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雁慧:應對校園欺凌為何感覺無力

應對校園欺凌最重要的是讓受害者具備防範常識。現在無論官方,還是學校,都稱絕不容忍,但並沒有教會學生應對方法,也缺乏有效救濟機制

記者 周東旭

背景:6月24日晚,網路流傳一段北京市延慶二中某學生廁所受辱視頻,引發強烈關注。在視頻中,該學生躲在廁所角落,被多名學生百般侮辱。6月26日中午,北京警方證實視頻內容屬實。

經警方調查,該事件發生於22日上午課間,此前,被侵害人還曾遭到涉案學生索要錢財累計100餘元和傷害身體等欺凌。經警方鑒定,被侵害學生身體所受損傷構成輕微傷。警方通報,7名涉案學生構成尋釁滋事違法行為,其中5人被行政拘留並處罰款處罰,但因屬已滿14歲不滿16歲依法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2人因不滿14周歲不予處罰。

北京市教委發表聲明稱,要求並堅決支持延慶區教委依法依規處理此事,對觸犯法律法規的學生嚴肅處理,並加強對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啟動問責機制。同時,延慶第二中學安排了專業教師對受害學生進行安撫慰問和心理疏導,並提供相應支持和幫助,儘快使孩子走出陰影。

該事件距離2016年年底的北京中關村二小的校園欺凌爭議案件,只不過半年。校園欺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頗感憂慮的頑疾。

一直關注校園欺凌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宋雁慧坦言,「現在各界都在反思,希望找到應對校園欺凌的更好解決辦法,但是,當事件發生了,又會感到真的很無力。怎麼會嚴重到這種程度?」

校園欺凌是近年才被重視並一再提起的概念。校園欺凌不是法律概念,2016年5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的《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校園欺凌」被界定為「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路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事件,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的行為。

其中,欺凌既可能體現為身體上的攻擊,比如踢、打等,也可能是語言上的攻擊或騷擾,威脅、辱罵、製造謠言等,還可能是採取孤立、排擠等交際形式上的欺凌。欺凌與暴力還不完全相同,卻又往往相伴而生。

2017年4月,《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一項基於北京市12所學校(小學、初中、高中各4所)的調研結果顯示,北京的初中小學是欺凌的高發地,學生幾乎每天都遭受身體欺凌、語言欺凌、關係欺凌(被同學聯合起來孤立)的幾率相比高中更高,分別為7.5%、13.3%、3.5%。

「校園欺凌近幾年得到廣泛關注,有關部門也開展了專項行動,並出台專門規範,包括李克強總理在內,三令五申,但是,所有舉措不可能一步到位,究竟怎麼更好解決校園欺凌,理念和政策尚沒有完全落地。比如,研究者均認為欺凌在處於苗頭期的預警非常重要,可是類似機制怎麼貫徹,老師和家長是否有此意識或能力,仍是困擾。」宋雁慧說。

《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曾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的校園欺凌分兩個階段開展專項治理,範圍覆蓋全國中小學校,包括中等職業學校。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是當前解決校園欺凌的統一部署。

2016年12月28日,最高檢察院通報,2016年1月至11月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提請批准逮捕的校園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經審查,批准逮捕1114人,不批准逮捕759人;受理移送審查起訴3697人,經審查,起訴2337人,不起訴650人。全國兩會期間,有《關於構建遏制校園欺凌長效機制的提案》,建議可以考慮降低刑法中對刑事責任的承擔年齡,同時將故意輕傷害納入到現行的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承擔部分刑事責任的罪名中。

在宋雁慧看來,法律制裁對於部分學生有一定的威懾和警示作用,但是,警示效果是有限的,治標不治本。亦有學者表示,雖然欺凌涉及侮辱、毆打等行為,如果未達到傷殘等級,往往也很難適應刑法或治安處罰,更多是調解、批評教育等。因為很多校園欺凌並不構成違法或犯罪,所以,也不能囿於「依法治校」的狹義理解。

根據財新記者梳理的校園欺凌審判案件,提起訴訟的基本都有較大的損害結果,多以侵害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為由。損害結果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身體傷害,比如骨折、磕掉牙齒等;一是精神傷害,比如精神分裂症等。

宋雁慧認為,治理校園欺凌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普及校園欺凌理念,通過老師培訓和學生課程,使其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危害,並掌握基本的處理方式。第二,加強對重點學校的治理,尤其是一些校園欺凌頻發的學校。實踐中,職業技術學校、職業高中,以及合作校,或者留守兒童學校、寄宿制學校,等等,校園欺凌相對比較嚴重。第三,對已經發生的欺凌或者施暴者,應該有指向性的政策或方法。

「中國起步晚,現在基本還處於普及性階段,讓每位師生都了解這一理念。」宋雁慧說,《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作為治理校園欺凌的綱領性文件,對不同部門和組織提出了具體要求,也形成了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綜合治理的基本思路,但關鍵是落實,將職責具體細化到治理過程中,並區分各自權責,形成合力。

宋雁慧舉例,欺凌一般都是長期的,有一個「得寸進尺」的過程,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告訴被欺凌者,應該怎麼防範,如果在起初就了解基本常識,並能尋找學校等外部支持,問題未必都會那麼嚴重。「現在口頭上,無論官方,還是學校,都稱絕不容忍,但是,大多時候並沒有教會學生應對欺凌的方法,也缺乏有效救濟機制。」

還有學者建議,應該首先將校園欺凌分類描述,編製清單,建立明晰的標準以及處理辦法,同時,在處置方式上做出更多嘗試,讓學生參與到其中,真正起到教育警醒作用,營造反對校園欺凌的氛圍,而不只是簡單對個體施以懲處。

宋雁慧在實證調研過程中也發現,如果家長配合教育或處理,預防或解決欺凌事件相對容易,如果家長不配合,反而更容易出現欺凌事件,這已經成為一種惡性循環。「治理欺凌的難點也正在於家長。」

相關鏈接:【財新私房課】面對校園霸凌,家長的應對技巧

推薦閱讀:

滿滿校園氣息,這樣風格吸引異性指數滿分
致那個我喜歡的人:我要和你說再見了
第n-1夜
《Bullying 校園欺凌事件》 BY 氤氳
【還有三秒鐘輔導員已到達教室】

TAG:校園 | 感覺 | 無力 | 校園欺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