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柏舉之戰

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柏舉之戰2010年06月13日15:01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吳國大軍深入楚境,擊敗楚軍主力於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進而攻破楚都郢(今荊沙北)的遠程進攻戰。  自周敬王五年吳王闔閭即位後.吳、楚爭奪江淮霸權的鬥爭,轉入吳國掌握戰略主動的新階段。鑒於楚國雖然內政腐敗,但地廣兵多,闔閭在行人伍子胥、太宰伯嚭、將軍孫武等人輔佐下,採取分師輪番擾楚,「亟肄以罷(疲)之,多方以誤之」(《左傳·昭公三十年》)的方略,在大別山以東的楚國東境頻頻出擊,使楚軍疲於奔命達六年之久,戰鬥力大為削弱;又因吳軍忽南忽北的小規模攻擊,給楚國造成吳不會大舉攻楚的錯覺,也難於判定吳軍的進攻方向,為爾後吳大軍襲楚創造了條件。  周敬王十三年,蔡(今河南新蔡)、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兩國之君,為報受楚勒索和被拘三年之仇,背叛楚國,與晉、吳結盟,使楚北側失去屏障。次年春,應蔡國之請,以晉為首的18國諸侯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盟會,共謀伐楚。四月,晉又支使蔡國出兵攻滅楚之附庸國沈。楚乃於當年秋髮兵圍攻蔡國。吳國君臣認為傾全力攻楚的良機已至,決定以救蔡為名,經淮道秘密繞過大別山脈,從楚守備薄弱的東北部突入楚境,對楚實施出其不意的打擊。  是年冬,吳王闔閭親率其弟夫概並伍子胥、伯嚭、孫武等,出動全國之兵,乘船溯淮水西進。至戰略要地州來(今安徽鳳台),舍舟於淮汭(淮水彎曲處),登陸前進。以蔡、唐軍為先導,以3500精銳步卒為前鋒,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均在今河南信陽南,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達成對楚的戰略奇襲。楚不料吳軍作此迂迴奔襲,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及大夫史皇等倉促率軍趕至漢水西岸布防,阻止吳軍渡漢水攻楚都城。  當吳、楚兩軍夾漢水對峙時,沈尹戌鑒於分散楚地的兵力尚未集結,易被吳軍各個擊破,終難阻遏吳軍突破漢水防禦;又針對吳軍孤軍深入,不佔地利的弱點,主張充分發揮楚國兵員眾多的優勢,變被動為主動:由令尹子常憑藉漢水之障與吳軍周旋,正面牽制吳軍,自己去方城(起自今河南葉縣西南,沿東南走向至泌陽東北的一條長城)調集楚用以對付中原的兵力,迂迴至吳軍側後,毀壞吳軍舟船,阻塞三關,斷其歸路,爾後與子常軍實施前後夾擊,殲滅吳軍。值沈尹戌趕赴方城調兵之際,武城大夫黑認為楚軍不宜持久,主張速戰。大夫史皇亦迎合子常貪功之心,慫恿其速戰。子常聽信二大夫之言,又錯誤估計戰場形勢,以為憑實力可擊敗吳軍,乃改變與沈尹戌商定的夾擊吳軍計劃,不待沈尹戌軍到達,擅自率軍渡過漢水攻吳軍。這一輕率行動,既使楚軍失去暫可依恃的水障,又陷入背水作戰的不利境地。  吳君臣得知楚軍夾擊之謀,及見子常軍渡河來攻,為避免腹背受敵,且圖揚長避短,抑制楚軍戰車多,利於平原作戰的特點,發揮吳軍步兵強,靈活機動,長於丘陵、山地作戰的優勢,乃因勢利導,改變原定在江、漢腹地與楚軍決戰的計劃,由漢水東岸後退,調動楚軍於不利地形,尋機決戰制勝。子常錯誤認為吳軍畏楚而退,緊追不捨,企圖速勝。在小別(山名,當是今湖北黃岡地區大崎山)至大別(今湖北境大別山脈)間,連續三戰,楚軍受挫,銳氣大減。子常方知非但不能速勝吳軍,且有被吳軍擊敗的危險,意欲棄軍逃命,受到史皇指責,只得勉強繼續作戰。  吳軍調動楚軍,使其疲憊,挫其銳氣的目的已達,乃停止後退,於十一月十八日在柏舉與楚軍對陣。闔閭弟夫概深知令尹子常不得人心,部眾士氣低落,認為先發制人,擊潰子常軍,爾後以大軍繼之,必敗楚軍。闔閭慮及勝敗在此一舉,務求萬全無虞之策,不同意夫概意見。夫概見機而行,率自己所屬5000人猛攻子常部。子常軍一觸即潰,楚軍大亂。闔閭見夫概突擊成功,當機立斷,發起全面攻擊。子常驚惶失措,棄軍逃奔鄭國,史皇及其部屬戰死,楚軍大敗。  喪失主帥的楚軍殘部紛紛向西潰逃,吳軍乘勝追擊,不給楚軍以重整旗鼓之機。至清發水(今湖北安陸境涢水)追上楚軍,闔閭欲立即展開攻擊,迫楚軍於背水作戰的死地。夫概認為:困獸猶鬥,楚軍自知不能倖免而拚死一戰,就可能擊敗吳軍;若讓楚軍有倖免之望而渡河,就會失去鬥志,乘其半渡而擊,必獲大勝。果然,楚軍見吳軍追至而未進攻,急於求生,爭相渡河。待其半渡之時,闔閭揮軍攻擊,又殲楚軍一部。吳軍加快追擊,竟使楚軍在潰逃中雖炊熟而不得食。追至雍澨(今京山西南),與由息(今河南息縣西南)回援的沈尹戌軍相遇。沈尹戌率軍奮力拚殺,使吳軍一度受挫,但沈尹戌傷重身亡,楚軍失去指揮,慘敗潰逃。此後,吳軍又連續五戰擊敗楚軍,於十一月二十八日攻入楚都郢城。楚昭王出動象隊,燧象驚退吳軍,方得脫逃,奔往隨國(今隨州)。  吳軍既占楚都,未能安撫楚國民眾,反因軍紀鬆懈,引起楚人仇恨,難於在楚堅持。當楚王出逃之時,楚大夫申包胥趕赴秦國求救。次年,秦大夫子蒲、子虎率兵車500乘配合楚軍作戰,屢敗吳軍。此時,越國乘吳國內空虛發兵進襲吳都,夫概又企圖奪取王位,吳王闔閭被迫於當年九月撤離楚地,引兵東歸。楚雖復國,但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吳國霸業則因破楚入郢而趨向鼎盛。  新興的吳國得以擊破兵眾地廣的楚國,在戰略謀划上,吳以疲楚、誤楚之策,求得攻楚無備的戰略主動;楚則始終未能擺脫受制於吳的困境。在作戰指導上,吳軍高度靈活機動,處處因敵用兵,以千里躍進、深遠追擊的大縱深進攻戰法而制勝;楚軍雖有一時良策,終因主帥盲目進攻而慘敗。此戰前後達十個多月,戰場幅員廣,出動車兵、步兵和舟師,包含具有同一作戰目的、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割裂的若干戰鬥,以其鮮明的戰役特徵而載入史冊。 (張麗榮)
推薦閱讀:

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 醉罷君山 / 第99頁
峨眉派始於春秋戰國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 醉罷君山 / 第59頁
春秋戰國著名君王錄
中國禮法關係新論——以春秋戰國至唐代為中心

TAG:戰爭 | 春秋戰國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