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賞《六祖斫竹圖》 感悟菩提
惠能悟性極高,本是樵夫,入五祖弘忍門下,研習佛法,他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以此詩偈,承宗繼祖,開創了中國的禪風,影響至今。在其之前,禪宗把「坐禪」當作重要的修行方式。慧能打破僵化,提倡不拘形式,在衣食住行之中體悟禪機,進而給「禪」注入了新的內容。六祖偈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讀其偈詩,稍有心得,不揣冒昧,記之以饗朋友。慧能的偈詩是看了師兄神秀偈詩有感而發。其師兄神秀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神秀立足「有相」世界,把人比作菩提樹,把人心比作鏡子,經常打掃,不沾染灰塵,保持內心的乾淨空靈。以此教化眾生向善之心。慧能直入「無相」境界。他認為:「一切唯心造」,菩提樹、明鏡台,都是虛幻的,根本不存在,塵埃又怎麼會沾染不存在的東西呢?他把佛家「無色無相」的理論闡述到極致。他認為眼前世界是你的「心」虛幻出來的,如果能修鍊到「無我」「無心」的狀態,幻像沒有了,你自己沒有了,塵埃沒了落腳之處,還怎麼沾染你呢?我作為一個凡人,站在文字的角度,對偈詩粗淺理解認為:菩提:「佛陀」也,「覺悟」也;樹:「紅塵」也,「煩惱」也。覺悟了就沒有煩惱;煩惱時說明自己還沒有覺悟。明鏡:「我」也,「心」也;台:「平台」也,「容器」也 。心在,我在,便會有盛放塵埃的地方。若修得「無心」「忘我」,塵落何處?塵埃:「愁苦」也,「私慾」也;惹:「負累」也,「執著」也。修行至難!難在「執著」二字。不舍人私,不舍人慾。大道至簡,簡在「放下」二字。放下私心,放下私慾。人若取法自然,回歸本性,便沒了煩惱。心中不染,便入佛陀境界。佛教認為,事物都是從虛無中來,然後回到虛無中去,虛無才是世界的本質。在虛無世界裡,萬物平等,不生不滅、無善無惡。我常想,東方宗教好像有相通之處。在闡述事物本源方面,佛家說「虛無」,道家說「混沌」,儒家說「中庸」,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許這就是我們常所說的「大道歸一」吧。《六祖斫竹圖》是南宋畫家梁楷所作。他深通禪理,性情狂放,善畫山水神佛。於寧宗時期擔任畫院待詔,皇帝賜他畫院最高榮譽「金帶」,他不願受制,掛帶飄然而去。他師法賈師古,用筆凝練,注重神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把寫意畫推入新的高度,開啟一代畫風。
推薦閱讀:
※智慧人生,經典感悟
※經典人生感悟:生命必須有裂縫,陽光才照得進來。
※細品感悟:百件國寶級瓷器大賞
※偶相遇,長相識,貴相知(人生感悟)
※回頭看
TAG: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