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普照禪師修心訣》直講(六)

「問據吾分上何者是空寂靈知之心耶」。

這個問得很好。在我的分上什麼是空寂靈知之心呢?有的人回去找:是不是我的心很空、我感到空?是不是我的心很靈、一直在那麼靈光當中?是不是就這個東西呢?那麼,這樣一想就錯了。那麼,他下面答得很好。

「答汝今問我者」,

你現在問我的

「是汝空寂虛知之心」

就是空寂靈知之心。你現在問的,這個當下、這個時候,非空非有、不建立能所、不產生執著、能夠回答、能夠說話的、能夠問的,這是什麼?就是空寂靈知之心。

「何不返照猶為外覓」,

你為什麼不返照、又在外面找呢?

「我今據汝分上直指本心令汝便悟」,

我現在給你指點、讓你悟。

「汝須凈心聽我言說」,

你聽的時候一定要清凈心,你不要夾雜什麼觀念、什麼執著來聽,清凈心來聽,你就能夠悟到了。

「從朝至暮十二時中。或見或聞或笑或語或嗔或喜或是或非。種種施為運轉。且道畢竟是誰」,

且道畢竟是什麼?

「能伊么運轉施為耶」,

是什麼東西在運轉、思維?

「若言色身運轉。何故有人一念命終都未壞爛。即眼不自見。耳不能聞。鼻不辨香。舌不談論。身不動搖。手不執捉。足不運奔耶。是知能見聞動作必是汝本心不是汝色身也」,

這是指出來心的問題。

「況此色身四大性空。如鏡中像亦如水月。豈能了了常知明明不昧感而遂通恆沙妙用也」,

這就是指出這個能夠了了常知、明明不昧的、感而遂通的、能夠有恆沙妙用的,這個「恆沙」大家不要想的太多,現在吃飯、穿衣就是恆沙,一天到晚做了很多事、起種種念就是恆沙數,都是妙用,這個就是你的本心的作用。

「故云。神通並妙用」,

神通和妙用是什麼?

「運水及搬柴」,

現在我們講,就是做飯、洗衣服,這些就是神通和妙用。

「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門令汝還源」,

就是指示了。

「汝還聞鴉鳴鵲噪之聲么」,

烏鴉的叫聲、喜鵲的叫聲,你聽得見么?

「曰聞」,

我聽得到。

「曰汝返聞汝聞性還有許多聲么」,

這個就是功夫上的進一步了,你一回過來聞一聞,你能聞的心有很多的聲音么?能聞的心有烏鴉的聲音、有喜鵲的聲音么?他說

「到這裡一切聲一切分別俱不可得」,

這句話的回答非常的重要,到了我的聞性裡面,我的這個聽的聞性,到這裡一切分別、一切聲音都沒有、都不可得。這個「不可得」就是一種悟性,也是一種功夫。

「奇哉奇哉」,

他回答,他說了。

「此是觀音入理之門」,

觀音圓通就是從這裡開始進入的。那麼

「我更問爾。爾道到這裡一切聲一切分別總不可得。既不可得當伊么時莫是虛空么」,

到這裡是不是虛空呢?

「曰元來不空」,

到這裡不空。

「明明不昧。曰作么生是不空之體。曰亦無相貌」,

這裡面沒有相貌,

「言之不可及」,

我說不到這個地方、說不出來。這個說不出來的、沒有相貌的,那麼他就說

「此是諸佛諸祖壽命」,

諸佛諸祖的壽命就在這個當下,明明白白的、又沒有相貌、又無法說的、自己又知道的那個東西,就是諸佛諸祖的壽命。 「更莫疑也」,不要再懷疑了。

「既無相貌還有大小么」,

他問他:有大小么?他說沒有大小。

「既無大小還有邊際么」,

在哪裡找個邊、找一個畔,沒有。

「無邊際故無內外」,

沒有邊際,有內外么?沒有內,也沒有外,就是聽到,就是明白。

「無內外故無遠近」,

沒有遠,也沒有近。

「無遠近故無彼此」,

也沒有此,也沒有彼,就當下明白。

「無彼此則無往來」,

這個本性沒有來,也沒有去。沒有來去,沒有往來。

「無往來則無生死」,

沒有往來,還有生死么?這個當下的、我們的空明的本性沒有生死。沒有往來就沒有生死,不生死的是他,身體世界有生滅變化,但是這個明明白白的本性沒有生死。

「無生死則無古今」,

既無生死就沒有古、也沒有今。古代、現代,沒有。

「無古今則無迷悟」,

沒有古、也沒有今,就沒有迷和悟,在這裡面就沒有什麼迷和悟了。什麼叫迷?什麼叫悟?找不到了。

「無迷悟則無凡聖」,

既然沒有迷和悟,還有凡夫和聖人么?什麼叫凡夫?什麼叫聖人?都是他的顯現。你沒有迷悟了,就沒有凡聖。

「無凡聖則無染凈」,

沒有凡夫、沒有聖人,哪裡還有染、還有清凈呢?在這個上面你說染,也染不上來,你說什麼是清凈?他又沒有相貌。沒有染凈。

「無染凈則無是非」,

你心裏面這個明體,這就是明體,沒有染凈,那麼還有是非么?在這裡面什麼叫是?什麼叫非?都無法建立。

「無是非則一切名言俱不可得」,

既然沒有是非,一切的話就找不到了,沒有什麼好說的,說什麼呢?說來說去的都是虛幻的,都是假相。在這個上面沒有話可以說。禪宗所以到這裡說:不立文字。沒有語言,說不到他。你說他是怎麼樣的?說不出來。無法說,俱不可得。

「既總無如是」,

那麼,既然你已經明白了,都沒有這些:大小、邊際,比如說,凡聖、迷悟、染凈、生死等等,這都沒有。

「一切根境」,

「根」就是六根,「境」就是境界。

「一切妄念乃至種種相貌種種名言」,

「名言」就是我們現在講概念,佛、眾生等等。

「俱不可得」,

到這裡都不可得,俱不可得了,你還有什麼妄想么?還有什麼執著么?還有什麼生死么?還有什麼修么?就是這個當下,要時時護念他,時時在這個當下當中顯現他、明朗他、作用於他,時時是這樣。

「此豈非本來空寂本來無物也」,

在這裡、在這個時候,難道不是本來空寂么?這個就是本來空寂。什麼都沒有,又聽到聲音。「本來無物」。本來沒有東西,什麼東西都沒有。

「然諸法皆空之處」,

但是在諸法都空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的時候,

「靈知不昧」,

明明白白、聽的清清楚楚,這個就是

「不同無情」,

不象同無情的這個空,無知。

「性自神解」,

這個本性上自然有一種智慧,「神解」,很明白。這個明白就是神解,就是叫智慧。明白用在茶上,就是智慧照在茶上,就會用。用在念佛上、用在燒菜上、用在說話上都會用,都是他在用。這就是「性自神解」。他本來就會流露智慧,不假思維、不用文字概念,自己會說、自己會用,就是「神解」,智慧從這裡流露。

「此是汝空寂虛知清凈心體」,

普照禪師印證說,你到了這裡了,明白了,這個就是你的空寂的靈知本性,是你清凈的心體。清凈的心體這個地方沒有名字、沒有概念可以說,諸佛菩薩就是這裡安身立命,從這裡成就的。

「而此清凈空寂之心」,

而這個清凈的、空寂的心

「是三世諸佛勝凈明心」,

就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非常殊勝的、清凈的、圓明的心,或者說叫光明的心。就是這個心

「亦是眾生本源覺性」,

也就是我們眾生的本源的覺性,這就是覺性。我們前一次講過的,龍欽巴祖師講的「覺性光明」,就是指他。現在明白了,開發出來了,是剛剛開始,叫始覺,始覺光明出來了。

「悟此而守之者」,

悟到這一個是真實的、而能夠守得住的、保護得住的人。

「坐一如而不動解脫」,

坐在這個一如,「一如」就是空寂靈知上,你只要是坐在這個上面,安住不動,「坐」就是安住不動,就能夠不動解脫,不動身心而得解脫,「不動」就是不要離開本位,不要離開這個明體,而獲得解脫。什麼煩惱、什麼是非到這裡都會歇下來,妄想也起不來,念頭出來的不是妄想,就是自性光明,而不動解脫。


推薦閱讀:

【大學之道】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
如果你正在煩惱,不如泡杯茶靜靜讀讀這篇文章
【大學之道】推已及人才能教育人
【大學之道】厚植財富的土壤

TAG: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