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100問?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100問?

1.合理應用抗生素的概念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臨床藥理概念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確保有效,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則。

  正常情況下,大多數新啟用抗生素在若干年內都會因病菌產生耐藥性而失去原有效力,然而不正確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葯細菌的急劇增長。由於抗生素在臨床上應用量大、品種多、更新快、各類藥品之間相互關係複雜,聯合用藥日趨增多,預防用藥日趨廣泛。因此臨床上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耐藥性仍逐年上升勢頭。

  合理使用抗生素需具體病人具體分析,制定出個體化治療方案。沒有一個固定方案可在不同情況下套用。筆者認為合理選用與合理用藥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2. 抗生素的臨床選擇

2.1 首先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譜 各種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點,因此所選的藥物的抗菌譜務必使其與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適應,否則就無的放矢,既浪費錢財,又延誤病情。

2.2 根據致病菌的敏感度選擇抗生素 如我院1997年1月1日至1997年3月31日的臨床標本中分離出主要病原菌1841株,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429株,硝酸鹽陰性桿菌307株,大腸埃希氏菌306株,金黃色葡萄球菌284株,銅綠假單胞菌326株,陰溝腸桿菌189株。其葯敏試驗情況:

  肺炎克雷伯氏菌對氨苄青黴素、氨曲南和羧苄青黴素耐葯率較高,分別為89.3%、86.7%和76.2%;對氧氟沙星、泰能、舒普森敏感率最高,均為100%;其次是頭孢哌酮和丁胺卡那,敏感率均為96.8%。

  金黃色葡萄球菌對交沙黴素、青黴素、復方新諾明、紅霉素耐葯率較高,分別為87.5%,86.7%,86.7%,84.7%;對萬古黴素敏感率為100%,對丁胺卡那的敏感率為81.8%。

  銅綠假單胞菌對西力欣、先鋒黴素Ⅴ號耐葯率均為100%,其次對氯黴素、卡那黴素的耐葯率,分別為91.2%、87.5%;對環丙沙星、舒普森的敏感率最高,均為100%,對丁胺卡那、頭孢哌酮、復達欣的敏感率,分別為93.5%、88.9%、83.9%。

  以上調查為臨床合理應用抗生素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2.3 根據感染疾患的規律及其嚴重程度選擇抗生素重症深部感染選擇抗菌作用強,血與組織濃度均較高的抗生素。對於早期金葡球菌敗血症,頭孢唑啉血濃度與組織濃度均比頭孢噻吩高,其半衰期也較長,因此感染部位可達到較高濃度,所以深部感染時應選用頭孢唑啉。

2.4 根據抗菌藥物的葯動學特點選擇抗生素。

2.4.1 吸收過程 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黴素、氯潔黴素、氯林可黴素、頭孢唑啉、頭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等;青黴素類易被胃酸破壞;氨基甙類、頭孢菌素類的大多數品種、萬古黴素,口服吸收甚少。近年一些新的長效口服抗生素如新型頭孢黴素(Cefprozil、Cefpodoxime、Carbaceplem)、新大環內酯類(Clarithromycin、Azithromycin);還有第4代喹諾酮類:妥舒沙星、斯帕沙星、左氟沙星等抗菌譜廣、活性強、組織滲透性好的品種上市。

2.4.2 分布 不同的抗菌藥物其分布特點亦不同,氯潔黴素、潔黴素、林可黴素、磷黴素、氟喹諾酮類中的某些品種在骨組織中可達較高濃度。在治療骨感染時可選用上述骨濃度高的抗菌藥物。有些藥物對血腦屏障的穿透性好,在腦膜炎症時腦脊液藥物濃度可達血液濃度的50%~100%,如氯黴素、磺胺嘧啶、青黴素、氨苄青黴素、異煙肼、5-氟胞嘧碇、甲硝唑等均屬此類;抗菌藥物可穿透血~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透過胎盤較多的抗菌藥物有氨苄青黴素、氯黴素、呋喃妥因、青黴素G、磺胺類、四環素類。因此妊娠期盡量避免應用氨基甙類抗生素,因為可損及胎兒第八對顱神經,發生先天性耳聾,四環素類可致乳齒及骨骼受損。

  總之,抗生素的療效和不良反應,關鍵是能否在一定時間內在靶組織達到足夠的藥物濃度即MIC,同時要根據分布情況,找膠鮮實母┓絞劍員苊舛雲淥鞴俚畝競Γ繞涫歉巍⑸齙茸櫓R韻亂蛩匱現賾跋煲┪鋟植賈漣凶櫓荷砥琳先繆雲琳稀⑻ヅ唐琳希徊±砥琳希喊願腥救縲陌腥鏡齲灰┪錛列圖捌淅砘災剩謊鞍捉岷下剩幌赴謐朔絞降取?BR>2.4.3 排泄 在尿路感染時多種抗菌藥物均可應用,但最好選擇毒性小、使用方便、價格便宜的磺胺類、呋喃類、喹諾酮類等。紅霉素、林可黴素、利福平、頭孢唑酮、頭孢三嗪等主要或部分由肝膽系統排出體外,因此膽汁濃度高,可達血濃度的數倍或數十倍;病情較重的膽系感染,可選擇廣譜青黴素類與氨基甙類聯合應用,等等。

2.4.4 代謝 多數抗菌藥物可在體內代謝,如氯黴素在肝內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失去抗菌活性;頭孢噻肟在體內代謝生成去乙醯頭孢噻肟與藥物原形共同存在於體內,去乙醯頭孢噻肟亦具抗菌活性。

3.抗生素使用原則

3.1 嚴格掌握適應症,凡屬可用可不用者盡量不用,而且除考慮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針對性外,還必須掌握藥物的不良反應,體內過程與療效關係。

3.2 發熱原因不明者不宜採用抗生素。

3.3 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

3.4 盡量避免抗生素的外用(如皮膚)。

3.5 嚴格控制預防用抗生素的範圍 在下列情況下可預防治療:風濕熱病人,定期採用青黴素G,以消滅咽部溶血性鏈球菌,防止風濕複發;風濕性或先天性心臟病進行手術前後用青黴素G或其它適當的抗生素,以防止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發生;感染灶切除時,依據病菌的敏感性而選用適當的抗生素;戰傷或複合外傷後,採用青黴素G或四環素族以防止氣性壞疽;結腸手術前採用新黴素等作腸道準備;嚴重燒傷後,在植皮前應用青黴素G消滅創面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4.抗生素的聯合應用

聯合應用抗生素目的是為了提高療效降低毒性、延緩或避免抗藥性的產生。抗生素按作用性質可分為四類:繁殖期殺菌劑:有β-內醯胺類、先鋒黴素類;靜止期殺菌劑:如氨基甙類、多粘菌素類;速效抑菌劑:如四環素類、氯黴素類、大環內脂類等;慢效抑菌劑:如磺胺類。聯合應用預期可能產生協同、累加、無關或拮抗作用。

4.1 聯合用藥適應症 混合感染;嚴重感染;抗感染葯難以到達感染部位;抑制水解酶的細菌感染;需較長時間應用抗感染葯,且細菌對其易致抗藥的(如結核桿菌)。

4.2 臨床常見聯合用藥 在病原菌及葯敏情況不明時,可憑經驗選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一旦葯敏試驗出結果後,根據葯敏試驗用抗生素。

4.2.1 葡萄球菌感染 敗血症等嚴重感染時,有人主張以紅霉素或先鋒黴素為基礎聯合應用其它抗生素:如紅霉素加氯黴素;紅霉素加慶大黴素或卡那黴素。紅霉素加利福平或桿菌肽;先鋒黴素加慶大黴素或卡那黴素;先鋒黴素加萬古黴素或桿菌肽。

4.2.2 腸桿菌感染 因易耐葯常採用氨基甙類加廣譜青黴素;慶大黴素或丁胺卡那黴素加氨苄青黴素或氧哌嗪青黴素;氨基甙類加頭孢菌素(頭孢唑啉、頭孢呋肟等)。

4.2.3 綠膿桿菌感染 多採用聯合用藥。臨床上多採用慶大黴素或丁胺卡那黴素與多粘菌素、磺苄青黴素、呋苄青黴素或氧哌嗪青黴素聯合。

4.2.4 變形桿菌感染 以卡那黴素或慶大黴素為基礎,聯合應用氨苄青黴素。

4.2.5 草綠色鏈球菌性心內膜炎和腸球菌感染時用青黴素加鏈黴素效果很好。

4.3 抗菌葯的配伍 青黴素與慶大黴素聯用時,如在體外混合,青黴素的β-內醯胺環可使慶大黴素部分失活而降低療效。因此氨基甙類與β-內醯胺類聯用時,都應分別溶解分瓶輸注。頭孢類與青黴類相同,在溶液中穩定性低且易受pH值影響,嚴禁與酸性藥物(如維生素C等)或鹼性藥物(如氨茶礆、碳酸氫鈉等)配伍。青黴素類的殺菌療效主要取決於血葯濃度的高低,短時間內達到較高的血葯濃度對治療有利。若採用靜脈給葯時,宜將一次劑量的藥物溶在100ml液體中,於0.5-1小時內滴完。某些抗菌藥物的聯用,除協同作用外毒性也增加,如兩種以上氨基甙類聯合應用常導致耳毒性和腎毒性,神經肌肉阻滯增強,氨基甙類與頭孢菌素聯用可致腎毒性增強;與強效利尿葯聯用,可使耳毒性增強,也可影響抗生素療效。

5.抗菌藥物監測與最佳給藥方案

5.1 抗菌藥物監測的指標:

5.1.1 最低抑菌濃度(MIC)監測,保證用藥有效性。

5.1.2 聯合葯敏試驗,以制定兩種或多種藥物聯用後,屬協同、相加、無關或拮抗的相互作用。

5.1.3 血清殺菌效價(SBA)這一指標可反映藥效學與葯代動力學的綜合指標。峰時≥1:8,或谷時≥1:1,臨床可獲較好的療效。

5.1.4 抗生素後效應(PAE),指細菌與藥物接觸後,當藥物消除後細菌生長仍受到持續一段時間抑制的效應。以上工作為臨床制定最佳給藥方案,提供了可靠科學依據。

5.2 最佳給藥方案:成功的抗生素治療,還必須了解抗生素抗菌譜抗菌活性及其葯代動力學特點和規律,從而建立最佳給藥方案。關於抗生素的給葯時間和給葯次數,許多專家提出有別於傳統的方式方法,氨基甙類國外主張每日一次大劑量給葯比多次小劑量用藥副作用明顯下降。選擇適當的給葯時機,有目的的選擇抗菌葯避免頻繁更換或中斷,使血葯濃度保證達到MIC水平及減少外用等,都是避免耐葯菌產生的重要措施。

  還要強調一點,要考慮藥學經濟學,即醫療費用問題,做到治病的前提下,選價格低的藥物,減輕社會和病人負擔。

6.抗生素的不良反應

抗生素的毒性反應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6.1 神經系統毒性反應 氨基甙類損害第八對腦神經,引起耳鳴、眩暈、耳聾;大劑量青黴素G可致神經肌肉阻滯,表現為呼吸抑制。氯黴素、環絲氨酸引起精神病反應等。

6.2 造血系統毒性反應 氯黴素可引起再障性貧血;氯黴素、氨苄青黴素、鏈黴素等有時可引起粒細胞缺乏症。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先鋒黴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細胞減少。

6.3 肝、腎毒性反應 妥布黴素偶可致轉氨酶升高,多數頭孢菌素類大劑量可致轉氨酶、鹼性磷酸脂酶、血膽紅素值升高。四環素類、無味紅霉素類和抗腫瘤抗生素引起肝臟損害。多粘菌素類、氨基甙類及磺胺葯可引起腎小管損害。

6.4 胃腸道反應 口服抗生素後可引起胃部不適,如噁心、嘔吐、上腹飽脹及食慾減退等。四環素類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潰瘍。

6.5 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調,引起維生素B族和K缺乏;可引起二重感染,如偽膜性腸炎、急性出血性腸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黴素和氯林可黴素引起偽膜性腸炎最多見,其次是先鋒黴素Ⅳ和Ⅴ。抗生素的過敏反應臨床較多見,以β-內醯胺類、鏈黴素、氯黴素為常見。後遺效應是指停葯後的後遺生物效應,如鏈黴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聾。

7.抗生素治療失敗的常見原因剖析

抗菌治療無效,因素可包括:病人、病原及藥物的選擇等方面。

7.1 病人與診斷因素 誤診與延誤;免疫缺陷與抑制;局限性、包裹性感染,如膿腫;靶器官血流不足或血流阻塞;壞死組織及繼發感染;異物與手術殘留物;服藥程度。

7.2 病原 抗藥性,可分為單一抗藥性和多重抗藥性;敏感性測試不正確;治療階段產生抗藥性;突變株。

7.3 抗菌藥物 選擇失誤;給葯途徑、劑量、劑型;藥物穩定性;藥物活化:有些抗生素是以藥物前體的形式存在,依賴在體內活化而成為有效形式,因此體內療效的波動可能很大;已知或未知的降低或抑製藥物的因素。

各國採取對策防止濫用抗生素

據美國疾病管理中心調查,美國每年約1.5億件抗生素處方,其中1/3是非必要處方,感冒的有1800萬件處方均為非必要處方。1979年9月美國醫學協會公布一項調查結果,主訴感冒癥狀的佔一半。其中70%患者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後,生命力弱的細菌可被殺滅,但殘存的細菌則對抗生素產生抵抗力。可以繼續繁殖。增加耐葯菌似乎與抗生素用量成正比例增加。細菌一旦產生耐藥性後,如不使用更加強有力的抗生素則療效欠佳。如果一旦出現完全獲得耐藥性,後果不堪設想。所以美國疾病管理中心的舒瓦茲博稱:「減少抗生素用量是當前迫在眉睫的緊急課題。」為防止濫用抗生素導致耐葯菌增長,美國疾病管理中心從1997年秋出台了新對策,以減少濫用抗生素。美這次出台的新對策包括什麼樣的疾病可以使用抗生素;醫生如何詳細指導患者用藥,還編製了抗生素使用指南小冊子。芬蘭等國通過宣傳活動較成功地控制了抗生素濫用。但專家們認為,作為全世界共同性問題,仍有必要採取對策加以遏制抗生素濫用的傾向。

  亞洲各國包括我國濫用抗生素現象嚴重,必須儘快採取對策,以防止耐藥性菌的產生。我國專家也提出人類應給自己戰勝微生物感染疾病,留有「殺手鐧」。

  總之,世界各國醫藥學界對防止抗生素濫用引起足夠重視,除了學術研討外還相繼採取有效對策。

抗菌藥物合理使用100問

1.什麼是微生物?

  答:微生物是存在於自然界的一群體形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看不見,必須藉助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放線菌、真菌、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病毒等。

2.什麼是細菌?

  答:細菌是微生物中一大類能獨立在外界壞境中生長繁殖的單細胞原核微生物,直徑一般在1微米左右。細菌對有針對性的抗菌藥物敏感。

3.什麼是病毒?

  答:病毒是一種體積微小的非細胞形態的微生物,絕大多數病毒小於150納米,小的病毒可小於 50納米。用光學顯微鏡看不見,大多要用電子顯微鏡放大到幾千倍或幾萬倍才能看見。病毒結構簡單,不能獨立在外環境中長期存活,寄生於宿主細胞內,對抗菌藥物不敏感。

4.什麼是病原體?

  答: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體(即病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真菌等。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是不致病的,在體內與人體相互依存,而在特定條件下可引起疾病(如人體免疫功能下降時),稱為條件性病原體。

5.什麼是免疫力?

  答:免疫力是指人體免疫系統抵禦病原體感染的能力。免疫系統由胸腺(青春期以後即逐漸萎縮、退化)、脾臟和淋巴組織等組成。當病原體侵入人體後,首先啟動的是天然免疫反應,如天然殺傷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可對其進行攻擊並殺滅它們,這種免疫反應是非特異性的,對病毒無選擇性。隨著人體免疫系統對病毒的識別,啟動了針對病毒的免疫反應,即特異性免疫反應,包括特異性體液免疫反應和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前者產生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後者主要產生一些殺傷性 T淋巴細胞及細胞因子用以殺死入侵的病原體。

6.什麼是疫苗?

  答:疫苗是對各種免疫製品的總稱,它是由特定的細菌、病毒、立克次體、螺旋體、支原體等病原體以及寄生蟲或其代謝產物(又稱抗原)經過人工減毒或滅活方法製成,主要用於疾病的預防,如卡介苗。人體接種後會產生特異的免疫物質——抗體,以抵抗傳染病的發生。

7.卡介苗有什麼作用?

  答:卡介苗是一種減毒活疫苗,用以預防結核病,是將有毒力的牛型結核桿菌在膽汁、甘油和馬鈴薯的培養基中反覆傳代 230次,歷時13年所獲得的一株毒力減弱而抗原性完整的變異株。此結核菌株對人不致病,但預防接種後可使人獲得對結核的免疫力。

8.抗微生物藥物有哪些?

  答:抗微生物藥物有抗菌藥物(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葯、抗結核葯和抗麻風病葯等)和抗病毒藥物等。

9.什麼是抗菌藥物?

  答:抗菌藥物一般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

10.抗菌藥物主要分為幾類?

  答:主要分為八大類,β-內醯胺類:包括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碳青黴烯類、含酶抑製劑的 β-內醯胺類及單環醯胺類等;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氟喹諾酮類;葉酸途徑抑製劑類;氯黴素;糖肽類:包括萬古黴素和替考拉寧;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的應用需根據不同的感染性疾病進行合理選擇。

11.抗生素指的是什麼?

  答:抗生素原稱抗菌素,是指由細菌、放線菌、真菌等微生物經培養而得到的某些產物,或用化學半合成法製造的相同或類似的物質;也可化學全合成。抗生素在一定濃度下對病原體有抑制和殺滅作用。

12.抗菌譜的概念是什麼?

  答:每種抗菌藥物都有一定的抗菌範圍,稱為抗菌譜。某些抗菌藥物僅作用於單一菌種或單一菌屬,稱窄譜抗菌素,如異煙肼只對分支杆菌屬有效。另一些藥物抗菌範圍廣泛,稱之為廣譜抗菌葯,如氟喹諾酮類和氯黴素,它們不僅對革蘭陽性細菌和革蘭陰性細菌有抗菌作用,且對衣原體、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等也有抑制作用。近年新發展的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也屬廣譜抗菌藥物。但它們對衣原體、肺炎支原體等無作用。

13.何為抗病毒藥物?

  答:抑制病毒繁殖或殺滅病毒的一類藥物。

14.什麼是耐藥性?

  答:耐藥性又稱抗藥性,一般指病原體對藥物反應降低的一種狀態。是由於長期使用抗菌藥物,應用劑量不足時,病原體通過產生使藥物失活的酶,改變膜通透性阻滯藥物進入,改變靶結構或改變原有代謝過程而產生的。耐藥性嚴重者可使多種抗菌藥物失效。

15.細菌為什麼能對抗菌藥物產生耐藥性?

  答:自然界的微生物為了維持自身代謝、保護生存條件免受其它微生物侵襲,在其生長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次級代謝產物,這些化學物質具有調節本身代謝和殺滅其它微生物的作用,是微生物產生的一種抗生物質。自從微生物產生的這種抗生物質被人類發現並被研製成抗菌藥物以來,人類開始介入了微生物之間的抗生鬥爭。細菌也就把人類製成的抗菌藥物視作抗爭的對象,只要接觸過某種抗菌藥物就按擇優去劣的進化原則保留並延續那些菌:包括能滅活抗菌藥物的物質,如各種滅活酶,或改變本身的代謝規律使抗菌藥物無法將其殺滅,改變抗生素作用的靶位,降低吸收,增加排出。這樣就形成了細菌對抗菌葯的耐藥性,使本來有效的抗菌藥物在遇到耐葯菌引起的感染時療效下降,甚至完全無效。

16.解決抗菌藥物耐葯問題的途徑有哪些?

  答:限制抗菌藥物的濫用;研製新型抗菌藥物和製備疫苗來對付細菌感染性疾病。其中限制抗菌藥物的濫用是最為可行的。

17.如何減少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答:(1)嚴格掌握抗菌藥物的使用適應證,病毒感染不應採用抗菌藥物治療。(2)對有適應證的病人,藥物種類、用量及使用時間都要注意,能用窄譜的就不要用廣譜抗菌藥物,能用一種有效的就不必用多種,以避免耐藥性和二重感染。(3)加強細菌耐葯監測工作。(4)向群眾開展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有關知識的教育。

18. WHO提出合理用藥的標準是什麼?

  答:1987年WHO的合理用藥標準有5條:(1)開具處方的藥物應適宜;(2)在適宜的時間,以公眾能支付的價格保證藥物供應;(3)正確地調劑處方;(4)以準確的劑量、正確的用法和用藥時間服用藥物;(5)確保藥物質量安全有效。

19.合理用藥應包括哪幾方面?

  答:因病情和病原是多變的,故絕對的合理用藥是難以達到的,一般所指的合理用藥是相對的,它包含安全、有效、經濟與適當這四個基本要素。

20.應用抗菌藥物需考慮哪些問題?

  答:應用抗菌藥物時,需要根據病人所感染的微生物種類、病人的機體狀態以及藥物的抗菌作用、抗菌譜、選擇性和對機體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全面綜合的考慮後,選擇最佳的抗菌藥物和制訂最佳治療方案。如果忽略了任何一個方面而不合理地應用抗菌藥物,除了會發生不良反應影響病人的健康外,還會產生抗菌藥物獨特的耐藥性,它的危害性就更大了。不但會影響用藥者的治療效果,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一旦產生了耐葯菌株,對其感染的治療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21.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原則是什麼?

  答: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原則通常為:應有效地控制感染,爭取最佳療效;預防和減少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注意合適的劑量和療程,避免產生耐葯菌株;密切注意藥物對人體內正常菌群的影響;根據微生物的葯敏試驗,調整經驗用藥,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確定給葯途徑,防止浪費。

22.臨床選用抗菌藥物的原則是什麼?

  答:臨床應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綜合考慮感染的病原體、藥物敏感實驗和藥物的抗菌譜進行選擇。在選用抗菌藥物時應遵循「能窄不廣、能低不高、能少不多」的原則,即盡量使用抗菌譜窄、老一代的抗菌藥物,減少不必要的抗菌藥物的聯合應用。口服製劑能控制感染的就不用針劑,肌內注射能控制感染的就不用靜脈滴注。

23.抗菌藥物聯合應用的原則是什麼?

  答:通常的原則是:病原體未明確的嚴重感染;已應用或考慮應用單一抗菌藥物難以控制的感染;機體深部感染或抗菌藥物不易滲透部位的感染,如心內膜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慢性難愈的感染,病程較長,病灶不易清除,長期抗菌藥物治療,細菌可能產生耐葯者;為減少藥物不良反應,聯合用藥時可將各藥劑量適當減少。

24.抗菌藥物的聯合使用多用於哪些疾病?

  答:抗菌藥物聯合使用的疾病多為一種抗菌藥物不能控制的嚴重感染(包括敗血症、細菌性心內膜炎、化膿性腦膜炎等)、混合感染、難治性感染、二重感染,以及為防止耐葯菌株的發生而需要長期使用抗菌藥物的疾病。

25.注射劑合理使用的原則是什麼?

  答:注射劑屬處方葯。患者使用注射劑,須持有醫生處方;凡是口服可以有效的就不需注射,能夠肌內注射的就不應靜脈注射。必須注射的應儘可能減少注射次數,應採用序貫療法。應嚴格掌握注射劑量和療程,如果使用一周無效,應考慮停葯或換藥。應盡量減少注射劑朕合使用的種類,以避免不良反應和相互作用的出現。

26.哪些情況必須注射給葯?

  答:一般有以下情況者需注射給葯,如吞咽困難,存在明顯的吸收障礙(如嘔吐、嚴重腹瀉、胃腸道病變)或潛在的吸收障礙;口服明顯降低生物利用度的藥物,沒有合適的口服劑型;或者通過口服給葯不易達到有效治療濃度;或疾病嚴重、病情進展迅速、需要緊急處理等情況。

27.什麼是序貫療法?

答:序貫療法通常是指抗菌藥物治療中重度感染性疾病時,初期採用胃腸外給葯(一般為靜脈內給葯),當病人的病情一旦改善(通常在用藥後3~7天),迅速轉換為口服抗菌藥物的一種給藥方法。

28.濫用抗菌藥物有什麼危害?

  答:對群體、社會而言,濫用抗菌藥物可以引起一個地區某些細菌耐葯現象的發生,如果許多細菌對多種抗菌藥物都耐葯,這種局面更為可怕,即這些細菌感染將變得所向無敵,人類對它們束手無策。如當前耐多葯結核菌就成了世界上結核病防治的難題。

29.濫用多種抗菌藥物會有何不良後果?

  答:濫用多種抗菌藥物有可能產生以下不良後果:使耐葯菌株更加增多;使毒性反應、過敏性反應等不良反應增多;使二重感染髮生的機會增多;浪費藥物,增加國家和患者的負擔,其結果會給人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而貽誤正確治療。

30.抗菌藥物治療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答:抗菌藥物治療失敗的原因可能有:細菌產生耐藥性;給葯途徑不當;給葯時機和劑量不當;病灶部位的藥物分布差,達不到治療的濃度;或因為藥物儲存不當或過期,致使藥物失效;或誤診;或混合感染;或藥物配伍不當等。

31.醫療機構在使用抗菌藥物方面有哪些不合理現象?

  答:一些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存在著無使用抗菌藥物指征情況下使用抗菌藥物、未進行必要的藥物敏感試驗而使用抗菌藥物、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藥物、使用抗菌藥物作預防用藥和過度使用高檔或廣譜抗菌藥物等現象。

32.家庭抗菌藥物的使用誤區有哪些?

  答:不少家庭都備有小藥箱,但在使用抗菌藥物方面存在許多誤區,常見的有以下幾類:葯越貴越好,實際上藥品並不是「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的普通商品,只要用之得當,幾分錢的藥物也可達到藥到病除的療效;隨意濫用目前多見,如很多人用抗菌藥物治感冒,雖然抗菌藥物能抗細菌和某些微生物,但卻不能抗病毒,而感冒大多屬病毒感染,隨意使用只會增加副作用、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另外許多人患病後,病情較重時尚能按時按量服藥,一旦病情緩解,服藥便隨心所欲。要知道抗菌藥物的藥效依賴於有效的血葯濃度,如達不到有效的血葯濃度,不但不能徹底殺滅細菌,反而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對於確屬細菌感染的疾病,要根據引起疾病的不同菌種選擇相應的藥物;一些人認為只要是抗菌藥物就能消炎,甚至為使疾病早日痊癒同時使用幾種抗菌藥物。殊不知每種抗菌藥物的抗菌譜不同,用藥不當,輕則達不到理想療效或使藥效降低,重則增加藥物毒副作用,危及健康。

33.急性細菌感染何時需更換抗菌藥物?

  答:診斷明確的急性細菌感染,在使用某種抗菌藥物72小時後,如果效果不明顯或出現病情加重者,應按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改用敏感的藥物,不能自行換藥,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以避免產生耐葯菌株。

34.治療流行性感冒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答:通常應隔離患者,流行期間對公共場所加強通風和空氣消毒;採取疫苗的接種或及早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通常抗流感病毒的藥物在早期(起病1~2天內)使用可取得一定療效;感冒期間應注意休息、多飲水、注意營養,飲食要易於消化,特別是兒童和老年患者更應重視,密切觀察和監測併發症,僅在有充分證據提示繼發細菌感染時方可使用抗菌藥物。另外需注意謹慎合理使用對症治療藥物,如早期應用抗流感藥物大多為改善癥狀的藥物,必要時可以聯合應用緩解鼻粘膜充血的藥物及止咳祛痰藥物。有條件者在進入流行季節前可注射1次流感疫苗。

35.治療細菌性痢疾如何選用抗菌藥物?

  答: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我國發病率僅次於乙型肝炎的第二大傳染病。菌痢感染後產生的免疫力不持久,容易再次感染。急性菌痢一旦轉為慢性則反覆發作,不易根治,如發生中毒型菌痢,病死率很高。

  菌痢治療的關鍵是合理選擇和使用抗菌藥物,以便徹底消滅病原菌,避免恢復期帶菌或演變為頑固難愈的慢性菌痢。目前菌痢選用抗菌藥物的觀點主要有:避免無針對性地盲目用藥,應根據病原菌的葯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的抗菌藥物。  

36.環丙沙星適於門診患者的一線經驗治療嗎?

  答:不適用。由於環丙沙星對常見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的活性僅為中度療效,所以它不適用於門診患者的一線經驗治療,例如咽炎、中耳炎、鼻竇炎和肺炎。環丙沙星對一些臨床重要的革蘭陽性病原菌如肺炎球菌、化膿性鏈球菌、腸球菌作用較差,因此目前環丙沙星主要用於治療革蘭陰性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的感染。將環丙沙星廣泛的、不適當的用於抗鏈球菌、厭氧菌和支原體屬感染是不對的,會導致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治療失敗、貽誤病情,而且會產生不良反應。

37.急性前列腺炎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答:原則上根據尿液或前列腺液細菌培養結果選擇敏感抗菌藥物。但由於細菌培養需要時間,在等待期間,應及時選用足量、高效的廣譜抗菌藥物,如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以控制病情發展。如不適宜應用此類藥物者,還可選用磺胺類藥物,如復方新諾明進行治療。經治療若細菌對該葯敏感,癥狀好轉者,可繼續用,以防轉變為慢性。還可根據情況先選用慶大黴素、妥布黴素、氨苄青黴素,再根據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選葯。

38.腹瀉時為什麼不能隨便應用抗菌藥物治療?

  答:腹瀉未必全是細菌感染所致,如腹部受涼引起腸蠕動加快;對乳品、魚、蝦及蟹等食物過敏引起腸的變態反應;外出旅行或遷居外地因生活環境的改變使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從而發生了「菌群失調症」而引起的厭食、嘔吐、腹痛甚至腹瀉不止等癥狀。諸如此類的腹瀉並不是細菌感染所致。還有些腹瀉,如嬰幼兒秋冬季腹瀉和夏季「流行性腹瀉」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黴菌性腸炎是由黴菌引起。既然病原不同,治療方法就不應該完全相同,所以應用抗菌藥物應當慎重。許多抗菌藥物,尤其是口服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腹瀉或食慾下降,甚至影響肝臟、腎臟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廣譜抗菌藥物引起的胃腸道不良反應較為嚴重。因此腹瀉不能隨便應用抗菌藥物。

39.外科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應注意什麼?

  答:外科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通常應明確用藥目的,如是否有潛在的局部或全身感染用藥的指征;選用半衰期較長、毒性小、療效高的藥物;手術前一般單次給葯。對於清潔切口的手術,一般不提倡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

40.尿路感染時應如何選擇抗菌藥物?

  答:治療尿路感染,首先選擇有效的抗菌藥物殺滅細菌。要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爭取以最少的不良反應,最小的醫療費用,取得最好的醫療效果。因為不少患者長期服用廣譜抗菌藥物致使細菌產生耐藥性而難以痊癒,因此,降低尿路感染的複發率與死亡率,選用敏感抗菌藥物是關鍵的一環;還應避免使用有腎毒性的藥物,尤其是從腎臟排泄的藥物。腎功能減退時,抗菌藥物的排泄減少,致使尿中的藥物濃度降低,感染不易控制,而且在體內易蓄積中毒,進一步損害腎功能。因此,選用抗菌藥物時,要考慮藥物的毒性和腎功能情況等。

41.皮膚病選擇外用抗菌藥物的原則是什麼?

  答:通常選擇不經常或不作為全身使用的藥物以避免增加細菌耐藥性;不易引起過敏;局部無刺激作用,無明顯毒性;作用穩定,如不受溫度變化的影響,抗菌活性不為組織代謝產物破壞等;抗菌譜有針對性;無積蓄作用,可迅速排出體外,如長期外用磺胺類藥物可積蓄產生類似全身用藥的不良反應,且易過敏,故現很少外用。

42.燒傷創面可外用哪些抗菌藥物?

  答:燒傷創面可選用磺胺類藥物,常用的有:磺胺嘧啶銀,對綠膿桿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國內已報道有用鈰、鋅製成磺胺嘧啶鈰、磺胺嘧啶鋅製劑,並已初步應用於臨床,可供選用;磺胺米隆抗菌作用不受對氨基苯甲酸的影響,能滲入燒焦痂,對化膿和有壞死組織的創傷感染也有作用,抗菌譜較廣,可用於綠膿桿菌感染的創面。

43.老年人使用抗菌藥物應注意什麼?

  答:老年人因腎功能衰退,對藥物的耐受性降低,尤其是一些作用較強的藥物,極易產生毒副作用和過敏反應。抗菌藥物在人體吸收以後,多由肝臟和腎臟解毒、排泄。因此,肝腎功能不全的老人,在用這些葯時需慎重,不宜長期或大劑量應用。四環素類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長期服用會損害肝細胞,並伴有對骨髓、心臟、腎臟及皮膚的損害。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使用時間稍長,能引起眩暈、耳鳴、耳聾、平衡失調,對腎臟也有影響。使用氯黴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紅霉素、呋喃妥因等能在肝膽內瘀積,產生中毒和過敏反應。故長期、大劑量使用這些抗菌藥物,對老年人是非常不利的。

44.孕婦不能使用的抗菌藥物有哪些?

  答:在妊娠期間要禁用或慎用以下抗菌藥物,非用不可者,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青黴素:可引起胎兒嚴重黃疸,嚴重時導致胎兒死亡。

  鏈黴素:可引起胎兒先天性耳聾,骨骼發育畸形。

  四環素:可致牙釉質形成不全,引起「四環素牙」,骨骼、心臟畸形,先天性白內障,肢體短小或缺損,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最嚴重者可出現腦核性黃疸甚至死亡。

  土霉素、強力黴素:可使胎兒短肢畸形。

氯黴素:可致新生兒血液循環障礙、呼吸功能不全、發紺、腹脹(即」灰嬰綜合症」)。如在妊娠末期大量使用,可引起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症、再生障礙性貧血或胎兒死亡。

  卡那黴素:可致耳聾。

  紅霉素:致先天性白內障、四肢畸形等。

  慶大黴素:可造成胎兒耳損傷,甚至引起先天性胃血管畸形和多囊腎。

磺胺類藥物(以長效磺胺和抗菌增效劑為主):可致高膽紅素血症、腦核性黃疸、畸形。多粘菌素E、B及萬古黴素:服用時間過長,可使孕婦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使嬰兒在出生後的3年里易患神經一肌肉阻滯、運動失調、眩暈、驚厥及口周感覺異常。萬古黴素還可致嬰兒暫時或永久性耳聾。

  利福平:可致胎兒畸形。

  抗真菌類藥物兩性黴素B、灰黃黴素、制黴菌素、克霉唑:對孕婦的神經系統、造血系統、肝腎功能可能有嚴重不良反應。灰黃黴素還可導致流產和畸胎。

氨苯蝶啶:對孕產婦有肝損害、可改變血象。

45.哺乳期婦女使用抗菌藥物的注意事項?

  答:不同的抗菌藥物自乳汁中排泄的差異很大,其中從乳汁中排泄量較大的有紅霉素和林可黴素。紅霉素靜脈滴注時,乳汁濃度較血清濃度高4-5倍,但青黴素G肌注或靜滴時,乳汁中濃度僅為血清濃度的2%-20%。儘管有些抗菌藥物在乳汁中濃度很高,到達嬰兒體內的藥量有限,但是卻可引起嬰兒過敏反應和導致耐葯菌株的發生。有些藥物如卡那黴素和異煙肼經乳汁排泄,有可能導致嬰兒中毒,應禁用。磺胺類通過乳汁的藥量足以使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的嬰兒發生溶血性貧血。

  通常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的抗菌藥物有:紅霉素、四環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氯黴素、磺胺類、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妥因、氟喹諾酮類等;需慎重使用的抗菌藥物有:克林黴素、異煙肼、青黴素、鏈黴素等。

46.兒童感冒是否需要服用抗菌藥物?

  答:兒童患了病毒性感冒後一般不需要服用抗菌藥物,只要加強護理,適當休息,多喝開水,給予易消化的飲食,通常會很快恢復健康。引起感冒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病毒的種類很多,而且十分容易發生變異。所以,兒童對感冒一般沒有免疫力,如果體質和抵抗力較弱的兒童,反覆發生感冒的可能性就更大。如果感冒合併了細菌性感染,如並發化膿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或肺炎,往往病情較重,表現為高熱不退、呼吸急促、咳濃痰等,這時應到醫院就診,一般需應用足量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47.是不是孩子感冒發燒就應靜脈點滴抗菌藥物?

  答:不是的。因為孩子感冒發燒最常見的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等,這些病毒性感染靜脈點滴抗菌藥物是無益處的,甚至可能冒著發生毒副反應的危險。

48.兒童感冒時使用抗菌藥物的指征及注意事項有哪些?

  答:兒童感冒時使用抗菌藥物的指征主要有:有明確的並發感染指征,如細菌培養有病原菌;服用抗病毒藥物後仍不退熱;為防止6個月以下月齡嬰兒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血象檢查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經常患扁桃腺炎者;出現氣管炎(咳嗽、膿痰)或肺炎徵兆者。

  用藥時應注意劑量不宜過大,服用時間不應過長;注意多喝開水,促進藥物的吸收與排泄;3歲以下的小兒肝腎功能尚未發育成熟,故應注意選擇肝腎毒性小的藥物。

49.小兒發燒為什麼不能隨便服用成人的葯?

  答:小兒不能服用成人的葯,主要因為:小兒發燒的原因很多,若不明原因就將大人用的阿斯匹林給孩子服用,很容易延誤病情或掩蓋癥狀。而且小兒服用阿斯匹林可出現噁心、嘔吐、厭食等不良反應。因此,最好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小兒用量與成年人的用藥劑量差異很大,有的不是簡單地由體重推算出來的,而是根據小兒的生理機能及其對藥物的敏感性確定。用量過小可影響療效,過大可能發生毒性反應,故家長不宜給小兒盲目用藥;有的藥物只適於成人,如四環素、土霉素、強力黴素等抗菌藥物,7歲以下的兒童不宜應用,否則可致骨骼、牙齒損害,引起「四環素牙」。紅霉素、麥迪黴素容易在胃內被胃酸破壞,從而使療效降低,起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

50.兒童服用紅霉素能碾碎嗎?

  答:口服紅霉素有腸溶片和腸溶膠囊兩種製劑,由於嬰幼兒吞服藥片有困難,家長常將藥片碾碎或將膠囊藥粉倒出來喂服。這種做法不科學。因為紅霉素在酸性環境中易被破壞而失去作用,在鹼性環境中則活性增強。腸溶片或腸溶膠囊,在胃內停留幾個小時不崩解,需到十二指腸或空腸後再崩解釋放。此外,紅霉素對胃黏膜刺激性較大,易引起噁心、嘔吐,製成腸溶片或腸溶膠囊服用,可防止此類現象發生,因此,不能將紅霉素碾碎服用。

51.何時服用抗菌藥物比較合適?

  答:抗菌藥物的口服製劑一般以空腹(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服用為宜,可以較快達到血葯峰濃度並且獲得較高的生物利用度。進食後服用脂化物可增加某些抗菌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應用某些抗菌藥物口服製劑時密切關注胃腸道反應、菌群交替性腹瀉等現象。

52.哪些抗菌藥物宜空腹服用?

  答:有的抗菌藥物宜空腹服用,因為飯後服用,食物會影響藥物吸收或者使藥物利用率降低。宜空腹用的抗菌藥物有頭孢氨苄、頭孢羥氨苄、頭孢拉定,諾氟沙星(氟哌酸)、環丙沙星,紅霉素、四環素、林可黴素,異煙肼(雷米封)、利福平等。

53.靜脈滴注的速度過快是否可產生不良反應?

  答:有時會產生。有些抗菌藥物的靜滴速度過快常可因靜脈炎和某些嚴重反應(癲癇等)而影響治療效果,如氨基糖苷類、萬古黴素和多粘菌素類等藥物每次靜滴時間不宜少於l小時,以免產生對神經肌肉接頭的阻滯作用;氟喹諾酮類和亞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的每次靜滴時間也宜為1—2小時,否則可因腦內藥物濃度過高而導致包括癲癇在內的一些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紅霉素乳糖酸鹽對靜脈的刺激性很強,所以濃度不宜過高;有些藥物滴注過快可引起心室顫動、心跳驟停或誘發潛在的疾病等。

54.服用抗菌藥物時如何注意給葯間隔?

  答:以往的「白天給葯、晚間停用」方案,通常不符合抗菌藥物的特點。現在大多數抗菌藥物的日劑量可平分為2—3次,每日2次者,可在8時及20時各給1次,每日3次者可在6時、14時及22時分別給葯1次。24小時持續靜滴一般並無必要。病人一般應嚴格按照說明書的要求使用。

55.肝功能減退時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答:肝功能減退時,藥物經肝臟的減毒作用降低、從體內排出明顯減少,使用時需謹慎,必要時減量應用。這類葯主要包括林可黴素、克林黴素、螺旋黴素、麥迪黴素、羅紅霉素及阿齊黴素等,它們主要經膽汁排泄,在膽汁中濃度較高,相當量的藥物可能在肝內代謝滅活,少量隨尿排出;肝功能減退時應避免應用的藥物包括氯黴素、氨苄西林酯化物、紅霉素酯化物、利福平、異煙肼、兩性黴素B、四環素類、磺胺葯及酮康唑、咪康唑。肝功能減退,同時有腎功損害時更應注意。嚴重肝病時如使用美洛西林、哌拉西林、頭孢哌酮、頭孢曲松、頭孢噻肟、頭孢噻吩等藥物應減量應用。此外頭孢哌酮、頭孢曲松在肝病時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如抑制維生素K的合成,使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及血小板減少,此應予注意;對氨基糖苷類藥物,肝病患者的腎毒性發生率明顯增高,因此應注意。肝功能減退者的感染,一般根據感染部位及病原菌類型,選用適宜的抗菌藥物,避免應用有肝毒性的藥物,除敗血症外,一般不採用兩種抗菌藥物聯合應用。其療程根據臨床情況而定,癥狀好轉後,仍應延長療程,以免感染複發,一般極重感染的治療不短於3周。

56.能用抗菌藥物預防性病嗎?

  答:不能。用抗菌藥物預防性病只能適得其反,這樣做等於在篩選耐葯菌株,因為敏感菌株在低濃度藥物中可被殺死,而耐葯菌株卻大量增殖。因此預防性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潔身自好,不得性病。萬一得了性病就要到正規醫院去就診,規範診治,千萬不要聽信小廣告的宣傳。

57.治療淋病的一般用藥原則是什麼?

  答:⑴及時、足量、徹底;⑵治療結束第4—7日應隨訪,塗片及培養皆陰性才算治癒。如不能作培養,則應延長給葯時間,複診時第一杯尿有無淋絲及鏡檢有無白細胞非常重要;⑶有條件者用藥前作葯敏試驗,或同時進行治療;⑷患者在醫療期間必須做到:禁止飲酒、飲用濃茶及其它刺激性食物,不作劇烈運動,禁止性生活,清水沖洗陰部。

58.目前治療淋病主要選用哪些抗菌葯?

  答:最簡單快速的方法是選用口服一次即可治癒的頭孢克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也可選用阿奇黴素或琥乙紅霉素,必要時可並用兩種抗菌葯。具體方案應個體化,由醫師處方治療。

59.使用抗菌藥物會影響口服避孕藥的療效嗎?

  答:應用氨苄青黴素、紅霉素、氯黴素、四環素、呋喃妥因、復方新諾明等藥物時,會影響口服避孕藥的療效。因為機體吸收雌激素後,約有60%成為葡萄糖醛酸的結合物隨膽汁排泄,在經過腸道時,由於細菌水解了葡萄糖醛酸的結合物,促使部分雌激素遊離出來,重新被機體吸收。可是用了以上抗菌藥物後抑制了腸道內細菌的生長繁殖,水解酶的分泌減少,干擾了甾體激素在肝臟、腸道的正常循環,導致血液中甾體激素濃度降低,避孕藥物的效果難以正常發揮,從而容易使避孕失敗。

60.哪些皮膚病需外用抗菌藥物?

  答:在淺表皮膚細菌感染時可外用抗菌藥物。皮膚位於體表,是機體抵禦外界各種刺激的第一道防線,皮膚病是十分常見的。其中由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皮膚病尤為常見。它可以是細菌感染,如膿皰瘡(俗稱黃水瘡),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或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或是病毒感染,如單純皰疹,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或真菌性的,如手癬、足癬,在濕熱的環境下是很常見的;或是寄生蟲感染,如疥瘡,由疥蟎引起的接觸性傳染性皮膚病。所以,應針對不同的病原體選擇抗細菌葯、抗病毒藥、抗真菌葯、抗寄生蟲葯等。當發生淺表的皮膚細菌感染時,可首選外用抗菌藥物。

61.擦破皮膚後,出現局部紅腫疼痛應如何選擇外用藥物?

  答:有二類藥物可供選擇。一類是抗菌藥物類外用藥,常用的有莫匹羅星軟膏、諾氟沙星軟膏、四環素軟膏、紅霉素軟膏等。另一類是消毒防腐劑,目前常用的有酒精、碘酊、龍膽紫(即紫藥水)、苯扎溴銨(即新潔爾滅)、氯己定(即洗必泰)、聚維酮碘、高錳酸鉀等,可作為創面的清潔、消毒或抗感染用。一般可先以消毒液清洗患處,然後外塗消炎膏。

62.在選擇外用抗菌藥物時應該注意什麼?

  答:首先,應該選擇不經常或不作為全身使用的抗菌藥物,如多粘菌素、桿菌肽、新黴素、莫匹羅星等。其次,要對症下藥:細菌有很多種類,不同細菌造成感染的表現不一樣,所選用的藥物也就不一樣。第三,不要長時間、大面積外用抗菌藥物,一是因為藥物可以經皮膚吸收,產生全身性的毒性作用,如長期外用慶大黴素,吸收後可能產生耳毒性和腎毒性;二則長期、大面積外用可誘發耐葯菌株的出現,以後使用就不再有效了。

63.外用抗菌藥物可能會出現哪些不良反應?

  答:常見的有局部刺激作用,外用藥局部有燒灼感、刺痛等。其次是過敏反應,外用後局部發生接觸性皮炎,出現境界清楚的皮膚潮紅、有丘疹、水皰滲出,自覺瘙癢;一旦過敏,應立即停葯,清洗患處。第三,偶爾可因局部外用後吸收而產生全身性藥物性皮疹;如果在外用藥後全身出現瘙癢性的皮疹,應及時去醫院就診,檢查原因;如果與外用藥有關,亦應及時停葯。此外,在外用藥前,應認真閱讀說明書。

64.皮膚感染,除了外用抗菌藥物,是否需要進行其它治療?

  答:對於淺表的、比較局限的皮膚化膿感染,如膿皰病(即黃水瘡)、毛囊炎、皮膚外傷後的感染,可僅外用抗菌藥物。如果感染比較廣泛,如多發膿皰瘡、多發毛囊炎,或皮膚感染部位比較深,如癤腫、丹毒,則除了外用藥外,還應在醫生指導下內服相應的抗菌藥物,輔以理療,如紫外線照射患處等。如果紅腫明顯,自覺疼痛,或者有發熱等全身性不適,則應及時到醫院診治,以免延誤治療。 

65.慢性支氣管炎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藥物?

  答:慢性支氣管炎穩定期患者雖早晚經常有咳嗽、咯痰,但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物。在急性發作期,如痰量增多、黃痰或粘稠、肺部羅音明顯、白細胞增高甚至發熱時,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抗菌藥物。

66.支氣管擴張的病人平時是否需要服用抗菌藥物?

  答:不需要。支氣管擴張的病人在繼發感染時,如痰量增多、黃痰或粘稠,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抗菌藥物。

67.什麼叫藥品不良反應?

  答:藥品能治病但也能產生有害的反應,我們常常把這類有害的反應叫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縮寫ADR)。我國對藥物不良反應的定義為藥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時所產生的與用藥目的無關或意外的有害反應。它不包括無意或故意超劑量用藥引起的反應以及用藥不當引起的反應。

68.什麼是藥品不良事件?

  答:藥品不良事件和藥品不良反應含義不同。一般來說,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因果關係已經確定的反應,而藥品不良事件是指因果關係尚未確定的反應。國際上給藥品不良事件下的定義為:是指藥物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臨床事件,它不一定與該葯有明確的因果關係。

69.藥品不良反應分幾型?

  答:一般根據藥物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與藥物藥理作用的關係,可分為A型與B型反應。A型不良反應,又稱量變型異常。主要因藥理作用過強所致。其特點是可預測性,程度輕重與劑量有關,發生率較高而死亡率較低,多與葯代動力學特徵有關。藥物影響體內離子平衡和靶器官的敏感性過強也屬於此類。B型不良反應,又稱質變型異常。主要指與藥物常規藥理作用無關的異常反應,通常難以預測,在藥物毒性研究中也難以發現,一般與劑量無關,發生率較低,但死亡率較高。

  近年來,國外一些專家把一些潛伏期長、用藥與反應出現時間關係尚不清楚的藥品不良反應,如致癌反應,或者藥品提高常見病發病率的反應列為C型反應,這種分類方法的應用還不普遍。

70.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一般分類分為哪些?

  答:大體可分為:⑴副作用,在正常劑量時發生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其它作用;⑵毒性反應,如廣譜抗菌藥物酮康唑及其製劑引起肝損害及其它器官損害;⑶後遺反應,多數的不可逆器官性損害,如鏈黴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聾;⑷過敏反應或超過敏反應,如青黴素引起的過敏性休克;⑸藥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應,如紅霉素和茶鹼同時使用,引起茶鹼血濃度過高,甚至中毒;⑹二重感染,長期大量應用抗菌藥物引起菌群失調。

71.何為二重感染?

  答:二重感染,亦稱菌群失調症。在正常情況下,人們處於一個龐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中,人體的皮膚黏膜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腸道、泌尿生殖道等處,都寄生著大量的細菌,這些數量繁多的細菌,與人體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對人體不但無害,反而有益。其中腸道的正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腸道正常的菌群還對危害人體健康的致病菌有著強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們的生長繁殖,這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醫學上稱為生態平衡。抗菌藥物特別是廣譜抗菌藥物的應用,往往使體內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葯菌乘機在體內繁殖生長,導致二重感染。也就是說,本來使用抗菌藥物想殺滅致病菌,結果反遭到更嚴重的細菌感染,其中,耐苯唑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VRE)、產生超廣譜β-內醯胺酶(ESBLs)和ApmC酶的革蘭陰性桿菌、念珠菌、麴黴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由MRSA所致的二重感染,包括肺炎、心內膜炎、脈管炎、燒傷、術後傷口感染等。

72.什麼是醫院獲得性感染?

  答:醫院獲得性感染是病人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通稱醫院內感染。有以下幾種情況:⑴交叉感染,病人或醫務人員直接或間接傳播、器械消毒不嚴引起的感染;⑵內源性感染:病人體內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73.常見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答:⑴肝臟損害,通常抗菌藥物吸收後在肝臟代謝,故肝臟易受抗菌藥物損傷腎臟損害:⑵通常藥物經腸道吸收,吸收後均以原型或代謝物經腎臟排泄,故腎臟最易受到藥物損害。有報道指出25%的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是由藥物引起的;⑶神經系統損害:中樞神經系統、聽力、視力、周圍神經系統病變以及神經肌肉傳導阻滯作用等。氨基糖苷類對聽力的損害已引起重視,我國每年新增聾啞兒3萬名左右,50%與藥物有關,其中懷疑氨基糖苷類藥物引起者高達83%;⑷血液系統損害:各類抗菌藥物在長期和大量應用時都可以影響血細胞的生成,致血細胞減少,包括白細胞及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及全血系統減少即再生障礙性貧血;⑸消化道反應;⑹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調;⑺過敏反應,此反應最嚴重或最常見,為抗原和抗體相互作用而致。

74.為什麼青黴素使用前要作皮試?

  答:因為青黴素容易引起過敏反應,輕的如發熱及皮疹,重的出現滲出性多形紅斑、剝脫性皮炎並可伴高熱及全身中毒癥狀,最可怕莫過於過敏性休克,搶救不及時可導致死亡。因此醫生和患者都應該了解是不是過敏體質和有沒有藥物過敏史。可能許多人對這些都不清楚,所以,用青黴素前都必須作皮試,皮試有陽性反應的不能用青黴素。當然,皮試只能反映大部分患者情況,少數人雖然皮試為陰性,但可能發生過敏反應。

75.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能引起何種罕見不良反應?

  答:國外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說明書中「注意事項」欄或「警告」欄內,多有不應給兒童或孕婦使用的描述。這是由於動物實驗表明,這類葯能永久性損傷幼年動物承重關節部位的軟組織,產生承重關節及其它關節病。此外,與喹諾酮相關的「跟腱損傷」也屢有報道。由於這類葯在我國上市品種眾多,使用十分廣泛,應警惕兒童永久性軟組織損傷及成人使用引起跟腱損傷的危險。

76.哪些抗菌藥物能引起耳聾?

  答: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治療劑量和引起不良反應劑量很接近,稍有過量就有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尤其是他們具有引起不可逆耳聾的毒性。我國不少兒童耳聾與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有關,已引起醫生們的注意。目前國內這類葯,有的僅用於結核病治療,皆不宜用於兒童。這類藥包括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小諾黴素和丁胺卡那黴素等。

77.使用抗菌藥物能預防「非典」嗎?

  答:目前還沒有研究結果證明有任何一種抗菌藥物對引起此次「非典」的冠狀病毒有效。抗菌藥物屬於處方葯,即需要經過醫師診治後才可使用。如果盲目服用抗菌藥物,尤其是健康人服用抗菌藥物,不但起不到預防作用,還有可能發生過敏、肝損害、腎損害等嚴重不良反應。

78.個人是否可以在零售藥店隨意購買抗菌藥物?

  答:為保障人民用藥安全、有效,方便廣大人民群眾自我保健和葯療,我國對藥品實行處方葯與非處方葯分類管理制度。所謂處方葯,是指經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生產,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才能購買和使用的藥物。我國的抗菌藥物大多為處方葯,鑒於其不良反應、耐葯和濫用等問題,建議個人不要私自購買抗菌藥物。

79.抗菌藥物不合理用藥花費有多少?

  答:據有關資料分析,2001年我國藥品消費總額為230l億,抗菌藥物用藥約佔30%(折算為690.3億),其中不合理用藥的比例至少為40%,這就是說2001年僅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所付出的第一筆代價是276.12億。這其中不包括造成不良後果所需的費用。

80.抗菌藥物是不是越貴越好?

  答:不一定。藥品的療效取決於是否對症,是否合理。在臨床的疾病治療中,好醫生用藥並非開大處方,往往幾味葯,甚至是價格低廉的普通藥品就可以為患者治好病。

81.什麼是執業藥師?

  答:執業藥師是指經全國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藥師資格證書》並經註冊登記取得《執業藥師註冊證》,在藥品生產、經營、使用單位中執業的藥學技術人員。

82.國家對藥店執業藥師的規定有哪些?

  答:(1)銷售處方葯和甲類非處方葯的零售藥店必須配備駐店執業藥師(或藥師以上的藥學技術人員)。執業藥師證書應懸掛在醒目易見的地方,執業藥師應佩戴標明其姓名、技術職稱等內容的胸卡;(2)駐店執業藥師必須對醫師的處方進行審核,簽字後依據處方正確調配、銷售藥品,對處方不得擅自更改或代用。對有配伍禁忌或超劑量的處方應當拒絕調配、銷售,必要時經處方醫師更正或重新簽字,方可調配、銷售;(3)執業藥師應對患者選購非處方葯提供用藥指導或提出尋求醫師治療的建議。

83.執業藥師的職責是什麼?

  答:(1)執業藥師必須遵守職業道德,忠於職守,以對藥品質量負責、保證人民用藥安全有效為基本準則;(2)執業藥師必須嚴格執行《藥品管理法》及國家有關藥品研究、生產、經營、使用的各項法規及政策。執業藥師對違反《藥品管理法》及有關法規的行為或決定,有責任提出勸告、制止、拒絕執行,並向上級報告;(3)執業藥師在執業範圍內負責對藥品質量的監督和管理,參與制定、實施藥品全面質量管理,對本單位違反規定的行為進行處理;(4)執業藥師負責處方的審核及監督調配,提供用藥諮詢與信息,指導合理用藥,開展治療藥物及藥品療效的評價等臨床藥學工作。

84.國外對抗菌藥物耐葯有相關政策和措施嗎?

  答:對於全球性抗菌藥物耐葯問題,各國都有所警覺,一些國家十分重視該問題,紛紛制訂相關管理政策或採取措施,以阻止耐葯發展。

85.WHO《遏制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全球戰略》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減少疾病帶來的社會負擔和感染的傳播;完善獲取合格抗菌藥物的途徑;改善抗菌藥物的使用;加強衛生系統及其監控能力;加強規章制度和立法;鼓勵開發合適的新葯和疫苗。

該項戰略以人為本,干預對象是與耐藥性問題有關的並參與解決這一問題的人群,包括醫師、藥劑師、獸醫、消費者以及醫院、公共衛生和農業,專業社團和製藥產業等領域的決策者們。

86.針對抗菌藥物耐葯,WHO具體做了哪些工作?

  答:除政策的引導外,WHO從1992年至1998年實施了淋病萘瑟球菌對抗菌藥物耐葯的監測計劃。該項監測計劃涉及範圍為西太平洋地區,有16個國家參加了該項計劃,監測目標是淋病萘瑟球菌對青黴素、喹諾酮類、第三代頭孢菌素頭孢噻肟等的耐葯情況。例如,根據1998年WHO西太平洋地區16個國家淋球菌耐藥性監測報告發現,對青黴素的耐葯率非常嚴重,範圍廣泛,共分離出淋球菌1萬株,其中耐葯率最高的是韓國,為89.6%,其次是菲律賓,為82%,越南為76.6%,蒙古為70%,中國香港為69%,中國為62.6%,新加坡為59%。主要是由染色體介導的耐葯基因的廣泛傳播所致。對喹諾酮類和四環素類也有較高的耐葯率。

87.澳大利亞政府對抗菌藥物耐葯是什麼態度?

  答:針對全球性的抗菌藥物耐葯問題,澳大利亞葯政管理部門出台了抗菌藥物治療指南,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政府還成立了抗菌藥物耐葯聯合專家技術諮詢委員會,該技術委員會提出建立和發展全國抗菌藥物耐葯管理體系,這個體系的重要內容就是監測抗菌藥物耐葯情況。自2001年,抗菌藥物耐葯監測工作組已在籌備抗菌藥物耐葯監測系統。此外抗菌藥物耐葯諮詢委員會還提出了其他建議,如對公眾、醫生和農業相關部門進行正確使用抗菌素的教育,加強抗菌藥物耐葯的研究,與WHO的目標保持一致,減少對抗菌藥物的依賴。

88.澳大利亞政府的《抗菌素治療指南》是什麼時候出台的?

  答:為了有效、安全、經濟地使用抗菌藥物,澳大利亞在20年前就已出版了《抗生素治療指南》,以規範和指導這類藥物的合理使用。至1999年止,澳大利亞已出版了10版抗菌藥物指南,對該國的合理用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並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89.澳大利亞《抗生素治療指南》有哪些內容?

  答:該指南收集了世界文獻推薦的一些適宜且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由有經驗和學識豐富的澳大利亞專家們整理出版。該書旨在幫助醫生合理選用抗菌藥物。書中的建議並不是強制性的,而只是提供一個標準,對個別病例出現治療分歧時,可根據情況對治療進行調整。該書的治療建議儘可能地採納了已批准的抗菌藥物的使用方法,但偶爾也有推薦使用證明有效但尚未包括在藥品信息中的抗菌藥物。

90.歐盟如何抑制抗菌藥物的耐葯?

  答:歐盟對抗菌藥物耐葯問題非常重視,在遏制抗菌藥物耐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頒布編寫新抗菌藥物藥品說明書的指南,規範供醫生和患者使用的藥品說明書,同時歐盟還建議對不同細菌感染細化用藥劑量,以減少耐葯情況發生。在獸用抗菌藥物方面,歐盟正在評估抗菌藥物耐葯發生率,並考慮評價耐葯對抗菌藥物有效性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準備研究動物抗菌藥物耐葯轉嫁到人的風險和嚴重程度。令人欣慰的是,為有效遏制抗菌藥物耐葯的發生,歐盟藥品委員會已作出決議:從2006年1月起,嚴禁在動物飼料中添加各種抗菌藥物作為動物生長促進劑,違禁者一旦查實,將受重罰。

91.瑞典在抗菌藥物耐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瑞典政府成立了抗菌藥物監測機構,該機構有一個國家專家組和30個地區組成。國家組的任務是督促地區監測機構的成立,對醫生和公眾進行正確使用抗菌藥物的教育,最大限度減少耐葯的進展和傳播。瑞典對青黴素和四環素兩個品種的監測卓有成效。

92.日本政府如何遏制抗菌藥物的濫用?

  答:為限制抗菌藥物的濫用及遏制國內抗菌藥物增長過猛的勢頭,日本政府已作出引入注目的新規定。今後,日本政府將逐步減少對抗菌藥物的國民醫療費補貼(現初步定為每年減少7%至8%)。專家預測,日本政府這一新措施,將對該國抗菌藥物的用量產生實質性影響。可以預料,隨著日本政府對抗菌藥物類藥物補貼的減少,葯價勢必上升,最終將影響醫生和病人抗菌類處方葯的用量,這對遏制濫用抗菌藥物現象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93.藥費的報銷政策會對抗菌藥物的使用和處方行為產生影響嗎?

  答:答案是肯定的。丹麥流行病學中心調查了丹麥藥費報銷政策調整前後(1993-1996)抗菌藥物用藥情況。1996年,瑞典政府將四環素從報銷目錄中撤消,其他抗菌藥物報銷金額比例由75%減至50%,結果四環素用量減少了42%,同時貴重廣譜抗菌藥物也受到很大影響。從該項調查結果我們清楚地看到,藥費報銷政策對抗菌藥物的使用和處方行為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94.捷克是如何控制抗菌藥物濫用的?

答:早在1990年捷克就出台了新的抗菌藥物政策,該項政策將抗菌藥物分成三類:即I類、II類和III類抗菌藥物。I類抗菌藥物使用不受限制,任何醫生都可以開處方;II類抗菌藥物使用受部分限制,即任何醫生都可以有處方權,但開處方要有微生物檢查依據或諮詢當地微生物服務部門;III類抗菌藥物只能在醫院使用,並且應向抗菌藥物委員會諮詢後才可開處方。同時,捷克衛生部對抗菌藥物的公費醫療做出了相應的規定。自1990年後,捷克抗菌藥物消費穩步下降。

95.巴西政府如何管理抗菌藥物?

答:南美最大的國家巴西衛生部出台了一項新規定,旨在強化對抗菌藥物使用的限制。目前,雖然絕大多數抗菌藥物均標有處方葯,但實際上,在巴西各地藥房里,消費者可自由購買到抗菌藥物。換言之,抗菌藥物在巴西等同於OTC藥品。按巴西政府公布的新規定:今後抗菌藥物一定要有醫生處方才能出售給病人,否則葯監部門一旦查出,隨意出售抗菌藥物的藥房將予以重罰。巴西政府這一新出台的政策期望對民間濫用抗菌藥物的現象起到遏製作用。

96.義大利醫院在監測抗菌藥物耐藥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據義大利一項調查顯示,在義大利醫院中,9.6%的醫院實施了抗菌藥物耐葯監測,18%的醫院有抗菌藥物政策委員會,41%的醫院對抗菌藥物的使用實行了限制性政策。

97.你知道美國的抗菌藥物耐葯監測系統嗎?

答:美國早在1996年就建立了國家抗菌藥物耐葯監測系統,該系統是在美國FDA的獸葯中心、農業部和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的合作下成立。

98.美國防止抗菌藥物耐葯監測系統的職責是什麼?

答:該系統重點監測人和動物腸道菌對17種抗菌耐葯的易感性。其職責包括:(1)掌握人群和動物中沙門氏菌屬和其它腸道微生物抗菌易感性的範圍和當前趨勢;(2)儘早發現人和動物的耐藥性;(3)及時向醫生和獸醫提供這方面的資料;(4)通過強調慎重用藥,以延長上市藥品的生命周期。

99.FDA監測抗菌藥物耐葯的組織機構是什麼?

答:美國FDA成立了抗菌藥物耐葯工作組,該工作組每周開一次會,協調和處理與抗菌藥物耐葯有關事宜,向FDA提供政策方面的諮詢。

100.美國防止抗菌藥物耐藥性的兩個目標是什麼?

答:(1)維持現有藥品和新葯的有用性。亦即保持現有抗菌藥物和新開發抗菌藥物的療效不減弱不消失。就是保持「現有的少數對其它抗菌藥物無效的嚴重或致命性感染有效的抗菌藥物」的療效。(2)鼓勵開發新抗微生物葯,簡化、加速新抗微生物葯的審批程序。有微生物就有抗菌藥物耐葯。隨著時間的轉移,原來有效的抗菌藥物,有朝一日可能變成不再有效。而且不能排除抗菌藥物治療無效的感染出現。因此,在抗擊抗菌藥物耐葯的同時,必須開發新抗菌藥物,為應對這類感染準備新的武器。

推薦閱讀:

史上最全的藥品劑型用法指南!
醫生看過來,共識推薦的3種老年人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方法
從肝素到NOAC,抗凝藥物發展史中的14個裡程碑
老年高血壓患者的降壓目標及藥物選擇
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

TAG:藥物 | 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