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教學法」的原理與應用
「朱天才教學法」較好地解決了現代社會中太極拳習練者時間有限,追求高效學習的需求,與傳統社會中「多年磨練、一朝貫通」的學習模式之間的矛盾。教學法以簡單的入門練習和明晰的拳理解說,讓初學者儘快「入門」並感受到太極拳的魅力。在初學者因習練之樂而有了主動學習的動力後,再層層深入,通過由簡單到複雜的單式和套路練習,讓學習者初步掌握陳氏太極拳傳統套路中的動作要領和勁力路線,為學習傳統套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一基礎之上再進入陳氏太極拳的傳統套路教學,不僅事半功倍,而且有了前期的纏絲練習和拳理基礎,習練者能夠更加容易、也更加主動地將纏絲勁融入套路練習之中。
「「一圓兩點六纏絲」這句教學口訣中,包含了朱天才大師在多年教學過程中,對纏絲勁理論的高度歸納與教學心得。其中的「一圓」是指由由單手順纏和逆纏共同構成的纏絲圈;「兩點」是指在纏絲圈中以「上護頭」和「下護襠」兩大功能而形成的「定位點」,這兩個定位點共同決定了纏絲圈的大小、遠近等外部形態。 「六纏絲」則是指包括單手纏絲、雙手纏絲、雙捋纏絲、開合纏絲、進退纏絲和立圓纏絲在內的一整套纏絲勁鍛煉功法。
傳統太極拳界有句名言,叫「要想拳練好,圈先要練小」。這是指陳氏太極拳進入中、高級功夫階段後,習拳者對纏絲勁的掌握從大圈、中圈進入小圈,乃至「有圈意而無圈形」的無圈境界。
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循序漸進,不可蹋等。我們應該知道太極拳本身是武術的一種,注重在「用」,每招每勢嚴格要它的功防技術。要想練好一身功夫,必須按照練拳的程序,一層深一層,層層妙無窮,若得其中妙,勤、學、苦、功、恆。先以柔為主,集柔成剛,先以慢為學,精確而後快,才可剛柔相擠,快慢相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都是先輩長年內外雙修才可以到達之玄妙之功,也是一步一步的從易到繁,由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的,在父輩的教導下所得其志功夫,這也是通過螺旋纏絲功和彈抖圈圓的變化所在。
但對於初學者而言,學習纏絲勁的關鍵不在於「圈練小」而在於「圈劃圓」。因為纏絲勁所劃的圈是由足部勁力通過腰胯轉換,再催動肩、肘、手而形成的全身運動,並非常人所習慣的「甩胳膊劃圈」。
這種由纏絲勁所構成的圈,需要通過鍛鍊形成較強的腿部支撐力,同時在長期練習中將腰、胯、肩、肘、踝等關節部位節節鬆開,再加上反覆習練體會,才能形成內勁節節貫穿、外形圓活鬆柔的纏絲圈。因此朱天才大師針對初學者提出了另一句話,叫做「要想學好拳,先把圈劃圓」。同時根據初學階段「以外形引內勁」的學習特徵,總結出了以口訣形式來表述的「朱天才圓定律」:雙手打開如弓架,下至襠前空一拳。手到面前尺余遠,拇指行於胸中間。以手領肘大圈轉,小圈催動在腰間。脊椎為軸腰旋轉,左右四十五度間。「這一口訣精闢地總結了練習纏絲勁的外形規範和動作原理,配合教練的講解,可以讓初學者快速理解並牢記纏絲勁練習的要點。在對「圓定律」加以總結的基礎上,朱天才大師更創造性地提出了「護頭」和「護襠」的「兩點論」,對傳統纏絲勁練習經驗進行了更深入的總結和提升。在傳統纏絲勁教學過程中,常常將順纏轉逆纏、逆纏轉順纏的兩個轉折點作為關注要點。但這種兩點定位的方式,一方面無法準確規範纏絲圈的範圍和大小,練習者容易劃圈越界(超過左右半身的控制範圍);另一方面過於關注轉折之處,反而容易失去纏絲圈的圓弧之意,在轉折處形成銳角來回的不規範動作,也就是常說的「圈劃癟了」。
而朱天才大師提出的「護襠」和「護頭」兩點規範,一方面使練習者明確理解纏絲圈的技擊功能,從而自覺遵守「手不逾界」的纏絲規範;另一方面不刻意強調順逆纏絲的轉折,使練習者更容易在放鬆心態下進行順逆纏絲轉換,將纏絲圈真正「劃圓」。在「一圓兩點」的教學要領指導下,初學者能夠較快掌握並初步划出側立圓形態的單手纏絲圈。但此時由於腿部力量不足和腰胯等關節未拉開,還不能真正做到「以身帶手,節節催動」的纏絲效果。天才道太極
專註太極教學,太極知識及太極養生。
關 注 天 才 道 太 極 就 是 一 場 修 煉
至 今 我 仍 覺 得 怡 然......
天才 ▏道太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