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太極內功八式
髙嗣齋先生是河北人,自幼習武,精少林、形意、八卦、太極諸技。中年出家為道,雲遊四方,曾被楊虎城將軍聘為武教官。解放後定居在陝西鳳翔縣城,以給人看病為生。筆者於七十年代在鳳翔縣工作時,曾有幸認識高先生。時年高先生已逾八十高齡,雖身高不滿五尺,然三縷飄髯垂下,頗具一派仙風道骨。鶴髮童顏,目光內斂,兩側太陽穴鼓起,望而可知為內功深湛之人。經筆者請求,高先生將自己一套秘而不授的道家內功練法傳與筆者,此功為髙先生一生練功的心血結晶,並命名為「道家太極內功八式」。本功分為基本功與發力功兩部份,各為四式,共八 式。簡單易學,無副作用。功法的特點在於松靜自然,心意領先,一動百動,處處暗合陰陽太極之道。基本功除了對於一般習練者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訓練,尤適用於體弱多病者及老年人,去除疾病,恢復健康。發力功則對於進一步修練者而言,對強壯身體,增強內力大有助益。
基本功
第一式活腰功:身體站端,兩腳併攏,膝微曲,頭項正直,虛靈頂勁,略收下頦,舌頂上齶,雙手在身體背後相握(圖1)。
靜站片刻,自然放鬆,心靜意凝,調勻呼吸。先按逆時針方向活腰轉動,此時,背後雙手手心相對,左手手背貼腰,手心向外,握右手四指前端;右手中指則抵住左手手心勞宮穴,然後以腰為軸,作逆時針轉動。不僅腰動,而且腿、膝、腳腕俱動,所謂「一動百動」,成為一種全身性的整體轉動。或快或慢,或小或大,或輕或重,皆從心愿,不應勉強,更不可用拙力。初練時一個方向可連轉四、五十下,漸增到七、八十下,一百、二百,乃至更多,以個人身體舒適為度。一般情況 下,轉至上百下後,小腹部會出現腸鳴聲陣陣,咕咕作響,或出現命門枸緊,督脈感應,肩背上勁等自我感受。若繼續練下去的衝動減弱乃至消失,即可停下來,但停時,切記不可驟然而停,而應漸慢漸小漸停,然後靜站片刻,此時,逆時針方向的轉動即已完畢。稍事休息,再開始按順時針方向轉動,這時,在身背後的雙手互換位置,其它則與上述逆時針方向轉動的要求一樣。
第二式推手功:兩腳分開如肩寬,腳尖向前,膝微曲,雙手自然下垂,置於大腿前。全身放鬆,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舌頂上齶,一如太極拳起式之無極式站樁。
如同活腰式一樣,推手功也分為左、右二種運轉方法,先來看向左式。雙手從向上緩緩抬起,手心向下。待抬至胸前時,停止並略下沉少些,同時雙掌立起,掌心向外。
雙手同時向左運動,同時身隨掌走,亦向左轉(雙腳不動)。待雙掌行至身子左側 (左肋部),即翻掌度為雙掌掌心向上,十指相對,同時雙掌下沉至腰際,再向右移動。經過腹部(丹田處),繼續移動而達身右側,此時身體亦轉向右側,然後再翻掌變為掌心向外,同時雙小臂及雙掌上抬達胸部,身向左移,雙掌亦移向正中,再向左移動,開始第二圈推手。
如此反覆地從左向右,再從右向左做推手運動,漸次增加次數與時間,但留有餘興,欲停時,逐漸停下來。稍事休息後,再反方向去做,以求左右對稱(圖2、 3)。
上述活腰功與推手功對於按摩五臟,疏通經絡頗有成效,尤對於消化系統疾病,各種腰腿痛症,效果較好。
第三式擠按功:先以無極式站樁站片刻,心清意靜後,上身微向右轉,同時雙手手心向上,從身體兩側抬起雙臂。待抬至頭頂,雙掌掌心翻向下,雙臂開始下沉,同時上身轉向正中。等雙掌降至胸腹之時,隨著身體開始微向左轉,右掌向前推出,左掌平移向身後。待雙掌移動到雙臂將由曲變直時,翻掌使掌心向上,雙臂上抬,此時,上身已向右轉。待雙掌過頭後,再翻掌使掌心向下,雙臂下沉,上身轉向正中。等雙掌沉至胸腹之間時左掌向前推出,右掌平移向後。至此,左右對稱動作都已完成,下一步又開始重複上述的全部動作(圖4、5)。
擠按式其形猶如大鵬展翅,輕靈洒脫,周身俱動。每當雙掌下按時,雙膝也隨之下沉少許,待雙掌向上抬時,雙膝也隨之上升。動作要求左右對稱,全身協調。同時,每當一掌向前推出時,要略運內力,微含潛勁,身隨掌動,久練此功可升督降任,氣血運轉,促使小周天與大周天儘早打通,實為練內功的重要法門之一。
第四式運肩功:先站無極式片刻,然後集中意念於背部命門穴(肚臍眼正對之背部脊柱上的穴位),隨吸氣,設想內氣沿督脈上升至肩部,然後保持無極式站樁不動,再逐漸開始運動雙肩,意念中設想內氣運轉鼓盪,帶動肩部和背部運轉。當左肩向前時, 則右肩向後;右肩向前時,則左肩向後。雙肩錯落有致地做向前轉的迴環動作(圖6)。
此式對於打通督脈,體會氣運脊背,氣沖雙肩,由脊發力大有好處。練時不可緊張,宜意念為先,形松意緊。
發力功
發力功之練習須在基礎功的基礎上練習,初學者不宜練習,待基本功已有相當火候,一般約需三個月後方可加入發力功。發力功總的要求是,「心到意到,意到氣到,氣到力到」。要周身貫通,合一整勁。呼吸時配合發力,注意掌握「吸、貼、抓、閉」四字訣。吸即快速吸氣;貼即在意念中把小腹與後背脊柱相貼,丹田與命門相貼;抓即十個手指用力去抓,十腳趾用力抓地;閉即在發力的一瞬間須短暫閉氣。同時時刻要注意下盤穩固,舌頂上齶,方能奏效。
第五式抓地功:直線來回走動,雙腳十指用力抓地。同時雙臂自然下垂至身體兩側,立掌,十指如爪用力抓握,並且雙手左右旋轉,在旋轉中去抓。注意膝微曲 (圖 7)。
第六式抓拳功:半弓半馬步站立,雙手張開,十指彎曲,由爪狀抓為拳狀。可向不同方位抓,同時,隨之而變換相應協調步法。抓時潛運內力。心中意想,一抓下去,可碎石成粉(圖8)。
此功對肝臟、筋骨、眼睛大有裨益,常練之,可健肝明目,增強視力,強健筋骨,並能達氣斂入骨的目的。
第七式綳指功:半弓半馬步站立,雙手張開,向左側、右側、正中前伸少許,再運力拉回,只是抓回時雙手十指除指尖處第一關節彎曲外,其餘各關節均須綳直(圖9)
此功是練金剛指、一指禪的方法之一。
第八式雙推動:以三體式站立,潛發內力,雙掌前推(左、右都練,以求對稱)。 除原地定步雙推外,還須用上步式、跟步式去推。此推法靈活多變,形式多樣,不拘一格,隨心所欲。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進或退,或左或右,皆成章法(圖10)。
有時內氣鼓盪,可出現雙臂一齊撞向兩肋,或者撞向小腹部的動作,且同時呼氣、噴氣、口中發聲,但感到舒服、自然,似乎一種自發動作,這對於強固丹田,引發內力,練就金鐘罩、鐵布衫均有重要作用。但要注意適可而止,不宜過分,應循序漸進。
上述之呼吸變化、發聲變化、自發動作、內力鼓盪或在整個太極內功八式中隨時出現,屆時,練功就練活了,內心有一種隨心所欲、出神入化之感,似乎有一種神意在支配自己,頓時會悟到前輩們的一些妙語,諸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見真意」、「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的內含真諦。
對於發力功的鍛煉還應切記不能勉強發後天之日常拙力,而應在基本功鍛煉的基礎上自然而然而產生的內力所致。這種鍛煉在平時關鍵是在於用內心對自我身體內部觀察的結果。因而應勤加照察體會,善於捕捉體內細微信息感覺。同時、此功絕非一朝一夕可成,「欲速則不達」,必須持之以恆,勤練不輟, 方可大成。
除此之外,高嗣齋先生還強調應常靜坐、站樁以養內氣,相輔相成。
按:遍搜網路未能發現此功,遂將手中所得拍照改文發出,希此功不至埋沒。此功簡單,望有緣者莫要輕視,久習自知妙處。特別體弱,年老者習之,更為合宜,自然祛病延年,強身健體。若習練武藝者,亦可從中彌補根基,體會勁力。唯須注意,練功當循序漸進,不可貪得。功中所言導引行氣之功,竊以為不必練習,當於自然而然之中體會氣機運轉,不可執著、滯礙,只是勿忘勿助便為得當。
初九整理於蜀中
二零一六年五月
ps:這個排版用不來,將就看吧!推薦閱讀:
※怎樣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怎麼理解「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2017年7月19道家奇門高級法術布局調理班 (全新課程)
※道家功法:內氣與外氣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