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 漢武帝的三張面孔(五)獨尊儒術

漢武帝的三張面孔(五)獨尊儒術

漢武帝要全面加強皇權,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沒有做,那就是如何對待思想間題。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怎麼去統一思想了。提到這個話題呢,大家很容易想起一件事情,漢武帝曾經有一個著名的舉措,叫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是漢武帝在繼位之初,就接受了當時著名的儒家學者董仲舒的建議,把其它各家各派的說法、各種學說全都給退黜了,單單地推崇儒家學說。今天是一致認識了。前者認為是偉大事迹,後者看作是儒家的春天來看。但是對於這個間題,《史記》、《漢書》、《資治通鑒》是有不同的意見的。班固在《漢書》裡面說,「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班固的意思是說,漢武帝把其它各家各派的學說統統給摒斥了,單單地推崇儒家的學說。而且,班固在這裡面用了「卓然」一詞,那說明班固認為,漢武帝的這個舉動是非常偉大的。甚至專門為董仲舒立了傳。這與今天的一般觀點沒差別。但是在《史記》裡面,同樣是談到剛剛繼位的這個漢武帝的思想傾向,司馬遷卻說,「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按照司馬遷的說法,漢武帝相信的是鬼神祭祀那一套,哪是什麼儒家學說哪?《論語》里記孔子一句話說是「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對鬼神,孔子是敬而遠之的。如果漢武帝敬鬼神,是與儒家思想不一致的。而且也沒有為董仲舒單獨立傳,只是在《儒林傳》里,簡單地介紹了董仲舒的事,沒提獨尊儒術的事。董仲舒是司馬遷的老師,不記這事,是疑間。 那麼《資治通鑒》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寫漢武帝這個時代,其中第一個出場人物就是董仲舒,第一件事情就是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建議,有沒有這事呢?是有的。「請不在缶茅,科,羽_子,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話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思,那麼至於說漢武帝有沒有接納董仲舒這個建議?而且儒家是不是經這麼一提就發揚光大了?司馬光沒有發表太多的評論,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態度。在這個間題上的沉默,很可能說明司馬光對於漢武帝尊崇儒術這件事情是不太樂觀的。那麼當時圍繞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口號,發生過哪些事情?我們又怎麼來理解這樣的事情呢?先放下這些爭論,看看漢武帝的思想建設間題。當時統治思想,與政治實際也是緊密聯繫的。繼位前,祖父漢文帝、父親漢景帝時,關注的重點是哪些?秦末到漢文帝前幾十年,社會沒消停過,生產受到破壞,漢文帝就與民休息。營造宮殿之類的事不幹了,少干擾百姓,不折騰。稅低,三十稅一。重點花在,希望百姓安心生活,恢復社會元氣。這有成效。這是遵奉了無為而治的思想,這是黃老學說。這是漢文帝的思想。不僅影響當時社會,也影響了皇后竇氏。竇氏也對黃老學說有興趣。漢武帝時,她是太皇太后,她失明了,權力欲還是旺盛。漢武帝要常去奶奶處彙報。她還以此指導。這時,就不是單純的思想間題。皇帝換了兩茬了,她憑什麼來控制,只能憑藉黃老思想。這是漢文帝奉行的學說。用這一套來壓漢武帝,這是先帝的,就得聽。這時,黃老學說,是用來控制政局的護身符。這上邊有漢文帝的幽靈。漢武帝就算能忍耐,就有人忍不住。田蛉是漢武帝的舅舅。田蛉是武安侯,要與竇爭權力。矛盾就難免。

田蛉也打算在黃老學說上做文章,於是新舊貴族集團進行了思想的一次交鋒。田蛉拉攏了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出於逆反心理,晚年,竇嬰晚年對儒家學說感興趣了。田蛉想通過改變思想來爭奪權力,面臨的第一個間題就是拿什麼來代替竇太后的學說了。儒家就成了一面大旗。儒家的入世精神與黃老的清靜無為針鋒相對。這種精神對年輕氣盛的漢武帝就更有吸引力。田蛉就推薦了兩位,一是趙綰,做御史大夫,一是王臧,他們把二人推薦出來,希望他們幫助漢武帝調整統治思想,讓漢武帝脫離竇太后的控制。二位提出了兩條,一是改革服裝,二是建造明堂,這是儒家觀念中重要的地方,不僅是天子宣明政教也是代表天意的地方。第一條,改革服裝好辦。第二條,明堂是什麼樣子,怎麼建造,也沒譜。就向漢武帝建議,請來申公,主持這事,這人八十多了,在山東老家。當時,一路風霜,萬一有不幸,怎麼辦?二人作為弟子,難道不替老師考慮?冒風險請來長安,趙綰他們背後是田蛉,這是一步棋。申公是當時資深的詩經學家。當年曾受到過劉邦的接見,與劉交還是同窗好友,二人曾在一起學習詩經。這人的資歷深。竇太后強調黃老學說,因為這是漢文帝奉行的。漢文帝是黃老學說的合法的依據。竇太后要控制政局,就得與漢文帝與奉行的學說捆綁。現在申公來對抗,竇太后就失去了優勢。談學術思想申公就壓過了竇太后。趙綰他們請來老師就是這樣的原因。漢武帝跟他們談論儒學,感覺與黃老學說不一樣,也產生了興趣。「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向之。」這就爭取了漢武帝了,可以向竇太后攤牌了。不過,田蛉他們低估了竇太后,她早有應對之策。她重重回擊,田蛉他們讓趙綰跟漢武帝講,要碰到大事,別去跟竇太后說了。她大怒。「陰求得趙綰王臧奸利事,以讓上。」竇太后把他們的把柄拿到,甩給了漢武帝。漢武帝沒法了,「上因廢明堂事,諸所興為皆廢,下綰、臧吏,皆自殺。」所有設置的禮儀都廢掉了,二人也自殺了。竇太后也覺得沒完,「丞相嬰、太尉蛉免,申公亦以疾免。」竇嬰也倒霉了。這次就徹底失敗了。 這樣分析就可以看出,漢武帝繼位初,的確有調整的行動。主導的不是漢武帝也不是董仲舒。另外,儒學與黃老之學,背後有殘酷的政治鬥爭。三是儒學沒有順利地成為統治學問。結論是,漢武帝繼位之初,沒有立即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現在許多常識有問題。經過這次,是不是儒學一敗塗地呢?不是。這次交鋒,竇太后雖然壓下去了。可是年輕的漢武帝經過一次折騰,心裡有了想法。他的性格強勢,對祖母心生反感。竇太后的暫時勝利,卻把漢武帝推向了對立面。過了四年,竇太后去世了,漢武帝立即把她任的丞相許昌罷免了,任命田蛉為相。第二年,在全國範圍內召人才,調整統治思想。這時,董仲舒才出現。不是董仲舒提出建議,漢武帝才罷黜百家,而是漢武帝要取代黃老學說,董仲舒才脫穎而出。這不意味著漢武帝了解了儒家的真諦。調整統治思想與調整丞相人選都是為了清除竇太后的影響。至於真正的儒學,漢武帝就沒有真正的興趣。聽到申公的話,漢武帝不愛聽,感到不滿,「默然」。 來看司馬遷,他覺得漢武帝不是按儒家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君主。「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大搞迷信活動。其次,儒學也未必是唯一正確的思想。他不是純粹的儒家學者。司馬談是黃老學派的學者,司馬遷的知識結構多元。班固在《漢書》說是「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正因此,司馬遷沒有那些條條框框。司馬遷是既不認可漢武帝也不認為儒術應該獨尊。在司馬遷看來,漢武帝他是在政治鬥爭後,思想與實踐上表裡不一的君王。班固的認識卻恰恰相反,作為正統的儒家學者,他要捍衛漢武帝與儒學傳統。為了顯示儒學是天然最有利於指導國家發展的學說,班固盛讚,漢武帝「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行為。把他塑造成了儒學的護法神。班固這樣做也有道理,是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到儒學價值本身上去。儒學對於社會的意義在哪裡,班固的目的是想為後來的帝王做正面的引導。二人對比可以看出司馬遷是批判工作,班固是建設性的工作,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司馬光呢?與二位不一樣,對於漢武帝是深刻地批判。把他與秦始皇放在一起,認為是典型的暴君。但是對於儒學,他是力挺的。司馬光要批判漢武帝,而要捍衛儒學。這就難辦了。前面提到董仲舒。司馬光不是隨便寫的。他讓董仲舒在漢武帝即位時就出現了。借他來講施政綱領。即位初就立在那,讓漢武帝後來的作為來比照,結果是「窮窖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沒一條符合儒家思想。他想告訴我們儒學是好的,就得藉此來指導。漢武帝不好正是沒有按照這個標準來做。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馬未都的收藏會有假貨嗎?
百家講壇【書架叢書】
[百家講壇講稿][李清照](三)《喜憂參半》
【百家講壇】 大故宮(第一部)(二十)乾清三悲
【百家講壇】 英雄項羽07-痛失雙傑

TAG:漢武帝 | 面孔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