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歲前,父母最好補上這3堂情緒課(「情緒」影響孩子未來)

中國一向是個內斂的民族。各類小說影視劇中塑造出的高人形象,基本都是保持緘默以示高深莫測,從臉上完全看不出他們情緒幾何。

「情緒化」被認為是個不好的詞,會顯得不穩重。「穩重得體」才是中國人最看重的。不僅負面情緒不能多,積極情緒也最好藏著些,因為喜形於色同樣不合宜。

當這種傳統觀念有意無意滲透到育兒當中時,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中國父母(尤其是父親)的「權威」觀念讓他們在情緒表達方面傾向於壓抑,以至於中國孩子在作文里寫到父親,動不動就是「父愛如山,沉默無言」之類。習慣壓抑自己情緒的父母,自然很難教出善於情緒調節和管理的孩子。

孩子情緒失控時,大多數的中國父母感受是什麼呢?煩躁,尷尬,不安,進而希望立刻予以抑制。結果卻往往是,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並無真正提升,親子關係倒是愈發疏遠了。

在「靜觀育兒」的微信後台,常有父母為孩子的情緒問題發愁。情緒問題的呈現方式會有千百種,但是父母們恰當的應對方法卻萬變不離其宗。今天的文章,就來跟大家仔細聊聊孩子情緒這個事。

與其說情緒管理是孩子6歲之前必須要學會的事情,不如說是父母必須首先弄明白的事。下面的3點,是每個做父母的人,都該上的情緒課。

第一堂課:母親必須要與孩子建立好的依戀關係

一位情緒穩定的母親,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為何是母親?

母親這個角色,幾乎是所有的孩子一生下來第一個密切接觸的人。母乳餵養為何被特彆強調呢?除了養護方面的合理性,更有重要的心理意義。孩子生命早期母親的餵養與撫育,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安全感。按照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觀點,即早期撫養人對孩子的需要回應的及時與否,會影響孩子對外部世界的信任程度。若撫養人對孩子的很多需求都無反應(哭了故意不抱,傷心了故意不理睬,乖乖的才去親近他們),再或者外部撫養人(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撫養者)對孩子的回應不一致,都會導致孩子對外界的不信任。而這種對親密關係、對他人的不信任感,將會延續這個孩子的一生。

有研究表明,若媽媽有產後抑鬱,那麼孩子個子就會比較矮小。因為產後抑鬱會影響她的激素分泌,進而影響她的乳汁質量。乳汁的質量一旦有所變化,裡面的成分隨之發生變化,孩子的身體發育自然會受到影響。可見,媽媽們的情緒狀態不光影響孩子情緒的發展,還會影響到孩子的身體發展。

若媽媽經常發脾氣,處罰小孩,小孩會覺得這世界很危險。若要保護自己,要麼讓自己變得一樣強勢,才能在社會繼續生存;要麼退縮起來,不與外界接觸或者發生衝突,以此保全自己。而一個愛哭愛鬧愛耍脾氣的孩子,往往有一個限制孩子、過於專制的媽媽。一個情緒積極、開朗的孩子,一定有一個同樣開朗、快樂的媽媽。

第二堂課:父母必須學會無條件接納孩子

孩子4個月起就進入了情緒敏感期。2歲左右,開始逐步有了更為複雜的情緒,譬如驕傲、嫉妒、害羞、內疚等。這些情緒有時候會讓孩子們的自我感覺更好,也有時候會更糟糕。

每種不同的情緒對孩子有不同的意義。此期間,父母的正確引導至關重要。

比如,同樣是孩子弄壞了一樣東西,或者孩子發脾氣且打哭了另外一個小朋友,父母的不同反應方式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若父母說:「你這個孩子,總是這樣毛手毛腳(或不知道輕重、惹是生非)!」從心理學角度看,此時,孩子會泛起出一種名叫「害羞」的情緒。何為害羞呢?即關注自我,感覺遭受了個人挫敗,認為自己丟了面子。這是一種孩子對自我的消極關注。這種消極情緒持續久了,就會讓孩子習慣性地迴避他人、迴避外部世界的挑戰,怕犯錯,怕失敗,怕再次遭受同樣的挫敗感和痛苦。若父母更為嚴厲些,還會有恐懼情緒產生,這會加重孩子的退縮、迴避人格。

相反,如果父母忍住批評和責罵,清晰地跟孩子解釋,他們錯在何處,他們的錯誤行為如何損、傷及他人,解釋完了再鼓勵孩子去補救自己造成的傷害、損失,那麼此時孩子就會產生「內疚」情緒。何為內疚?這種情緒是個體無法達到對他人的某些義務後才會有的,感到內疚的孩子會關注他們的不當行為所帶來的人際後果。為此,孩子會主動接近別人,期望通過實際行動去彌補自己的過錯,而不是像上述那種情況,只能自怨自艾,退縮在自己痛苦的小世界裡。

後一種父母的做法,就是無條件接納。發展心理學早就發現,有效的情緒調節,是要維持和加強個體的感受(接納孩子情緒的失控,允許孩子發脾氣),而不是抑制(不允許孩子發脾氣)。例如,當孩子感覺受到不公平對待,會表現出憤怒。這種憤怒其實可以幫孩子抵抗欺侮。

承認孩子情緒的合理性,承認孩子有犯錯的權利,承認他們還很小絕對不可能什麼都懂,然後,再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正確引導。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情緒上也就不容易出現問題。

第三堂課:和諧的家庭氛圍比什麼都重要

前述提及孩子2歲後,會經歷更多複雜情緒。同樣,此時開始,大多數孩子都有了言語溝通能力。所以,此時若父母能夠積極關注孩子,將他們的注意力從不愉快環境中最令人難受的部分轉移開,幫助他們積極應對消極情緒,或者至少能夠幫助理解那些影響他們的負面情緒。

維果斯基就提出,這種支持性干預方法,有利於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2歲開始,孩子們自己也會逐漸學習如何應對負面情緒。比如害怕某樣東西,會閉上眼睛,或者遠距離避之;對某個事實不滿意,他們則會通過改用另一種更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解釋事實。

不過,研究結果同時也發現:關係和諧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情緒調節能力更好,積極情緒更多。若孩子在經常出現消極情緒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無論這種情緒是否直接針對他們,這些孩子都會常常表現出很多很難調節的消極情緒。

從家庭系統的角度看,親密關係、情緒體驗,尤其那些被藏在暗處的過往傷痛的暗影,在一個家庭內部是會「遺傳」的。即使父母自認為掩藏得很好,但是你自己未曾解決的問題,一定會給孩子的情緒埋下一枚定時炸彈。

因此,父母保持成長,以及夫妻關係的和諧,是為人父母最該要學會的一課,且越早懂得越好。

如我此前講過的,若父母的婚姻不和諧,孩子的婚姻往往也會存在問題。因為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將會讓孩子感到遺憾,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推薦閱讀:

如何按八字對孩子因材施教
家裡有孩子必須要看看,這樣的孩子註定學業有成
別用「孩子調皮」來掩蓋「沒教養」,這些禮儀,孩子一定要學會!

TAG:孩子 | 情緒 | 父母 | 未來 |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