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歷史 056 - 北約和韓戰

本篇起首咱們先說說大家不怎麼關注的加拿大土著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約有6,000名土著人應徵入伍,參軍的絕對數量雖然不多,但是比例高於其它任何種族,這對土著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見識了外面的世界,受到新思想影響的土著老兵們,戰後回到他們散落在各地保護區里簡陋的房屋的時候,心理上的落差是極大的。這些加拿大士兵,不論是土著還是非土著戰士,都是為了民主自由和平等而戰,但是回到自己的家裡,土著加拿大人卻並沒有獲得完全的公民權,他們沒有投票權,在他們的保留地外面還有很多限制。在宗教活動人士和土著老兵的帶領下,土著人開始關注起政治權利,加大了他們自己的聲音。

面對越來越多來自土著人的抗議聲浪,加拿大政府決定修改《印第安法案》,土著群體開始加入談判。結果土著人獲得了對他們自己的財政和事務更大的掌控權力,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自治區。但是總體上變化還不是很大,土著加拿大人依然沒有聯邦投票權,雖然他們在他們自己的區域內可以投票選舉,《印第安法案》的目標還是要同化和消滅印第安文化,唯一不同的只是程序。不過1951年修改的《印第安法案》仍然標誌著進步,往印第安自治政府方向邁出了一小步。

修改了的法案裡面,依然包含著歧視印第安人婦女的內容。如果她們嫁給了非印第安人或者沒有印第安身份的人,比如說一個印第安婦女嫁給白人,那她就不再被承認為印第安人。反之印第安男人娶了非印第安人女子,他還能保留他的印第安身份,這個歧視性的規定一直到1985年才被取消掉。

有同學會問,這麼說印第安身份還是個香餑餑嘞?那當然,您看城市裡最有錢的群體,是不是那些村兒里的?

1948年威廉·萊昂·麥肯齊·金退休,金在位差不多有23年,是加拿大歷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理,也是整個英語世界任期最長的民選領導人。退休後他留下了大量政治遺產,最大的功績就是讓加拿大在二戰期間保持了統一。您說這也算是功績?對國情特殊的加拿大當然是功績,以後的敘述中大家就會理解其偉大意義。此外金還預見到了戰後的經濟繁榮,適時地推出了幾項重要的社會項目,比如老人金(Old Age Pension 1927)、失業保險(Unemployment Insurance 1940)和家庭補助(Family Allowance 1944)。

儘管金被指責為美帝國主義的走狗,金還是在跟美國關係越來越密切的情況下,給加拿大保留了一些東西。比如金否決了他自己的黨提出的,同美國進行完全自由貿易的提案,從這點上來看金依然是一個民族主義者。

麥肯齊金退休,接替他的是路易·聖洛朗(Louis St. Laurent)。聖洛朗是勞雷爾之後的第二位法裔加拿大總理,因為他慈祥可親的公眾形象,媒體稱他為「路易大叔」。但是聖洛朗可不僅僅會和藹可親,他像一個大公司的CEO一樣領導國家。不像金是個孤立主義者,聖洛朗領導的加拿大走向世界,承擔了很多海外義務。

1949年,加拿大美國和十個歐洲國家一起,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nization),簡稱「北約」(NATO)。在此之前作為金的外交部長,聖洛朗參與了創建這個西方國家的國際聯盟的行動。

在談判中,加拿大要求在北約的條款中,加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容,這個也被叫做「加拿大條款」。美國人儘管嘟囔著「這幫道貌岸然的加拿大人」,還是勉強同意了。但是加拿大條款從來沒有得到認真的實施,北約還是一個純軍事組織,甚至連民主國家聯盟都談不上,因為成員國中包括了葡萄牙,那個時候的葡萄牙還是個法西斯專政的國家。

加拿大必須加入北約嗎?這個決定是否明智?還是出於迫不得已?有些批評家說加入北約,讓加拿大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寬容和妥協。還有人說北約就是個圈套,把加拿大弄上賊船成為美國的幫凶,成為美帝國主義的走狗。這些說法擱今天看或許還有些道理,然而當年共產主義勢力的擴張是必須防範的現實威脅。當然也有很多加拿大人對加拿大成為北約盟國感到滿意,加入北約的提議在議會以壓倒票數支持通過,只有兩個議員投了反對票。

聖洛朗作為外交人員在北約創立階段就參與了進去,然後在總理任上批准加入。在聖洛朗的領導下,加拿大把自己定位為「中等強國」,即有能力影響超級大國,同時還能保持同各個方面的友好關係,這個角色後來演變成為「中間調停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朝鮮半島被以北緯38°線分為兩個部分,北方是蘇聯支持的社會主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方是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

1950年6月25日朝鮮軍隊向韓國展開大規模進攻,聯合國譴責共產黨朝鮮的侵略行徑,美國立即開始召集聯合國各成員國組織反擊。那個時候蘇聯「恰巧」抵制了聯合國安理會,沒有投票反對美國發起的多國聯合「警察行動」。

儘管很多國家出兵支援韓國,聯合國軍基本上還是美軍為主,這是加拿大軍隊第一次在美國的領導下參加戰爭。開始加拿大派出了三艘軍艦和一個空軍運輸中隊,隨後派出了地面部隊。朝鮮戰爭是對聯合國的第一次大測試,也標誌了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軍事強權。對加拿大來說標誌性的變化是,加拿大軍隊的裝備、戰術、訓練和武器從英式轉為美式,這個轉變從1947年就開始了,朝鮮戰爭加速了這個變化。

戰事一開始對聯合國的「警察行動」很不利,美國、韓國和英國軍隊被蘇聯支持的朝鮮軍隊壓在朝鮮半島的一角,但是聯合國軍在麥克阿瑟將軍的率領下從仁川登陸,成功地殲滅了朝鮮軍隊,並且攻入北朝鮮境內。這時毛澤東領導下的紅色中國出面支援朝鮮人,幾十萬中國軍人湧入朝鮮。這場戰爭讓三百萬人死亡,也讓美國曾經公開考慮使用原子彈。在加平的戰鬥中,加拿大軍隊和澳大利亞軍隊一起,打退了中國軍隊的進攻,作戰英勇受到了美國政府的表揚。

朝鮮戰爭最後差不多停止在戰爭的起點處三八線,1953年7月27日,停火讓朝鮮半島分裂為兩大軍事陣營。從那時起南邊的韓國成為一個民主的工業化國家,北邊的社會主義朝鮮貧窮得只有「主體思想」,年年的目標是吃上白米飯喝上肉湯,年年的目標還是吃上白米飯喝上肉湯。

參加朝鮮戰爭的27,000名加拿大軍人,付出了1,550人傷亡的代價,其中戰死516人。

推薦閱讀:

讀名著賞美景之《綠山牆的安妮》
送給被美國拒簽的人
漫談投資移民加拿大
移民加拿大的顧慮?

TAG:歷史 | 加拿大 | 北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