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最要記住的一句話!

前不久,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作客「烏鎮文化講堂」,以「《道德經》——我的生命之書」為題,結合自己的心靈體悟,分享了《道德經》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諸多人深思的人生智慧。

現場聽眾表示:「聽了這堂講座,恨不得馬上買本《道德經》細讀。」 「通俗易懂,雅俗共賞,比網上的雞湯文字更能打動人。」......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白岩松在這次文化講堂上都分享了些什麼讓聽眾深受啟發的文化、智慧......

01.你越無私,得到的就越多。

《道德經》有點像巴赫的音樂,看著非常簡單,但越看越複雜。老子恐怕是一個特具有微博精神和微信精神的人,只用5000字、81條,就把《道德經》弄成了除《聖經》以外翻譯語種最多、發行量最大的書籍。5000字的東西,越往裡看越能看出深意。

「道」字怎麼寫?先寫首,然後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為統一。《道德經》分成「道篇」和「德篇」,所以稱其為《道德經》。在我看來,「道篇」是對大千世界萬物規律的闡述,而「德篇」是你知道這些規律後如何去實現。

我們這個時代都在聊智慧、有用、勝利、剛強等等,老子是相反的,他認為「功成身退,天之道」。智慧在老子那兒就變成了愚,大智若愚,你一聰明,人們就開始跟你鬥心眼了,斗著斗著,這個時代就複雜了,淳樸的民風就消失了。

我們這個時代都在強調有用,老子強調的是有用和無用之間的關係,有和無是相互轉化的。《道德經》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無為不是不為,老子反對的是人世間功利性有目的的為。

下面,我拿一些條款和大家來聊聊。當然,不同的人觸碰《道德經》感受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人在不同的階段感悟也是不一樣的。

《道德經》第二章里有一句話很有意思:「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句話對我來說,在我不同的生命階段,對它的理解發生了三四次的變化。

那麼,我們現在所認為的美,難道不是別人覺得美,因此我們覺得美嗎?那這種局面到底是美還是丑?這是這一個時代非常讓人擔心的事情。所以,今年我的一個《提案》中還提到了「關注『雙一流』,更要關注『非名校』」。

《道德經》里有很多名人名言,比如「天長地久」。為什麼天最長、地最久?一個重要原因,是天地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你們、他們活著而周而復始,天和地從來不會考慮自己,但最後的結果是,天和地服務的那些人總是有周期的,而天和地本身卻是最長久的,所以是「因其無私而成其私」。

這句話太重要了,它是涉及到一個國家或者個人向前走的很重要的東西。我們為什麼會焦慮?我們知道人性是自私的,但一味自私結果會很糟糕,但是讓人無私,犧牲自己的利益,這和人性又是相悖的。老子太會做思想工作了,他說「因其無私而成其私」,就是說你越無私得到的就越多。

02.「有用」,其實來自「無用」。

我個人認為,《道德經》里你最要記住的一句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是什麼意思呢?

循環往複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大自然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季節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會生老病死。但後面這句話「弱者道之用」告訴我們,這個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疾風暴雨的變化,而是緩慢的運行方式。

所以,當我遇到煩心事的時候,我就會問這是不是最煩的,我知道這事兒正在往好的方向去發展。我越是糟糕的時刻內心越平靜,越是當別人認為我很好的時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為好的事物會向另一個方向去轉化。

很多人問我:你閑暇的時間都在幹什麼啊?我說:我讀書的閑暇時間是在做節目。看似逗樂子的一句話,但是現在我越來越認為是真的。生命的真正事情是什麼? 有用和無用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

在別人眼裡,我主持節目的時候是有用的。現實生活中,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事情,大家認為有用就是能掙著錢的、能出名的、能陞官的,剩下其他的就是沒用的。到底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老子專門講了很多東西,比如他說天地之間有點像個大風箱,裡面是空的,但是你只要動,風箱的動力是無窮的,永遠能夠產出,這真的很有道理。

接下來,老子還舉了幾個例子,我翻譯成白話文來說:比如說杯子,我們都說瓷杯子、玻璃杯子、紫砂杯子等等,我們都在強調杯子的性狀是瓷、玻璃或者紫砂等等,但是老子說了,杯子真正有用的不是瓷、玻璃或者紫砂,而是圍出來的空。

再比如說建築,我們看到的是門、窗、牆、頂,但這些其實是沒有用的,能用的還是圍出來的空。沒有中間的空,大家住哪兒?在舉了那麼多例子後,老子總結出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你看不到的東西才是可以用的東西,「利用」就是這麼來的。你一下子就理解了有用和無用之間的轉化。

我從來不上微信,我不會在看似有用的東西上去著力,當我把這塊放空了以後,我能看到的就是有用的。朋友圈裡到底有多少有用的東西,有用的東西轉八百圈也會到我的眼前,因為有用嘛。

我平常更多的時間是在看書、聽音樂、和朋友聊天、發獃,但是我所有你們認為有用的時光,全部來自於我在做你們認為無用的事情的時候積累的東西。我經常看著書20多分鐘時,我的思維就會飛向很遠的地方,誕生很多創新的想法。

所以,有用和無用之間怎麼轉化?現在的中國人放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時間太多了,由於我們沒有很多時間花在無用的事情上,所以我們的想像力、創造力相當的貧乏。這是對我的啟示。

03.動中靜,忙中閑,乃永葆安寧之道。

《道德經》第十二章里談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意思是說:色彩太多,你的眼睛就什麼顏色都看不見了;聲音太雜,你的耳朵就什麼聲音都聽不見了;味道太多,你的嘴巴就什麼味道都分不出了。

老子認為「聖人為腹不為目」,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真正聰明的人,追求的是實在的內容而不是表面的東西。《道德經》第十五章說到,水污濁了怎麼辦?靜下來就清了。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能把自己像水一樣放置個十分鐘,靜一會兒?靜為燥君,你平常的煩躁,靜能管它。

老子強調的不是不作為,他是在強調一種怎麼才能永遠保持一種安寧感或者說是安全感,他強調的是不斷、緩慢地動,動中求靜。其實,現代人應該追求的是動中靜和忙中閑。

經常有人說:「我現在太忙了,你等我哪年退下來,我就靜下來。」其實,沒有我們以為的「等我忙完這段就靜下來」,等你真退下來、閑下來,你反而不適應了,到時候又會說「我去找點事情干吧」。所以,你要做到的就是動中靜、忙中閑,永葆安寧的方式就是徐徐地在動,不斷有新的東西在生長。

《道德經》第十六章中提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知道萬事運行的規律,你就會變得包容,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包容,越容易包容的人,就越容易公正,越公正的人就越該當領導,越會當領導的人就會跟天結合,天就跟道、跟規律結合,一旦你照規律做事,就能做得久,就不會有其他的危險。

從這個邏輯線條中,我們就更加明白了為什麼要多看書,因為看多了書,知道的就多了,就越懂得包容,包容了就會公正了,公正了就有領導力了,才能接近「道」,才能長久地把一件事做下去。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的內容是對人的心理按摩,當你遇到痛苦的事情時,你怎麼辦?書中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意思是說,再大的狂風也吹不了一晚上,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

狂風暴雨誰幹的?老天爺乾的,連老天爺都不能讓風雨長久,更何況人呢?我認為,在現代心理的調試和撫慰方面,這個很重要,只要你能堅信這一點,你遇到任何難事都能扛過去。

04.《道德經》里的博大智慧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把人分成了幾種:「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老子的意思是說,上等之人聽到好的道理,就努力去幹了;中等之人聽到好的道理,一邊干一邊懷疑它的真假;而下等之人聽到好的道理,只會嘲諷大笑,這是最糟糕的。

《道德經》第六十章中提到:「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意思是說,治理大的國家要像烹制小魚、小蝦一樣,不要來回翻騰,不要開膛破肚,要用規律去治理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鬼鬼神神也就不復存在了。

如果你治理國家用的是邪門歪道,這個國家就會沉渣泛起,各種妖魔鬼怪也都會現身。治理一個國家如此,管理一個企業何嘗不是如此?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提到:「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為什麼能成為百穀之王呢?老子回答說,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江海比別人低啊,所以千江萬河終歸大海。仔細想一想,我們做人也是這個道理。

我認為老子是一個極富搖滾精神的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老子說過:「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多好啊,國家不太大、人不多,大家不是不想和別人打交道,而是沒這個需求。我覺得在一個小地方,把我們所需求的事情全都解決了,我們就不需要捨近求遠了。這個世界上,我很羨慕那些小國家,他們由於小,便不爭,也沒得爭。

比如不丹,幸福指數是世界第一,小國寡民,該有的都有了,人家不需要地鐵,地鐵是為了解決長距離而無法到達才需要建設的交通工具,如果溜達著就能達到目的地,幹嘛要建地鐵呢?所以老子其實知道,一切不可更改,但是請允許他理想一下。

最後,《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提到:「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什麼意思?聖人不攢那麼多東西,給別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道德經》的結束語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大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情都不跟別人爭奪。

《道德經》講到這裡,誰還會說老子是無為和消極的?無為怎麼會是「為而不爭」呢?老子的意思是做你該做的事情,順其自然,但是不爭。我為這個「不爭」解讀了三個含義,就是不爭論,不爭結果,不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惱火,這樣你就自由了。

05.《道德經》——我的生命之書

我是怎麼跟《道德經》結緣的呢?為什麼說它是我的生命之書呢?

24歲我開始成為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主持人,採訪過無數大家。半年之後,我幸運地接觸到了一套書叫《曾國藩》,一個多月的時間全看完了,一下子覺得自己成長了不少。

時隔24年,去年春節前後,我重新看了一遍《曾國藩》。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大部分的情節我都忘記了,但是我發現價值觀已經是我的了。曾國藩是儒家入世,後來從儒家轉到法家,一切從嚴,但是屢戰屢敗,一次又一次跳河又被人救起,屢屢攻不下太平天國的總部,心灰意冷,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恰巧那時,曾國藩父親去世,他回家奔喪,閉門不出,左宗棠罵他「你以你父親去世放棄太平天國之責任」。但曾國藩就是在這次回家的過程中重讀《道德經》,結果豁然開朗,他忽然發現,剛強無法勝柔弱。結果,他帶著老莊的哲學出山,人際關係全部捋明白,一舉攻下南京,奠定了他的事業直至頂峰。這是曾國藩的人生故事。

對於我來說,或許是我二十四歲時讀《曾國藩》隱隱約約有這樣的印象,也許是某種偶然或者是命運的安排,在三十五、六歲時,我走進了《道德經》的世界。成名太早,對我來說不見得是好事,其實對誰來說都不見得是好事。

我做過一個比喻,成名太早猶如樓起得太高卻沒織安全網,越高越危險,如果把持不住,它就會向另一個方向去轉化。我累積到三十五、六歲的時候,我的困惑很多,其中有兩個非常核心的困惑,在《道德經》里得到了淺顯而非常直接的解答。

第一個問題是私和無私到底是怎樣的關係?第二個問題是你得到的各方的讚譽越來越多,滿了怎麼辦?

從《道德經》里,我翻譯總結出「因其無私而成其私」,豁然開朗。一切不必去考慮,做你該做的事情,當你真的無私了,你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自己獲取什麼,你可能就安全了,從外在的角度來說是你「成其私」了,你突然獲得了某種解放。

當你不考慮很多因素,回到規律、回到這件事該做什麼的本質上,這件事就靠譜了。

第二個問題是我對滿的思考。杯子滿了,你這個杯子就再也倒不進去任何東西了,怎麼辦?潑掉它!

十幾年前,那陣子我得到了太多諸如金話筒獎等等的各種榮譽,後來我辭掉了當時的主持崗位,關掉了手機,閑居一年去開發新節目。沒有那閑的一年,就沒有我後來行走的動力和能力。

我認為,清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過程。生命之書,不僅重要,還在於你的每一個生命歷程都能和它碰撞出火花。

「金水河畔」根據網路內容編輯整理

推薦閱讀:

如何回答「為什麼不能把XX的錢捐給山區或者需要救助的病人」?
如何跟妹子解釋朱棣篡位,國共內戰和日本侵華,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不同?
行人闖紅燈會被抓拍公示,能治理「中國式過馬路」嗎?
人們稱讚一個淳樸的人。
《求是》刊文三論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階段道德狀況 2012年04月10日 07:06:47

TAG:一句話 | 道德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