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上)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上)
凈空法師著
序
經題
會集人
法會聖眾第一
德遵普賢第二
大教緣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進第五
發大誓願第六
必成正覺第七
積功累德第八
圓滿成就第九
皆願作佛第十
國界嚴凈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壽眾無量第十三
寶樹遍國第十四
菩提道場第十五
堂舍樓觀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風華雨第二十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贊第二十三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序
往年韓瑛老居士在美國舊金山,曾依黃智海居士的《彌陀經白話解》,節要改寫成為《彌陀經易解》。出版之後,很受大眾歡迎,確能契合當代眾生機宜。
一九九五年,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冬季佛七法會中,再遇茗山老和尚,茗老當面囑咐韓老居士說:『應當再為《無量壽經》作一易解。廣度眾生,功德無量。』韓老居士歡喜受命。爾後一直以身體欠安而未能執筆,往生前一日猶念念不忘此事。一再託付凈空,務必滿此大願。又請求道:『最好能將大華嚴經,也作一易解流通。』凈空許之,於是韓老居士隨阿彌陀佛往生常寂光中。
韓老居士於往生前二年,即將護持正法之使命囑託給星洲李木源居士。李居士不負所托,於新加坡成立『凈宗學會』,創辦『凈宗弘法人才培訓班』,延請凈空任教席。於是即將《無量壽經科會》作為培訓班第二期重點課程,又將《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作為第三期教程,由全體學僧共同撰寫初稿,再由凈空刪增成書。今書成,大眾敬以此紀念韓老居士往生周年。今年五月,培訓班第四期將啟講《華嚴》全經,仍令學僧撰寫《華嚴經科注易解》,希望能在三年內圓滿。凈空以完成此舉,以為報答方師(東美)接引,章嘉大師、雪廬(李炳南)老人十三年之慈悲教誨;暨韓老居士三十年護持之深恩。
尤望此書將來能廣流通,利益初學。此書放棄著作權,歡迎翻譯、翻印,向全球大眾,普遍介紹諸佛如來廣度眾生當生圓滿成就的第一法門。
深望有緣讀者,如貧得寶,如經所說:『佛陀教育普及推行之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普願人人皆得一生幸福,家庭美滿,各各事業順利成功。社會祥和,人皆親善,互助合助,共存共榮。國皆富強,世界永久和平。這是此經惠予眾生的真實利益。
謹於此書出版之前夕,恭述其緣起與願望如是。願我同倫賢達之士,有以教之,幸甚!
一九九八年四月凈空謹序於新加坡
夏蓮居大士會經沙門釋凈空註解
◎經題
佛(1)說大乘(2)無量壽(3)莊嚴(4)清凈(5)平等覺(6)經(7)
《解》釋迦牟尼佛為一切眾生說,大乘法中,無量壽佛極樂世界的生活環境無量美好,說之不盡;以及當地人民,人人皆是成就清凈心、平等心,徹底覺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並且教導我們如何求生凈土的一部經。
《注》
(1)(佛)印度話佛陀耶、佛陀的簡稱,翻譯成中國話是『覺悟』的意思。就是一個對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環境真正明白的人,此人就稱為『佛』。這裡是指釋迦牟尼佛。
(2)(大乘)就是大的交通工具,可以運載許多人,從這個地方到達那個地方。這是比喻佛的教學可以幫助不明白的人成為明白的人。
(3)(無量壽)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本來具足一切的無量—智慧、光明、壽命、才藝等等,樣樣無量。明白了,這些無量就都得到了。這裡只取無量壽作代表,因為一切無量中壽命最重要。有無量的壽命,其他的無量才能受用。
(4)(莊嚴)是說生活環境和身相都具足無量的美好,沒有絲毫缺陷。
(5)(清凈)是遠離貪心、嗔心、驕慢、疑惑等種種心靈、身相以及環境上的污染。
(6)(平等覺)『平等』是沒有差別,沒有分別心。『覺』是覺悟。所以『清凈、平等、覺』是佛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清凈心、平等心、覺悟的心,來對待一切人、一切事與物。
(7)(經)指所說的道理、方法,不受任何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永遠是正確的教科書。
◎會集人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法名慈濟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解》此經傳來中國,先後有十二次翻譯,七種譯本失傳,現在大藏經中存有五種譯本。宋朝王龍舒居士、清朝魏源居士,都做了會集本,因為他們的會集未能盡善,所以才有此本。
這個本子是在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五年,由受過菩薩戒的佛弟子,山東省鄆城縣夏蓮居居士(法名慈濟),根據大藏經中五種原譯本會集而成,全經總共分為四十八品(中國古書分大段為篇、章,佛書稱為品)。
◎經文易解
【法會(1)聖(2)眾(3)第一】
《解》這一品經文,是說明當時親自參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大會的聽眾殊勝。
《注》
(1)(法會)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大會。
(2)(聖)指聽眾中的聲聞(羅漢)、菩薩等人。
(3)(眾)一般的大眾。
如是我聞(1)。一時(2)佛(3)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4)比丘(5)眾萬二千人俱(6)。一切大聖(7),神通已達(8)。
《解》這一部依據事實真相而說的經典,是我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那個時候,佛在王舍城外的耆闍崛山中,參加此次大會的大比丘眾有一萬二千人,同聚在一起。這些人都是大菩薩、聖人,都有超出常人的智慧、能力,對於世間一切的人、物、事、理都能通達明了。
《注》
(1)(如是我聞)『如』是事實真相的代表字,『是』依事實真相而說的稱為『是』,『我』是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指此經是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
(2)(一時)是佛講這部經的時間,也就是眾生根性機緣成熟的時候。
(3)(佛)釋迦牟尼佛。
(4)(大)生大解、破大惡、證大果。
(5)(比丘)有三義:1、乞士—乞食養身,乞法養心。2、破惡—破貪、嗔、痴等煩惱惡。3、怖魔—魔的驕慢嫉妒心很重,時時擔心別人超勝過他;比丘發心修道,一心希求出離三界,所以魔見了心生恐怖。
(6)(俱)同聚。
(7)(大聖)已經斷了妄想、分別、執著的人。
(8)(神通已達)智慧能力廣大無邊,於一切事理明了而沒有障礙。
其名曰,尊者(1)憍陳如(2),尊者舍利弗(3),尊者大目犍連(4),尊者迦葉(5),尊者阿難(6)等(7),而為上首(8)。
《解》他們的名字是尊敬的憍陳如長老,他代表此經是第一法門;尊敬的舍利弗長老,他代表此經是第一智慧;尊敬的大目犍連長老,他代表此經是神奇通達第一;尊敬的迦葉長老,他代表禪宗;尊敬的阿難長老,他代表禪宗以外的教下。
《注》
(1)(尊者)尊敬的意思。是對有智慧、有道德的人的稱呼。今人稱為『尊敬的』。
(2)(憍陳如)印度話,翻譯成中文是『明了』的意思。他是佛最初說法時,第一位成就的學生。他在本經排名第一,代表這部經是佛說一切經中的第一經。
(3)(舍利弗)印度話,『舍利』是身相美好的意思;『弗』是兒子的意思。『舍利弗』的意思就是身相美好之人(他的母親)的兒子。他是佛陀學生當中智慧第一,在這裡表示第一等的智慧才能明了這一部經。
(4)(大目犍連)印度話,中文是『采菽』的意思。『菽』是豆類,說明他們世代務農,所以用『采菽』為姓。『大』是區別同姓。他是佛陀的學生當中,具有神奇通達的能力的第一人。在本經代表學習這部經,就能得到很強的能力。
(5)(迦葉)印度話,華譯『飲光』,是讚歎他的光明超過別人的光。他出生在大富貴人家。是佛陀學生當中苦行第一。也是禪宗的初祖,在這裡代表念『阿彌陀佛』是最高的禪功。
(6)(阿難)也是印度話,華譯『慶喜』,就是慶祝歡喜,因為佛成道的喜訊傳到他家時,正好他出生,所以用『慶喜』為名。他是佛的堂弟,出家後是佛的侍者,他是多聞第一。在這裡代表『教下』(在中國佛法十大宗派里,除禪宗以外,其他宗派都統稱為教下)。
(7)(等)指在坐的還有其他很多位的上首。
(8)(上首)座席的上位,也就是聽眾的前排(首席)。
又有普賢菩薩(1),文殊師利菩薩(2),彌勒菩薩(3),及賢劫(4)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解》還有普賢菩薩在此大會中代表凈密不二,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禪凈不二,彌勒菩薩代表當來的承傳,以及賢劫這個大世紀中,先後有九百九十五位將要在此世間出世成佛的這些菩薩們,都來參加這一次的大會。
《注》
(1)(普賢菩薩)『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最善。此菩薩心愿行及身口意,無一不平等;且普遍對一切人、事、物真誠純一妙善,所以稱號『普賢』。『菩薩』是印度話,對宇宙人生真相明了的人稱為菩薩。普賢菩薩在此代表『密凈不二』。
(2)(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是印度話,中文叫做『妙吉祥』,就是能夠明心見性。他在菩薩眾中,代表智慧第一。表示能夠歡喜相信本經所說的道理與事實,就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在本經代表『禪凈不二』。
(3)(彌勒菩薩)『彌勒』是印度話,中文叫做『慈氏』,這是他的姓。他的印度名叫做『阿逸多』,中文譯為『無能勝』,合起來就是『慈悲無人能勝過他』,就是具足大慈大悲,沒有人能超過他。他現在是菩薩,再過五十七億六百萬年以後,將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他也是本經主要的聽眾,所以將來成佛時,必定弘揚這部經。
(4)(賢劫)『劫』是古代印度人的計時單位,有大、中、小三種計演算法。以我們這個世間人壽最長八萬四千歲為標準,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再從十歲起,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減一增叫做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這裡的『劫』是指大劫,我們稱作『大時代』。
『賢劫』,在這一個大時代里,有一千尊佛先後出世。已出世的有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四位。以及將要出世的如上所述的彌勒佛、現在參加這個法會的菩薩們,將是另外先後在此世間出世的九百九十五尊佛。在這一個大時代里有這麼多尊佛出世,這種現象是非常希有的,所以稱為『賢劫』。
【德遵(1)普賢第二】
《解》這些大菩薩們的德行,都是遵守、依照普賢菩薩的十大修行綱領(十大願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並以導歸極樂為目的。
《注》
(1)(德)道德行為。(遵)遵守、依照,也是榜樣的意思。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1),所謂善思惟菩薩(2),慧辯才菩薩(3),觀無住菩薩(4),神通華菩薩(5),光英菩薩(6),寶幢菩薩(7),智上菩薩(8),寂根菩薩(9),信慧菩薩(10),願慧菩薩(10),香象菩薩(10),寶英菩薩(11),中住菩薩(12),制行菩薩(13),解脫菩薩(14),而為上首(15)。
《解》這一段的(賢護菩薩〉是與釋迦佛同時代的此方世界的菩薩,其他十五位菩薩則是他方世界來此參加法會的菩薩。由前面十四位菩薩的名號含義中,讓我們認識這部經典的殊勝,第十五位(制行菩薩〉教我們修行下手的方法—『持名念佛』,最後一位是代表修行的果報。這十六位菩薩都是在家菩薩的上首。
《注》
(1)(賢護)即能保護自己純正的思想行為,又能樂於護持他人的意思。他是釋迦佛在家修學凈土的學生,地位與普賢、文殊相同。(等十六)就是連以下列出的十五位來自他方世界有學問、有道德、有修有證的在家菩薩。(正士)『正』正知正見,『士』知識分子。知見同佛的知識分子稱為正士,亦稱大士,是菩薩的別號。
(2)(善思惟菩薩)他的思想見解都是純善的。代表專修凈土的人具有正確的思想見解,與阿彌陀佛相應。
(3)(慧辯才菩薩)有智慧、有口才,能把凈宗教理說得讓人相信。
(4)(觀無住菩薩)觀察這個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在此代表修凈土的人對一切法,心不執著、不留戀,念佛才能往生。
(5)(神通華菩薩)表靈活應用。他有很善巧的教學能力,能因材施教,把念佛成佛的法門介紹給廣大群眾,讓大眾都能明白接受。
(6)(光英菩薩)表光明英發。光明是智慧,英發是發揮。表這部經能顯發我們深廣的智慧。
(7)(寶幢菩薩)『幢』是圓筒形的旗幟。古時候道場有講經時,就把幢掛在寺院外的旗杆上,通知大眾來聽經,所以『幢』表宣揚佛法。『寶幢』表宣揚最殊勝的佛法,在此表宣揚本經的法緣最是無比的殊勝。
(8)(智上菩薩)『智』是智慧,『上』最上第一,在此代表修學本經就能得到無上的智慧。
(9)(寂根菩薩)『寂』是寂靜,『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寂凈是修行的根本,在這裡代表依照這部經修學就能身心清凈。
(10)(信慧菩薩)表能深信本經。(願慧菩薩)表肯發願學習求生凈土。能深信發願,就是有真實智慧的人。(香象菩薩)是比喻念佛的力量很大,能幫助我們超越十法界。這三位菩薩是代表往生的三個必要條件—信、願、行。
(11)(寶英菩薩)『寶』是智慧寶藏,『英』是精華。所以『寶英』是代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一切妙法中的精華,能令凡夫在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決定成佛。
(12)(中住菩薩)『中』中道,『住』安住。把心安住在此經、佛號中,就能得到中道第一真理。
(13)(制行菩薩)『制行』是指控制我們的思想行為。念佛就是制行,在這裡代表持戒念佛。
(14)(解脫菩薩)『解』解除煩惱,『脫』脫離六道、十法界。表示依照這部經的理論、方法修行,就能往生凈土,永離妄想、分別、執著,得大自在。
(15)(而為上首)是指這十六位大菩薩代表在家菩薩眾的上首。
咸共遵修(1)普賢大士之德(2),具足無量行願(3),安住一切功德法中(4),游步(5)十方,行權方便(6),入佛法藏(7),究竟彼岸(8)。
《解》這一段經文是說,與會的大眾,都以普賢菩薩為榜樣,學習他的修行十大綱領(願王),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他們遵修普賢菩薩十大願行,自然也具足如普賢菩薩同樣無量的大行大願,把心安住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上,也就能成就如來果地上一切究竟圓滿的功德法。他們都能通達明了宇宙人生的事理真相,成就佛果。
《注》
(1)(咸)都。(共)共同。(遵)遵守。(修)修行。
(2)(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菩薩之德無量,說之不盡,總歸納為十大願王,名目如下:
1、禮敬諸佛2、稱讚如來
3、廣修供養4、懺悔業障
5、隨喜功德6、請轉法輪
7、請佛住世8、常隨佛學
9、恆順眾生10、普皆迴向
(3)(具足無量行願)以上參加大會的菩薩們,人人都遵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所以也如普賢菩薩一樣具足無量行願。
(4)(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安住』是安住不動。『一切功德法』是菩薩修行成佛以後的圓滿功德。
這裡教導我們,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就是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
(5)(游步)遊戲神通。
(6)(行權方便)很善於教導,能隨眾生不同的程度給予不同的教育。這是指菩薩們的神通遊戲、自在遊行,感化救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隨順眾生的需要來協助教化他們。
(7)(入佛法藏)對一切眾生真心自性裡面含藏的一切佛法都通達明了。『佛』是覺悟、明了,『法』是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藏』是含藏。
(8)(究竟彼岸)達到究竟圓滿的成佛果位。
願(1)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2)。
《解》他們具備上面所說的智慧與能力,所以都發願到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示現成佛,普度一切眾生。
下面是菩薩們示現度眾生的情況。他們可以做到隨順眾生的願望,應以什麼身分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分為眾生說法。這裡只舉出一種最殊勝的佛身來作例子,因為能現佛身,其他的身分就沒有不能示現的了。
《注》
(1)(願)誓願。
(2)(成等正覺)就是示現成佛。
舍兜率(1),降王宮(2),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3)。以定慧力(4),降伏魔怨(5),得微妙法(6),成最正覺(7)。
《解》這些菩薩們示現成佛,首先要從兜率天內院下生到人間來,他們都選擇降生在王宮,身為太子,這樣世間一般人希求的一切富貴,他全都得到了。但是這些富貴,解決不了生死問題,所以又現出家相,去勤苦的修行,尋求解決生死的真理。
這些示現都是為度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而作的表演。菩薩以定和慧的力量,降伏種種的魔怨,到最後徹底明白,唯有一心念佛,往生凈土,親近阿彌陀佛,才能在一生成就無上圓滿的佛果。意思是告訴我們,人間的富貴榮華並不是最好的,成佛才是最好;也顯示我能成佛,一切眾生也一樣可以成佛。
《注》
(1)(兜率)印度話,中文是『知足』的意思。知足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無爭無求才是真正的快樂。菩薩修行必須知足才算圓滿。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層天,分內院和外院。內院是彌勒菩薩說法的地方,外院是天人住處,享受快樂的環境。(舍兜率〉是菩薩示現作佛,八相成道的第一相(第一個示現)—『下生』相,是補處菩薩從兜率天下降人間,這是一切諸佛示現成佛的一般形象。
(2)(降王宮)這一句包括第二相『投胎』到帝王之家,及第三相『出生』為太子。一般世間人所追求的富貴,他全都得到了。
(3)(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這四句是第四『出家』相。這是說明世間富貴達到極處,也不能解決生死問題,所以才放棄王位,出家苦行學道。『苦行』就是修習艱難勤苦之行,勤苦學道,尋求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作斯示現,順世間故』,菩薩示現投胎、出生,然後出家修苦行,這些都是隨順我們這個世間眾生的根性而作的表演。
(4)(定慧力)『定力』是對於種種魔怨,能不受誘惑。『慧力』是對一切事理因果的真相看得清楚。
(5)(降伏魔怨)有定有慧,才能降伏魔怨。『魔』是折磨障礙的意思。心裡有貪嗔痴等煩惱,外面有種種的惡緣誘惑。凡是障礙我們學佛的即是魔障。『怨』是冤家對頭。
(6)(微妙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念佛往生不退,一生成佛的方法。
(7)(最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理真相,成就最圓滿的佛果。
天人(1)歸仰(2),請轉法輪(3)。常以法音(4),覺諸世間(5)。
《解》天人知道菩薩示現成佛,他們非常仰慕、歡喜,虔誠恭請佛陀演說正法。佛陀接受天人的請求,就如同釋迦佛為大眾說法四十九年,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四句是轉法輪的總相。下面經文是轉法輪的詳細說明。
《注》
(1)(天人)天界的人。
(2)(仰)仰慕。
(3)(轉法輪)『輪』是轉輪王的武器,這裡比喻佛法的威德,能降伏一切外道,破除眾生的一切煩惱,所以演說佛法就叫做轉法輪。
(4)(常)不間斷。(法音)佛的一切教法。
(5)(諸世間)一切眾生,包括凡、聖、植物、礦物和自然現象。
破煩惱城(1),壞諸欲塹(2),洗濯垢污(3),顯明清白(4)。
《解》佛陀所說的道理教訓,可以幫助眾生破除貪嗔痴等等堅固的煩惱,降伏眾生錯誤的種種慾望,去除心理、思想、見解的垢污,開顯本有自性的清凈。這是佛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目的。
《注》
(1)(煩惱)指貪、嗔、痴三毒。(城)比喻煩惱堅固如城堡。
(2)(諸欲)指種種慾望。(塹)護城河,比喻愛欲情深。
(3)(洗濯)去除。(垢污)心理的污染。
(4)(顯明)除邪顯正。(清白)自性清凈無染。
調(1)眾生,宣妙理(2),貯功德(3),示福田(4),以諸法葯(5)救療三苦(6)。
《解》調和教導眾生,為大眾宣布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教我們斷貪、嗔、痴,修戒、定、慧,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精勤努力,累積功德,指示眾生修福的道理和方法。佛說一切法猶如良藥一樣,可以救治醫療一切眾生的苦難。
《注》
(1)(調)調伏教導。
(2)(宣)演說。(妙理)宇宙人生的真理。
(3)(貯)儲蓄、累積。(功德)指修戒、定、慧所得到的清凈心。
(4)(示)指示。(福田)能生福的意思。
(5)(諸法)佛所說的一切法。(葯)是比喻。
(6)(三苦〉:1、『苦苦』—由苦事而生的苦惱。2、『壞苦』—由樂事失去了而生的苦惱。3、『行苦』—由變化無常所產生的苦惱。
升灌頂階(1),授菩提記。為教(2)菩薩作阿闍黎(3),常習相應(4)無邊諸行,成熟(5)菩薩無邊善根(6)。無量(7)諸佛咸共護念(8)。
《解》本經所說的道理和修學的方法,是幫助我們凡夫在此一生中,就可以提升到成佛的階位,將現前苦難的生活,改變為佛菩薩大自在圓滿的生活,並且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成佛的預記。
為了教導菩薩,才表現作善法的師範阿闍黎,常常不斷的學習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的佛法,並能運用在日常生活的一切行持上。這是讚歎這些大菩薩能成就其他初學菩薩的無邊善根,所以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護念。
《注》
(1)(升灌頂階)以大慈悲心將最高的修學方法傳授給我們。『升』是提升,『灌』指大慈悲心的護念。『頂階』指最高的修學方法。
(2)(教)教導。
(3)(阿闍黎)印度話,華語『軌範師』,通指教導善法的老師。
(4)(常習)恆常不斷的學習。(相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5)(成熟)成就。
(6)(善根)『善』是身、口、意三業沒有過失。『根』是譬喻,可以生長善法的意思。
(7)(無量)不可限量。
(8)(護)保護。(念)憶念。
諸佛剎(1)中,皆能示現(2)。譬善幻師(3),現眾異相(4)。於彼相(5)中,實無可得(6)。此諸菩薩,亦復如是(7)。
《解》這一段經文是說明佛菩薩的能力很大。他們能於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中,都能隨類化現無量無邊的身相。就如同善於變魔術的人,能變化出許多不同的形相。這些形相雖然很逼真,但是都實無可得,這些與會的菩薩也是這樣。
《注》
(1)(佛剎)十方諸佛的國土。
(2)(示現)隨類化現。
(3)(善幻師)比喻高明的魔術師。
(4)(現眾異相)能變化種種不同的形相。
(5)(彼相)指上面所說的『現眾異相』。
(6)(實無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夢幻泡影,了不可得,故能不執著。
(7)(亦復如是)這是說明菩薩對一切法的看法如善幻師一樣。
通諸法性(1),達眾生相(2)。供養(3)諸佛,開導群生(4)。化現其身(5),猶如電光(6)。裂魔見網(7),解諸纏縛(8)。遠超聲聞辟支佛(9)地,入空無相無願(10)法門。善立方便(11),顯示三乘(12)。
《解》在會的大菩薩們,對於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現象作用,皆能通達明了。又以大慈悲為眾生作孝敬供養親師的示範,誘導眾生悟入智覺境界。他們隨順眾生心意,變化各種不同的身分,像閃電般的快速,又無執著,故能破魔邪知惡見,解除一切煩惱的纏縛。
他們的成就,遠遠的超過所有的阿羅漢和辟支佛。他們都是已經證入『空、無相、無願』三種解脫法門,並且善巧建立教學的方法。因為眾生的根性有差別,所以才因材施教,建立菩薩、聲聞、緣覺三種教學方法。
《注》
(1)(諸法性)一切法的本體。
(2)(眾生相)一切法的現相。
(3)(供養〉:1、財供養—用財物莊嚴道場、流通佛法、提供修道者的生活所需,稱為財供養。2、法供養—依教奉行,做眾生的榜樣是法供養。
(4)(開導)開示教導。(群生)一切眾生。
(5)(化現其身)化作種種身形,就是一個人在社會上顯示種種不同的身分,如中國古人說的五倫十義。
(6)(猶如電光)比喻菩薩化身的快速,相狀美好,體性空寂。
(7)(魔見)邪知邪見,也就是不正確的見解。(網)比喻多、雜。
(8)(纏縛)用繩子綁起來的意思。比喻煩惱。
(9)(遠超)遠遠超過。(聲聞)聞佛音聲教化而覺悟的一類人叫做聲聞。(辟支佛)印度話,辟支佛的意思就是『緣覺』,是聞佛說十二因緣教法而覺悟的一類人叫做辟支佛。
(10)(空、無相、無願)通常稱為三解脫門。修學時隨依任何一門,都可以永斷煩惱,解脫生死,究竟成佛。『空』是從理體上說,一切法都是眾多條件和合而成,並沒有一個實在的自體。當體即空,所以說體空(自性空)。『無相』是從事相上說,一切事相由種種條件和合而產生的,且不斷的在變化,虛妄不實,所以說無相(無有一定不變的現相)。『無願』也稱為『無作』,是從作用上說的,觀察現相起作用時,與空性相應,毫無分別、執著,就稱為無願。
(11)(善立)善巧建立。(方便)方法便用。
(12)(三乘)菩薩、聲聞、緣覺,是佛教化的三類學生。
於此中下(1),而現滅度(2)。
《解》這二句是菩薩示現成佛的第八相—『入涅槃』相。這是為了利益中下根性的眾生,所以對他們示現滅度,藉此提高他們修學的警覺。
《注》
(1)(中下)指中下根性的眾生。
(2)(滅度)印度話稱為『涅槃』,中文譯為滅度,也譯為圓寂。滅度就是滅除煩惱,度脫生死的意思;圓寂是功德圓滿,清凈寂滅的意思。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1),及得一切陀羅尼門(2)。隨時悟入華嚴三昧(3),具足總持百千三昧(4)。住深禪定(5),悉睹(6)無量諸佛。於一念頃(7),遍游(8)一切佛土。
《解》這些大菩薩們雖然示現滅度,實際上他們都已經證得不生不滅的境界,同時也掌握了一切事物道理的總綱領。能夠隨時通達明了自己的本心,也具足了無量無邊的三昧。他們安住於很深的禪定,也就是安住在念佛三昧當中,就能見到無量無邊的諸佛。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可以旅遊觀光無量諸佛國土,禮拜供養諸佛。
《注》
(1)(無生無滅)不生不滅。(三摩地)印度話,古時亦稱『三昧』。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沒有分別、執著、憂慮等煩惱;就是正常的享受。
(2)(陀羅尼)印度話,中文意思是『總持』。『總』是總攝一切法,『持』是能持無量義。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總綱領。(門)比喻修學佛法的必經之門路。
(3)(華嚴三昧)『華』是比喻菩薩一切殊勝的修學,『嚴』是莊嚴。修行成果,功德圓滿,用圓滿的修行功德來美化生活環境,得到至善的佛果,能如實明白自己本心的體相作用,就是『華嚴三昧』。
(4)(總持)就是前文所講的『陀羅尼』。(百千三昧)『百千』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代表多的意思。『百千三昧』就是無量無邊的正定,就是生活、工作、環境等正常清凈平等自在快樂的享受。
(5)(禪定)『禪』指外不著相,『定』指內不動心。
(6)(悉睹)全部看見。
(7)(一念頃)表示很短的時間。
(8)(遍游)周遍旅遊。
得佛辯才(1),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2)。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解》諸大菩薩們,證得與佛陀的無上智慧相應,得到如佛一樣的無礙辯才,安住於普賢菩薩的大行中,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對於所有眾生的語言文字都能自然通達,隨機說法,所以能方便開示一切諸法的理事真相,教化一切眾生皆能通達明了。因此讚歎他們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注》
(1)(辯才)能靈活巧妙對機說法。
(2)(開化)開導教化。(顯示)明顯指示。(真實之際)一切法的理體現象作用的真實相。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1)。於一切萬物(2),隨意自在(3)。為諸庶類(4),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5),護佛種性(6)常使不絕。
《解》這些大菩薩的心,常安住在幫助一切眾生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之中。他們對一切法都不執著,又能通達無礙,隨緣度化一切眾生。並且不等待眾生的請求,主動來幫助勸導眾生髮菩提心,修普賢行,執持名號。不但自己一向專念,並且能把這部經的修學方法介紹給一切眾生。
《注》
(1)(諦住)真實安住。(度世之道)教化眾生的理論與方法。
(2)(萬物)指一切諸法。
(3)(自在)通達無礙。
(4)(庶類)指一切有情眾生。
(5)(受持)『受』接受,『持』保持不失去。(如來甚深法藏)指如來所說的一切經典,在本宗是指此經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6)(護)保護、護持。(佛種性)菩提心和稱佛名號。
興大悲,愍有情(1)。演慈辯,授法眼(2)。杜惡趣,開善門(3)。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4),皆度彼岸。
《解》諸菩薩們發起大慈悲心,憐愍一切眾生,不僅講經說法,還要身體力行,做眾生的好榜樣。並且把自己明了諸法的能力和智慧傳授給眾生,勸導眾生念佛。因此杜絕了眾生墮落到三惡道的門路,開啟大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善門。
又因為菩薩看待眾生受苦跟自己受苦一樣,生起同體大悲。所以發大誓願負責、承擔救度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究竟安樂彼岸的重大使命。依照本經來說,就是教導一切眾生念佛,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注》
(1)(興大悲,愍有情)『興』是興起,『愍』哀愍。就是菩薩發起同情憐愍眾生的心,把念佛法門介紹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了脫生死,就是這兩句的具體表現。
(2)(演慈辯,授法眼)『演』是演說,『辯』是無礙辯才。也就是說菩薩發大慈悲心,不僅說法,還要身體力行,做好樣子讓眾生學習。『授』傳授、教導。『法眼』是能夠認識一切諸法的真相,稱為法眼。『授法眼』就是說菩薩見到了一切法的真相,他們把這種能力與智慧傳授給眾生。
(3)(杜惡趣)『杜』杜絕,『惡趣』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杜惡趣』就是杜絕眾生墮落到三惡道的門路。(開善門)是說明往生極樂世界的門路,令一切眾生的智慧、德能都和佛一樣,這才是真正的開善門。
(4)(拯濟負荷)『拯濟』救度、幫助,『負荷』承擔。這是說佛菩薩承擔救度、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偉大艱巨任務。
悉獲(1)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2),不可思議(3)。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解》凡是嚮往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菩薩們,他們都能獲得諸佛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及聖明的智慧。在此處可以見到與普賢、文殊、彌勒的身分、地位相等的大菩薩無量無邊,同時都來參加這一次的大法會。
《注》
(1)(悉獲)全部獲得。
(2)(聖明)正確深明事理。
(3)(不可思議)這裡有兩個意思:1、不是凡夫眾生的思惟、意識所能想像理解。2、不是世間的語言文字所能言喻表達的。這是說佛菩薩的智慧、德能無量無邊,不是我們凡夫眾生所能推測想像的,也不是世間的語言文字所能形容表達的。
又有比丘尼(1)五百人,清信士(2)七千人,清信女(3)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4)梵眾,悉共大會。
《解》又有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還有欲界天、色界天、諸天的天人大眾,都共同來參加這一次佛說無量壽經的大法會。
《注》
(1)(比丘尼)尼眾,是指出家後受了大戒的女子。
(2)(清信士)在家學佛的男居士。
(3)(清信女)在家學佛的女居士。
(4)(諸天)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大眾。
【大教緣起(1)第三】
《解》這一品經文給我們說明本經之希有及世尊現瑞放光,阿難歡喜請問,因此發起為一切眾生宣說此經的因緣。
《注》
(1)(大教緣起)『大教』指這部廣大、圓滿、直捷、方便、究竟的希有法寶。『緣起』是發起的因緣。
爾時世尊(1),威光赫奕(2),如融金聚(3)。又如明鏡(4),影暢表裡(5)。現大光明,數千百變。
《解》在靈鷲山大眾聚會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神采奕奕,全身放大光明,好像融化的黃金一樣的光亮。又像明鏡影暢表裡,這是用明亮的鏡子,比喻佛的身心。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光色變化無窮,美妙無比。
《注》
(1)(爾時)靈鷲山大眾聚會的時候。(世尊)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2)(威光)威神、光明。因為佛的智慧光明能破一切煩惱黑暗,所以稱佛陀的光明是威光。(赫奕)『赫』明耀,『奕』強盛。佛光明耀強盛具有雄猛的威神力。
(3)(如融金聚)『融金』融化的黃金。『聚』光色凝聚。
(4)(明鏡)明亮的鏡子。
(5)(影暢)光影通暢。(表裡)外表、內里。這是用明亮的鏡子,來比喻佛的身心裡外光明。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1),悅豫清凈(2),光顏巍巍(3)。寶剎莊嚴(4)。從昔(5)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6),生希有心(7)。即從座起,偏袒右肩(8),長跪合掌(9)。
《解》阿難尊者心裡想到,今天世尊色身諸根,顯得特別的歡喜快樂、清凈、莊嚴,並且放出巍巍的光明,光中又現出諸佛寶剎無比的莊嚴,過去從來沒有看過,心裡非常歡喜,今天得以瞻視敬仰,生起希有難遭遇之想。
阿難尊者看佛這樣殊勝的瑞相,於是從座位站起來,袒露右肩,長跪合掌,向佛敬禮。
《注》
(1)(色身)指身體。(諸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2)(悅豫清凈)喜悅愉快而無分別、執著。
(3)(光顏)顏是容顏,佛的容顏有光明。(巍巍)高大尊勝的樣子。
(4)(寶剎莊嚴)佛光明中出現諸佛的國土,具足眾寶莊嚴。
(5)(從昔)從前。
(6)(瞻仰)瞻視敬仰。
(7)(生希有心)生起希有難遭遇之想。
(8)(偏袒右肩)『袒』袒露。『偏袒右肩』是把右肩露出來,這是古印度的禮節,表示行最敬禮。
(9)(長跪)雙膝跪在地上,表示恭敬。(合掌)又名合十。左右十指合而為一,代表一心。
而白(1)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2),住奇特法(3),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4),最勝之道(5)。去來現在佛佛相念(6),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7),光瑞殊妙乃爾(8),願為宣說。
《解》阿難向佛報告說,世尊今天入念佛三昧的大寂定,住在念佛一生成佛的奇特法中。這也是諸佛共同所住的念佛三昧。就是阿彌陀佛教導眾生平等成佛第一殊勝之道。
阿難心裡想:是過去、未來、現在佛與諸佛互相憶念,但不知今日世尊所念的是過去、未來諸佛呢?還是憶念現在他方諸佛呢?為什麼世尊今天威神顯耀,光瑞殊勝微妙,竟至如此美善!願佛為我及大眾宣說。
《注》
(1)(白)表白。晚輩對長輩說話叫『白』。
(2)(大寂定)佛的禪定,這裡是指念佛三昧。
(3)(奇特法)奇妙特別的方法,這裡是指念佛法門,奇特在不須斷煩惱,只要把煩惱伏住,帶業往生,即可一生成佛。
(4)(諸佛所住)指念佛三昧是十方諸佛共同所住。(導師之行)導師給眾生指示了生脫死的正路,引導眾生出離六道輪迴而入佛道。阿彌陀佛是大導師,能引導眾生平等成佛。
(5)(最勝之道)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道。
(6)(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去來現在』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佛佛相念』佛與諸佛互相憶念。
(7)(威神)威德神通。(顯耀)明顯光耀。
(8)(光瑞殊妙乃爾)『光瑞』是佛放的光明瑞相,『殊妙』殊勝微妙,『乃爾』是竟至如此善妙啊!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1)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2)。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3)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4),諸天人民、蜎飛蠕動(5)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6),皆因汝問而得度脫(7)故。
《解》於是世尊讚歎阿難說:你問得太好了!太好了!你為了悲愍利樂一切眾生,而能問出這部一生平等成佛的微妙法。你今天這一問的功德,超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和辟支佛;也超過累劫布施六道眾生百千萬倍的功德。為什麼呢?將來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都因為你(阿難)這一問而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
《注》
(1)(哀愍)慈悲憐愍。(利樂)利益眾生給與快樂。
(2)(微妙之義)指念佛往生不退平等成佛的這個法門,也就是指這部經。
(3)(一天下)是指四天下之一。佛經上說須彌山周圍有四大洲,為一日月所共照,所以稱為四天下。一天下就是四大洲中的一個洲。
(4)(累劫)累積的時間很長。
(5)(蜎飛蠕動)『蜎』是小飛蟲,『蠕』是小爬蟲。
(6)(含靈)含有靈性的眾生。
(7)(度脫)究竟圓滿的解脫。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1),矜哀三界(2),所以出興(3)於世。光闡道教(4),欲拯群萌(5)。惠以真實之利(6)。難值難見。如優曇花(7),希有出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8)。
《解》佛告訴阿難說:如來以無盡的大慈悲心,憐愍三界一切眾生,所以出現到世間,為了推廣至善圓滿的佛陀教育,目的是為了拯救六道眾生,給予眾生幸福、美滿、健康、長壽、自在、快樂、真實的利益。佛教我們受持一句佛號,一生成佛的大事因緣,實在是難值難見,像優曇花一樣,希有出現。你今天所問,是給眾生帶來最豐饒的利益。
《注》
(1)(無盡大悲)無窮無盡的大慈悲心。
(2)(矜哀三界)憐愍三界的一切眾生。
(3)(出興)出現。
(4)(光闡)光大闡揚。(道教)道是指成佛之道。
(5)(欲拯群萌)『拯』拯濟,『群萌』一切眾生。
(6)(惠以真實之利)『惠』恩賜。『真實之利』真實的利益,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
(7)(優曇花)是一種花,此花一開,就有佛出世。
(8)(饒益)豐饒的利益。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1),其智難量(2),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3)。身及諸根,無有增減(4)。所以者何?如來定慧(5),究暢無極(6)。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解》阿難:你應當知道,如來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智慧是一切大菩薩難以測量,究竟圓滿,沒有障礙。他能把很短的時間延長到無量億劫,也能把很長的時間縮為一念。身及諸根無有增減,不生不滅。
佛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智慧、道德、能力呢?因為他的智慧究竟通暢,無有局限,所以能在一切法中,得到最殊勝的大自在。
《注》
(1)(正覺)真正覺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相。
(2)(難量)難以測量。
(3)(無量億劫)形容極長的時間。
(4)(無有增減)不生不滅。
(5)(定慧)禪定、智慧。
(6)(究暢無極)究竟通暢,無有障礙。
阿難諦聽(1),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解》阿難你要真誠仔細的聽,細心去體會,佛所講的道理和方法,你才能真正得到受用。我一定為你們大眾詳細解說。佛這一說明,就說出了這一部希有方便最殊勝無比的念佛法門,能令一切眾生一生往生不退平等成佛。
《注》
(1)(諦聽)真誠仔細的聽。
【法藏因地(1)第四】
《解》這一品是說明法藏比丘在因地中發心修學的狀況。
《注》
(1)(法藏)『法』是世間、出世間一切萬法。『藏』含藏。自性中含藏一切萬法,故稱為法藏。這是阿彌陀佛成佛以前的法名。(因地)從凡夫地初發心修學,到圓滿成佛以前,這一段修學期間都叫因地。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1)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2)如來(3),應供(4),等正覺(5),明行足(6),善逝(7),世間解(8),無上士(9),調御丈夫(10),天人師(11),佛(12),世尊(13)。在世教授(14)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解》佛告訴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劫以前,有一尊佛出現在世間,叫做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他在世間教化眾生四十二劫,常常為諸天以及世間人民講經說法。
《注》
(1)(無央數)無量無盡的數量,是形容極長的時間。
(2)(世間自在王)『世間』就是人事環境和物質環境。能在這兩種環境中都得到圓滿自在,所以稱為世間自在王。
(3)(如來)今佛如同古佛再來,所以稱為如來。(以下是佛的十種通號,表現一切諸佛都具足這十種無盡的德能。)
(4)(應供)『應』應當,『供』供養。佛是世間德行、學問最圓滿的人,應當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
(5)(等正覺)平等、正確、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人。
(6)(明行足)『明』智慧,『行』德行,『足』具足。佛的智慧、德行都圓滿具足,所以稱為明行足。
(7)(善逝)『善』善巧。『逝』遠離妄想、煩惱、分別、執著。佛能善巧教化眾生,而又不分別、不執著,所以稱為善逝。
(8)(世間解)佛對世間一切法的事理都能通達了解,所以稱世間解。
(9)(無上士)具有最圓滿德行的知識分子。佛是具足圓滿德行的知識分子。
(10)(調御丈夫)『調御』調伏制御。佛以大丈夫力,說種種法,能調御、制伏一切眾生的煩惱,令得大涅槃。
(11)(天人師)『天』天界,『人』人間。佛是天上、人間的模範老師,所以稱天人師。
(12)(佛)注見經題。
(13)(世尊)具足上面十種智德,為世人所尊崇的,稱為世尊,意思是世間所尊敬的導師(前十種德號是佛的別稱,世尊是總稱)。
(14)(教授)教導、傳授,也就是教化眾生。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1),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2)。棄國捐王(3),行作沙門(4),號曰法藏。修菩薩道(5)。
《解》當時有一位國王,名叫世饒王。常去聽佛講經說法,聽了以後生大歡喜,而且對佛所說的道理都能明白、理解。於是發起無上的菩提心,捨棄他的王位,跟隨世間自在王佛出家修行,法名叫法藏。常常修學菩薩覺悟成佛的方法。
《注》
(1)(世饒王)『世』世間,『饒』是豐饒。『世饒王』形容這位國王治理政績達到民富國強,所以有世饒王的美譽。
(2)(尋發無上真正道意)『尋發』隨即發起。『無上真正道意』就是無上的菩提心(要求成佛、普度眾生的心)。
(3)(棄國捐王)捨棄國家王位。『棄』、『捐』都是捨棄的意思。
(4)(行作沙門)『沙門』是古印度修行人的通稱。含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的意思。這裡指出家修行的人。
(5)(修菩薩道)菩薩所修學的一切法門,能令眾生覺悟成佛的方法。
高才勇哲(1),與世超異(2)。信解明記(3),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4),及念慧力(5)。增上其心(6),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7)者。
《解》法藏比丘的智慧、才能超過世間所有的人。信心、理解能力、記憶力(信、解、明、記)在同學當中都是第一。而且他有殊勝的行願,具足念慧的力量,能增長他的信心、願心、行心,使他堅固不退。這種精進修學沒有人能超過他。
《注》
(1)(高才勇哲)『高才』才德過人。『勇』是大志大願,有強烈的願望幫助一切眾生。『哲』是對一切深廣無際的道理都明白。這裡讚歎法藏比丘高才勇哲、才德過人,他具有堅強的大志大願幫助一切眾生,並且對一切事理都通達明了。
(2)(與世超異)超過世間所有的人,沒有人能與他相比。
(3)(信解明記)『信』,信佛所說的法,信自己有能力接受老師教導。『解』對自己所信的佛法都能理解。『明』明了,『記』是不忘記(這是講他的信心、理解能力和記憶力)。
(4)(殊勝行願)『殊勝』特殊超勝。『行』行為,『願』願心。『殊勝行願』,指法藏比丘所發的超過一切諸佛菩薩們在因地時所發的大行大願(指以後的四十八願)。
(5)(念慧力)五根、五力中的念力、慧力。(根是能生的意思,能出生一切佛法,所以稱為根。五根是:1、信—深信不疑2、進—精進不退3、念—憶念不忘4、定—一心專註5、慧—智慧。)『力』是所生的善法產生強而有力的作用,能斷煩惱,所以稱力。這五種是斷煩惱、開智慧的基本條件。
(6)(增上其心)『增上』增長上進。『其心』是他的信心、願心、行心。
(7)(踰)超越。
往詣(1)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2)贊佛,發廣大願。頌曰。
《解》法藏比丘回到老師—世間自在王佛的住處。見了老師,恭敬的頂禮長跪,向佛合掌,以偈頌來贊佛,並在佛前發了廣大的心愿。偈頌的內容是:
《注》
(1)(往詣)到。
(2)(伽他)印度語,中文叫『孤起頌』。『孤起』是與前後經文沒有重複;『頌』是讚頌,類似中國的詩歌。
如來微妙色端嚴(1)
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2)
《解》如來微妙的身相端正莊嚴,一切世間沒有任何人能與佛相等;如來的智慧光明無量,普照十方世界,日、月、火、珠的光明,在佛光之中都顯得黯然失色,好比燈光在太陽光下一樣。
《注》
(1)(色端嚴)身相端正莊嚴。『色』是身相,『端』端正,『嚴』莊嚴。
(2)(匿曜)光明隱而不顯。『匿』是隱藏,『曜』光明。
世尊能演一音聲
有情各各隨類(1)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
普使眾生隨類見
《解》世尊能以一種音聲演妙法。每一類眾生聽起來都像是佛在說自己的語言,而且都能明白理解佛所說的道理。同時佛又能示現微妙的身相,一切眾生見了都認為佛是自己的同類身相,且是自己最喜歡的身相。
上兩首是讚歎佛光明諸身相。下面七首是法藏比丘所發的大願。
《注》
(1)(隨類)隨著各個不同種類眾生的語言。
願我得佛清凈聲(1)
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2)
通達甚深微妙法(3)
《解》法藏比丘發願,希望自己能得到像佛一樣的清凈音聲,讓說法的音聲能普遍傳揚到無邊的法界。宣揚三學六度大乘法門,目的是讓一切眾生都能通達明了深廣無盡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注》
(1)(清凈聲)沒有過失,遠離煩惱的聲音。
(2)(戒定精進門)『戒定』指戒定慧三學。『精進』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是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
(3)(甚深微妙法)『微妙法』通指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修學方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凈絕塵勞(1)
超過無邊惡趣門(2)
速到菩提究竟岸(3)
無明貪嗔皆永無(4)
惑盡過亡(5)三昧力
《解》法藏比丘發願要具足像佛一樣廣大無邊的智慧,內心清凈,斷絕一切煩惱,超越九法界,迅速成就圓滿究竟無上的佛果。永斷無明、貪嗔,從此再不迷惑,再不起造一切過失的行為,這都是修學念佛三昧的效果。
《注》
(1)(絕塵勞)就是斷滅一切煩惱。『絕』是斷絕,『塵勞』比喻煩惱。
(2)(無邊惡趣門)『無邊』說明這裡不單指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凡是煩惱沒有斷盡的都是惡趣。所以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都是惡趣,只有佛法界才是最善圓滿果報。
(3)(菩提究竟岸)指圓滿成佛。
(4)(無明貪嗔皆永無)意思是講一切煩惱永遠都斷盡了。『無明』不明白事實真相,就是痴。『無明貪嗔』這就是說貪嗔痴三種根本煩惱。
(5)(惑盡過亡)『惑』指一切無明煩惱,『過』過失、罪業。『惑盡過亡』一切無明煩惱、身語過失罪業都不會再造了。
亦如過去無量佛
為彼群生大導師(1)
能救一切諸世間(2)
生老病死眾苦惱
《解》法藏比丘發願,也要像過去無量諸佛一樣,做九法界一切眾生的大導師,修行成佛,才有能力救度一切眾生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的苦惱。
《注》
(1)(為彼群生大導師)『彼群生』指九法界一切眾生。『大導師』能引導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稱為大導師。法藏比丘發大誓願修行成佛,做一切眾生的大導師。
(2)(一切諸世間)亦指九法界一切眾生。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1)
未度有情令得度(2)
已度之者使成佛
《解》法藏比丘發願,要常常不間斷的修學菩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大綱領。幫助尚在六道中生死輪迴的眾生,教導他們了脫生死。已經了脫生死超出輪迴的眾生,再幫助他們圓滿成就佛道。
《注》
(1)(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這二句是講菩薩修行的六個綱領。
一、『布施』有三種:
1、財施—用財物幫助一切眾生,果報是得財用無缺。
2、法施—為一切眾生傳授佛法及世間法,果報是得聰明智慧。
3、無畏施—幫助眾生離開憂慮恐怖,果報是得健康長壽。
二、『戒』即持戒。歸納為三種:
1、攝律儀戒—佛教導眾生不應該做的事,如諸惡莫作。
2、攝善法戒—佛教導眾生一定要做的事,如眾善奉行等。
3、饒益有情戒—以利益一切眾生為戒,如普度眾生。
『持戒』引申為守法。國家的法律、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等,必須尊重、遵守,這都是持戒的範圍。
三、『忍』即忍辱。要忍的事很多,大體分三類:
1、人為的加害。
2、自然災害。
3、修行中的種種困難等都要忍耐。
『辱』,中國人有『士可殺,不可辱』的氣節,把辱看得比殺頭還要嚴重。所以譯經的法師特別在『忍』字後面加了『辱』,這是特別對中國人說的。
四、『精進』,精是純而不雜,一門深入。進是前進不退,勇往直前。也有三類:
1、披甲精進—有大志願,不畏懼種種的難行之事。
2、攝善精進—勤修善法而不厭倦。
3、利樂精進—勸化眾生,不疲不倦。
另有四說:
1、惡事還沒發生,努力不讓它生起。
2、惡事已經發生,努力去消滅,不讓它相續。
3、善事沒生起,努力使它生起。
4、善事已經做了,必須讓它繼續不停地增長。
五、『禪定』,禪是印度話『禪那』的簡稱,定是印度話『三昧』的華語。外不著相為禪,內不動心為定。禪定就是一心專註不散亂,內心清凈,對外境不起妄想執著。
六、『智慧』,印度話『般若』的譯名。般若有三種:
1、文字般若—佛說的一切經典以及祖師大德的著述,能開啟眾生的智慧。
2、觀照般若—依照經中的義理方法,於自己日常生活中學習觀照。
3、實相般若—是說宇宙萬法的本體,一切諸佛與眾生自性中本具的智慧。
(波羅)印度話『波羅密多』的簡稱,中國話譯為『到彼岸』,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是說依照上面六大綱領修學,就能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
(2)(得度)得到超脫六道輪迴。
假令供養恆沙聖(1)
不如堅勇(2)求正覺
《解》佛說假使有人供養像恆河沙數那樣多的佛、菩薩、羅漢;還不如自己堅決勇猛求成佛道。意思就是勸導我們一定要念佛求生凈土,不退成佛。
《注》
(1)(恆沙聖)『恆沙』指印度恆河中的細沙。世尊當年在世說法時多在恆河流域一帶,所以常用恆河沙來比喻數量之多。『聖』指佛、菩薩、羅漢。『恆沙聖』是比喻像恆河沙那樣多的聖人。
(2)(堅勇)堅決勇猛。
願當安住三摩地
恆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凈居(1)
殊勝莊嚴無等倫(2)
《解》法藏比丘願自己常常安住在三摩地中,恆放光明攝受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用自己的修持大願感應得到一個廣大清凈的佛國土,這個佛凈土殊勝莊嚴,是一切諸佛凈土都無法和他相比的。
《注》
(1)(感得廣大清凈居)如理如法的修行,就能由自性中感應顯現成就廣大清凈的佛國土。就是現在的極樂世界。
(2)(無等倫)『倫』是同類。這是說在同類中殊勝無比。
輪迴諸趣眾生類(1)
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2)
度盡無邊苦眾生
《解》法藏比丘發願,要度脫六道輪迴中的有情眾生,使他們都能快速往生到他所成就廣大清凈的極樂世界,享受究竟的安樂。又常以大慈、大悲、大願、大力幫助眾生,誓願度盡無量無邊的六道苦難眾生。
《注》
(1)(輪迴諸趣眾生類)『輪迴』指眾生無始以來,輾轉生死於三界六道之中,如車輪一樣旋轉不停。『諸趣眾生類』指六道中各類眾生。
(2)(拔有情)救拔有情眾生。
我行(1)決定堅固力
唯佛聖智能證知(2)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解》法藏比丘發願說:我的願行永遠堅定不移,此事唯有佛的智慧才能為我作證明。即使我自身處在種種極苦大災難中,如上所發的大願,也永不會退轉。
這一品經文,說明法藏比丘出家並發大願情形。下一品經文,是說明他依照自己的願心,努力的精進修行。
《注》
(1)(我行)法藏的行願。
(2)(唯佛聖智能證知)『佛』是指世間自在王佛。『聖智』佛的大智慧,『證知』是證明。
【至心(1)精進第五】
《解》以至誠心精進修行。
《注》
(1)(至心)真誠心到了極處。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
《解》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佛面前,說了以上的偈頌之後,又向佛報告:我現在為教菩薩示範修道,已經發了真正覺悟的心,發願成佛,願一切心行都像佛一樣。
願佛為我廣宣經法(1),我當奉持(2),如法修行(3)。拔諸勤苦生死根本(4),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解》希求世尊為我詳細深說經法,我一定如法依教奉行。拔除一切勤勞造作惡業的生死根本。斷除貪、嗔、痴等煩惱。希望快速成佛。
《注》
(1)(經法)指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解宇宙人生真相的言語文字。
(2)(奉持)恭敬接受。
(3)(如法修行)『如法』是依佛所說的教法。『修』是修正,『行』是行為。『修行』是把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修正過來。
(4)(拔諸勤苦生死根本)『拔』拔除。『勤苦』是勤勞作苦。『生死根本』指貪心、嗔心、痴心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此句意思是拔除一切勤勞造作惡業的生死根本。
欲令我(1)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2),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解》希望我成佛時,我的智慧光明,我所居住的國土,我的名號都能傳遍十方諸佛國土。十方世界一切六道眾生,發願來生我的國土,統統都作菩薩。我立的這個願都超過一切諸佛世界,不知能否如願。
《注》
(1)(欲令我)『欲』希望。『令我』使我。
(2)(教授名字)指成佛後的名號,以及觀音、勢至菩薩等名號。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1)量,經歷劫數,尚可窮(2)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3),何願不得。
《解》世間自在王佛就對法藏比丘說,譬如大海非常深廣,一個人用斗來量大海的水,經歷了多劫的時間,海水尚且可以量盡。如果有人堅定志願,至心求道,勇猛精進,永不中止,決定可以證得佛果。還有什麼願不能成就的呢!
《注》
(1)(斗)是量米的計量器。
(2)(窮)盡。
(3)(會當克果)『會』必然,『克』得,『果』願望的圓滿。即必然證得佛果。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凈佛國,汝應自攝。
《解》佛說:你自己細心深入的想想,修什麼方便的法門,才能成就佛剎的種種莊嚴。要怎樣如法修行,你自己應當知道。要怎樣建立清凈佛國,也是你自己應當去決定選擇。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1),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2),廣演諸佛無量妙剎(3)。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4),誓滿所願。
《解》法藏比丘回答說:佛所說的義理太深廣了,這不是我的境界所能理解的。唯願如來應正遍知,為我廣泛演說諸佛無量無邊的莊嚴剎土。我如果聽聞了佛為我宣說的妙法之後,我一定認真的思惟學習,來圓滿我所發的大願。
《注》
(1)(斯義宏深)指世間自在王佛以上所說的經義。
(2)(如來應正遍知)『應』應供,『正遍知』是等正覺。這是佛十號當中的三號,以此代表佛的十號。
(3)(妙剎)指微妙莊嚴的佛土。
(4)(思惟修習)『思惟』是深入的理解。『修』修正,『習』實習。修正錯誤的行為,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1),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2)功德嚴凈,廣大圓滿之相(3),應(4)其心愿,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解》世間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德行高尚,智慧明朗,所發的宏願深廣無比,就為他宣說了十方諸佛剎土的種種功德、嚴凈、廣大、圓滿的無邊妙相。佛為了滿足法藏比丘的心愿,還把諸佛世界以神異能力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親自見聞。而且還為他說法,時間長達千億年(那時代人壽很長)。
《注》
(1)(高明)指德行高尚,智慧明朗。
(2)(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二百一十億』並不是具體的數字,佛法中常以七、十、十六、二十一等數字代表大圓滿。此處是代表盡虛空中所有的諸佛世界。
(3)(功德嚴凈廣大圓滿之相)『功』是所修的因,『德』是所得的果;『功德』是指諸佛國土中的事理因果。『嚴凈』是指諸佛國土的人事、物質一切的環境清凈美好。『廣大』是指國土的大小。『圓滿』是指諸佛世界的美好而無缺欠。
(4)(應)滿足的意思。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1)。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2),思惟究竟(3)。便一其心(4),選擇所欲,結得(5)大願。
《解》法藏比丘求學的時候,對佛所介紹諸佛世界種種的現象,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發起了無上殊勝大願;並且對於諸佛世界天人的善惡,國土粗妙等,他都能夠了解得很徹底,於是就一心選擇自己所希望的清凈美好的世界,形成了他偉大無比的『四十八大願』。
《注》
(1)(殊勝之願)就是下一品所講的四十八願。
(2)(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彼』指十方三世諸佛剎土。『天人善惡』指人事環境(正報)。『國土粗妙』指物質環境(依報)。
(3)(思惟究竟)是了解得徹底。
(4)(便一其心)即一心,心無異念。
(5)(結得)形成的意思。
精勤求索(1)。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2)。於彼二十一俱胝(3)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解》法藏比丘立定大願之後,精勤不懈怠的學習求索,總是為了給一切眾生提供一個修習的好環境。於是恭敬慎重,一心專註奉持佛的教導。經過五劫長久的時間,修積功德。對於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功德莊嚴、因緣、果報,都能夠明了通達,就好像面對一個佛剎那樣清楚明白。他所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超過了一切諸佛國土。
《注》
(1)(求索)是尋求探索。
(2)(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修』是修行,『習』為學習,『功德』是指修習所成就的四十八願。這是說法藏比丘用五劫的時間來修行學習成就四十八願,幫助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修證佛果。
(3)(二十一俱胝)『二十一』表圓滿的意思,『俱胝』是印度話,中文是『千萬』。『二十一俱胝』就是前面經文所說的二百一十億。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1),繞佛三匝(2),合掌而住(3)。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凈之行(4)。
《解》法藏比丘在完成了攝取佛國(極樂世界)的具體大願之後,他又來到老師世間自在王佛面前,稽首禮足,然後繞佛三圈,行最敬禮,站立合掌說:我已成就了莊嚴的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同時我已成就了最極清凈的修持(正報莊嚴)。
《注》
(1)(稽首禮足)是佛教最恭敬的禮節。『稽首』是頭面著地,『禮足』將頭接觸佛足。
(2)(繞佛三匝)繞佛三圈,這也是古印度最恭敬的禮俗。
(3)(合掌而住)『住』是站住。『合掌而住』是兩手合十站住,合十表一心恭敬。
(4)(清凈之行)謂心離雜念,身心、境界皆清凈的行持。
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1),令眾(2)歡喜。亦令大眾(3),聞是法已,得大善利(4)。能於佛剎(5),修習攝受(6)滿足無量大願(7)。
《解》佛讚歎法藏比丘:今天正是時候,你應該具體說明,讓你的同學、大眾們歡喜,也讓與會的大眾以及將來有機緣聽到這一部經法的大眾們,得到一生平等成佛的大善利。十方眾生生到極樂世界,修習攝受來滿足自己成佛的大願,也滿足你普度眾生的大願。
《注》
(1)(汝應具說)『汝』是『你』的意思,『具說』是具體說明。
(2)(令眾)『令』是『讓』的意思,『眾』指法藏比丘的同學。
(3)(大眾)這裡的『大眾』是指在會的菩薩、聲聞及將來一切有緣見聞此經的眾生。
(4)(大善利)指『十念必生,不退成佛』的彌陀本願,能令十方眾生當生皆得平等究竟圓滿的解脫。
(5)(佛剎)此處即是指極樂世界。
(6)(攝受)『攝』是攝取,『受』為受持。是說攝取彌陀本願,加以修持成為自己的功德。
(7)(滿足無量大願)滿足眾生往生凈土一願,所有一切大願都得到滿足。
【發大誓願(1)第六】
《解》法藏比丘遵從世間自在王佛的教導,在大會中宣說自己所發的大願。
《注》
(1)(大誓願)指本品所說的二十四章—四十八願。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1)。
《解》法藏比丘向佛報告:唯願尊敬的老師,大慈大悲為我鑒定(聽我所說,照察我的誠心)。
《注》
(1)(聽察)鑒定的意思。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1)。
《解》法藏比丘說:我若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佛時,所居住的國土(極樂世界),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種種功德莊嚴,人事、物質、修學生活環境,都要超過一切諸佛國土。
《注》
(1)(功德莊嚴)『功德』是指十念必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成佛。『莊嚴』指極樂世界的修學環境,無論人事、物質,都超過諸佛國土。
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1)之類。
《解》這是法藏比丘發的第一『國無惡道願』。願我的佛土(極樂世界)沒有地獄、餓鬼、畜生這三種惡道。
(按)眾生造作貪嗔痴等惡業,就會感得這三種極苦的報應。此願顯示彌陀佛國中無有造貪嗔痴惡業的人。
《注》
(1)(禽獸、蜎飛蠕動)總指畜生道眾生。
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1),三惡道(2)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解》這是第二『不墮惡趣願』。極樂世界中不但沒有三惡道,甚至從地獄界等惡道中,發願來生我國的一切眾生,受到我的教化,假使他們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化導眾生,也永遠不再墮入三惡趣,並且都能夠一生圓滿成佛。以上兩願實現了,我才成佛;若不實現,我不願成佛(末後四句是兩願的總結)。
《注》
(1)(焰摩羅界)指地獄法界,是十法界當中最苦的一界。
(2)(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三道稱為三惡道。又名三惡趣、三途。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1)。
《解》這是第三『身悉金色願』。我成佛時,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往生到我的極樂國土時,都具足永遠不變不壞的(紫磨真金色〉的身體。
《注》
(1)(紫磨真金色身)『紫磨真金』就是赤金,是最上等的黃金。在此表佛身不變不壞。
三十二種。大丈夫相(1)。
《解》這是第四『三十二相願』。我成佛時,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往生到我的極樂世界時,都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注》
(1)(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又稱『三十二相』,是此世間人認為的大貴之相,佛應眾機所好,示現具有三十二種圓滿的貴人相:
1、足安平相2、千輻輪相
3、手指纖長相4、手足柔軟相
5、手足縵相6、足跟滿足相
7、足趺高好相8、如鹿王相
9、手過膝相10、馬陰藏相
11、身縱廣相12、毛孔生青色相
13、身毛上靡相14、身金色相
15、常光一丈相16、皮膚細滑相
17、七處平滿相18、兩腋滿相
19、身如獅子相20、身端直相
21、肩圓滿相22、四十齒相
23、齒白齊密相24、四牙白凈相
25、頰車如獅子相26、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27、廣長舌相28、梵音深遠相
29、眼色如紺青相30、眼睫如牛王相
31、眉間白毫相32、頂成肉髻相。
詳見《三藏法數》。
端正凈潔(1)。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五『身無差別願』。我成佛時,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往生到我的極樂國土時,容貌端正、身心凈潔,都是一樣的身相,身形容貌都沒有差別,也沒有好醜之分。以上三願如果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注》
(1)(端正凈潔)容貌端正,身心凈潔。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1)。所作善惡。
《解》這是第六『宿命通願』。我成佛時,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能夠知道自己過去無量劫中多生多世所造的一切善惡果報。
《注》
(1)(宿命)過去多生多世的生命。
皆能洞視。徹聽(1)。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解》(皆能洞視〉是第七『天眼通願』,(徹聽〉是第八『天耳通願』。
法藏比丘說:我成佛時,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能夠(洞視〉、(徹聽〉,知道十方世界過去、現在、未來的事情。如果以上的三願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注》
(1)(洞視,徹聽)『洞視』一切不同長短的光波,無有障礙,都能看得清楚,這是指天眼通;『徹聽』一切不同長短的音波,也無障礙,都能聽得明白,這是指天耳通。『洞』與『徹』的意思是一樣的,看和聽都沒有任何的障礙,能力都能達到十方三世,無有限極。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1)。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2)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九『他心通願』。我成佛時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能得到(他心智通〉,如果不能完全知道無量無邊諸佛剎中一切眾生的心念,我就不成佛。
《注》
(1)(他心智通)別人起心動念都能知曉。
(2)(億那由他百千)『那由他』是印度計算數量的單位,相當中國的『千萬』。這裡是形容數量極多。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1)。波羅密多(2)。
《解》這是第十『神足通願』。我成佛時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能圓滿具足(神通自在〉,得大圓滿無有障礙。
《注》
(1)(神通自在)具有飛行、分身、速到、變化自在的能力。
(2)(波羅密多)印度話,有『圓滿』的意思。
於一念頃(1)。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十一『□供諸佛願』。我成佛時,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在極短的時間內,如果不能到達十方國土,去普遍遊歷供養諸佛,我就不成佛。供佛是修大福,聞佛說法是開大智慧。
《注》
(1)(一念頃)極短促的時間。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1)。諸根寂靜(2)。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十二『定成正覺願』。我成佛時,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遠離一切分別心,六根寂然安靜,如果不能決定成佛,我就不取正覺。這一願是阿彌陀佛保證往生者,必定一生成佛的保證書。
《注》
(1)(遠離分別)『分別』是對一切事物和道理作錯誤分辨、思惟。
(2)(諸根寂靜)『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寂靜』,離開煩惱稱為『寂』,絕除妄想稱為『靜』。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解》這是第十三『光明無量願』。我成佛時,願自己的光明不可限量,普照十方一切佛剎,光明絕對超勝一切佛光,勝過日月的光明千萬億倍。
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十四『觸光安樂願』。我成佛時,若有眾生,見到我的光明,光明照觸到他的身上,沒有不得到安樂的,自然會以慈悲心來行善,將來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以上二願如果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
《解》這是第十五『壽命無量願』。我成佛時,我的壽命無量,國中無數天人、聲聞壽命也和我同樣的無量。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1)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2)。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十六『聲聞無數願』。我成佛時,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假如一個大千世界的眾生都成為緣覺,他們用百千劫的長時間,共同來計算極樂世界聲聞、天人二類的壽量及人數,他們如果能算知此二類大眾的壽量與人數,我就不成佛。
《注》
(1)(三千大千世界)佛經上說:以須彌山(黃念祖居士說是近代天文學上銀河中心的黑洞)為中心的星系,稱為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個單位世界合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稱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稱為一個大千世界。千數經過三次相乘,所以一個大千世界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2)(計校)『校』音較,『計校』就是計算較量。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1)。說我功德國土之善(2)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十七『諸佛稱嘆願』。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無數諸佛,假若不共同稱揚讚歎我的名號,及演說、推薦、介紹極樂世界的功德和國土的善妙(指一切諸佛皆為眾生宣揚凈土三經,勸眾生念佛求生凈土),我就不成佛。
《注》
(1)(稱嘆)稱揚讚歎。(我名)指阿彌陀佛的名號及功德。
(2)(國土之善)指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之善妙。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1)我名號。至心信樂(2)。所有善根(3),心心迴向(4)。願生我國。乃至十念(5)。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6)。誹謗正法(7)。
《解》這是第十八『十念必生願』。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聞我(阿彌陀佛)名號之後,只要以至誠心深信,愛好修學念佛法門,並且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心心念念迴向發願求生我的國土。無論他念佛多少,甚至於在臨終稱念十句佛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但是,除了犯(五逆罪〉,再加上(誹謗正法〉的人,他們不得往生。
《注》
(1)(聞)聽聞。此中含有信受奉行之義。
(2)(至心)真誠心。(信樂)深信愛好。
(3)(善根)指身口意三業永斷貪嗔痴等煩惱,精勤清凈所生的一切善法。
(4)(心心)純一之心。(迴向)迴轉趣向。就是迴轉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趣向於所期望的目標。
(5)(十念)指臨終時連續念十聲阿彌陀佛名號。
(6)(五逆)『逆』叛逆。『五逆』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五種重罪。
(7)(誹謗正法)是破壞、攻擊佛法。『誹』說別人的壞話,『謗』惡意攻擊別人。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1)。修諸功德(2)。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
《解》這是第十九『聞名發心愿』。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能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以清凈心修一切善行,奉行菩薩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們的信心堅固不退,又以所修一切善根,迴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
《注》
(1)(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語,中文譯作『覺悟』。『發菩提心』就是發求覺悟成佛的心。蕅益大師說:『發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是發大菩提心。』
(2)(功德)以清凈心修一切善行是功,必獲善果是德。
一心念我。晝夜(1)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2)迎現其前。經須臾間(3)。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4)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二十『臨終接引願』。法藏比丘說: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一心專念,晝夜都不間斷。此人在臨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在他的面前。接引他往生,經很短的時間就生到極樂國土,成為圓滿證得三種不退轉的阿惟越致大菩薩。以上二願,如果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注》
(1)(晝夜)『晝』白天,『夜』夜晚。
(2)(諸菩薩眾)指觀音、勢至和極樂世界與往生者有緣的菩薩。
(3)(須臾間)指很短的時間。
(4)(阿惟越致)是印度語。華言:不退轉,七地以上的大菩薩稱號。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1)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2)。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3)者。若有宿惡(4)。聞我名字。即自悔過(5)。為道作善。便持經戒(6)。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7)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二十一『悔過得生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一心專念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發菩提心,信心堅固不退轉,以持名念佛來培植功德之本,再以至誠心迴向求生極樂世界,沒有不滿願的。如果這個人過去生中造有極重的罪惡,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立即悔改過失,受持經典的教誡,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此人命終不會再經歷三惡道,立即往生到我的國土。如果不是這樣,我就不成佛。
《注》
(1)(繫念)把心專註一處。
(2)(植眾德本)『植』培植,『眾德本』眾多功德之根本,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植眾德本』就是指持名念佛。
(3)(遂)滿願之義。
(4)(宿惡)過去多生的惡業。
(5)(悔過)知恥改過。
(6)(道)指成佛的正道。(作善)作一切利益眾生的事。(便持經戒)『持』奉持,『經戒』經典裡面的教訓。能受持佛經典上的教訓,就是『便持經戒』。
(7)(更)經歷。
我作佛時。國無婦女。
《解》這是第二十二『國無女人願』。我作佛時,我的國土之內沒有婦女,所有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女人都與佛一樣,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凈信(1)。發菩提心。厭患(2)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
《解》這是第二十三『厭女轉男願』。我作佛時,若有女人,聽聞到阿彌陀佛名號,就能得清凈的信心,再以凈信發菩提心,厭惡憂患女身,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此人命終立即轉化為男子,來生我的國土。
《注》
(1)(清凈信)指沒有污染、沒有懷疑的信心。
(2)(厭患)厭惡憂患。
十方世界諸眾生類(1)。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華(2)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二十四『蓮花化生願』。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從七寶池的蓮花中化生。以上三願若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注》
(1)(諸眾生類)指九法界一切眾生。
(2)(蓮華)『華』同花。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1)。以清凈心。修菩薩行(2)。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解》這是第二十五『天人禮敬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聽到阿彌陀佛名號之後,就能發起歡喜心,深信愛好念佛法門,並虔誠禮拜歸依,用清凈心修習菩薩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大行之法。他們雖然沒有發願求生凈土,他們的行持,已經獲得諸天世人的尊敬。
《注》
(1)(歸命)指全身心的歸依。
(2)(菩薩行)是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等自行化他的清凈行。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1)。諸根無缺(2)。
《解》這是第二十六『聞名得福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如果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生起歡喜心,深信愛好,如果沒有發願求往生,在他壽終之後,也能生到尊貴家,得諸根無缺、相貌圓滿的大福德果報。
《注》
(1)(尊貴家)指好善、好德、積善之家。
(2)(諸根無缺)指六根沒有缺陷。
常修殊勝梵行(1)。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歡喜信樂,禮拜歸命,雖然沒有發願求往生,但是來生還能繼續修學念佛法門。以上三願不兌現,我就不成佛。
《注》
(1)(殊勝梵行)『梵行』指清凈無欲之行。『殊勝梵行』,在此指念佛法門。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1)。
《解》這是第二十八『國無不善願』。我成佛時,在我的極樂世界裡,不但沒有不善的事,連不善的名字都聽不到。
《注》
(1)(不善名)不好的名字,如三惡道、三毒就是不善名。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1)。
《解》這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我成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往生到我的極樂世界,都同心同德,住於正定之聚(一生決定成佛)。
《注》
(1)(定聚)是指正定聚所依據的理論、所修的方法正確,所以必定證果。
永離熱惱(1)。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2)。
《解》這是第三十『樂如漏盡願』。我作佛時,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永離一切煩惱,心得清涼自在,所受的快樂無比殊勝,如同漏盡比丘。
《注》
(1)(熱惱)煩惱。
(2)(漏盡比丘)『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煩惱斷盡。『漏盡比丘』證得阿羅漢的比丘。
若起想念(1)。貪計身(2)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三十一『不貪計身願』。我作佛時,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生起分別,對身體也不會再起執著的念頭。以上四願不實現,我就不取正覺。
《注》
(1)(起想念)生起分別、執著。
(2)(貪計身)對身體的分別執著。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1)。堅固之力。
《解》這是第三十二『那羅延身願』。我作佛時,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具足無量善根,所以得金剛不壞的身體,具有非常堅固的體力。
《注》
(1)(金剛那羅延身)『那羅延』是印度話,有堅固不壞的意思。『金剛那羅延身』指佛的金剛不壞之身。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1)。
《解》這是第三十三『光明慧辯願』。我作佛時,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跟佛一樣,身頂都有光明照耀,具足成就圓滿智慧,獲得如同佛一樣的無礙辯才,為眾生演說諸法。
《注》
(1)(無邊辯才)指佛的無礙辯才。
善談諸法秘要(1)。說經行道(2)。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三十四『善談法要願』。我作佛的時候,生我國者,都能契機契理的演說諸佛深密精要的佛法,就是演說這部《無量壽經》。以真誠、言語、身行示範化導一切眾生,所說言音猶如鐘聲一樣傳播很遠,能警覺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以上三願不能實現,我就不取正覺。
《注》
(1)(善談)所說自然契理契機。(諸法秘要)一切法的深密精要。
(2)(說經行道)『說經』,講經說法是言教;『行道』,依教奉行是身教。『說經行道』是以身、語、意三業教化眾生。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1)。
《解》這是第三十五『一生補處願』。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都能究竟證得一生補處等覺菩薩的果位,決定一生成佛。
《注》
(1)(一生補處)是等覺菩薩候補佛位。
除其本願(1)為眾生故。被弘誓鎧(2)。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3)。隨意修習(4)。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三十六『教化隨意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者,究竟必定得到一生補處。除了他們欲實踐本願,憑著堅固弘誓願力,教化一切眾生,使眾生對於佛法都能發起清凈的信心,勸導他們修學覺悟的行為,進而修學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求願往生極樂。
這些菩薩即使示現到他方世界教化眾生,也不受六道輪迴的苦報。他們或者示現說法的身分,或者示現聽法的身分,或者示現神通利益眾生,無論示現什麼身分,教化什麼法門,都能以種種善巧方便,令眾生隨意修習,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引導眾生往生極樂,菩薩的弘誓願沒有不圓滿的。以上這兩願如果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
《注》
(1)(本願)菩薩在成佛之前所發的大願。
(2)(被弘誓鎧)『被』同『披』。『弘誓』指四弘誓願。『鎧』鎧甲,古代戰時,對敵作戰時所穿的鎧甲,有防衛作用。這裡比喻菩薩以弘誓願為鎧甲,出入三界六道,教化一切眾生。
(3)(神足)指神足通。
(4)(隨意修習)隨欲所願,以種種方便,引導眾生修行學習。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1)。隨意即至。無不滿願。
《解》這是第三十七『衣食自至願』。我作佛時,一切眾生生到極樂世界,精神、物質、生活所需,如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都能隨自己心愿現前,沒有不滿願的。
《注》
(1)(種種供具)指香花、幢幡、寶蓋、瓔珞、卧具、天樂等。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三十八『應念受供願』。我成佛時,一切生到我國者,如果要想供養諸佛的話,十方諸佛都能應他們的心念接受供養。以上二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取正覺。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1)。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三十九『莊嚴無盡願』。我作佛時,極樂世界的一切萬物,莊嚴清凈、光明華麗、形狀色彩殊勝奇特,真正是微妙到了極處,是無法稱說衡量的。極樂世界的眾生雖然具足天眼,對於國中萬物如果能分辨出它的形狀、色彩、光明相狀、名字數量,以及能總說出者,我就不取正覺。
《注》
(1)(國中萬物)指極樂世界的居住、修學、生活等依報環境。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1)。高或百千由旬(2)。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3)。亦能了知。
《解》這是第四十『無量色樹願』。我作佛時,極樂國中有無量光明彩麗的樹。它們的高度有的百由旬,有的千由旬。道場旁的菩提樹高達四百萬里。在極樂世界的菩薩當中,雖然有些是善根劣的,但是他們對這些寶樹的莊嚴,都能了解知道。
《注》
(1)(無量色樹)指極樂世界一切寶樹。因為極樂世界的樹都是七寶和合而成,光彩明亮,顏色美麗,所以稱為『色樹』。
(2)(由旬)是印度的長度單位。有大中小三種:『大由旬』相當於中國的八十里,『中由旬』相當於六十里,『小由旬』相當於四十里。
(3)(善根劣者)指下下品往生的人。
欲見諸佛凈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我作佛時,極樂世界的眾生,想要看到十方諸佛國土的人、事、物等種種莊嚴,都能在寶樹行間看到,好像從明潔的鏡子看到自己的面相一樣。如果以上兩願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1)嚴凈。光瑩(2)如鏡。徹照(3)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4)。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四十二『徹照十方願』。我作佛時,所居住的極樂世界廣闊無有邊際,莊嚴清凈,光明晶瑩得像鏡子一樣,能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諸佛國土。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如果看到極樂世界的光明,都能生起希有殊勝無上的菩提心。如果此願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注》
(1)(廣博)廣闊無邊。
(2)(光瑩)光明晶瑩。
(3)(徹照)無所不照。
(4)(希有心)指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1)。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四十三『寶香普熏願』。我作佛時,從極樂世界的地層到虛空,其中所有的宮殿、樓觀、池流、華樹以及所有的一切萬物,都是由無量的寶香和合而成。寶香氣味能普遍熏及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只要聞到極樂世界的妙香,自然身心清凈,修學佛所教導的種種殊勝清凈之行。如果此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
《注》
(1)(修佛行)就是修習圓滿覺悟的行為。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1)清凈(2)。解脫(3)。普等三昧(4)。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解》這是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我作佛時,十方一切佛剎中的所有菩薩,只要聞到我的名號之後,就能隨即證得清凈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也自然能掌握一切法的總綱領,能安住在念佛三昧中,一直圓滿成佛。
《注》
(1)(逮得)隨即得到。
(2)(清凈)清凈三昧,離開一切污染執著的正常享受。
(3)(解脫)解脫三昧,離開一切煩惱束縛,自由自在的正常享受。
(4)(普等三昧)『普』普遍,『等』平等。九法界一切眾生都能依這個法門平等成就。『普等三昧』就是念佛三昧。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1)。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我作佛時,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只要聞到我的名號,就能住於正定,常在定中供養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諸佛,而且不失定意。以上兩願如果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注》
(1)(不失定意)常常能夠保持清凈的心,不被外境所轉,這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1)。獲陀羅尼。
《解》這是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我作佛的時候,他方世界的菩薩們,聽到我的名號,就可證得永離生死之法,脫離十法界,證入一真法界。同時能掌握一切法的總綱領,對一切眾生契機契理宣說妙法。
《注》
(1)(證離生法)『離生法』遠離六道生死之法。『證離生法』也就是脫離十法界的生死之法。
清凈歡喜。得平等住(1)。修菩薩行。具足德本(2)。應時不獲一二三忍(3)。
《解》這是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的菩薩們,聞到我的名號,身心自然清凈歡喜,得如佛一樣的平等住。以菩薩的心行利益眾生,自然具足佛果功德的根本。立刻獲得音響忍、柔順忍、和無生法忍(此三種忍的解釋見後面第十五品)。
《注》
(1)(得平等住)『平等』就是佛法界。『得平等住』就是與佛一樣安住在平等三昧中。
(2)(具足德本)指具足佛果功德的根本,就是清凈、平等、覺。
(3)(一二三忍)『忍』是認可的意思,就是能深信難信之理,而不疑惑。『一二三忍』就是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詳見第十五品)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1)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的菩薩們,聽到我的名號,就能圓滿證得三不退轉的果位。以上三願若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注》
(1)(證不退轉)指圓證三不退轉。
1、位不退—指修行的位次不退,即小乘初果須陀洹,不會再退到凡夫位。
2、行不退—行指菩薩行。行不退指菩薩度生的行持,不會再退到小乘位。
3、念不退—是念念要圓成佛道,再不會退回十法界。
【必成正覺(1)第七】
《解》法藏比丘在老師的面前,說出『四十八願』以後,又以偈頌的形式,來表達他至誠的行願。所以即時感得雨花動地的瑞相,而且空中贊言,必定成佛。
《注》
(1)(正覺)即佛果。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1)已,以偈頌(2)曰。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說:當時法藏比丘說了『四十八願』之後,又以偈頌歌贊來表達他的心愿。
《注》
(1)(此願)指『四十八願』。
(2)(偈頌)此下『五言頌』,即每句五個字,四句為一首。
我建超世志(1)
必至無上道(2)
斯願(3)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解》我(法藏比丘)已建立超越一切世間的志願,決定成就無上佛道。這四十八大願如果不能圓滿實現,我決定不成佛。
《注》
(1)(超世志)『超世』是超越一切世間。『志』是志願。這裡指不但超過聲聞、緣覺、菩薩,而且超過諸佛。
(2)(無上道)就是最高無上的成佛之道。
(3)(斯願)即四十八願。
復為大施主(1)
普濟諸窮苦(2)
令彼諸群生
長夜無憂惱(3)
出生眾善根
成就菩提果(4)
《解》我成佛時,還要做十法界一切眾生的大施主,救濟他們的貧窮(福慧未圓)與困苦(無明未盡),要讓各類眾生永遠脫離生死的無明長夜憂苦,出生種種善根,成就菩提佛果。
《注》
(1)(大施主)即是給予一切眾生究竟圓滿的『財』、『法』、『無畏』三種布施,稱為大施主。
(2)(諸窮苦)指沒有智慧的眾生,在三界六道受苦。
(3)(長夜無憂惱)『長夜』是比喻眾生沉淪生死,無明而不覺,如同長夜一般。『憂惱』即憂悲苦惱。
(4)(菩提果)就是佛果。
我若成正覺
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
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1)悉圓滿
《解》我如果成佛,名號就叫『無量壽』。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只要聽到我的名號,歡喜信受,依教修行,都能往生我的極樂世界。生我國土的人,都如佛一樣具有紫磨真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圓滿之相。
《注》
(1)(妙相)是指三十二種勝妙之相。
亦以大悲心
利益諸群品(1)
離欲深正念(2)
凈慧(3)修梵行
《解》法藏比丘發願說:生我國土的人,也能像我一樣,以大悲心利益十方一切眾生。為了利他,首先自己示範修習遠離一切世間貪慾,深入正念,以凈慧來勤修清凈無欲之行。
《注》
(1)(諸群品)『品』是品類。『諸群品』指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
(2)(離欲深正念)『欲』是貪慾。『深』是深廣,『正念』是正確的思想觀念(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
(3)(凈慧)由清凈心生起的智慧。
願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剎
消除三垢冥(1)
明濟眾厄難(2)
悉舍三塗苦
滅諸煩惱暗(3)
開彼智慧眼(4)
獲得光明身(5)
閉塞諸惡道
通達善趣門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6)
《解》願我無量的智慧光明,普遍照到十方諸佛世界。消除一切眾生的貪、嗔、痴三種垢染所產生的愚暗。救濟十法界一切眾生種種的苦厄和災難,讓一切眾生都覺悟,舍離三惡道的劇苦,滅除煩惱的黑暗。幫助眾生開發自性本具的智慧眼,並證得同如來一樣的光明、清凈法身。
封閉通往一切惡趣的途徑,開啟通達極樂世界至善決定成佛的門。為眾生開示種種妙法,其目的就在於廣泛施予眾生,念佛成佛功德之寶。
《注》
(1)(三垢冥)『三垢』就是貪、嗔、痴。『冥』即無明,沒有真實智慧,不明宇宙人生真相。
(2)(明濟眾厄難)『明濟』即明智濟度,『眾厄難』種種的疾苦與災難。
(3)(煩惱暗)『暗』是比喻無明等煩惱障蔽了自性的光明,使人愚昧無知。
(4)(智慧眼)五眼之一,就是眾生本有的如來智慧德能。
(5)(光明身)就是清凈智慧身。
(6)(功德寶)指念佛有功,往生是德;往生有功,不退是德;不退有功,成佛是德。『寶』是比喻這句佛號的無上功德。
如佛無礙智(1)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師
得為三界雄(2)
說法師子吼(3)
廣度諸有情
圓滿昔所願(4)
一切皆成佛
《解》願我有諸佛一樣自在的無礙智慧,以大慈悲利益一切眾生;常作天人的大導師,成為三界中的大英雄。說法有如獅子吼,廣度一切眾生,圓滿我過去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使一切眾生一生平等皆成佛道。
《注》
(1)(無礙智)指沒有障礙的佛智。
(2)(三界雄)佛斷盡一切煩惱,雄猛無畏,所以稱為三界中的大英雄。
(3)(說法師子吼)獅子一吼,百獸張畏;比喻世尊所說之法,可以使大眾震動,外道降服。
(4)(昔所願)就是指法藏比丘在因地發的『四十八願』。
斯願若克果(1)
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神
當雨(2)珍妙華
《解》我發的這個大願如果能圓滿成就,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人、神、仙都應受到感動,而且空中諸位天神自然歡喜,示現瑞相,從天上降下珍奇美妙的天花(為他作證明,願願皆圓滿實現不虛)。
《注》
(1)(斯願若克果)『克』成就。即以上所發的大願如果能圓滿實現。
(2)(雨)(音玉),由空中降下的意思。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1)普地六種震動(2),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法藏比丘剛說完他的願望,立刻就有瑞相感應,大地普遍顯現六種震動;從天降下妙花,散在法會的上空。而且空中自然就有音樂,並贊說,法藏比丘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注》
(1)(應時)感應之時。
(2)(六種震動)即震動有六種現相:『動、起、涌、震、吼、擊』。『動』是動搖,『起』是上升,『涌』是波動,此三種是形變。『震』是有聲,『吼』是巨大的聲音,『擊』是如撞擊之聲,此三種是聲變。
【積功累德第八】
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1)已。住真實慧(2),勇猛精進。一向專志(3)莊嚴妙土(4)。所修佛國,開廓(5)廣大。超勝獨妙(6),建立常然(7),無衰無變。
《解》佛對阿難說: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前,及在法會裡天人大眾之中,發了以上的弘深誓願。於是安住在真實智慧之中。勇猛無所畏懼,精進修持,一心一意莊嚴凈妙的國土。這個所修成的佛國(極樂世界),開通無礙,廣大無邊,殊勝超過諸佛國土,五乘人往生平等成佛,尤為獨妙。且建立常然,永恆不變,一切萬物都是不變不壞。
《注》
(1)(弘誓願)在此指『四十八願』。
(2)(真實慧)與真如實相相應的智慧。
(3)(一向專志)心志專一,一往直前。
(4)(妙土)精美絕倫的修學生活環境,在此指極樂世界。
(5)(開廓)空曠開闊廣大無際的意思。
(6)(超勝獨妙)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齊入報土,稱『超勝』;只有極樂世界五乘大眾往生不退平等成佛,所以稱『獨妙』。
(7)(常然)是永遠不會衰退改變,自然永恆。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1)。不起貪嗔痴欲諸想(2)。不著色聲香味觸法(3)。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4)遠離虛妄(5)。依真諦門(6),植眾德本。
《解》從這段經文起,到(清凈無染〉,都是說明法藏比丘在因地時的修行。原來他在無量劫前就已經積植德行了。這個德行就是心中不起貪、嗔、痴三毒的念頭,對外自然也不會貪著色、聲、香、味、觸、法。一心所仰慕、所愛好的,只是過去諸佛所修的種種善根。所以他在自行化他時,內不起心動念,外不為境緣迷惑,行寂靜之行。遠離一切虛妄,依於事理真相相應的真實方法門徑,培植一切德行的根本。
《注》
(1)(積植德行)『積植』是積累培植,『德行』是指身口意三業清凈的行持。
(2)(貪嗔痴欲諸想)『貪』非分的希求。『嗔』是對違逆自己心意的人事環境起怨恨不平的心理。『痴』是愚痴,指不明事理真相。『欲』指種種欲。
(3)(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著』是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外面境界叫六塵。眼所見的叫色塵,耳所聽的叫聲塵,鼻所聞的名香塵,舌所嘗的叫味塵,身所感覺到的是觸塵,意所分別的是法塵。因為這些外境能污染清凈心,所以比喻為『塵』。
(4)(寂靜行)是認真積極的自行化他,為人演說,心裡不起妄想分別;外不著六塵境界,內不起心動念的心行叫寂靜行。
(5)(虛妄)指虛假不實。
(6)(真諦門)指修行成佛真實的方法門徑。『諦』是『真實』的意思。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1)。專求白法(2),惠利群生。志願無倦(3),忍力成就(4)。
《解》法藏比丘不計較種種苦惱,他能少欲知足,一心專求善法,惠利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所發的大誓願,永遠沒有厭倦,堅決剛毅,所以成就他的忍力。
《注》
(1)(少欲知足)『少欲』是不多求,『知足』是雖少也滿足。
(2)(白法)是指善法。古印度人用黑白代表善惡。
(3)(無倦)沒有疲厭。
(4)(忍力成就)『忍力』是六度中忍辱的力用,就是對於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以及修學上所遇到的順逆境都能忍受,忍辱功夫圓滿,稱為忍力成就。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1),勸諭策進(2)。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3)之心。
《解》於一切眾生,心中常懷慈悲忍讓的心,對待別人總是和顏悅色。用真誠、關懷、愛護的語言來勸勉策進,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又能恭敬尊重奉事師長,依教奉行,完全沒有陽奉陰違的心。
《注》
(1)(和顏愛語)『和顏』是溫和的容顏。『愛語』是以真誠關心、愛護的話,叫愛語。
(2)(勸諭策進)『勸』勸勉。『諭』是曉諭。『策進』是策勵促進。
(3)(諂曲)『諂』是諂媚巴結,『曲』是歪曲事實。
莊嚴眾行(1),軌範(2)具足。觀法如化(3),三昧常寂(4)。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
《解》法藏比丘的生活行為與福德智慧相應(圓滿具足福德智慧),以此為莊嚴。他的言行都可以作十法界一切眾生的模範,『莊嚴眾行,軌範具足』,都是以『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得來的。因為觀察得知諸法如幻如化,才能永斷妄想、分別、執著,得到正常寂靜的享受。具體落實在生活上,自然就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人的過失;善護身業,不犯戒律威儀;善護意業,不起妄想分別,內心清凈無染。
《注》
(1)(眾行)指六度萬行等一切生活行為。
(2)(軌範)軌則、模範的意思。
(3)(觀法如化)用智慧來觀察世間一切萬事萬物,猶如夢幻泡影一樣的不真實,變化不停並不是真實存在。
(4)(三昧常寂)『三昧』指正常的享受。『常寂』是恆常清凈至極處稱為寂靜。這是說平常生活享受,身心永遠保持最極清凈。
所有國城(1),聚落(2),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3),住於無上真正之道(4)。
《解》法藏比丘於所有的大都市、小村莊,以及家親眷屬和世間珍寶,他都無所執著。這一切他都經常拿來布施。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菩薩生活修學的行為,來教導度化無量的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夠往生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
《注》
(1)(國城)國都、大都市。
(2)(聚落)指小村莊。
(3)(教化安立眾生)『教』教導,是把生活修學的方法,傳授教導給社會大眾。『化』謂教學成績,幫助眾生化惡為善,轉凡成聖。『安立』建立,指建立菩提心。
(4)(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是安住於究竟圓滿的成佛之道上。
由成如是諸善根(1)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2),自然發應(3)。或為長者居士(4),豪姓尊貴(5)。或為剎利國王(6),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解》法藏比丘由於成就了如上所說諸善根,他所得的果報,是所生之處有無量的福德智慧寶藏,自然開發顯現。感得生生尊貴,德高望重,財富充足。或者是國王大臣、轉輪聖帝,或做六欲天王,乃至大梵天王。
《注》
(1)(由成如是諸善根)『由成』是由於成就;『如是諸善根』指積功累德的種種善根。
(2)(寶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寶藏』是指福德智慧寶庫。
(3)(發應)是開發顯現。就是說無量積集功德妙寶寶庫感應顯現,自然開發。
(4)(長者)指年長德高及有財富的人。(居士)謂在家學佛修行者。
(5)(豪姓尊貴)是豪門貴族。
(6)(剎利國王)『剎利』又稱『剎帝利』,是王族之通稱。『國王』一國之主。
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解》能於諸佛的處所,他永不間斷的尊重供養諸佛。如上所說的功德是無量無邊,說也說不盡。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1),優缽羅華(2),其香普熏無量世界。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3),八十種好(4),悉皆具足。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5)。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解》法藏比丘身口常常散發出無量妙香,就如同栴檀和優缽羅華的香氣一樣。他的香氣能普熏無量世界。不論他在什麼地方出生作佛,他的色相端正莊嚴,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果報。
他的雙手萬能,常創造出無盡的莊嚴器具。所造之物都是人們所需的,而且是最喜好的。他的種種才藝能利益一切眾生,為大眾、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造福。
《注》
(1)(栴檀)古印度名貴的香木。
(2)(優缽羅華)是梵語,譯成中文為『青色蓮花』。
(3)(三十二相)見前第六品,第四(三十二相願)注。
(4)(八十種好)又名『八十隨形好』,見《教乘法數》:
1、無見頂相2、鼻高孔不現
3、眉如初月4、耳輪輻相埵成
5、身堅實如那羅延6、骨際如鉤鎖
7、身一時回如象王
8、行時足去地四寸印文現
9、爪如赤銅色10、膝骨堅著圓好
11、身清潔12、身柔軟
13、身不曲14、指長纖圓
15、指文藏覆16、脈深不現
17、踝不現18、身潤澤
19、身自持不逶迤20、身滿足
21、容儀備足22、容儀滿足
23、住處安無能動者24、威振一切
25、一切樂觀26、面不長大
27、正容白不撓色28、面具滿足
29、唇如頻婆果30、言音深遠
31、臍深圓好32、毛右旋
33、手足滿34、手足如意
35、手文明直36、手文長
37、手文不斷
38、一切噁心眾生見者和悅
39、面廣姝好40、面凈如滿月
41、隨眾生意和悅與語42、毛孔出香氣
43、口出無上香44、威儀如師子
45、進止如象王46、行法如鵝玉
47、頭如摩陀那果48、一切聲分具足
49、四牙白利50、舌色赤
51、舌薄廣52、毛紅色
53、毛軟凈54、廣長眼
55、孔門相具
56、手足赤白如蓮華色
57、臍不出58、腹不現
59、細腹60、身不傾動
61、身持重62、其身大
63、身長64、手足軟滑
65、四邊光各一丈66、光照身而行
67、等視眾生68、不輕眾生
69、隨眾生音聲不增不減
70、說法不著
71、隨眾生語言說法
72、發音報眾聲
73、次第有因緣說法
74、一切眾生不能盡觀相
75、觀無厭足76、髮長好
77、發不亂78、發旋好
79、發色青珠80、手足有德相。
(5)(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這兩句引申的含意,指法藏比丘多才多藝,雙手萬能,能服務廣大的群生。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解》因為法藏比丘以上面種種積功累德的因緣,能感化無量無數的眾生,都發成佛的心。
(按)這品經文是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大願後的具體成效。經過無量劫的積植功行,累積萬德,其依正二報具足殊勝莊嚴,一切眾生由此感發無上成佛的心。
【圓滿成就第九】
《解》前面是介紹法藏因地的修行,這一品顯示他修學所獲得的圓滿成就,就是說明法藏成佛後的圓滿果德。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1),具足莊嚴,威德(2)廣大,清凈佛土。
《解》佛告訴阿難說:法藏比丘修菩薩的六度萬行,積累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能於一切法中得大自在,這種果報,不是用言語思想所能表達理解的。他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已經圓滿成就了。極樂世界的一切,都是如實安住於諸法真如實相的一真法界,所以具足莊嚴、威德、廣大無有邊際的清凈佛土。
《注》
(1)(如實安住)『如實』真如實相。『如實安住』就是安住於諸法實相之理。
(2)(威德)『威』有折伏的意思,『德』有攝受的意思。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解》阿難聽了佛的所說,就問世尊:法藏菩薩修學成就的大覺佛果,他是過去佛?未來佛?還是現今示現在他方世界的佛呢?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1),來無所來,去無所去(2),無生無滅(3),非過現未來。
《解》世尊回答說:阿彌陀佛的法身遍一切處,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所謂生,無所謂滅,不可以說他是過去佛、現在佛或者是未來佛的示現。
《注》
(1)(彼佛如來)就是指阿彌陀佛。
(2)(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佛的法身是遍一切處,所以是無來也無去。
(3)(無生無滅)即不生不滅,這是佛究竟的涅槃境界。
但以酬願(1)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2)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3)。
《解》阿彌陀佛為了實踐他所發的度生誓願,示現在西方,距離我們這個世界有十萬億個佛國土,他所建立的世界,稱為『極樂世界』。
《注》
(1)(酬願)實現他過去所發的大願。
(2)(閻浮提)是印度話,意思是南贍部洲,指我們這個世界。
(3)(極樂)就是阿彌陀佛建立的極樂世界,因彼國永無諸苦,但受諸樂,所以稱為極樂。
法藏成佛,號阿彌陀(1),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解》法藏比丘已經徹底覺悟,究竟成佛,稱號為『阿彌陀佛』。他成佛至今已經十劫了,現今示現在極樂世界講經說法,在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菩薩聲聞聖眾,大家恭敬圍繞,聽他說法。
《注》
(1)(阿彌陀)印度話,『阿』譯為『無』,『彌陀』譯為『量』;『阿彌陀』就是『無量』的意思。在一切無量中,以『無量光、無量壽』作為代表,是極樂世界教主的名號。
【皆願作佛第十】
《解》前面講阿彌陀佛的修因證果,這一品經文講眾生聽聞釋迦佛說法,只要發願往生,都能普遍成就,平等成佛。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
《解》世尊介紹阿彌陀佛過去在菩薩因地時,發願修行證果的事實。當時參加法會聽經的阿闍王子與五百位大長者,聽了之後,都生起大歡喜心。
各持一金華蓋(1),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2)一面聽經,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
《解》他們每個人都拿了一個金華寶蓋,一起到佛前禮拜,將金華蓋供養佛,接著退回自己的座位,在一旁安坐聽經。這時,他們心中都有個願望,希望自己將來成佛時,一切都像阿彌陀佛一樣。
《注》
(1)(金華蓋)就是金華寶蓋。
(2)(卻坐)退後坐下。
佛即知之,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後當作佛。彼於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1)時,彼等為我弟子。今供養我,復相值(2)也。
《解》阿闍王子等,心中發起大願後,世尊立即知道。就告訴與會的比丘大眾:阿闍王子五百人等,以後必定成佛。他們前世一直都修習菩薩的大行,安住於菩薩之道。經歷了無數劫,曾經供養過四百億佛,廣修功德。往昔在迦葉佛住世的時代,他們是我的弟子,他們今天供養我,我們又相遇了,這是一個殊勝的因緣。
《注》
(1)(迦葉佛)是賢劫第三尊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尊佛)。
(2)(相值)相遇。
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解》當時參加大會的比丘大眾,聽佛所說,都為阿闍王子等五百人感到欣慰歡喜。
【國界嚴凈第十一】
《解》這一品是世尊介紹極樂世界環境的莊嚴清凈。
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解》世尊告訴阿難尊者:極樂世界具足無量功德和莊嚴,一切美好,沒有缺陷。
永無眾苦(1)、諸難(2)、惡趣、魔惱之名。
《解》極樂世界永遠沒有三苦、八苦等種種苦惱,也沒有三災、八難等種種的災難,沒有三惡道及魔惱等名稱,那有此事呢!
《注》
(1)(眾苦)指種種苦惱(三苦、八苦等)。
(2)(諸難)指天災人禍(三災、八難)種種災難。
亦無四時(1)、寒暑、雨冥(2)之異。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3)、荊棘沙礫(4)、鐵圍(5)、須彌(6)、土石等山。
《解》在極樂世界裡,沒有四季、寒暑、雨冥這一些氣候的變化。也沒有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這一些地理環境的差別。
《注》
(1)(四時)春、夏、秋、冬。
(2)(雨冥)指陰雨天。
(3)(丘陵)高山。(坑坎)深陷的窪池。
(4)(荊棘)帶刺的植物。(沙礫)小石子。
(5)(鐵圍)指一個單位世界外圍的大山。
(6)(須彌)印度話,中文的意思是妙高山。它是一個小世界的中心。
唯以自然七寶(1)。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2),清凈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解》西方極樂世界的物質環境,都是以七寶自然所成。黃金鋪地,面積廣大無法計算。而且國土微妙奇特華麗,清凈莊嚴,超過十方一切世界。
《注》
(1)(七寶)指金、銀、玻璃、水晶、琥珀、美玉、瑪瑙。『七』在這裡表圓滿,『七寶』也就是指無量珍寶。
(2)(奇麗)奇特華麗。
阿難聞已,白世尊言,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天(1)及忉利天(2),依何而住。
《解》阿難聽佛所說之後,就請問世尊說,假如極樂世界沒有須彌山。那麼,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靠什麼地方而住呢?
《注》
(1)(四天王天)指欲界的初層天,住在須彌山的山腰。
(2)(忉利天)欲界的第二層天,居住在須彌山的山頂。此二天都是地居天。
佛告阿難,夜摩兜率(1),乃至色無色界,一切諸天,依何而住。阿難白言,不可思議業力(2)所致。
《解》佛反問阿難,夜摩天、兜率天,乃至色界天、無色界一切諸天,依靠什麼地方而住呢?阿難回答說:依靠眾生不思議禪定功力而住。
《注》
(1)(夜摩)欲界的第三層天。(兜率)欲界第四層天,從夜摩天以上都是空居天,居住在虛空中。
(2)(業力)在這裡指禪定的功夫。
佛語阿難,不思議業(1),汝可知耶?汝身果報(2),不可思議。眾生業報(3),亦不可思議。眾生善根,不可思議。諸佛聖力(4),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國眾生,功德善力(5),住行業地(6),及佛神力,故能爾耳。
《解》佛告訴阿難,不可思議的業力包括的範圍很深很廣,你知不知道?你自身的果報不可思議,為什麼會有無量無邊的世界?為什麼會有三途六道的區別?因為眾生的業因、果報差別不可思議,眾生學佛的善根也不可思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們的大願大行及真實功德,所成就的智慧、慈悲、德能、國土都是不可思議的。
極樂世界的人都是發菩提心,以一句名號契入彌陀願海,所以他們能安住在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大業所成就之地。極樂世界是依眾生的功德、善力及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力所成就的,所以不必依賴須彌山而能自然安住。
《注》
(1)(業)指造作之意,一般指行為、言語、思想。
(2)(果報)指過去所作善惡事業,感招今世的結果與回報。
(3)(業報)指業因與果報,也就是所造作善惡之業因,而感受苦樂之果報。
(4)(聖力)『力』指能力、力用,這裡指諸佛威神之力。
(5)(善力)依法修善所得的力用,稱為善力。
(6)(行業地)指阿彌陀佛大願、大行、大業成就的地方,稱為行業地。
阿難白言: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於此法,實無所惑,但為將來眾生,破除疑網(1),故發斯問。
《解》阿難說:對於眾生不可思議的業因果報,我一點都不疑惑。為了眾生,尤其是末法時代的眾生,他們情執深重,對於事理往往疑惑,我為了幫助他們破除疑惑,所以才請佛開示的。
《注》
(1)(疑網)『疑』是疑惑,『網』比喻多而複雜。
【光明遍照第十二】
《解》這一品是介紹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普遍照攝十方一切諸佛世界。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遍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1)上下,亦復如是。
《解》佛對阿難說:阿彌陀佛的威神和光明,是最尊第一殊勝,十方一切諸佛所不能相比的。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東方無量無數佛剎,其餘南西北方,東南方、西南方、東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也是如此。
《注》
(1)(四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
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解》若論諸佛頂上化現的圓光,有的是一二三四由旬,有的是百千萬億由旬。至於諸佛的光明,有的照一二佛剎,有的照百千佛剎。唯獨阿彌陀佛,光明普照到無量無邊無數的佛剎。
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
《解》諸佛光明所照的遠近,是根據他在因地求道時所發的願、所修的功德大小不同,到成佛時,各個自然得到不同的果報,這都是自然所成就,不是預先安排造作的。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解》阿彌陀佛的光明妙善美好,超過世間日月光明千億萬倍,所以釋迦世尊讚歎阿彌陀佛的光明,在一切諸佛光中極為尊貴,是佛中之王。釋迦牟尼佛的讚歎,就是代表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1)佛,亦號無邊光(2)佛,無礙光(3)佛,無等光(4)佛,亦號智慧光(5),常照光(6),清凈光(7),歡喜光(8),解脫光(9),安隱光(10),超日月光(11),不思議光(12)。
《解》所以無量壽佛(阿彌陀佛)也稱為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也稱為智慧光佛、常照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解脫光佛、安穩光佛、超日月光佛、不可思議光佛。
《注》
(1)(無量光)『光』代表智慧,佛的智慧光明不可限量,所以稱為無量光。
(2)(無邊光)佛光普照,廣大無邊。
(3)(無礙光)佛的光明自在、無所不照,沒有障礙。
(4)(無等光)佛的清凈光明,沒有任何光明可以與它相等。
(5)(智慧光)佛光能破一切眾生無明煩惱。
(6)(常照光)佛的光明在一切時一切處,沒有間斷的普照一切眾生。
(7)(清凈光)佛光能令眾生斷除貪嗔痴三毒煩惱,得到身心清凈。
(8)(歡喜光)佛的慈光普施一切眾生,能使眾生得到歡喜。
(9)(解脫光)佛光能令眾生,消業滅罪,解脫生死得大自在。
(10)(安隱光)佛光能令眾生在三界里得到真正的安樂。
(11)(超日月光)佛光超過世間的一切光明,無比殊勝。
(12)(不思議光)佛的光明善好是不可思、不可議的。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1),身意柔軟(2)。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3),命終皆得解脫。
《解》阿彌陀佛十二種殊勝妙好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有緣見到佛光的眾生,皆得煩惱消滅,善根增長,身意柔軟。即使在三惡道里受最極苦的眾生,見到佛光,都能停止不再受苦,在命終之後都能得到解脫(脫離苦道)。
《注》
(1)(垢滅善生)貪嗔痴等煩惱消滅,善根增長。
(2)(身意柔軟)身口意三業柔和,隨順於佛的教導。
(3)(休息)這裡指停止受苦。
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
《解》與佛有緣的眾生,聞知無量壽佛的光明、威神、功德,能以至誠心、不間斷、日夜稱揚讚歎,就能得到彌陀威神加持,隨自己心意所願,往生極樂世界。
【壽眾(1)無量第十三】
《解》這一品為我們說明,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極樂世界的人數無量。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壽命同阿彌陀佛一樣,都是無量壽。
《注》
(1)(壽眾)『壽』是壽命,『眾』指人民大眾。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1)。
《解》佛對阿難說:阿彌陀佛的壽命長久,不可稱說,不可計算。
《注》
(1)(稱計)『稱』是稱說,『計』是計算。
又有無數聲聞之眾。神智洞達(1),威力自在(2),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解》極樂世界有無數的聲聞大眾,他們都是神智透徹通達,威力自在無礙。這裡特別舉一個例子:他們能夠在手掌中容納一切世界。
《注》
(1)(神智洞達)神通、智慧透徹通達。
(2)(威力自在)威德神通的力量自在無礙。
我弟子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1),於一晝夜,悉知其數。
《解》佛說:我的弟子中,大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的星球、星球上有多少的眾生,目犍連能在一個晝夜,就全部把他們計算清楚,知道一切星球上眾生的數目。
《注》
(1)(星宿眾生)『宿』是星球的集合體。『星宿眾生』,就是各個星球上的眾生。
假使十方眾生,悉成緣覺。一一緣覺,壽萬億歲。神通皆如大目犍連。盡其壽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會中,聲聞之數,千萬分中不及一分。
《解》假使十方眾生都成緣覺,每一個緣覺有萬億歲的壽命,神通都同大目犍連一樣。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竭盡他們的智力,共同來推算極樂世界的聲聞人數,他們所能計算出來的,還不及極樂世界人數的千萬分之一。
譬如大海,深廣無邊,設取一毛,析為百分,碎如微塵,以一毛塵,沾海一滴,此毛塵水,比海孰多?阿難,彼目犍連等所知數者,如毛塵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解》譬如深廣無邊的大海,假設把一根汗毛豎直分成一百份,它的細小像微塵一樣。拿這樣細小的汗毛,沾大海的一滴水,這一滴水跟大海的水相比,那一個多呢?佛就告訴阿難,前面目犍連等無量的緣覺,所共同推算出來的聲聞數目,就如同毛塵上的一滴水,所不知道的數目就像大海水。
彼佛壽量,及諸菩薩、聲聞、天人,壽量亦爾,非以算計譬喻之所能知。
《解》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以及極樂世界的一切菩薩、聲聞、天人,他們的壽命也是同佛一樣的無量,這個數量不是以算計、譬喻所能知道的。
【寶樹遍國第十四】
《解》這一品是介紹極樂世界的寶樹。這些樹都是種種珍寶自然和合而成的,而且寶樹遍滿極樂世界。
彼如來國,多諸寶樹,或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水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唯一寶成,不雜余寶。
《解》在極樂世界有種種的寶樹。有的是純金的,有純白銀的,純琉璃的,純水晶的,純琥珀的,純美玉的,純瑪瑙的等等。這些樹都是純一寶而成的,沒有摻雜其他的珍寶。
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根莖枝幹,此寶所成,華葉果實,他寶化作。或有寶樹。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琉璃為枝,水晶為梢,琥珀為葉,美玉為華,瑪瑙為果。其餘諸樹,復有七寶,互為根干枝葉華果,種種共成。
《解》極樂世界的寶樹美好到無法形容。還有二種寶、三種寶,乃至七種寶,轉換共同合成。根莖枝幹是某一寶所成,花葉果實又是其他寶變化所成的。例如:有的寶樹根是金的,身是白銀的,枝是琉璃的,梢是水晶的,葉是琥珀的,花是美玉的,果是瑪瑙的。其餘的寶樹也是以七寶,互為根干枝葉華果,形成種種不同形色的七寶樹。
各自異行,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
《解》極樂世界的寶樹,不但是眾寶所成,而且排列分類分行,一類一類很整齊,一行一行的距離都相等。不但寶樹行行對正,就是樹榦彼此也都對稱,樹的枝葉都是相對相向。花果的位置都有規律,彼此相當,繁茂的妙色,光明照耀,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清風時發,出五音聲(1),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是諸寶樹,周遍其國。
《解》清風應時而起,寶樹枝葉隨風搖動而相擊,自然發出五種微妙的樂章,五音相和,非常悅耳。像這樣的寶樹遍佈於極樂世界。
《注》
(1)(五音聲)『五音』即宮、商、角、征、羽。這是古代樂律的根本五個音階,再加變宮、變徵,就是現代音樂的七音。
【菩提道場(1)第十五】
《解》這一品是介紹阿彌陀佛講堂旁邊的菩提樹。
《注》
(1)(菩提道場)『菩提』指菩提樹,『道場』指阿彌陀佛講經的處所。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1)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
《解》又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講堂周圍有菩提寶樹,高達四百萬里,其樹身粗大,周圍一圈便有五千由旬,枝葉向四方伸展的範圍有二十萬里。
《注》
(1)(其本)指樹的主幹。
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1),光暉遍照。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2),眾寶之王,以為瓔珞(3)。雲聚寶錁(4),飾諸寶柱(5);金珠鈴鐸(6),周匝條間(7)。珍妙寶網,羅覆(8)其上。百千萬色,互相映飾(9),無量光炎(10),照耀無極(11)。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解》菩提樹是由一切寶物自然合成,它的花果繁榮茂盛,並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處。又有紅、綠、青、白等摩尼寶。摩尼是眾寶之王,以此作為瓔珞。由雲聚寶所成的鉤鏈,來裝飾菩提樹旁的寶柱。金珠鈴鐸遍懸於菩提樹的枝條之間。珍稀奇妙的寶網,羅覆在菩提樹上面。
由於它是眾寶所成的,所以有百千萬光色交相輝映,自然發出無量的光芒,照耀之遠無有極限。一切莊嚴之相,隨著眾生心念自然應現。
《注》
(1)(敷榮)『敷』開放;『榮』繁茂旺盛。
(2)(摩尼寶)印度話,譯為如意寶。
(3)(瓔珞)用珠寶綴成的裝飾品。
(4)(雲聚寶錁)雲聚寶是一種寶的名稱。由雲聚寶所成的鉤鏈,稱雲聚寶□。
(5)(寶柱)指樹的主幹。
(6)(金珠鈴鐸)『金』純金,『珠』珍珠,『鈴』鈴鐺。『鐸』是鈴中的木舌,用以擊鈴使它發聲。
(7)(周匝條間)即遍懸於菩提樹枝條之間。
(8)(羅覆)羅列遍覆。
(9)(互相映飾)彼此相照,互相輝映。
(10)(光炎)即是光耀。
(11)(無極)無有極限。
微風徐動(1),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2),微妙和雅(3)。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解》微風徐徐吹拂,搖動菩提樹上的枝葉,發出無量妙法音聲,傳遍十方佛國。聞者清凈舒暢,悲心智慧油然而生,音聲微妙安和雅正,在十方世界的音聲中,是無與倫比的。
《注》
(1)(徐動)慢慢地吹動。
(2)(清暢哀亮)『清暢』清凈舒暢。『哀亮』哀是悲哀,亮是明亮。這是說聞者能發大悲心開智慧。
(3)(和雅)安和雅正。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1),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解》如果有眾生見到了菩提樹,聽到寶樹宣演的妙音,聞到它散發的寶香,嘗到果實的美味,身體接觸到它的光明,以及憶念寶樹的種種功德,都能夠得到六根清徹,永斷煩惱、憂患。所以在修行上能安住於不退轉,直到圓滿成佛。
《注》
(1)(清徹)清凈明徹。
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1),二柔順忍(2),三者無生法忍(3)。
《解》又因為看見菩提樹的緣故,立刻獲得初地至八地大菩薩所證得的三種境界。從音響(一、二、三地),柔順(四、五、六地),無生法(七、八、九地)中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
《注》
(1)(音響忍)信難信之理而不惑為忍。聞法悟道,知一切法不實,如空谷迴響名音響忍。
(2)(柔順忍)對順境不起歡喜心,對逆境不起嗔恚心,從順逆境界中,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
(3)(無生法忍)以真實的智慧,安住在不生不滅的事實真相中。這三種忍都是地上大菩薩所證得的境界。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1)。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2)故,本願力(3)故,滿足願(4)故,明了,堅固,究竟願(5)故。
《解》佛告訴阿難:極樂世界如是希有不可思議的寶樹花果都作佛事,使見聞的人都能破迷開悟。這都是無量壽佛的威神力、本願力、滿足願、明了願、堅固願、究竟願所成就的。
《注》
(1)(佛事)『佛』覺悟,『事』指事業。『佛事』指講經說法,令眾生破迷開悟。
(2)(威神力)指彌陀果德威神之力。
(3)(本願力)指彌陀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之願力。本願是總,餘四願為別。
(4)(滿足願)是四十八願皆得圓滿之實現。
(5)(明了願)是智慧,指彌陀的願都是智慧所成就的。(堅固願)是指彌陀永遠精進沒有退轉的堅固願力。(究竟願)即幫助所有眾生一生平等成佛的大願。
【堂舍樓觀第十六】
《解》這一品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講堂、住舍、樓觀,是阿彌陀佛與菩薩們的住處環境。
又無量壽佛講堂(1)、精舍(2)、樓觀欄楯(3),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4),明妙無比。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
《解》佛又對阿難說:無量壽佛說法的講堂,居住的精舍,以及一切樓觀欄楯,也都是七寶自然變化而成。又有白珠摩尼寶作的瓔珞,交叉懸掛如同網路,互相輝映,互作裝飾,光明美妙無比。諸菩薩眾,所居住的宮殿也同佛一樣,顯示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法界。這一段文是說明佛與菩薩住處的莊嚴。
《注》
(1)(講堂)講經說法的場所。
(2)(精舍)指精進修行人居住的地方。
(3)(樓觀欄楯)『樓』樓台,『觀』台榭。『欄楯』是欄杆,直的叫欄,橫的叫楯。
(4)(交絡)交互網路。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1)、聽經者;有在地經行(2)者;思道(3),及坐禪(4)者。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禪者。
《解》極樂世界的大眾,時時都用功修行,當中有的在地上講經、誦經;有的在地上授受經教、聽經;有的在地上經行、思道、坐禪。也有的選擇在虛空中講經、誦經、受經、聽經、經行、思道、坐禪。這是說明,在極樂世界修學任何法門都不會有障礙。
《注》
(1)(受經)能接受經典的理論和教訓,又能實行。
(2)(經行)邊念佛邊散步。
(3)(思道)思惟經典中的義理。
(4)(坐禪)靜坐修禪定,把心安住一處遠離散亂,讓心達到清凈。
或得須陀洹(1),或得斯陀含(2),或得阿那含(3),阿羅漢(4)。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5)、說道(6)、行道(7),莫不歡喜。
《解》前面一段是講修行的狀況,這一段是講修行所證的果位。有的證須陀洹果,有的證斯陀含果,有的證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還沒有證得阿惟越致(位、行、念三種不退轉)的,就證得阿惟越致。這些聖眾各自念道、說道、行道,隨意自在,莫不歡喜。
《注》
(1)(須陀洹)印度話,譯為預流。就是從凡夫初入聖流,已斷三界一切錯誤的見解。是初果羅漢。
(2)(斯陀含)印度話,譯為一來。這是斷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的二果羅漢。修行證到此果位,還要來欲界再受生死一次,所以稱一來果。思惑即是對人事物等一切錯誤的思想。
(3)(阿那含)印度話,譯為不來,是斷了欲界後三品思惑,不再來欲界受生死,這是三果羅漢,亦稱為不來果。
(4)(阿羅漢)印度話,是小乘中最高的果位,也稱四果。阿羅漢有三種意思:
1、『殺賊』即斷除三界一切見思煩惱,賊是比喻煩惱。
2、『應供』應當受天上人間的供養。
3、『無生』於一生中解脫生死,不會再來三界輪迴受生。
(5)(念道)在本經指念彌陀聖號。
(6)(說道)說經講道,稱揚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
(7)(行道)身體力行。
【泉池功德第十七】
《解》這一品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泉池殊勝的功德。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1)交流。
《解》又在阿彌陀佛的講堂左右兩邊,泉池環繞,四通八達。這是說寶池功德水的總相。
《注》
(1)(泉池)指七寶池。
縱廣深淺,皆各一等(1),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潔(2),具八功德(3)。
《解》泉池的長寬、深淺皆各一等的相配調諧。泉池的大小,有的是十由旬,有的是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水清澈、芳香、潔凈,具有澄凈、甘美、安和、長養善根等八種功德。
《注》
(1)(縱廣深淺,皆各一等)『縱』是豎直、南北,這裡指長度。『廣』是寬廣。
這是說寶池泉流長、廣、深、淺都能隨各人的心意相配合。
(2)(湛然香潔)『湛』是清澈,『潔』是潔凈。這是寶池水清澈、芳香、有潔凈的功德。
(3)(具八功德)寶池水具有八種殊勝的功德:一澄凈、二清冷、三甘美、四清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饑渴、八長養善根。
岸邊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1),華果恆芳,光明照耀。修條(2)密葉,交覆(3)於池。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4),沿水流芬。
《解》泉池岸邊有無數的栴檀香樹和吉祥果樹。樹的花果恆常芳香,而且光明照耀,有細長的枝條和繁密的樹葉,覆蓋在寶池上。散發出種種的妙香,這種妙香是世間任何香氣無法相比的。其香隨風吹散,沿著水流,散發出很濃的香氣。
《注》
(1)(吉祥果樹)原產於印度,狀似瓜萎,黃赤色,相當於中國的石榴。
(2)(修條)細長的枝條。
(3)(交覆)相接垂蓋。
(4)(馥)很濃的香氣。
又復池飾七寶,地(1)布金沙。優□羅華,□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2),雜色光茂,彌覆(3)水上。
《解》這些泉池都是用七寶所裝飾的。池底布滿金沙,池水上有青、紅、黃、白等無量光色的蓮花。以及種種光色交相輝映,彌滿遍覆在池面上。
《注》
(1)(地)這裡指『池底』。
(2)(優缽羅華)印度話,是青色的蓮花。(缽曇摩華)是紅色的蓮花。(拘牟頭華)是黃色的蓮花。(芬陀利華)是白色蓮花。此處經文是略說,四色交雜即成無量光色。
(3)(彌覆)彌滿遍覆。
若彼眾生,過浴(1)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2),欲至頸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溫者,急流者,緩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開神悅體(3),凈若無形。寶沙映澈,無深不照。
《解》如果極樂世界的眾生,在寶池沐浴,想要池水到足,到膝,到腰腋、頸項,或想池水冷一些、溫一點,急流或緩流,寶池水便能一一隨心所欲。更殊勝的是水能使人心神爽朗,增長智力,舒暢身體。池水清湛、凈潔,如同虛空,沒有形狀。水清見底,池底的黃金寶沙都能徹照映現,無論多深,都能明澈照見。
《注》
(1)(浴)是沐浴(洗澡)
(2)(腋)是胳肢窩。
(3)(開神悅體)精神爽朗,身體舒適。
微瀾徐回(1),轉相灌注(2)。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3)聲,波羅密聲(4),止息寂靜聲(5),無生無滅聲(6),十力無畏聲(7),或聞無性無作無我(8)聲,大慈大悲喜舍聲(9),甘露灌頂受位聲(10)。
《解》泉池裡的小波浪,緩慢迴流,轉相注入。其波浪能宣揚無量的微妙音聲,廣演法音,能使聞者各個聽到自己願聞的法音。又能聽到佛法僧三寶的音聲及波羅密聲、止息寂靜的音聲、無生無滅的涅槃妙聲、論道實智的十力無畏聲。或聽到無性無作無我的法音、大慈大悲喜舍的音聲、甘露灌頂受位的密法音聲。
總的來說,聽極樂世界泉池水流音聲,你要聽什麼法,就能聽到什麼法。也就是說大小權實無量法門都能聽到。寶池水的德用就介紹到這裡。下面是聽到波聲說法所得的利益。
《注》
(1)(微瀾徐回)『微瀾』是指小波;『徐回』是緩慢迴流。
(2)(轉相灌注)指水波徐緩的來回交流,互相激蕩。輾轉產生波浪,水可上升虛空,而後下降,就是轉相灌注。
(3)(佛法僧)代表覺正凈,是修學的主要綱領,極樂世界眾生也是依這個原則修行。
(4)(波羅密聲)『波羅密』是究竟圓滿的意思,這裡是指菩薩修學六個原則。這是說在極樂世界能聽到菩薩大乘圓滿的法音。
(5)(止息寂靜聲)『止』是停止,『息』是息滅種種妄想。『寂靜』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這是佛法一切法門修行的功夫。
(6)(無生無滅聲)不生不滅的涅槃真理法音。
(7)(十力無畏聲)這是佛所證的境界。極樂世界泉池波聲皆出如此的殊勝大法音聲。
『十力』是佛在果地上的十種特殊能力:
1、是處非處智力。
2、知三世業報智力。
3、知諸禪解脫智力。
4、知諸根勝劣智力。
5、知種種解智力。
6、知種種界智力。
7、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8、知天眼無礙智力。
9、知宿命無漏智力。
10、知永斷習氣智力。
『無畏』又叫無所畏。這是佛於一切大眾說法,得泰然自在,無所畏懼的德能。共有四種:
1、一切智無所畏。
2、漏盡無所畏。
3、說障道無所畏。
4、說盡苦道無所畏。
(8)(無性無作無我)『無性』性是性體,一切法都沒有實體,所以說無性。『無作』又名無為,就是離一切有為的造作。『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無我』一切法都是隨因緣變化的,不是自己能主宰得了。我們現前的身體是五蘊假合,沒有常一的我體,緣生緣滅,受業力支配,所以說『無我』。
(9)(大慈大悲喜舍聲〉慈悲喜舍是四無量心:
1、慈—與眾生樂。
2、悲—濟眾生苦。
3、喜—見他人的離苦得樂,自心生起歡喜的心。
4、舍—內心平等沒有執著,於眾生舍一切冤親等等的分別,棄捨一切貪、嗔、痴等過失。眾生修習得無量福果。
(10)(甘露灌頂受位聲)這是表法。『甘露』是天人的不死葯,吃了能長生不老,力大體光,這是比喻不生不滅的大法。『灌頂受位』,『灌』是大慈悲加持的意思,『頂』是至高無上。佛以大慈悲心將無上的頂法傳給菩薩,就叫灌頂。菩薩接受了佛的灌頂傳位之法,就叫灌頂受位。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凈。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輒(1)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解》極樂世界的人,他們可以聽到前面池水波揚的種種妙法音聲。聽到之後,身心清凈,沒有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心得正直平等,便能成就一切功德善根。隨其所聽的音聲,立刻就能與自己的根性相應,契合於涅槃大法。並且想聽什麼法門,就能聽到自己想聽的;若不想聽,就一點也聽不到,法音都能隨心所欲。極樂菩薩們時時都在修學佛道,永無間斷,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就永遠不退失成就無上佛道的心。
《注》
(1)(輒)是『就』的意思。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1)。不聞三塗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解》十方世界所有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在七寶池的蓮花里自然化生,全體都是清虛的身,無極的體質。從此不再聽到三途惡道及苦難的名稱,尚且連假設的也聽不到,何況有實在的苦惱呢!在極樂世界有自然快樂音聲,所以這個佛國稱為『極樂』。
《注》
(1)(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清虛』就是不需要飲食所長養。其身近似虛無,身輕無處不到,沒有障礙,所以叫清虛之身。『無極』是不受老死的殞沒,其體質非常稀有,也就是一旦受身,終無老死,是無量壽的身體。所以叫無極之體。
【超世希有第十八】
《解》這一品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事環境和生活環境,都是超越十方世界,非常稀有。
彼極樂國,所有眾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但因順余方(1)俗,故有天人之名。
《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所有眾生,容貌色相莊嚴微妙,超過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非常稀有。每個人的容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差別。但是,為了隨順他方世界的習俗,所以有『天人』的名稱。
《注》
(1)(余方)指極樂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苦乞人,在帝王邊,面貌形狀,寧可類乎?帝王若比轉輪聖王,則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也。轉輪聖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復丑劣。假令帝釋(1),比第六天,雖百千倍,不相類也。第六天王,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光顏容色,雖萬億倍,不相及逮。
《解》佛對阿難說:譬如世間貧窮困苦的乞丐,站在帝王身邊,他的面貌、形像、氣質那裡可以相比呢?同樣,如果帝王跟轉輪聖王相比較,那就鄙賤醜陋多了,就好像乞丐站在帝王身邊一樣。而轉輪聖王具足三十二相,威德、色相第一,如果跟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王相比較,他又顯得醜陋下劣了。
假使帝釋跟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王相比較,即使他的莊嚴提升百千倍,也不能與第六天王相類比。第六天王如果跟極樂世界的菩薩、聲聞們的光彩容貌相比較,雖然再提升萬億倍,也是不能相比的。
《注》
(1)(帝釋)是忉利天天主。
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猶如他化自在天王。至於威德、階位(1),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解》極樂世界眾生所居住的宮殿、衣服、飲食,就像他化自在天王的享受一樣,隨心所欲,應念現前,一切都是自然現成的。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神通變化來供養的。至於他們的威德、品位、種種神通變化,則是十方世界一切天人所不能相比的。超過不止百千萬倍,而是計算不清的倍數。
《注》
(1)(階位)階級品位,指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
阿難應知,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解》佛告訴阿難說:你們應知,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上面所說的種種功德莊嚴,真實不可思議。
【受用具足第十九】
《解》這一品是講極樂世界大眾的生活狀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切受用都圓滿具足。
複次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
《解》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或者已經往生的,或現在往生的,或將來應當往生的。他們都能得到如上所說,遠勝第六天王千萬億不可計倍的種種微妙色身。相貌端正莊嚴,福德沒有限量。並且智慧明了,神通自在無礙。
受用種種,一切豐足。宮殿、服飾(1)、香花、幡(2)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
《解》往生到極樂世界,種種受用一切都豐富滿足。宮殿、服飾、香花、幡蓋這類莊嚴器具,隨心所欲,都現在面前,一動念就圓滿具足。這一段是講物質生活的豐富。
《注》
(1)(服飾)衣服和裝飾品。
(2)(幡)相當於現代的旗幟。
若欲食時,七寶缽器(1),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解》到了想吃的時候,七寶做的餐具自然出現在眼前。無量種美味的飲食自然具足。初往生的眾生,雖然還有飲食習氣,實際上往生極樂世界的,都不須要飲食了。他們只要見色聞香,在意念上已經算是吃過了,精神和體力自然得到增長。
又因為是以意為食,所以沒有便穢。身心柔軟,對飲食不起貪著。以意為食之後,這個飲食現象自然化去。什麼時候想吃,這種現象自然又現前。這一段是講極樂世界的飲食自在。
《注》
(1)(缽器)餐具。
復有眾寶妙衣(1)、冠帶(2)、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解》西方極樂世界大眾的穿著,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這些寶物放無量的光明,光中又有百千種妙色,具足莊嚴。不須剪裁縫製,便可以自然穿在身上。
《注》
(1)(眾寶妙衣)指用多種寶物所合成的美妙衣服。
(2)(冠帶)『冠』指帽子,『帶』指身上系的衣帶。
所居舍宅,稱其形色,寶網(1)彌覆,懸諸寶鈴,奇妙珍異,周遍校飾(2)。光色晃曜(3),盡極嚴麗。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凈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解》極樂世界的大眾所居住的房舍宅院,不論是形狀、色彩、大小,都調配巧妙,與自己的心意相稱。舍宅上面寶網瀰漫覆蓋,懸掛無量寶鈴,非常奇特美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極其莊嚴美麗。其中樓台欄杆,殿堂樓閣,它們的寬窄方圓、大小高低,皆稱人意。有的在平地,有的在虛空,都是清凈安穩,住者微妙快樂。這些環境都是應念現前,沒有一樣不是圓滿具足的。
《注》
(1)(寶網)指用珠寶連綴而成的羅網。
(2)(周遍校飾)『周遍』指遍及無餘。『校飾』指相交裝飾。
(3)(光色晃曜)『晃』指光輝,『曜』是照耀之意。『光色晃曜』指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映照。
【德風(1)華雨(2)第二十】
《解》這一品經文是介紹極樂世界風的德能以及空中雨花的莊嚴。
《注》
(1)(德風)風有除垢滅罪之德,稱之為德風。
(2)(華雨)指妙華飄聚如雨,稱為華雨。
其佛國土,每於食時(1),自然德風徐起,吹諸羅網,及眾寶樹,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
《解》極樂世界每隔一段固定的時間,就有自然的德風,慢慢的吹起。風吹到羅網及眾寶樹間,演出微妙的音聲。音聲演說著苦、空、無常、無我的小乘法,和諸波羅密的大乘法。
《注》
(1)(食時)是以我們這個世間吃飯的時間,來比喻有一個固定的時間。
流布萬種溫雅德香(1)。其有聞者,塵勞垢習(2),自然不起。
《解》而且德風吹送出種種溫和雅正的香氣。人們嗅到這種香氣之後,煩惱、習氣自然就生不起來。
《注》
(1)(溫雅德香)『溫』香氣溫和適人,『雅』香氣遠離愛染;『溫雅』溫和雅正。『德香』極樂世界的香味有除煩惱的功德。
(2)(塵勞垢習)指煩惱、習氣。
風觸其身,安和調適,猶如比丘得滅盡定(1)。
《解》德風接觸到人的身體,讓人感覺得非常安和,調心適意。這種快樂就像比丘證得滅盡定一樣。
《注》
(1)(滅盡定)『滅盡』指見思煩惱斷盡。『滅盡定』是四果阿羅漢所證得的定功。
復吹七寶林樹,飄華成聚,種種色光,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潔,如兜羅綿(1)。足履其上,沒深四指,隨足舉已,還復如初。
《解》德風吹動七寶林樹。飄下來的花很有次序。隨本身各種不同的色光,自然聚在一起,遍滿佛土。隨著各個相同的花色自然形成有次序的圖案。沒有絲毫雜亂。而且柔軟、光明凈潔,像兜羅棉一樣。足踩在花上,就會陷下去四指那麼深。當腳舉起來時,它又恢復原狀。這是說明花有彈性。這一段文是講花雨在地上的莊嚴。
《注》
(1)(兜羅綿)是印度一種樹的花絮。在這裡形容細軟的意思。
過食時後,其華自沒,大地清凈,更雨(1)新華。隨其時節(2),還復周遍,與前無異,如是六反。
《解》過了一個固定的時間之後,花雨的現象自然沒有了。不管是花現,還是花沒,大地都是一樣的清凈。隨著時節又降下新的花,所降的花與前面一樣遍布大地。就這樣循環出現六次,算是一日。
《注》
(1)(更)又的意思。(雨)降落的意思。
(2)(時節)指古印度一日夜分為六個時辰,即初日、中日、後日,初夜、中夜、後夜。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解》這一品經文介紹極樂世界的寶蓮,以及寶蓮放光,光中化佛說法度眾生的莊嚴景象。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1)黃朱紫,光色亦然。復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映飾(2)珍奇,明曜日月。彼蓮華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3)。
《解》在極樂國中,由眾寶所成的蓮花周遍布滿整個世界。一一寶華各個具有百千億花瓣。寶蓮的光明具有無量種妙色,青蓮花放青光,白蓮花放白光,乃至玄黃朱紫,它的光色也是這樣。
又有無量的妙寶和百千種的摩尼寶,都映飾珍妙奇特,明曜日月。蓮花的大小,有的是半由旬,有的是一、二、三、四由旬,有的甚至百千由旬。大小不等。一一寶蓮花中,放出三十六百千億光明,光華燦爛,奇妙無比。
《注》
(1)(玄)黑色。
(2)(映飾)映照裝飾。
(3)(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三十六』代表四土九品。『百千億』代表數目無量無邊。在各個品中有百千億蓮花,一一蓮花又放無量色光。所以說出三十六百千億光。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1)。
《解》寶蓮花放無量色光,一一光中又現出三十六百千億佛。佛身都是紫磨真金色身,相好無比,殊勝莊嚴。光中所現的一一化佛,又放百千光明。他們普遍為十方世界眾生宣說凈土法門。光中所現的化佛,各個安立無量眾生於念佛成佛之大道。
《注》
(1)(佛正道)在這裡指凈土法門。
【決證極果(1)第二十二】
《解》這一品經文給我們說明,為什麼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注》
(1)(極果)究竟圓滿的佛果。
複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歲月劫數之名。復無住著家室,於一切處,既無標式名號(1),亦無取捨分別,唯受清凈最上快樂。
《解》佛又告訴阿難,極樂世界沒有黃昏、黑暗,沒有火光、沒有日月、沒有星星的照曜、沒有白天夜晚的現象。也沒有年月日、時間的觀念。
對於所住舍宅宮殿,沒有執著與留戀。所以在一切住處,也沒有城市街道名稱,沒有門牌號碼。在一切境界內也沒有分別執著,唯有享受清凈自在最上快樂。
《注》
(1)(標式名號)『標式』即標誌;『名』即名稱,『號』即號數。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1),若已生、若當生(2),皆悉住於正定之聚(3),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4),及不定聚(5),不能了知建立彼因(6)故。
《解》十方世界中,具足信願行的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經往生的,若當來往生的,都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得圓滿佛果。
為什麼邪定聚及不定聚的人就不能證果呢?因為他們不能明了澈知阿彌陀佛建立帶業往生念佛成佛的正因。依此正因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信願往生,決定不退一生成佛。
《注》
(1)(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的男子、女人,依照本經的標準,即是具足了信願行三個條件的學佛男子、女人,稱為善男子、善女人。
(2)(若已生)已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若當生)具足了信願行往生的條件,還沒有往生的,將來一定往生。
(3)(正定之聚)『聚』即類。『正定之聚』即修行所依的理論、方法正確,決定證果。
(4)(邪定聚)指修行所依據的理論方法是錯誤的,決不能證果。
(5)(不定聚)跟著正定聚的善知識修行,就變成正定聚;跟著邪定聚的人修學就變成邪定聚,故稱不定聚。
(6)(彼因)指帶業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依此正因必得往生之果。
【十方佛贊第二十三】
《解》這一品是說十方諸佛都共同宣揚、讚歎這個殊勝的念佛法門。
複次阿難,東方恆河沙數世界,一一界中如恆沙佛,各出廣長舌相(1),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解》佛又告訴阿難,東方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每一個世界又有恆河沙一樣多的佛,每尊佛都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真實不虛的言語,都稱揚讚歎無量壽佛不可思議的功德。
《注》
(1)(廣長舌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舌廣而長,柔軟紅薄,出口能蓋覆面部到髮際。這是無量劫口業清凈的果報。
南西北方,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四維上下,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
《解》南方、西方、北方也有恆河沙數的世界,每個世界中,又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都在稱揚讚歎無量壽佛的種種功德。以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也有恆河沙數世界,每一世界也有恆河沙數諸佛,也都稱揚讚歎無量壽佛的不可思議功德。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凈心,憶念受持(1),歸依(2)供養,乃至能發一念凈信(3),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解》為什麼十方諸佛都稱揚、讚歎無量壽佛呢?目的是希望他方世界所有眾生,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及種種功德,都能發起清凈不懷疑的信心,一心憶佛、念佛,受持彌陀名號。令他們歸依供養阿彌陀佛,乃至能發一念清凈的信心,把所修的功德善根,以真誠的心迴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能依以上所說修行,都能隨願往生,圓證三不退,直至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注》
(1)(憶念受持)『憶』是憶佛功德,『念』是念佛名號,『受持』信受堅持不間斷。
(2)(歸依)身心歸向依止不舍。
(3)(一念凈信)『一念』指心。『一念凈信』指信心相續,不雜余念。
【三輩(1)往生第二十四】
《解》這一品主要是講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隨著念佛功夫的深淺,有各種不同的品類,佛把這些品類歸納為三大類,就是上輩、中輩、下輩。
《注》
(1)(三輩)上輩、中輩、下輩。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
《解》佛告訴阿難,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他們有發真誠心愿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總分為三類,就是上輩、中輩、下輩。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1),而作沙門(2)。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3)。修諸功德(4),願生彼國。
《解》上輩往生的人,要舍家棄欲,而作真正出家離欲的修行人。最重要的,要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然後奉行菩薩的六度波羅密行法,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上輩往生人的條件。
《注》
(1)(舍家棄欲)『家』有四種:1、田宅之家。2、煩惱之家。3、三界之家。4、生死之家。此地『舍家』,即指捨棄這四種家;『棄欲』就是遠離種種慾望。
(2)(沙門)這裡指『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的修行人。
(3)(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九法界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根本條件。就是發決定要在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心。
(4)(修諸功德)修行六度波羅密等菩薩行法。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解》具備上面這些條件的眾生,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菩薩聖眾,現在他的面前。在極短的時間內,立即隨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在七寶池蓮花中自然化生。一往生就得智慧勇猛、神通自在的果報。
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解》佛告訴阿難:由於上面所說的原故,若有眾生想在這一生見阿彌陀佛,就應當發無上菩提心;又當專念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奉行布施、持戒等六度,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積功累德,把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有以上的因行,必定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圓證三種不退轉,乃至證得無上佛果。這是介紹上輩往生的因行、果報。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1),起立塔像(2)。飯食沙門(3),懸繒然燈(4),散華燒香(5)。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解》中輩往生的人,雖然不能像上輩往生的一樣行作沙門,大修功德。也應當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隨自己的條件,積功累德。譬如: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花燒香。然後以這些功德迴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注》
(1)(齋戒)『齋』清凈心。『戒』身口意遵守佛的教訓,沒有過失。
(2)(起立塔像)『塔』塔寺道場,『像』佛像。『起立塔像』就是建立道場,塑造佛像;引申為培育佛教人才,弘法利生。
(3)(飯食沙門)『食』音四,當動詞用;『沙門』在此指出家人。『飯食沙門』就是以飲食、衣服、卧具、醫藥四事供養出家人。
(4)(懸繒然燈)『繒』幢幡,『懸繒』表弘法利生。『然』同燃,『燈』是佛前的供具。『然燈』表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犧牲自己為社會大眾服務的意思。
(5)(散華燒香)『華』同花,表修因。『散華』是莊嚴道場,表修習示範布施佛法,莊嚴社會的身行。『香』表戒定慧真香,『燒香』是凈化空氣,表以戒定慧真香,凈化自己的身心環境。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1),次如上輩者也。
《解》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的化身示現他的面前,雖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與佛真身沒有兩樣。又有極樂世界的菩薩聖眾前後圍繞,都示現在其人面前,攝受引導他,他即時隨化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以後,也是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只是他的功德和智慧,要比上輩往生的人差一等。這是中輩往生的因行和果報。
《注》
(1)(功德智慧)功是斷惑的功夫,德是往生後的品位。『智慧』是從自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智慧德能。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解》再說下輩往生的一類人。假使不能像前面上、中輩往生的人一樣修諸功德。還是應當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能歡喜、深信、愛好,修學這個法門,毫無疑惑。並且以真誠的心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凈土。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1),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解》此人臨終之時,見到佛來接引,感覺就像夢中的境界一樣。他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凈土。所得的功德智慧,次於中輩往生的人。這是下輩往生的因行和果報。
《注》
(1)(夢見彼佛)此地的『夢見』不是說在作夢,而是說臨終時佛來接引,感覺就像夢中見到佛一樣。
若有眾生住大乘(1)者,以清凈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2),願生其國。聞甚深法(3),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凈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解》這一段是說明,如果有眾生雖然不是專修念佛法門,而能專一修學大乘佛法上的任何一法門,他若能以清凈心歸向無量壽佛,不管生前是平時兼修十念或臨終專修十念,只要他發真實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佛與菩薩聖眾也來接引。當他在聽聞到念佛法門之後,立即生信理解,只要平時修學功夫得力,獲得一念的清凈心,發這一念心,專念阿彌陀佛,這樣的人也都能往生。
足見念佛法門廣大,九界一切眾生,無論修那個法門,只要迴向求生,沒有一個不是平等往生,不退成佛。
《注》
(1)(住大乘)指平時不是專修凈土,而是一門深入修學大乘其餘法門的一類眾生。
(2)(乃至十念)至少十念,此地的十念有『平時十念』和『臨終十念』兩種。
(3)(聞甚深法)是指聽到念佛、往生、平等不退、成佛的法門。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解》這一位平時修學大乘的人,臨命終時,以他的修行功德,迴向求生凈土。佛與聖眾來接引他,他的感覺也如同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一樣。這也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得不退轉,證得無上佛果。
推薦閱讀:
※寶志禪師的大乘贊十首 ----[梁]寶志和尚
※大乘寶雲經 卷第一
※杜繼文:《大乘起信論》述評
※大乘無量壽經解 第一卷 貳、概 要 九、總釋名題
※從人而佛的修證之道--大乘菩薩行
TAG: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