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札記(一)
詩詞札記
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 yuè )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3、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或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或下闋、下片。
5、曲:又稱為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
詩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等。
一、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風,它不是代表時代遠古。它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
一、古體詩按字數分,有:
四言:在唐以後非常罕見。
五言:五言古風可認為是正統的古風,也最長見,
七言:起源較晚。七言古風首句如加「君不見」作冒頭,可認為是一種變體。
雜言:有五七雜言、三七雜言、三五七雜言、錯綜雜言,
雜言,也就是長短句,從三言到十一言,詩句的字數變化無端。不過,篇中多數句子還是七言,所以雜言算是七言古詩。 雜言詩由於句子的長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給人一種奔放排奡[ào]的感覺。最擅長雜言詩的詩人是李白,他在詩中兼用散文的語法,更加令人感覺到,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詩完全不同的一種詩體。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 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連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相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嶮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二、古體詩用韻
古體詩的用韻平韻仄韻皆可。即可一韻到底,又可中間換韻,也可和鄰近的韻通押,但要隔句押韻。
1、平韻古風。所依據的韻部和近體詩完全相同。
2、仄韻古風。因近體詩以用平韻為原則,所以用仄韻的詩,大多是古風。五言古風首句入韻罕見。七言古風首句入韻卻常見。
3、古體詩的轉韻。古體詩的用韻雖然也沒有限制,但還是有一些規律可循。
一是在意思轉折處轉韻;當一個思想概念已經敘述完成,下步轉變另一概念的時候,就應該轉為其他韻部來押韻,這樣一來,語氣得到了加強,通篇的層次也分明,而且顯得錯落有致。 一般是四句或八句一轉。如果兩句一韻時,這兩句必須完成一個思想概念方可轉韻。
二是在敘述高興,使人興奮的意思時,往往使用平聲韻;當敘述悲怨,憤怒的意思時,往往使用仄聲韻。
三是除了偶數句押韻以外,奇數句也可以押韻(格律詩除了首句入韻的以外,奇數句是不能押韻的)。
四是換韻一般是平仄遞用。若非平仄遞用,或平仄雖遞用,卻非四句一換韻,這種詩就介乎仿古與新式古風之間。
三、古體詩的平仄或稱入律
古體詩的平仄以避律為原則。即避免合乎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如果不能避免句句入律,至少不能出句和對句同時入律。具體做法是多用拗句。即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句子。拗句的形式從三字尾看常見的拗句有下列四種,有:
(1)、平平平。這種句式又叫「三平調」或「三平尾」,是古體詩中最明顯的特點。在律詩中是不允許的。
(2)、平仄平。
(3)、仄仄仄。這種句式又叫「三仄尾」在律詩中是不允許的。
(4)、仄平仄
如岑參的《白雪歌》開始的八句,合乎第一種情況的有三句,即「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狐裘不曖錦衾薄」,合乎第二種情況(同時也合乎第一種情況)的有五句,即「北風卷地白草折」、「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犯「孤平」是古體詩的寵兒。如「三平尾」或「三仄尾」。律詩中犯「孤平」卻是一大忌。
就古風入律不入律這一點看,高適,王維是一派(入律),後來白居易,陸遊等人是屬於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後來韓愈,蘇軾是屬於這一派的。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體」,實際上是把入律的古風加以靈活運用罷了。
我們試看初唐王勃所寫的著名的《滕王閣》詩:
滕王閣 王勃 滕王高閣 臨江渚, 佩玉鳴鑾罷歌舞。畫棟朝飛 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首詩平仄合律,粘對基本上合律,簡直是兩首律詩連在一起,不過其中一首是 仄韻絕句罷了。注意:這種仄韻與平韻的交替,四句一換韻,到後來成為入律古風的典型。高適、王維等人的七言古風,基本上是依照這個格式的。
試舉高適的《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校尉 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凌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 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鬬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 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這一首古風有很多的律詩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准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2)基本上依照粘對的規則,特別是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完全是對立的。
(3)基本上四句一換韻,每段都像一首平韻絕句或 仄韻絕句;其中有一韻是八句的,像仄韻律詩。
(4)仄聲韻與平聲韻完全是交替的。
(5)韻部完全依照韻書,不用通韻。
(6)大量地運用對仗,而且多數是工對。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見,在古體詩的名義下,有各種不同的體裁,其中有些體裁相互顯示著很大的差別。雜言古體詩與入律的古風可以說是兩個極端。五言古詩與七言古詩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較多,七古入律的較多。當然也有例外,像柏梁體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風。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種"古風",才不至於懷疑它們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
四、古體詩的對仗
古體詩可以不對仗,尤其尾聯以不對仗為原則。其餘各聯對與不對極為自由,不受任何約束。若用對仗總在每韻的第二聯。因為首聯往往不入韻頗不宜對仗。對仗時不求其工,而求其拙。即完全不倫不類的事物也用為對仗。即名詞可與形容詞、動詞相對,等等。
1、上半句對,下半句不對。這往往是因韻腳的關係。因未字要押韻,所以對仗難工。在律詩里往往先決定韻腳,然後再選擇出句和未字,務求其對仗工穩,在古風中,則聽其自然,不加修飾。最普通的例子是:五言上二字對,下三字不對;七言上四字對,下三字不對;如:
男兒在世無產業,行子出門如轉蓬,
2、上半句不對,下半句對。此類少見。
3、中間對兩頭不對。此類更少見。
4、意對詞不對。這是拙中之拙。如
五陵豪貴反顛倒,鄉里小兒狐白裘。
5、同字相對。這是最古拙的駢[pián]句,如:
昔為娼家女,今為盪子婦。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五、柏梁體
柏梁體又稱柏梁詩。它有以下特點:
1、有時雖句句入韻,然而用韻不拘於形式,即不拘於偶句。句子也不必是偶句。
2、有時突然來一個畸零句。畸零句不和別的句子成一聯。因為它前面一聯的出句不入韻,才顯得該句畸零。如果兩句以上都入韻,而不是首句或轉韻的第一句,則稱為獨立句。如:
長相思 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偉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簞食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綠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催心肝。
其中「絡偉」「微霜」為獨立句。「美人」為畸零句。
3、柏梁體必須是句句入韻、一韻到底、純七言、平韻。如杜甫的柏梁詩
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洒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 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綉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 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
4、句句入韻的雜言詩或仄韻七言古都不稱為柏梁體。雖句句入韻,但中間轉韻,仍不能稱為柏梁體。凡有兩個以上獨立句的就可認為是部分柏梁體。
推薦閱讀:
※詩詞里的揚州
※描寫長江的詩詞有哪些?
※詩詞開放性默寫試題例析
※什麼是詩詞格律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