得智,從根本智起來的。我們今天沒有智慧,心裏面妄想、執著太多,拿到佛經也會把佛經講錯,怎麼會講錯呢?沒有智慧!憑自己的意思在猜測,那怎麼行呢?

煩惱沒有斷,智慧沒有開,發心學講經,這是很難得的事情。古大德也教導這些人,那怎麼個講法呢?依照古今人的批註,細心的去研究,避免一切錯誤,這是初學良好的態度。假如初學就要學佛菩薩,就要學古大德,不需要參考別人的,展開經本那叫胡說八道,那就罪過無邊,為什麼呢?煩惱沒斷,智慧沒開。如果人家不服氣,你怎麼曉得我智慧沒開?憑他說這句話,他智慧就沒開。為什麼?他煩惱現前。我們說他智慧沒開,他就生氣了,你怎麼曉得我智慧沒開?這就是他煩惱現前,他智慧就沒有。他要真有智慧的時候,不會說一句話;那看的是你很幼稚,笑笑而已,不會跟你計較。要跟你計較的時候,確實自以為智慧開了,其實煩惱一大堆。

所以同修問到密宗,密宗裡頭起誤會太多太多。我有一年在洛杉磯講經,洛杉磯有五個年輕人,這是西藏那些喇嘛仁波切在那個地方弘法,給這五個年輕人授記,說他們開悟了。這社會上對這五個人都很尊重,這五個人是開悟,仁波切上師給他授記。我在那邊講經,他們也來聽,聽完之後要我給他作證明,說他開悟。他來問我,法師,仁波切上師都替我證明,我們五個人開悟。我看一看他,我說你們沒開悟!西藏活佛上師說我開悟,你怎麼說我沒開悟?馬上就來指責我沒開悟。我就告訴他,我說我沒有開悟,你來問我,你當然沒開悟!你開悟了,你還來問我嗎?所以搞得聽眾哄堂大笑,就散掉了。怎麼能騙人!

可是今天這個世界,受過高等教育,這些都是大學生,有些都是碩士、博士,真的很可憐,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跟他講真的他不相信。騙一騙他,得意忘形,自以為不得了,其實上了當。那個仁波切上師也沒開悟,開悟怎麼會說他們是開悟,沒這個道理!這個我們要曉得。

那麼我們在美國的時候,也遇到一些同修告訴我,西藏出來這些活佛仁波切,裡面有不少是假的、冒充的,不是真的,那是西藏人是一點沒錯。因為聽說每一個上師仁波切到國外去講經,都帶好多錢回去。所以他們學幾個咒語,出來也幌一下,也帶了不少金銀財寶回去;他真開悟了,這是個賺錢的好方法。怎麼拆穿了呢?有一些密宗真正是熱心修學的人,聽到上師說西藏佛法怎麼興盛,他們就去了。從尼泊爾到西藏去,結果到那邊一看,就曉得不是,有很多是假的。回到美國的時候,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就想這是想當然耳!因為現在這個世界仿冒太多了,何況上師仁波切這麼值錢,越是值錢的仿冒的就越多,就是這樣的!你看商品,這個招牌出了名,你看看仿冒的多少?所以上師仁波切仿冒大概也不少。

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清楚,都不能夠迷惑。學佛要學智慧,學佛的人還被人騙,那就太可笑、太愚痴了。世間人被一般人欺騙,那情有可原,你學佛是學戒、定、慧的,你怎麼戒、定、慧都被人騙了?由此可知,你這個戒、定、慧不是真實的,沒真修;如果是真修的話,你決定不會被欺騙。我們繼續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菩薩於一切法。及般若波羅蜜多。】

所以經文在此地好!

【都無所取。無所執著。是名菩薩無所取著三摩地。此三摩地。微妙殊勝。廣大無量。能集無邊無礙作用。不共一切聲聞獨覺。】

我們只是看這一段。怎麼樣修學才像一個菩薩?菩薩是印度話,他的意思是覺有情,這是玄奘大師翻的,覺悟的有情眾生,這是揀別他不迷惑顛倒,他不會受人騙;受人騙的人都是不覺,才會被人騙。真正有覺悟、有智慧,怎麼會被人騙?菩薩修學,這個地方是講重要的綱領,他學不學般若波羅蜜多呢?學,雖學般若波羅蜜多,他並不執著。他亦無所取,無所執著。如果他有所取、有所執著,那就錯了。能夠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無取無著,這個取就是分別,在一切法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境界就叫做『菩薩無所取著三摩地』。三摩地也是梵語,我們中國一般把它翻作禪定,這個是無所取著的禪定。這種三摩地『微妙殊勝,廣大無量』,這是說它的作用,你得到這個三摩地,你得到這個定。剛才說過了,定開智慧,這個定、慧的作用廣大無邊。

什麼是定、什麼是慧?我們在這個地方也要簡單說一說,大家多少有個概念。定,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能保持著如如不動,用現代的話來說,不受外面境界誘惑,你的心永遠是清凈,永遠是沒有染著,這是定。慧是什麼呢?慧是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這個現象明白,因果明白;不但因果你明白了,變化也明白了,一切法剎那剎那在演變,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永遠在循環,永遠在相續。這些是事實真相,你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雖然清楚明了,如如不動,在一切現象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定慧等學,這個就叫三摩地。

在哪裡學呢?從早到晚,你眼見色,耳聞聲,舌嘗味,鼻嗅香,就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去修。修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這叫真修行,這個叫定慧等學,所以說是微妙殊勝。為什麼稱它作微妙殊勝呢?因為它就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之中,沒離開生活,這個微妙到極處!能夠在生活裡面得大自在,在生活裡面真的離苦得樂。換句話說,把自己的生活提升,從凡夫的生活提升到佛菩薩的生活,你說這怎麼不快樂呢?境界完全轉變,轉凡成聖。

大家不要以為轉凡成聖,大概就會轉貧窮為富貴,那你就錯誤了,沒這個道理。你要曉得,貧窮是貧窮的佛菩薩,富貴是富貴的佛菩薩,相上有貧窮、有富貴,理上完全平等。為什麼呢?富貴的佛菩薩對於富貴,他也不分別、不執著,他心清凈,他沒有貪愛、沒有染著。貧賤的這些菩薩,對於貧賤的生活,他也不分別、不執著,他快樂的不得了,他並不要去把他的生活改善,沒有這個念頭,他有這個念頭,他就是凡夫。然後你才曉得,富貴跟貧賤是一不是二,佛菩薩在這個世間裡面隨類化身,無非都是給一切眾生做個好樣子。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這個社會就和諧、就安定,沒有爭執,大家能夠互相合作,共存共榮,整個社會就安定繁榮,一切眾生都有福。如果貧富不均,這裡面造成問題,這社會就動亂,一動亂,窮人就更窮,富人也窮,大家都沒好日子過。佛菩薩的教誨這才體會到,那是真實的智慧。

所以此地說之為:『微妙殊勝,廣大無量,能集無邊無礙作用』,無邊無礙是形容它作用的深廣。『不共一切聲聞獨覺』,這是我們常講的二乘人,聲聞是阿羅漢,獨覺是辟支佛,這都超越六道輪迴,我們一般佛門裡面稱他為小乘。菩薩這個修學就是一切無所取、無所執著,你所得的受用,就超過阿羅漢、超過辟支佛。你要問為什麼會超過?阿羅漢、辟支佛超越六道輪迴得六種神通,那個神通作用,你們看過小說《西遊記》,那比孫悟空高明太多,孫悟空才只七十二變。阿羅漢、辟支佛的能力,孫悟空不能比,差太遠了,小巫見大巫。可是比起菩薩修無取著三摩地,那還差得遠了。

這個經文後面,我們就不要一句一句看,一句一句看耽誤很多時間,我把這個大意跟諸位說出來。菩薩雖然修得這個三摩地,他也不執著,也不會以為我已經得無取著三摩地。你要有這個一念,他那個三摩地是假的,為什麼呢?他還有取、還有著。正如同須菩提尊者在《金剛般若經》裡面,那一會裡面所表現的,釋迦牟尼佛讚歎他,他得無諍三昧。佛讚歎他,同學大家都尊重他,他自己說呢?佛說我得無諍三昧,我自己決定沒有這個念頭,說我得無諍三昧,這就對了。如果他自己要著了相,佛說我得無諍三昧,「我得無諍三昧了」,他什麼也沒得到。為什麼呢?他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執著,哪裡是無諍三昧?真的、假的就在這個地方辨別。

我們自己要認真的反省檢點,然後才曉得,這個大乘佛法確確實實不容易修學,幾個人能不執著?如果你還有分別、執著,換句話說,所有一切大乘法門,對你來說都非常難修。因為一切大乘法門都要離相,都要不執著。你試試看,你參禪,你能得定嗎?你能開悟嗎?中國禪宗很盛,中國禪宗最基本的經典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禪宗五祖忍和尚是從這個經上開悟的,以後傳到六祖,祖祖相傳以《金剛經》印心、作證明,你有沒有入《金剛經》這個境界。

實在講,六祖大師,你看這一部《六祖壇經》裡面,掌握《金剛經》只有幾句話就行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用現代話來說|不受外界誘惑。外面五欲六塵,你可以接觸,絕對不受誘惑;從不受誘惑說明為禪,禪就是不受誘惑。定是如如不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叫禪定。你能做得到嗎?見色聞聲還會起心動念,你怎麼能修的成功?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回頭自己想想,這個路子我不行,我沒有能力。我們接觸境界還是會起心動念,聽到、見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還有一點不高興,比從前有進步就是了。從前是很不高興,現在雖然面孔沒有什麼表情,但是心裡頭還是有那麼一點點,這就不行!你才曉得這個事情難!

所以凈土宗就好,凈土宗不必要斷煩惱,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可以不必斷,能夠帶業往生;就是帶業可以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這個是太稀有了。千經萬論,所有一切法門裡面,都沒有這種說法,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你跟人家講人家不相信,哪有這種便宜事情,那有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法門,佛菩薩、祖師大德都給我們講,這是諸佛的境界,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等覺菩薩要不是得佛力加持,他也說不出。而這個法門的殊勝,能度一切苦惱眾生,唯獨這個法門九法界統度,平等得度,這是《無量壽經》經題上就顯示出來,沒有比這個法門更殊勝,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不是容易事情。

古大德常常嘆息,你能夠在這一生當中,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遇到《無量壽經》、《彌陀經》,這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你今天的因緣具足,不簡單!善根、福德、因緣現前,你要能夠掌握住,你這一生問題就解決了。因緣是你能遇到,善根是你遇到了能信、能解,信、解是善根;發願專修往生,這是福德。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統統都具足,哪有不得生的道理!所以說萬修萬人去。這是稀有難逢的大法,我們一定要珍惜。

這一年多來,我們選《般若經》跟大家同修在一塊研究討論,目的在哪裡呢?就是看到這些年來大家念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就是對於一切法看不破、放不下,不能看破、放下,雖然念佛,你這一生也不能往生。所以這一年多來,特別選《般若》這一部分的經論,我們再做一次研究討論,幫助大家看破、放下,然後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我們的目的達到了。

在今天這個世界,今天這個世界是天下大亂的世界,我們台灣社會亂,走到全世界哪個地方不亂?沒有一個地方不亂。每一個角落裡面,我們所遇到的這些人充滿了貪瞋痴,他們所想、所做的都是損人利己,各個人都是這個想法,各個人都是這個作法,這個世界哪裡會太平!這個趨勢今天沒有辦法把它止住,還在不斷的去發展,這是非常不好的預兆;這個非常不好,就是大劫難之前的預兆。在這個大環境裡面,我們應當怎麼樣救自己呢?救別人救不了,救不了別人,要知道救自己,救自己是決定可以做得到。

真正要救自己,印光大師的教訓就太好了,非常切實有用,他教給我們四句話,可以說老人家一生自行化他就沒有離開這四句。第一句「敦倫盡分」,我們要把人做好,要懂得倫常,要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要盡到自己的義務,這就是敦倫盡分。分是本分,如果你在家裡面,你是父母親的身份,你要愛護你的子女,父慈子孝。你以慈悲心照顧你的子女是你的本分,做兒女對父母要盡孝是他的本分,先把這個做好,人做好。兄友弟恭,君義臣忠。君是領導人,你在社會上無論大、小單位,你開個店,你是老闆,你就是君;下面你的這些夥計,那就是臣。每個人把每個人的工作做好,義務做好,我們人就做好了。

第二句是「閑邪存誠」,這一句話現在人看到,很多人不懂什麼意思。閑是防止的意思,對一些邪惡你要知道防範,要懂得防止,特別是邪知邪見。你看現在電視、廣播、報紙、雜誌裡面,都是誘導人去邪思,不能不防範。特別是年輕人正在求學的,染上這些東西,麻煩可就大了,所以你要知道防範。要知道存誠,無論對人、對事、對物要用真誠心,閑邪存誠。

「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這兩句大家好懂。印祖一生自己修行,教化眾生就是這四句話。這四句就是印光法師,而他對於大眾,特別著重在防非止過上,就是「閑邪存誠」這一句,他用的力最大。他提倡《了凡四訓》,提倡《感應篇彙編》,提倡《安士全書》,勸人到處去講解,大量印這些書去流通,幫助這個社會,使大家都能夠明白因果,深信因果,這是挽救現在的世道人心。你今天跟他講道理、講事實,他不能接受,真正懂得因果報應,他起心動念自然就有個約束,這是印祖一生做出樣子給我們看。

所以最近這些年,台灣到處也提倡《了凡四訓》,這是好現象。我們希望把印祖,他老人家的教誨、德義能夠向全世界推展,才能夠收到效果。我們這一個地方好,鄰居不好,不行!我們不打他,他來打我們,這個麻煩大了。這些地方都要懂得,所以今天這個因果報應的事實理論,要向全世界去推展,希望能夠化解第三次世界大戰。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那就不是開玩笑的,許多人估計世界上人口要死三分之二,那是核子戰爭。現在核武,大家都曉得是用計算機控制,它不是人控制,一個按鈕下去之後,你庫存裡頭有多少核武,一定全部都發射光,它計算機才會停止;不是說發一顆、兩顆,人控制,它是計算機控制。今天全世界這些核子彈,統統放出來的時候,科學家估計可以毀滅地球一百次。說能還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那是天大的幸事。所以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給諸位說沒有輸贏的,這個戰爭是大家同歸於盡,沒有勝負,是個毀滅性的戰爭。

怎麼樣挽救呢?人人知道因果報應,心裡就有個收斂,這是我們想幫助社會,幫助這個世界。對自己來講,這個世間我們已經住厭了,我們要移民到極樂世界去,我們有我們的打算。他們這些人還不知道有極樂世界,希望他們別打仗,好好的過日子,我們總算對得起他們。所以《般若經》是教我們開智慧,是教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白了,當然就放下,當然就看破。印祖這四句話,我們就真正可以做到。為什麼呢?起心動念為眾生、為社會,不為自己。佛菩薩這些教訓不難做到,今天大家說好難好難,難在哪裡呢?捨不得犧牲自己的利益,就難在這裡。起心動念都為自己想,沒有為別人想,這是極大的困難。如果我們能起心動念都為眾生想,不為自己想,這個佛法很簡單、很容易,一點都不難。希望我們從般若經論裡頭,細心去體會這個真實義,幫助我們做人,幫助我們工作,幫助我們念佛求生凈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下個星期我要出國,大概三個星期回來,這個當中我找悟有法師到這邊來代講,希望大家有時間,應當是熱烈來聽他們年輕人講。不但聽講,而且要給他善意的批評,你們聽得滿意不滿意,如果不滿意的地方,告訴他哪些地方不滿意。哪些地方講得不清楚,跟他講,希望他改進。我們一定要培養年輕人,使講經說法的人多,佛法才能夠普遍的弘揚,眾生才能得真實的利益。所以大家不要執著,都是執著、分別,老法師講經我們要來聽,年輕法師他講的不怎樣,算了不要去。每個人都存這個念頭,年輕法師還有出頭的日子嗎?還能講得好嗎?他決定講不好。所以年輕人一定要大家鼓勵他,要大家幫助他,幫助就是批評他、指教他,我培養的學生決定接受指教,他要不接受指教,我不會教他的。所以我常講,我們在台上是學生,台下是老師、是監學,我們要接受他的批評,接受他的忠告,自己才會有進步。好,我們念佛迴向。


推薦閱讀:

大般若經綱要(10卷)
(原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26 法身非相】(講經通俗版)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四百七十七
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下
八、般若的妙用

TAG: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