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氣數已盡,而並非《明史》所言:傳庭死,明亡矣!
本文由小號特約作者原創發布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兩類非常牛的人,一類人被稱為歷史的創造者,他的存在是歷史的不可或缺,有了他或沒有他歷史會不一樣,他的存在會改變歷史的進程。這樣的人屈指可數,像商鞅、冉閔、韓信、朱熹、張居正等。
而另一類人也是偉人,但只能被稱為歷史重要人物,而非創造者。因為沒有他,按歷史的趨勢也會有另外的人代替他,歷史不會由之產生重大改變,這樣的人非常的多,也被我們所熟悉,像陳勝吳廣、關羽、秦瓊、韓世忠、常遇春、袁崇煥等。
孫傳庭
而在明末,內憂外患,風雨縹緲,財政赤字空前嚴重、農民起義不斷。瘟疫四行,西北大片地區乾旱,小冰河時期,天災人禍空前嚴重,外又有清軍不斷侵擾。
這時期有兩個可拯救大明於危難的人誕生了,巧的是,他倆都姓孫,一個是孫承宗、令一個叫孫傳庭。
帝王之師孫承宗,被稱為大明最牛的戰略家,擱到元末也是徐達+劉基的這類的人物,袁崇煥的恩師,一生唯一一敗是攜其家老幼守衛高陽,被清軍攻破,寧死不屈,自縊而亡,孫承宗統帥時打的努爾哈赤、皇太極找不著北,毋庸置疑孫承宗是作為第一類人,沒有孫承宗,按當時的情況大明應該撐不了那麼久,當時也沒有人可以替代孫承宗。而我們今天想談的是另一位姓孫的,孫傳庭,他到底屬於哪類人!
孫承宗
提起孫傳庭,懂歷史的都知道一句:『傳庭死,明亡矣」,此語並非民間對其歌頌的誇大其詞,而是出於正史,明史所語。由此孫傳庭功績可見一斑。但明史也是清朝孫廷玉所編,其對孫傳庭是否有誇大?孫傳庭真的那麼厲害嗎?
孫傳庭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崇禎十五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當時最強的有三支軍隊,一支是關寧鐵騎(前任李成梁、李如松)由袁崇煥的部將祖大壽統領,一支是孫傳庭所招的秦軍,主要為榆林軍,(那裡的人打仗不要命,世代以打仗為生,打仗為榮,戰鬥力極強),令一支是由當時大明第一猛將盧象升所帥的天雄兵。關寧第一,秦軍第二!
說起李自成應該是誰都知道,而高迎祥則不然,當時的闖王不是李自成,而是高迎祥,高迎祥是闖王,李自成是闖王2.0版本。
李自成當時是闖將。當時洪承疇正與李自成戰於陝北,盧象升調任總督後,民軍首領闖王高迎祥復出,來到陝西,打算打西安。
孫傳庭領秦軍鎮守,高迎祥打半天無法攻克,便意圖自子午谷(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走的條路)入,直逼西安。誰料孫傳庭未卜先知,在子午谷的黑水峪等著了,激戰四天後,高闖王便潰敗被俘,送往北京處死,這時其外甥李自成繼任闖王。
高迎祥
打敗了闖王,接著孫傳庭開始和闖王2.0李闖王對幹了,崇禎十一年孫傳庭殺滿天星,混天龍(猛一聽以為是水滸)所帥兩千人, 又機動設伏的戰術再敗起義軍,並打退了馳援陝西起義軍的馬進忠、馬光玉所率領的宛、洛之部後,又在潼關南原以重兵埋伏,使闖王李自成部全軍覆沒,李自成僅以18騎兵突圍敗走。比當年霸王還慘,項羽起碼還有28騎,李闖王比項霸王還少10人。(但,李自成又東山再起了,而霸王抹脖子了!)
李自成
當時一代猛將總督盧象升在巨鹿陣亡。(估計不死和孫傳庭不分伯仲,還有這地方就好死名將 ),崇禎便召回孫傳庭、洪承疇主持京師防守,升孫傳庭為兵部右待郎兼右僉都御史,指揮各路援軍。(這官的權利是非常大的)孫傳庭抵達京郊後,由於他和主和派的楊嗣昌矛盾頗深,崇禎降旨不准他入京朝見,而洪承疇則在京郊受到慰勞,並奉旨進殿拜見崇禎帝。
孫傳庭對此不平待遇自然大為不滿。(換誰也受不了)楊嗣昌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大明最重要總督),並主張將陝西軍全部留下,用於守衛薊遼。孫傳庭對此極力反對,認為「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於邊,是代賊撤兵也。」楊嗣昌對孫傳庭的意見置之不理,孫傳庭對此不勝憂鬱重重,以致耳聾。
崇禎十二年,朝廷調孫傳庭總督河南、山東軍務,孫傳庭立即上疏請見皇帝,但因楊嗣昌的百般阻撓而未成。孫傳庭心中怒啊,便引病告休。但楊嗣昌仍不放過,言孫傳庭稱病乃推託之舉。崇禎帝大怒,將孫傳庭貶為平民後,又將其禁囚,以待判決。由此可見崇禎心胸狹窄,愛猜忌...
而此時清軍又步步加緊,孫傳庭入獄,洪承疇被掉到長城和皇太極死磕,李自成得意喘息,在河南重新組建民軍,擁兵數十萬...
再後來....
崇禎再度起用孫傳庭為兵部右侍郎。崇禎帝親臨文御殿詢問孫傳庭有關鎮壓起義軍的方略,並設宴款待,為他壓驚,(先兵後禮,怎麼能得人心)後即速命孫傳庭率禁衛軍馳援開封。
可由於開封防守堅固,加上明援軍的到來,李自成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果斷地撤出了開封之圍,並在以後的襄城之戰中殺死了陝西總督汪喬年,(聰明!)孫傳庭逐奉命赴陝西代行其職。孫傳庭到任後,便立即奉旨扣押了原撫剿總兵賀人龍,將其正法。
賀人龍
為對付日益壯大的起義軍,孫傳庭日夜加緊整肅軍務。李自成第三次包圍了開封,崇禎連催孫傳庭火速出關入豫。孫傳庭則上疏回復:「兵新募,不堪用」。但心急如焚的崇禎帝不加理會,只是逼迫孫傳庭儘快救援開封。
孫傳庭只得起兵馳援,於九月底進抵潼關。時恰逢大雨連下數十日,河水驟漲,李自成遂決黃河馬家口段,水灌開封。就在孫傳庭的援軍剛出潼關之時,李自成早已揮軍南下,撤離了成為水鄉澤國的開封,於是孫傳庭便揮軍直趨南陽。李自成與羅汝才合兵西進,與孫傳庭的陝西軍交戰,並在郟縣大敗之。孫傳庭率殘部逃至鞏縣,由孟塬進入陝西。
李自成劇照
孫傳庭敗回陝西後,決心死守潼關,以扼京城之上游要地。當時明軍因在郟縣之戰中損失慘重,補充了許多新兵。根據這種情況,孫傳庭制定了不宜速戰,開墾屯田,修繕兵器,儲存糧食的戰略方針。
為對付李自成強大的騎兵,增強明軍的火力和防護能力,孫傳庭特地趕製了三萬輛載有火炮的「火車」,當時的坦克部隊,由戚繼光所創,這種「火車」行進時可抵禦騎兵的衝擊,駐紮時則可環陣拱衛。
由戚繼光所創的大明裝甲戰隊!
後來朝廷授孫傳庭為兵部尚書,並加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江北七省軍務,令其迅速兵出潼關。
此時,李自成已相繼殲滅了明軍數支主力,久經戰場,兵強馬壯。孫傳庭深知與如此強大的對手交戰必是凶多吉少,不由得頓足嘆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度對獄吏乎!」表示了寧死疆場的決心。過幾天,孫傳庭師出潼關,最初在汝州、靈寶、唐縣(今河南泌陽)、郟縣連勝起義軍,但襄城一戰遭到慘敗,他逃回陝西。
起義軍繳獲了孫傳庭的帥旗,士氣大振,一鼓作氣,乘勝攻破潼關。孫傳庭與監軍副使喬遷高策馬大呼,戰死陣中。(大明最後的擎天一柱就此隕落)但是孫傳庭的屍體一直未找到,以至後來崇禎帝對其下落產生了懷疑,始終未追封加謚於他。孫傳庭之死,對李自成的起義軍來說,關中唾手可得。同時,明廷再也沒有可以同李自成相抗衡的悍將勁旅了。
孫傳庭死後不足一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煤山自縊,大明亡矣。
孫傳庭墓
有人會問當年孫傳庭打的李自成還剩18人,為何又突然干不過李自成呢?這裡我想解釋下,並非孫傳庭無能,孫傳庭在被關3年放出來後,情況已大變,闖王也已不是當年的闖王。而是身經百戰的強悍部隊,當時最能打的盧象升、曹文詔都死了,洪承疇也去山海關當消防員緊急滅火,這時就剩他了。
由於楊嗣昌的戰略失敗和兩線作戰,明軍在松山之戰中又幾乎全軍覆沒,留給孫傳庭的都是些沒用戰鬥力的新兵殘兵,而國家又沒錢撥款,又沒糧,本想穩定下來休養生息伺機再戰,崇禎還一個勁的催,在不得以的情況下他率領大明所剩的幾萬人出戰,又連遭大雨,軍內又起了瘟疫(大明劫電影中可得見)最後戰死潼關,這種情況怎能不敗,真是可恨、可悲、可嘆!
明朝的滅亡是多方面的,只能說氣數已盡。如果當時只有外患,別說山海關,清軍連遼東都出不了就被打回西伯利亞了,而如果只有內患,像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流氓草寇,大明打他們也是綽綽有餘。
再退一步,就算兩者都有,要是沒那麼多的天災(乾旱、瘟疫)國家財政填補不過來,大明集團也不會那麼快倒閉。關鍵是這幾者都有,還挨在一塊了。關鍵的是內部還有東林黨、閹黨的黨派之爭絕對是大明倒台的最主要因素,且明後期奸臣四起,國家財政嚴重,崇禎自己又孤傲猜忌嚴重,心胸狹窄,當時能人輩出(孫承宗、孫傳庭、袁崇煥、盧象升等等,而崇禎卻說無人可用!)
這裡先不說後來的吳三桂開關投敵、南明的政權腐敗,不懂用人等。就是前幾項就註定大明的滅亡。但與孫傳庭不同的是,孫承宗是獨一無二的文武全才,他的戰略使努爾哈赤、皇太極都進不了山海關,孫承宗任職時,國家危難還沒那麼嚴重,而沒有孫承宗,以其他人的領導能力,怕是很難阻擋清軍這麼長時間,況且他死時也已76歲高齡了,並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也是沒辦法!所以孫承宗是個可以改變歷史格局的人,是第一類人。
換言之就算孫傳庭沒死,也抵禦不了李自成的農民軍,換成孫承宗在當時也依舊是打不過。所以並非「傳庭死,明亡矣」。孫傳庭是有本事,但阻止不了時代的進程,更改變不了歷史!
大明王朝的滅亡是多方面的,並非因為某樣事,某個人,只能說大明的氣數已盡,明亡已成必然!孫傳庭作為歷史重要人物,是個悲劇式的存在,他無法扭轉乾坤,在其悲憫的背景下懷著遺憾和悲憤,有心無力,含恨而去!一代名將只怪「生不逢時!」
長按,識別二維碼↑↑
推薦閱讀:
※明史緣何說 「傳庭死而明亡矣」!
※清朝與大明水火不容,清修的《明史》可信嗎?
※明史-3-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
TAG: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