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四心,菩薩願行
言教身教,說到做到
主講/果祥法師
跟隨師父出家三十多年,
我領受了許多師父的身教,最讓我佩服,也是最感動的,
是師父的精進勇猛。記得好幾年前,
師父曾經探望一位長年卧病的老修行,回來後便說,將來我老了、病了,還是要奉獻至生命最後一刻為止。師父真的說到做到了。
講者簡介
果祥法師
一九七九年住進農禪寺,一年後落髮,是聖嚴師父建僧過程中,在台灣剃度的第一位出家弟子。曾任師父秘書、台語及英語翻譯,尤以擔任台語翻譯二十餘年,用詞典雅而平易親切,深獲師父及信眾肯定。
貫徹四心,菩薩願行
師父畢生身體力行,也諄諄教誨弟子:修學佛法要具備四種心,即大信心、大悲願心、大精進心和出離心。
第一,大信心,信三寶,也信自己。對三寶有信心,相信三寶可以協助我們出離生死中的種種苦難。一般人都是在生、老、病、死種種困難之中,掙扎前進,有三寶做為明燈、舟航,可以幫助我們徹底離苦。所以,修學佛法的第一個條件是生起信心,相信三寶,相信自己是能夠修行的,也相信自己透過修行,終能成佛。
第二,大願心,也就是菩提心,不忍眾生受諸苦難,而用佛法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點非常重要。師父曾經開示,「願」,就是對自己的承諾,娑婆世界的眾生能夠給自己最大的承諾,就是發願。這在《雪中足跡》一書中講得很清楚,凡夫修行成佛,就是憑藉這一念的悲願心。
師父曾說,即使一個人一輩子沒有做過好事,可是在他臨命終時,若能發下清凈的願,希望來世再得人身,再來人間好好修行,幫助眾生學佛,那麼就不會落入惡道,而會乘願再來。過去我們總以為,乘願再來的,一定是大修行人,可是師父告訴我們,即使一生之中不曾行善,只要臨終時發了清凈的願心,就可以再來人間,可見發願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因此,師父又說,「願」就像救生圈一樣,眾生在三界苦海中,載浮載沉,發願就像帶著一隻堅牢的救生圈,即使大浪打來,因為有救生圈,不至於讓我們滅頂,而很快又能浮上來。所以我們要發大願,這點非常重要。
第三,大精進心,這是成就一切事的關鍵,對學佛的人尤為重要。佛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及彌勒菩薩,往昔曾是師兄弟,兩人修行原是無分軒輊,只因釋迦牟尼佛更為精進,因此成佛早於彌勒菩薩。我自己認為,以師父的精進勇猛,應該會很早成佛。「只要提起精進心,就能無堅不摧,無難不克,無往不利。」師父這法語,我時常記起,也與大家分享。
第四,出離心。一般人最不容易做到的,是出離對自己身體、性命的執著,而最擔心的,莫過於身患重病或是死亡。除此之外,人際關係、家庭、五欲及權勢等,也都是學佛的人要出離的對象。出離與厭離不同。厭離是逃避,出離是頭腦非常清楚,所謂冷眼,卻非旁觀,而是非常熱情、熱心去協助眾生,分享佛法。也就是佛經所說的「不請之友」,不待他人請求,自己主動去弘法、去奉獻,去利益眾生。
師父的一生,從自學、閉關、赴日留學,到創建法鼓山,乃至國際弘化,都是這四心的貫徹寫照,言教與身教合一,教證及理證不悖。師父的色身雖已舍報,但是他的生命,已經立定了原則和方向,精神和悲願永遠存在。師父對我們期待很深,寄望僧俗四眾人人承擔弘法、護法任務。當然,師父發願再來人間,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期盼在不久的未來,還有因緣親近師父修學正法,並隨師父的弘化奉獻身命。
摘錄自 |《今生與師父有約 五》
二○○九年九月三十日講於聖嚴教育基金會
作者 | 果祥法師
本文已由版權所有者授權轉載
推薦閱讀:
※參拜諸佛、菩薩之禮儀(轉帖)
※本煥老和尚血書《普賢菩薩行願品》
※虛空孕菩薩經卷下
※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是否違背眾生自作自受的因果?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