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養生篇-----冬季六節氣

一、立冬    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開始。由於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並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於10度為冬季。但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中醫學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說是只有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   鹹味入腎補益陰血    中醫認為冬季對應人體的「腎」,而甜、酸、苦、辣、咸五味中的咸入腎,鹹味有補益陰血等作用。於是,根據「秋冬養陰」,「冬季養腎」的原則,冬季可適量多吃點鹹味食品,如海帶、紫菜和海蜇等。此外,還應多吃溫熱護陽之品,如桂圓、胡桃、核桃、栗子、大棗、山藥和木耳等。而多補充富含鈣、鐵、碘的食物也可提高肌體的抗冷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製品、海帶、紫菜、貝殼、牡蠣、沙丁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助人體抗冷,如海帶、紫菜、髮菜、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增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攝入則可以增強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另外,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薑含有芳香性揮髮油,胡椒中含胡椒鹼,入冬多吃一些可以增進食慾,還能促進血液循環。而寒涼性的食物應該少吃了,如螃蟹、海蝦、西瓜和葡萄等。    尤其要注意的是,立冬食療要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而不同——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耄耋重延。如,脾虛、氣虛的人在冬天多表現出乏力、氣短、厭食、腹脹、大便偏稀、怕冷,可選用健脾益氣的食物,可多吃糯米、大棗、扁豆、山藥、胡蘿蔔、栗子等。    而一些人到了立冬以後四肢冰涼、怕冷,早早就把厚衣褲穿上了。中醫認為這大多是陽虛體質,陽氣不達四末(四肢)所致。飲食可選羊肉、雞肉、狗肉、胡桃肉、大棗和桂圓等。    皮膚乾燥要滋陰潤肺,眼下,天氣漸漸乾燥,人體的新陳代謝能力逐漸降低,許多人都感覺皮膚因汗腺、皮膚腺分泌的減少和失去較多的水分而變緊發乾,甚至出現肉眼不易看出的小裂口,過敏原很容易通過這些小裂口侵入人體,使人感到瘙癢,而且越是抓撓瘙癢越發嚴重,皮膚更乾燥。專家提醒,每天喝6杯至8杯的水,可避免因體內缺水引起皮膚乾燥,還可以多喝果汁、礦泉水、茶水等。平時還要多吃滋陰潤肺之物,如芝麻、蜂蜜,盡量少吃蔥、蒜等刺激性食物。    同時,注意洗臉、洗澡時的水溫不可過高,盡量少用去油脂能力較強、鹼性較大的浴液、香皂等。建議使用軟性的、去油脂能力弱的硼酸皂、嬰兒皂等。洗澡時用蒸汽熏,可減少水分散發。此外,每晚按摩面部皮膚、肌肉能促進面部血液循環,使面部細胞分泌更多的膠質和油質。    冬季養生著眼於「藏」    入冬後,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代謝也相對緩慢。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養生專家提醒,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入冬養生強調「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人在冬天,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早睡可以養人體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起床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以後,這時人體陽氣迅速上升,血中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含量也逐漸升高,此時起床,則頭腦清醒,機智靈敏。上班族「晚起」可能很困難,但可盡量「早睡」、不熬夜。    「藏養」要調控不良情緒。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調整情緒,遇事節怒,寵辱不驚。對於抑鬱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方式宣洩出來,保持心態平和。    要多曬太陽。因為冬天光照時間短,也是容易讓人產生抑鬱情緒的一個原因。黑夜來臨時,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它能影響人的情緒,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立冬後,人的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極易感冒而耗陽氣。而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也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所以,室溫應保持恆定,堅持開窗換氣。    根據食物中所含營養素的不同,冬季膳食應具有以下特點:   1. 多吃主食,適當吃點羊肉、鵪鶉和海參。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禦寒效果最好。   2. 怕冷與缺少鈣和鐵有關。   人怕冷與機體攝入某些礦物質較少有關。如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血液中缺鐵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現為產熱量少、體溫低等。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製品、海帶、紫菜、貝殼、牡蠣、沙丁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3. 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產生熱量。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一種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加快,抗冷禦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髮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4. 動物肝臟、胡蘿蔔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5.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製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6. 吃辣的可以祛寒。   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薑含有芳香性揮髮油,胡椒中含胡椒鹼。它們都屬於辛辣食品,冬天多吃一些,不僅可以增進食慾,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禦寒能力。   二、小雪    每年11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40°時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這個時期天氣逐漸變冷,黃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與小雪節令一致。雖然開始下雪,一般雪量較小,並且夜凍晝化。如果冷空氣勢力較強,暖濕氣流又比較活躍的話,也有可能下大雪。    小雪時節,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這時的黃河以北地區會出現初雪,雖雪量有限,但還是還是給乾燥的冬季增添了一些濕潤。空氣的濕潤對於呼吸系統的疾病會有所改善。但雪後會出現降溫天氣,所以要做好禦寒保暖,防 止 感冒 的 發生。    小雪節氣的前後,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的,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是那些患有抑鬱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在這個節氣里患有抑鬱症的朋友們要學會在光照少的日子裡調養自己。 用中醫病因學的觀點「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也就是說,致疾病發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種:即內因(七情過激所傷)、外因(六淫侵襲所傷)、不內外因(房室、金刀、跌扑損傷、中毒)。抑鬱症的發生多由內因即七情過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會出現七情變化,這種變化是對客觀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屬正常的精神活動,也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情況下並不會致病。只有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會影響到人體的正常生理,使臟腑氣血功能發生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正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說明,人的精神狀態反映和體現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動,而精神心理活動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著精神疾病的發生髮展,也可以說是產生精神疾病的關鍵。因此,中醫認為精神活動與抑鬱症的關係十分密切,把抑鬱症的病因歸結為七情所致不無道理,那麼調神養生對患有抑鬱症的朋友就顯得格外重要。    在我國小雪節氣是寒冷開始的標誌。此節氣時,黃河流域一般開始下雪。在我國南方,特別是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此時是明顯的深秋氣候,秋風瑟瑟、氣候乾燥,早晚與中午相差幾乎10℃,人們開始穿上長袖衣服,或要加上外套。    南方的此節氣正是深秋氣候。中國傳統保養法里有句「春捂秋凍」的名言,其意是春日到來時不要急忙脫去寒衣,秋日開始轉涼時宜慢慢增加衣服來逐漸鍛煉機體抗寒能力,這對於體弱者預防感冒極為有益。當然這種「春捂秋凍」的「薄衣法」並非要求人們去挨凍,其原則是以穿衣不出汗為度,隨氣溫的高低或運動的強度,及時更換衣服,避免汗孔大開,而引風邪寒氣入內。    同樣這「春捂秋凍」也引申至飲食養生上,也就是進入秋寒時,不宜一下子進入大補之中。因為南方此時還是秋燥氣候,人體還剛在秋暑或秋高氣爽狀態中逐漸轉換過來,腸胃功能不宜進食膩滯滋補太強的食物,而應平淡過度。此節氣的調節最宜食用苡實,它有健脾止瀉、益腎固精、補中益氣和滋養強壯的功能。尤其是養生的湯品更宜平補清潤,因此時節還是秋燥為主氣。中醫認為「燥勝則干」,在人體內燥邪耗傷津液,也會出現一派乾涸之象,如鼻干、喉干、咽干、口乾、舌干、皮膚乾燥、大便乾燥艱澀等。因而南方的這節氣中養生上還是以平補益氣和潤熾養肺為主。   三、大雪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這裡十一月是指農曆),這是古人對大雪的解釋。大雪節氣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後到來,此時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北方則呈現萬里雪飄的迷人景觀。有句農諺:「大雪冬至雪花飛,搞好副業多積肥」,人們盼著在大雪節氣中看到「瑞雪兆豐年」的好兆頭,可見大雪節氣的到來,預示著來年的吉祥與否。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很多人只是狹義地去理解,認為所謂的「補」就是吃點營養價值高的食品,用點壯陽的補藥,其實,這只是進補的一個方面,而進補則是養生學的一個分支內容。談到養生,我們首先應該知道何為養?何為生?所謂的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所謂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溫寒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    大雪。很多人都知道冬季應該進補,但由於地理環境各異,人們進補的食物是不同的,下面來看看每個地區是怎樣進補。   南北氣候不同     北方瑞雪兆豐年     大雪節氣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後到來,此時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北方則呈現萬里雪飄的迷人景觀。。一層厚厚而疏鬆的積雪,象給小麥蓋禦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積雪慢慢融化後滲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農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溫度低,能凍死地表層越冬的害蟲,也給農業生產帶來好處。     北方的冬天特別合適感受溫暖和凄涼:外面飄著雪花、刮著烈風,屋內火鍋咕咚、熱氣奔騰,窗戶上全是被熱氣熏開的熱氣,若有心情,可以在上面作畫,外面行人匆匆,屋內好友高談闊論、把酒言歡,冷暖的對比,那麼強烈:置身屋內,讓人覺得格外溫馨;置身屋外,不由得想起賣火柴的小姑娘,那般凄涼!     大雪天氣注意「十防」     瑞雪漫天飛舞,給人們帶來心情愉悅的同時,也會對健康帶來潛在的傷害。所以,提醒雪天要注意「十防」:     一防跌倒:「下雪天,防滑、防跌、防撞對老人來說最重要。」建議骨質疏鬆的老人下雪天最好不要出門。     二防中風:對於血管彈性差的人,氣溫急劇變化會帶來血壓波動,引發中風。 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經興奮、血液中的兒茶酚胺增多,導致全身血管收縮。同時,氣溫較低時,人體排汗減少,血容量相對增多,這些原因都可使血壓升高,促發腦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原發疾病的治療,其次注意發現中風先兆,如突然眩暈、劇烈頭痛、視物不清、肢體麻木等。     三防心臟病:包括心絞痛、心肌梗塞等。隆冬季節與冬末初春為急性肌梗塞的兩個發病高峰期,其原因除了氣溫偏低刺激人體交感神經,引起血管收縮外,寒冷還能增加血中纖維蛋白原含量,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導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狀血管。此外,病變的冠狀動脈對冷刺激特別敏感,遇冷收縮,甚至使血管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誘發心絞痛,重者發生心肌梗塞。因此,老年人應重視防寒保暖,根據天氣變化隨時增添衣服、被褥,以防寒冷侵襲;還要定期進行心血管系統體檢,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溶栓、降脂、擴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藥物。     四防消化道潰瘍:這時由於寒冷刺激人的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支配內髒的植物神經處於緊張狀態,在副交感神經的反射作用下,致使胃腸凋節功能發生紊亂,胃酸分泌增多,進而刺激胃粘膜或潰瘍面,使胃產生痙攣性收縮,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從而引起胃病複發。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飲食調養,日常膳食應以溫軟淡素、易消化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時定量,忌食生冷,戒煙戒酒,還可選服一些溫胃暖脾的中成藥。     五防呼吸道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等。     六防煤氣中毒:利用煤氣洗澡或用煤爐取暖,都可能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七防虛脫:長時間用熱水洗澡,很容易發生虛脫而暈倒。此時應讓虛脫者平卧,並口服溫鹽水。     八防晨練病:天氣寒冷時一些人堅持早鍛煉,因身體未適應露天環境,很容易發生心慌、胸悶或低血糖反應。     九防燙傷:用熱水袋給老人或嬰兒取暖,因他們對溫度不敏感,很容易發生燙傷。     十防不當禦寒方式:包括門窗緊閉不通風、鑽進被窩蒙頭睡等。     南方仍然可見溫暖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尚多在8℃至9℃,很多地方冬天不太冷,不下雪,明明是冬天,卻可以穿著薄薄的連衣裙去逛街;或者雖然寒冬季節,只需著襯衣和外套,褲子也只用穿一條稍厚的即可。與北方的秋衣秋褲、毛衣毛褲、棉衣棉褲、圍巾帽子手套等冬日必備裝備,是無法想像的輕薄。但這段時間南方晝夜溫差大。而且大雪期間,華南降水多在15毫米以下,華南西部更不足5 毫米,已是「冬干」時期。     養生「七宜」     一宜保暖:冬屬陰,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二宜健腳:必須經常保持腳的清潔乾燥,襪子勤洗勤換,每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此外,選一雙舒適、暖和輕便、吸濕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三宜多飲:冬日雖排汗排尿減少,但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仍需水分滋養,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冬季一般每日補水不應少於2000~3000毫升。     四宜調神:冬天易使人身心處於低落狀態。改變情緒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動,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煩悶,保養精神的良藥。     五宜通風:冬季室內空氣污染程度比室外嚴重數十倍,應注意常開門窗通風換氣,以清潔空氣,健腦提神。     六宜粥養:冬季飲食忌粘硬生冷。營養專家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以養胃氣。特別是羊肉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八寶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適宜。     七宜早睡:冬日陽氣肅殺,夜間尤甚,要「早卧遲起」。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    另 :在大雪紛飛的時候,人們往往都以進食熱食來保暖健身,而盡量避免吃冷涼食物。殊不知,在嚴寒的冬季,若能適當吃些冷涼食物,不但對身體無害,反而還有好處。因為冬天氣溫很低,人們都穿得厚,住得暖,活動也相對減少,這就可能造成體內積熱不能適當散發,而且冬季飲食所含熱量往往比較高,很容易導致胃肺火盛,再加上冬季天氣比較乾燥。因此,在冬天人們很容易上火,甚至有人會出現「火盛三焦」的現象,患上呼吸道、便秘、痔瘡等疾病。而吃點冷食,就可以幫人緩解肺腑火盛的癥狀。而且冬天人們吃油脂多、高熱量的食品比較多。因此容易發胖,適當吃點冷食,可以迫使身體自我取暖,從而消耗一些脂肪,達到減肥保健的目的。    冬季還可以喝些冷飲以消「火」。冬天最適合的冷飲當屬涼開水。涼開水在放置冷卻的過程中,其中的氧氣比一般自然水少50%,水的表面張力、密度、粘滯度等理化特性都發生了變化,被稱為「健康之水」。經常飲用涼白開水,有預防感冒、咽喉炎和某些皮膚病之效。尤其是早晨起床喝杯涼開水,能使肝臟解毒能力和腎臟排洗能力增強,促進新陳代謝,加強免疫功能,有助於降低血壓、預防心肌梗塞。但冷飲只能帶走體內一部分熱量,治標不治本。因此要想去火,最好能再吃些性冷食物,如蘿蔔、蓮子、松花蛋等。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胃腸功能欠佳者需慎食冷涼食物。   四、冬至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養生食補好    冬至這一天,陰氣達到極致, 陽氣開始生髮。此時最宜養生,食補「一馬當先」。孔子的飲食觀念中,有「不時不食」的講究。冬至意味著最寒冷的時節到了,天地間一派陰霾之氣,所以冬至前鼓勵吃當歸生薑羊肉湯以對抗陰氣。這個時節陽氣也已經開始逐漸生髮,鴨子的「氣」是平和的,可以平抑體內的熱氣,冬至後就可以吃蟲草鴨架湯,把一些很不容易消化的東西都消化掉。     冬至是農曆的節氣,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芷也。冬季養生要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卧室向東。冬日冬腦,宜溫暖衣,宜食熱以養於陰,宜減酸增苦以養心氣,葯宜沉,以順"封芷"宜用熱及養腎之方,填補精血以為來春發生之本,以培陽氣。      冬季養生保健: 一是堅持"冬令"進補,因春、夏兩季是人體生理活動發揮效率最高的季節。夏季氣候炎熱,傷氣耗精,機體代謝亢進。進入"冬至"後,人體生理活動處於抑制狀態,新陳代謝減慢。根據"冬主藏閉",冬藏精的自然規律,冬令進補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滋養五臟。冬令進補的最佳時間是冬至後的"三九"。冬至是冬三月氣候轉變的分界線。是陰氣始退,陽氣漸回,進步可扶正固本,萌育元氣,增強抵抗力,有效預防流行性疾病及當前禽流感。     起居: 在養生學上冬至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一般來說,中年以後,人們應當加強對身體的保健。中年養生第一步應做好精神調養。第二步是要節慾保精。第三步是要加強身體鍛煉。第四步便是順應四時,做好飲食調養。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冬至是"冬令進補"的大好時節。   冬季進補有四忌      一忌盲目食狗肉。     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里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二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家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1、是氣虛症,常見癥候有精神倦怠、語聲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氣虛當益氣,此症可選用人蔘蜂王漿、補中益氣丸、西洋參、黃芪、党參、山藥等。     2、是血虛症,常見癥候有面色萎黃、唇甲蒼白、頭暈心悸、健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血虛當補血,此症可選用補血露、十全大補丸、歸脾丸、當歸、阿膠、龍眼肉等。     3、是陰虛症,常見癥候潮熱盜汗、五心灼熱、口燥咽干、乾咳少痰、眼目乾澀、舌紅少苔等。陰虛當滋陰,此症可選用大補陰丸、參杞蜂王漿、六味地黃丸、銀耳、鱉甲、麥冬、沙參、黑芝麻等藥物。     4、是陽虛症,常見癥候有面色皚白、四肢不溫、陽痿早泄、納少便溏、舌淡嫩、脈微細等。陽虛當壯陽,此症常可選用金匱腎氣丸、鹿茸口服液、龜齡膏、鹿茸、紫河車、蛤蚧、冬蟲夏草、杜仲等藥物。服用補藥還須注意脾胃運化功能,如脾胃虛弱、胃納獃滯、胸脘滿悶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藥物,如陳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類,以健脾助運。      三忌慕名進補。     雞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雞湯(包括燉雞湯和下藥材熬的雞湯)營養豐富,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里的雞油大都屬於飽和脂肪酸。因為雞湯中這一特有的營養成分和刺激作用,以下幾種病人就不宜喝雞湯:     膽道疾病患者膽囊炎和膽結石症經常發作者,不宜多喝雞湯。因雞湯內脂肪的消化需要膽汁參與,喝雞湯後會刺激膽囊收縮,易引起膽囊炎發作。胃酸過多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有胃潰瘍、胃酸過多或胃出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雞湯。     腎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內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質,患有急性腎炎、急慢性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症的患者,由於其肝腎對蛋白質分解物不能及時處理,喝多了雞湯會引起高氮質血症,加重病情。      四忌無病進補。     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五、 小寒    小寒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小寒時,太陽運行到黃經285度,時值公曆1月6日左右(1月5日~7日)。小寒之後,我國氣候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俗話說,冷氣積久而寒。此時,天氣寒冷,大冷還未到達極點,所以稱為小寒。    小寒前後之所以寒冷,是因為1月上旬強冷空氣及寒潮冷鋒活動頻繁。每次冷空氣過程前後都會造成氣壓、溫度、濕度等氣象要素的劇烈變化,人們往往難以適應而感染各種疾病,如呼吸道疾病等,因此,人們要做好防寒防病準備。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    運動宜在日出後,莫練得大汗淋漓    俗話說「冬練三九」,但小寒時節的運動原則是:一要在日出後才開始鍛煉,二是準備運動不可馬虎,應待身體暖和後再脫衣鍛煉,運動要適度,以養胃氣,莫要練到大汗淋漓,鍛煉後要及時穿衣,避免寒邪侵襲 。   六、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1 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徵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近代氣象觀測記錄雖然表明,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數地方,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大寒時節,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多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團」的諺話,說明大寒節氣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時期。所以,繼續做好農作物防寒工作,特別應注意保護牲畜安全過冬。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時段。常年大寒節氣,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雨量僅較前期略有增加,華南大部分地區為5 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華南冬干,越冬作的這段時間耗水量較小,農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並不突出。    由於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與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飲食上與小寒也略有不同。    首先,冬三月的進補量應逐漸減少,以順應季節的變化。    其次,在進補中應適當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為適應春天升發特性做準備。    最後,還要考慮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應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禦風寒邪氣的侵擾。    此時天氣雖然寒冷,但因為已近春天,所以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那樣酷寒。   大寒的飲食應遵守保陰潛陽的飲食原則。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使腎氣堅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熱食,防止損害脾胃陽氣,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此外,還應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蔔、油菜、菠菜等。另外,由於大寒適逢春節,一般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過年應節食物,此時要注意避免饑飽失調,同時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滯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濕粥等進行調理。     另一方面,大寒時節仍然是冬令進補的好時機,重點應放在固護脾腎,調養肝血上,進補的方法有二:一是食補,二是葯補。「葯補不如食補」,應以食補為主。偏於陽虛的人食補以溫熱食物為宜,如羊肉、雞肉等;偏於陰虛者以滋陰食物為宜,如鴨肉、鵝肉、鱉、龜、木耳等。葯補要結合自己的體質和病狀選擇服用,如體質虛弱、氣虛之人可服人蔘湯;陰虛者可服六味地黃丸等。能飲酒的人也可以結合藥酒進補,常見的有十全大補酒、枸杞酒、蟲草補酒等
推薦閱讀:

喝茶養生 這才是健康的飲茶
哪種水果不能讓血脂高、血壓高的人吃?
調理腸胃,它和蜂蜜一起喝,7天後身體會有什麼變化?試喝看看

TAG:養生 | 冬季 | 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