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雜說 108

太極雜說108太極網羅不贊成一開始就散推,我走中間道路,一開始要專門喂勁,棚捋擠按須認真,但不是為了圈子而圈子,這也是練招。l 開始就練散推,找誰推,應找同門中比自己水平高五成到一倍的師兄推(比如比你早來1,2年),這時即使你想用力也不太容易,因為他根本不會和你頂,你會被推得不知所措,這時你只有佩服之心何來嫉妒。不要認為比你高的師兄是陪你練,實際上他也在練他自己,因為他與比他更高(或水平相近)的人推,有些東西用不上,到你這裡就用上了,而且越用越熟練。大概有兩三個月後,你就去找不會推之人,而且應是力大之人推,這時你會頂,沒關係你用渾身之整力與之抗衡,你也會被推出去,都沒關係,只要你練出整。然後回來再和師兄推,你整了(肯定有僵勁),他會有反應。不斷的這樣下去(散推,站樁,盤架)。你的力越練越整,但注意腳上盡量不踩勁。這個階段是整力階段,有僵勁,但要合,不使局部力。等到有一天(最快1年),你站樁也好,盤架子也好,身上某一重要部位開了(恕不奉告是那一部位),這時老師會馬上跟你說,松下來,保持整力不丟,但把力撤掉,保持那種狀態,再去推。這時實際上在換勁,整力要換成整勁(松沉勁),換勁的過程很痛苦,原先順手的東西現在不能去用,反倒不會推了。沒關係堅持下去,很快就能成功(但也不能急)。松沉勁出來後,慢慢才能出太極內功。內功出來招數有什麼用,換句話說你有了內功,隨便學兩招,使出來要比光練招的人強百倍。所有上述過程必須在明師指導下練習,否則是自誤。l 很多人看不起舉重的,認為是用拙力,但你要這樣去跟舉重者講,恐怕也要遭到人家的嘲笑:奮力一挺將比自己體重重2~3倍的杠鈴舉起超過頭頂,這種爆發力何以見得不是整勁?有這種基礎的人,如果不有恃無恐,而加以化引拿發、引進落空的技法的訓練,幾個月到一年,「推手比賽」的水平將不亞於練太極多年者。歷年的推手比賽證明了這一條。l 找明師是初學者必須要做的事,所謂「入門引路須口授」,對於入得太極之門的人,要靠自己勤練和悟性,所謂「功夫無息法自修」。l 明師未必出名,出名者未必是明師。反關節拿人者(被那之人為低水平者),拿人之人水平肯定不高,不能稱其為明師,儘管他再有名。許多在國內被無名之士打急了,卻出國成了名師,大有其人。不能說這種人沒有功夫,也有,只是功夫沒到更高層次。也就是說你還沒有遇到有真功之人。在國外,就更難遇到了。再有一點,找老師就象碰******************一樣,須運氣。碰到一位老師,可能幾年甚至一輩子就這樣下去了,老師的水平怎樣,就全憑自己的運氣了。l 老師的水平,也象金字塔一樣,功夫極高者最少,在最上面,平庸者最多在最下面。找老師的初學者是無法判斷老師的水平的,就是在撞大運,如果碰上極高水平者,就是中樂******************。中樂******************之後,還要老師把真東西交給你,而你又要勤練習才行,所走之路基本為一直線,少走很多彎路,所謂三五年出功夫者,是此類人,悟性也重要。 中不了******************頭獎,中個末等獎,也就是找個平庸些的老師,不是說就完蛋了。平庸的老師也是有一套的,只不過會使你走一些彎路,這時你的悟性就非常重要了。明師有標準也好,沒標準也好。但有一點,他應使你能入得太極之門。什麼叫入門?腳站沒了。「以觀知人,自能分辨」。「以觀知人」指的是不必動手,在一旁站著看(感覺)別人練拳,就能大致知道對方的水平,有何不足,哪裡不通。「自能分辨」是指與人交手,對方勝你。對方用的是摔交,還是苯力氣,還是手法,還是組合勁,符不符合太極拳理,對方勁路(或意念)如何走的,該不該學習,自己能不能作到,自己練習符不符合太極拳理,走沒有走偏等等,自己要知道,能分辨。l 姜太公傳的太極拳,商代後由密傳形式延續。 理論與現在的一般太極拳完全不同,高深的多。理論基礎為商代易學。極其梟悍殘毒,推勢不推手。內家發力運動速度快過拳擊。不壓腿,不蹲馬步,不練套路,不要『氣功』。出拳不用抬手,上步不用蹬腿。衝殺無須觀望,發力無須站穩。瞬間進入激發態,神勇瘋狂。l 太極拳相傳為武當先師張三丰觀因觀蛇鶴相爭所創,最初為十三式。後來除在武當、全真等道門中傳承外,還因張松溪、王宗岳、甘風池等人傳播於山西、陝西、四川、江南等地。門中有派,派中含門,可謂內家第一大門派。 武當道門中的太極拳有:1、武當隱仙羽化猶龍太極拳,共分四氣,六十四式。現在天津一帶傳播。2、北京白雲觀原始太極拳,分動靜快慢四部。3、武當鐵松派太極拳,李兆生傳。 太極北派以王宗岳、蔣發為祖師,在清末衍變為趙堡、陳、楊、吳、武、孫等大派,民初以來又經各派相互換技而有常(遠亭)、李(瑞東)、興漢架(劉)、楊氏府內(蕭功卓、汪永泉兩派)宮內(劉姓太監)、形意太極(山西)、八卦太極(程廷華)、夏(國勛)、北太極(為象形拳,姜容樵、姚馥春所傳)等小派。 南派以甘風池為祖師,有金陵、江南等派,有十三丹、奇門八法拳,傳人不多。 另外,四川松溪派內的太極長拳、僧門太極(又名崑崙太極,為藏僧所傳),山西少林八法門的王氏太極、傅山拳法、武當魚門拳、太乙五行二十三式都和太極拳多多少少有一定關係。太極就是太極,太極是生成萬物的因數,也是養育萬物的載體。太極最大,除太極外可謂無物。在拳術上,太極拳的思想理論貫穿於整個內家武術的理論體系,可以說是各門派的終極追求,所以太極拳的理論和體系都是最廣博的。過去人們對太極的理解是從鬆柔的角度,其實既名太極必然是陰陽相濟,只不過他的剛表現為一氣貫通的渾圓丹氣,絕非肢體骨骼的機械動力,因此單向的過與不及都非正道。l 四正推手是方法,其本身沒有毛病,有毛病的是教者和練習者本身,沒有真正理解四正推手的目的和要求及方法。前輩已明確的告訴我們「棚、捋、擠、按須認真......」。試想在推手時和對方搭手開始打圈,一方出棚勁,另一方偏偏不安路數走捋勁,其結果雙方只有較勁了,還練什麼推手?拳經不是告訴我們由己則滯,從人則活嗎?開始推手雙方要按照路數來,要有這樣的思想,即當對方來棚勁時,不就是在叫我練捋勁嗎?要把僂認認真真練好,依次類推。這都是為以後的散推打基礎,開始推手勁法分明,時間長了就看不出有棚捋擠按了,兩人的勁合在一起了,就成了真正的劃圈,手只是搭在一起,全在腰髖翻轉。練成球體運動。記得當初我練推手時,只怕對方來勁。只要對方來勁,就頂住,兩人拚命頂牛,老師嘲笑說,不如牽頭牛來和牛一起練頂勁吧。現在看來真實可笑。練推手不就是要去僵勁、頂勁,養成順遂勁嗎?由於思想轉不過彎,由己罷了。練習接手(喂勁)就象新汽車的磨合期,在練習接手(喂勁)時,接的一方要注意體會手感,接過以後要緊跟著發出,因為「化即是發」,作為喂勁者不應頂,應順勢出去,使發者體會發人的感覺,這算是一個小回合。開始好象是假的,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想假也假不了啦!練習時不要有虛榮心,被放者要及時指出放者在接、化、發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師兄弟之間如爬山,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下,兩人都能上高峰,你不原拉我,我不原扶你,相互妒忌,結果誰也上不去。

道中情 發表於 2009-4-22 15:27:37


推薦閱讀:

楊氏太極拳大架拳譜
練太極拳膝關節疼痛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第654期:論內家拳與河圖洛書太極圖之關係
學太極 拜「明」師/陳翠萍
太極先天法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