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沃夫專欄/保守派經濟處方 靈藥變毒藥 | 美國新聞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
||
雷根與柴契爾夫人在30年前開啟保守派的經濟「反革命」浪潮,這場運動在今日的「大衰退」下已壽終正寢,接下來的經濟思潮將有所不同,儘管還不知道會有多大的差異。因此,現在該是來回頭評估這波保守派經濟造成的結果。 我把焦點集中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與義大利這六個高所得經濟體的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我採用的GDP數據經過購買力平價(PPP)調整,採用的調整模型是EKS方法,這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與歐洲統計局(Eurostat)採用的計算方式。 人均GDP其實遺漏掉許多重要的經濟訊息。這種數據忽視所得分配是否不均,而所得分配其實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尤其在美國,經濟增長的果實顯然有絕大比率都被極少數的富人佔取。這種數據也忽略造成GDP數值改變的結構因素,不管生產效率的增減,也不看整體工時的增加或者減少。儘管如此,人均GDP依舊可以告訴我們許多事情。 首先我們觀察到的是,美國至今仍舊是全世界最具生產力的大型經濟體,一如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的表現。1991年時,日本的人均GDP曾經達到美國的89%,但接下來就一路下滑。統一後的德國、法國與義大利比起美國也是和日本的情況相同。只有英國能在人均GDP方面加速趕上美國的水準。這當然肯定了英美政策的成效。 人均GDP的增長狀況則說出了略有不同的故事。從1980到2009年間,英國與美國享有最高的人均GDP增長率,但是細究之下,卻可以發現其他的有趣問題。首先,這六國人均GDP的增長速度都持續放慢,僅有日本在2000到2007期間重新加速成長,使增幅超越1990到2000年的表現。其次,美國人均GDP的增長速度惡化得非常明顯;在布希大減稅的2000到2007年期間,美國人均GDP增長表現僅與日本相當;到了金融海嘯發生後的2008到2010年,美國的表現也贏不過日本。第三,德國、法國與義大利的人均GDP成長年率最近十年來都落在低水準,不到1%。 所以,乍看之下保守派在英美引領的經濟「反革命」,的確是振興了原本陷入僵局的英美經濟。但是保守派的這帖靈藥,從2000年代開始就明顯愈來愈沒有藥效,美國尤其如此。 接下來更有趣的問題是,英美保守派造就的經濟復甦是否只是曇花一現?我有兩個理由認定的確如此。 首先,英美的經濟增長,非常倚賴金融體系的擴張以及家庭的大量借貸。問題是這種靠金融槓桿造就的經濟榮景,會有多少比率最終證實只是幻夢一場?要看出這點並不困難。金融體系擴張創造的金錢與信貸,不只用來支付銀行家、交易員與仲介肥厚的手續費,同時也造就了房地產泡沫。且接下來十年內,英美企業與家庭顯然都將努力償債,減少借款,而想靠政府撐起信用需求,很可能遇上政治或經濟的限制。這使得英美將有點類似日本在1990年代陷入的困境,整體需求停滯萎縮。 第二,英美都在最近幾十年間累積了鉅額的外貿赤字。倫敦的史密瑟公司(Smithers & Co)分析師史密瑟認為,英美就是靠這種外貿赤字才能縮減製造業,減少對資本密集產業的投入。這使得英美經濟得以在偏低的實體投資下急速成長,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好景將倒轉過來。儲蓄與投資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如果無法提振實體投資與儲蓄,英美經濟將繼續衰疲。 經濟泡沫使人過度高估實際的經濟表現,我猜,英美的優異GDP數字是否也是泡沫灌水後的成果?大膽地想,日本與德國是否將在下個十年取代英美?這並不會讓我意外。畢竟,「出乎意料」總是經濟的常態。 (作者Martin Wolf是金融時報首席濟評論員/編譯陳家齊) 【2010/08/26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
推薦閱讀:
※為什麼他們背井離鄉遠涉重洋也要去美國打黑工?
※航線分析|中美航企咬牙度日 美航被迫將停飛芝加哥-北京航線
※美國明星教練分享減肥必勝20招
※【數據相關】中美近六年軍費及GDP走勢對比
※美過王妃的美國公主伊萬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