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楚辭詩詞-365指南

楚辭 【大中小】詞牌釋義 楚辭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漢人有時簡稱它為「辭」,或連稱為「辭賦」。又由於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後人也有以「騷」來指稱楚辭的。如蕭統《文選》中的「騷」類、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辨騷》篇,就是對整個楚辭而言。從漢代開始,「楚辭」又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名。楚辭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它受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係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楚地早有歌謠,據劉向《說苑》記載,約公元前 6世紀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論語》載孔子曾聽到《接輿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這些楚地歌謠僅一鱗半爪地存於歷史記載中,只是到了戰國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才形成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創作出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者。據《史記》記載,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現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傳下來。秦興,楚辭未有發展。漢初,楚的文學藝術得到復甦。這大概同漢皇室及大臣多楚人有直接關係。漢高祖劉邦就是楚人,他所作的《大風歌》等就是楚聲,他的寵姬戚夫人會楚舞,他親自為她唱楚歌。西漢前期幾個皇帝都曾「征天下能為楚辭者」。在這種背景下,一方面屈原作品受到重視,另一方面通曉楚辭的人也受到寵幸,如《史記·酷吏列傳》載朱買臣「以楚辭與(庄)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此外不少人活躍在朝廷和諸侯王國內,以楚辭體從事創作。今存王逸《楚辭章句》中,還保存了西漢人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庄忌、王褒、劉向等人的作品。他們雖然大多只是從形式上模擬屈原的作品。有的甚至「如無所疾痛而強為呻吟者」(朱熹《楚辭辯證》),但由此可以窺知當時楚辭受重視的程度。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見《宋文鑒》卷九十二)。這一說法是正確的。除此而外,《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徵。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楚辭約於西漢前期已成為屈、宋等人作品的總稱。《史記》、《漢書》在記述西漢事時,或者以《春秋》與「楚辭」對舉,或者把「六藝」與「楚辭」並列,都表明此點。西漢末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劉向領校中秘書,整理屈、宋諸作品,始編定《楚辭》。雖然東漢末鄭玄、晉代郭璞等在注釋其他典籍場合,引述屈原作品有時還以「離騷」來代稱楚辭,但作為總集名稱的《楚辭》,已流傳於世。至於《楚辭》這一總集的篇目、卷數,王逸《楚辭章句敘》里曾提到:「逮至劉向典校經書,分為十六卷。」《四庫全書總目》則說:「初,劉向裒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宋玉《九辯》、《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賈誼《惜誓》,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七諫》,嚴忌《哀時命》,王褒《九懷》及劉向所作《九嘆》,共為《楚辭》16卷,是為總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與班固二『敘』,為17卷,而各為之注。」劉向編定的《楚辭》16卷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17卷本《楚辭章句》流傳至今,可以略見《楚辭》原本的大概。第一個為楚辭作品作傳的,是漢武帝時的淮南王劉安。他在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受武帝之命作《離騷傳》,此書失傳已久,只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離騷序》里還有片斷徵引。自劉安以後,為楚辭作注的人漸多。如班固、賈逵、馬融等,但這些注都沒有流傳下來。安帝元初初年,王逸作《楚辭章句》。這就是現存最古的《楚辭》注本。以後,歷代學者又對《楚辭》作了大量研究,產生了許多專著。《楚辭》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詩》、《騷》並稱,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特別是《楚辭》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濃郁的情感、豐富的想像、瑰麗的文辭,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它的比興寄託手法,不僅運用在遣詞造句上,且能開拓到篇章構思方面,為後人提供了創作的楷模。而它對其後的賦體、駢文、五七言詩的形成,又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誠如劉勰所說:「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推薦閱讀:

詩詞曲名詞術語釋
【第95期:《詩林擷英:張松喬/常來》個人詩詞專刊】
如何評價杜甫的詩詞創作風格?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