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孟浩然的詩詞名作欣賞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詩仙李白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躍然紙上。讓我們欣賞一下孟夫子的詩詞名作吧。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送朱大人入秦  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長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初秋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凄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  濟江問舟中人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吳越。送陳七赴西軍唐代:孟浩然吾觀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君負鴻鵠志,蹉跎書劍年。一聞邊烽動,萬里忽爭先。余亦赴京國,何當獻凱還。我看一些非凡之人,被眼前的小事糾纏。你頗具有遠大志向,文武才華耽誤多年。聽說邊境有敵入侵,立即赴軍萬里爭先。我將進京謀求功名,何時你才勝利歸來?全詩渾健壯逸,當為孟詩別調。此詩的情緒比較複雜,它一方面讚揚了陳七素有大志,一聞邊關有敵入侵,便立即爭先從軍,萬里赴敵,以身許國的精神,表現了詩人關心國事,預祝友人早日凱旋的感情;另一方面又抒發了對明主棄才,友人失意的憤慨。全詩既有稱頌又有勉勵,既飽含怨恨又無跡可尋。  耶溪泛舟 孟浩然  落景余清輝,輕橈弄溪渚。  泓澄愛水物,臨泛何容與。  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  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  譯文  落日散發著它剩餘的光線,輕搖木槳在若耶溪中划船。  碧水清清水中的生物多可愛,清溪泛舟是怎樣的從容悠閑。  白頭老翁端坐於岸邊垂釣,新妝的少女臨水清洗衣衫。  彼此對望著好像曾經相識,卻只能脈脈相視無緣攀談。  鑒賞  詩一落筆,就描繪出了一幅落日餘輝中,漁舟唱晚、輕棹擊水的耶溪夕照圖:「落景余清輝,輕橈弄溪渚」。詩人開始就描繪江南獨有的景色:溪水上一隻小舟漂浮,舟人輕輕擺動著船槳,在落日餘輝中自由自在地欣賞著大自然的美景。一片斜陽照到水面,浮現出煙雨空濛的景象,水面上一層一層的細浪,受了殘陽的反照,一時光輝起來,那夕陽金色的淺光,映著洲渚的小草、兩岸的綠野,鑲出西邊天際的一抹絳紅、深紫。  「澄明愛水物,臨泛何容與」是寫詩人臨水泛舟看到在明凈如鏡的溪水中,觀賞游魚追逐嬉戲,三五成群,在水草和細石下鑽進鑽出。  耶溪的水色山光,使詩人樂而忘返,而江南的風土人情、岸邊的漁村竹寨,更使詩人如入桃源仙境。「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兩句,概括地表現了江南生活的恬靜安謐。蓑衣箬笠的老翁,在夕陽中垂釣卻悠然自得;梳妝整齊、淡雅的村姑少女,在傳說中曾是西施浣的耶溪水邊洗衣、談笑,歡聲笑語更襯托出山村的幽靜安寧。  結尾「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是詩人情感的自然流露。這恬靜和樂的山村,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非常相似,又與詩人孟浩然失意後的隱逸心情和諧一致。因此,這「似相識」確是詩人的思緒所念,是情之所至,而與那垂釣翁、浣紗女陌路相逢,素不相識,雖則情感相通,卻只能脈脈相視而已。  《寒夜張明府宅宴》  瑞雪初盈尺,寒宵始半更。  列筵邀酒伴,刻燭限詩成。  香炭金爐暖,嬌弦玉指清。  醉來方欲卧,不覺曉雞鳴。  注釋  ①張明府:即張願。  ②列筵邀酒伴:指張願邀浩然。  ③刻燭限詩成:《南史·虞羲傳》:「竟陵王子良嘗夜集學士,刻燭為詩,四韻者則刻一寸,以此為率。」  ④嬌弦玉指清:《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歌》:「口朱發艷歌,玉指弄嬌弦。」⑥全詩校:「末二句,一作厭厭不覺醉,歸路曉霞生。」  賞析  這首詩出自著名山水詩人孟浩然,作為一個隱士,他曾登上盛唐的詩壇,瞅了一眼之後又回到襄陽老家繼續隱居,原來繁華不過如此,心自由,身就綻放。  他繼續遊山玩水,見一見那可見之人,喝幾杯那香醇之酒。有一天,他以布衣之身拜訪一個名叫張願的縣令(唐朝縣令別稱明府),受到了熱情款待。  這一天,瑞雪初降,覆蓋地面達到了一尺之深,如此天氣,不喝酒豈不是對不起老天的恩賜?夜晚八點,宴席準時開場,窗外雪落無聲,窗里推杯換盞。  高朋滿座之際,怎能少得了賦詩?將蠟燭刻上幾個印記,每個人在規定的時間吟詩一首,寫不出的,不好意思,罰酒三杯,寫得好的也賞酒三杯。  金爐里燃著香炭,讓人飄飄欲仙;美嬌娘輕舒玉指,樂聲如痴如醉。一直喝到全部醉倒,準備歇息時,驀然發覺天都快亮了,那還睡個啥?趕緊去賞雪吧。  這就是唐朝,也只有在唐朝,布衣和官員能夠平等相交,三杯酒下肚,我們都是天上的神仙,也是人間的俗鬼,只管醉倒,但願長醉不復醒。  早寒有懷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賞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鬱積。  全詩情感是複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是寫景。作者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木葉漸脫,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單說秋,還不能表現出「寒」,作者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使人覺得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  落木蕭蕭,鴻雁南翔,北風呼嘯,天氣寒冷,作者活畫出一幅深秋景象。處身於這種環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緒,所謂「悲落葉於勁秋」(陸機《文賦》),是有一定道理的。遠離故土,思想處於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這是一種「興」起的手法,詩很自然地進入第二聯。作者面對眼前景物,思鄉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漢水在襄陽一帶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遙隔」兩字,不僅表明了遠,而且表明了兩地隔絕,不能歸去。這個「隔」字,已透露出思鄉之情。作者家住襄陽,古屬楚國,故詩中稱「楚雲端」,既能表現出地勢之高(與長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現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鄉的情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看來句意平淡,但細細咀嚼,是很能體味到作者鍊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說第二聯只是透露一些思鄉的消息,帶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點明;那麼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了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泄無餘了。不僅他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想望著他自己的歸去,遙望著「天際」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託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衝突。而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如今卻奔走於東南各地(最後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於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這首詩二、三兩聯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迹。第二聯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為自然。第三聯「鄉淚」是情,「歸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後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春中喜王九相尋 / 晚春 孟浩然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酒伴來相命,開尊共解酲。  當杯已入手,歌妓莫停聲。  譯文  二月里的湖水呀是那麼清澈,家家戶戶春意盎然,鳥兒快樂地鳴叫。樹林里的花兒開了又謝,掃也掃不完;小徑上翠綠的青草呀,充滿了勃勃生機,踏上去之後,很快就又可以生長起來。我的酒友又來喊我去喝酒了,我們拿出酒杯啊,打開酒瓮。酒杯握在手中啊,歌妓們在眼前唱歌跳舞。歌舞是那麼的優美動人啊,千萬不要停下來啊!  賞析  詩的頸聯和尾聯,酒伴來相命,開樽共解酲。當杯已入手,歌妓莫停聲。  作者與友人就著美景良辰,來此暢飲,並希望歌女的歌聲莫停,不露痕迹地表達了惜春的心情。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林花已經開到極至,花至荼靡花事了,燦爛之後就是傷逝的開始了,顯然林花已經開始凋零了,代表春天也即將逝去,但在作者心裡的惋惜是不明顯的,而是對更加燦爛的生命寄予希望,這一點從徑草的」踏」而」還生」可以看出來。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 秦中寄遠上人  唐代: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譯文  本想長久地歸隱山林,又苦於無錢舉步維艱。  滯留長安不是我心愿,心向東林把我師懷念。  黃金像燒柴一般耗盡,壯志隨歲月逐日衰減。  黃昏里吹來蕭瑟涼風,聽晚蟬聲聲愁緒更添。  注釋  ⑴遠上人:上人是對僧人的敬稱,遠是法號。事迹未詳。  ⑵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隱居山林。語出《晉書·謝鯤傳》。  ⑶三徑:《三輔決錄》卷一謂「蔣翊歸鄉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游」。後便指歸隱後所住的田園。  ⑷東林:指廬山東林寺,這裡借指遠上人所在的寺院。  ⑸黃金燃桂盡:《戰國策·楚策三》謂「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這裡喻處境窘困。燃桂:燒貴如桂枝的柴。  ⑹聞蟬:聽蟬鳴能引起人悲秋之感。盧思道《聽鳴蟬篇》有「聽鳴蟬,此聽悲無極」。▲  鑒賞  從這首詩的內容看,當為孟浩然在長安落第之後的作品。詩中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詩。  第一聯從正面寫「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為隱逸;但詩中不用隱逸而用「一丘」、「三徑」的典故。「一丘」頗具山野形象,「三徑」自有園林風光。用形象以表明隱逸思想,是頗為自然的。然而「苦無資」三字卻又和作者所欲發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窮困潦倒的景況。  「北土非吾願」,是從反面寫「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長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這裡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願做官的思想。因而,詩人身在長安,不由懷念起廬山東林寺的高僧來了。「東林懷我師」是虛寫,一個「懷」字,表明了對「我師」的尊敬與愛戴,暗示追求隱逸的思想,並緊扣詩題中的「寄遠上人」。這二句,用「北士」以對「東林」,用「非吾願」以對「懷我師」,對偶相當工穩。同時正反相對,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人進而抒寫自己滯留帝京的景況和遭遇。「黃金燃桂盡」,表現了旅況的窮困;「壯志逐年衰」,表現了心意的灰懶。對偶不求工穩,流暢自然,意似順流而下,這正是所謂「上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  七句寫「涼風」,八句寫「蟬鳴」。這些景物,表現出秋天的景象。涼風瑟瑟,蟬鳴嘶嘶,很容易使人產生哀傷的情緒。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況艱難,官場失意,呼籲無門,所以會感到「益悲」。  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在於直抒胸臆。感情的難以抒發,在於抽象。詩人常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以抒發感情;表達感情的詞語,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詩卻一反這種通常的寫法。對「一丘」稱「欲」,對「無資」稱「苦」;對「北土」則表示「非吾願」,思「東林」於是「懷我師」;求仕進而不能,這使得作者的壯志衰頹;流落秦中,窮愁潦倒;感受到涼風、聽到蟬聲而「益悲」。這種寫法,有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而讀者讀來並不感到抽象,反而顯得詩人的率真和詩風的明朗。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譯文  夕陽越過了西邊的山嶺,千山萬壑忽然昏暗靜寂。  月照松林更覺夜晚清涼,風聲泉聲共鳴分外清晰。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盡,煙靄中鳥兒剛歸巢安息。  丁大約定今晚來寺住宿,獨自撫琴站在山路等你。  注釋  ⑴業師:法名業的僧人。一作「來公」。山房:僧人居所。期:一作「待」。  ⑵度:過、落。  ⑶壑:山谷。倏:一下子。  ⑷滿清聽:滿耳都是清脆的響聲。  ⑸樵人:砍柴的人。  ⑹煙:炊煙和霧靄。一作「磴」。  ⑺之:此。子: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宿來:一作「未來」。  ⑻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攜琴」。  鑒賞  此詩寫詩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來而友人仍不至時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帶黃昏時美麗的自然景色。詩人先後描繪夕陽西下、群壑昏暝、松際月出、風吹清泉、樵人歸盡、煙鳥棲定等生動的意象,渲染環境氣氛。隨著景緻的流動,時間在暗中轉換,環境越來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詩中,很善於表現自然景物在時間中的運動變化。山區尋常的景物,一經作者妙筆點染,便構成一幅清麗幽美的圖畫。  這首詩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形象,不僅僅準確地表現出山中從薄暮到深夜的時態特徵,而且融統著詩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別是「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寫詩人見松月而覺夜涼,聽見泉而感山幽,細緻入微地傳達出日暮山間聽泉時的全部感受,很有韻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點出「之子期宿來」,然後在第八字再點出一個「候」字。「孤琴候蘿徑」,以「孤」修飾琴,更添了孤清之感。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蘿」字修飾「徑」,也似有意似無意地反襯詩人的孤獨。因為藤蘿總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錯地群生的。這一句詩,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動地勾勒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見這位風神散朗的詩人,抱著琴,孤零零地佇立在灑滿月色的蘿徑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來。詩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詩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如在讀者眼前。  扎看起來,前六句是寫景,只有結尾兩句寫候友。其實不然,詩從一開始就在寫候友,不過詩人暗藏在景物中,沒有露面罷了。前六句看起來是無人之境,實際上是有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詩人看到的,「松月生夜涼」是詩人感到的,「風泉滿清聽」是詩人的感覺,「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也是詩人看到的。透過這些詩句,可想而知詩人候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待讀到「孤琴候蘿徑」,暗藏在景物中的人,與撫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驀地活起來,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全詩色彩不斷變幻,景物描寫十分清幽,語言含蓄委婉卻不失韻味。「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是此詩名句。  自洛之越  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  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  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注釋】  ①自洛之越:洛,今河南省洛陽市。之,往,到。越,今浙江地區,春秋時越國所在地。  ②遑遑(huáng):忙碌的樣子。出自《列子》「遑遑爾競一時之虛榮」。  ③吳越:今江蘇、浙江地區,是古代吳國和越國所在地。  ④風塵:比喻世俗的紛擾。洛京:又稱京洛,指洛陽,是唐朝東都。  ⑤扁(piān)舟:小舟。  ⑥長揖(yī):古人拱手為禮稱揖,作揖時手自上至極下稱長揖。「長揖謝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於權貴。  ⑦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淵明《責子詩》中「且進杯中物」句意。  ⑧誰:何,哪。這裡的用法與指人的「誰」不同。  ⑨論:計較。  【白話譯文】  棲棲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兩個都沒有有所成就。  去吳越尋覓山水,厭倦洛陽京都滿眼的風塵。  乘一葉小舟去泛遊鏡湖,向謝靈運致敬作個長揖。  姑且享受杯中美酒,為什麼用計較世上功名?  【創作背景】  孟浩然四十歲到長安考科舉,但是沒有考取到功名,大約在公元728年(開元十六年)到東都洛陽遊覽。在洛陽滯留了半年多,次年秋,從洛陽動身漫遊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這首詩就作於詩人從洛陽往游吳越前夕,故詩題作「自洛之越」。  【賞析】  詩頭兩句回顧自己的過去。「遑遑三十載」,詩人此時四十一歲,自發矇讀書到舉成數為三十載。「書劍兩無成」,詩中用以自況,說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讀書,結果一事無成,實是憤激之語。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兩句前後倒裝,每句句中又倒裝。本來是因為「厭洛京風塵」,所以「尋吳越山水」。一倒裝,詩句頓時勁健,符合格律,富於表現力。一個「厭」字,形象地表現出詩人旅居長安洛陽的厭煩心緒。詩人在長安是求仕,從他在洛陽與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繼續謀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無結果,以致詩人終於厭煩,想到吳越尋山問水,洗除胸中的鬱悶。「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尋吳越」路線的具體化。  詩人乘船從洛陽出發,經汴河而入運河,經運河達於杭州(越中)。詩人計劃要游太湖,泛海游永嘉(今浙江溫州),因此湖海並沒有敘述過多。公卿,指達官顯貴。古代百姓見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禮,而詩人告別他們卻用平輩交往的禮節——長揖,作個大揖,表現出詩人平交王侯的氣概。詩人「長揖謝公卿」表現的是他一生為人傲岸。詩人並不因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搖尾乞憐,因此李白說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  「且樂杯中物」是借用陶淵明的《責子詩》「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末尾兩句暗用張翰的話:「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晉書·文苑·張翰傳》)大意說:「我且喝酒樂我的,管他什麼名不名。這也是憤激之辭。詩人素有強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鴻鵠那樣搏擊長空,一展宏圖。但是,懷才不遇,不被賞識,報國無門,只好去遊山玩水。  這首詩詞詩人原本滿腹牢騷,但表達時處處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際卻不言自明。中間兩聯扣題,實寫自洛赴越,把洛陽與吳越聯繫起來。中間兩聯意思連接很緊,首尾跳躍很大。首聯總結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聯表明自己對人生的態度。詩人辭別洛陽前往吳越,目的純粹是為了去尋求名山佳水,想在自然山水中忘掉世俗,找到歸宿。孟浩然雖然一生布衣,但心中進與退、仕與隱的矛盾一直存在,並且延續到晚年。但這首詩卻乾淨利落地擯棄塵俗,不論功名,是他特定時期真實心情的寫照。  涼州詞 :孟浩然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雲。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遊俠兒。  譯文  渾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聲音洪亮直上雲霄。  遙遠的胡地三萬里,即使是送與王明君馬上作樂的琵琶聲又哪能穿越。  身處異地即便是歡樂也讓人覺得悲涼,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  坐在邊塞看著今晚的月亮,心裡想的是殺光邊關的敵人。  【注釋】  ①渾成:指整體。  ②紫檀:珍貴木材,質地堅實。  ③金屑文:灑金之文飾。  ④明君:即王昭君。《涼州詞》(作者-孟浩然)唐詩賞析  ⑤坐:因。  ⑥樂府《橫吹曲·折楊柳歌辭》:「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晚春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酒伴來相命,開尊共解酲。  當杯已入手,歌伎莫停聲。  注釋  二月里的湖水呀是那麼清澈,家家戶戶春意盎然,鳥兒快樂地鳴叫。樹林里的花兒開了又謝,掃也掃不完;小徑上翠綠的青草呀,充滿了勃勃生機,踏上去之後,很快就又可以生長起來。我的酒友又來喊我去喝酒了,我們拿出酒杯啊,打開酒瓮。酒杯握在手中啊,歌妓們在眼前唱歌跳舞。歌舞是那麼的優美動人啊,千萬不要停下來啊!  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注釋】  1.元日:農曆正月初一。  2.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從指向北方轉而指向東方。古人認為北斗星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3.起:開始。東:北斗星斗柄朝東。  4.強仕:強仕之年,即四十歲。  5.無祿:沒有官職。祿:官吏的薪俸。尚:還。  6.桑野:種滿桑樹的田野。就:靠近。耕父:農人。  7.荷:扛,擔。  8.占氣候:根據自然氣候推測一年收成的好壞。  【譯文】  昨天夜裡北斗星的斗柄轉向東方,今天早晨一年又開始了。我已經四十歲了,雖然沒有官職但仍擔心農事。靠近在種滿桑樹的田野里耕作的農夫,扛著鋤頭和牧童一起勞作。農家人推測今年的收成,都說這一年是豐收年。  秋宵月下有懷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譯文  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在如此美麗的月光下,寒鵲不知道該到哪裡棲息。而螢火蟲也不敢和月光爭一點光亮。隨著捲起的門帘飛進了房間。  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樹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涼。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寂靜的秋夜裡顯得那麼清晰急促。相隔遙遠。如何去約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悵地望著同樣遙遠的月亮,什麼事也做不了,就那樣傻站著。  注釋  ①沾:潤濕。  ②棲:棲息。  ③簾:即竹簾,可以捲起,故稱捲簾。  ④ 杵(chǔ):春米、搗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動詞,指搗衣。  ⑤佳期:原指與佳人相約會,後泛指歡聚之日。  ⑥望望:望了又望。  ⑦佇立:久久站立。  《除夜有懷》 孟浩然  五更鐘漏欲相催,四氣推遷往複回。  帳里殘燈才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  漸看春逼芙蓉枕,頓覺寒銷竹葉杯。  守歲家家應未卧,相思那得夢魂來。  【翻譯】  跋涉在道路崎嶇又遙遠的三巴路上,客居在萬里之外的危險地方。四面群山下,殘雪映寒夜,對燭夜坐,我這他鄉之客。因離親人越來越遠,反而與書童和僕人漸漸親近。真難以忍受在漂泊中度過除夕夜,到明天歲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客居他地、除夕懷鄉之作。詩人身在異鄉,深感羈旅艱危。三、四兩句寫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詩人落寞情懷。五、六兩句寫遠離親人,連僮僕也感到親切,更表達出思鄉之切。最後兩句寄希望於新年,飄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詩用語樸實,抒情細膩。離愁鄉思,發泄無餘。其中「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一句,從王維《宿鄭州》「他鄉絕儔侶,孤案親僮僕」化出。本詩作為「萬里身」、「異鄉人」的深繪,更加悲惻感人。  崔《除夜有感》:「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讀之如涼雨凄風颯然而至,此所謂真詩,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詩尚勝戴叔倫作。戴之「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已自慘然,此尤覺刻肌砭骨。崔長短律皆以一氣斡旋,有若口談,真得張水部之深者。如「並聞寒雨多因夜,不得鄉書又到秋」、「正逢搖落仍須別,不待登臨已合悲」,皆本色語佳者。  《除夜有懷》 孟浩然  五更鐘漏欲相催,四氣推遷往複回。  帳里殘燈才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  漸看春逼芙蓉枕,頓覺寒銷竹葉杯。  守歲家家應未卧,相思那得夢魂來。  【翻譯】  跋涉在道路崎嶇又遙遠的三巴路上,客居在萬里之外的危險地方。四面群山下,殘雪映寒夜,對燭夜坐,我這他鄉之客。因離親人越來越遠,反而與書童和僕人漸漸親近。真難以忍受在漂泊中度過除夕夜,到明天歲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客居他地、除夕懷鄉之作。詩人身在異鄉,深感羈旅艱危。三、四兩句寫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詩人落寞情懷。五、六兩句寫遠離親人,連僮僕也感到親切,更表達出思鄉之切。最後兩句寄希望於新年,飄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詩用語樸實,抒情細膩。離愁鄉思,發泄無餘。其中「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一句,從王維《宿鄭州》「他鄉絕儔侶,孤案親僮僕」化出。本詩作為「萬里身」、「異鄉人」的深繪,更加悲惻感人。  崔《除夜有感》:「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讀之如涼雨凄風颯然而至,此所謂真詩,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詩尚勝戴叔倫作。戴之「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已自慘然,此尤覺刻肌砭骨。崔長短律皆以一氣斡旋,有若口談,真得張水部之深者。如「並聞寒雨多因夜,不得鄉書又到秋」、「正逢搖落仍須別,不待登臨已合悲」,皆本色語佳者。  清明既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碟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譯文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們的心裡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的郊外楊柳一片青翠。  花開了草都長了出來,鳥兒在飛蝴蝶成雙成對在嬉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憶往昔,以茶代酒,喝著聊著。  注釋  帝里:京都。  據此句,知作詩時作者不在帝里。  茗:茶。按,飲茶之風,似始盛於中唐以後,盛唐時尚不多見。  夜歸鹿門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村, 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岩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賞析  開篇二句寫詩人傍晚江行的見聞。首句寫白晝已盡,黃昏降臨,幽僻的古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次句寫沔水口附近的漁梁渡頭人們急於歸家時搶渡的喧鬧,首句表現的是安寧靜謐的環境,次句卻表現喧囂,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比照,這是遠離人寰的禪境與喧雜紛擾的塵世的比照。  第二聯,前句承「漁梁」詩意,是寫村人各自上岸還家;後句承「山寺」詩意,寫自己回到鹿門。這兩句是以人歸引出自歸,作為前文的具體補述。兩種歸途展現兩樣不同的心境,這又是一個比襯,從中表現出詩人與世無爭的隱逸志趣和不慕榮利的淡泊情懷。  第三聯,鹿門山的林木本為暮靄所籠罩,朦朧而迷離,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霧竟消,樹影清晰。詩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著崎嶇的山路,不知不覺間來到了龐公昔時隱居的地方。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至於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龐公的志節,他在《登鹿門山懷古》中也吟有「昔聞龐德公,採藥遂不返。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的詩句。  最後二句,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採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山岩之內,柴扉半掩,松徑之下,自辟小徑。這裡沒有塵世干擾,唯有禽鳥山林為伴,隱者在這裡幽居獨處,過著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詩雖歌詠歸隱的清閑淡素,但對塵世的熱鬧仍不能忘情,表達了隱居乃迫於無奈的情懷。感情真摯飄逸,於平淡中見其優美,真實。顯然,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頗像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詩人以談心的語調,自然的結構,省凈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前人說孟浩然詩「氣象清遠,心悰孤寂」,而「出語灑落,洗脫凡近」(《唐音癸簽》引徐獻忠語)。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這些特點。從藝術上看,詩人把自己內心體驗感受,表現得平淡自然,優美真實,技巧老到,深入淺出,是成功的,也是諧和的。也正因為詩人真實地抒寫出隱逸情趣,脫盡塵世煙火,因而表現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註解  1、山光:山上的日光。  2、池月:即池邊月色。  3、軒:窗。  譯文  夕陽忽然間落下了西山, 東邊池角明月漸漸東上。  披散頭髮今夕恰好乘涼, 開窗閑卧多麼清靜舒暢。  清風徐徐送來荷花幽香, 竹葉輕輕滴下露珠清響。  心想取來鳴琴輕彈一曲, 只恨眼前沒有知音欣賞。  感此良宵不免懷念故友, 只能在夜半里夢想一場。  賞析  此詩寫夏夜水亭納涼清爽閑適和對友人的懷念。詩的開頭寫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為納涼設景。三、四句寫沐後納涼,表現閑情 適意。五、六句由嗅覺繼續寫納涼的真實感受。七、八句寫由境界清幽想到彈琴,想 到「知音」、從納涼過渡到懷人。最後寫希望友人能在身邊共度良宵而生夢。全詩感情細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富於韻味。「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句,納涼消暑之佳句。  秋登萬山寄張五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注釋  萬山:襄陽西北十里,又稱方山、蔓山、漢皋山等。一作「蘭山」,誤。  張五:一作張子容,兄弟排行不對,張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萬山在襄陽以北。  試:一作「始」。「心隨」一句:又作「心飛逐鳥滅」、「心隨飛雁滅」、「心隨鳥飛滅」等。  薄暮:傍晚。  清秋:一作「清境」。  平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譯文  面對北山嶺上白雲起伏霏霏,我這隱者自己能把歡欣品味。  我試著登上高山是為了遙望,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憂愁每每是薄暮引發的情緒,興緻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圍。  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遠看天邊的樹林活象是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  什麼時候你能載酒到這裡來,重陽佳節咱們開懷暢飲共醉。  賞析  這是一首臨秋登高遠望,懷念舊友的。開頭四句,先點自悅,然後登山望張五;五、六兩句點明秋天節氣;七、八兩句寫登山望見山下之人;九、十兩句,寫遠望所見;最後兩句寫自己的希望。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張五名子容,隱居於襄陽峴山南約兩里的白鶴山。孟浩然園廬在峴山附近,因登峴山對面的萬山以望張五,並寫詩寄意。全詩情隨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渾為一體。「情飄逸而真摯,景情淡而優美。  」為孟詩代表作之一。詩人懷故友而登高,望飛雁而孤寂,臨薄暮而惆悵,處清秋而發興,自然希望摯友到來一起共度佳節。「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細細品嘗,夠人玩味。  晉代陶弘景《答詔問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孟浩然這首詩開頭兩句就從陶詩脫化而來。  三四兩句起,進入題意。「相望」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萬山」遠望,望而不見友人,但見北雁南飛。詩人的心啊,似乎也隨鴻雁飛去,消逝在遙遠的天際。這是寫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見了,而又近黃昏時分,心頭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卻使人逸興勃發。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是寫從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勞動一日,三三兩兩逐漸歸來。他們有的行走於沙灘,有的坐歇於渡頭。顯示出人們的行動從容不迫,帶有幾分悠閑。再放眼向遠處望去,一直看到「天邊」,那天邊的樹看去細如薺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黃昏的朦朧中卻清晰可見,似乎蒙上了一層月色。  這四句詩是全篇精華所在。在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著力刻畫人物的動作,也未著力描寫景物的色彩。用樸素的語言,如實地寫來,是那樣平淡,那樣自然。既能顯示出農村的靜謐氣氛,又能表現出自然界的優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謂:「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涵涵然有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潛評孟詩為「語淡而味終不薄」,這實為孟詩的重要特徵之一。  在這四句詩里,作者創造出一個高遠清幽的境界,這同「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詩的意境,是頗為近似的。正所謂「每誦之,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這代表了孟詩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面。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照應開端數句。既明點出「秋」字,更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從而顯示出友情的真摯。  晚泊潯陽望廬山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末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鍾。  注釋:  得陽: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  掛席:張帆。  郭:外城。  遠公傳:梁代釋慧皎《高僧傳》有東晉東林寺慧遠法師的傳記。  塵外蹤:謝靈運《田南村園激流植授》:「唯開蔣生徑,永懷求羊蹤。」  東林精舍:即東林寺,在廬山峪嶺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譯文:  經過了幾千里江上揚帆,竟然都沒遇到一座名山。  當我在潯陽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爐峰非同一般。  我曾讀過慧遠公的小傳,其塵外之蹤永使我懷念。  東林精舍雖然近在眼前,卻徒然聽到傳來的鐘聲。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注釋  ①張丞相:指張九齡(673-740),唐玄宗時宰相,後貶為荊州長史。  ②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  ③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清:指天空。  ④雲夢澤:古時雲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低洼地區。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⑤濟:渡。  ⑥端居:安居。  ⑦恥(chǐ)聖明:有愧於聖明之世。聖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為皇帝聖明社會就會安定。  ⑧ 徒:白白的。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槳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迹。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象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  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嚮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詩(即詩人的生活感觸、情緒、理想的集中表現),寫得很委婉。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被引薦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但由於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願望。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歲暮歸南山 / 歸故園作 / 歸終南山  唐 · 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譯文  不要再給北面朝廷上書,讓我回到南山破舊茅屋。  我本無才難怪明主見棄,年邁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髮頻生催人日漸衰老,陽春來到逼得舊歲逝去。  滿懷憂愁輾轉難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虛。  註解  1、北闕:《漢書·高帝紀》註:「尚書奏事,渴見之徒,皆詣北闕。」  2、青陽句:意謂新春將到,逼得舊年除去,青陽:指春天。  3、虛:空寂。  譯文  我已停止在宮廷北門請求謁見,  歸隱到南山中我那破舊的草廬。  因為我缺少才幹方被明主遺棄,  由於我窮途多病故友往來漸疏。  時光流逝頭上的白髮催人衰老,  歲月無情新春逼迫著舊歲消除。  胸中常縈懷愁緒徹夜不能入寐,  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虛。  賞析  詩人到長安應試落第,心情很苦悶。他自恃文章好,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的延譽,頗有聲名,以為可以仁途暢達。不料落第,使他大為苦惱,只好歸隱。《新唐書·孟浩然傳》記載:王維曾邀孟浩然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命其出,並問其詩,浩然乃自誦所作,至「不才明主棄」句,玄宗日: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  此詩系詩人歸隱之作,詩中發泄了一種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記事,敘述停止追求仕進,歸隱南山;三、四句說理,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寫景,自嘆虛度年華,壯志難酬;最後兩句闡發愁寂空虛之情。  全詩語言豐富,層層輾轉反覆,風格悠遠深厚,讀來韻味無窮。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  譯文  人間的事情都有更替變化,來來往往的時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處保留的名勝古迹,而今我們又可以登攀親臨。  魚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雲夢澤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讀罷碑文淚水沾濕了衣襟。  注釋  ⑴峴山:一名峴首山,在今湖北襄陽城以南。諸子:指詩人的幾個朋友。  ⑵代謝:交替變化。  ⑶往來:舊的去,新的來。  ⑷復登臨:對羊祜曾登峴山而言。登臨:登山觀看。  ⑸魚梁:沙洲名,在襄陽鹿門山的沔水中。  ⑹夢澤:雲夢澤,古大澤,即今江漢平原。  ⑺字:一作「尚」。  ⑻羊公碑:後人為紀念西晉名將羊祜?而建。羊?祜?鎮守襄陽時,常與友人到峴山飲酒詩賦,有過江山依舊人事短暫的感傷。  與諸子登峴山鑒賞  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詩。所謂弔古,是憑弔峴首山的羊公碑。據《晉書?·羊祜傳》,羊祜鎮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有一次,他對同游者喟然嘆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羊祜生前有政績,死後,襄陽百姓於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峴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羊祜。由弔古而傷今,不由感嘆起自己的身世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著,沒有誰沒有感覺到。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著,這也沒有誰沒有感覺到。首聯兩句憑空落筆,似不著題,卻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飽含著深深的滄桑之感。  頷聯兩句緊承首聯。「江山留勝跡」是承「古」字,「我輩復登臨」是承「今」字。作者的傷感情緒,便是來自今日的登臨。此處所說的「勝跡」,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魚梁洲等。  頸聯兩句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於「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稱「淺」;「深」指夢澤,遼闊的雲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煉出來,既能表現出時序為嚴冬,又烘託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尾聯兩句將「峴山」扣實。「羊公碑尚在」,一個「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複雜的內容。羊祜鎮守襄陽,是在晉初,而孟浩然寫這首詩卻在盛唐,中隔四百餘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卻還屹立在峴首山上,令人敬仰。與此同時,又包含了作者傷感的情緒。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為國(指晉)效力,也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與山俱傳;想到自己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後難免湮沒無聞,這和「尚在」的羊公碑,兩相對比,令人傷感,因之,就不免「讀罷淚沾襟」了。  這首詩前兩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後兩聯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飽含了作者的激情,這就使得它成為詩人之詩而不是哲人之詩。同時,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清沈德潛?評孟浩然詩詞:「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這首詩的確有如此情趣。  注釋  1、過:拜訪。  2、具:準備。  3、場圃:農家的小院。  4、就:赴。這裡指欣賞的意思。  譯文  老友備好了黃米飯和燒雞,  邀我做客到他樸實的田家。  村子外邊是一圈綠樹環抱,  郊外是蒼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開窗戶迎面是田地場圃,  把酒對飲閑聊著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陽節的那一天,  再一次來品嘗菊花酒好啦!  賞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家恬靜閑適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詩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約」一徑寫去,自然流暢。語言樸實無華,意境清新雋永。  留別王侍御維 / 留別王維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複製下一首贊 109  唐詩三百首,離別,友情,哀怨,歸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這樣寂寞還等待著什麼?天天都是懷著失望而歸。  我想尋找幽靜山林隱去,又可惜要與老朋友分離。  當權者有誰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間實在稀微。  只應該守寂寞了此一生,關閉上柴門與人世隔離。  注釋  ⑴寂寂:落寞。竟何待:要等什麼。  ⑵空自:獨自。  ⑶欲尋芳草去:意思是想歸隱。芳草:香草,常用來比喻有美德的人。  ⑷違:分離。  ⑸當路:當權者。假:提攜。  ⑹扉:門扇。▲  鑒賞  這首詩是孟浩然回襄陽臨行前留給王維的。詩人抒發出由於沒人引薦,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懷。這首詩表達直率,語言淺顯,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耐人尋味。  第一聯寫落第後的景象:門前冷落,車馬稀疏。「寂寂」兩字,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既表現了門庭的景象,又表現了作者的心情。一個落第士子,沒有人來理睬,更沒有人來陪伴。只有孤單單地「空自歸」了。在這種情形下,長安雖好,也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他考慮到返回故鄉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試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聯寫惜別之情。「芳草」一詞,來自《離騷》,王逸認為用以比喻忠貞,而孟浩然則用以代表自己歸隱的理想。「欲尋芳草去」,表明他又考慮歸隱了。「惜與故人違」,表明了他同王維友情的深厚。一個「欲」字,一個「惜」字,充分地顯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與鬥爭,從這個思想活動里,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別之情。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兩句,說明歸去的原因。語氣沉痛,充滿了怨懟之情,辛酸之淚。一個「誰」字,反詰得頗為有力,表明他切身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賞識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維,這的確是太少了!一個「稀」字,準確地表達出知音難遇的社會現實。這在封建社會裡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這一聯是全詩的重點,就是由於這兩句,使得全詩才具有一種強烈的怨懟、憤懣的氣氛。真摯的感情,深刻的體驗,是頗能感動讀者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有類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鳴。如果再從結構上考慮,這一聯正是全詩的樞紐。由落第而思歸,由思歸而惜別,從而在感情上產生了矛盾,這都是順理成章的。只是由於體驗到「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一冷酷的現實,自知功名無望,才下定決心再回襄陽隱居。這一聯正是第四聯的依據。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表明了歸隱的堅決。「只應」二字,是耐人尋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來歸隱是唯一應該走的道路。也就是說,赴都應舉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場誤會,所以決然地「還掩故園扉」了。  綜觀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迹。然而卻把落第後的心境,表現得頗為深刻。言淺意深,頗有餘味,耐人咀嚼。▲    註解  1、違:分離。  2、當路:當權者;  3、假:寬假,優容的意思。  譯文  這樣寂寞無聊還有什麼可待?  天天碌碌無為獨自空手而歸。  我想歸隱山林去尋芳馨花卉,  但又珍惜友情不願分手相違。  如今當權者們誰肯提攜我輩,  世上要尋知音實在寥寥無幾。  或許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  還是回家關閉我的故園門扉。  賞析  詩應是作者離長安時的作品,主訴怨悱。首聯直接說出自歸。頷聯則寫題意「惜別」,頸聯說明自歸之故──乃是知音既少,當道不用,此時不走,更待何時。以失意後的牢騷貫穿全詩。  語言平淡樸實,近於口語,不講究對偶,順其自然。    從這首詩的內容看,當為孟浩然在長安落第之後的作品。詩中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詩。  第一聯從正面寫「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為隱逸;但詩中不用隱逸而用「一丘」、「三徑」的典故。「一丘」頗具山野形象,「三徑」自有園林風光。用形象以表明隱逸思想,是頗為自然的。然而「苦無資」三字卻又和作者所欲發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窮困潦倒的景況。  「北土非吾願」,是從反面寫「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長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這裡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願做官的思想。因而,詩人身在長安,不由懷念起廬山東林寺的高僧來了。「東林懷我師」是虛寫,一個「懷」字,表明了對「我師」的尊敬與愛戴,暗示追求隱逸的思想,並緊扣詩題中的「寄遠上人」。這二句,用「北士」以對「東林」,用「非吾願」以對「懷我師」,對偶相當工穩。同時正反相對,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人進而抒寫自己滯留帝京的景況和遭遇。「黃金燃桂盡」,表現了旅況的窮困;「壯志逐年衰」,表現了心意的灰懶。對偶不求工穩,流暢自然,意似順流而下,這正是所謂「上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  七句寫「涼風」,八句寫「蟬鳴」。這些景物,表現出秋天的景象。涼風瑟瑟,蟬鳴嘶嘶,很容易使人產生哀傷的情緒。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況艱難,官場失意,呼籲無門,所以會感到「益悲」。  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在於直抒胸臆。感情的難以抒發,在於抽象。詩人常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以抒發感情;表達感情的詞語,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詩卻一反這種通常的寫法。對「一丘」稱「欲」,對「無資」稱「苦」;對「北土」則表示「非吾願」,思「東林」於是「懷我師」;求仕進而不能,這使得作者的壯志衰頹;流落秦中,窮愁潦倒;感受到涼風、聽到蟬聲而「益悲」。這種寫法,有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而讀者讀來並不感到抽象,反而顯得詩人的率真和詩風的明朗。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宴梅道士山房  唐 · 孟浩然  林卧愁春盡,開軒覽物華。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開火,仙桃正落花。  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註解】:  1、青鳥:神話中鳥名,西王母使者。這裡指梅道士。  2、赤松: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這裡也指梅道士。  3、金灶:道家煉丹的爐灶。  4、仙桃:傳說西王母曾以仙桃贈漢武帝,稱此桃三千年才結實。  5、童顏兩句:意謂如果仙酒真能使容顏不老,那就不惜一醉。流霞:仙酒名。李商  隱《武夷山詩》:「只得流霞酒一杯。」這裡也指醉顏。  【韻譯】:  高卧林下正愁著春光將盡,  掀開簾幕觀賞景物的光華。  忽然遇見傳遞信件的使者,  原是赤松子邀我訪問他家。  煉丹的金爐灶剛剛生起火,  院苑中的仙桃也正好開花。  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顏,  何惜醉飲返老還童的流霞。  【評析】:  詩以隱士身分而宴於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駐顏、流霞等術語和運用青鳥、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賦予遊仙韻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孟浩然  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聞 一作:聽)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譯文  山色昏暗聽到猿聲使人生愁,桐江蒼茫夜以繼日向東奔流。兩岸風吹樹動枝葉沙沙作響,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葉孤舟。  建德風光雖好卻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懷念揚州的故交老友。相憶相思我抑不住涕淚兩行,遙望海西頭把愁思寄去揚州。  (1)桐廬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廬縣境。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舊遊:指故交。  (2)暝:指黃昏。  (3)滄江:指桐廬江。滄同「蒼」,因江色蒼青,故稱。  (4)建德:唐時郡名,今浙江省建德縣一帶。非吾土:不是我的故鄉。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5)維揚:即揚州。《洞書·禹貢》:「淮海維揚州。」  (6)遙寄:遠寄。海西頭:指揚州。隋煬帝《泛龍舟歌》:「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因古揚州幅員遼闊,東臨大海,故稱。  【賞析】  這首詩在意境上顯得清寂或清峭,情緒上則帶著比較重的孤獨感。  詩題點明是乘舟停宿桐廬江的時候,懷念揚州(即廣陵)友人之作。桐廬江為錢塘江流經桐廬縣一帶的別稱。「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首句寫日暮、山深、猿啼。詩人佇立而聽,感覺猿啼似乎聲聲都帶著愁情。環境的清寥,情緒的黯淡,於一開始就顯露了出來。次句滄江夜流,本來已給舟宿之人一種不平靜的感受,再加上一個「急」字,這種不平靜的感情,便簡直要激蕩起來了,它似乎無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樣急於尋找它的歸宿。接下去「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語勢趨向自然平緩了。但風不是徐吹輕拂,而是吹得木葉發出鳴聲,其急也應該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說也還是一種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滄江中之一葉孤舟,詩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觸動得厲害了。如果將後兩句和前兩句聯繫起來,則可以進一步想像風聲伴著猿聲是作用於聽覺的,月涌江流不僅作用於視覺,同時還有置身於舟上的動蕩不定之感。這就構成了一個深遠清峭的意境,而一種孤獨感和情緒的動蕩不寧,都蘊含其中了。  詩人之所以在宿桐廬江時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建德當時為桐廬鄰縣,這裡即指桐廬江流境。維揚,揚州的古稱。按照詩人的訴說,一方面是因為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鄉,「雖信美而非吾士」,有獨客異鄉的惆悵;另一方面,是懷念揚州的老朋友。這種思鄉懷友的情緒,在眼前這特定的環境下,相當強烈,不由得潸然淚下。他幻想憑著滄江夜流,把他的兩行熱淚帶向大海,帶給在大海西頭的揚州舊友。  這種凄惻的感情,如果說只是為了思鄉和懷友,那是不夠的。孟浩然出遊吳越,是他四十歲去長安應試失敗後,為了排遣苦悶而作長途跋涉的。「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這種漫遊,就被罩上一種悒悒不歡的情緒。然而在詩中,詩人只淡淡地把「愁」說成是懷友之愁,而沒有往更深處去揭示。這可以看作孟浩然寫詩「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詩,原是「遇思入詠」,不習慣於攻苦著力的。然而,這樣淡一點著筆,對於這首詩卻是有好處的。一方面,對於他的老朋友,只要點到這個地步,朋友自會了解。另一方面,如果把那種求仕失敗的心情,說得過於刻露,反而會帶來塵俗乃至寒傖的氣息,破壞詩所給人的清遠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達值得讀者注意以外,詩人在用筆上也有輕而淡的一面。全詩讀起來只有開頭兩句「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給人以經營錘鍊的感覺,其餘即不見有這樣的痕迹。特別是後半抒情,更像是脫口而出,跟朋友談心。但即使是開頭的經營,也不是追求強刺激,而是為了讓後面發展得更自然一些,減少文字上的用力。因為這首詩,根據詩題「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寫不好可能使上下分離,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後容易失去自然的過渡和聯繫。而如果在開頭不顧及後面,單靠後面來彌補這種聯繫,會分外顯得吃力。現頭一句著一個「愁」字,  便為下面作了張本。第二句寫滄江夜流,著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並給傳淚到揚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據。同時,從環境寫起,寫到第四句,出現了「月照一孤舟」,這舟上作客的詩人所面臨的環境既然是那樣孤寂和清峭,從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說這首詩後面用筆的輕和淡,跟開頭稍稍用了一點力氣,是有關係的。沒有開頭這點代價,後面說不定就要失去渾成和自然。  孟浩然寫詩,「遇思入詠」,是在真正有所感時才下筆的。詩興到時,他也不屑於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筆調把它表現出來。那種不過分衝動的感情,和渾然而就的淡淡詩筆,正好吻合,韻味彌長。這首詩也表現了這一特色。
推薦閱讀:

【詩詞歌賦文】原創詩 七律 春日抒懷
當代詩詞必將創造出當代新意象——淺談詩詞創作對意象的三種不同處理10.8
怎樣寫詩詞
方智范方笑一:棲居在詩詞的國度
周恩來有哪些經典詩詞?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