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海撈瓷 海洋版「盜墓筆記」

瘋狂海撈瓷 海洋版「盜墓筆記」

2011-12-13 11:10:30|分類: 雜誌內容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撰文:李後笑攝影:肖詩白供圖: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李濱 徐海濱

海南瓊海的一位船家正在修補他的漁船。有經驗的漁民知道,魚群喜歡在地形複雜而有依傍的水域活動,礁石、破舊的漁網和沉船會形成「魚礁」,因此,打魚與撈瓷在他們的漁業生活中無法嚴格區分開來。

海南瓊海的一位漁民深潛至海底約8米處,尋找到一些青花瓷片,正試圖將它們帶出水面。近年來,海底瓷器頻頻出現在拍賣會上並以高價拍出,使得它們擁有了一個特定的稱謂——「海撈瓷」。2005年以後,古代沉船被劃歸為古遺址範疇,非法盜撈如對遺址有破壞行為,則可量刑處罰,但盜撈之烈仍勢不可擋。

福建平潭附近的一處海域上,一條漁船即將歸港。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福建海域的古航道航線清晰,平潭附近更是必經之地,因為平潭海峽可以使商船躲避風浪,但這處海峽兩頭窄中間寬,進易出難,且暗礁眾多、海流變化莫測,在此處失事的船隻數量甚多。目前,福建發現的20餘處沉船遺址中,有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這裡。

欣賞本專輯更多精彩圖片 >>

  潛水是一種昂貴的愛好,也是一種危險的職業,而在南中國海的「水鬼」們看來,潛水是一場拿命換錢的瘋狂賭博,贏則發家致富,輸則命喪黃泉。  在潛水專業領域,有一個所謂「馬提尼定律」:每下潛10 米就相當於喝了一杯馬提尼。這是因為,在波光粼粼的水下,潛水員將看到一個扭曲的世界,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奮,即使最富有經驗的潛水員,有時也會做出愚蠢的決定,從數十米深的海底一下子游到水面。這幾乎相當於突然打開一瓶啤酒,被水壓縮的肺氣泡像啤酒泡沫一樣噴涌,只不過,這裡噴出來的是血。  「水鬼」們通常選擇在月黑風高之夜下水,以避人耳目。小小的漁船上,工業用氧氣瓶連著壓縮機,壓縮機連著軟管,「水鬼」們穿著簡陋的潛水服,口裡銜著一枚吸管就下水了。沒有人在意這種自殺式的潛水方式給身體帶來的損害,他們更在意的是搶在別人前面儘快打撈起海底的寶貝,能撈多少撈多少。岸上有神秘的買家,拿著大筆的現金在等他們。有時,許多「水鬼」一起下水,軟管會意外纏繞在一起而無法呼吸,為了活命,只有剪斷身邊人的呼吸管。  按照事先約定的規矩,盜撈組織內部是合作關係,而非僱傭關係,出事的「水鬼」最多只會得到幾萬元的賠償金。當然,如果倖存,會分到大約一半的盜撈所得。

  盜撈總在考古前  福建省平潭縣海域,自古就是一條溝通南北的必經航道,這裡礁石遍布,風大浪急,是令船老大們聞風喪膽的「沉船谷」。不知從何時起,其中一塊礁石附近常常會撈起一些大大小小的瓷碗,這塊礁石因此得名「碗礁」。  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趙嘉斌對我說,在平潭海邊的漁村,經常能看到很多簇新的樓房,邊防派出所和水下考古工作者稱之為「碗礁房」——因為這些樓房全部都是當地盜撈的漁民用那些以前看起來不值錢的古代瓷器變現建成的。  「碗礁I 號」是國家水下考古部門在這塊礁石附近挖掘整理的沉船,它最初得以發現正是漁民的功勞。「2005 年6 月30 日,我正在參加福建省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工作,當天收到一條匿名簡訊:說福州市平潭縣發現一條沉船,有大量瓷器出水,當地漁民都在拿,但具體地點不詳。」福建省考古所所長栗建安回憶說,「第二天,當我們的人趕到現場時,沉船遺址附近的海面上仍有近三十艘漁船集中在一起打撈,還不時有新的漁船加入進來。每艘船上至少有七八個人,多的有二十來人,他們都配備了潛水員和很好的潛水設備。直到半個月後,『碗礁I 號』搶救性發掘才正式開始。」陸地考古界流傳的一句話:陽光總在風雨後,盜墓總在考古前,對於水下考古也同樣適用。南海I 號、南澳I 號、華光礁I 號……這些廣為人知的大型水下考古項目,全是跟在盜撈者後面所作的「搶救性發掘」。

  (本篇全部圖片文字版權歸《華夏地理》雜誌社所有,轉載務必註明出處及作者)  欲知更多故事,請登錄華夏地理網站 >>


推薦閱讀:

(12)子平閱微筆記(21):為「有官莫尋格局」正名
Some Comments on Gradient-Free Optimization
股票大作手回憶錄讀書筆記
《無痛一身輕》筆記(12)
(12)子平門筆記(48):進退論

TAG:海洋 | 筆記 | 盜墓 | 瘋狂 | 盜墓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