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族婚俗文化

日期:2014-08-18 12:44 作者: 來源:51766旅遊網點擊:53傣族家庭的基本形態,是一夫一妻制的父權制小家庭。由於各地在社會發展階段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態上也有差異。在西雙版納,解放前還保留著較多的對偶婚的殘餘,表現為家庭和婚姻關係不很穩定,結婚、離婚比較自由。但由於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關係他們對家族和村社所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因此需要家族長和村社頭人的同意。男女雙方戀愛成熟,男方即請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親。這時,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發言,由家族長和本村社頭人答話,詢問「上門」年限和如何宴請親友等,經族長頭人認可即可結婚。婚後男方必須如約到女家勞動數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時,由村社分給「份地」。假若雙方意見不合,徵得頭人同意,互遞一對蠟條就算辦了離婚手續;如果男方離家數月沒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紀多大,也要辦離婚手續,即以蠟條一對放在死者棺上,將館材送至樓口,即表示與死者離異。耿馬、孟連傣族家庭婚姻形態與西雙版納大同小異,不過對偶婚的殘餘更為淡薄,主要表現為不能輕易離婚。德宏和內地傣族地區的家庭婚姻具有更為鮮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買賣和包辦的基礎上。一般彩禮合三百元,還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費用,如要負擔「開門錢」、「關門錢」、「拜堂錢」、「佛爺費」、「認親費」、「媒人費」等,達十幾種。這實質上成了婦女的身價。不少家庭貧困的青年男子,由於無法負擔這一筆費用,便採取了偷親、撿婚的形式,即男女雙方感情成熟後,確定「搶婚」日期。男青年倍其夥伴,身帶砍刀、銅錢,到預定地點埋伏,待姑娘走來,「搶」著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將銅錢撤下逃去。既成事實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親,雙方邀請頭人、親友會商解決,聘禮定後,才正式過門成親。此外,在這些地區,入贅的現象也較普遍,但在性質上和西雙版納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習俗的遺留,而是封建婚姻的產物。入贅的人社會地位極低,他們的子女沒有財產繼承權。饒有情趣的傣族婚札傣族的婚禮,民間稱為「金欠」,含結婚宴請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開門節」至「關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以後,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這段時間,婚禮以為新郎、新娘祝福、拴線為主要內容。成婚儀式在新娘家舉行,屆時要殺豬、殺雞(有的人家還宰牛),備辦豐盛的酒席宴請親朋好友和本寨父老鄉親。舉行婚禮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內設置「茂歡」(直譯為魂桌),擺上一至三張蔑桌,用芭蕉葉鋪面,上擺煮熟的雌雄子雞一對,和用芭蕉葉盛裝的糯米飯以及米酒、舂鹽棒、食鹽、芭蕉、紅布、白布、白線等物。雌雄子雞需用傣語稱為「索累東」的芭蕉葉做成的葉帽罩蓋。作好舉行婚禮的準備後,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門。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親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樓上舉行結婚儀式。儀式開始時,主婚人端坐在「茂歡」後的正中位置,長者圍桌而坐,一對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對主婚人而跪,親友圍於兩旁。坐在「茂歡」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靜聽主婚人念誦祝詞。主婚人揭去蓋在食物上的葉帽,先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個美好、吉祥的日子,現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時辰,你倆恩恩愛愛結成夫妻,金鳳與銅鳳結成一對,日子會幸福美好,願生子會得子,盼生女會得女,祝福你們幸福美滿,永不離分……」。主婚人念完祝詞以後,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團糯米飯,蘸點米酒、食鹽、舂鹽捧、芭蕉後擺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條長長的白線,從左至右纏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將白線兩端搭在「茂歡」之上,表示將一對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後再拿兩縷白線,分別纏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願新婚夫婦百年好合,無災無難。在座的長者也各拿兩縷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手上,邊拴線,邊念些祝願詞……。拴完線後,婚儀基本結束,婚宴開始,新郎新娘向賓客敬酒致意。結婚拴線,傣語稱為「樹歡」意為拴魂。這千古之俗至今未改。關於拴線的來歷,傳說頗多,其中一種與婚姻有關。那是在很早以前,一位年幼的傣族公主不知為何,找到宮中一個少年奴僕詢問:「你知道我長大以後會嫁給誰嗎?」奴僕張口便答:「我就是你未來的丈夫」。公主怒起,將手中小刀甩向僕人,割破了僕人的額頭,僕人也因此而被趕出王宮。不知經過多少周折,那僕人終於成為另一個王國的君王,並且和他曾經入宮為奴的那個王國聯姻。在舉行婚禮的那天,公主發現新郎額頭上的傷疤,知道他就是當年被她用刀子劃傷的僕人,悔恨萬分。她當即表示:「願與丈夫心相印、魂相依,永不分離。」並拿起一縷白線將兩人之手掛在一起,表示永不分離。從此,傣家人便有了結婚拴線之俗。傣族結婚時,不僅要籌辦婚宴,還要請歌手唱歌祝賀。參加婚宴的人,一般也要送點禮物或禮錢,表示祝賀。傣族的串姑娘與紡場談情西雙版納傣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形式多樣,不拘一格。串姑娘,傣語叫做「邀少」,是伙子主動追求姑娘的主要方式。傣族女青年,一般不主動到男青年家中串訪,她們尋求伴侶的方式,主要是藉助夜間到寨場上紡線的機會,與中意的伙子幽會談情。按照傣族傳統的風俗習慣,青年人公開談情說愛的時間,是在開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以後,至關門節(傣歷九月十五日)以前。特別是開門節之後的幾個月里,秋收已過,穀物歸倉,春耕時間不到,農活較少,是伙子串姑娘,姑娘借用紡場談情說愛的最好時機。每當夜幕降臨以後,未婚伙子換上乾淨衣服,披著毯子,懷揣手電筒,握著竹筇?』顙⑶伲?三五相約,去尋找姑娘談心。對本寨姑娘無意的伙子,往往會穿越田野,到外寨去尋訪意中的人。串姑娘的伙子一般不貿然登樓,只在姑娘的竹樓下吹竹?』蚶??⑶伲?用委婉的琴聲傾訴愛慕之情,召喚姑娘下樓幽會。姑娘如果有意與伙子相會,便收拾打扮一番走下竹樓與伙子相見,對伙子有意者,會在父母進入卧室之後,邀請伙子登樓,在火塘邊傾心交談。無意與伙子相見的姑娘,則走進卧室裝睡。執意要見姑娘的伙子,遭到冷遇也不灰心。他會不停地在樓下轉游,吹竹? ⒌?舌頭,想方設法逗引姑娘。有的還會用竹竿木棍去頂撞姑娘床下的樓板,表達不得相見決不離去的決心。本來不願下樓的姑娘,會被伙子頑強堅韌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梳妝打扮,走下樓來。有的姑娘被逗弄得無可奈何,只好下樓照個面,打個招呼,委婉拒絕伙子幽會的請求。有情有意的男女在樓下相見以後,越談越親近,漸漸墜入情網。兩人感到情投意合,便同披一條毯子坐在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一夜,真有點「無情之人嫌夜長,有情之人怕夜短」的感受。欲尋找伴侶的姑娘,雖然沒有主動上門到伙子家串訪的習慣,但她們常在秋末冬初的夜晚,以傣語稱為「儒控」的形式與伙子相會。「儒控」,就是在寨子的空地上設置一個紡線的場所,點燃篝火,集群紡線。「儒控」的姑娘在天黑時梳洗打扮,端上一張紡車,帶上兩隻竹凳到自己參予布置的那塊場地上紡線。她們的長筒裙下各藏著一隻凳子,以紡線為名招引伙子。欲串姑娘的小夥子,見到寨場上的火光,也會梳洗打扮,披上毯子,帶上手電筒。與紡線的姑娘初次照面的伙子,一進入紡場便打開手電筒,照射姑娘的臉。姑娘們半遮半掩,忸忸怩怩地讓伙子照來照去。伙子看中某個姑娘以後,便主動靠攏傾訴愛慕,或對著姑娘耳語,進行挑逗。姑娘若對伙子有意,便會抽出筒裙遮掩的竹凳,讓伙子坐在自己身邊;如對來者無意,任其挑逗也決不讓坐,只是一個勁搖車紡線,對面前的伙子熟視無睹。遭到冷遇的伙子,便知趣地離開,重新找尋中意的姑娘。紡線的姑娘,一旦讓某個伙子坐在跟前,便與之熱情交談,時而停住紡車,逗樂嬉戲。夜深人靜之後,一對有情的男女便合披一條毯子竊竊私語,直到黎明。村寨中間的那些紡線空地,不知成全了多少男女,使多少有情人終成眷屬。 丟包傳情   丟包,傣語稱為「端麻管」,是集娛樂與傳情求愛於一體的活動。漢文史籍上有記載說:「丟包為沿邊遊戲之一,亦為促成婚姻之媒介,來場者均為未字之女郎,自製花團,其大如桔,外皮用顏色之布,內裝棉花繃子。」這段記載,說明沿邊(西雙版納一帶)傣族的丟包活動,早已成為傳情求愛的一種形式。西雙版納傣族青年的丟包活動,早在明代便已盛行。如今曼聽公園所在地,就是當年最活躍的丟包場所。那時候,西雙版納已設立了宣慰使司,每當傣歷新年來臨之時,宣慰使都要帶上文武官員到曼聽娛樂,附近村寨的傣族青年姑娘便趕製花包,集中到曼聽開展丟包活動,取悅於宣慰使召片領及文武官員。召片領對前來丟包的姑娘們要給予一定的賞錢。由於參加丟包活動的女子都是待字閨中佳女和英俊青年伙子,丟包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感情色彩。一些土司頭人的公子哥兒,也趁丟包之機選美,使丟包從單純的娛樂活動,變為集娛樂和傳情求愛於一體的活動而流傳至今。昔日丟包活動的精彩場景,清代流官柯樹勛寫下了一首《拋球》詩: 時樣衣衫趁體艷, 繡球拋物早春天, 鄰家姊妹齊聲賀, 恰有多情美少年。這首載於《普思沿邊治略》中的《拋球》詩,產生於沿邊西雙版納。詩中的「拋球」,就是傣族青年男女藉以傳情求愛的丟包。丟包活動,現在仍然盛行,並且已成為傣族慶祝新年來臨的慶典活動之一。每當傣歷新年(潑水節)來臨之際,各村各寨的未婚女子,便買來花布、絲線、花邊,縫製花包。時下的花包,呈四角棱形,仍是大小如桔,外皮用多色花布拼縫,內填棉子,角上綴有約五寸長短的絲線束或花邊,安有一條一尺多長的提繩,供丟包時握繩甩擲。丟包之日,未婚男女青年在寨旁的草坪上或椿樹下集中,分別列陣各站一邊,含情脈脈地相互對視片刻,女青年便手握花包提繩輕甩幾圈,再「嗖」地向男青年甩去。見花包飛來,男青年爭相搶接,接住的自然歡呼雀躍,接不住的便得給丟包的姑娘送些禮物或禮錢。男青年得到花包以後,也仿效女青年的模樣,輕甩幾圈花包,再「唆」地擲出,讓女青年搶接。未接住包的姑娘,得將一朵鮮花獻給擲包的伙子。經過幾番試探性的拋擲之後,心有靈犀的男女便結對對丟。這時的花包已成為傳遞感情的使者,帶著情與愛飛向對方。兩人對丟一段時間以後,便悄然離開丟包場所,隱於林木之中,或溪泉岸畔傾心交談,最終墜入愛河,變為情侶。那小小的花包,不知為多少妙齡女子牽線,為多少多情伙子搭橋,使一對又一對有情之人結為終生伴侶,共度恩愛人生。別緻的鳳凰情書   鳳凰情書,傣語稱為「叄轟」或「叄諾列」,是一種古老而高雅的求愛書信。鳳凰情書一名,得名於情書上需繪製栩栩如生的鳳凰。鳳凰情書,傳說系一對長期分居異地的傣族青年夫婦首先使用。有位傣族青年,婚後不久便要離開愛妻奔向遠方。惜別之時,妻子將一隻有靈性的鸚鵡送給丈夫,讓丈夫用這隻鸚鵡傳遞信息。丈夫離家之後,時時懷念妻子。他采來樹葉,繪上一對交首金鳳,把思念妻子的心情以詩歌的形式寫在樹葉上,讓那隻鸚鵡帶給愛妻。收到來信的妻子也仿效丈夫的方法,用畫上交首金鳳的樹葉寫上對丈夫的思念作復。夫妻分別10年,來往情書不斷,痴情不改。從此以後,傣族民間便有了鳳凰情書這種傳情求愛的形式。鳳凰情書因出自一對對愛情忠貞不移的青年夫婦之手,青年男女都把它視為感情專一,愛情堅貞的象徵,在民間盛行一時,並留下了不少動人的情詩。鳳凰情書有固定的書寫格式,情書文體是格律詩韻文,信箋上要繪製一對鳳首相交的金鳳,或是用鳳凰圖案裝飾情書的首尾。因此,採用這種方式求愛的人,要有一定學識,熟悉這種情書的寫法,具有一定的繪畫水平和寫抒情詩的技巧。不諳鳳凰情書規律的人,大多請人代筆。在情書中,求婚的男青年應將自己稱為銅鳳,尊稱女方為金風。情書之首要用傣文字母隱寫「金鳳凰啊,金鳳凰,請你在樹樁上站穩,別讓狂風吹動」的句子,然後以「鳳凰」開頭寫詩,諸如:金鳳凰展開翅膀飛翔/落在頂天的金枝銀枝上/如果金鳳賞臉/銅鳳會不顧一切地飛落身旁……。情書的執筆人要用最優美、最生動的語言稱讚金風,用充滿激情的詩文去打動姑娘的心。情書中間,往往會出現一些用傣文字母隱寫的詩句,讓對方猜測。這些隱語,往往是些關鍵話語,不動腦筋難以拼譯成文。寫得好的鳳凰情書,詞句優美,能當歌曲吟唱。姑娘被求愛者的情書打動以後,仍然以信箋上繪有交首鳳凰的特製信紙,寫上心聲作復。但心中的話兒多向「鸚鵡」傾吐,極少對「銅鳳」直述。有封女青年作復的鳳凰情書這樣寫道:漂亮的鸚鵡喲美麗的鸚鵡/敦當花剛剛在河邊開放/沒有受過風吹雨打/沒有蜂蝶飛到身旁/雌鳳雖然已經出窩/翅膀不硬鳳尾不長/孤孤單單地在林里飛/單等雄鳳飛落身旁……。昔日的傣族女子,因不識傣文,情書多請那些有學識的「康朗」(還俗的佛爺)或「章哈」(歌手)代寫。昔日的情書,多數都成為民間流傳的情歌。鳳凰情書,曾經在民間流行過相當長的時間,在傣族青年中產生過深遠影響,昔日的男女青年都以能寫、能唱鳳凰情書(詩)為榮。但這種求婚形式現在已很少有人採用,歷史上曾流傳過的一些優美的鳳凰情書,已被當作優美的情歌,收入傣族民間文學史冊。
推薦閱讀:

人種類型科普:黃種人西伯利亞人種東西伯利亞類型(East Siberid)和與其相關聯的幾種人種類型
古人這些氣吞山河之豪言壯語,盡顯我大漢民族之霸氣雄風
歷史上哪個民族可被稱為「真正的戰鬥民族」?
中國為什麼暫停民族識別?
「citizenship」「nationality」有何區別?

TAG:民族 | 文化 | 婚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