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規教言論》思考題參考答案(1—6課)

第1節課 1、 若想迅速成就聖天與世德這兩種功德,唯一的方法是什麼?你做到了多少?答:首先,在善知識面前聽聞有關聖天與世德的教言,如《二規教言論》;其次,如理如法地反覆思維抉擇,對其中的道理生起定解;再次,在實際行動中身體力行地行持。簡而言之,就是聞思—信解—行持,而我們尤其應做到的是在深信、力行方面努力。2、 有些人認為:「上上的功德包括下下,只要好好修持佛法,世間上的高尚品德自然就會具足。」這種想法對嗎?請以比喻具體說明。答:這種想法不對。因為作為下品高尚的世間道德是上品高尚聖者道的根本,如果沒有世間的高尚行為,就不可能有高深的佛法境界。因此,出世間法的功德,一定要建立在世間的人規基礎上,這如同沒有樹根就沒有樹榦,沒有福報就沒有財富一樣,倘若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不具備,則根本談不上佛法的成就。3、 一個人的好壞是由什麼來決定的?為什麼?答:世間上的所有眾生可分為好人、中等人、壞人三大類,這並不是由別人來劃分的,完全是由自己的行為來決定的。因此,佛陀說自己是自己的怙主。4、 有些人不用勞作,就能獲得無盡財富;有些人非常努力,卻一貧如洗,這是什麼原因所致?了知此理後,我們應該怎麼做?答:這些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質所導致的結果。因為好的道德品質增長善行,導致善的結果;而不好的道德品質增長惡行,必定倍受痛苦。了知此理後,我們應當仔細取捨因果,斷惡遷善,努力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第2節課5、 有些人拚命地追求美名,卻始終也得不到,這是為什麼?對此你有什麼感想?答:因為自己往昔積累的福報不夠,再加上今生的行為不如法,有了這兩種原因之後,所求一切不能如願以償,雖拚命追求卻始終也得不到。現在很多人極力追求權利、金錢、美名不擇手段,得到了便以為高明,沒得到則怨天尤人,不信因果、不求道義,造作了許多惡業。6、 什麼樣的人是諸天護法所厭離的?你具備幾條?答:諸天護法所厭離的惡劣人品有: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忘恩負義、廉鮮寡恥、輕視因果、背信棄義、利害顛倒、得勢張狂、失勢卑鄙、不信三寶、表裡不一、無慚無愧、疾賢妒能、造謠誹謗等,這樣的人將自相續中的福德摧毀殆盡,諸事不順、護法遠離,雖多祈誦也於事無補。以此為鑒,我們當深自檢點,程度或有深淺,皆應斷惡遷善。7、 如果自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己遇到諸多不順,是該怨天尤人,還是應自我檢討?為什麼?答:諸事不順是自己往昔福報積累不夠!應當自我檢討:今生是否培福?行為是否如法?是否斷惡遷善?應如過去大德所言,首先做個好人——一個道德品行優良的人。如《了凡四訓》、《俞凈公遇灶神記》、《安士全書》所闡釋的道理行持,身體力行,日積月累,定能轉變。第3節課8、 有些人繳很多錢讓寺院念經,也求了很多護法神,但他的生意還是不順利,是三寶沒有加持嗎?為什麼?答:這並不是三寶沒有加持,而是自己人品低劣。因其所求不是為了損害別人,就是為了利益自己,如此縱然念經、求護法神也沒有作用。反之,如果凡事以因果為準繩作取捨,為眾生髮菩提心而行事,即使不天天為自己念經祈禱,事業也會非常圓滿、順利、成功。9、 怎麼樣才能獲得名聲地位、圓滿財富?如果別人擁有這些,你是什麼心態?答:要獲得名聲地位、圓滿財富,最起碼的基礎條件是要具備穩重的人格,這樣的人事業才能獲得別人及護法天眾的幫助,也才能成為上師三寶加持的對境,事業、運氣自然會越來越增上,否則,諸事不順、舉步維艱。另一方面,如果別人擁有這些,我們應當隨喜、遠離嫉妒之心。10、 什麼樣的人令諸天護法歡喜,恆時賜予保護?答:令諸天護法歡喜、恆時賜予保護的人具備這樣的人品:表裡如一、誠實守信,知恩圖報、深信因果,意志堅強、恩怨分明,誓言堅定、智慧明決。11、 平時若沒有時間供護法,護法神是否會不高興,以後不再保護你了?請說明理由。答:絕對不會!只要我們人品好,憑良心和道德做事,即使忘了或者沒有時間供養,智慧護法神也不會懲罰,反而因為我們具備智慧福德,而跟隨身邊,恆時賜予保護。12、 沙門四法中說對怨敵不能報仇,此處卻讓我們學會恩怨分明,二者是否矛盾?為什麼?答:這二者並不矛盾。因為沙門四法中說「對怨敵不能報仇」是基於慈悲心,而此處要我們恩怨分明則是基於人文準則。對怨敵不能報仇,並不等於不辨是非、不分恩怨,而成天糊糊塗塗,豈不成了愚痴的人,這並不等於菩提心修得好。第4節課13、 護法神的住處上哪裡?怎樣做才能得到他們的幫助和庇護?為什麼?答:一切護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心。若要得到護法神的保護,行為必須如法穩重、誓言堅定。因為如果我們行為如法、起心動念清凈,經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眾生,護法神自然十分高興。所以,我們應該掃除心地上貪、嗔、痴、慢、嫉等不清凈的念頭,以及表裡不一等不如法的行為,陳設慈悲心、誓言堅定等善法供品,如此則護法神必定恆常庇護,隨時不離。14、 若想求福報、求平安,我們應當如何行持?答:福報來自於善因,即高尚的行為。因此,我們應杜絕不如法的行為,經常處於高尚的心行中,則護法天眾幫助,福分也會不求自來。否則,若為了名聲財富不擇手段,也許依靠前世未消盡的福分,暫時會得到一點安樂,但享完之後,生生世世都處在痛苦之中。麥彭仁波切告戒我們:若欲福德久遠,首先必須端正心念,行持高尚之行!15、 現在世界人口越來越多,但佛經中說人身難得,二者是否矛盾?為什麼?答:二者並不矛盾。一是,人身依靠過去世行持十善業的因而得,因此難得;二是,佛陀說暇滿人身難得,如果獲得人身卻又造作惡業,則失去了人身難得的意義。因此,米拉日巴尊者對獵人啟阿巴說「本來佛陀說暇滿人身珍貴難得,但看見你這樣的人,便覺得人身很容易得到。因為這樣的人身跟惡趣的身體無有差別,並沒有什麼可珍貴的。」16、 歸納而言,本論的內容分哪幾個方面?請以比喻說明。答:《二規教言論》主要講高尚的人格和相應的行為,歸納起來有十二個方面,以樹為喻:(1)、樹根(做人的根本):智慧(取捨因果,斷惡遷善的智慧)、穩重(正直誠信);(2)、樹榦(做人的支撐):有愧(知慚有愧能不斷改過)、不放逸(具備正知正念能守護善法);(3)、樹枝(做人的品質):正直(公平正直不徇私)、誓言堅定(一諾千金);(4)、樹葉(做人的莊嚴):知恩(知恩圖報)、利他(平等利益他人);(5)、樹花(做人的福德):信心(對聖道的信心)、布施(積累福報資糧);(6)、樹果(做人的結果):安樂(暫時與究竟的安樂)、榮譽(不求自來的名聲)。17、 智者與愚者的區別是什麼?你屬於哪一種?答:做任何事之前,具有智慧的人首先觀察,再做取捨。如若智慧不夠,則去請教智者。而愚者則事前缺乏觀察、請教,事後多生後悔,這就是智愚之別。如《格言寶藏論》所言「必定發生之事前,對此研究則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別,事後觀察即愚者。」18、 作為一個修行人,需要了解國際時事、政治局勢、各地風俗等嗎?為什麼?答:需要適當做一些了解,但不能執迷。因為了解國際時事、政治局勢、各地風俗等,有了廣見多聞的智慧,可使我們心胸寬廣、目光遠大,這對修行和人格培養很有幫助。19、 具備什麼樣的功德,才可以稱為真正的人?答:心胸猶如虛空般寬廣,別人誹謗也好、讚歎也好,自己什麼都可以容受,遇到自他的痛苦,不會特別傷心,遇到自他快樂,也不會過分歡喜,什麼事情都想得開、放得下,同時具有廣大的見識,具備這樣功德的人,才可以稱為真正的人(心胸寬廣、目光遠大)。第5節課20、 智者遇到問題時會怎樣處理?這跟愚者有什麼區別?你屬於哪一種?答:《格言寶藏論》中講到智者與愚者的差別:無論說話、做事、發願、修行,智者均以智慧攝持,而愚者則以愚痴來指導。智者遇到問題時,首先以智慧觀察、抉擇,遇到不懂的問題,虛心向他人請教,因此能避免彎路、少犯錯誤;而愚者遇到問題時,缺乏觀察,不懂裝懂,卻又固執己見,因此常常導致失敗。古人常說:「智者不問執為恥,愚者詢問執為恥。」21、 若欲令社會風氣日益高尚,什麼才是最好的方法?答:傳播弘揚佛法,讓更多的人通過學習大智者佛陀的教言,了解佛法的真理,在行為上變得越來越高尚,社會風氣才會隨之轉變。22、 既然我們最愛的是自己,怎麼做才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為什麼?答:善用暇滿人身、不虛度時光才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的做法。具體而言有兩個方面:一是、要有長遠的眼光,為自己的今生與來世考慮,確定人生的目標——「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並以此人生目標作行為取捨,哪些該做,哪些不應做,以此做人生規劃。二是、深信因果,並以因果真理做善惡取捨,觀察思維哪些是功德,當力行(隨喜功德);哪些是過失,當遷善(懺悔業障)。以正知正念攝持身口意三門,以此做自己每天的行持。這樣精進地實行,自己的品德將越來越高尚,善法功德將日益積聚,人生的安樂隨之而來,解脫的成就指日可待。23、 若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將會導致什麼後果?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點?答: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若不觀察思維自己的過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處事渾渾噩噩,錯誤累犯不止,不但將毀壞自己以前積累的功德,雖經百年也不會有長進。為了避免這一點,首先應辨別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失,時時反省自己,對功德有嚮往之心,對過失有排斥之心,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24、 如果想獲得自己的利益,應當如何行持?你今後有什麼打算?答:首先,應該有殊勝的發心(菩提心),同時,具備分辨取捨善惡的智慧,恆時精進地斷除自己的過失,乃至生生世世增長自相續中的功德,薩迦班智達說:「縱然明日將死亡,今日亦當求智慧。」這樣,才能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利益。25、 打開智慧有哪兩種途徑?你平時上怎麼做的?答:打開智慧有兩種途徑:一是長期依止善知識聞思修行,將他們的言行舉止點點滴滴融入內心,自己的行為和智慧就會越來越增上;二是閱讀高僧大德們的論典及傳記,轉變自心。26、 什麼是穩重的士夫?請舉例說明。答:穩重的人具有這樣的人格特點:公平正直、誠實守信。他們做事認真塌實、吃苦耐勞、一諾千金,是值得信賴的人。倓虛大師的《影塵回憶錄》中記錄的金山寺香燈師的公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他人雖笨,但最終成為一個法師,這就是穩重的人格成就。第6節課27、 請以比喻說明穩重的功德和不穩重的過失。答:穩重的功德與不穩重的過失從身、口、意三方面來分析:一、穩重的功德1、 身體穩重如獅子,則不受他人隨意欺辱,具有威嚴,令人敬畏。2、 語言莊重如仙人,謹言少語、真實不虛,令人生信且歡喜。3、 性情穩重如珍寶,依靠自身的智慧,滿足自他一切願望。二、不穩重的過失1、 身體不穩重者,如同掉了角的氂牛,常受人欺。2、 語言不莊重者,如同烏鴉語無倫次、喋喋不休,招人厭惡。3、 性情不穩重者,如風吹落葉飄搖不定,心無定性,萬事難成。28、 什麼才是有愧者?在家人和出家人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答:有愧者就是對世間不如法的行為、極為下劣的事情,興趣索然,而且具極大的憂愁和厭煩之心。對於在家人主要表現在:沒有與傳統美德背離的行為,不做受良心或道德譴責的事情,尤其作為居士,其行為不違背十善業道。對於出家人則表現為不願違越戒律。倘若始終具有正知正念,明辨是非善惡,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就是所謂的有愧者。29、 為什麼說無愧者比裸體奔跑者還值得羞恥?答:與有愧者行為相反的就是無愧者。裸體奔跑者雖羞,但穿上衣服就可以遮蓋了,無愧者惡劣的行為,如破戒、偷盜、忤逆父母、傷害他人等,令人羞恥,縱然穿上衣服也難以遮蓋,在他人心目中留下了壞人的印象,受人歧視。30、 這節課講了哪些是無愧者?你具備幾種?答:《二規教言論》中羅列了以下無愧者的行為:1、 對利濟自己的恩人不知感恩圖報。2、 對壞人不懲罰、對好人不稱揚,好壞不分,茫然無措。3、 對惡語相加毫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4、 苦口良藥不願服,逆耳忠言不願聽。5、 對善妙的德行不希求,熱衷於不好的行為。6、 隨便泄露秘密,令信賴自己的人灰心失望。7、 不自尊、自重,對別人的恭敬也滿不在乎。8、 對行善積德的道理、教言不生歡喜心。9、 不願跟隨有道德、有學問的善知識學習。10、 與惡友為伍,在愚人群中暢遊,完全與世出世間美德相背離。
推薦閱讀:

義大利電影《深海長眠》,講述了追求死亡權利方面主題,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看待安樂死?
學會思考之思維框架
01 攀比,源自於自卑
【思想實驗之一】電車難題
(1287)窮通思考篇十二

TAG:思考 | 言論 | 答案 | 參考 | 思考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