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養生的三重境界

內容提要:本文按傳統的三分法將養生境界分作三重:卻病、益壽、成道。卻病在於消除疾病產生的內 因、外因、不內外因。益壽方法雖多,也不外從精、氣、神上用功夫:虛心實腹,使精氣神飽滿,氣血 流暢。本文按養生諸術的特點作了簡單的分類歸納。一切「可道可名」之術都不能超越生滅,唯與道合 真則亘古長存,內丹道是實現這種最高養生目標的途徑,本文最後簡單介紹了內丹修鍊的原理與過程。

主題詞:養生術、卻病、益壽、內丹、道

當我們呱呱墜地時,我們就要面臨這個世界的問題,雖然它充滿生機,有春天與陽光,但是它也有死亡 ,有寒冬與黑暗。我相信從人類一誕生開始,就已經在關愛自身生命,雖然那時沒有文字記載。隨著人 類的發展,有關養生的理論、方法也越來越豐富。為了論述方便,我們按照中國傳統的三分法——多陰 、陰陽相半、多陽,將養生的境界大致分作三重:

一消除病因,二益壽健身,三與道合真。

一、消除病因

生命在從一個受精卵分裂產生五臟六腑等眾多組織器官後,各器官各司職能,它們相生相剋,既互相促 進,也相互制約,當這種動態平衡遭到破壞、又不能及時調整修復時,就會產生疾病。疾病產生的原因 ,傳統醫學認為不過三種:內因、外因、不內外因。

1、內因

所謂內因,就是七情六慾損耗元神元氣元精所致真氣衰弱、氣血淤滯、陰陽失衡等內在傷損。七情通常 指: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欲指:一色慾,二形貌欲,三威儀姿態欲,四言語音聲欲,五細 滑欲,六人想欲。這是大致的分類,人類的生理、心理狀態更複雜些。本來人在嬰兒時期精氣神混然內 守,及至成人,情識漸開,有了自我意識,有了自身貪求,有了喜惡,精氣神便向外馳耗散,不能守中 ;情慾又影響著臟腑的氣血運行,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 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過分地情慾肯定也對臟腑產生過度的衝擊,積則成害。所以《 老子》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 令人行妨。」——向外追求,使人迷失了本性。《老子》第十章說:「載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 ,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能滌除情慾,精氣神內守,專氣致柔,象嬰孩一樣嗎?即 使不能象神仙一樣超越,能如《中庸》所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喜怒哀樂雖發但不過度也就不會傷身了。

2、外因

所謂外因,如: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癘氣——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毒病菌。消除致病的 外因,就要求根據四季變化、環境變化,作出相應地調節,要求有相應的防護意識和措施。春天防風、 夏防暑濕、秋燥、冬寒,各有相應的方法。丘處機祖師在《攝生消息論》中論述四季養生時就提到: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殺, 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養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肝木味酸,木能勝土,土屬脾主甘。當 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

在特殊的職業、特殊的環境中,也需要特殊的防護。當七情內傷、真氣不守、氣血不暢、陰陽虛實失調 時,再遇到邪氣,淤滯衰弱的臟器往往就會發生疾病。《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夫上 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如果能 真氣內守、趨避適當,就不會感染疾病。

3、不內外因

不內外因,如:外傷、寄生蟲等。它們觸及身體,但又不在臟腑腠理,難分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所以 稱不內外因。

人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其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融為一體,社會狀態中也有不和諧的「六淫」會傷害人 的生命,譬如戰爭。所以,全方位地關注人的健康,不只是醫療養生,還要關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4、治未病

當人生了病就要醫治,於是產生了很多神奇的方法,產生了很多神醫,但最好的方法、最神的醫生是治 病於未然。《鶡冠子?世賢第十六》記述——

魏文侯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 文侯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 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間,而名出聞於諸侯。」

扁鵲告訴魏文侯:他的長兄醫術最好,在病還未生時就治療了,所以不出名;他的中兄在病萌芽時就醫 好了,所以只在街坊間有名;他自己是在病大了,才用一些激烈的辦法去治療,反而名聞天下。這生動 地告訴我們真正懂得養生,就不要等生了病才想起要愛護生命。

道教歷代都有很多名醫,如:東晉葛洪、梁代陶弘景、唐代孫思邈、明代的趙宜真、清代的劉一明等等 。他們或者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世人,或者以醫學巨著留存後世。道教更追求長生不死,強調性命兼修, 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和發展,使養生理論、養生方法不斷豐富和完善。

二、益壽健身

道生天地人,在人即為精氣神.一切養生方法都不出於此。萬物有生有滅,養生方法也在發展變化,唯有 作為根本原則的道恆常不變。

我們知道不健康的原因是:內在精氣神的消耗,導致氣血淤滯不暢,導致臟器陰陽失調,加以外邪入侵 。因而保健的方法是:一方面要因環境、季節等外在因素變化而作好相應的防護;另一方面就是要虛心 實腹,使精氣神飽滿,氣血流暢。由此產生的養生方法成千上萬,但都不外從精、氣、神上用功夫。

1、服食、辟穀、葯膳

A、初修道者,不具備自身調節精氣神的能力,又有很多虧傷,往往要通過服食藥物達到補髓健脾強腎等 功用,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抱朴子卷十一 ? 仙 葯 》:

「抱朴子曰:神農四經曰,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遊上下,使役萬靈,體生毛羽,行廚立至 。又曰,五芝及餌丹砂、玉札、曾青、雄黃、雌黃、雲母、太乙禹餘糧,各可單服之,皆令人飛行長生 。又曰,中藥養性,下藥除病,能令毒蟲不加,猛獸不犯,惡氣不行,眾妖並辟。」

道教所傳的服食藥方非常多,如茯苓散、輕身健行不老方、神仙去三屍方、八仙長壽丸方、人蔘固本丸 方、食菊花秘方、食枸杞葉秘方、食柏實秘方、神仙食雲母方……服食的藥物種類包含礦物質的、動植 物的,也不可勝數。

但是我們還應知道,古人在探索服食養生的過程中,也有因服食不當而傷身的情況,當然這也為我們留 下寶貴的經驗,即使現代的科學實驗,也往往都是在經歷無數次失敗後,才獲得成功。服食養生要求我 們:要了解自身狀態、要了解藥物的性質、要有正確的食用方法。

B、辟穀,是指人在精氣充實時,不飢不食,又名休糧。也有雖未達到自然辟穀,但通過服食藥物丹丸實 現短期不食的,其作用在於使五臟六腑得到自然調節,使心神更加寧靜、呼吸更加綿深。《史記?留侯世 家第二十五》記:張良願棄人間事,從赤松子游,乃學辟穀導引輕身。當時漢高祖剛去世,呂后感張良 的德,讓他一定吃一點東西。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中就有《卻穀食氣篇》,道教關於辟穀服食藥方還 很多,如:文始先生絕谷方、雲母長生斷谷丸方、絕谷不飢方、服食松根法等。

C、除了修鍊神仙的服食方法外,還有很多養生保健的葯膳的方法,如:仙人飯方、骨髓養顏糕、蓮米粥 方、天門冬酒方等等。

2、導引、按摩

《後漢書(卷112?列傳72)華佗傳》記述華佗對他的學生吳普說的一段話,基本講明了導引養生的原理 和方法:

「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戸樞,終不 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要體,動諸闗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 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 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導引就是通過挽引膚體,使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戰國時的《莊子?刻意第十五》中就提到:「吹呴呼吸 ,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後世導引也做 了很多發展,八段錦、易筋經等都是比較著名的導引方法,另外還如:補五臟導引勢、王子喬八神導引 法、白雲子導引法等等。

按摩也是通過擒拿皮肉以疏通筋脈,達到強身去疾的目的。道教中按摩養生的方法也很多,如:擦丹田 穴法、摩尾閭法、漢鍾離鳴天鼓法、太上按摩法、除腰背痛法、除胸中痛法等。

太極拳也是導引,但同時還包含吐納、存想的方法。其它的如:武當拳、八卦、形意等等也都是這樣。 很多養生是方法都是精氣神兼煉,故運用方法也不只一種,只是在描述時,為了方便,我們按其主要特 點作了分類。

3、吐納、胎息

A、吐納的方法就是通過調節呼吸過程中口型、發聲、氣流,吐故納新,影響五臟氣血運行,改善五臟功 能,兼能養神固精。著名的如:南北朝時梁代陶弘景祖師《養性延命錄》中所傳的吐納六字訣,通過吐 納「噓——呵——呼——呬——吹——嘻」六字改善五臟和身體的狀態。它在隨後的隋代佛教天台宗高 僧智顗的《童蒙止觀》、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高道胡愔的《黃庭內景五臟六腑 補泄圖》、宋代鄒朴庵的《太上玉軸六字氣訣》、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校注?延年去病箋》以及形意拳 、八卦掌、太極拳、大雁功、馬禮堂「養氣功六字訣」等中都得到運用與發展。

修道者習練吐納的起源很早,出土的五千多年前的陶罐上就有在吐納的人像,《莊子?大家師第六》也講 到真人的呼吸很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道教中關於吐納的方法也非常多,如:十二時 工法、十二月服氣法、三豐養氣訣、三一服氣法等,並不斷發展完善,如唐代《幻真先生服元氣訣》除 了繼承六字訣外,還發展有進取訣、淘氣訣、調氣訣、咽氣訣、行氣訣、鍊氣訣、委氣訣、閉氣訣、布 氣訣等;再如中一子將呼吸細化為長息法、靜息法、深息法、實息法、調息法等。

B、胎息就是當內氣充實、凝神定息,呼吸「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由粗而微、由微至無的狀態,如胎 兒用臍帶呼吸一般,這是吐納法的深化。胎息已經不是簡單地調呼吸了,是在調神至虛極靜篤時才能實 現的。道教中有關胎息的著也極多,如:亢倉子胎息訣、天台道者胎息訣、中央黃老君胎息訣、陳希夷 胎息訣、赤松子胎息訣等等。

4、存想

《天隱子》講:「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這只是存想的一部分內容,存想還包括存想天地之 神、存想日月星辰、存想身內五臟之神、存想五色氣、存想身體部位、存想呼吸等,較高的境界是存想 虛無。

存想的作用一是在於感應,一是以一念止萬念。不論是存想內在還是外在,但目的都在感應於內,譬如 望梅可以止渴。

著名的《黃庭經》有內景經、外景經,就是存想修鍊的代表作。另如卧鬥法:就是存想北斗七星覆蓋周 身,以存神固氣。再如握固法:就是屈大指於四指下,大指掐中指中節,加以意念,安守魂魄,固精明 目。另外還有很多,如:存帝君法、存五神法、存身神法、內朝三景品法、上清存守三宮法、上清存守 北極星法、存思日月法、存思三台法、太清內思心氣法、太清內思肺氣法、存想青氣法、存想紫雲法、 存思肝中四真法、存思脾中五真法、服日氣法、服月精法、華陽子內觀法、神霄安五臟法……

存想的較高境界是存想虛無。人在虛無的狀態中,生命自我修復、自然運行。《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 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這都是講存想道 的境界了,達到道的境界有頓有漸,很多經典闡此,如《清靜經》《護命經》《坐忘論》等等。

存想有象,對於迷惑者有偏執的危險;存想虛無,對迷惑者也有失控的危險。唯「有與無」統一不二, 以道觀身、觀心、觀萬物,才能不迷不滯,這方法最簡便易行,但前提卻是要心性覺悟、明達道德,故 能行者也稀。修道是件簡單的事情,修道也是件艱苦的事情,唯心地慈悲、精誠有志、勤於探索者,或 可深得道法之益。

5、樁功、睡功、房中

樁功是站立姿勢的功法,重在意守,兼含吐納、導引,作用在通經絡、固精氣、虛靈神識。種類也很多 ,如:太極樁、大成樁等。

睡功是卧式功法,方法與存想、吐納相近。陳摶《蟄龍法》睡功訣講:「龍歸元海,陽潛於陰。人曰蟄 龍,我卻蟄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高卧,世無知音。」是說內觀心腎氣相交,神氣精混一。

站功、動功有利於調動精氣神,但不能久長;卧功寧靜放鬆,但易昏沉。坐功居中,適於較長時間的調 神調息。行、站、坐、卧,皆可練功,古人云:「行住坐卧,不離這個。」 神虛息深,綿綿若存,活潑潑、圓陀陀。不只練功時練功,日常生活勞作中無時無處不在練功,直至最 後,與道合真,不著意守也不離道,自然圓成。

房中,是道教形成之前就在社會上流傳的養生術之一,也不外調節精氣神而已,大致分為清修派、泥水 派兩大類。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西漢時期流傳過的房中著作有8家,共186卷。後來又有發展。《漢 書?藝文志》總序中說:「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 :『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房事是 居家生活的一部分,貴樂而有節,後世不明道德、引火焚身者,也不乏其人。

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向社會推廣健身氣功——六字訣、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為了更准 確地掌握功法,他們向全國二十多所具有科研實力的體育、中醫院校和科研單位公開招標,進行了數百 萬字文獻檢索考證和廣泛的交流研討,並在各地舉辦了觀摩研討會。這四種功法主要屬於吐納、導引類 ,這也是有原因的:吐納、導引功法練習出偏的可能性相對較小;相比而言,服食養生則需要專業的中 醫藥學知識,存想養生則需要清靜智慧、無私心雜念做根基。我們始終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不能正 確掌握養生功法、不能正確地練習,養生功法也可能傷生。

三、與道合真

上面所述種種卻病、延年的方法都屬於術,還不是道。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可道可名的東西都是有局限性的,有生滅的。追求養生的最高境界是與道合真, 超越「可道可名」的局限,達到「天地有壞,這個不壞」的永恆,也就是所謂神仙。

那麼如何實現與道合真呢,方法非一,但其中最為成熟完善的當屬內丹。內丹道是唐宋之際發展成熟的 ,它繼承了早期道教理論與修鍊諸術,並吸收了佛教心性之學,性命兼重,有無合一。其傳承有「文始 最高,東華最廣」之說。文始直接繼承於老子,其法無為、無言,故非一般根器人能行。東華則傳於鍾 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而後南五祖、北七真,再後又衍生出中派、東派、西派等,雖各有特 點,但其過程不外煉己明心、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合道。其方法是從有入無,存無守有,漸 修漸進。雖比前面所列養生諸術為難,但畢竟有法可依,循序可成,有大志者,往往潛心於此。

1、內丹道的原理

《老子》第42章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天地人萬物。《易.繫辭》說:「易生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一生陰陽,陰陽再分為四 相。這兩者所述為同一種生成觀。

聖人仰觀俯察,將宇宙之理用之於身。唐末五代時譚峭《化書》就講:「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 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

明代伍沖虛祖師在《天仙正理直論》則述為:在人身則是從父母合氣時為一;到嬰兒降生時為二,此時 先天元炁在臍,後天呼吸氣在口鼻,先天元神在心,後天識神情慾產生;到十六歲情識旺盛時為三。

順者生人,逆者成仙:以智慧化情識,煉精化炁,所謂百日築基,由「三」至「二」;再將神入炁,煉 炁化神,神炁抱一,所謂十月懷胎,則由「二」至「一」;再煉神還虛,所謂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由 「一」至道,返本還源。

整個修鍊過程不外一性一命、一神一炁,也常將之比喻為鉛汞坎離等,與外丹道相類比,也常稱精氣神 為藥物,稱煉守精氣神的上中下丹田為鼎,運神調息則為火候。

道教丹經百家千卷,雖各有側重,但不離於此。下面略述其過程。

2、煉己明心

此處之「己」是戊己之己,戊己居中,戊為先天,己為後天,從後天心煉至先天心,名曰煉己。古云: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葯先修心。」 割絕貪愛、禁止舊習、精進勵志都曰煉。煉至內景不生、外景不入,一切動靜之間,心不動搖,才算合 格。之所以要煉己,是因為整個修鍊過程都要以明道真心真性為主宰,否則:葯將得復失,胎將結復脫 ,神將出復墮……

3、煉精化炁

也名百日築基,百日不是定期,因人而異。精炁旺,則神亦旺而法力大。精炁耗,則神亦耗而弱。煉精 歸炁,再無泄漏,是修鍊之基。

採藥先當知老嫩濁清:炁微時名嫩,怠惰炁散時名老,老嫩皆不足結丹;雜念紛呈,此謂水源濁;一念 不生,此謂水源清,水源清則藥物可用。當一念不生之時,靜極生動,非覺而動,實動而覺,即當起火 用意調呼吸採取藥物,此時名小葯。

進火退符,卯酉沐浴,以小周天功法煉之,一動即采即煉,久久則精盡化為炁,則當止火封固。

此時炁足不飢,自然辟穀;身輕體健,百病不生。

4、煉炁化神

又名十月懷胎,十月亦非定期。是將神入炁,炁化為神,神炁混一。凝神入炁,則神返身中炁自回。所 以歸根者,由此也。

小周天功足,真炁較前更充實、丹田發熱,即行采大葯。行火與前采小葯不同:小葯是生而後采,大葯 是采而後生。若行火冷意怠,大葯不得;若用火急躁,大葯也耗。得大葯之際,有六種震動之景:丹田 火熾、兩腎湯煎、眼吐金光、耳後風生、胸後鷲鳴、身涌鼻搐。皆是真炁衝動之象。聽其轉尾閭、夾脊 、玉枕三關,直灌頂門,過鵲橋,下重樓,入于丹田。

此後即行大周天火候,所謂「心入虛無行火候」、「從今別鼓沒弦琴」 。若亡若存,存無守有。

至此時則漸可胎息,胎息非世間勉強閉息,是入於大定,虛極靜篤,達「父母未生時、五行不到處」, 無始無終,亘萬古而無一息,與神俱虛、俱靜,所謂形神俱妙。

煉炁而息定、化神而胎圓,陽神將升於天門。此時陽漸長陰漸消,體內、心內宿世所積雜質業障,易生 魔幻,唯有大智慧大志向者才能立住根腳,不為所擾,煉至爐火純青。

5、煉神還虛合道

又名三年乳哺、九年面壁。瓜熟蒂落,胎神自就,陽神自出,劫運自超 ,所謂 「身外有身」是也。此時無生無滅,已成天仙,是養生的極致。

所謂乳哺,是說陽神初出,如嬰兒初生,需要細心呵護,「十步百步,切宜照顧」。

面壁還虛,是達於無極,形神俱妙,神通無礙,與道合真。

於此之時,既不戀世,也不慕仙,或行願濟世,或上升虛無,出世入世,皆聽自然。

神仙之妙,非世人易知,昔秦皇漢武也求仙急切,終無成就。懷著私慾、貪圖享樂,卻想成仙不死,是 謂緣木求魚、南轅而北轍。

《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有一段話也許有助於對神仙的理解:

「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 ,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 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

此時與道合真,萬物有生死,使萬物生成和消亡的「道」卻無生死,其行事則無不送、無不迎、無不毀 、無不成。也如《老子》第五章所言:「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結語

養生的方法有多種,唯量力而行,適於自己,可行能行,就是最好。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化是漫長的,也 是艱苦的,更是光明的、有希望的,因為我們看到古代聖哲為我們留下那麼多、那麼好的愛護生命的方 法,我們也相信,聖哲們一定也會關心我們的現在,關心人類的未來。但不論聖哲怎樣慈悲,都代替不 了人類自己的努力,要獲得智慧、健康、快樂的生命,更需要我們自己不懈修鍊、勇猛精進。


推薦閱讀:

春季話養生(茶 )
牙疼怎麼辦 牙疼吃什麼好的快?
十大常見致癌食物, 別再吃了!
膽囊炎飲食注意事項有哪些?
養生壺使用方法有哪些?養生壺使用注意事項

TAG:養生 | 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