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教大辭典·第九類·內丹學》辭條(三)_裴氏松果體智慧明珠裴氏智慧神丹與智慧屏幕 裴...

《中華道教大辭典·第九類·內丹學》辭條2007-07-06 21:13

按:這些辭條出自《中華道教大辭典》P1126-1165。全部《內丹學》辭條,P1126-P1286。《中華道教大辭典》,資料非常豐富,值得收藏和閱讀。據聞,胡孚琛先生認為《中華道教大辭典》尚有未盡處,存在一些微小的瑕疵。希望能夠再出版《第二版》閱讀和收藏。《內丹學》辭條分科主編:李大華、中孚子;撰搞人:李大華、李遠國、馬濟人、中孚子、古都子、別祖雲等。原書每辭條後都註明撰寫人。

《中華道教大辭典·第九類·內丹學》

胡孚琛 主編

內丹學

又名「性命之學」、「內丹仙學」等。內丹學肇始於中國古代的神仙家,神仙家為了追求長生不死、返老還童的理想,研習了許多延年益壽的方術,至戰國時逐漸認識到男女合氣之術是「天下至道」,向內丹學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自先秦至漢代,為內丹學的形成作好了理論和實踐的港備。因之先秦至漢代是內丹學的準備時期。東漢道教創立至隋唐是內丹學的形成時期。唐末五代,內丹學進入成熟時期。內丹學的形成是中國古代學者長期同死亡作鬥爭取得的成果,是他們數千年來探索宇宙自然法則和人體生命科學奧秘的智慧結晶。內丹學是道家和道教文化的精華,也是道士傳法、修鍊的基本內容。 從歷史上看,內煉修養之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殷商以前。相傳隕康氏「教人引舞以利導之」(《路史》),赫胥氏部落的先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黃帝有「移精變氣」的修鍊體驗、王喬、赤松子則「吸陰陽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新」。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各種內煉方術已相當流行。在《莊子》書中記載了多種多樣的修鍊方術,如「熊經鳥伸」、「吐故納新」、「緣督為經」、「踵息」、「心齋」、「坐忘」、「朝徹」、「見獨」等。戰國時代已有《卻谷含氣篇》、《行氣玉器銘》等流行於世,隋唐以前又有《西漢導引圖》等。道家、陰陽家、五行家、神仙家以及儒家皆有豐富的內修思想。道教以「雜而多端』著稱,廣泛地吸收了各種修鍊方術。《太平經》有愛氣、尊神、重精的思想,提出了內照、存神、食氣、胎息、辟穀等修鍊方法;《老子想爾注》主張「深藏其氣 固守其精,無使漏泄」,並聯繫房中術等提出了結精鍊氣、養神、守戒等修行法門;魏伯陽《周易參同契 提出了「參同相類」的修鍊模式,被稱為「萬古丹經王」。之後,《黃庭內景經》、《大洞真經》、《老子清靜經》、葛玄《五千文經序》、葛洪《抱朴子內篇》以及險.、景《養生延命錄》等經典,進一步完善了各種方術,提出了諸如靜思、存思、存想、存神、內觀、內視、行氣 導引、咽律、呼吸、辟穀、守一、藏精、調息等修鍊方法。然而,唐以前,外丹學盛行、人們皆相信「不死之要道在神丹」(外金丹),內煉方術可與金舟大葯相配合,起到養生延年的作用,卻「不能度世以致乎仙」。 據今掌握的史料,早在梁陳時的佛教天台三祖慧思,就曾談到要「藉外丹力修內丹」。據《羅浮山志》記載,隋開皇年間的蘇元朗,提出以「身為爐鼎,心為神室」,「自此道徒始知內丹矣」。至唐代,外丹學盛極而衰,內丹學則逐漸形成。這一時期,不但有成玄英、王玄覽、司馬承禎、杜光庭大力闡揚的修心神以契道的思想,又有張果、鍾離權、呂洞賓等人發揮的鍊氣結丹的思想,陶植、羊參微主張的真陰真陽互涵、鉛汞性情合親、龍虎互逐的思想,彭曉等人借周易卦爻規範煉丹「數」與「候」的思想,還有譚峭《化書》所主張的「形可不生,神可不化」的思想。唐末五代,施肩吾《西山群仙會真記》和崔希范《入葯鏡》中,將內煉思想上升到性命的高度,內丹理論系統初見端倪。北宋初,陳持以生動形象的《無極圖》勾勒出內修的全過程及其順逆、陰陽、五行和人體竅穴等多方面的聯繫,至張伯端《悟真篇》的問世,標誌著內丹學說的成熟。 宋以後內丹學的發展,一方面深入地吸收佛儒修心煉性的理論成份.另一方面團在性命雙修的原則下,結合修行者智識德行的高低,多途徑地探討了內修成仙的可能性,使內丹學呈現了具體細密、門派林立的情形。先後出現了張伯端、石泰、薛道光、白玉蟾的「先命後性」的「南派」,王喆、馬鈺、丘處機的「先性後命」的「北派」,中和南北二派的李道純的「中派」,陸西星的「東派」,李西月的「西派」,伍守陽、柳華陽的「伍柳派」。北派以清凈孤修為主,南派劉永年、翁葆光、陳致虛等人則以陰陽雙修為本。此外,還有文始派、青城派、三豐派等等。內丹典籍日漸繁多,功法門類齊備,在道教史上,內丹學已成為主流。從理論上說,內丹學吸收了傳統的精氣神學說,進行性命的修鍊。「命」指的是精氣,「性」是指心神。性命雙修,也就是鍊氣煉神。《道樞·眾妙術》:「內丹之要,在於存其心,養其氣而已。」性命雙修的過程,始終貫徹著「順則生人,逆則成仙」的基本原理。無論是清凈孤修派或陰陽雙修派丹法,都主張從逆的方向返本還原,在人體內模擬宇宙反演和人體反演過程,將性命還歸虛無,致力於超越生命有限性的目的。內丹學認為,人和自然的演化關係是神(道)生氣,氣生精,精生形,此為「順生」;而人的性命雙修則應逆向而行,即煉精(形)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此為「逆修」。這種逆修過程需要丹家貫注高度的主體能動性,才能「盜天地,奪造化」,「我命在我不在天」。 內丹修鍊以「感應」為則。不僅陰陽、乾坤、坎離、心腎、龍虎、水火之間存在交感關係,而且人與自然環境、人體與道體、修丹與修德也存在著感應關係。正因為有此感應關係。修鍊才可「以心比天,以腎比地」,以腎為水,以心為火,也才可修丹修德以合於道。 外內丹都講求「形神俱妙」,但內丹所講的形神俱妙並非形體直接與神飛升,而是以。化」的形式與神和道同在。內丹家認為,「凡有象者,終歸於壞,惟道成者,神與道合,永卻無壞」(《金丹大要》)。內煉的目標是「明盡陽純」,以陽神契合大道,而陽神則是生身的「化身」,陽神合道.也就是。形神俱妙」。 從功法上說,內丹主要包括內煉諸要素和煉養的階次:關於內煉要素.陳虛自在《規中指南》中說:『內丹之要有三,曰玄牝、藥物、火候。」這裡的「玄牝。即指鼎爐:①工鼎爐在丹經中異名甚多,如乾坤鼎器、坎離匡廓、太乙神爐、混元丹鼎、陰爐陽鼎、玉爐金鼎等等,具體地講,下丹田通常指「爐」,頭頂泥丸宮為「大鼎」、中丹田黃庭指「小鼎」。三丹田在內煉中各有所司,即下丹田主精,中丹田主氣,上丹田主神。②藥物在內丹中指精、氣、神,如《玉皇心印經》所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藥物也有種種異名,翁葆光《紫陽真人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中,列精氣的代號有坎、庚、金、月魄、水虎、黑鉛等29種;列神的代號有離、卯、木、日魂、奼女、真汞、火龍、金烏等37種。③火候,內丹以神的運用為「火」,以運火退符的時刻和數度為「候」。為了準確無差地把握火候。丹家將人體運行的節律與天地自然的節律加以比照、在年中取月,月中取日,日中取時,時中取刻,在天地自然這個大參考系中找到準確進火退符的時刻。同時,又結合人體內煉的具體情況,講求靈活運用。為了確認身中陽長陰消的程度與周期,丹家又借用了周易四正卦、八卦、十二消息卦及六十卦的卦又變化作為規範。根據修鍊程度的高低,火候又分小周天火候與大周天火候,小周天謂子午周天,大周天謂卯酉周天。小周天運轉河車,循行任督,用三田返復。大周天則一意規中,注重溫養,{糹因}溫於二田之間。 關於修鍊的階次,各家體驗有差,下手處也各異,就可以公開傳授的清凈丹法而論,可分為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幾個階段。①築基。丹家認為,人自嬰兒長大成人,其精氣神皆有所損虧,故須經築基功夫,「煉神,調氣,養精。達到三全才可以進入百日關」(《龍門丹訣》)。築基以煉己為首要.即做到「萬念俱泯,一靈獨存」。②初關--煉精化氣。為「有為」工夫。其過程包括採藥、封固、煉藥、止火四個階段。因其運煉須三百息足,故稱「百日關」。又依其搬運河車,行龍虎交媾,用子午周天火候,故又稱「小周天工夫」。③中關--鍊氣化神。是有為向無為過渡工夫。具體過程包括六根震動、七日生大葯、抽鉛添汞、守中、溫養聖胎、移胎等。因其溫養如十月懷胎,故稱「十月關」。又依其行乾坤交媾,用卯酉大周天火候,故又稱「大周天工夫」。④上在一-煉神還虛。為「無為」工夫。其具體過程包括乳哺、溫養、出神、還虛等。因其過程如同達摩九年面殷、故稱為「九年關」。在以上三關之外,《性命圭旨》等還主張「煉虛合道」工夫,認為「體太虛之體以為體,便是有個太虛在」而滯著於體,故須連「虛心空」也予以粉碎,「方為了當」。 內丹學在唐宋以後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頗具特色的一部分。在中國哲學史上,先秦之後曾興起玄學、佛學、理學、內丹學四大思潮,內丹學影響了宋明以來學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開掘內丹修鍊中豐富而精深的思想內容,對生命科學、人體科學、醫學及至思維科學等學科的發展,均有不可忽視的理論價值。

一、內丹總論

中華仙學

即關於天元神丹、人元大丹、地元靈丹的學說,包括內丹學和外丹學,仙學源子春秋戰國時期的神仙家。數千年來,神仙家為了同死亡作鬥爭,對人體內在奧秘作了百折不撓的探索,並把他們進行自身人體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形成上千卷丹經,提出一套仙人(或真人)境界的理論,這就是中華仙學。

性命之學

即內丹仙學。內丹學對人的性命二字探討最為深刻,並以性命雙修為基本工夫,因之也稱性命之學。周敦頤、朱熹、王陽明、王夫之等學者,皆從內丹學中吸取營養,發展了自己的性命學說。然而,內丹學的性命之學和儒學空談性理的學說不同,它以煉神為修性,以煉養精氣為修命,實際上是人體的生命科學。內丹學以道家和道教哲學的宇宙論、人體觀、天人感應原理和陰陽五行學說作支柱;以中國醫學的氣血、經絡、穴位和臟腑理論為基礎、以人體的精氣神為修鍊對象,以意守丹田、通任督二脈、追求人體陰陽和諧有序為入手工夫;以召攝先天-氣,開發人體潛能,達到人和宇宙自然本性的契合,與:道同體為修鍊目標。內丹學是一項控制常意識,凈化潛意識,開發元意識,凝鍊精、氣、神的系統工程。它是一種盤天地、合日月、奪造化、返自然、超時空的人體科學體系,是古人為了同死亡作鬥爭,數千年來探究自然法則和生命科學的智慧結晶。內丹學還是一種融宗教、哲學、人體科學和修持技術為一體的學術體系,同時又是綜合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倫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等要素在內的立身、處世、治學、做人的行為模式。內丹學包活了性命學說的基本內容,是哲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

性命

內丹學一般以炁為命,以神為性,故性命指神炁。性命之學,儒道諸家皆有之,但解釋不同。《易·乾·家》:「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此論以後被宋明理學和心學所發展。內丹學認為人體之生成,乃父母初交時一點先天元炁而立命;至十月胎圓,又得先天祖氣一點元陽而有性。此時元炁為命,元神為性,性命不分,處於混沌的先天狀態;至降生時,元神歸於心,元炁歸於腎,由先天分判為後天之性命,始成長為人。內丹學要由人逆煉成仙,便發展出混合神炁的性命之學。 歷代丹家對性命的解釋都不外將命歸為炁、形、身,將性歸為神、心。《西山群仙會真記·養心》:「從道受生謂之性,自一票形謂之命。」《入葯鏡》:「是性命,非神氣」。王道淵註:「性即神也,命即氣也。性命混合,乃先天之體也。神氣運化,乃後天之用也。故曰『是性命,非神氣』也。」彭好古註:「在天者成性,在地者立命,遂有性命之分。」李攀龍註:「性,火也。命,水也。性命,水火之本源也。……性命即鉛汞,鉛汞即性命。性命即神氣,神氣即性命。」張伯端《悟真篇自序》: 「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種,以逃生死。……仲尼極臻乎性命之奧也。……蓋欲序正人倫,施仁義禮樂之教,故於無為之道,未嘗顯言,但以命術寓諸易象,性法混諸微言耳。至於莊子推窮物累追逐之性,孟子善養浩然之氣,皆切幾之。」王重陽《金關玉鎖訣》:「精為性,血為命。」丘處機《大丹直指》:「金丹之秘,在於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潛於頂。命者,地也,常潛於臍。頂者,性根也。臍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頂中之性者,鉛也,虎也,水也,金也,日也,意也,坎也,坤也,戊也,奼女也,玉關也。臍中之命者,汞也,龍也,火也,根也,月也,魄也,離也,乾也,己也,嬰兒也,金台也。」李道純《中和集》:「夫性者,先天至神一靈之謂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氣之謂也。精神,性命之根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見解智識出於心也,思慮念想,心役性也。舉動應酬出於身也,語默視聽,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則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則有往有來,是知身心兩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其名雖二,其理一也。」尹真人弟子《性命圭旨》:「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謂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氰員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則謂之命,在人則謂之性。性命實非有兩,況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渾然合一者哉。……聖人之學,盡性而至命,謂性者神之始,神本於性,而性則未始神,神所由以靈。命者氣之始,氣本於命,而命則未始氣,氣所由以生。」伍守陽《天仙正理直論》:「得生之理者,一陰一陽,為一性一命,二者全而為人也。」「一神一炁,即是一陰一陽。」柳華陽《金仙證論》:「凡學道之士,能識神炁之道,即是陰陽性命之道也。」李涵虛《道竅談》:「後天之道,神氣也。先天之道,性命也。」 成熟形態的道教內丹學各門派皆主雙修性命,但在修性修命的先後、主次及下手處等方面則各持己見。其中南北二宗的區別最大。張伯端《悟真篇》:「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不若煉鉛先實腹,且教收取滿堂金。」彭好古註:「虛心是性功上事,實腹是命功上事。……不若煉鉛服食先實其腹,使金精之氣充溢於身,然後行抱一之功,以虛其心,則性命雙修,形神俱妙,大修之事畢矣。」(仇兆鱉《悟真篇集注》)仇兆鰲補註:「心之所以不虛者,緣汞無鉛伏,故觸境易搖,不若煉鉛以制伏之,使心有所含育也。南宗先命而後性,於此章見之。」(同前)北宗三分命功,七分性功。以清凈為主,以「識心見性」為首要。王重陽說:「只要心中清凈兩個字,其餘都不是修行。」(《重陽全真集》卷十)馬鈺說:「清凈者,清為清其心源,凈為凈其炁海。」(《丹陽真人語錄》)丘處機說:「吾宗惟貴見性,水火配合其次也。」(《長春祖師語錄》) 其他內丹門派亦都以「盡性了命」為修鍊的終極目標。如李道純:「仙師云:煉金丹不達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真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誠哉言歟!高上之士,性命兼達: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後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則命基永固,心虛澄則性本圓明。性因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別無死無生:至於混成圓頓,直人無為,性命雙全,形神俱妙也。」(《中和集》)又如尹真人弟子說:「神氣雖有二用,性命則當雙修也哉。」:「君子修天賦之性,克氣質之性;修形氣之命,付分定之命。分言之則二,合言之則一,其中有理。是以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吾身之神氣合,而後吾身之性命見矣。性不離命,命不離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後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見矣。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乃是吾之真性命也。」(《性命圭旨》)

心性

內丹學將心作本體,將性作為心的靈能。《孟子·盡心》:「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管子·心術》,發揮了心的學說,內丹心性說和管子由心而氣的學說相承結。薛陽桂《梅華問答編》:「心之與性,原不可分。以其主宰而言,謂之心,以其具生生之理而言,謂之性。心必能明而後可見,性須悟而後可以復。言心而性在其中,明得心而後見得性,悟其性而後知其心,盡其心而後知其性也。然必先知存心養性。存養之久,得其理;省察之要,明其旨。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性命雙修

既修性,又修命。《性命圭旨》:「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則謂之命,在人則謂之性。」所以,「神氣雖有二用,性命則當雙修也哉」。另據《中和集》卷四:「高上之士性命兼達,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後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則命基永固,心虛澄則性本圓明,性圓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無死無生,至於混成圓頓,直入無為,性命雙修,形神俱妙也。」內丹學各門派有先命後性或先性後命之分,但大多講求性命雙修,也即煉神鍊氣,以結金丹。

修命

即鍊形鍊氣。「命即氣也」,亦指身形。鍊氣鍊形之術源遠流長,先秦即有養生氣功,並有服氣、咽津、導引等多種功法行於世;道教主張現世成仙,重視鍊氣修命。修命功法至隋唐逐漸系統化、理論化,出現了張果、司馬承禎、吳葯等行氣大師,特別是鍾離權、呂洞賓將傳統的鍊氣服氣方術發展成內丹修鍊學說,把修心修性學說與鍊氣修命學說結合起來,認為神性與氣命融合即能凝結成內金丹,並提出了以鍊形成氣、鍊氣成神、煉神合道為階次的「三乘之法」。自此以降,內丹各宗派多以鍾、呂為內丹傳法祖師。其中南宗一派修丹各家多詳命而略性,正如仇兆鰲《悟真篇集注》所言:「南宗起自張平叔,其法先命而後性。」

修性

即修鍊心神。「性即神也」,而神者心也。唐司馬承幀提出的「心齋」、「坐忘」之法,其實質就是修心之法。施肩吾、杜光庭皆提出「修道即修心」的命題。內丹門派中的北宗、文始派、青城派等主張修丹從人手即講求修性。南宗修丹則講求先修命體,後修性神。然而,不管北宗、南宗,抑或東派、西派,其修丹的終極處都要落實在煉神還虛合道上,因而修性為內丹修鍊過程中最基本的修鍊手段。

先性後命

指在性命雙修原則下,倚重於性(心、神)的修鍊方式。其主要代表為北宗。見「性命」條。

先命後性

指在雙修性命原則下,倚重於命(身、炁)的修鍊方式。其主要代表為南宗。見「性命」條

盡性了命

謂將性功做到盡處,徹底入靜,自然氣血和諧,命功因之完成,性徹命固,性與命混而為一,從而達到性命雙修的目的。明尹真人弟子《性命圭旨》中有「盡性了命圖」和「盡性了命說」,「知性然後能盡性,盡性然後能了命,性命不二,謂之雙修。」「道者神之主,神者氣之主,氣者形之主,形者生之主。無生則形住,形住則氣住,氣住則神住,神住則性珠明矣,命寶凝矣,元神靈矣,胎仙成矣,性命雙修之道畢矣。」「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性全矣,又以性而安命。此是性命雙修機括處。」王常月《碧苑壇經》:「應識命在性中,只以見性為主。」《真詮》引李清庵之言:「高上之士,夙植德本,生而知之一直了性,自然了命。」

形神俱妙

指金丹修成,超脫登真,契合大道的一種景象。在外丹盛行時期,人們認為服食金丹大葯即可形神俱妙,輕舉飛升。這種形神俱妙意謂形神俱升,形不壞而神不朽。此種說法的依據在於傳統的「形神合同」的觀念,「人之所生者神,所託者形」(《宗玄先生文集·心目論》),即神不能脫離形而獨存。內丹學興起之後,道教理論家們認為形、神是可以相通而轉化的,「積陽成神,神中有形」,「積陰成形,形中有神」(《靈寶畢法·玉液還丹》),因而可以鍊形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從而形神俱妙。通過這一系列的轉化,形神在「虛」的境界里達到「俱妙」,但不是其形體現實地輕舉飛升。實際上,後來的內丹家奉行的多是神合大道,而不是形體飛升。

仙人境界

是內丹仙學追求的超出世間但距離現實並不遙遠的宗教理想境界。歷代仙學家都把修仙看作是技術問題,要在理想的宗教彼岸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鑿通一條隧道,使仙人的境界成為現實社會人們通過修鍊可以實現的目標。道教仙人世界和現實社會是互補的,它把現實社會人們終生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投影到天上,通過凈化,使這些願望得以永久性的滿足。因之仙人世界是對中國現實社會缺陷的補充和人們世俗生活理想的延伸。仙學家為此探索出一條通向仙人之路的大型人體系統工程,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最大解脫和自由,從而超脫現實社會和人生,達到道的高度。這種仙人境界就是莊周提出的真人境界。真人們「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大宗師》),以生死存亡為一體,「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終者為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澹然獨與神明居」(《天下》)。這樣,仙人的境界就成了人生的最高藝術境界,是一種至真、至善、至美的最能體現人生命價值的真人境界。內丹仙學便是通往仙人境界的階梯,只有修成大丹,最大限度地開發人體潛能,發掘出真正的「自我」,達到體道合真的高度,才是駐世的仙人或真人。

仙道

即養生內煉、長生久視之道。《雲笈七籤》:「夫求仙道,絕粒為宗。絕粒之門,服氣為本。」《天仙正理直論》:「修仙與煉金丹之理同,聖聖真真,無不借金丹之理以喻明夫汕道。仙道以神氣二者而歸復于丹田之中,以成真金丹。」

太道

指內煉術中得丹成仙之道,也即仙道。其特徵有以了幾點:①虛而無形 《鍾呂傳道集·論大道》:「大道無形、無名、無問、無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莫可得而知也,莫可得而行也!」大道溥散於天、地、人,故「道不遠人」,但由於無形無名,常人難知。而「以傍門小法。易為見功,而俗流多互相傳授,至死不悟,遂威風俗,而敗壞大道」。如有齋戒者,有休糧者,有採氣者,有漱咽者,有離妻者,有斷味者,有禪定者,有不語者,有存想者,有采陰者,有服氣者,有持凈者,有息心者等等。這些方術雖可以運用於修鍊過程,但不能以此代替大道。在識道問題上,隋唐丹家多認修心識性為識道。施肩吾《西山群仙真記》:「殊不知先聖之行道,存乎一心也。」內丹流派中的青城派、文始派也主張直接從修心下手修鍊 鍾呂丹道則主張經過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以己之虛合道之虛,從而識道。因為虛無之道無成與毀,故識道即成仙。②即虛即實。道之本缽是超越物質世界之上的無形無象的客觀存在。可以作 為萬物之宗。在循環運轉中產生出天、地、人:因而大道是虛與實的統一。《張三丰全集·大道論》:大道「統無極,生太極。無極為無名,無名者,天地之始;太極為有名、有名者,萬物之母。因無名而有名,則天生、地生、人土。物生矣:今專以人生言之,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虛、托諸於穆,此無極時也。無極為陰靜,陰靜陽亦靜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靈氣投入胎中,此太極時也。太極為陽動,陽動陰亦動也。」修鍊即是從有形有實處開始、以求返還其無形而虛,所謂「順則成物,逆則成仙」。修鍊而得到的還丹,也是即虛即實的。③含陰與陽。《鍾呂傳道集·論天地》:「大道既判而有形,因形而有數。天得乾道,以一為體,輕清而在上,所用者,陽也;地得坤道,以二為體,重濁而在下,所用者,陰也。陽升明降,互相交合;乾坤作用,不失於道。」《張三丰全集·大道論》說:「夫道者,統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理。」在內丹學中;大道不獨含有造化天地之陰陽,而且含有乾坤男女 坎離鉛汞之陰陽,《悟真篇》:「天地交真液,日月侖真精,會得坎離基,三界歸一身。」因此修道也就是修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隕陽之道也。 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張三丰全集·大道論》)、但清修派認為,一人之身陰陽俱足,不候外求。而陰陽派則認為須男女雙修,即以外葯修內葯,以陰而配陽,以鉛而投汞,以炁而合神,從而取合陰與陽之益,隆成大道。

丹道

指內煉金丹的規律、方法與途徑。《還源篇》:「萬物皆生死,元辰死復生,以神歸氣內,丹道自然成。」元蕭廷芝《金丹問答》:「問金丹之道,不亦難乎?答曰:是不難也。紫陽曰:惟簡惟易,迷者愈繁愈難。杏林曰:簡易之語,不過半句。證驗之效,只在片時。翠虛曰:葯之不遠探不難。毗陵曰:至道不繁人自昧。紫清曰:只一言貫穿萬卷仙經,但片餉工夫,無窮逸樂。師曰:下手工夫容易,堅心守道為難也。」依丹家言,成仙百途,成丹亦不可一以其道,各家自有其體驗,自有一套方法,如下品、中品、上品、下乘、中乘、上乘、漸法、頓法之類即是。

道術

即內丹仙學的築基入手功夫,也稱安樂法門。大致相當於現代氣功師的大、小周天功法。道術修鍊後天的精、氣、神,有祛病延年之效。道術之「通任督」、「過三關」,僅為用意念引導後天氣貫通任、督二脈,達到氣通、熱通、感覺通,俗稱「轉軲轆」,氣功師稱為小周天功法。大周天氣功進一步將氣貫通四肢和全身,此時玄關未開,尚無藥物可言。道術的功夫是為內丹仙術作準備,煉己築基純熟,活子時現,便可轉入煉精化氣的初關仙術。

三關仙術

即內丹仙術初、中、上三關。內丹功夫在活子時到來,有小葯(真種子)發生,便由道術轉入仙術的修鍊:初關仙術亦稱「百囚關」,為煉精化炁階段;中關仙術稱十月關,為煉炁化神階段;上關仙術稱九年關,為煉神還虛的階段。百日關使人的精和氣凝結為炁(炁為精氣合一之代號),使精化盡只剩下炁和神,是「三歸二」的過程;十月關使炁化為神,是「二歸一」的過程;九年關使神還為虛,是「一還無」的過程。其中「百日」、「十月」、「九年」皆為約數,修鍊時間因人而異。

玄丹

①指心神。《黃庭內景經·若得章》:「若得三宮存玄丹。」梁丘子註:「玄丹,丹元,謂心也。」②指赤色的陽氣。《雲笈七籤》卷二九:「凡陽氣赤,名曰玄丹。」③指腦部泥九之神。《雲笈七籤》卷一○八:「夫玄丹者,泥丸之神也。」④玄門之丹,無外丹實物的玄具之丹,實即內丹。

金液大丹

即金丹。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七返九還、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數,九乃金數,以火煉金,返本還原,謂之金丹也。」清劉一明《修真辨難》將大丹與還丹作了分別,認為還丹為「還其本源,後天返先天」,而大丹為「修其原本,無象中生實象」。得還丹後,「本數雖足,若不經火炬煉,不能以無形生有形,以無質生有質。故必於還丹之後,重安爐,復立鼎,以鉛投汞,以汞養鉛。用天然真火炬煉成真,變為金剛不壞之物,與天地並久,與日月爭光,方能全的一個原本。否則還丹已就,而不修大丹,雖有原本,必不堅固,終有得而復失之時

金液還丹

即肺液還于丹田而結成之內丹。《鍾呂傳道集》:「金液乃肺液也,肺液乃胎胞,含龍虎,保送在黃庭之中。大葯將成,抽之肘後,飛起其肺液以入上宮,而下還中丹,自中丹而還下田,故曰金液還丹也。」《道摳》卷十:「五行者,五臟也。肝者,木也。其干甲乙,其中有氣,名曰青龍。道於夾脊之左,經絡之上,流而入於其目,其化為淚。淚者,真水之餘氣也。流而入於上齶之左,是謂金液者也。肺者,金也。其干庚辛,其中有氣,名曰白虎。道於夾脊之右,入於其鼻,其化為涕。銻者,真金之餘氣也。流而人於上齶之右,是謂還丹者也。」元蕭廷芝《金丹大成集》答問「金液還丹」:「金液者,金水也。金為水母,母隱子胎,因有還丹之號也。前賢有曰:丹者,丹田也。液者,肺液也。以肺液還于丹田,故曰金液還丹。」關於如何修鍊金液還丹,《悟真篇自序》云:「夫煉金液還丹者,則難遇而易成。要須洞曉陰陽,深達造化,方能超二氣於黃道,會三性於元宮,攢簇五行,和合四象,龍吟虎嘯,夫倡婦隨,玉鼎湯煎,金爐火熾,始得玄珠有象,太乙歸真。都來片餉工夫,永保無窮逸樂。至若防危慮險,慎於運用抽添,養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自然復陽生之氣,剝陰殺之形,節氣既周,脫胎神化,名題仙籍,位號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陰陽雙修派丹書中把采女鼎大葯煉成之丹稱為金液還丹,把清凈孤修所得之丹稱為玉液還丹。

玉液還丹

清凈派丹家多將小周天煉成之丹母(大葯)稱玉液還丹,而將大周天之丹稱金液還丹。陰陽派丹家則將清凈派之丹稱玉液還丹。另《倍真太極混元指玄圖》載《秘傳還丹訣》有以腎氣合心中神水,而曰玉液,下還丹田,自可轉血為膏,而身如玉樹,稱玉液還丹。

大丹

即大還丹。《道樞·金液龍虎篇》稱大丹之名有24種:大還、金丹、玉液、龍虎、二氣、四神、五霞、神砂、光明、流珠、返魂、奪命、靈芸、養命、延壽、泔靈、萬靈、絳雪、伏火、素流、快活、延齡、返童、壽仙。

還丹

指全精、全氣、全神為基返成丹之功。薛道光注《悟真篇·西江月詞》:「七返硃砂返本,九還金液還真,休將寅子數坤申,但看五行成准。」謂:「九還七返者,不離天地五行生成之數。世人以寅子數至坤申為九還七返者,謬也。返者返本,還者還元。天一生水。地以六數成水,居北,積坎陰之氣為真水,故曰六居;地二生火。天以七數成火,返南,孕離而生砂,故曰七返硃砂返本;天三生木。地以八數成木,居東,處震而為汞,故曰八歸;地四生金,天以九數成金,還西,化兌而為金,故曰九還金液成金。天五生土,地以十數成土。居中,變而為丹也。故曰金丹不出乎金、木、水、火、土而成,故曰但看五行成准也。」張伯端《悟真篇》:「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此般至寶家家有,自是愚人識不全。」混然子《還真集》中:「精損則以精補,氣損則以氣補,神損則以神補。是用返本還元之道以復之耳。且復者何也?以全精為深根,以全氣為固蒂,以全神為妙合。世人能全此三者,實為身中真藥物也。然雖如是,若不知其運用符火烹煉之法猶屬於陰,終不得其形神俱妙之道。豈知人道乃與天地符合,一息工夫奪天地一年造化。以乾坤為鼎器,以日月為水火,以烏兔為藥物,以陰陽為化機,以龍虎為妙用,以子午為冬夏二至,以卯酉為春秋二分。此皆法象譬喻,其實無出身、心、意三字。身系乎精。心系乎氣,意系乎神。返者,返此三者而道行也;還者。還此三者而復真也。三全合真,乃曰還丹。」

金丹

內金丹之簡稱,凝鍊精氣神之功夫。宋張伯端《悟真篇》:「學仙須是學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其《金丹四百字序》又云:「七返九還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數,九乃金數,以火煉金,遠本還源,謂之金丹也。」劉一明《悟真直指》:「道者,先天生物之祖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在儒則名太極,在道則名金丹。」另文《象言破題》:「金者,堅剛永久不壞之物;丹者,圓滿光凈無虧之物。古仙借金丹之名,以喻本來圓明真靈之性也。」黃裳《道德經講義自序》:「三教之道,聖道而已。儒曰至誠,釋曰真空,道曰金丹。要皆太虛一氣,貫乎天地人物之中者也。」金,乃先天葯的代號,亦先天精的代號。《參同契》:「金火相拘」。即元精、元神之相互制約。金生水,故水為後天精約代號。先後天之精同爐冶煉,五行攢簇,三家相見。即成丹。汪昂《勿葯元詮》:「道家所謂修鍊金丹者,即調養精、氣、神之功夫也。故日金丹之道、不外吾身。若修養之功夫純熟,則精神充足而內守,心性圓明以自照、恬淡虛無,若存若亡,即是金丹成熟,非真以藥物、火候修鍊金丹也。」薛道光《悟真篇》註:「金丹以月為本,出於庚金之方,會於坎水之元。金水相投,結成造化,謂之金丹。」陳致虛《金丹大要》:「金者,非雲金也。指鉛以為金也。鉛乃金銀之祖,故總題為金。蓋非世上金寶之金,非以凡間土石中出者。此金乃先天之祖炁,卻先於後天。大修行人擬太極未分之前,體而求之。即造真際。是以高仙上聖,於後天地已有形質之中,而求先天地未生之氣,乃以此氣煉成純陽,故名日丹。夫純陽者,乾也;純陰,坤也;陰中陽者,坎也;陽中陰者,離也。喻人之身,亦如離卦,卻向坎心,取出陽爻,而實離中之陰,則成乾卦,故曰純陽。以其坎心中爻屬金,故曰金丹。」《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丹之初成也,交合之際,未免籍陰陽二炁,已成之後,則漸以陽火煉成純陽之體。故自強不息,乾道也。丹成矣,故凝神以成軀而成仙。丹之初成也,藉五行以成其用,後則漸以真金養成純金之體。故通體之光,金色也。金變日色,故光;金象日性,故剛。曰金丹,又曰金仙。」

內煉符號。丹家以之比喻金丹。《清庵瑩蟾子語錄》卷六:「金者堅也,丹者圓也。釋氏喻之為圓覺,儒家喻之為太極。太極初非別物,只是本來一靈而已。本來真性永劫不壞,如金之堅,如丹之圓,愈煉愈明。釋氏曰○,此者真如也;儒家曰○,此者太極也;吾道曰○,此者乃金丹也,體同名異。」

大還丹

又稱大丹。宋代曾慥《道樞·華陽篇》:「腦中生髓,以髓還腦,其名曰大還丹。……肘後者,大還也。」清劉一明《修真後辨》:「大還丹名曰七返九還,金液大丹。」在得小還丹之後,「再加向上工夫,重安爐,復立鼎,將此還丹溫養之。以至虛極靜篤,貞下起元,復運陰符陽火,漸抽漸添,自無而有,自微而著。十月胎全,瓜熟蒂落,脫出法身,是曰大丹」。

中還丹

宋朝曾慥《道樞·華陽篇》:「心中生神,以神還心,其名曰中還丹……內觀者,中還也。」

小還丹

曾慥《道樞·華陽篇》:「腎中生氣,以氣還腎,其名曰小還丹。……龍虎交者,小還也。」清劉一明《修真後辨》說:「小還丹名曰金丹。……所謂小還丹者,後天中返先天,以鉛制汞,以水濟火,以金公配姥女,以黑虎駕赤龍,以烏龜吞朱雀,以他家制我家,還其我家之故物,復其我家之本真,乃還元之道。所以名曰還丹,又曰金丹。經雲『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者,即此小還丹也。所言小者,僅還其元,復其當年之原,本如虧者而又足,去者而復還。此丹雖還,尚未經火炬煉,一時不謹,猶有得而復失之患,故曰小還。」

陰丹

內丹中的還精之術。《雲笈七籤》卷六四《王屋真人口授陰丹秘訣靈篇》:「陰丹者,還精之術也。黃帝問道於廣成子曰:『無勞爾形,無搖爾精,守此之道,可以長生。』此之謂也。混元皇帝《道德經》云:『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也。』河上公注云:『人以精為根,以炁為蒂。』亦此之謂也。又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強骨之道,亦此之謂也。《黃庭經》云:『日月之華救老殘。』陰陽相合,故謂日月之華。亦此之謂也。《黃庭經》云:『耽養靈樞不復枯,閉絕命門保玉都。』命門,即精室之下是也。玉都,即五藏是也。無欲,即四肢無病,根葉俱茂,方可長生。」陰丹又稱閨丹,乃以還精補腦為要旨的房中補導功夫,即采陰補陽的泥水丹法。

人元金丹

指通過男女雙修而得到的內丹。道教內丹家認為,修鍊內丹有三種途徑,最上乘為「天元大丹」,直接「盡性了命」;下乘為「地元神丹」,通過燒煉外丹,「擒砂制汞」而成;中乘為「人元金丹」,通過男女雙修,移花接木而成。《大成捷要·集古丹經目錄棄言》:「道本一理,法分三元,天元、地元、人元是也。丹宗九品准三成,初成、中成、上成是也。其三元丹經分而言之,天元曰大丹,地元曰神丹,人元曰金丹。……在天元盡性了命,地元擒砂制汞,人元移花接木。」以「人元金丹」了道陰陽修鍊的代表作有《金丹真傳》、《醒道雅言》、《玄要篇》、《敲爻歌》等書。有的丹書亦有天元神丹,人元大丹,地元靈丹之分。

天元人元

李涵虛《道竅談》:「天命之謂性,理從氣出,天元也;盡性以至命,氣從理出,人元也。上德無為,不以察求,清靜之功也,曰天元;下德為之,其用不休,返還之道也,曰人元c上德之士,得天甚厚,然猶有清靜修持,必將元氣元神,煉為至清至虛,化為正等正覺。乃克盡乎天元之理,是天元非上德現成之事也。其以上德為天元者,以其故我無虧,自與天元相近耳;下德之士,得人最多,故先有還返妙蒂,必將陰丹陽丹,打成一團一片,煉人大無太虛,乃克全乎人元之道。是人元非下德現成之體也。其以下德為人元者,以其自他有耀,故號人元之術耳。」

三元丹法

陳攖寧《琴火重光讀者須知》:「仙家丹法,大別為四:天元謂之神丹,言其神妙莫測;地元謂之靈丹,言其奪造化靈氣;人元謂之還丹,言其還我固有;黃白謂之金丹,言其點石成金。地元能點金,又能服食;黃白只能點金,不可服食。此乃二者不同之處。」丹經多將一種天人感應而成的丹藥,服後可立地而飛升之物,稱天元神丹。後世亦有將清凈孤修丹法稱天元丹法。人元丹法泛指清凈和陰陽兩派的性命雙修丹法,後世亦有專指陰陽丹法者。地元丹法即外丹黃白朮。

五丹

《道樞·華陽篇》:「辰巳之交,采肝之精英,其名曰青金丹;未申之交,采心之精英,其名曰紅液丹;子午之交,采脾之精英,其名曰黃芽丹;戌亥之交,采肺之精英,其名曰西華丹;丑寅之交,采腎之精英,其名曰太微丹。凡有一丹。斯可以壽百齡矣。五丹煉聚,久視之法也。」

三乘丹法

內丹修鍊的三個階段或三種功法。《靈寶畢法》分內丹法為小乘、中乘、大乘。其中小乘丹法列為四門:匹配陰陽、聚散水火、交媾龍虎、燒煉丹藥,修成者可得安樂延年之人仙;中乘丹法列為三門:肘後飛金晶、玉液還丹、金液還丹,修成者可得長生不死之地仙;大乘丹法列為三門:朝元鍊氣、內觀交換、超脫分形,修成者可得超凡人聖之天仙。此三乘之法又與《鍾呂傳道集》所謂「鍊形成氣,鍊氣成神,煉神合道」相合。施肩吾《西山群仙會真記》列內煉法門與《鍾呂傳道集》同。五代譚峭《化書》強調「道之用」為:「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然而.丹家多以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劃分修鍊階段。元李道純《中和集》稱此為「三段工夫」,並依此細分出「漸法三乘」。

三品丹法

以成仙的品位設立的上、中、下三種修鍊方法。南宋白玉蟾《修仙辨惑論》:「以身為鉛,以心為汞,以定為水,以慧為火。在片餉之間,可以凝結。十月胎成。此乃上品修丹之法;」「以氣為鉛,以神為汞,以午為火,以子為水,在百日之間,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煉丹之法;」「以精為鉛,以血為汞,以腎為水,以心為火,在一年之間,可以融結。九年成功。此乃下品煉丹之法。」又說:「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為藥材,以行住坐卧為火候,以聽乎自然為運用;中品丹法,以肝心脾肺腎為藥材,以年月日時為火候,以抱元守一為運用;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氣液為藥材,以閉咽搐摩為火候。以存想升降為運用。」此說與《靈寶畢法》·「三乘之法」的道理基本相同,而丹法之具細處則又有殊異。

上三品法

《中和集·上三品》:「定觀鑒形,存思吐納,摩撫消息,八段錦,六字氣,視頂門,守臍蒂,吞津液,攪神水,或千口水為活,或指舌為赤龍,或探身令熱為火候,或一呵九摩求長生,或煉稠唾為真種子,或守丹田,或兜外腎,至於煮海觀鼻,以津精涎沫為葯,乃上品之下也。」「閉息行氣,屈伸導引,摩腰腎,守印堂,運雙睛,搖夾脊,守臍輪,或以雙睛為日月,或以眉間為玄關,或叩齒為天門,或想元神,從頂門出入,或夢遊仙境,或默朝上帝,或以昏沉為入定,或數息為火候,或想心腎黑白,二氣相交為既濟,乃上品之中也。」「搬精運氣,三火歸臍,調和五臟,十六觀法,固守丹田,服中黃氣,三田還返,補腦還精,雙提金井,夾脊雙關,握固內視,種種般運,乃上品之上也。」

中三品法

《中和集·中三品》:「休糧辟穀,忍寒食穢,服餌權術,曬背卧水,日持一齋,或清齋,或食物多為奇特,或飲酒不醉為驗,或減食為抽添,或不食五味而食三白,或不食煙火食,或飲酒食肉,不惜身命,自謂無為,或翻滄倒海,種種捏怪,乃中品之下也。」「吞霞服氣,采日月精華,吞星曜之光,服五方之氣,或采水火之氣,或存思注想,遨遊九州為運用;或想身中二氣,化為男女,像人間夫婦交采之狀,為合和;一切存想,種種虛妄等法,乃中品之中也。」「傳授三皈五戒,看誦修習傳信,法取報應行考,赴取歸程,歸空十信,三際九接,瞻星禮斗,或持不語,或打勤勞,持守外功。以上有為,乃中品之上,漸次近道也。」

下三品法

《中和集·傍門九品下三品》:「御女房中,三峰采戰,食乳對爐,女人為鼎,天癸為葯,產門為生身處,精血為大丹頭,鑄雌雄劍,立陰陽爐;謂女子為純陽,指月經為至寶,采而餌之,為一月一還;用九女為九鼎,為九年九返;令童男童女交合,而采初精,取陰中黍米,為玄珠。至於弄金花,弄金槍,七十二家,強兵戰勝,多入少出,九淺一深。如此邪謬,謂之泥水丹法,三百餘條,此大亂之道也。乃下品之下邪道也。」「又有八十四家接法,三十六般采陰,用胞衣為紫河車,煉小便為秋石,食自己精為還元,捏尾間為閉關,夫婦交合,使精不過為無漏,采女經為紅圓子;或以五金八石,修鍊為丸,令婦人服之,十月後產肉{土鬼}為至葯,采而服之。如此謬術,不欲盡舉,約有三百餘條,乃下品之中外道也。」「拔灰弄火,至於靈砂外葯,三遜五假,金石草木,服餌之法。四百餘條,乃下品之上外道也。」

頓法

指在修鍊中,直接煉「高深」功夫,或短期內完成本該分幾個階段進行的功法。頓法及其頓悟,原出佛教禪宗中。如《禪源諸詮集都序》中:有雲先因漸修功成,而豁然頓悟;有雲先須頓悟,方可漸修者;有雲頓悟頓修者等。李道純《清高瑩蟾子語錄》卷六:「頓法是以精、氣、神三元藥物,下手一時都了」。另據《性命圭旨》元集《順逆三關說》,在修鍊中,修上一關兼下兩關者,為頓法。若徑做煉神還虛者,功夫到虛極靜篤時,精自化氣,氣白化神,即關尹子忘精神而超生之旨也。

頓悟

牧常晁《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卷三:「不循模範,直證之者,謂之頓悟。」

漸法

指在修鍊中循序漸進,功法步步深入。《天隱子·漸門》:「易有漸卦,道有漸門。人之修真達性,不能頓悟,必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李道純《清庵瑩蟾子語錄》卷六把內丹修鍊也分為漸、頓兩種,認為漸教起手之初,煉精化氣,次鍊氣化神,然後煉神還虛;在《中和集》卷二中,他又提出漸法三乘,即下乘為安樂之法,中乘乃養命之法,上乘乃延生之法。又據《脈望》卷一:「蓋自三關自有為人無為者,漸法也。」

微學

亦稱「漸法」。牧常晁《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卷三:「因循器象,而後證者,謂之微學。」

漸法三乘

內修金丹的三個階段。元李道純《中和集》以漸法三乘表述內丹修鍊過程中循序漸進的三個階段:「下乘者,以身心為鼎爐,精氣為藥物,心腎為水火,五臟為五行,肝肺為龍虎,精為真種子,以年月日時行火候,咽津灌溉為沐浴,口耳目為三要,腎前臍後為玄關,五行混合為丹成。此乃安樂之法。其中作用百餘條,若能忘情,亦可養命。」「中乘者,乾坤為鼎器,坎離為水火,烏兔為藥物,精神魂魄意為五行,身心為龍虎,氣為真種子,-年寒暑為火候,法水灌溉為沐浴,內境不出、外境不入為固濟,太淵、絳宮、精房為三要,泥丸為玄關,精神混合為丹成,此中乘養命之法。其中作用數十條,與下乘大同小異,若行不怠,亦可長生久視。」「上乘者,以天地為鼎爐,日月為水火,陰陽為化機,鉛汞銀砂土為五行,性情為龍虎,念為真種子,以心煉念為火候,息念為養火,含光為固濟,降伏內魔為野戰,身心意為三要,天心為玄關,情來歸性為丹成,和氣薰蒸為沐浴,乃上乘延生之道,其中與中乘相似,作用處不同。亦有十餘條、上士行之,始終如一,可證仙道。

最上一乘法

《中和集』最上一乘》:「夫最上一乘,至上至真之妙道也。以太虛為鼎,太極為爐,清靜為丹基,無為為丹母,性命為鉛汞,定慧為水火,窒慾懲忿為水火交,性情合一為金木並,洗心滌慮為沐浴,存誠定意為固濟,戒定慧為三要,中為玄關,明心為應驗,見性為凝結,三元混一為聖胎,性命打成一片為丹成,身外有身為脫胎,打破虛空為了當。此最上一乘之道,至士可以行之。功滿德隆,直超圓頓;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性命圭旨》稱此最上一乘丹法為「煉虛合道」。

內丹三要

指內丹三大要件:鼎爐、藥物、火候。元陳冲素《規中指南》:「內丹之要有三,曰玄牝、藥物、火候。」又據《修真十書·陰符髓》:「三要者:玄牝、玉戶、金關」。

內外三要

《金丹問答》說:「何謂內三要?答曰:第一要,大淵池也。第二要,絳宮也。第三要,地戶也。」「何謂外三要?答曰:口之與鼻共三竅,是神氣往來之門戶。下功之際,調鼻息,緘舌氣,閉兌也」。

二、基本術語

二點

指構成萬物的二種基質:質點、靈點。扈大中《性命法訣全書》序:「蓋自天地未辟之際,不過混沌一炁,胞孕育陰陽,含有質點、靈點。宇宙萬物,悉包羅此二點,作合其造有天地,即有人物。唯人最靈,秉天地自然之造化,亦可致中和而位育焉。」另據近人邊治中《中國道家宮廷回春養生長壽秘傳寶典·道家各派養生概論》,稱元神、元陽為人身之二點:「人身只此元神、元陽二點。神歸元才為性,陽歸元才為命。所謂母音,生天地之本,混濁未分者也。神為精氣。陽為色喪,喪卻元陽,則性命隨陽盡而盡矣。故須知煉元陽、元神,毋令外馳,元神攝元陽,元陽以養元神,自天外泄之患,久久龍降虎伏,金丹可圖

二極

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篇》:「太極有二理:自運行而言,則曰時候,雖天地不外乎一息;自凝結而言,則曰真種,雖一黍可包乎天地。宿蟄歸根,曼息杳冥,是為時候太極;孕字結實,交姤結胎,是為真種太極。人能保完二極而不失,則可以長生,可以不化,豈止窮年令終而已哉!」薛陽桂《梅華問答編》:「就太極有統體之太極。物物之太極。統體之太極,天地人物統一太極也。物物之太極,一物各具一太極也。是太極也者,乃理氣之渾名。理是氣之條理,氣是理之生氣。程子曰:『言理不言氣不備,言氣不言理不明。二之則不是。朱子曰:性即理也,則命即氣也。』是以太極言理可也,言性可也,言命亦可也。」

二五

汪啟濩《性命要旨·補遺篇》:「周子云:『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何謂二五?二者,六二居內,卦中女陰也。五者,九五居外,卦中男陽也。內外、男女、陰陽合,化為真一之陽,所謂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也。」

兒產母

丹法以後天識神為火,先天元神為木;後天腎水為水,先天元精為金。按五行生剋之理,金生水,則金為水之母;木生火,木為火之母。丹法則顛倒用之,金木為水火所生,即從後天腎水識神產出元精元神,所以叫作「兒產母」。這是丹道逆修返本的過程。《悟真篇》:「震龍汞出自離鄉,兌虎金生在北方。二物總因兒產母,五行全要人中央。」清劉一明註:「木本生火,而火反生木。金本生水,而水反生金,是謂兒產母

《中華道教大辭典·第九類·內丹學》辭條(二)

九鼎

王慶升《三極至命簽蹄》:「九鼎總敘:指心為九鼎者,以心上通七竅,下通二陰也。所謂『包含萬象體,不黑一絲頭』者也。指絳官為九鼎者,以絳宮上通七節,下通兩腎也。所謂『三彭走出含陰宅,萬國來朝赤帝宮』者也。指密戶為九鼎者,以有天靈九宮也。二者所謂『從此變為乾健體,潛藏飛躍總由心』者也。指子時為九鼎者,以甲己子午皆數九也。所謂正一陽初動,中宵漏水者也。指一月為九鼎者,以一月有九還也。指一年為九鼎者,以一年有九轉也。所謂『一月一還為一轉,一年九轉九還同』者也。指三年為九鼎者,以年成三性,三年成九性也。所謂『三鉛只得一鉛就,金果仙桃已露形』者也。指九載為九鼎者,以一載煉一丹,九載煉九丹也。所謂『一載生幾個,個個會騎鶴』者也。」

九患

《七域修真證品圖》:「學道者有九患,皆人之大病。若審知患病,則仙可得矣。九患者,一患有其志而無其時,二患有其時而無其友,三患有其友而無其志,四患有其志而無其師,五患有其師而不學,六患能學之而不勤,七患能勤而不能守道,八患能守道而志不固,九患能固其志而不能久。故曰常人者千,而知道者一;知道者千,而修道者一;修道者千,而專精者一;專精者千,而勤久者一。修而勤久,道可冀矣!」

九難

指九種有損內煉的因准。《鍾呂傳道集》列出九難為:衣食逼迫、尊長邀攔、恩愛牽纏、名利縈絆、盲師約束、災禍橫生、議論差別、志意僻怠、歲月蹉跎。免此九難,方可奉道。九難之中,或有一二不可行持,但以徒勞而不能成功者也。《呂祖志》中,亦有鍾呂答問,無「尊長邀攔」(第二難),而有「時世亂齋」(第九難)。《高上月宮太陰元君老道仙壬靈寶凈明黃素書》序例《黃帝素書人道品》中的九難分別為:衣食逼迫,貪心而隨之,一也。尊長約束,世事旋集,二也。妻兒牽連,愛憂過計,三也。名利縈絆,不肯自已,四也。疾病相煎,功未圓就,五也。不慎擇師,旋服未服,六也。議論差別,又即生疑,不能專一,七也。志意懈怠,始勤終忘,八也。日月蹉跎,不能成功,九也。如此皆令人中變,凡遇此境,便須勉力向前,不求目前之事,則可以成矣!」

九三

金精之陽數。《悟真篇》:「二八誰家奼女,九三何處郎君。」翁藻光《悟真篇註疏》解注說:「九三。陽數也,郎君即我之陽丹也,又曰金精。」仇兆鰲《悟真篇集注》說:「二八者,-十有六。九三者,二十有七,取其陰陽少壯,兩相配當也。郎含木液,女產金精,得真土而卻成三姓,即所謂『三家相見』者。」

七寶

《太上老君內日用妙經》:人身之精、血、炁、髓、腦、腎、心「是七寶,歸身不散,煉就大葯。」《道樞。血脈篇》:「身有七寶,亦知之乎?或曰何也?曰津也,水也,唾也,血也,神也。氣也,精也。」《修真十書·雜著捷徑》卷二一《西嶽竇先生修真指南》:「七寶者:神、氣、脈、精、血、唾、水也。」

七功

指丹家內煉的七段功夫。《性命圭旨·亨集》曰:「起手時,有救護補益之功;第二節,有流戊就己之功;第三節,有添油接命之功;第四節,有助火載金之功;第五節,火熾而有既濟之功;第六節。胎成而有沐浴之功;第七節,溫養而有乳哺之功,嬰九救出於苦海,此時到岸不須船,這著功夫方才無用矣。」

七昧

指修鍊中的七種愚蒙行為。《黃帝內傳》:「何謂七昧?王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聰,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團、足昧即不正、侖昧即不真。但心不亂即真矣,目不昧即咽矣。耳不昧即聰矣,口不昧即爽矣,鼻不昧即通矣,手不昧即固矣,足不昧即正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則一身不治,近於死也。」

七沖門

《黃帝八十一難經·四十四難》:「七沖門何在?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胃為賁門,會厭為吸門,大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合為蘭門,下極(肛)為魄門。故曰七沖門。」

七成九敗

《太上長文大洞靈寶幽玄上品妙經發揮》:「夫出世之事,有七般成,有九般不成,有七般成者:一者宿有緣份,二者得遇真師,三者便行實心,四者作真法,五者積其大行,六者信忠不退,七者不逢諸魔。如此七事,謂之全修。更有九者不成:一者不信不忠,二者有業魔障。三者勞己苦行,四者意狂心亂,五者不遇至人,六者不逢真理,七音得法不行,八者不持明德,九者不辨邪正。此是下鬼之見也。」

十魔

指在內功修鍊過程中,因掌握不當而至入魔的一些幻景。《鍾呂傳道集。論魔難》說:「所謂十魔者,凡有三等,一曰身外見在,二日夢寐,三曰內觀。並歸納為:六賊魔、富魔、貴魔、六情魔、恩愛魔、患難魔、聖賢魔、刀兵魔、女樂魔、女色魔。《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五所說十魔為:一曰天魔,二曰地魔,三曰人魔,四曰鬼魔,五曰神魔,六曰陽魔,七曰陰魔,八曰病魔,九曰妖魔,十曰境魔。《大丹直指》卷下中的十魔為:六欲魔,七情魔,富魔,貴魔,恩愛魔,災難魔,刀兵魔,聖賢魔,妓樂魔,女色魔。

十二辟卦

《周易》以陰陽之錯綜變化得六十四卦,其中十二卦叫作消息卦。辟者,君也,言此十二卦總統余卦,如同君主領袖臣下。十二卦中有息卦六,叫作太陽,即復、臨、泰、大壯、夬、乾;消卦六,叫作太陰,即姤、遁、否、觀、剝、坤。以上十二消息勢,代表一年十二月,亦喻一日十二辰,內丹家即用來表示煉丹火候節度。凡卦之六爻,五陰一陽,以陽為主;五陽一陰,以陰為主。其發展程序由下而上,以少為多之主。第一,復卦 ,五陰一陽;陰氣已極,陽氣復生,一日之中指夜半子時火候初起,一年之中應十一月。邵雍《恍惚吟》云:「恍惚陰陽初變化,氤氳天地乍迴旋,中間些子好光景,安得功夫入語言。」即形象地表達了子時陰陽變化和生物場的轉換。第二,臨卦 ,四陰二陽;陽氣漸進,指丑時進二陽火候,應十二月。第三,泰卦 ,三陰三陽;陰陽相承,寅時進三陽火候,應正月。第四大壯卦 ,二陰四陽;陽氣雖盛,猶含陰氣。卯時進四陽符候,應二月。第五,夬卦 ,一陰五陽;盛陽之際,尚余些微陰氣,辰時進五陽火候,應三月。第六,乾卦 ,純陽;巳時進六陽火候,應四月。第七, 姤卦 ,五陽一陰;陽極生陰,以陰為主,午時退陰符候,應五月。第八,遁卦 ,四陽二陰;陰氣漸盛,陽氣漸衰,未時退二陰符候,應六月。第九,否卦 ,三陽三陰;陰陽二氣,不相交通,申時遲三陰符候,應七月。第十,觀卦 ,二陽四陰;陰氣已盛,酉時退四陰符候。第十一,剝卦 ,一陽五陰;陰盛陽衰,純陰將至,戌時退五陰符候,應九月。第十二,坤卦 ,六爻純陰,亥時退六陰候,應十月。姤卦以前為陽火之候,姤卦之後為陰符之候。陽火主進,陰符主退,陰陽消息,循環不已。

大河車

三河車(大河車、小河車、紫河車)之一。指元氣沿子午任督脈運轉。其路徑由尾閭上升,經夾脊、玉枕至泥丸宮,然後下降鵲橋、重樓、黃庭,納入丹田。《鍾呂傳道集·論河車》:「肘後飛金晶,還晶入泥丸,抽鉛添汞,而成大葯者,大河車也。」又曰:「及夫肘後金晶入頂,黃庭大葯漸成,一撞三關,直超內院,後起前收,上補下煉,則大河車固當行矣。」《西山群仙會真記》:「自尾閭穴起,從下關過中關,中關過上關;自上田至中田,中田至下田而曰大河車也。」

小河車

指元氣在體內五臟問循環。《鍾呂傳道集·論河車》:「五行循環,周而復始。默契顛倒之術,以龍虎相交而變黃芽者,小河車也。」《西山群仙會真記》:「自腎炁傳肝炁,肝炁傳心炁,心炁傳肺炁,肺炁傳腎炁,而曰小河車也。」

大周天

為鍊氣化神階段所行人定功夫。即七日煉得大葯以後,便進入十月守關,行大周天火候,使炁化為神,神炁二化為一,元神純陽出景。大周天與小周天的區別在於,小周天是有為階段,大周天是無為階段;小周天采外葯運河車入下丹田,經上鼎泥九到下爐丹田而封存,大周天以黃庭中丹田為鼎,下丹田為爐;小周天講活子時,大周天講正子時;小周天用後天八封圖式,大周天用先天八封圖式;小周天循任督二脈運行,大周天只守小鼎爐氤氳二田之間,故大周天又稱「十月養胎」,實為人定煉性功夫。元陳致虛《規中指南》說:「夫坎離交媾,亦謂之小周天,在立基百日之內見之」;「夫乾坤交媾,亦謂之大周天,在坎離交媾之後見之。」《悟真篇》:「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胞中豈有殊。」實乃指「十月胎圓入聖基」。明伍守陽《天仙正理直論》說:「天固一也,而所用之工,有小大之異也:小者有間,大周則無間矣。小者有時,大周則無時矣。小者有數,大周別無數矣。」又說:「大周天之火,不計又象,固非有作,溫溫相續,又非頑無,初似不著有無,終則全歸大定。」

小周天

修鍊中精化為炁的煉藥功夫。丹功載葯循任、督二脈河車之路環行,如日月環行之周天有三百六十,天體黃道有三百六十度。《性命圭旨》:「天之行也,曰一周天,何其健歟?若吾身亦一小天地者,周天之行健也。……一屈一伸,一往一來,真有若日月之代明,寒暑之錯行,其殆天運之自然,是亦吾身一天地也。始而有意,終於無意。」伍守陽《天仙正理直論》說:「小、周天雲者,言取象於子、丑、寅十二時如周一日之天也。」小周天功夫能調節任、督二脈的陰陽氣血平衡。為煉精化炁階段之功夫。元陳虛白《規中指南》:「夫坎離交媾,亦謂之小周天,在立基百日之內見之。」此一功夫為「有為」之功,主要包括采、封、煉、止四個過程。「采」即採藥,靜坐中發生微動之元精,使其升華合神炁之真意。講究識清濁,明老嫩,分金水,計斤兩。採藥須靈活運用,用活子時,應玄妙機。「封」即封固,採藥後將所得精氣送入下田儲存,使不走漏,以伏神炁之真意。講究過中鼎,存下爐,送土釜,牢封固。封又分「初封」和「再封」,目的在於積累藥物,因為葯不足不可烹煉。「煉」即煉藥,又稱行小周天。積葯已足,即用河車方法烹煉。其步驟包括(1)升降運轉三百息,三百候。(2)大鼎爐升降(煉外葯),鼎爐即真炁運行及停留之重點。(3)小鼎爐烹煉(內葯自生後與外葯儲積會合而大葯漸凝)。(4)內葯爐中生,不採自生,與外葯會合凝結,用黃庭丹田之間,氤氳上下,七日間化成大葯。須用逆呼吸法。「止」即河車運轉三百六十候而停止,以陽光三現為驗,應防止「四現」,否則將走火傾危。小周天約需一百日方能煉就,故又稱「百日關」。如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所言:「自片餉結胎之後,百日而功靈」。明伍守陽也說:「夫小周天雲者,積之不過百日,則精不漏而返炁矣。」

三寶

指內煉的三個要素。魏伯陽《參同契》:「耳、目、口三寶、固塞勿發通。」張三丰《道言淺近說》:「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游,外三寶不透中而擾、呼吸綿綿,深入丹田,使呼吸為夫婦,神氣為子母。子母夫婦,聚而不離,故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動。常薰蒸於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混然子《還真集》上:「人身三寶:神、氣、精。先天三寶為三體自然之道,即元精、元氣、元神;後天三寶為三用有為之道,即交感精、呼吸氣、思慮神。夫人自有三寶者,皆從天地中來,居先天而生,妙體混成;在後天而化,因質感合。非先天不能坐生後天,非後天不能成先天。此二者之理,一體而分化,不可失後損先也。是故以元精鍊交感精;以元氣煉呼吸氣;以元神煉思慮神。三物混成,與道合真。自然元精因而交感之精不漏;元氣住而呼吸之氣不出;元神全而思慮之神不起。修仙之法無它,全此三者而已矣。祖師所謂精全不思欲,氣全不思食,神全不思睡。」《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道、經、師者,為外三寶也。內三寶者,精、炁、神也。」王常月《龍門心法》:「三寶者,道、經、師也:道本虛空,無形無名,非經不可以明道;道在經中,幽深微妙,非師不能得其理。」

三變

丹家人體生成論的三階段。伍守陽《天仙正理·道原淺說篇》:「稟此陰陽二炁順行,隨其自然之變化,則生人;逆而返還,修自然之理,則成仙、成佛。是以有三次變化,而人道全。」註:「人道者,生身成人之道也。一次變化,是父母初交,二炁合為一炁,而成胎也。二次變化者,是胎完十月」,有炁為命,有神為性,而將產也。三次變化者,是產後長大成人,精炁盛極,十六歲時也。謂之『三變』。」又:「順行人道之三變者,言一變之關,自元炁而合為一炁也。父母二炁初合一於胞中,只是先天一炁,不名神炁。及長似形,微有炁,似呼吸,而未成呼吸,正神炁將判未判之時。及已成呼吸、而隨母呼吸,則神、炁己判,而未圓滿之時。但已判為二,即是後天。斯時也,始欲立心立腎。而欲立性立命矣。神已固,藏之於心『炁已固,藏之於臍,及至手足舉動翻身,而口亦有啼聲者,十月足矣。則神炁在胎中已全。此二變之關,言一分為二也。出胎時,先天之炁仍在臍,後天之氣在口鼻,而口鼻呼吸,亦與臍相連貫。先天之炁仍在心,發而馳逐,為情慾。由是炁、神雖二,總同心之動靜為循環。年至十六歲,神識全矣,精炁盛矣。到此則三變之關在焉。或有時而炁透陽關,則情慾之神,亦到陽關。神炁相合,則順行為生人之本。此炁化精時也。謂之三變者如此。」

三車

丹家三種運藥方式。尹真人《性命圭旨》:「金滿三車奪聖機,沖開九竅過曹溪。」李涵虛《三車秘旨》:「三車者,三件河車也。第一件運氣,即小周天子午運火也。第二件運精,即玉液河車,運水溫養也。第三件精氣兼運,即大周天運先天金汞,七返還丹,九還大丹也。此三車者,皆以真神、真意,斡乎其中,人能知三車秘諦,則精、氣、神三品圓全,天、地、人三仙成就。運氣功夫,所以開關築基,得葯結丹也。運精功夫,所以抽坎鉛、制離汞,煉己性也。運先天精氣,丹家名汞迎鉛入,情來歸性,七返九還之事也。」《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八:「三河車:採藥進火,添汞抽鉛,曰小河車。大葯漸成,上補下煉,曰大河車。還丹鍊形,合道入仙,曰紫河車。道家三車:聚火而心行氣,使以治疾病,曰使者車。陰陽合,水火同,靜中聞雷霆之聲,曰雷車。心為境役,感物氣散,以成衰老且病,曰破車。醫家三車:牛車,自尾閭運氣,上升泥丸、絳宮者。鹿車,小腸、膀胱運小水者。羊車,大腸運火數。」三車之說,起於釋門用語。《妙法蓮華經》卷三《譬喻品》:「長者告諸子言: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用以比喻菩薩、緣覺、聲聞等大、中、小三乘。近人王休,則指三車為用火時之三階段。《悟真篇丹法要旨》:「丹法在講運火採藥時,用火候有三個階段:即羊車、鹿車、牛車。由尾閭關至夾脊關,細步慎行,如羊駕車之輕柔;由夾脊關至玉枕關,巨步急奔,如鹿駕車之迅捷;由玉枕至泥丸,因玉枕關極細極微,必需用大力猛衝,如牛駕車之奮猛。此種比喻,必須有葯時才用。所謂:載金三車,宜上崑崙。」《道樞》則以牛、羊、鹿共為一車,另加河車、火車以足數。《百問篇》:「純陽子曰:『三車何謂欽?』正陰子曰:『前後微脅者,大牛車也,羊、鹿車也。胃脘者,河車也。天河也,水府真一之氣,從天內來,通於口鼻,故曰河車者也。臍之下者,火車也。』」

三丹

指內丹修鍊的三個層次。《修真辨難參證》:「下丹者,煉精化氣;中丹者,鍊氣化神;上丹者,煉神還虛。三丹之名,就層次而言、到的還虛地步,精氣神混而為一氣,是為金液大還丹也。」馬珏《丹陽真人直言》:「三年不漏下丹結,六年不漏中丹結,九年不漏大丹結。圓備此名九轉大功、亦名三千功滿」。

三道

即黑道、赤道、黃道,為人體內修的三條重要通道。《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編》:「蓋按人身有三道,曰黑、曰赤、曰黃。黃道,循腎前臍後中縫直升,是由脊前心後中縫直透泥丸者:赤道,則由絳逆循,會黑附黃,順升抵鎮,復又會黑附黃而歸降;黑道,由海會赤,附黃逆循,穿間而透枕,復由鎮位,會赤附黃,循額抵池,順下絳宮,復歸於海。三道蹊徑如此,而其得名之由,世鮮知之,其實身心意三寶是也。心屬乾,乾之本位在離,其色赤,故名赤道,實即我身任脈也。任性炎上,學必使之下降。身屬坤,坤之本位在坎,其色黑,故曰黑道,實即我身督脈也。督性潤下,學必使之上升,此之謂顛倒陰陽,蓋以督陽而任陰也。曰督曰任者,義取乾健坤順焉爾。意屬土,其色黃,故曰黃道。成說則如此,個中玄義,亦難盡說,即如經以赤黑曰人道,而以黃曰仙道。」

三島

原指海上仙人居住的三島,丹家借指人身之三島。《鍾呂傳道集·論水火》:「凡身中以水言者,四海、五湖、九江、三島……。」又說:「項曰上島,心曰中島,腎曰下島。」

三定

一曰心欲其定。定其心使寂然安靜,無思無慮,妄想不起,一念不生。不依一法,而心常定,有事無事,常若無心。及得真定、便至心光普發,一靈不昧,是為真心。二曰氣欲其定。氣定息住,先天氣與後天氣打成一片,而得「真胎息」。此屬命功,修之可延年益壽。三曰神欲其定。神定氣閑,神住氣注,乃煉功最要緊的工夫。《定神經》:「分息不定不結丹,分神不定不成仙。」即以定神為長壽之要點。或曰安定、滅定、泰定。《三論元旨》:「夫攝心住一,名為安定。灰心忘一,名為滅定。悟心真一,名為泰定。」

三法

①指自在法、權度法攻磨法三種修道方法。劉一明《修真辨難》:「大道作為之法。有上、中、下三法,在人量力而行之。上等法乃自在法,中等法乃權度法,下等法乃攻磨法。自在法者,頓悟圓通,一了百當,凈保保,赤洒洒,圓陀陀,光灼灼,行、住、坐、卧,不離這個。如明鏡止水,無物不照,無物能瞞,從容中道,安而行之,天人合法也。權度法者,後天中返先天,順道中行逆道,以真化假,借假全真,隨機應變,因事制宜。利而行之,內外相濟也。攻磨法者,秉性魯鈍,識見不大,必須心地下功,全拋世事,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千磨百鍊,擇善固執,苦人之所不能苦,受人之所不能受,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從一切艱難苦惱處,狠力作造,忽的露出本來面目,從此再下實落工夫。與上、中之法,同一揆轍,此勉強而行之。以己求人也。」②指保精、引氣、服餌三種修仙法。《雲笈七籤》卷三三《行氣》:「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氣、服餌。凡此三事,亦階淺至深,不遇至人,不涉勤苦,亦不可卒知之也。然保精之術,列敘百數;服餌之方,略有千種。皆以勤勞不強為務。故行氣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獸,可以止瘡血,可以居水中,可以辟饑渴,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胎息者,不復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

三返

謂收視返聽,三寶合煉的狀態。《黃帝陰符經》元王道淵註:「其三返有二說:外三返乃眼耳口,內三返乃精氣神也。二六時中,外則回眼光,凝耳韻,緘口氣,晝夜返顧於中,不可須臾間隔;內則混成三寶,不可磋過天機,當鉛見癸生之時,便當懸黍珠於空玄之中,握固不動,飛神沉下海底,煉精化氣,迫逐度上南宮,補離作乾;繼此已往,鍊氣化神,直下黃庭而止,巽門雙開,大火煅煉。片餉之間,煉神還虛,虛空朗朗,復其性初,此乃性命雙修之道。」

三光

《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四「三光紫蓋」註:「天上三光:日、月、星。人之三光:兩目與心。日月失度,星辰留伏,天地災變。目有所惑,心有所感,身體傾危。」

三觀

指通過觀心、觀形、觀物以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李道純註:「絕欲之要,必先忘物我。忘物我者,內忘其心,外忘其形,遠忘其物。三者既忘,復全天理。是名大,即良止之義也。」白雲翁曰:「內觀欲心,而無欲心;外觀色心,而無色心;遠觀外物,而無外物。如此三無盡,可謂得其道矣。」

三還

《道樞·華陽篇》:」腎中生氣,以氣還腎,其名曰小還丹。心中生神,以神還心,其名曰中還丹。腦中生髓,以髓還腦,其名曰大還丹。龍虎交者,小還也。內觀者,中還也。肘後者,大還也。」

三火

即民火、臣火、君火。合稱三陽。《道樞·眾妙篇》:「至遊子曰:『吾常聞三火之說,民火者,外腎也。日落之際,收民火二十七次,聚水三十六,作一口咽,至丹田中,微著力搐外腎一次,茲乃水自上而下,外腎民火自外而入,水火相溉也。臣火者,內腎也。當行煮海於戌亥之交,先以左手兜外腎,右手搓臍下,引起臣火煮丹田,使陰消而陽長。左右兩手,各行八十一為一通。君火者,心也。亥後靜坐,以心意繞丹田,先左後右,各旋轉八十一匝,或三百六十匝,乃心之君火下降,與內腎臣火、民火相合,三火聚而結丹,謂之周天火候。」《西山群仙會真記》卷四《真水火》:「三火者:膀胱民火,腎為氏火,心為君火。」又《太上九要心印妙經》:「三陽者,三火也:以精為民火,以氣為臣火,以心為君火

三老

①指泥丸之真陽:《黃庭內景經》:「注念三老子輕翔:」李涵虛註:「三老者,泥丸之真陽,玉帝之賓老.名三素老君。一名罕張翁。《大洞經》曰『真陽帝賓老」。又曰:『三老素罕張』。又曰:『三素生泥丸』。又曰:『老君罕張上』是也。注念三老者,寄意於泥丸。」②指腑臟諸神。同書「三老同坐各有朋」李涵虛註:「三老同坐,又雲各有朋者蓋煉精之先,必合胃、脘二神,與中間黃寧,同消水谷,乃能化食成精,而助延年之本。《大洞經》云:『內有黃寧童,左有堅玉君,右有帝昌皇』是也。黃寧即脾神,堅玉居左,主管胃氣,帝昌居右、分散胃氣。此三老同坐也。煉精之時,必合保肝通肺之神,與黃寧同事。乃能化精成炁。仙經云:『命門合精延,守我身黃寧,左攜元素君,右攜朱郁靈』是也。修行之士,必取命門真氣,和合腎精,以延其年。總要在黃庭宮內,守我脾神。左友保脾之元素,右交通肺之朱郁,同心合意為之,此三老同坐也。至於煉炁之時,必以黃老元君,內轉金母為木母,外轉木公為金公,然後嬰來配奼,以金合木,結而成胎。此亦三老同坐也。三老者,同心三人也。三關三煉,各有同心,故云各有朋也。」

三滿

指炁滿三丹田。《太清中黃真經》卷上《內養形神章第一》:「若要絕水谷,只在自看任持,亦不量時限遠近,亦有一月或五十日,亦有一百日,但絕其湯水者,三丹田自然相次停滿。三十日下丹田滿,六十日中丹田滿,九十日上丹田滿。下丹田炁足,臟腑不飢;中丹田滿者,炁滿,體無虛贏;上丹田滿者,凝結,容色殊光,肌膚充盛。三焦平實,永元所思。神凝體清,方曉是非。下丹田滿者,神炁不泄;中丹田滿者,行步超越;上丹田滿者,容色殊麗。既得三部充實,自然身安道泰,乃可棲心聖境,襲息胎仙。此為專氣之妙門,求仙之上道也。」

三命

①指內煉中存精、存神、存氣三種功夫。《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丹陽又問:『何者為三命?』祖師答曰:《黃庭經》云:存精是元始天尊;存神是太上道君,存炁是太上老君。名曰三命也。②指女丹中的紫、白、黃三體位及月經之三色。《女金丹》下卷:「女子原來有命三,紫白黃光不似男。少上衰中成在下,關頭-路要深詣。」指出:「女命有三;紫、白、黃是也。光之黃者,丹田生丹之處也;白者,胎元結胎之地也;紫者,血元生血之海也。其在上者為陽穴,在中者為黃房,在下者為丹田。天癸滿一斤之數,丹田真元之氣足上升,血元生血,陽極變陰,化濁經而流形於外,故少則從上;及其衰也,天癸耗盡,氣不能上升以生血,而腰干血涸,則經無矣。故衰則從中;若欲修成乾體,須從下田運上陽穴,神火熏蒸,使經變黃,黃變白,白化無,形自隱矣。故曰成則從下,與男子不同。不識此關頭,則丹不成。」③指人之命運的三種結局。《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三命:一曰罰命。行不善,天所亡。二曰疾命。邪欲多,病所生。三曰度命。眾命之數,紀物之終。」

三年

指著手內煉的三個年齡段。《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修真品有三:上年、中年、下年。上年者,二十、三十也。中年者,四十、五十也。下年者,六十、七十也。上年者,早悟大道、識達玄微,髓壯骨堅,筋全肉滿,從容履道,無不成功。中年者,悟道已晚,筋肉骨髓,各有其半,處在進退,如日中之功。下年者,骨髓筋脈,十有二三,猶可補修,如日暮功矣。」

三奇

《黃帝太乙八門入式訣》卷上《三奇合門法》:「天有三奇:日、月、星;地有三奇:乙、丙、丁;人有三奇:神、氣、精;門有三奇:開、休、生。合乙、丙、丁,便是吉門。」《道樞·入葯鏡上篇》:「三奇者:精、氣、神也。」同書《混元篇》:「夫不能長生者,失本元、破三奇而已。故元氣破、則不足,其神亡矣。神亡而氣不足,自然不合於天地之行動焉。夫失其三奇者,復依根元而修之,則三奇自足矣。」又:「神者,脾之氣也。氣者,金、水之氣也。精者,火、木之氣也。三奇者,隨母之榮衛經絡而用於身,至於中鬲元宮雙乳之下,故十日之內,生膜一重,其膜上出金液白膏。三十日之內,其膏滿,液奔湊而出,流於元宮,灌溉於三奇矣。」

三全

指精滿、氣足、神旺,即精氣神三全,屬於丹法的築基功夫。內丹理論認為,在煉精化氣入手以前,必須先祛病補虧,達到三全。使生命力旺盛,才能正式研修丹道。所謂「大丹不漏要三全,苦行難成恨惡緣。」關於三全的標準,丹經中有「精滿不思欲,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之說。而丹家在指導時主要是觀察煉者的眼睛、牙齒、聲音來判定進益程度。即口訣所稱:「神足現於目光,氣足現於聲音。精足現於牙齒」。另外,丹田緊滿如石,步履輕柔如飛,每當開始行功,則葯源活潑,天機暢旺,水質清真,這些都是三全的具體表現。

三身

指自有身、離合身、妙無身。《三極至命簽蹄》紫清白真人《金液大還外丹訣》「身在雲端」句註:「身有三:一曰自有身。所謂『養就嬰兒我自做,非是爺精娘血』者也。二者離捨身。謂『坐在立亡,身外有身』者也。三者妙無身。所謂『聚則成形,散則成氣』者。既證自有之身,是為地仙。仙胎飛入泥丸,泥丸為崑崙峰,乃在自己雲端也。次證離合之身,是為神仙。胎仙脫殼躡雲,乃形雖處地,而神在雲端也。及證妙無之身,是為天仙。神超碧落,形涉太虛,乃形與神同在雲端也。金液還丹之妙,至於身在雲端,是為不空之空矣。」

三意識

指常意識、潛意識、元意識。胡孚琛《道教與仙學》:「人的意識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常意識(日常認知的心理層次)、潛意識(弗洛伊德研究的層次,可誘發為各種慾望、夢境。內丹過程中的多種魔境,也是潛意識作怪)、元意識。元意識是人在漫長的生物進化中遺傳下來的億萬年的記憶,它在神經系統中的定位,大約在人腦的舊皮質區等動物進化中遺留下的部位。人在三十六億年(特別是近二點三億年)的生物進化中遺留在頭腦中的這個尚未開發的信息庫,無疑具有巨大的潛力。內丹功法,實際上就是控制和調節人的身心系統,凝鍊常意識、凈化潛意識、發掘元意識的一套心理程序。」

三忘

指耳、目、鼻不執於外物而內視返聽的內煉功夫。《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大抵忘於目,則神歸於鼎而燭於內,蓋綿綿若存之時,目垂而下顧也。忘於耳,則神歸於鼎而聞於內,蓋綿綿若存之時,耳內聽於下也。忘於鼻,則神歸於鼎而吸於內,蓋真息既定之時,氣歸元海之理:合而言之,俱忘而俱歸於鼎而合於內矣。」《參同契》:「耳目口三寶,固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亦此意。

三性

又稱「三姓」、「三家」、「三物」。在內丹典籍裡面,一般指元神、元精、元氣或木液、金精、意土。因為木生火,故木液指心火中真陰,又稱神水;金生水,故金精指腎水中真陽,又稱神火;意即潛意識,用意控制精、氣、神的凝合修鍊,能起中間媒介作用,所以丹經中常稱真意為「媒」或「黃婆」,於五行則為「土」,故稱意土。《悟真篇》下卷:「二八誰家奼女?三九何處郎君?自稱木液與金精,遇土卻成三姓。」劉一明《悟真直指》解釋說:「木之液為火,木生火為一姓;金之精為水,金生水為一姓;土居中央為一姓。此五行而分為三姓,三姓相會合為一姓,是謂五行全。比之修道者,元性元神為木火一姓,元情元精為金水一姓,元氣為一姓,此三姓為內三姓。」有些內丹家認為先天精、氣、神化為後天身、心、意,故身心意也稱三姓、三家。《性命圭旨。元集》:「身、心、意謂之三家。……身心意合,則三家相見,結嬰兒也。」《中和集》卷之四《玄理歌》:「身心意定共三家,鉛汞銀砂同一祖。」

三一

在內丹學中,「三」指天、地、人,又指精、氣、神,還指上、中、下三丹田。「一」指三而歸一,「三一同元」。葛洪《抱朴子內篇·地真》云:「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鍾呂傳道集·論大道》云:「上、中、下列為三才,天、地、人共得一道。」內丹學藉以喻人與自然、大道之相感應,人通過修鍊可與大道同體而不朽。《雲笈七籤》卷四十九《玄門大論三一訣》云:「三一者,精、神、炁混三為一也。精者虛妙智照之功,神者無方絕累之用,氣者方所形相之法也,亦曰希、微、夷。」唐玄宗李隆基注《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三一者,一精、二神、三氣。精者靈智慧照之心,神者無方不測之用,氣者色像形相之法:」(見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內丹學借「三一」模式以證論人體中之精、氣、神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從「順」生的方向看,「元神見則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張伯端《青華秘文》),此為「一而三」;從「逆」修的方向看,煉精可以化氣,鍊氣可以化神,煉神可以還虛,從而還三歸一,此所謂「三而一」。此具體過程如李涵虛《道竅談》所說的:「以人還天者,采元精而補元氣,煉元氣而養元神,煉元神以成真神,則後天之事畢矣。即真神以生真氣,即真氣以求真精,奪真精以成真鉛,則先天之事畢矣。到得返本還元,抱元守一,直與上德之事大相同也。」三丹田為一般氣功養生法所共用,而內丹學則運用「三-」模式推論出整套三田既濟、三田返復的修鍊還丹的方法。《鍾呂傳道集·論還丹》:「丹田有三:上田神舍、中田氣府、下田精區。精中生氣,氣在中丹。氣中生神,神在上丹。真水真氣合而成精,精在下丹。」又說:「丹田有上、中、下,還者既往而有所歸曰還丹。」還丹之名甚多,然而其機理仍在於「一」,三丹田之間本來就存在著相互轉換的根據,即返三歸一。如同元蕭廷芝《金丹大成集》答問三田所說的:「腦為上田,心為中田,氣海為下田。若得斗柄之機斡運,則上下循環,如天河之流轉也。」「三一」模式在道書中還表示三神、三光、三色等等。

三應

指內丹修鍊中漸次出現的三種層次的應驗。《太上老君元道真經·元道中篇》:「三應者,三轉意也。一轉意一百日。第一應一百日。有事可止,無事可減。至此則塵慮自滅,虛淡日增,此為第一應也。小功成矣。第二應二百日。忽忽自止,為第二轉意。至則不食五穀,不嗜五味,無大饑渴,是中功成矣。第三轉意者三百日,元炁兀然自住,元道歸根,饑渴不至,寒暑不侵,死籍永除,天地齊壽,通世為一周,此是大功成矣。」《道樞·呼吸篇》:「於是有三應焉:其一應則為一百日,有事無事皆減,是為元氣漸復,塵慮日除,虛恬日增。其二應則為二百日,忽忽自止,是為元氣將定,不食五穀,不嗜五味,無大饑渴。其三應則為三百日,幾然自住,是為元氣歸根,饑渴不至,寒暑不侵,壽齊乎天地矣。夫減息住氣,皆以無息定氣為成功焉。」

三元

①三丹田為三元。如俞淡《周易參同契發揮》注「三元」為上、中、下三田也。②人體三個部分為三元。如《道樞·三元篇》:「上元者,首以上屆焉;中元者,首之下臍之上屬焉;下元者,臍以下腰以上屆焉。」③精、氣、神為三元。《中和集·三五指南圖局說》:「精、氣、種曰三元。」《性命圭旨》元集《三家相見圖說》中也有此說。④三元指天元、地元、人元。《玄膚論·三元論》:「三元者,天元、地元、人元之謂也。」而這天、地、人三元又可指為人之年壽。《三元延壽參贊書》:「人之壽,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共一百八十歲。」這天元、地元、人元又可指為修鍊之層次。《玄膚論·三元論》以天元謂之神丹,地元謂之靈丹,人元謂之大丹。《大成捷要·集古丹經目棄言》中則稱天元曰大丹,地元曰神丹,人元曰金丹。⑤三元即三才。其在天為日、月、星之三元,在地為水、火、土之三要,在人為精、氣、神之三物(董德寧《悟真篇正義》)。而務成子注《黃庭內景經·上睹章》:「上睹三元如連珠」句認為,三元謂三光之元,日、月、星也。非指上、中、下之三元也。⑥三元指元精、元氣、元神。陳攖寧《黃庭經講義》注「保我泥丸三奇靈」:「三奇即三元,三元即元精、元氣、元神。」⑦道教中以夏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三元齋,正月十五日天官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為下元,皆法身自懺諐罪焉。趙翼《咳余叢考》卷三五: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為三元日,則自元魏始。也指夏曆正月初一為年、月、日三者之始,故稱其為三元。⑧術數家以六十年為一甲子,第一甲子為上元,第二甲子為中元,第三甲子為下元,合稱三元。

三正

即心正、氣正、法正。《長文大洞經發揮》:「三正者,一心正,心正者即萬神不亂。二氣正,氣正者即千神有靈。三法正,法正者即命可安,使鼎可補,神氣可正,六神可安,一身可清,真道可成。」

三不動

一為煉精時身不可動,二為鍊氣時心不可動,三為煉神時意不可動。《中和集》卷三:「煉精之要在乎身,身不動則虎嘯風生,玄龜潛伏而元精凝矣。鍊氣之要在乎心,心不動則龍吟雲起,朱雀斂翼而元氣息矣。生神之要在乎意,意不動則二物交,三元混一而聖胎成矣。」

三不思

指精、氣、神三全後的一種狀態。《至道心傳》:「每日將過去、未來、現在三心盡忘頓卻,虛其心,實其腹,凝其神,守其中。工夫已到,自然精滿不思欲,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

三奇靈

《黃庭內景玉經》:「保我泥九三奇靈。」梁丘子註:「《大洞經》云:三光隱化,則成三官。一日太清之中三君也。二日三丹田神。三日符籍之神。故曰三奇靈也。」《黃庭外景玉經》:「觀志游神三奇靈。」梁丘子註:「守上部靈根,舌也。守中部靈根,臍也。守下部靈根,精房也。」

三脫胎

指內丹修鍊中脫胎入神的三個階段。《三極至命筌蹄·注紫清白真人金液大還外丹訣》:「脫胎有三。一者脫胎入口,所謂彌歷十月,脫出其胎者也。二者脫胎離殼,所謂雞能抱卵心常聽,蟬到成形殼自分也。三者脫去凡胎,所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也。」

三五一

以五行之數喻宇宙生成之理。丹家對三五一之數的含義,見解不一。《周易參同契》曰:「三五與一,天地至精。」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解釋說:「三者,水一、火二,合而成三也。五者,土也。三五為一者,水火土相與混融,化為一氣也。斯時也,玄黃相雜,清濁未分,猶如天地渾沌之初。少焉,時至氣化,無中生有,則窈窈冥冥生,恍恍惚惚結成團,而天地之至精孕於其中矣。」宋張伯端《悟真篇》:「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嬰兒是一含真炁,十月胎圓入聖基。」宋翁葆光認為「三五一,不離龍虎也。龍屬木,木數三,居東,木能生火,故龍之弦氣屬火。火數二,居南,二物同源,故三與二合成一五也。虎屬金,金數四,居西,金能生水,故虎之弦氣屬水。水數一,居北,故四與一合成二五也。二物之五交於戊己之中宮,中宮屬土,土生數五,是為三五也。三五合而成丹,丹者一也,故曰二五一也。此三個字,自古迤今能合三五一而成丹。」(《悟篇真註疏》)清董得寧認為:「三五一者,乃三元五行一氣之義也。而總之為三個字,但其中之玄妙,古今明此者,實稀少而不多也。夫三五一之義,其東三之木,與南二之火,合而成五,……然此亦不過比喻法象,而其實三五者,乃一氣所分而為用。其一氣者,是三五所合而為體。此呼吸太和之度數,乃抽添火候之節符,為內丹之玄秘,所以明之者稀也。」(《悟真篇正義》)王沐《悟真篇淺解》:「《易河圖》東三為木,南二為火,木生火五數成為一家,在人為元神;西四為金,北一為水,金生水五數合為一家,在人為元精。中宮戊己之土五數,自成一家,調和水火,成為嬰兒。……『三五』即是元神、元精、真意,而『一』則指丹母或金丹而言。已成曰金丹,未成曰丹母。」元李道純《中和集》答問「三五一」說:「三元五行也。東三南二。是一個五;北一西四,是兩個五;中土,是三個五。是謂三五也。以人身言之,性三神二,是一個五;情四精一,是兩個五;意五,是三個五也。三五合一則歸太極,身心意合則成聖胎也。」《太上九要心印妙經》解「三五一」為三陽、五行、一氣。三陽即三火:以精為民火。以氣為臣火,以心為君火。三火合于丹田,聚燒金鼎,返煉五行,運於一氣,此即「三五一」。

三部八景

道教分人身為上、中、下三部,認為每部各有八景神真,故名三部八景。《雲笈七籤》卷八十:上部八景,鎮在人身上元宮中,服之八年,八景見形,為已通達幽微之事,洞觀自然,坐在立亡。」「中部八景神真,鎮在人身中元宮中。服之八年,中元八景見形,為已通靈達神,洞觀八方,神芝玉漿,五氣雲牙,身中光明。」「下部八景神真,鎮在人身下元宮中。服之八年,下元八景見形,為人養精補氣,煉髓凝真,身生光澤,八景雲輿,載人飛行。」參見「二十四神」條。

三才相盜

天地、萬物、人遞相盜其真機。語出《黃帝明符經》:「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治。動其機,萬化安。」丹家藉以表示竊天地之機,盜其生氣之丹法。宋張伯端《悟真篇》:「三才相盜及其時,道德神仙隱此機。」陳致虛《悟真篇注》:「盜者,非世俗之所謂盜,是金丹之法。盜其先天先地一點真陽之始氣,以煉還丹。」甄淑《悟真篇翼注》:「三才相盜,不外五行,故五行名為五賊,蓋天地之五氣,以時流行,萬物盜而食之以有生。天地亦因以其時盜之,合旋榮旋枯,萬物之毅色嗜味,以時利用,人盜而食之以為養。萬物亦因以其時盜之,合或天或壽。盜者,竊也。食者,蝕也。食其時,只就三才上言,乃順道也,常道也。神仙則逆而用之,掀翻天地,顛倒五行。其盜之也,不於可見可用之時,而於將動未動之時,隱情密審,潛食而不令人覺。」崔希范《入葯鏡》:「盜天地,奪造化。」傅金銓註:「斯道,竊天地之至精,奪乾坤之造化。效法天地,把握陰陽。曰盜,必其不知;曰奪,必非順與。」

三境四界

《道樞·指玄篇》:「純陽子曰:道源既泮,以生有象,於是有玉清聖境焉,元始居之;其次有上清真境焉,元皇居之;其次有太清仙境焉,太上居之。其下有太無之界、太虛之界、太空之界、太質之界。太質者,天地混沌之初,其色玄黃,如雞卵懸於太空。」

三十旁門

《道樞·傳道士篇》:「夫旁門小法,其別三十:曰齋戒,曰辟穀,曰鍊氣,曰嗽咽,曰絕內,曰斷味,曰禪定,曰玄默,曰存想,曰采陰,曰服氣,曰持凈,曰息心,曰去累,曰開頂,曰縮龜,曰絕跡,曰洛誦,曰燒煉,曰固息,曰按{足喬},曰吐納,曰採補,曰博施,曰解祠,曰販乏,曰接山,曰適性,曰不動,曰受持。夫如是者,伐疾可也。養性可也。以津為葯,何以造化?以氣為丹,何以淳峙?肝為龍,肺為虎,何以交合?坎為鉛,離為汞,何以抽增?而乃四時溉之,以求黃芽之長,是不知五行之根蒂,三才之造化,去大道遠矣。」

三衣四器

《道樞·神景篇》:「使夫妙中得定,定中有神,三衣足而四器空矣。三衣何謂也?曰性、曰智、曰慧。四器何謂也?曰目、曰耳、曰鼻、曰舌。性者,神也。智有通也,慧有變也。聖人觀性生法,法無量矣。於是變化至於無窮,入於無為,日用而不知,曰器空矣。」

三因五主

神、氣、形三者相因而存,故名三因;精、神、魂、魄、氣為眼、耳、鼻、舌、身之主,故曰五主。《太上洞玄靈寶法燭經》:「何謂三因?一曰神,二曰氣,三曰形也。神因氣而立,氣因神而行,形因神而存,神 因形而藏。神逝則氣散,氣散則形亡。故聖人先於養神,次於養氣,次於養形。三者和而相得,乃能長生。何謂五主?一曰精主見五色,二曰神主聞五音,三曰魂主別善惡,四曰魄主察清濁,五曰氣主識痛癢。故形體者,是神魂之屋宅;五臟者,精魄之房室;九竅者,是神氣之門腮。欲人生目視、耳聽、鼻息、口言、形知痛癢者,皆是精、神、魂、魄、氣所為也。若其一不存則愚痴,二不存則昏惑,三不存則衰耗,四不存則百疾生,五不存則死亡。」

上德

①指人體的心臟。《周易參同契》無名氏注(三卷本):「謂離為心而居上,其中有玉液,可為還丹,而有益於人,故曰上德。」②指真精未泄、可以不須築基、直修頓法的上根之人。宋陳致虛註:「上德者,虛極靜篤,精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神自然還虛,虛無大道之學也,故不以察求。」③指以元神意守中宮的狀態。元俞琰註:「今曰上德無為,不以察求者,神守於玄宮,而默默尤為也。」④指人之元性:清朱元育註:「性者,先天一點靈光,真空之體也。其體圓成周遍,不減不增,在天為資始之乾元,在人便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故名上德。」⑤指人之元神:清董德寧註:「蓋內養之法,以神為君.以氣為臣,故君為上德,而臣為下德也。又德者.本也;上之本在神,下之本在氣。是以神宜清靜天為.不以一毫察求而有累於心;其氣宜轉運為之,乃綿綿若存,而用之不休也。」

下德

語出《周易參同契》:「下德為之,其用不休。」其義有四,①指人體的腎臟。無名氏注(三卷本):「坎為腎而居下,其中有金液,亦為還丹,而有益於人,故曰下德。」②指元精已泄,漸修漸悟的人。元陳致虛註:「下德者、虛靜以為本,火符以為用,煉精合氣,鍊氣合神。煉神合虛,以神馭氣之法也,故其用不休。」清劉一明註:「下德者,以術延其命。由勉抵安行有為之道,方能還元,故曰下德為之,其用不休也。」③指以元神注守下丹田的狀態。清袁仁林註:「上部元神,注於玄關,是為下德也。」④指人體之本「命」。清朱元育註:「命者,先天一點祖氣妙有之用也,其用樞紐三才,括囊萬化,在天為資生之坤元,在人便是{口力}地一聲時立命之根,故名下德;」⑤指人之元氣。清董德寧註:「蓋內養之法,以神為君,以氣為臣,故君為上德,而臣為下德也。」

丹原

又寫作丹元,即丹頭。又稱內玄關。修道者小周天工夫成功,便有丹原產生,其形象與女子交媾後七日得胎原無異。魏堯《一貫天機直講》云:「胎原在母腹中,時時躍跳。而丹原初成,亦上衝心府,下至命門,其象正同,故謂之結胎也。」修丹原如婦女懷胎原其象相似,七月胎成,神氣於無形中結成一團,住於胎兒臍下,產生胎息。修士修丹得大葯後,必先修到胎息,心息相依,同行同住,胎息進為真息,六脈已停,氣歸根,周身毛孔自然呼吸,而一團先天祖炁,在無形中往來升降,則由丹原而養成聖胎了。

丹法三十對偶

指內煉理論中六十個常用的名詞。因其相互對立,相互依存,故名三十對偶。《修真十書》卷一載:「清濁,盈虧,衰旺,存亡,有無,吉凶,悔咎,生克,刑德,動靜,進退,消長,賓主,沉浮,升降,老嫩,文武,剛柔,離合,聚散,往來,上下。雌雄,黑白,守戰,生殺,剝復,深淺。抽添,寒暑。」

火數

即表徵元神的數字代號「七」。語出《尚書。洪範》:「地二以生火,天七以成之。」內丹家有「七乃火數」、「九乃金數」之說。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七返九還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數,九乃金數。以火煉金,返本還元,謂之金丹。」清劉一明《悟真直指》注「七返硃砂返本」:七者,火之陽數。

六寶

指天上三玄,人身三田。《雲笈七籤》卷五《金闕帝君二元真一經訣》:「天有三玄,謂日、月、星也。亦為三精,是用長生。人有三寶,三丹田也。亦為三真,是用永存。《靈寶經》口:『天精地真,六寶常存。』此之謂也。」

六合

①指身心合一,排除各種干擾,專註內煉。《無上內秘真藏經》曰:「何謂六合?眼與色台,心不緣色,不緣色故,則是忘色。耳與聲合,心不緣聲,不緣聲故,則是忘聲。鼻與香合,心不緣香,不緣香故,則是忘香。口與味合,心不緣味,不緣味故,則是忘味。身與觸合,心不緣觸。不緣觸故,則是忘觸。如是行行,去來常一。取捨常一,坐卧常一,動靜常-,是非常一,心城守固,斷諸外賊,群邪徒黨,並皆辟火,法王自在,猶如明珠,內外通徹,見法明凈,生穢莫染。入一相門,即名大道。」②指自子至亥十二時為二六之合。《黃庭內景經》:「經歷六合即卯酉。」李涵虛註:」六合者,二六相合十二時也。自子至巳為六陽,行督滅之後,自午至亥為六陰,行任脈之前。故曰『經歷六台』。」③指天地之六合,人身之六合。天中六合即天地四方。身中六合為:玄丹宮、泥丸宮、洞房宮、兩腎中間、黃庭宮。此五者皆有上下四圍,故皆為六合。④醫家六合,指十二經脈之舍。《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陰陽應象大論篇》王冰注「會通六合」句:「六合,渭十二經脈之舍也。《靈樞經》曰:太陰、陽明為一合;少陰、太陽為一合;顧陰、少陽為一合;手足之脈各三,則為六合也。」

六甲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一甲:寅,木神,主骸骨。二甲:辰,風神,主氣息。三甲:午,火神,主溫{火爰}。四甲:申,金神,主牙齒。五甲:土神,主肌肉。六甲:子,水神,主血液。」

六門

①指六種鍊形法門。《性命圭旨·貞集》:「鍊形之法,總有六門。其一曰玉液鍊形,其二曰金液鍊形、其三日太陰鍊形,其四日太陽鍊形,其五曰內觀鍊形。若此者總非虛無大道,終不能與太虛同體,惟此一訣,乃曰真空鍊形。」②指眼、耳、鼻等器官,共六竅故稱六門。《諸真聖胎神用訣》:「若金坑寶貝堅實,六門不開,邪氣不入,一身無病。」

六識

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雲笈七籤》卷六○:「六靈者,眼、耳、鼻、舌、身、意,亦謂之六識。常隨心動念則識暗,但閉之則寧,用之則成,察之則悟,任之則真。」

六通

①指在修鍊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六個方面的知識。《雲笈七籤》卷五六《元氣論》指出,為養生而修鍊的人除要先誡其外,後慎其內,內外寂靜,此謂善入無為外,還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時機、通術數的六通。②指目、耳、鼻六孔,《道樞·入葯鏡上》中說:夫三毒、十惡、八邪皆起於心,曰目、曰耳、曰鼻,謂之六通。神常從之。

六液

《雲笈七籤·元氣論》:「玉醴金漿,乃是服煉口中津液也。一曰粒,二曰淚,三曰唾,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人之一身,有此六液,同一元氣,而分配五藏六腑,九竅四肢也。」

六神通

指通過修鍊出現六種神通,即特異功能。此說原出佛教,六神通為:一神足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他心通、五宿命通、六漏盡通。《俱舍論》卷二七稱,此六通以慧為體,前五通通過修四禪而得,凡夫亦可達,第六通只有聖者,如阿羅漢與菩薩、佛可得。《大智度論》卷二八則稱,菩薩得五通,佛得六通。道教在修鍊中,也有論述六神通者。如《諸真內丹集要·論六通訣》及通玄子的《六通論》一文中說:靜坐間忽然一性跳出身外,便嫌四大臭穢,此是慧性覺之,乃心境通。靜功勿退,或居一室,不出戶庭,萬事未來,猶如隔牆見針,名神境通。到此,越要加功鍛煉、忽然心神塞閉,坐卧不知,東西不辨,休要心忙,慧性覺之,混沌之間,忽然心地大開,地理山河,猶如掌內觀之,心神踴躍,無窮無盡,乃天眼通。更加精進,坐間忽聽天人之語,莫執著恐是邪境,乃天耳通。或晝或夜,入於大定,觀透三界之因果。乃宿信通也。心常慧燭,永夜光明,現出身外之身,他方都見,神聖相通,乃他心通。在《性命圭旨》貞集《移神內院端拱真心》中也有六通之說,但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它說:何謂六通,按玉陽大師曰,坐到靜時,陡然心光發現,內則洞見肺腑,外則自見鬚眉,智勇踴躍,日賦萬言,說妙談玄,無窮無極,此是心境通也。不出廬舍,預知未來事情,身處室中,又能隔牆見物,此是神境通也。正坐之間,剎時迷悶,混沌不分,少頃心竅豁然大開,地理山河,猶如掌上觀紋,此是天眼通也。能聞十方之音,如耳邊音,能憶生前之事,如眼前事,此是天耳通也。或晝或夜,入於大定,上見天堂,下見地獄,觀透無數劫來,宿命所更,此是宿命通也。神通變化,出入自如,洞鑒十方眾生,知他心內隱微之事,他雖意念未起,了了先知,他雖意念未萌,了了先覺,此是他心通也。另據《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載:「六通:一,目通,能徹視洞達,坐見十方,天上地下,無有障蔽,六合內外,鬼神人物,幽顯大小,莫不瞭然分明,如視掌中。二,耳通,能洞聽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一切音聲,元不悉聞。人天禽獸,喧飛蠢動,一切眾聲聞悉,曉了分明。三,鼻通,曉百和寶香,分辨氣數濃薄差失、纖毫必記,四方上下,異域絕境,香臭之氣,聞如面前。四,舌通,萬品眾物,合為一食,經舌悉知種類,分別其味。五,身通,能飛行上下,履冰涉水,經山觸石,無望懾礙,分形散體,干變萬化,形長充於八極,短入於毫微。六,心通,迥一切法,皆悉空凈。」

六溫養

指內煉中溫養火候的六個階段。《三極至命簽蹄》:「溫養節次有六。一者入葯溫養,煉內鉛為真種子時也。二者野戰溫養,進火時也。三者守城溫養,退火時也。四者沐浴溫養,火敗火死而熏蒸時也。五者補寒溫養,火絕而虛守時也。六者移爐換鼎溫養,脫胎入口之後時。其名雖六,不過只用人葯一訣耳。」

六賊魔

指在內功修鍊過程中,因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感官,導致出現對色、香、味、聲、觸、情的幻景而入魔者。所以稱六賊者,因色為眼之賊,香為鼻之賊,聲為耳之賊,味為舌之賊,觸為身之賊,法為念之賦。《鍾呂傳道集·論魔難》中描述的六賊魔為:滿目花芳,滿耳笙簧,舌求甘味,鼻好異香,情思舒暢,意氣洋洋,如見不得認。

內景

又稱內象,指臟腑、筋骨、經絡、氣血等人體內部的組織結構,及由此而產生的形象。梁丘子《黃庭內景經·注序》:「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內者心也,景者色象也,內象喻血肉筋骨臟腑之象也。心居身內,存觀一體之象色,故曰內景也。」李時珍《奇經八脈考》中有「內景隧道」,隧道即經隧、經絡,故經絡也屬內景。梁丘子還認為,景者神也,其經有十三神,皆身中之內景。《黃庭內景經》認為臟腑部位等,各有神主其事,如心神、肺神、肝神、腎神、膽神,以至腦神、眼神等也是內景景象。此外,《淮南子·天文訓》中以火為外景,以水為內景。《雲策七簽》卷五五《思神訣》中以陽為外景、外神,以陰為內景、內神。

內外陰陽

即先天、後天之陰陽。《修真辯難參證》:「內陰陽,即後天之陰陽,生於形體;外陰陽,即先天之陰陽,出於虛空。形體陰陽,順行之陰陽,天地所生者也。虛空陰陽,逆運之陰陽,生平天地者也。所謂內外者,以用言耳。」

水火交

水指心液,火指腎陽。心腎既濟,故曰水火交。《崔公入葯鏡》元王道淵註:「心假戊己真土擒制迫逐,得其真火上升,真水下降,同歸土釜,水火即濟,結成金丹,一氣純陽,與天齊壽。故曰水火交,永不老也。」《性命圭旨·三家相見說》:「精合神,謂之水火交。」

屯蒙

丹家進火、退符的內煉火候卦象。《參同契》:「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張伯端《讀周易參同契》:「否泰交,則陰陽或升或降;屯蒙作,則動靜在朝在昏。」《悟真篇》:「天地才交否泰,朝昏好識屯蒙。」混然子《還真集》上:「夫屯、蒙二卦者,聖人假象以明進火、退符之謂也。陽從下升,乃曰屯;陰從上退,乃曰蒙。是屯下震而上坎。震之初九,用庚子艾,坎之六四,用戊申爻也。蒙下坎而上良,坎之初六,用戊寅義。良之六四,用丙戊又也。其子、申、寅、戌,即元、亨、利、貞也。一卦顛倒,即成兩卦,互體互用,動靜相因。六十卦中,卦卦一般。一卦有六又,兩卦計十二爻。以一年言之,而有十二月;以一日言之,而有十二時之數。陽進為六,陰退為六。丹家寓言朝屯暮蒙之說,本意不過指此以論吾身火候之分明啟閉,呼吸消息之妙。魏伯陽作《參同契》,所謂:『屯以子申,蒙用寅戌,六十卦用,各自有日,聊陳兩象,未能究悉。』《悟真篇》亦曰:『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樞;』斯言明矣。學者不可以紙上之言,便為了達。須求明師指點。然後知吾身中之卦象也。」玉{奚谷}子《丹經指要》:「朝屯者,體君子經綸之始,是萬物蒙芽之初,仁之端也。子時其始生之炁在腎,是不召而自來,宜寶而養之。調息無令耳聞,但聽其悠悠綿綿,合乎自然,與天地橐籥相應,久之則腎炁合心炁,二炁交感,以降甘露而產玄珠焉。暮蒙者,蒙以養正聖功也。不失赤子之心也。午時其始生之炁在心,無思無慮,寂然不動,冥心內照以合之,是宜靜坐以斂之,久之則心炁自合腎炁,而成既濟之功焉。」蕭廷芝《金丹大成集·金丹問答》:「《道樞》曰:『坎者,水也。一變為水澤之節,再變為水雷之屯,其爻居寅;離者,火也。一變為火山之旅,再變為火風之鼎,三變為山水之蒙。其爻居戌,抽添水火,在於寅戌。十二卦氣,在於屯、蒙運用。」薛道光注《悟真篇》:「夫子時起陽火,子為六陽之首,故為朝。用屯卦值事;午時退陰符,午為六陰之元,故為昏,用蒙卦值事,故曰:『屯蒙作,則動靜在朝在昏』也」。又:「屯蒙為眾卦之首,以象作用生成之始,造化票受之源。故朝以屯,暮以蒙也。子時為坎卦,至丑時變一爻為節卦,至寅時變二又為屯卦也。午時為離卦,至未時變一爻為旅卦,至戌時變四爻為蒙卦也。」劉一明《悟真直指》:「水雷屯系震卦為主,地下雷轟火逼金之象也。山水蒙系良卦為主,陽剛已止,轉為陰柔,專氣致柔,精化為炁之象也。」王沐《悟真篇丹法要旨》:「晨昏是比喻,即指起火和降火而言。屯卦即水雷屯,如朝升太陽,由尾閭上升,一陽載水而起,水象徵藥物。蒙卦即山水蒙,如午後太陽,由泥丸下降,一陽隨水而下。又一說:屯卦第一爻為初陽,陽升之象;蒙卦第一爻為陰爻,陰降之象。屯蒙在 卦象中是互相顛倒,也是用翻卦象來作比喻的。邵康節詩:『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月窟在泥丸(一說在兩眉之間),天根即會陰穴,屯卦起處;月窟則是蒙卦降火起處。水即元精代號。」李道純《全真集玄秘要》:「屯蒙乃下手之初也。以年言之,冬至後六日為屯,六日為蒙。以月言之,初一日子至已為屯,午至亥為蒙。以身言之,天癸才至曰屯,山下出泉為蒙。」施肩吾《西山群仙會真記》卷二《養氣》:「養氣之道,生時養之使不衰,弱時養之使不散,如古行屯者是。陽初生屈而末伸,故朝屯以取,養炁之茂也,如古行蒙者是。一陽處群陰之中,暗而不明,故暮蒙以取,求陽之義也。」

五帝

指人體五行。青帝居東為木為肝,黑帝居北為水為腎,白帝居西為金為肺,赤帝居南為火為心,黃帝居中為土為脾。參見「五行」條。

五湖

指五臟之液。見「四海」條。

五空

謂頑空、性空、法空、真空、不空。《道樞·觀空篇》:「其一曰頑空:何也?虛而不化,滯而不通,陰沉胚渾,清氣埋藏而不發,陽虛質樸而不止,其為至愚者也。其二曰性空,何也?虛而不受,靜而能清,惟任乎離中之虛,而不知坎中之滿,離其至妙,守於孤陰,終為杳冥之鬼,是為斷兄者也。其三曰法空,何也?動而不撓,靜而能生,魂然勿用於潛龍,乾位初通於玄谷,在乎無色無形之中。無事也,無為也,合於天道焉。是為得道之初者也。其四曰真空,何也?知色不色,知空不空,於是真空一變而生真道,真道一變而生真神,真神一變而物無不備矣。是為神仙者也。其五曰不空,何也?天者高且清矣,而有日月星辰焉。地者靜且寧也,而有山川草木焉。人者虛且無也,而為仙焉。三者出虛而後成者也。一神變而千神形矣,一氣化而九氣如矣。故動者靜為基,有者無為本,斯元龍回首之高真者也。」

五輪

指人眼睛中與五臟相通的五個圈層或部位。《西嶽竇先生修真指南》:「五輪者,眼也。有血輪、氣輪、水輪、金輪、瞳輪。謂主息入定中作也。真人曰:定中運火於目中也。故崔公以眼為鏡,要得之五力,乃大道之源,皆在眼力也。白睛居肺,赤脈屬心,黑睛屬腎,險黃屬脾,中有一英瑩明者,屬於肝。五藏精光,原在眼也。」近代醫學運用五輪之說以治諸疾,則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肉輪位於上險和下險,在臟屬脾,脾主肌肉,故其疾患多與脾胃有關;血輪位於兩眥血絡,在臟屬心,心主血,故其疾患多與心、小腸有關;氣輪即白睛,在臟屬肺,肺主氣,故其疾患多與肺、大腸有關;風輪即黑睛,在臟屬肝,肝為風木,故疾患多與肝、膽有關;水輪即瞳神(仁),在臟屬腎,腎主水,故其疾患多與腎、膀胱有關。

五門

謂修道者循序漸進的五個階次。《道樞·坐忘篇中》:「一日齋戎,二日安處,三日存想,四曰坐志,五曰神解。齋戒者何也?澡身虛心者也。齋者,潔凈也。戒者,節約也。飢即食,食勿飽,所謂調中者也。物未成者勿食,腐敗閉氣者勿食,五味太多者勿食。勿久坐,勿久立,勿久勞,勿久逸。左右手常摩至於溫熱,熨其皮膚,以去冷氣,所謂暢外者也。於是形堅則氣至矣.安處者何也?南向而坐,東首而寢,居之屋廬,必得陰陽適中焉。高則陽盛而明多,多則傷於魄。魄,陰也。卑則陰盛而暗多,多則傷於魂。魂,陽也。有所傷則疾斯生焉。又況夫天地之氣乎?有元陽之切肌,淫陰之浸體,可必慎哉!故吾之室,四旁皆窗戶焉。風起則闔之,風息則辟之。前必箔,後必屏,太明則垂箔,以和其內映焉。太暗必卷箔,以通其外哩焉。內以安吾心,外以安吾目。心目安則身安矣。然則彼縱情多慮,其不能安其內外也可知矣。存想者何也?存者,存我之神也。想者,想我之身也。夫何必能然乎?閉目則自見其目,收心則自見其心。心目皆不離於身,不傷於神,此其漸也。凡人終日而視他人,則心亦外走矣。終日而接他事,則目示外瞻矣。營營浮光,未嘗復照,安得不疾且天耶?故歸根曰靜,曰復命。復命成性,是為眾妙之門也。坐忘者何也?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不見其見,非忘之義乎?不行者,心不動也。不見者,形俱抿也。或者曰:心不動,有道乎?天隱子默而不對。或者曰:形渦有道乎?天隱子限而不視,或者悟曰:道在我矣。神解者何也?齋戎者,信解也。無信心則不能解矣。安處者,定解也。無定心則不能解矣。存想者,閑解也。無閑心則不能解矣。坐忘者,慧解也。無慧心則不能解矣。四者通乎神。神斯為神解者焉。神者兼三才,則謂之易;齊萬物,則謂之道;本一性,則謂之真一。」

五神

①指五臟所藏之神。《老子河上公章句·安民》:「懷道抱一,守五神也。」五神,即五藏之神。《太上老君內觀經》:「五藏,藏五神也。」《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藏所藏。②另據《真話·甄命授》載:「當存五神於體,五神者,謂兩手、兩足、頭是也。頭恆想青,兩手恆赤,兩足恆白者,則去仙矣。」

五芽

亦稱「五牙」。①指五髒的真氣。蕭廷芝《金丹大成集·金丹問答》:「問五芽。答曰:乃五藏之真氣。《中黃經》曰:子能守之三蟲棄,得見五芽九真氣。」②指充盈於天地間的五行真氣或生氣,是服氣的主要來源。《黃庭內景經·常念章第二十三》:「存漱五芽不饑渴。」梁丘子註:「五芽者,五行之生氣,以配五臟。」《服氣精義論·五芽論第一》:「凡服五芽之氣者,皆宜思入其臟,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周流形體,又可以攻療疾病。」

五賊

語出《陰符經》:「天有五鹼,見之者昌。」其解不一。①賊解作盜,內丹家借五行盜取天地陰陽造化之機,故稱五行為五賊。石和陽注曰:「天乃太虛無象,太極無名,因有五行而泄天之機,分別寒暑,失其本原,所以謂五賊也。」②威解作戰伐,即指內煉中五行相剋之關係。陸墅注《悟真篇》「先且觀天明五賊」句:「五賊者,心中具五行之性,五行名一其性,則互相戕我之元氣,皆為賊也。金主怒。木主苦,水主順,火主炎,土主靜。」又,元陳致虛注「五賊」為有損丹道的五種感官和慾望:「丹道之言五賊者,即眼、耳、鼻、舌、意為天之五賊;色、聲、香、味、觸為世之五賊;愛、欲、貪、嗔、痴為內之五賊。」

五行

語出《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被中國古代思想家作為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基本的物質元素。實際上是創造了一個將宇宙萬物劃分為五個分支系統的同構制約模式。據《國語·鄭語》載,西周末年的史伯就提出了「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的觀點。戰國時,人們進一步提出五行相生相剋的觀點: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學說後來被廣泛地運用於天文、地理、術數、物候、哲學、醫學及宗教領域,其相生相剋的觀點,也被道教內丹學用來說明內煉過程中各種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聯繫的因素及其過程。①指五行之位。《鍾呂傳道集·論五行》:「所謂五行之位而日東、南、西、北、中。」東曰木,南曰火,西曰金,北曰水,中曰土。其中采「陰陽說」,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之中各有一陰陽,戊己中有真陰真陽。②五帝之主。東曰青帝,行春令,於陰中起陽,使萬物生。南曰赤帝,行夏令,於陽中生陽,使萬物生長。北曰黑帝,行冬令,於陰中進陰,使萬物死。西曰白帝,行秋令,於陽中起陰,使萬物成。四時各九十日。每時下十八日,黃帝主之,春時助成青帝而發生,夏時接序赤帝而長育,秋時資益白帝而結立,冬時制攝黑帝而嚴示。「五帝分治,各主七十二日,合而三百六十日,而為一歲,輔明天地,以行於道。」(同前)其中又采「物候說」,「見於時而為象者」,木為青龍,火為朱雀,土為勾陳,金為白虎,水為玄武。「見於時而生物者」,乙與庚合,春則有榆,青而白,不失金木之色;辛與丙合,秋則有棗,白而赤,不失金火之色;己與庚合,夏末秋初有瓜,青而黃,不失土木之色;丁與壬合,夏則有棋,赤而黑,不失水火之色;癸與戊合,冬則有桔,黑而黃,不失水土色。③指五臟之氣。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肺為金,脾為土。以五行相生而言,生者為母,愛生者為子。以五行相剋而言,克者為夫,受克者為妻。以子母言之,腎氣生肝氣,肝氣生心氣,心氣生脾氣,脾氣生肺氣,肺氣生腎氣。以夫妻言之,腎氣克心氣,心氣克肺氣,肺氣克肝氣,肝氣克脾氣,脾氣克腎氣。「二氣相合,積而生五臟之液」,故又有腎液、肝液、心液、肺液。同時,「積液生氣」,故氣中有液,液中有氣,從而。五臟各有一氣液,「青帝甲乙木,甲為陽,乙為陰,比肝之氣與液也。黑帝王癸水,壬為陽,癸為陰,比腎之氣與液也。黃帝戊己土,戊為陽,己為陰,比脾之氣與液也。赤帝丙丁火,丙為陽,丁為陰,比心之氣為液也。白帝庚辛金,庚為陽,辛為陰,比肺之氣與液也。」(《靈寶畢法》)五行相生為「煩」,五行相剋為「逆」。內煉金丹,即是要以五行順生為「根帶」,以五行逆克為「顛倒」。

五行變易

即五行生剋之運用。《太上長文大洞靈寶幽玄上品妙經》:「夫五行變易者,金木相生相剋,水火相配相合,惟土能變化萬物,得之可成一身,得之可靈三田,運氣可以成五行之大葯,金丹皆是五行氣變化也。」

五行生成之數

五行之生數為: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五行之成數為: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丹家借五行之生數以喻攢簇五行、和合四象、三家相見的結丹過程。《周易參同契》:「子午數合三,戊己號稱五。三五既和諧,八石正綱紀。」又《悟真篇》:「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已自居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嬰兒是一含真炁,十月胎圓入聖基。」丹家借五行之成數以喻七返九轉的反覆煉養過程。《悟真篇》:「七返硃砂返本,九還金液還真。」《金丹四百字》:「七返九還,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數,九乃金數,以火煉金,返本還原,謂之金丹也。」

五藏七神

謂五臟與人的精神之間的依託關係。《道樞·七神篇》:「歧伯曰,五藏有七神,而各有所藏,所藏者何也?人之神,氣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夫藏各有一,腎獨有二,何也?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其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元氣之氣系也。故男以藏精,女以系腦,故知腎有一也。」

無為

指修鍊中不強調意念、呼吸、內氣運行等,而順其自然者。無為初見於《道德經》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三章中說:「為無為則無不治。」《論語·衛靈公》有「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之說。佛教中的無為,指離因緣造作之法。《悟真篇》也引無為說:「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所以有的修鍊者強調了一切不加強意識作用於其間,使其返於天之自然,而合造化之妙諦。所以有:守而不守,不守而守,斯為無守之守;煉而不煉,不煉而煉,斯為無煉之煉等說。在修鍊中元為表示「自有為人無為者,漸法也」(《性命圭旨》元集《順遞三關說》)。無為也指精神穩定,如《雲笈七籤·氣論》中的:無為者,乃心不動也。不動也者,內心不起,外境不入,內外安靜,則神定氣和。無為又指為修性。如《周易闡真》中的無為了性,有為了命。但修鍊功法都是一種有意識的自我鍛煉,因此,無為之說,似只能限於修鍊過程中其一階段、某一情況的掌握或體會。所以劉一明反對無為之說,在《修真辨難·前編》中答其弟子時說:「安得無為?道有體有用,有進有退,有逆有順,有急有緩,有止有足,有始有終,有先有後,有爻銖,有層次,有變化等等大作用,安得無為?」

無極圖

北宋陳摶所傳逆修金丹以成仙的法式。此圖揭示了順逆、坎離、交媾五行顛倒及其與人體竅穴的各種關係,透露了一個完整的修鍊模式。明末黃宗羲《太極圖辨》在解釋陳持的無極圖時說「其圖自下而上,以明逆則成丹之法。其重在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便下,則火不僳烈,唯溫養而和懊;水性潤下,逆之使上,則水不卑濕,惟滋養而光澤。滋養之至,接續而不已;溫養之至,堅固而不敗。其最下圈,名為玄牝,玄牝即穀神。牝者竅也,谷者虛也,指人身命門兩腎空隙之處,氣之所由以生,是為祖氣。凡人五官百骸之運用所覺,皆根於此。於是提其祖氣上升稍上一圈,名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有形之精,化為微芒之氣;煉依希呼吸之氣,化為出有入無之神.使貫徹於五藏六腑,而為中層之左木、火,右金,水。中上相聯絡之一圈,名為五氣朝元。行之而得也,則水火交媾而為孕。又其上之中分黑白而相間雜之一圈,名為取坎填離,乃成聖胎。又使復於無始,而為最上之一圈,名為煉神還虛,復歸無極,而功用至矣。蓋始於得竅,次於煉己,次於和合,次於得葯,終於脫胎求仙,真長生之秘訣也。」

心齋

謂據情窒慾,使心保持清靜虛極的狀態。《莊子·人間世》:「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晉郭象註:「虛其心則至道集於懷也。」唐司馬承禎把心齋理解為「收心」。「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因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坐忘論》)在內丹修鍊中,心齋相當於「凝神定息」之法,既用於功夫下手處,也貫徹於修丹過程之始終。

元范

指煉丹修持的法度。包括行走坐卧,養氣煉功,其要有八。《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八:「元范,法度也。循合法度,規矩準繩而已。煉金丹,須慎言語,節飲食,省睡眠三者;次則厚鋪坐褥,解寬衣帶,端其身,直其脊,唇齒相著,舌拄上齶,微開目,常視鼻端,八者不可缺一,合元范者此也。」

即無過無不及、恰到火候之意。丹家對內丹火候的掌握及修道方法的運用,要在能否得中上見功夫。另外,中還是丹家入道法門。張三丰《道言淺近》:「大道從中字入門。所謂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須兩層做。第一尋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須要迴光返照,注意規中,於臍下一寸三分處,不即不離,此尋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此未發時,不聞不見,戒慎幽獨,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氣慧,到此方見本來面目,此求不在身中之中也。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後人慾易凈,天理復明,千古聖賢仙佛,皆以此為第一步功夫。」《王重陽立教十五論·第九論煉性》以中喻煉性過程中張弛適宜、剛柔兼備的法則:「理性如調琴弦,緊則有斷,慢則不應,緊慢得中,琴可調矣。則又如鑄劍,鋼多則折,錫多則卷,鋼錫得中,則劍可矣。調煉性者,體此二法,則自妙也。」另據張紫陽《青華秘文內煉丹訣》,中者有三:「心中意、臍中鼎、腎中爐。三中之至切者,心中意;臍中鼎次之;腎中爐又次之。此三者,自金丹之始至終,不可須臾離也。」

中黃

《太上靈寶凈明中黃八柱經》:「是以中黃之道,適正為本:知本者,不反不側,不乖不偏,理上下,得四隅,知所以在,達所以存。知所在,故不失其方;達所存,故不遺其想。辨方知想,是謂正道。深於道者,能之。苟不深於道,則忘本務末,不歸正中,而中黃之道乖矣。中言其位,黃言其色。知位不失,識色不謬,非位非色,得其所得。今黃天之炁,橫於胸臆,明其本意,不迷不忒,此之謂信。何謂至信?信在其中,黃鐘之宮,中炁所兆,年穀以豐。」《太清中黃真經》卷下:「脾主中央其色黃,服之干息其色昌。」註:「《太明五緯經》云:脾主於土,生之於火,克之於水,來自中方,其色黃,閉服干息,但當一日一想,不限時節,亦無咒法,其脾藏存之。四十九日,自見此炁脾中而出。已後可將身隱入牆壁,無所礙也。」《凈明忠孝全書》卷三:「中天九宮之中,黃中太一之景,名曰天心,又稱祖土。乃世間生化之所由,萬理之所都也。其實只是混沌開闢之後,積陽之氣,上浮盤亘,其廣八十一萬里,是道理之主宰,世人身心功過,被此光明之所洞照,纖芥圭黍,所不能逃散。在人身中,謂之丹扃。所以曰:人心皆具太極。」柳華陽《金仙證論·序煉丹一》:「立定天心之主宰」。註:「天心,名曰中黃,居於天之正中,一名天是,一名斗構。在天為天心,在人為真意。中宮若失真意,猶如臣失君主矣!」陳朴則另有說。其《內丹訣·望江南》:「中黃寶,須向膽中求。」認為:「天一生氣,名曰中黃。其氣藏於膽,以為性命之根元.其味苦:至如無知花木根蒂之味亦苦,乃知萬物非生氣不能生也。內丹之葯,先閉舌下兩竅,內通膽中生氣,至喉舌之間,有微微苦味,是生氣通流,然後求為神丹也。」

本命

即先天炁,又稱「命蒂」、「丹基」。為性命未判的原初狀態。唐崔希范《入葯鏡》:「初結胎,看本命。終脫胎,看四正。」王道淵註:「祖劫天根,居渾沌之中,乃為結胎之所。下手之初,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與道合真,結為聖胎。初結之時,常於命蒂守之,故曰初結胎,看本命也。」李攀龍註:「本命即丹基也,丹基即下手也,下手即受氣之初也。」性、命在先天狀態時非是兩門,性命互根,「性命混合,乃先天之體也。」《元極秘籙》則認為本命是後天三元的和合體。

生殺

《陰符經》:「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又:「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內丹家以生殺喻內煉過程中以死求生的轉化關係。張伯端《悟真篇》:「須將死戶為生戶,莫執生門號死門,若會殺機明反覆,始知害里卻生恩。」陳致虛《金丹大要》:「生殺者,陰陽二物也,龍虎二物也。龍乃陽中之陰,而主生。故興雲致雨,潤澤萬物。而其中之陰,能殺者也。猶人分陽已盡而純陰,則死矣。虎乃陰中之陽,主殺。故呼風哮吼,常有殺心。而其中之陽,能生者也,猶人分陰己盡而純陽,則仙矣。夫陰、陽二物者,順則成人,逆則生丹,故不為萬物,不為人,則成丹矣。是所謂生也。『護生須是殺,殺盡始安居。』祖師云:『斬魑滅魅了長生。』魑者,痴也;魅者,昧也。若人早早殺了這愚痴暗昧底,則可以畢長生之道矣。」

聖基

指丹功成就、超凡人聖的根基。《悟真篇》上卷:「嬰兒是一含真氣,十月胎圓入聖基。」董德寧《悟真篇正義》:「若溫養十月,則胎圓丹熟,自然超凡入聖基也。」《中和集》卷之二《三五指南圖局說》:「十月胎成人聖基者,三百日胎二八,兩葯烹之煉之,成之熟之, 超凡人聖之大功也,故曰入聖基也。」

四定

即心定;力定、神定、息定。在修鍊之時,須得四定,方能形體放鬆,精神安寧,神息合一,三寶凝聚。《諸真聖胎神用訣》:「凡修行,動息為陰,定息為陽。凡作時,須得心定、力定、神定、息定,龍親虎會,結就聖胎,名曰胎息也。」

四法

周固朴《大道論》:「屈子曰:『安時處順,哀樂不入。此達人之忘身也。』從凡至聖,莫越見、修、成、利四法也。見有二:一、值遇善友,與講真經,或自覽經,教法進趣。二、見者內見玄微,徐清徐靜,以至妙極。修者有三:小乘、中乘、大乘。成者有三:仙果,真果,聖果。利者有三:即三果之人,各各演教,誘導群品,利物濟時也。」

四谷

《太上靈寶凈明中黃八柱經》:「眼為神光之谷,耳為和聲之谷,口為靈泉之谷,鼻為真香之谷。使眼光無非視,而神光熒熒;使耳無非聽,而和聲殷殷;口無妄食,而靈泉清;鼻無妄聞,而其香馨。自然而已。道非他求,本自我身。四谷不虛,所以失道。」

四海

《道樞·黃庭篇》:「四海者,何也?氣、血、精、髓也。」同書《百問篇》:「精者,江也;溲者,河也;血者,淮也;津者,濟也。亦曰四海也。」同書《傳道中篇》:「子鍾離子曰:『心者,血之海;腎者,氣之海;泥丸者,髓之海;胃者,水谷之海。此吾之四海也。」《黃帝素問靈樞集注·海論第三十三》:「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沖。下至三里。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了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修真十書雜著捷經》卷二一《西嶽竇先生修真指南》:「四海者;心為血海,腎為氣海,腦為髓海,脾為五穀之海也。」

四化

謂人在一生中體質演變的四個階段。《列子·天瑞篇》:「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壯,則血氣飄溢,欲慮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則欲慮柔焉,體將休焉,物莫先焉。雖未及嬰孩之全。方子少壯,間矣。其在死亡也、則之於息焉,反其極矣。」

四火

宋曾造《道樞·九仙篇》:「六通國師(一行)曰:夫火有四;有曰『焚身火?者,想從心之下。至於關鎖,其光焰焰,滿九九之數;可以去三蟲焉。有曰『敵陰火』者,想從陰之下而起,遍焚其身,滿三三之數。有曰『靈龜火』者,三火從其下,至於坎戶,分為二路,左右從其足內。至於足趾,五路盡出相合.左旋三匝.漸大至於腰之下。於是敵陰之火,合而右旋三匝,漸大至於頂,則九點其首,舉前法者九過。有曰『降魔火』者,大病將死,則定息而坐,如靈龜之法而左旋,以焚諸魔。」

四神

《悟真篇》:「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劉一明《悟真直指》;「四神者,硃砂、水銀、鉛、硝也。」朱元育《悟真篇闡幽》:「以心、腎、肺、肝為四象者,便是四神。」

四息

楊踐形《指道真言·息法》:「息相調法有三:下著安心,寬放身體,想氣溫毛孔,出入通同無障,在細其心,合息微綿,不澀不滑而已。準則凡四,深息法:謂息之經路宜深也。對治淺浮呼吸。莊子曰:真人之息深深。』又曰:『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大家師》篇,誠修道之師說乎?息以喉,淺之極矣。進之肩息、更進胸息,深之腹息。息以踵,深之極矣。肺尖脆薄、不適呼吸作用,易罹肺病。故吸人時,須注力下胺,凝神丹田,客氣經喉下管,以達肺底,自覺滿聚氣海,更欲注力膝踵,屈伸拇趾,提縮穀道,俾周流全軀,人有自高崖絕岩墜落而不致氣絕者,平居深息之效也。長息法:謂息之時間宜長也。對治短促呼吸。短促者,氣不能久留肺中,如旅行然、方歷其境,束裝遽歸,勝地不克遊覽,名景無暇領略。肺為逆旅,息為過客,不能廓清殘濁,廢澄凈之功。宜塞兌守廬,緩納細綿,俾腹暖不冽,氣潤不燥,待血流濬調,田滿堅實,乃徐吐之。毋拘毋忽。善泅者住息多時而無窒,善步者馳聘長路而無喘,皆應用長息之效也。靜息法:謂息之姿勢宜靜止。對治急迫呼吸:氣息粗虩有聲,輒易疲倦。勉強鞭策,則肺萎心悸,脈裂神惶,小者氣喘,重者喀血。故必密其門籬,閉口斂鼻、嚴其檢查,緩靜細長,對鏡呵氣,而不留濕痕,柔羽近鼻端、而不見微動,則靜息之驗也。實息法:謂息之運力宜實也。對治萎弱、散漫、勞亂、斷續諸相。膻中元力,則馳而偪肺,故腹{?}神虧,易受驚駭。氣虛息弱,倘促傴樓,脈搏微細,動作偃蹇,不能運力四肢,聚氣丹田。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舒在胸曰廣,腹口實。每一息至,自覺心上虛空,腹下堅實,微微綿綿,有息如無。此實息之驗也。」

四緣

李道純《中和集》:「身、心、世、事、謂之四緣。一切世人、皆為縈絆。惟委順者能應之。常應常靜、何緣之有?何謂委?委身寂然,委心洞然,委世混然,委事自然。何謂順?順天命。順天道、順天時,順天理身順天命,故能應人;心順天道,故能應物;世承天時,故能應變;事順天理。故能應機,既能委,又能頑.兼能應.則四緣脫灑;作是見者,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四字訣

聚火之法。即吸、舐、撮、閉。《性命圭旨·利集》:「吸者,鼻中吸氣,以接先天也;舐者,舌柱上齶,以迎甘露也。撮者,緊撮穀道內甲提。明月輝輝頂上飛也;閉者。塞兌垂廉兼逆聽,久而神水落黃庭也。」

四易四難

謂十六歲未婚少年修丹易,老年修丹難。伍沖虛《天仙正理直論·道原淺說篇》:「故炁未化精者,修之有四易:易於時,易於工,易於財,易於侶也,易於時者:不用百日之工,從七日而十月,三年,可計之程也。易於工者:不用小周又採補薰蒸,從采大葯服食,而胎神,乳哺,可必之果也。易於財者:目七日而十月,三年,可數之費也。易於侶者:因童真之神清而明,炁完而足,用其護少,而扶持顛危昏眊者少也。斯謂之四易。其 炁已敗子化精者,則必用煉精之工。故有四難。難於時、工、財、侶也。難於時者;精已虛耗,無大葯之生,必采煉精以補精,返炁而補炁,則真炁大葯始有所生。多百日之關。如有年之愈老,則不能以百日而返足炁,亦不能以百日而止工也。難於工者、工日百日,有期內期外之不同,是以年之漸老。則用工漸多,如神已昏眊,必先養其清明,精炁已耗竭,必先養其充實,豈朝夕之力而能然哉?古人教人得之者早修,莫待老來鉛汞少者,皆為此也。難於財者:以行道之期久,日費之積多,不可以數限也。難於侶者:用工日多,則給使令之久,扶顛危之專,遂致護道未終。或以日久功遲,而疑生厭心,或以身魔家難,而變輕道念,此往往有之者矣。又觀古人所謂『同志三人護相守』,又曰『擇侶擇財求福地』。而福地者,不過不逢兵戈之亂,不為豪強之侵,不近往來之沖,不至盜賊之擾,略近城市,易為飲食之需,必遠樹林,絕其烏風之聯,屋不踰丈,牆必重垣,明暗適宜,床座厚褥。加以潔精芽荼淡飯,五味隨時,調養口腹,安靜氣體,亦易易事耳。但侶之難於同志者,又有難於擇者也。所以難於相信者,又系認道不真,不素識其道德有無,果邪果正,而不敢輕於信也,此尤見侶之所以難也。」

四遠四慎

內煉的八種禁戒。《雲笈七籤》卷五六《元氣論》:「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斗。」

外景

楊踐形《指道真詮·導引術》:「大戴《禮》:『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注云:『內景者,陰道含藏也。』《雲笈七籤》:『陽為外景,為外神也;陰為內景,為內神也。』三豐玄譚:『釋氏外景,外其身而虛空之,先了性也。道家內景,內其身而胎息之,先了命也。』三豐之言內景,可謂盡其談矣。梁丘子《黃庭經》序:『外指事,即天、人、地;內指事, 即肺、心、脾,故曰黃庭內景。』此即《黃庭》內境之舊說也。內景之旨可識矣。至遊子《道樞·黃庭篇》:『內景之學,蓋有二家,權其至當,其思無邪。』吾願修道之士,持此三字訣以讀《黃庭》一篇,然後印證之于丹經萬卷,則無入而不自得焉。」

玄珠

由無形之神炁凝結而成的玄而有象之玄丹。魏伯陽《參同契》:「先白而後黃兮,赤色通表裡,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此大黍米即玄珠。《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鉛猶表也,汞猶影也。表動影隨,故汞降以如之。陽鉛之升,不可謂之純陽,中含精光為鉛,蓋亦屬陰。陰汞之降,不可謂之純陰,心生汞,心為神含汞,遇神光而後可用,蓋亦屬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二氣交感,凝結不散,遂成玄珠。」又:「夫交會之際,恍惚杳冥,癢生毛竅,金之本,情也;逸豫和暢,肢體柔順;木之本,性也。鉛本火體而金情,汞本水體而本性,無它,水火者,鉛汞之體也;金木者,鉛汞之用也。鉛汞凝結,光華會合者,意也。意屬土,五行既全於鼎器之中,物以類聚;五行又環列於鼎器之外,內外相感而丹始成。形狀如黍米,非青非黃,非黑非白,不可得而名狀也。」《金丹四百字》:「藥物生玄竅,火候發陽爐,龍虎交會罷,金鼎產玄珠。」丘處機《大丹直指·五行顛倒龍虎交媾火候訣義》:「華陽施真人曰:」腎,水也。水中生氣,號曰真火。火中暗藏真一之水,而曰陰虎;心,火也。火中生液,號曰真水。水上暗附正陰之氣,而曰陽龍。故龍虎非是肝肺之象,乃心、腎之真陰陽也。二物混合為一,當用意便為子時也。自然凝結,形如黍米之大,每日得一粒。僧人名為舍利,道土號曰玄珠。每日增真氣一丈,延壽不可計數。三百日氣結丹凝,狀如彈丸,色同朱橘。自可長生不死。」王沐《悟真篇丹法源流》:「玄珠,出於《莊子·天地篇》:『黃帝游乎赤水之北,遺其玄珠,使離朱索之不得,乃使象因素而得之。』註:『象閣者,似有象而實無。』《悟真篇》引用此一故事,以玄珠比喻大葯,由恍惚杳冥之中,逐漸覓得,陽炁漸增,陰氣日消。大葯既生,運火養之,寂照中、下二田,真氣升降,十月懷胎,霜飛信號出現,則煉炁化神成功了。」《道樞·三元篇》:「下元丹田,有玄珠焉。其形彈圓而有光,吾能光內存其珠之形於氣海之中,然後使其氣吐納、一一繞於珠之上。氣入既足,若動而不動,於恍惚之間,自然結成,寄於氣海。故中元注於下元之珠,元氣斯定矣。」許旌陽《靈劍子》:「服氣第三:又存白氣為里,黃氣為表,團圓為珠爾。外黃內白,懸在氣海之中。黃白燦爛,圓如彈丸,黃如據。久久行之,光斗日月,此為玄珠爾。」

正念

《規中指南》:「蓋元念之念,謂之正念。正念現前,迴光返照,使神御炁,使炁歸神,神凝氣結,乃成汞鉛。」

沖和

伍沖虛《仙佛合宗·門人問答》:『何謂沖和?伍子曰:沖和者,不息之息也,充塞天地,熏蒸一身,不為呼吸之所障,亦不為升降之所困。休浴故曰當然,守中亦稱密法。世人不知調息之謂何,我則曰:謂其息之活而沖也。世人不知防危慮險,我則曰:防其不和而沖之危險也。惟和故沖和,不和則不能沖,採藥以是,野戰以是,守城以是,結胎以是,養胎以是矣。問曰:以是若何景象?答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疾不徐,非無非有。問曰:是何作用?答曰:夫妻並肩,陰陽合一,晝則同行,不前不後,夜則同住,不逼不離。如斯了悟,便是沖和道理。」

全精

即定身滌慮,以神凝全精。《中和集》:「全精可以保身。欲全其精,先要身安定。安定則無欲,故精全也。」

全氣

即清靜心地,以神聚氣。《中和集》卷三:「全氣可以養心。欲全其氣,先要心清靜。清靜則無念,故氣全也。」《道法會元》卷一○九:「全氣者,全神氣也。此沖和之氣,涯涯浩浩而流通,綿綿寂寂,颺颺續續,而入臍中。氣歸臍則為息,神入息則為胎,胎息相全,混而為一,名曰太乙含真,然後煉神合息。

全神

即收心斂意,使神返全真。《壽世傳真》:「神者,心之運用,宜包治心全神。」《中和集》卷三:「全神可以返虛。欲全其神,先要意誠。意誠身心合而返虛也。」《道法會元》卷一○九:「全神者有四,心意精神之謂。雖言四,而皆同一。今人論其心,不論其意,言其性,不識其命。形乃藏神之宅也。若乃攝氣歸根,自然精神內守,見超凡入聖之根也。」

全形

即修身鍊形,築基內運。《道法會元》卷一○九:「全形者,全在內煉。煉者,象四時之機,備五行之妙,對坎離匹配之用,藏龍虎交合之功,二氣常滿,一氣混成,內氣不出,外氣不入,以元陽自暖於離宮,太陽自降於玄谷,三田氣滿,出牝入玄,上不皎,下不昧,然後鍊氣合神。」《壽世傳真》:「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恬和養神以安於內,清虛棲心不誘於外。」

先知先覺

指因內煉而煥發的超常智慧;《性命圭旨·貞集》:「心本空寂,至虛至靈,由空寂虛靈而知者,先知也;由空寂虛靈而覺者,先覺也。」

陰魔

煉功行法時出現的一些幻境異像。《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五:「夫陰魔者,居山之士,修習秘文,或思存之際,入室之間,一念差殊,即聞四野歌悲,冷風亂作,心生倒見,妄起貪嗔,談及雜言,多宣死諱,或行道路,逢僧遇屍,血穢厭我神光,皆陰魔之所試也。」

陰陽

原指日光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引申為氣候寒暖。後被古代思想家用來表達自然界中彼此對立的物質力量和因素。《國語·周語上》:「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老子把陰陽看作萬物所固有的矛盾因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內丹家把陰陽範疇引入內煉術中,在不同場合下表徵不同的特徵和對象,但其基本特徵仍然是陰柔陽剛、陰靜陽動。譬言如,鉛汞又稱為水火、龍虎。崔希范《入葯鏡》有「鉛龍升,汞虎降」句,王道淵注曰:「鉛者,坎中一點真陽,謂之龍也;汞者,離中一點真陰,謂之虎也。」明清時期的內丹東派和西派根據陰陽相反相成原則,提出以男陽女陰為鼎器的男女雙修理論。李西月《道竅談》:「內煉己者,將彼家之鉛,煉我家之汞也,使其相剋相生也。內養已者,亦用彼家之鉛,養我家之汞,使其相生相守也。」內煉金丹術也以陰陽表徵抽添消息。進火為陽息,為添;退符為陰息,為抽。實際上是依據節氣時辰的遞換和修鍊的程序而採取的意念上陰陽消長法。《鍾呂傳道集·論抽添》:「抽添之理,乃造化之本也。且冬至之後,陰升於地,地抽其陰。太陰抽而為厥陰,少陽添而為陽明。厥陰抽而為少陰,陽明添而為太陽。不然,無寒而變溫、溫而變熱者也;夏至之後,陰降於天,天抽其陽。太陽抽而為陽明,少陰添而為厥陰。陽明抽而為少陽,厥陰添而為太陰。不然,無熱而變涼、涼而變寒也。是以天地陰陽升降而變六氣,其抽添之驗也。」內丹家有時還以陰陽喻性命、內外葯、先後天等。

有為

又稱「有作」。指有意識地按要求、按步聚進行修鍊。《禮記·儒行》:「養其身以有為也。」劉一明《周易闡真》:「無為了性,有為了命。」即指有為從命功人手。《道鄉集》:「是以古之學道者,雖重無為,而無為中,尚知有為,譬如妙心澄徹,而有時念生,必從無為中,尋其空洞洞天、光灼灼地而止之,則心有專向,自然定於此而不外馳也:」意即修鍊中有時雖以無為為主,但有時也要按需要而穿插運用有為的功法。參見「有作」條。

有作

指按步驟、按要求、按層次有意識地進行修鍊。《悟真篇》:「始於有作人難見,及知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實際上各種修鍊功法或則本身就是要求有所作為地進行,或則要從有作人手。仇兆望《悟真篇集注》:「有作者,煉己、採藥;無為者,煉神還虛。世人但云道在無為,而不知功始有作,是猶栽木無根,築室元基,斷難望其有成也。」劉一明《修真辨難·後編》:「有作是根基,此修真始終作用之法。」

間隔

指情性或神炁之間的分別相。木性居東,金情居西,東西間隔,須籍黃婆真意媒合。元李道純《中和集》:「情逐物,性隨念,情性相違,謂之間隔。」

坎離

為八卦的基本卦,漢代象數家以此兩卦加上震兌二卦構成四正卦,分別屬東南西北四方與春夏秋冬四季。在內丹學說中,離之象為火,表示南方;坎之象為水,表示北方。但在不同場合又有不同含義。①日月水火。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坎戊月精,離己日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俞琰注曰:「坎離,日月也。」②鉛汞龍虎。《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真鉛生於坎,其用在離宮。以黑而變紅,一鼎雲氣濃。真汞生於離,用之卻在坎。奼女過南園,手持玉橄欖。」《悟真篇》:「震龍汞出自離鄉,兌虎鉛生在坎方。二物總因兒產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薛道光《復命篇》;「龍虎一交相眷戀,坎離才媾便成胎。」「離宮有象藏真水,坎戶無形隱赤龍。」③心腎神氣。《周易參同契》:「坎離匡郭,運轂正軸。」清袁仁林注曰:「在人之坎離,則心腎呼吸,往來運用者是也。以心之元神,降於下部正中,則是陽入陰中而成離矣。」張伯端《青華秘文》:「坎者,腎宮也。離者,心田也。坎靜屬水,乃三也。動屬火,乃一也。離動為火,乃三。靜屬水乃一也。交會之際,心田靜而腎府動,得非真陽在下而真陰在上乎?況意生乎心,而直下腎府乎?陽生於腎,而直升於黃庭乎?故曰『坎離顛倒」』。④男陽女陰。張伯端《悟真篇》:「離居日位翻為女,坎配蟾宮卻是男。不會個中顛倒意,休將管見事高談。」清仇兆鰲《悟真篇集注》:「易中卦象,離為日為女,坎為月為男。日位太陽,反以離女居之;月位太陰,反以坎男居之,如此顛倒互換,各有深意。」此外,坎離還喻為內葯,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乾為天,坤為地,吾身之鼎器也;離為日,坎為月,吾身之藥物也。」

身根

謂人身之根本,即神、精、氣。《洞玄靈寶太上六齋十直聖紀經》:「然一身之根有三,一為神,二為精,三為氣也。此三者本天地之氣也,神者受於天,精者受於地,氣者受於中和也;相與共為一道也。故神者形乃乘也,氣者神之輿也,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為理。夫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

身心

李道純《中和集·趙定庵問答;:「人身與天地造化,無有不同處。身心兩個字,是葯也是火:所以天魂地魄,乾馬坤牛,陽鉛陰汞,坎男離女,日烏月免,無出身心兩字也。」又《金丹或問》:「身心為鼎爐。丹書云:『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葯來烹。』乾,心也;坤,身也。今人外面安爐立鼎者,謬矣!」

定慧

薛陽桂《梅華問答編》:「慧澈曰:『定、慧為水、火,是否我家之定、慧乎?』雷師曰:『定屬水,慧屬火。定者,定其心;慧者,用其神。心中有神,神屬火。閑雜思慮是識神,謂之凡火。不著色相之神是元神,乃真火,謂之慧光。其所以用定、慧者,一義兩用耳。蓋能定其心,即慧照,即是覺。而常照以水而濟火,即是照而常覺。」又:「定則自然慧生,忽然而覺,覺而能明,明澈我之本來真性矣。此覺此明,然非智慧不能得也。此是定、慧雙修之法。定而能慧,慧而自定,久久行之,自然大定大慧,頓契無生,終始不離,如是此為最要。」

法財侶地

內丹家認為修鍊必須具備法、財、侶、地四個條件。法為內丹修鍊的法訣,須拜明師而求得。《悟真篇》:「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內丹命功靠師傳,性功靠體悟,內丹的關鍵法訣從不寫在書上,只靠師徒口口相傳。特別是陰陽雙修派丹訣,更是秘不傳人,因之得法為修丹的首要條件。財是錢財等物質條件,丹士要有生活供給,才能煉丹。陰陽雙修派更須以財助道,往往去依附權勢者或有力者,以法訣換財勢,共同修證。侶為道侶,清凈派須道侶扶持,結伴修行。陰陽雙修派更須女鼎靈母,或男女同修同證,侶之要求更為必要。地為清靜丹室,供給方便,適於修道的地方。

孤修

指單修性不修命,單修陰不修陽。《無根樹丹詞》:「嘆迷徒,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清劉一明註:「或觀空,或定息,或思神,或守竅,或搬運,皆是靜坐孤修,陰而不陽。不特無益於性命,而且有傷於性命,愈修而氣愈枯矣。」

河車

《參問契》上篇:「五金之主,北方河車。」《鍾呂傳道集,論河車》:「河車者,起於北方正水之中,腎臟真氣,真氣之所生之正氣,乃曰河車。」又:「蓋人身之中。陽少陰多,言水之處甚眾,車則取意於搬運。河乃主象於多陰,故此河車不行於地而行於水。」蕭廷芝《金丹問答》:「北方正氣,名曰河車。左曰日輪,右曰月輪,運藏元陽,應節順行下手,無非此車之力。」《道樞·百問》:「水府真一之氣。從天內來,通於口鼻,故曰河車者也。」丘長春《大丹直指》:」腎氣暗藏肺氣,腎氣過尾閭,曰河車。」《性命圭旨》:「鼓之以橐籥,吹之以巽風.煅之以猛火,火熾則水沸,水沸則駕動河車。」因此也稱「水火雙行」。《修真十書》卷一:「一氣周流,謂之河車。」《西山群仙會真記》:「陰真君曰:北方正炁號河車,車謂運載物於陸地,往來無窮。而曰河車者,取意於人身之內,萬陰之中,有一點元陽上升,薰蒸其胞絡,上生元炁,自腎炁傳肝,肝炁傳心,心炁傳肺,肺炁傳腎,而曰小河車也。肘後飛金晶,自尾閭穴起、從下關過中關,中關過上關;自上田至中田,中田至下田,而曰大河車也。純陰下降,真水自來;純陽上升,真火自起。一升一沉,相見於十二樓前,顆顆還丹,而出金光萬道,則曰紫河車也。故車行於河,如炁在血絡之中,炁中暗藏真水,如車載物,所謂河車者詳矣。」

牛車

三車之一。清李涵虛《三車秘旨》認為牛車是運先天精氣、行七返九還之事的大局天火候。王沐《內丹功法指要》認為,牛車表示河車轉動由玉枕關至泥丸,因玉枕關極細極微、必須用大力猛衝,如牛駕車之奮猛。」

羊車

三車之一。清李涵虛《三車秘旨》與《群仙要語纂集》皆認羊車為龍虎相交,小周天子午運火的小河車。王冰《內丹功法指要》認為羊車表示河車轉動「由尾閭關至夾脊關,細步慎行,如羊駕車之輕柔。」

鹿車

三車之一。清李涵虛《三車秘旨》及其《群仙要語纂集》皆認鹿車為運水溫養的玉液河車。王沐《內丹功法指要》認為,鹿車表示河車轉動「由夾脊關至玉枕關巨步急奔,如鹿駕車之迅捷。」

使者車

《鍾呂傳道集》說:「凡聚火而心行意使,以攻疾病,而曰使者車。」

破車

《鍾呂傳道集》:「若心為境役,物以情牽,感物而散於真陽之氣,自外而內。不知休息,久而氣弱體虛,以成衰老矣。或而八邪五疫,返以搬入真氣,元陽難為抵擋,既老且病而死者。曰破車。」

破羊車

指煉功不當而成疾病,或走火入魔。《群仙要語纂集》卷下:「三車之外。別有一車,謂之破羊車。有學道之人,與心意相投,性急太過,陰陽不停;或夢中見天崩地陷、摔破羊車,身體不安。四肢無力,而成疾病,心反成魔;或見邪鬼。心神恍榴,進退不常,已入邪道,不能成真矣。」

紫河車

《鍾呂傳道集》:「及夫金液、玉液還丹,而後鍊形,鍊形而後鍊氣、鍊氣後煉神,煉神合道,方曰道成。以出凡入仙,乃曰紫河車也。」又說:「紫金丹成,常如玄鶴對飛;白玉汞就,正似火龍湧起。而金光萬道,罩俗骨以光輝;琪樹一株,觀鮮范而燦爛。或出或入,出入自如,或去或來,往來無礙。搬神入體,且混時流,化聖離俗,以為羽客,乃曰紫河車也。」

雷車

《鍾呂傳道集》:「凡既濟自上而下,陰陽正合,水火共處,靜中聞雷霆之聲,而曰雷車。」

金光

指煉得金丹的內外景象。宋張伯端《悟真篇》:「近來透體金光現,不與凡人話此規。」戴起宗《悟真篇疏》:「易真論曰,凡運火之際,或覺閭聞有物,直衝夾脊雙關,歷歷有聲,逆上泥丸。復自泥丸觸上齶,顆顆入口中,狀如雀卵,味如冰酥,香甜軟美。覺有此狀,乃是金液還丹。徐徐咽歸丹田,常常如此不絕,則五臟清虛。閉目內觀臟腑,分明如照燭,漸次有金光萬道,透出身中,如火輪雲霧,籠罩盤旋。」仇兆鰲《悟真篇集注》:「金光圓滿,其狀似規。」王沐釋:「金為廣義,代金丹總稱。金光現,即丹將成的徵兆。丹而稱金,喻其純陽也。」(《悟真篇淺解》)

金數

即表徵元精的數字「九」。語出《尚書·洪範》:「地四以生金,天九以成之。」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七返九還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數。九乃金數:以火煉金,返本還元,謂之金丹。」清劉一明《悟真直指》注「九還金液還真」:「九者,金之數。」

易卦

即易學八卦體系。八卦本為易占體系,被內丹家藉以表示內丹煉製過程的火候和操作程序。例如內丹學以乾、坤二卦表示鼎爐,以坎、離二卦表示藥物。以十二辟卦表示進陽火、退陰符的消息,以喻『年十二月或一日十二辰。以六十四卦表示呼吸抽添的程序。以十二消息封表示人一生成長、衰老的過程和性功能演變的規律。還有以否、泰卦隱喻陰陽丹法入手採藥男女行功的體位。其中尤以卦爻論缽兩表示內丹火候.以三百六十爻表示呼吸次數等最為重要:還有以內丹學注《易經》,以艮卦論丹法者。不一而足:如劉一明;易理闡真》、《孔易闡真》就屬這類著作。另外內丹學還利用了許多易圖,以闡述丹理,如《周易參同契》中的水火匡廓圖以及八卦卦爻學說,都被道教利用為外、內丹煉養的基本理論之一。內丹家對八卦的運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以八卦配人之一身。元蕭廷芝《金丹大成集。金丹問答》:「頭為乾,足為坤,膀胱為艮、膽為巽,腎為坎,心為離,肝為震,肺為兌也。」②指四象五行之陰陽。清劉一明《悟真直指》:「八卦者。即四象五行之陰陽:乾陽金,兌陰金;坎陽水,艮陰水;震陽木,巽陰木;離陽火,坤陰火。八卦雖配四象陰陽,而坤良又具戊己二土:坤為陰土,艮為陽土。五行之氣,亦在其中。」③以先後天八卦圖表示修鍊的不同階段。小周天,亦稱「子午周天」。行坎離交婿、用後天八卦。大周天功,亦稱卯西周天,行乾坤交媾,故用先天八卦。④以八卦排列序次的卦爻象變化表示進火與退符的節度。如子時復卦,一陽生,當進火;午時垢卦,一陰生,當退符。而卯酉之時,二八相當,故行沐浴之功。《悟真篇》:「赤龍黑虎各西東,四象交加戊己中。復姤自此能運用,金丹誰道不成功。」又說:「兔雞之月及其時、刑德臨門葯象之。到此金砂宜沐浴,若還加火州頃危。」《翠虛篇》:「復姤修持水火宗,兔雞沐浴內丹紅,」⑤指真一之氣。宋翁葆光《悟真篇註疏》釋「四象五行全藉土,三元八卦豈離壬」:「八卦者,真一之氣。一變為天,運先天精氣、行七返九還之事的大局天火候。王沐《內丹功法指要》認為,牛車表示河車轉動由玉枕關至泥丸,因玉枕關極細極微,必須用大力猛衝,如牛駕車之

《中華道教大辭典·第九類·內丹學》辭條(四)

順逆

道炁生神炁、神炁生元炁、元炁生精、精炁生形體為「順」;鍊形化精、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為「逆」。順體現了道炁自然生化的過程,逆體現了人通過修鍊返歸自然道炁的過程。前者為生化自然而然,後者為人為返歸自然。五代譚峭《化書·道化》:「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道之委」謂之「順」。「道之用」為人們利用萬物復歸其根之理。經過修持返歸於道,故謂之「逆」。元陳致虛《悟真篇序》:「深於斯道者,則道為體,術為用。假術以成其道,猶借良智以安其國。然吾所謂術者,非小技也,乃天地陰陽造化生生之道也。如順則生人者,是後天地之道;逆則成仙者,是先天地金丹之道。此所謂術也。」元李道純《中和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虛化神,神化炁,炁化精,精化形。已上謂之順。」「萬物含三,三歸二,二歸一;煉乎至精,精化炁,炁化神。已上謂之逆(丹書謂順則成人,逆則成丹。)。」明尹真人弟子《性命圭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所謂『順去生人生物』。今則形化精,精化氣,氣化神,神化虛,此所謂『逆來成佛成仙』。」又云:「順:心生於性,意生於心,意轉為情,情生為妄:故靈潤禪師曰:『只因一念妄,現出萬般形。』逆:檢妄回清,情返為意,攝意安心,心歸性地。故伯陽真人口:『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順逆之用,順天應機。逆修金丹,這是內丹學運用順逆的基本觀念。關於順,《中和集》說:「委身寂然,委心洞然,委世混然,委事自然。……順天命,順天道,順天時,順天理。身順天命,故能應人。心順天道,故能應物。世順天時,故能應變。事順天理,故能應機。既能委,又能順,兼能應,則四緣脫灑。作是見者,常應、常靜、常清、常凈矣。」內煉金丹過程中所講究的四時、五行、六氣、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乃至子午時、大小周天等等,都是「順」的具體運用,所謂「以氣度合天度,以日用參年用。」(施肩吾《西山群仙會真記·鍊形化氣》)關於逆。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說:「七返九還、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數,九乃金數,以火煉金,返本還元,謂之金丹也。」返本歸元也就是逆之運用,所謂「逆則成丹」。在修鍊過程中,順逆觀有各種表現形式,尹真人弟子《性命圭旨》稱順生逆修為「順逆三關」,虛生神、神生氣,氣生精為順三關;精化氣,氣化神,神還虛為逆三關。《修真辨難參證》提出「逆順並用」:「夫內葯了性,即後天而奉天時;外葯了命,即先天而天勿違者:用逆道先發制人,所以奪造化而結丹。奉時者,用順道,天然火候,所以融五行而脫丹。前後兩段工夫,故曰性命雙修;內外一齊修持,故曰逆順並用。」

神通

即神的靈效。伍守陽《天仙正理。本序》:「昔曹老師語我云:仙道簡易,只神、炁二者而已。予於是知所以長生者以炁,所以神通者以神」注曰:「神者,元神,即元性。為煉金丹之主人。修行人能以神馭炁,及以神入炁穴,神炁不相隔礙,則謂之內神通。能以神大定,純陽而出定,變化無窮。謂之外神通。皆神之能事,故神通即馭炁之神所顯。」丹家以開發人體潛能的效驗為神通,有六通之驗,皆人體潛能。其中有漏盡通、宿命通、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神境通。

胎原

又寫作「胎元」。魏堯《一貫真機直講》云:「成胎之初,先有胎原。胎原者何,即性命藏於內,而精血包於外之◎也。內虛者,法身之原;外實者,色身之原也。即男女交靖後,過七天,腹下有如黃豆大之一物,至靜時便能跳動,下至子宮,上衝心府者是也。有此乃有娠,凡慣娠之婦人皆知之。胎原在腹中,本隨時轉動,而人在動時因識神用事,故不之覺。到靜時神光內照,即覺之矣。七日即一陽來複之時也。《舊約》上帝七日而造成世界,亦取七日來複之意。」

星潮

丹家秘傳火候之隱語。崔希范《入葯鏡》:「天應星,地應潮。」張三丰《無根樹》:「無根樹,花正嬌,天應星今地應潮。」李涵虛解:「天比上,地比下,陽生之時,眉上有點點星光,昔人謂『天應星』。腹中有浩浩潮氣,昔人謂『地應潮』。葯生朕兆,原有如此。然吾竊闡之,應星應潮,以應月應時言,即星悟月,即潮悟時,此正是大還丹要緊火候。余摘《參同》數語,以為印證:《參同》云:『金計十有五,水數亦如之,臨爐定銖兩,五分水有餘。二者以為真,金重如本初,其三遂不入,火二與之俱。』此即應星應潮之正義也。金必十五兩重者,金准月數,取金精壯盛之意。五千四十八日,天真之氣始全,十五兩金,能生十五分水,上半月十五日是也。水數與金數相應,即潮數與星數相應。若金水不足,則真水不生,此謂天不應星,地不應潮。何以定株兩乎?若要應星應潮,就以上半月之十五為定:自朔至望,以一日半為一分,兩個一日半,三日出庚矣。這才是二分真水,天也應星,地也應潮。若至初五,則是三分,三分不入用。若至初八,則是五分,五分更有餘。均非應星潮也。必以二分之水,配以二分之火,乃是真應星,真應潮。二者,坎水之真信。金初生水,剛到二分時候,水源至清,有氣無質,即白虎首經也。虎正吐氣,龍即以二分真火迫之,煉為丹本。至於生二分水之金,又必要等至十五,金精始旺,水潮乃生。所謂二七之期,真鉛始降,此亦應星應潮也。」陰陽派丹法應星應潮指彼家言,清凈派則對自家言。

修持

為煉養而按一定操作程序而規範自己的行為。劉一明《修真辨難》:「故大修行人,煉先天元精,而交感之精自不泄露;煉先天元氣,而呼吸之氣自然調和;煉先天元神,而思慮之神自然靜定。先天成,後天化。學者努力修持,方能有驗。否則,後天且不保,而況先天平?」《金仙論證·危險說第十九》:「且今之悟性者,不識先天之性,落於後天之識性。今之修命者,不識先天之命,落於後天之渣滓,是故無所成也,蓋不知其中性命之修持。注云:離中之靈,曰性。坎中之氣,曰命。奈何靈之進出無時,氣之生而外耗,性命不能自合矣。故祖師教人以離性去制坎命,當其際斂收微細之靈念,人於動氣之所用哭風,吹髮其中之火炬煉,此後天之性命合而為一,則先天之性命,自然發現矣。故曰修持也。」

閬苑

指道教仙境。《玄要篇下·天仙引》:「養育金丹汞漸添,閉兌忘言,九年面壁功無間。八極神遊遍大幹,七返嬰兒自出現。六賊遁焉,五行數全,四海人知歸間苑。」又《一枝花》云:「攻神州,破赤縣,捉住金精仔細牽,送人丹田,防危慮險除雜念,沐浴自然,面壁九年,才做個間苑蓬萊物外仙。」亦借指大葯成熟之地,如《性命圭旨》「閬苑蟠桃自熟時,摘來服餌莫教遲。」

旁門邪徑

張三丰《大道論》上篇:「全於人道,仙道自然不遠也,至於旁門邪徑,御女采陰,服煉三黃,燒餌八石,是旁門無功也。又有以按摩導引、吐納呵虛、修服藥草為養生之方者,雖能暫去其疾,難逃老衰命盡,而被達人恥笑也。伯結翁云:『閉息一法,若能忘機絕念,亦可入定出神,奈何精、氣、神屬陰,宅舍難固,不免有遷徒之苦。更有進氣補血,名為抽添接命之術者,亦能避疾延年,保身健體。若欲服食養就胎仙,必不能也。其它旁門邪徑,乃實為吾道之異端也。何足道!」汪啟濩《性命要旨·辟邪篇》:「方今正道湮沒,邪教蜂起,見有在家修道之士,誤入傍門曲徑,執迷不悟者多也。邇聞俺中土教門林立,聊以表之:有清靜門、大乘門、金丹門、瑤池門。以及姚門、一指門、先天門、大智門、老君門、最上一乘門,種種傍門,姑不盡述。無非教人吃齋誦經,謂之修善果;戒殺放生,謂之積功德;存思死後必為仙真,而歸間苑;或作佛祖,而歸西天。以此蠱惑人心,敗壞風俗,皇天震怒,官府知之而不容哉!向有在家門祝,出家僧道,捏造科籙,與病人禳解星辰,代老人拜斗延生,或替死人做齋,超度亡魂,或遭災厄,打醮保護地方。但此外道,焉有斯法力?實乃弄財一大術局而已。」李道純《中和集》列有《傍門九品》,一一予以批駁。「傍門九品」包括御女房中、三峰采戰、休糧辟穀、忍寒食穢、定觀鑒形、存思吐納、攣撫消息、八段錦、六字氣、閉息行氣、屈伸導引、搬隋運氣、三火歸臍、調和五臟、十六觀法等等。

盜機

即採藥煉丹中的逆轉造化之機。《陰符經》:「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清李涵虛《陰符經類解》:「盜機者,伐奪之機也。不但五行相剋,三才相襲為盜機,即抱神守氣,取坎填離。亦是盜機;」所謂正人用之而正,邪人用之而邪者也。

復姤

魏伯陽《參同契》:「朔旦為復,陽氣始通;姤始紀緒,履霜最先。」張伯端《悟真篇》:「復姤自茲能運用,金丹誰道不成功!」又《讀周易參同契》:「復姤昭二氣之歸奔。」薛道光註:「子時一陽生,故人之腎中。有一陽純精之氣上升,進陽火為復卦;午時一陰生,故人之心中,有一陰至坤之氣下降,退陰符為姤卦。故曰『復姤昭二氣之歸奔』也。」復{ },震()下坤()上之卦。一陽復生於下,動於下而順以上行,朱熹謂「在人則為靜極而動。」姤{},巽{ }下乾{ }上之卦。一陰復生於下,以柔遇剛,以靜制動。復,丹法上人身位置在尾閭,子進陽火,載葯上升;姤,丹法上人身位置在泥丸,午退陰符,溫養沐浴。此即河車周天運轉,乃煉梧化炁階段。《修真十書·陰陽升降論》:「天地之氣,一年一周,人身之氣,一日之周。自子至巳,陽升之時,故以子時為日中之冬至,在《易》為復;自午至亥,陰降之時,故以午時為日中之夏至,在《易》為娠。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晝夜往來,亦猶天地之升降。人能效天地橐籥之用,沖虛湛寂,一氣周流於百骸,開則氣出,闔則氣入。氣出則如地氣之上升,氣入則如天氣之下降,自可與天地齊其長久。若也奔驟乎紛華之域,馳騁乎是非之場,則真氣耗散,而不為吾之有矣。」

乾坤

指陰陽兩種對立勢力。《易·彖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乾卦之象為天,坤卦之象為地。在內煉中,乾、坤被喻為鼎爐、陰陽、男女、龍虎、時位等多種稱謂。鼎爐。宋張伯端《悟真篇》:「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免葯來烹。」又:「安爐立鼎法乾坤,鍛煉精華制魄魂。」在人體內,下丹田為爐,又名「陰爐」、「偃月爐」;泥丸宮為鼎,又名「陽鼎」、「硃砂鼎」。在內煉中,又有煉內、外葯之區別:煉外葯時稱泥丸宮為「大鼎」、「外鼎」,煉內葯時稱黃庭為「小鼎」、「內鼎。」陰陽。《周易參同契》:「乾坤剛柔,配合相包。陽稟陰受,雄雌相須。」《鍾呂傳道集·論天地》:「大道既判而有形,因形而有數。天得乾道,以一為體,輕清而在上,所用者,陽也;地得坤道,以二為體,重濁而在下,所用者,陰也。陽升陰降,互相交合,乾坤作用,不失於道。」王道淵注《入葯鏡》「真橐籥,真鼎爐」:「鼎者,乾也,性也。爐者,坤也,命也。……採藥之時,加火之功,以性斡運於內,以命施化於外。」性為陽,命為陰,盡性了命即是煉陰成陽,變為純陽之體。清李西月《道竅談》:「先天是乾坤,後天是坎離。」又:「先天是乾坤者,童真元陽未破,內具乾象而陽固,外因坤象而陰固,故名先天乾坤也。」在修鍊中,乾坤又指水火,乾為火,坤為水;又指鉛汞龍虎,乾為汞為龍,坤為鉛為虎;還指男女,乾為男,坤為女。時位。魏伯陽《參同契》:「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郭,運毅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籥,覆冒陰陽之道。」即以乾坤坎離四卦為基本卦,範圍陰陽變易之道。內丹家煉丹則運用乾坤表示體內下田(爐)與泥丸(鼎),以坎離表鉛汞藥物,而以其餘六十卦表示燒煉的火候。《參同契》還直接以乾坤表示火候,其曰:「乾健盛明,廣被四鄰。陽終於巳,中而相干。」又曰:「道窮則反,歸乎坤元。」俞談《周易參同契發揮》:「乾,六陽之卦也。律應中呂。以一日言之,為禺中巳。以一月言之,為十三半至十五。以一歲言之,則斗構建巳之月是也。此時陽氣盛極,周遍宇內。喻身中陽火圓滿,而丹光發現,山頭神瀵,分為四時,注于山下,經營一國,無不周遍。故言光被四鄰,而又言陽終於已,中而相干者,陽火數終,則陰符用事也。」又;「坤,六陰之卦也,律應應鐘。以一日言之,為人定亥。以一月言之,為二十八半至三十。以一歲言之,則斗構建亥之月是也。此時純陰用事,萬物至此皆歸根而復命。喻身中陰符窮極,則寂然不動,反本復靜。……人身法天象地,其問陰陽感合與天地無以異也。」

震兌

八卦中的兩卦名,內丹學藉以表示內煉中的龍虎象與方所時位。時位。漢孟喜以坎離震兌為四正卦,分主東南西北四方與春夏秋冬四季。其釋震卦:「春分出於震,始據萬物之元,為主於內,則群陰化而總之,」釋兌卦:「仲秋陰形於兌,始循萬物之末,為主於內,則群陽降而承之。」(見《新唐書·卦議》)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三日出為爽,震(三)受庚西方。八日兌(痾)受丁,上弦平如繩。」以震兌表示月象。龍虎金木。《周易參同契》:「偃月作鼎爐,白虎為熬樞。汞白為流珠,青龍與之俱。舉東以合西,魂魄自相拘。」即青龍汞居東方,白虎鉛居西方。《鍾呂傳道集·論龍虎》:「龍,陽物也。升飛在天,吟而雲起,得澤而濟萬物。在象為青龍,在方為甲乙,在物為木,在時為春,在道為仁,在卦為震,在人身五臟之內為肝。虎,陰物也。奔走於地,嘯而風生,得山而威制百獸。在象為白虎,在方為庚辛,在物為金,在時為秋,在道為義,在卦為兌,在人身五臟之內為肺。」宋張伯端《悟真篇》;「西山白虎正猖狂,東海青龍不可當。兩手捉來今死斗,化成一塊紫金霜。」又:「震龍汞出自離鄉,兌虎鉛生在坎方。」還說:「赤龍黑虎各西東,四象交加戊己中。」清仇兆鰲《悟真篇集注》「補註」;「丹家取象,震離坎兌,乃水火木金之四象。以南北言之,則日坎離,以東西言之,則曰震兌。其實後天震兌,即先天坎離之位,故可錯綜互見。」坎離震兌四象又謂金木水火四象,又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四象。

真境界

指內丹修鍊中神氣交融,如痴如醉的一種絕妙狀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修鍊至此,泥丸風生,繹宮月明,丹田火熾,谷海波澄,夾脊如車輪,四肢如山石,毛竅如浴之方起,骨脈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婦歡合,魂魄如子母留戀,此乃真境界也,非譬喻也。」

真無漏

《天仙正理淺說》:「真無漏,則陰縮如小童子,絕無舉動,絕無生精之理,焉有漏?始得成有修有證之漏盡通也。」

真胎息

《伍真人丹道九篇》:「十月之關,有元神之寂照,以為二氣之主持,故云胎;有二氣之運行,以為元神之助養,故云胎息。忘二氣運行助養之跡,而胎神終歸大定,故云真胎息也。」

嬋娟

謂日月交會的美好之貌,喻陰陽二氣相持相合之象。張伯端《悟真篇》:「蟾烏遇朔合嬋娟,二氣相資運轉。」清董德寧《悟真篇正義》:「今日月合璧之道,本是陰陽相持,而謂之合蟬娟者,何也?蓋日為離象,而離為中女,以月為太陰,而月中有嫦娥,故謂之合嬋娟也。然牛女也,龜蛇也,蟾烏也,此三者之造化,乃陰陽二氣相資,以為運轉之用耳。但是道也,總是乾坤之妙用。蓋乾坤為陰陽之體,坎離為陰陽之用,其體用合一,則千變萬化,皆由此出焉。」

虛實

《太上修真體元妙道經·因虛化實章》:「上之虛,乃清炁之化,則名曰寥廓;下之實,乃濁氣而生,則名曰岳瀆也。故因虛者、乃有陽存焉;因實者,乃有陰存焉。故子為虛,午為實也。午之炁,乃陰,而火旺於此,則實也;子之炁、乃陽,而水旺於此,則虛也。無虛則不知實,無實則不明虛,然土為實也,何十二時不露也?炁為虛也,何子清之境化焉?以虛求實則易,以實求虛則難也。虛之於天,有風、有雨、有霜、有霧、有靄,則或聚或散,乃虛實之始也。以地之實,則有山、有海、有林、有稼。河海竭、江涸、山顛、土震,此虛實之感也。因無化有者,虛之實;即有化炁者,乃實之虛。始自父母情性之所感,終成形貌凜然,此乃虛之實也。及其五欲萌,一真散。復求其情性之元,不可得也。此虛求實易,實求虛之難也。故學道之士,以先天為基者,正合此也。」

雄雌

雄,進取、剛強之象徵;雌,退守、柔順之象徵。語出《道德經》:「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內丹學中常以雄雌喻陰陽動靜、火龍水虎之理。張伯端《悟真篇》:「雄里懷雌是聖胎。」《道樞·黃庭篇》:「經曰:知雄守雌可元老。何謂也?雄者,火龍也。善食紫金黃芽,其性好動而不息焉;雌者,水虎也。善食紅銀白雪,其性好馳而無定焉。道者,使龍虎潛交,餌之以紫金黃芽;養之以紅銀白雪,故得雄依雌戀,虎伏龍潛,自然風雨順序,天地之功成矣。」黃裳《道德經講義》:「修鍊之道,氣從陽生,運轉河車,行憑子午。到得鉛氣抽盡,汞情已足,是鉛汞會合為一氣,此既得雄歸以合丹,尤要雌伏以養丹,故曰知其雄,守其雌。夫雄,陽也;雌,陰也。陰陽和合,雌雄交感而金藏於水,復水又生金。金氣足而潮信至,其勢有如溪澗然。自上注下,猶奚澗之所蓄靡窮。修行人知陽不生於陽,而生於陰,故不守雄而守雌。久之微陽漸生,陰滓胥化,而歸根復命之常德,不可一息偶離。」

緣督

依督脈為攝生之本。《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南華本義》:「緣督為經。所以馭氣之方也。」元滑伯仁《十四經發揮》:「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腕,並於脊里,上至風府,人腦上級,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也。」自註:「督之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為陽脈之都綱,奇經八脈之一也。下極之腑,兩陰之間,屏翳處也。屏翳兩筋間為篡,篡內深處為下極,督脈之所始也。雲陽脈之海者,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陽之分,譬猶水也,而督脈則為之都綱,故曰陽脈之海。」《莊子集釋》:「人身惟脊居中,督脈並脊里而上,故訓中。督為奇經之一脈。莊子正是假脈為喻,故下為保身全生等語。」蔣伯超謂:「人生任督二脈,為精氣之源。督脈起小腹,貫脊而上行,又絡腦自脊而下,腦為髓海,命門為精海,實皆督脈司之。緣,依也;經,本也。依此命脈,以為攝生之本。」

琴劍笛

指青龍劍、無孔笛、無弦琴。陰陽派丹法首先將其築基功夫中一些手法稱「鑄青龍劍」,「吹無孔笛」,又稱「敲竹喚龜」。將調鼎功夫的一些手法稱「彈無弦琴」,又叫「鼓琴引風」。清凈丹法沿襲了這些術語,解釋完全不同,將青龍劍改稱無影劍或慧劍。劍之取義,為守護;琴之取義,為調攝;劍喻剛,琴喻柔。《樂育堂語錄》:「琴、劍者何?蓋以至陽之氣,中含至陰,學者執著一個陽剛之氣,則不能成丹。劍之取義,剛是也。而又加一琴字,取其剛中有柔,健而和順之義。然在下手之初,不得不知剛柔健順,方無差錯。若到水火調和,金木合併,則剛者不剛,柔者不柔。且至純熟之候,更不知有剛柔,惟順其氣機之流行,自然天然而已矣。」張三丰《洞天清唱六疊》:「俺把那沒弦琴懷中抱。」(二疊)「俺只待伏慧劍將白雪培。」(四疊)《天仙引》:「退群魔全憑慧劍。」「仗慧劍追逼群魔。」(第三體)「遣神女侍爐鑄劍,藉金水配對柔剛。」(第五體)

三、關竅

一竅

指人身中玄關之一竅,亦稱「玄牝之門。」《金丹四百字·序》:「夫身中一竅,名曰玄牝」。「夫此一竅,亦無邊傍,更無內外,乃神氣之根,虛無之谷,在身中而求,不可求於他也。」見「玄竅」條。

八門

《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飛天真人」句,洞陽子註:「人之頂骨八片,謂之八天,亦曰八門,中有金樓寶殿,玉闕紫房,自己無相真人,總領萬神居之。道成則神光閃爍,天門自開,嬰兒蛻質於是,真人飛從天門而出,故曰飛天真人」。

八寶

指眼、耳、鼻、口、舌、大小腸及修鍊功訣。《長文大洞經發揮》:「雙眼是人天之日月,此為觀色寶。兩耳為人天之道路,此為人聲寶。兩鼻為人天門戶中嶽,能主香臭,號出息寶。一口為人天之關鎖,能主吞啖,號和味寶。大腸為人天之車,又能搬載五穀,號曰傳導之寶。小腸為人天之水路,能主變化,號曰主命寶。此七寶者,皆可修用。不知第八寶,此一法最大事,是人天之事,號曰立身之寶。如藏此八寶者,是人修真上士也。」

二道

指人道與仙道,即任、督脈與中脈。薛陽桂《梅華問答編》:「然此任、督,乃赤、黑二道,丹書曰人道。若夫理中、臍後、閭前,中有一竅,曰關元,乃是理進下黃,升由黃道,直透中黃、上黃者,丹書標曰仙道。實屬仙道總理之處,故《易》曰黃中通理,正位居體。此是我生身立命之根本處,與天地太素一鼻相通。」

二洞

指人的頭頂和上脖。《太上靈寶凈明中黃八柱經》:「二洞者,神宮之正位也,仙藥之本原,氣液之道路。頂為乾靈之洞,能開之則氣出入之門戶也。上齶為玉神之洞,能開之則精液出入之關鍵也」。

二兌

指人體精氣出人的孔竅,包括肛門和前陰。《太上靈寶凈明中黃八柱經》:「二兌者,氣精泄之門戶也。人之所以天折易衰者,前兌傷其精,後兌傷其氣。傷精而精不固則妄淫,是名橫流之兌。喪氣則氣易耗而妄發,是名賊流之兌。」

九宮

①頭部九宮,或腦部九宮、上丹田之九宮。務成子注《黃庭內景經·至道章》「方圓一寸處此中」句說:房有一寸,故腦有九宮。而此九宮之部位名稱,務成子在《黃庭內景經·靈台章》「洞房紫極靈門戶」句下引《大洞經》所說為:兩眉間卻入一寸為明堂宮,卻入二寸為洞房宮,卻入三寸為丹田宮,也名泥丸宮,卻入四寸為流珠宮,卻入五寸為玉帝宮。明堂上一寸為天庭宮,洞房上一寸為極真宮。丹田上一寸為玄丹宮,流珠上一寸為太皇宮。②人體臟腑的九宮。《道樞·修真指玄篇》:「凡人有九宮,何也?丹元宮者,腎也;朱陵宮者,小腸也;蘭台宮者,肝也;天霐宮者,膽也;黃庭宮者,脾也;玄靈宮者,大腸也;尚書宮者,肺也;玉房宮者,膀胱也;絳霄宮者,心也。」③九宮與八卦及某些部位相結合。《易緯乾坤鑿度》有「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之說。鄭玄注說。太一周行於九宮,始於坎宮一,依次入坤宮二、震宮三、巽宮四,然後人中宮休息,而後又入乾宮六,依次入兌宮七、艮宮八,至離宮九結束。在道教修鍊中又以之與《周易·說封傳》中的「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良為手,兌為口」及人體九處相結合,如以頭部為乾宮、腹部為坤宮、中丹田為中宮、心為離宮、腎為坎宮、口為兌宮、背為艮宮、會陰之上為震宮等。

九江

指小腸。因小腸曲折、故名。

九竅

①指人體九孔竅。《周禮·天宮·疾醫》注云:「陽竅七,陰竅二。」陽竅指眼、耳、鼻、口,陰竅為排泄器官。《難經。三十七難》則以眼、耳、鼻、口、舌、喉為九竅。②指腦中九竅成心中九竅。王道淵注《陰符經》「九竅之邪」句云:「人之首有九宮,乃曰九竅。」又云:「心有七孔二毛,亦曰九竅,以應上天北斗七星,左輔右弼」。③指三關九竅。《天仙正理淺說》:「轉尾閭、夾脊、玉枕三關,已通九竅。」注云:「每一關有中、左、右三竅。左右者,古雲兩條白脈,又雲黃赤二道,為日月並行之道也。三關則有九竅也。故丘祖門下徐復陽真人云:『鐵鼓三二,全憑一箭穿。』佛宗人亦云『九重鐵鼓』,又雲『九曲黃河』、『曹溪』、『西江』、『洞水』者,皆是。」

九州

指體內臟腑。《修真太極混元圖》:「人身之中,萬象存焉,以九州言之,腎為冀州,膀胱為徐州,肝為青州,膽為克州,心為揚州。小腸為荊州,肺為梁州,大腸為雅州。」再以脾為中州,合稱九州。

七門

道教在修鍊中認為人身有七個門戶。《黃庭內景經·仙人章》:「中有真人巾金巾,負甲持符開七門。」《黃庭外景經。下部經》尚有「還過七門飲大淵」之語。梁丘子認為此謂面有七竅,皆通達也;布氣七竅,耳目聰明。有認為七門也指人身七門:一曰天門,在泥丸;二曰地門,在尾閭;三日中門,在夾脊;四曰前門,在明堂;五曰後門,在玉枕;六曰樓門,在重樓;七曰房門,在絳宮。實則《黃庭經》之七門正和瑜伽術之七脈輪相應。

七竅

指人身眼、耳、口、鼻。《莊子·應帝王》:「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黃庭外景經·下部經》有「七竅已通不知老」之句。

人門

尾閭穴的別名。

十二重樓

又稱「十二玉樓」、「十二層樓」,簡稱「重樓」,也稱「重堂」、「重環」。指喉下之十二節氣管。《黃庭內景經·若得章》:「重重樓閣十二環。」務成子注曰:「謂喉嚨十二環,相重在心上,心為絳宮,有象樓閣者也」。十二玉樓之說見於《道樞·調氣篇》:「叩齒以集神,一咽再咽者皆三焉,戰於十二玉樓」。重樓有時僅指喉嚨。《黃庭內景經·黃庭章》:「重堂煥煥明八威。」務成子注曰:「重堂,喉嚨名也,一名重樓,亦曰重環。」清代喉科專書《重樓玉鑰》之名,其義也指喉嚨。另中草藥七葉一枝花也稱重樓。

十二河源

指十二經絡。《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內義》卷三:「十二經絡,為十二河源。」

十二經脈

又稱十二河源。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與五臟六腑有直接的絡屬關係。十二經對稱性地分布於人體兩側,陰經行於四肢內側,屬臟;陽經行於四肢外側,屬腑;手經行於上肢,足經行於下肢。十二經脈的循環徑路為:手三陰經從胸腹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趾末端走向胸腹,交手三陰經。十二經脈的氣血循環始於肺,終於肝,其運行秩序為:手太陰肺經(食指端)、手陽明大腸經(鼻冀旁)、足陽明胃經(足大趾端)、足太陰脾經(心中)、手少陰心經(小指端)、手太陽小腸經(目內眥)、足太陽膀骯經(足小趾端)、足少陰腎經(胸中)、手躍陰心包經(無名指端)、手少陽三焦經(目外眥)、足少陽膽經(足大趾)、足厥陰肝經(肺中)。

十字街中

即祖竅。趙避塵《性命法訣明指》:「兩眼中心,內有一管,為祖竅。發生先天真炁。」因之千峰派人手功夫,即守十字街中。

寸田尺宅

①指玄牝二物。《黃庭外景玉經》「寸田尺宅可理生」石和陽註:「青龍之田,白虎之宅。乾為寸,而坤為尺也。惟此可以理其長生。余皆不入大道之深微矣。惟此田宅,得入吾家。」②指丹田、黃庭。李涵虛註:「長生者,本人精氣而成。發生惡死者,別無它法,但當吸母炁,煉子精,保一寸之丹田,居一尺之安宅,凝神聚氣於其中,便可治吾生也。」③指目、面。梁丘子註:「目為寸田,面為尺宅。」

門戶

即天門地戶的簡稱。①指口鼻。《太清調氣經》:「凡調氣者,先須依門戶。依門戶者,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可參見「天門」、「地戶」條。②也指兩耳,《修真十書》卷二一《西嶽竇先生修真指南》:「天門地戶者,兩耳也。」女命

指女丹修鍊的關鍵穴位。道教修鍊理論中「命」的含義十分微妙複雜, 「其中消息千變萬化」(《女金丹·卷上》)。女命與男命有所不同,「男子之命在丹田。丹田者,生丹之真土也;女命在乳房。乳房者,田氣之木精也。」(《女金丹·卷上》)。另外,女命有時又表示女子生命特質。「女命何以有三?謂上、中、下也。上者陽穴,中者黃房,下者丹田」又:「命之光有三焉,光之黃者丹田,白者胎元,紫者血元。血元者,乳房也,在中一寸二分,非兩乳也。」(《女金丹·卷上》)稱兩乳中間穴為女命。這裡,「女命有三」,「命之光有三」都是為了讓女子明白自身特質後,勤於修鍊,斬斷赤龍,使陰血之體轉化為純陽之體。為今後修鍊打下基礎。

女丹氣穴

實指兩乳之間。《女金丹》載:「炁穴即血元也,即乳房也,在中一寸三分,非兩乳也……女命在乳房,故以乳房為炁穴。」可見氣穴的位置在兩乳之間。是女子命根所在。所以,女丹修鍊理論認為,女子煉功須從乳房入手,將氣把持在氣穴中,進行意守膻中。

女子三關

指女子修鍊時的三個重要定位。《女功正法》:「女以乳溪為上丹穴;臍後腎前,即為中關;牧戶下關。」由此可見,上關在兩乳房中間位置,中關在男子氣穴位置,下關在子宮的位置。女丹理論認為這三關相互貫通,形成一個整體。《女功正法》又載:「子宮大鼎,亦由目中引入乳溪,臍內子宮,一脈相通。」

三池

指人的膽、舌下、小腹胞。《黃庭內景經》:「中池內神服赤珠。」唐梁丘子註:「膽為中池,舌下為華池,小腹胞為玉池。」三寸

指上、中、下三丹田。《黃庭內景經·靈台章》:「靈台郁盪望黃野,三寸異室有上下。」唐梁丘子註:「三丹田上中下三處,名異室。每室方圓一寸,故云三寸。今人猶謂心為方寸,即一所。」

三房

指明堂、洞房、丹田。《黃庭內景玉經》:「常念三房相通達。」梁丘子註:「三房謂明堂、洞房、丹田之房也。與流珠、五帝、天庭、極真、玄丹、泥丸、太皇等諸宮,左右上下皆相通也。」

三宮

①指人腦中的流珠宮、太乙宮、玄丹宮。《黃庭內景經》:「若得三宮存玄丹,太乙流珠安崑崙。」崑崙在人腦極高處,流珠宮在其前,太乙宮在其後,玄丹宮在其頂,此乃泥丸九宮中之三宮。②指上元宮、中元宮、下元宮。李道純《中和集》:「三元所居之宮也。神居乾宮,氣居中宮,精居坤宮。」此為人身上、中、下三宮。《太上老君大存思圖注訣》:「人有三宮:頭腦名為上元宮,其神曰夷。心內名為中元宮,其神曰希。臍下名為下元宮,其神曰微。」林元鼎《內火丹旨綱目舉要·法象》:「三宮謂乾宮髓海,異名午位、離宮、華蓋、華房,南方;坤宮精房,異名子位,北方;中宮神室,異名鼎器、黃道、元宮、丹房、土釜。」

三谷

《修真十書·雜著指玄篇·穀神不死論》:「人身中上有天谷泥九,藏神之府也;中有應谷絳宮,藏氣之府也;下有靈谷關元,藏精之府也。」陸西星《玄膚論·神室論》:「吾聞之紫清仙師:人有三谷,乃元神之室,靈性之所存也。其空如谷,又名穀神。神存則生,神去則死。日則接於物,夜則接於夢。神不能安其居也。《靈樞內經》曰:『天谷元神,守之自真。』人身之中,上曰天谷,泥九是也。中曰應谷,絳宮是也。下曰靈谷,關元是也。此三谷者.神皆居之.謂之三田。嘗為之論:泥丸者,棲神之本宮也:絳宮者.布政之明堂也。靈谷者,藏修之密室也。夫元神居於絳宮,則耳有聞,目有見,五官效職,而百體為之從今矣:元神居於靈谷,則視者返,聽者收,神氣相守,而營魄為之抱一矣。楊子有言:『藏心於淵,美厥靈根。淵者,深昧不測之所,靈谷是也。是神所藏也。」

三關

①指當內氣沿督脈由下上行時,有三處較難通過的地方。《寥陽殿問答篇》「人之尾閭,在尻背上第三節,一名長強,一名三岔路,一名河車路,一名禁門,其下曰關元,其前曰氣海,乃陰陽變化之鄉,任督交會之處,丹書名曰尾閭關者是也。人之背脊二十四節,上應二十四氣,有關在二十四節頭尾之中,一名雙關,直透頂門,此即夾脊關也。人之後腦骨,一名風池,其竅最小而難開,欲開此竅,舌拄上齶,目視頂門,全仗神爐聚火,接續沖赴,此關乃開,此關名玉枕,又曰鐵壁也。」②指目、耳、口。《淮南子·主術訓》:「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者,不可不慎守也。」③指口、足、手。《黃庭內景經·三關章》:「三關之中精氣深,九微之內幽且陰,口為心關精神機,足為地關生命扉,手為人關把盛衰。」④內丹術三步功法。《天仙正理直論》:「初關煉精化氣。」⑤指內煉修持的三個階段。《道法會元》卷七七:「使性不變情,為一關;情不變精,為二關;精中陽火不泄,為三關。」

三焦

據清粘本盛傳《道養初乘忠書》卷一:「下焦有脂膜,如掌大,正與膀胱相應,後對大中極,有二白脈自中而出,由夾脊而上貫於腦;中焦在中脘,內應脾;上焦在膻中,內應心氣,分布人身。方其湛寂,慾念不興,精氣散於三焦,榮華百脈。乃欲想一起,慾火熾然,翁捉三焦,精氣流溢,並從命門輸瀉而去,其可畏哉?」

三門

《道樞·金玄八素篇》:「自泥丸至頸,是為上丹田,其名曰腦宮,分為九瓣。腦髓、腦血之會海,玄化之門也。自頸絕至胃絕,是為中丹田,其名曰絳宮,分為九竅。津、液、水之會海,離心之門也。自胃絕至臍絕,是為下丹田,其名曰玄宮。包括四象,羅布九宮, 神、精、氣之會海,衡端之門也。三田皆有隔膜三重,不相入焉。」

三雙

指運煉精氣必須通過的三關六竅。《仙佛合宗語錄》卷一:「歷辰十二皆留伏,灌頂三雙默轉移。」註:「三雙者,尾閭、玉枕、夾脊三關及脊骨兩傍,皆一竅,謂之黃赤二道。三關皆有雙竅,故曰三雙。默轉移者,神氣從三關雙竅中默轉循環也。」

三田

張平叔《金丹四百字》:「心珠圓朗照三田。」丘處機《大丹直指》:「上田神宮,中田氣脘,下田精區。」《鍾呂傳道集·論還丹》:「鍾曰:丹田有三:上田神舍,中田氣府,下田精區。精中生氣,氣在中丹;氣中生神,神在上丹;真水真氣,合而成精,精在下丹。奉道之土,莫不有三丹,然而氣生於腎,未朝於中元;神藏於心,末超於上院。所謂精華不能返合,雖三丹終成無用。」《修真十書·雜著捷徑》:「兩眉間為上丹田,心為中丹田,臍輪三寸為下丹田。」

三星

指男性生殖器的陰莖及兩睾丸。《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行氣訣》中說,在行氣中,內氣灌五臟,入下丹田,至三星,遍經髀、膝、腸、踝,下達湧泉。此三星即指男性生殖器而言。

三穴

①指黃庭、炁海、丹田。李涵虛《道竅談·中字直指》:「三穴者,黃庭、炁海、丹田也。然雖返照三穴,又要不執意於三穴,亦不馳意於三穴。夫而後神安其內,息任天然,渾乎俱忘,杳無朕兆。經所謂無欲以觀其妙者,正此時也。」②指舌下三穴。《道樞·黃庭篇》:「舌之下,有三穴焉:左曰金津,右曰玉液,中曰玄膺。」

三台

指與修鍊者上、小、下三丹田相應的天上星座。這是基於天人相應而言,所以實際上仍是指人體。對《悟真篇·七言絕句》「太乙在爐宜慎守,三田聚寶應三台」之語,董德寧《悟真篇正義》:「三田者,上、中、下之三丹田也;三台者,斗魁下之星也。三田聚寶,以上應三台」。朱元育《悟真篇闡幽》注曰:身中三寶會聚三田,而應上天三台之象。三台也稱三能,屬太微垣,實共六星。《晉書·天文志》:「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西近文昌兩星曰上台,次兩星曰中台,東兩星曰下台。「三台有時也指中醫臟腑學說中的三焦。如《道樞·太白還丹篇》:「三焦,三台也。」三焦是指上焦、中焦、下焦,即人體胸、腹、少腹二大部位。

三岔口

亦名生死竅,指會陰穴。

三台君

指頭部,也即昆色。務成子注《黃庭內景經。若得章》「太一流珠安崑崙」句中引《洞神經》云:「頭為三台君,又為崑崙。」

三十六宮

三十六宮原指漢代宮殿之多,如漢代班固《西都賦》:「離宮別館。二十六所」。唐代駱賓王《帝京篇》:「秦塞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黃庭內景經》中則以五臟等部位為宮,如肺部之宮、心部之宮、肝部之宮、腎部之宮,脾部之宮、膽部之宮等。宋代邵雍《擊壤集。觀物吟》:「天根月窟閑來往,二十六宮都是春。」是指內煉過程中,修鍊者人體各部位都出現了如春天生髮之氣般的溫暖感覺。清黃裳《樂育堂語錄》卷四注三十六宮為五臟六腑及心包和背部之二十四骨節。

三十六關

《道樞·修鍊金丹篇》:「三十六關者,何謂也?下丹田者,素華關也。黃鐘穴者,五路關也。尾閭穴者,翠微關也。肛後者,元門關也。混丸宮者,太一關也。玄膺穴者,海泉關也。十二樓者,三元關也。肺者,白虎關也。肝者,青龍關也。心者,蓬霄關也。脾者,中黃關也,二十有四種者,皆關也。一曰受盛,二曰通元,三曰玉瓊,四曰七星,五曰衛靈,六曰明堂,七曰瑞泉,八曰命門,九曰進城,十曰坤元,十一曰皇君,十二曰玉堂,十三曰赤城,十四曰榮金,十五曰透龍,十六日玉蕊,十七曰玉樓,十八曰金泉,十九曰金城,二十曰衝天,二十一曰金鳳,二十二曰水霄,二十三曰會元,二十四曰百瓊。」

山根

指兩目內眥間之部位。《了三得一經》:「雙瞳守山根,曰升五嶽矣。」《性命圭旨》亨集《退藏沐浴功法》認為人體通氣往來,前通於臍,後通於腎,上通夾脊、泥九至山根而生雙竅,由雙竅下至準頭而成鼻。《東醫寶鑒》卷一說,印堂之下曰山根,即兩眼之間。山根又稱「下極」、「王宮」。《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下極,即山根。」又說:「王宮,今名山根。」薛陽桂《梅華問答編》:「山根在鼻之上,兩眉中間,此處與祖竅相通,祖竅可以奪天地之造化。故存想山根,要勿忘勿助,若存若亡,久久便覺虛無寂定,而山根與祖竅,如即一處。」

山頭

喻頭項泥丸宮,與潭底相對而言。《悟真篇》上卷:「潭底日紅陰怪滅,山頭月白葯苗新。」董德寧《悟真篇正義》:「山頭者,崑崙頂也。月白者,金氣也。謂氣至於離位,則山頂金盛而水滋,故葯苗新也。」

山源

《上清三真旨要玉訣》:「鼻中鬲之際,名曰山源。一名鬼井,一名神池,一名邪根,一名魂台也。鼻下山源,是一身之疵津,真邪之通府。不真者,所以生邪氣;為真者,所以遏萬邪,在我運攝之耳。」

上玄

指心。《黃庭內景套·腎部章》:「腎部之宮玄團圓,中有童子冥上玄。」唐梁丘子註:「心為上玄,上玄幽遠,氣與腎連,故言冥上玄。」

上丹田

有多種異名:祖竅、泥丸宮、乾宮、乾家、昆崙山,清虛府、上天關、交感宮、三摩地、最高峰、峻峒山、玄室、黃房、天宮、真際、天根、玄門、彼岸、瑤池、天谷、內院、紫府、寥天、帝乙、甑山、天符、玄都、祝融峰、太微宮、摩尼珠、髓海、紫金城、流珠宮、玉京山、紫靖宮、太澗池等。上丹田在頭部,為諸陽之會。因其在人體三丹田中位置最高,故名。丹家認為,上丹田乃藏神之府;在煉精化炁時,為還精補腦、去礦留金的處所;在煉炁化神時為陽神上遷的處所。《悟真篇》:「萬卷仙經語總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向乾家交感宮。」關於上丹田的具體部位,《抱朴子·地真篇》:「或在人兩眉間,卻行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上丹田也。」;《仙經》:「腦海為上丹田,藏神之府也。」《金丹大成集》:「腦為上田。」

上天梯

指真元之炁自尾閭沿督脈上升泥丸宮之路徑,又稱「河車路。」在陰陽派雙修丹法中,上天梯是一種木製工具,用以隔體行地天泰封,採藥時調整體位用,又稱「琴床」。

下玄

指腎,又名水王。《黃庭內景經·腎部章》:「腎部之宮玄闕圓,中有童子冥上玄。」唐梁丘子注「水宮也。玄闕圓者,腎之形狀也。玄,水色,內象諭也。腎為下玄,其神玄冥,字育嬰。」下丹田

又名「正丹田」、「關元」、「氣海」、「氣穴」、「金爐」、「性命之祖」、「生氣之源」、「陰陽之會」、「呼吸之門」、「五臟六腑之本」等。意守丹田主要指意守此下丹田。它同人體生命活動關係密切,能彙集、儲存和運轉真氣,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等奇經運氣之氣點,男子藏精、女子養胎之處所。因此,下丹田乃百脈之樞紐,生命之根源。在築基階段為守中之處,在煉精化炁時稱坤爐,在煉炁化神時稱下爐,即是收納斂藏神氣的地方,又是結丹之處。一般以臍下腹部為下丹田,但具體而論,又有不同的說法。《抱朴子·地真篇》認為「臍下二寸為下丹田」;《仙經》認為「臍下三寸為下丹田,藏精之府也」;《金丹大要·鼎器妙用》:「下丹田在臍之中,臍後腎前。有道之士,只要認取下丹田之極虛為準,是神氣歸藏之府。」近人蔣維喬《因是子靜坐法》認為,丹田在臍下腹部,並稱之為「重心」,以為儒家之主靜,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禪觀,命名各異,究其實,無非求重心之安定而已。其具體位置近世丹家多指腹內臍後腎前之連線的前七後三之點。

倉門

指肝臟。《太極五行八卦九宮圖說》:「倉門為震卦,屬東方,則東方甲乙木為肝。」

長谷

指鼻。《黃庭內景玉經》:「長谷玄鄉繞郊邑。」梁丘子註:「長谷,鼻也。」又《抱朴子內篇·極言》:「若年尚少壯而知還年,服陰丹以補腦,采玉液於長谷者,不服藥物,亦不失三百歲也。」此處長谷為牝戶。

丹府

指丹田。宋蘇軾《蔡州道上遇雪》:「不如閉目坐,丹府夜自墩。」王十朋集註:「丹府,即道家所謂丹田也。」

丹肩

黃中、黃庭的別稱。《性命圭旨·利集》:「胎內嬰兒就,勤加溫養功。時時照丹肩,刻刻守黃中。」見「黃中」條。

丹田

人體中產葯結丹之處。《諸真聖胎神用訣》:「丹田者,生炁之源。一名丹田、二名精路,三名炁海,四名守宮,五名太源,六名神室,七名元藏,八名采寶,九名戊己,十名本根。皆是太和元炁居止之處。」《抱朴子內篇·地真》:「或在臍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絳宮金闕,中丹圖也。或在人兩眉間,卻行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上丹田也。」其中以下丹田為正丹田,位置說法不一。醫經多指臍下一寸三分,丹經則指臍內一寸三分。趙台鼎《脈望》:「臍下一寸三分者,謂仰卧而取之,入里又一寸三分為是,即腎前也。」蔣維喬《因是子靜坐法》將其擴大為下腹,存念此處即可。《難經》八難、六十六難曰:「臍下腎間動氣,十二經之根本。」楊注曰:「臍下腎間動氣,即丹田也。在臍下三寸、方圓四寸,附著脊』。馮注曰:『丹田生而有形,死而無質。』又引《道藏·神景內經》云:『丹田者,上赤、下黑、左青、右白、中央黃、運中方圓四寸;女子上黑、下赤、左白、右青、中央黃。運中方圓四寸。呼吸元氣,運行百脈。』《黃庭經》注引《玉曆經》云:『丹田在臍下三寸,附著脊。左青、右白、上赤、下黑,方圓四寸。』《靈寶經》、《靈寶畢法》、王叔和《脈訣》注,皆如是說。正與《針經》、《灸經》臍下子寸曰關元一穴相對。其它諸道書所說丹田,各不相同。不可不深察也。釋氏梵語優陀那,即丹田也。今所謂『兩腎中間一點明』也。此朗字之源也。呼則氣出於丹田,吸則氣入于丹田,我之一切氣、一切精、一切力、-切脈、一切筋、一切聲、一切志、一切智,皆從此出。言十二經脈,皆自丹田生,散而為四肢百骸也。《素問》、《難經》正文、《針灸經》俱無丹田二字。此丹田二字,本出道經。名曰丹田者,謂出生金丹造化之田也。昔受父母之真精,皆深深藏此。我身中冬至,亦自此深深極深處生,故曰源。丹田與任、督,相為表裡。直上與心與腦相通。心或微動,此中真精已先走矣。心不動,精不去。精滿神定者,其中至明而至熱。原字意與源字同。合一身而通論天地造化,則雙腎以下為酆都宮。其雙腎之間,為十二經脈之源也。」。《太極祭煉內法》卷中:「兩腎中間曰丹田。或謂臍下三寸者非。或又指臍後腎前,正中有一穴,曰丹田,亦非。其下乃任脈之所發也。」中丹田在心下臍上,名神氣穴。張伯端《金丹四百字》:「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性命圭旨》:「天之極上處,距地之極下處,相距八萬四千里。而天地之中,適當四萬二千里之中處也。若人身,一小天地也。心臍相去,亦有八寸四分,而中心適當四寸二分之中處也。」《悟真篇》:「須憑玄牝立根基」,葉文叔註:「玄牧之宮,即中宮也。中藏真一之炁,生金精也。」中宮,即中丹田,上丹田乃泥丸,又稱乾官或乾頂。《悟真篇》:「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向乾家交感宮。」《性命圭旨》:「運北方水中之金,以制南方火中之木,是謂『以黑見紅』,則凝神入乾頂而成丹。」參見「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條。

丹元

①指心神即意念。《黃庭內景經·心神章》:「心神丹元字守靈。」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中《戊辰靜中出貽同志二十韻》說:「丹元子何索,在己莫問鄰。,』清趙翼《挽唐再可》詩:「丹元養鉛汞,胎息調龍虎」。②指下丹田。《道樞·會真篇》:「靜坐幽室,以手兜其外腎,以手搓臍之下,各八十有一,左右挽手為之九過,則丹元暖而真氣盈矣。」此丹元即小腹下丹田部位。

斗柄

本指北斗七星的柄,即第五、六、七星,又稱天是。丹家喻周天運轉。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震兌非東西,坎離不南北。斗柄運周天,要人會攢簇。」劉一明《金丹四百字解》:「此星所坐者凶,所指者吉,所以運周天列宿,行二十四氣,以成歲運,在吾身即一點真知之真情。真情一名金公,剛強不屈,有生有殺,亦如天上之斗柄也。有生以來,為客氣所染,外物所誘,斗柄指外,不指內。生氣在外,殺氣在內。順其造化,幼而壯,壯而老,老而死,萬劫輪迴,無有出頭之期。若知生殺之機,扭回斗柄,轉身之間,即到故鄉。可以奪周天造化,可以合四象五行,一時辰內管丹成,絕不費力。但人多認不得真情之斗柄,僅在一身東西南北有形有象處,錯認為震兌坎離,強作亂為,妄想結丹。無怪乎碌碌一生,到老無成,可不嘆諸。」人元大丹斗柄指青龍劍,有口訣秘傳。

侖頂峰

指泥丸頂。宋張伯端《悟真篇》:「河車不敢暫留停,運入崑崙峰頂。」

六根

源出釋典,被丹採用。眼為視根,耳為聽根,鼻為嗅根,舌為味根,身為觸根,意為念慮根。此六者均為罪孽根源,故名。李嘉謀《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人之所以不能長生者,由內六根散為外用,奔色逐聲,去而不返。低能知六根受用奔佚之元,守真去偽,旋元自歸,即六根無用,根塵內銷,靈光炳然,神生無中,是謂造化於虛谷長生之宅。」

六府

《道樞·黃庭篇》:「大腸者,玉堂之府也;小腸者,元陽之府也;左膀者,太和之府也;右骯者,太素之府也;胃者,中黃之府也;膽者,太清之府也。」醫家所稱六府,將膀胱合而為一,另列三焦,《黃庭內景玉經》梁丘子注「六府修治勿合故」條:「按《洞神經》云:六府者,謂肺為玉堂宮尚書府,心為絳宮元陽府,肝為清冷宮蘭台府,膽為紫陽宮無極府,腎為幽昌宮太和府,脾為中黃宮太素府。異於六府也。」

內院

指泥丸宮、天宮。《鍾呂傳道集》說:「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陰陽中之陽,三陽上朝內院,心神以返天宮,是皆朝元者也。」

內三要

指三丹田。《修真十書》卷三:「第一要者,頭太淵也,天穀神所居之位是也,上應玄都,萬神會集之鄉。人能開此。穀神自居,真息自定,饑渴自除矣。第二要者,心絳宮也,人能虛心凝神,得神氣俱定,息不往來,謂之大定矣。」「第三要害者,在兩腎之間、水火之際,謂之地戶。此關有神,謂之桃康,上通九天,下通湧泉,真氣聚散皆從此關。故聖人言天門常開,地戶永閉。人能會此三要,神氣自然交結。」

內外八卦

指人體的臟腑、器官。《道樞·百問篇》:「肝,震也;心,離也;肺,兌也;腎,坎也;大腹,乾也;膽,巽也;小腹,坤也;膀胱,艮也,此其內者也。目,離也;舌,震也;口,兌也;耳,坎也;頸,乾也;趾,坤也;腹,巽也;手,艮也,此其外者。」

氣海

指人體的部位:①指膻中,為上氣海。《靈樞經·海論》:「膻中者,為氣之海。」②指下丹田,即下氣海。《雲笈七籤》卷五八:「氣海者,是受氣之初,傳形之始,當臍下三寸是也。氣海者,與腎相連,屬壬癸水。水歸於海,故名氣海。」《道樞·胎息篇》:「氣海者,在濟之下三寸,其名曰子宮,元氣之根也。」《雲笈七籤》卷五九《延陵君修養大略》中稱,人有三丹田,上元、戶元、下元是也。下元丹田,氣海也,亦名精門。③指腎。《鍾呂傳道集·論水火》中說,元陽在腎,腎為氣之海。④經穴名,別名「脖映」、「下肓」、「下氣海」,屬任脈經,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一寸五分處。氣機門

即會陰穴又名:「陰蹻。」

雙關

(1)指督脈上的夾脊關。《廖陽殿問答編》:「有關在二十四節頭尾之中,一名雙關,直透頂門,此即夾脊頭。」(2)指膏、肓二穴。《西王母女修正途》:謹按雙關,位在脊前官後,關內二穴,人身泥液之所踞,左曰膏,右曰育,藥力不能到,真氣不自至者,泥液踞,禍一身,造化生人,乃為設關以護心,故名其處曰雙關。」

雙修法關竅

陰陽派丹法關竅,隱名甚多,與清凈孤修派所指不同。以玉莖口為玄門,有崑崙、天根、馬口、玉爐穴諸名。陰道為牝戶,有華池、曲江、西江、偃月爐、虎穴等異名。臍稱生門;兩腎之間名命門;心竅為絳宮,腰眼為密戶。支機石在西江內兩短葉處,乃對劍之竅,亦為生門,深入則死戶。上鵲橋是彼舌,下鵲橋是玉莖。脊骨二十四節為銀河。氣機門前近精竅,後近尾閭,一名戊己門。玉莖名青龍劍,因眼圓如青蛇之口,又名青蛇劍;因鶴獨立時以頭入翎中伏氣,其狀相似,又名鶴翎劍。腎前臍後三寸許,名「大中極」、又名「金胎神室」,為黃庭土釜,乃關元、氣海、會陰、長強,任督歸根之處。

太淵

指臍。《雲笈七籤》卷一四:「臍者,人之命也。一名中極,一名太淵,一名崑崙,一名特樞,一名五城。」

太和官

指口。《黃庭內景經》:「口為玉池太和官,漱咽靈液災不幹。」

太澗池

指泥丸宮、天宮。

太微宮

上丹田、泥丸宮的別名。

推薦閱讀:

【今日靚湯】久盯屏幕眼酸脹嗎,來碗明目靚湯補一補
你見過碎的最有創意的屏幕是怎麼樣的?
隔著屏幕,可能你都聞到了清明粑粑的香味了……
求推薦一個電腦顯示器?

TAG:屏幕 | 智慧 | 道教 | 中華 | 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