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肉眼鑒定知識:基礎篇(四)

寶石肉眼鑒定知識:基礎篇(四)編輯:探礦者

一、 包裹體

包裹體是寶石生長過程中,生長環境留下的微觀痕迹,是識別天然寶石和人造寶石的主要依據。

天然寶石在其生長過程中,捕獲了生長介質中氣體、液體和早期結晶的礦物微粒,以及由於結晶環境的動蕩而造成的裂隙癒合等。而人造寶石是在穩定的環境中,在容器中把定量配比的化學組分熔解,隨著溫度的降低而結晶,所以人造寶石中的包裹體較少(助熔劑法合成的寶石除外),常常只能見到孤零零展布的氣泡、子晶片等,或者快速冷卻而形成的旋渦狀流動構造等。

因此,不同成因的寶石有不同的包裹體。包裹體就成為識別不同成因寶石的最原始、穩定可靠的、具有重要鑒定價值的識別依據。

寶石中的包裹體可以分為氣-液包裹體、固態(礦物)包裹體,以及癒合裂隙、初始解理等。

1、 氣-液包裹體

氣-液包裹體是指以氣泡或液體形式,賦存於寶石內部的包裹體。依據液相比率(VL)可進一步分為氣態包裹體(VL<5%)、氣-液態包裹體(VL=5%~95%)和液態包裹體(VL>95%)等三類。

天然寶石多數生長於地殼內部溫度較高的成礦熱液(一般情況下,主要成分為水)中,寶石在結晶過程中捕獲了少量的成礦熱液,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混溶於熱液中的氣相組分由於溶解度的降低而從溶液中分離出來聚集在一起形成氣泡,出現了氣-液包裹體的微小空間里大圈套小圈的現象,中間圈裡包裹的是氣體,邊緣為液體。氣-液包裹體的形態複雜多樣,有淚滴狀、橢(圓)球狀、管狀、不規則狀等,並常常呈層帶狀展布在一個平面內。氣-液包裹體是天然寶石中最常見的包裹體類型,但在大多數的人造寶石中卻很少見到(水熱法和助熔劑法合成的寶石除外)。

圖2、氣-液包裹體

(http://www.nuigalway.ie/nanoscale/images/Inclus01.jpg )

(http://www.rsc.org/ej/JA/2001/b102668m/b102668m-f2.gif )

2、 固態包裹體

寶石中的固態包裹體,是指寶石在結晶過程中,捕獲了比寶石結晶早的礦物晶體,或者是在寶石結晶過程中由於固熔體分離而形成的其他礦物。包裹於寶石中的礦物晶體或其他固態物質的微粒。例如,紅寶石、藍寶石除包裹有早結晶的礦物晶體外,還有在結晶過程中由於固熔體分離而形成的針狀金紅石包裹體;金剛石中常見到橄欖石、鎂鋁榴石等的小晶體。固態包裹體的共同特點,是都具有自己固有的結晶形態、顏色和透明度等。

圖3、紅寶石中的針狀金紅石包裹體

(http://u.zhubaohe.com/w/2006/9/29/20069291136237669.jpg )

而人造寶石中的固態包裹體,主要是一些沒有完全熔化的不規則狀熔質或玻璃質熔劑,或者是容器壁掉下來的貴金屬碎片,它們可顯示一定的顏色,但大多沒有特定的外形。

圖4、助熔劑合成紅寶石中的助熔劑殘餘和鉑金屬片

(http://course.cug.edu.cn/cugfirst/jewelry_indentify/chapter30204.htm )

3、 癒合裂隙

癒合裂隙是寶石在生長過程中,因結晶環境不穩定而導致寶石沿晶體生長面網局部發生裂開,其後隨著晶體的繼續生長,做為結晶缺陷封閉在寶石內部。這種癒合的裂隙多呈貝殼狀或階梯狀,在光的照射下呈明亮的反光面,或由於光線的相互干涉而呈多色的彩光面。癒合裂隙是天然寶石的特有現象,不見於任何一種人造寶石,可以作為鑒別天然寶石與人工寶石的有利依據。

4、 初始解理

初始解理是寶石結晶過程中,由於局部面網發生錯動而出現的解理,這種解理僅見於解理髮育的寶石內部。

寶石內部包裹體,可以使不強烈的光線平行寶石的腰圍入射,使用10倍或20倍手持放大鏡,眼睛與放大鏡、放大鏡與寶石之間的距離在1厘米左右,進行肉眼觀察,通常一種寶石具備2~3種鑒別依據即可。

主要參考文獻:

[1]潘兆櫓. 結晶學與礦物學(第三版). 地質出版社,1994.

[2]李兆聰. 珠寶首飾肉眼識別法. 地質出版社,1999.

點擊進入更加精彩


推薦閱讀:

都說隕石價值過萬,了解才知道原來真是這樣
卡地亞真假藍氣球手錶鑒定實錄
七運屋的鑒定與調理
鑒者心聲:想像不到的鑒定責任。
別以為logo大就是土,為你分析YSL大logo經久不衰的秘密……

TAG:知識 | 寶石 | 鑒定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