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治學生涯從這裡起步

費孝通治學生涯從這裡起步日期:2015-06-14 作者:吳躍龍 來源:文匯報

費孝通治學生涯從這裡起步 ——記兩代學人與江村(開弦弓村)的情緣

  本報駐蘇記者 吳躍龍

  說起江蘇吳江的開弦弓村,知道的人可能不多,而說到費孝通筆下的江村,知道的人可能就多了。其實,江村就是開弦弓村,是費孝通為寫書而起的學名。開弦弓村是費孝通的學術始發地,其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記述了開弦弓村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生活,在學界具有很高地位,開弦弓村也因此成為世界矚目的社會學人類學研究窗口。

  從上海市區驅車1個多小時,滬渝高速下來拐個彎,就看見一座牌樓,上書「中國江村」4個大字。近日,因《開弦弓村志》的出版首發,記者走進了這個太湖邊的小村子。

  

《江村經濟》被譽為人類學裡程碑

  費孝通是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1935年,費孝通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並考取了公費留學英國。他在出國前,請假一年,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廣西大瑤山進行調查,專題考察研究少數民族的社會組織,豈料在翻山越嶺中迷路,掉進了瑤民捕獵老虎的陷阱,腰腿受重傷。王同惠下山求救,不慎失足落入深淵溺水身亡。這一年,費孝通25歲。

  費孝通傷勢好轉後,因離出國上學還有一些日子,所以便到家鄉吳江休養,以進一步療傷並平撫喪妻之痛。當時費孝通的姐姐費達生正在開弦弓村開辦一個農民的生絲精製運銷合作社。費孝通接受姐姐建議來到這裡,卻並未靜養,而是拄著雙拐,對開弦弓村農村生活進行了全面精細的調查。這些調查形成的資料,成為日後他博士論文的基本素材。

  1936年9月初,費孝通從上海啟程,遠赴英倫求學,師從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馬林諾斯基是現代人類學奠基人之一。1938年,費孝通獲倫敦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

  費孝通博士論文最初以英文發表,題為《開弦弓,一個中國農村的經濟生活》。1939年在英國出版,書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該書直至1984年才翻譯成中文在國內出版,書名為《江村經濟》。

  《江村經濟》問世後,受到廣泛讚譽。馬林諾斯基為該書作序,開篇第一句話即予以極高評價:「我敢預言費孝通博士的《中國農民的生活》(即《江村經濟》)一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某些段落確實可以被看做是應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憲章」。該書日後被公認為中國人類學的奠基之作。

  憑藉此書,費孝通於1981年獲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頒發的赫胥黎獎章。這是國際人類學學科最高的榮譽。11月18日,文匯報以整版篇幅刊發了費老在獲獎儀式上的講演全文,題為《三訪江村》。

  

率先提出「蘇南模式」

  費孝通一生都在努力解讀中國鄉村,探求如何使中國的農民富裕起來。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指出鄉村也能發展工業經濟的經濟學家。自1936年到2002年,費孝通先後26次到訪開弦弓村,最後一次已是92歲高齡。66年間,他追蹤考察了這個江南小村如何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三種社會形態的變遷。

  開弦弓村人多地少,農戶以家庭手工業作為兼業很早就成為迫於生計的普遍作法。早在1929年,開弦弓村就購進了先進的繅絲機,辦起了生絲精製運銷合作社絲廠,它被認為是現代企業史上第一個農民自己辦的絲廠,村裡還成立了民間銀行性質的信用合作社,費孝通的姐姐、畢業於東京高等蠶繭學校制絲科的費達生正是這一事業的重要倡導者。這些新事物的出現讓費孝通好奇,並認真思考。他調查後得出的結論是:「僅僅實行土地改革、減收地租、平均地權並不能最終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最終解決的辦法,不在於緊縮農民的開支,而應該增加農民的收入。因此,讓我再重申一遍,恢復農村企業是根本措施」。

  就這樣,費孝通找到了觀察中國鄉村工業的最佳試驗點。當時人們包括學界都認為,工業的發展必須集中於城市,鄉村最多是原料和勞工的來源地,費孝通則不這樣認為。事實上,開始於1978年的中國經濟改革大潮,鄉鎮企業突然爆發如火如荼,正是從這裡發軔的。費孝通在40多年前所期望的「農村企業」竟成了日後中國經濟改革的突破口。

  1981年,費孝通第三次訪問開弦弓村,他看到家庭工業開始復甦,家庭副業的收入佔到了個人平均總收入的一半,而在蘇南一帶,鄉鎮工業遍地開花。1983年底,費孝通寫出《小城鎮再探索》一文,提出「農民充分利用原有的農村生活設施,進鎮從事工商業活動,在當前不失為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正是在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蘇南模式」。他寫道:「從西方工業革命發展的歷史經驗上看去,蘇南的鄉鎮工業是不倫不類,難以理解的東西,而從中國農村的家庭經濟結構上看去,鄉鎮工業卻是順乎自然的事情……與西方工業革命的歷史相對照,草根工業無疑是中國農民的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後來,1986年,費孝通獲悉在浙江溫州出現了一種有別於蘇南模式的民間工業,76歲的他親赴溫州考察。當時國內對溫州私人經濟的批判之聲不絕於耳,而費孝通卻為之興奮不已。他撰寫了長篇調研報告《溫州行》大加讚許,後又提出了「溫州模式」的概念。「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作為中國民營經濟最引人矚目的兩大成長模式,都與費孝通不可分割,其貢獻之大,居功至偉。

  費孝通曾反覆說過一句話:「農民和農村的問題解決了,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

  

費老的夙願由學生完成

  費孝通生前有個夙願,要為開弦弓村編寫一部村志,曾多次囑託他的學生,並題詞勉勵:「修志讀志用方誌,識鄉愛鄉建家鄉。」如今,費老的心愿終於由他的學生完成了。

  他的這位學生,就是復旦大學劉豪興教授。

  記者在村裡的「費孝通江村紀念館」遇見劉教授,他正帶著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師生來此社會實踐。

  劉豪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師從費孝通,跟著費老進行農村調查,因此,與開弦弓村結下了深刻的情緣。自1982年追隨費孝通首次到來,劉豪興在開弦弓村「駐點」了30多年,現在的他已是滿頭銀髮。有一年,他還在村裡生過一場大病。老伴擔心他,勸他不要再去。他不聽。

  「我每次來吳江都住在開弦弓村,主要住在村委會的一間小房間,也住過普通村民家裡。」劉豪興今年已75歲,他對開弦弓村有特殊的感情,在不斷的走訪調查過程中,已漸漸融進開弦弓村的生活。

  提及費老,劉豪興充滿了敬意。他從1980年秋參加費孝通主編的《社會學概論》,之後參加了費孝通主持的江村五十年調查研究,並開始研究費孝通的社會學道路及其學術思想。

  「費老說過,要我寫一部江村志。我得完成他的遺願。」他說。「我想在有生之年好好完成費老留給我的任務,幫助開弦弓村留下一些真實珍貴的歷史資料。」

  早些年,劉豪興差不多每年都會安排時間去開弦弓村看一看,也會帶著學生到村裡進行尋訪或社會調查。近兩年來,他來開弦弓村的次數增多了,幾乎每個月都來。記者問他,他說已記不清究竟來過多少次。

  劉豪興擔任主編的《開弦弓村志》,歷經5年辛勞,在近日問世。全書共11卷,50餘萬字,圖片300多幅,是一部反映開弦弓村歷史文化、經濟變遷的「百科全書」,堪稱社會學重磅之作。

  「這裡可算是中國第一個探索現代化的村莊,是一個理想的觀察中國農村社會的窗口。」劉豪興說。

  開弦弓村,或者說「江村」,曾經默默無聞如今卻因費孝通蜚聲海內外,而費孝通也因這個小村子而成長為一代大師。老一輩學人的治學之路,永遠值得我們景仰。(本報吳江6月13日專電)

推薦閱讀:

討考場作文檄
「碰上你,我這輩子算是認了。」
初三學生家長助考全攻略
中國留學生赴俄羅斯留學須知【圖文】
孩子學習英語使用點讀筆究竟有多大幫助?

TAG:學生 | 起步 | 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