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震澤老街的古典迴響

震澤老街的古典迴響

上周,局機關黨委通知要組織全體黨員周四到吳江組織活動。雖然手頭工作有很多安排,也雖然吳江的那些文化遺產分布點大都去過或去過多次了,但我還是安排了參加這次活動。因為除了支部的組織生活外,機關黨委安排的活動,我已多次沒有參加了。

待上車啟程後,才知道此行主要是去費孝通作社會調查並先後到過26次的開弦弓村和震澤古鎮。震澤古鎮我是去過多次了,開弦弓村卻是從未去過。

開弦弓村就是費老上世紀30年代作「江村經濟」社會調查的「江村」。費老一生26次到過開弦弓村。開弦弓村的發展,對於蘇南農村在每個歷史時段的發展都有典型意義。現在在開弦弓村所能見到的,早已沒有七八十年前費老初次作江村調查時的那個江南水鄉風貌,也不再是三十多年前費老最初重返「江村」時的那個社會主義農村景象,在成片別墅旁還能留下關於費老印記的,就是費孝通紀念館和「中國江村園」。說實在的,費老當年的「江村」應該成為記憶,但這記憶不應僅濃縮到紀念館中那些復原陳列與蠟像,也不該僅留在那些發黃的照片里。從那發黃的照片里,見到了曾經田園水鄉的開弦弓村。現在,「江村」就應定格在那成片的別墅區里了么?

離開現屬七都鎮的開弦弓村,我們去了震澤鎮。震澤因瀕臨太湖而得名,是一個擁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名鎮,前唐開埠,南宋設鎮。震澤也是我國著名的蠶絲之鄉,素有「吳頭越尾」之稱,與之毗鄰相對的,是嘉興的南潯鎮。

震澤鎮我來過多次,但也大都來去匆匆,去過兩次師儉堂,慈雲寺塔雖同在寶塔街上,卻一直未能得空去參觀。此次倒是有時間去了慈雲寺。這佔地九畝的寺院,始建於南宋咸淳年間(公元1260-1274年),歷經戰火劫難,毀修多次。1950年,慈雲禪寺被國家徵用作糧庫。1997年始恢復修建禪寺屋宇,2004年重建大雄寶殿。1954年、1982年和2011年,政府三次撥款對慈雲塔進行大修。此次我終於來到了慈雲寺塔下,可它正值大修,層層的腳手架遮蔽了它的姿容,這使得我們非但未能登臨塔高之處,連拍照片都得避開它入鏡頭。原本慈雲塔與寺院前的禹跡橋相襯相映的畫面,是震澤古鎮的標誌性圖標。而此次,我也只得看好角度將這標誌性一瞬留待下次再來這太湖之濱的古鎮時按快門了。禹跡橋倒是很有氣勢,它是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的,電影《林家鋪子》和《一盤沒有下完的棋》都在此拍過外景。震澤古鎮歷史上名勝古迹甚多,而現在,主要的也就是寶塔街這段老街了。老街的東頭是慈雲寺塔院、禹跡橋,西頭是師儉堂。

這座師儉堂,從街面上看過去並不覺得有多少特別,但跨進門檻才發現果真有點與眾不同。這座古宅坐北朝南,佔地2746平方米,建築面積3534餘平方米。面闊五間,六進穿堂式高牆深宅。集中了河埠、行棧、商鋪、街道、廳堂、內宅、花園、下房於一體,街中建宅,宅內含街,因三面臨河,可前門上轎,後門下船,水陸方便。在建築布局上,呈三條軸線巧構空間組合,營造出凝重古樸的傳統中式風格,兼具官、儒、商三重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紳士坐行經商的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建築,也為近代江南民間建築所罕見。師儉堂由震澤徐氏先祖徐汝福(號寅階)建於1864年(清代同治三年)。以師儉命堂名,粗看似崇尚節儉教誨後代,其實原意是效法東漢督郵張儉在「黨錮之禍」的高風亮節。現在的師儉堂歷經歲月滄桑,但那巧奪天工、趣味盎然的雕刻藝術和別具情趣、小巧玲瓏的鋤經藝園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因為來過兩次師儉堂,所以我未隨一行依次參觀,而是徑直去了鋤經園。我十分歡喜鋤經園裡的四面廳,第一次來時就說過:在這四面廳里品茗,是樂事之一。(其實,這就是個有著一張桌子與四張凳子與周邊花窗的四面廳)坐在四面廳里:南觀東壁迴廊,高低錯落有致;西壘假山,上築倚牆半亭。西望梅花亭、半亭其間山石花木,壘栽得當,虅蔓交纏,青苔屐痕,古意悠然。前兩次來,都由他們市裡、鎮里領導陪著,我未能細品這鋤經園的情趣。這次,倒是讓我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這四面廳里懷古思今,享受了刻把鍾辰光。此時,我似乎在那冥冥之中聽到了震澤老街的古典迴響!

說真的,要有機會,我真會拉上三五摯友去那鋤經園的四面廳里喝上半天茶!


推薦閱讀:

古典詩詞鑒賞——惠崇《春江晚景》
我們都是學中國舞的!中國舞=基本功 民族舞 古典舞 芭蕾基訓 技術技巧
古典明目功
你見過的最美的古風圖是什麼樣子的?
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的關係

TAG: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