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王之渙 唐 古詩兩首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字季陵,晉陽(今太原)人。他性格豪放,有俠士風度。曾長期漫遊西北邊地,足跡遍黃河上游各地。他的詩多寫邊塞風光,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詩在當時「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他與高適、王昌齡相唱和,曾「有旗亭畫壁」的故事千載流傳。可惜他的作品大都散失,傳世僅六首。 【作者趣事】 對答如流 王之渙,出身官宦門第,從小就聰明好學也很貪玩,趴牆上樹,尤其愛騎馬射箭,詩文寫得好,在縣裡出名,人稱小神童。
王之渙十二歲,便讀完《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公元七○○年,縣裡開科考選生員,王之渙應試,主考官是知縣大人,是個清官,很愛惜才子,見考生中有一個可愛的小頑童,便把這個頑童招到面前問道:「汝何名?」王之渙答:「姓王名之渙,字季凌。」知縣一聽面前站的這個頑童是王之渙,曾聽人說他的詩文寫得好,是縣裡出了名的奇才,本縣人稱小神童,便說:「王之渙,我出一上聯,如對得工整,我破格錄取你。」王之渙說:「請大人出上聯。」知縣思忖片刻道:「百尺竿頭未止步。」王之渙張口答道:「盛名之下更虛心。」知縣又思忖片刻:「城中四景入人家,雞鳴犬吠。」王之渙順口答來:「朝內九重有帝闕,虎踞龍盤。」王之渙對答如流,知縣大喜,便破格錄取他為生員。 86·1、《登鸛鵲樓》(4)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文注釋】(1)鸛鵲樓:在今山西省永濟縣,是當時蒲州城的西南城樓,共有三層。因為常年有鸛鵲棲息在上面,所以得名。 (2)盡:沉沒,消失。 (3)窮:盡,使達到頂點。 (4)更:再。 【詩文解釋】太陽傍著群山慢慢沉落,黃河奔騰著向大海捲起風波。要想極目把大地看得更遠,只要再攀上一層樓即可。 【詩文賞析】鸛雀樓是唐代河中(今山西永濟縣)的名勝,樓高三層,可俯瞰黃河和中條山,令人眼界開闊,氣象萬千。此詩以磅礴的氣勢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千百年來被廣為傳誦。詩人通過登樓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宏遠的抱負和博大的胸襟,也表現了宇宙的無限。後兩句出語自然,千古傳誦,被人們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徵。全詩氣勢奔放,意境開闊,語言通俗自然而且富有哲理意味。全詩沒有一字明示詩人的胸襟,但作者把深刻的哲理寓於形象之中,以景起情,因情見志,從而達到了景、情、志三者兼有的強烈的藝術效果。 86·2、《涼州詞》(31)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文注釋】(1)孤城:指玉門關。 (2)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3)羌:古代的一個民族。
【詩文解釋】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詩文賞析】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於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全詩描繪了我國古代西北邊疆雄偉壯觀而又荒涼蕭瑟的景象,對長年駐守在此的將士機遇深切的同情。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 87、王維 唐 古詩十一首 【作者簡介】 王維(70l-761),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縣),從他父親起,寄籍蒲州(今山西永濟)。唐玄宗開元九年進士。曾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王維早期寫過少量的諷刺權貴和嚮往立功邊塞的詩,有一定的積極傾向。後來歸隱田園,長期在輞川過著舒適的生活,寫了不少山水田園詩。北宋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創作有《王右丞集》。 87·1、《鹿柴》(7)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詩文注釋】(1)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軍時在山上紮營,立木為區落,叫柴。 (2)空:詩中為空寂、幽靜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陽返照的光。 (5)景,日光。 【詩文解釋】整座山裡空無一人, 隱約中卻聽到說話聲。反射的陽光穿進濃密的叢林, 又映照在青苔上面。【詩文賞析】這首詩是王維的名作之一,寫出了作者在山間別墅所觀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陽返照的黃昏景緻。前兩句寫接近傍晚的時候,空曠的山間已經看不見人的蹤影,只是從樹林深處,還隱約能聽到一些斷續的話語聲。這裡的「響」,不是喧鬧的意思,而是聲音的意思。用一個「響」字襯托,更顯出空山深林的幽靜。後兩句寫夕陽的餘輝,橫斜地透過濃密的樹林,重新照射在貼近地面的青苔上。由於林深樹密,綠蔭如蓋,白天的陽光無法穿透。一個「復」字透出只有早晚橫射的光線才能進入林中。這樣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種寂靜幽深的感覺。這首小詩,通過描寫山林景緻的「靜」,來表達詩人心境的「靜」,情景交融,意味深長。 87·2、《相思》(8)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詩文注釋】(1)紅豆:南方的一種樹,結的果實叫相思子,古人多用於表達思念之情。(2)南國:指南方。 (3)君:你。 (4)採擷:採摘。 【詩文解釋】那生長在南國的紅豆林,在這春天來時,也不知發出了幾多新枝?呵,但願你能多多地把它採摘,因為,這東西最能夠引人相思。 【詩文賞析】詩人借物抒情,句句話不離紅豆,委婉含蓄,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 87·3、《竹里館》(51)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文注釋】(1)竹里館:詩人別墅的一部分,因綠竹圍繞而得名.(2)幽篁:幽深的竹林。 (3)嘯:放聲高歌。 【詩文解釋】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邊彈著琴一邊放聲高歌。深深的山林中沒有人知道,皎潔的月亮從空中映照。 【詩文賞析】這首詩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後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並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裡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像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彷彿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緻全部融為一體了。 87·4、《送元二使安西》(65)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文注釋】(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附近。 (4)渭城: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ì):濕。 (7)客舍:旅店。 (8)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詩文解釋】早晨的細雨潤濕了渭城浮塵,旅舍淋過魚後更加潔凈,路邊的楊柳也更加青翠了。我勸您再多飲一杯離別的酒,出了陽關,就見不到老朋友了。 【詩文賞析】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送別詩,當時被譜曲傳唱,稱為「陽關三疊」。前兩句,點明了送客的時間和地點。初春的早晨,一場細雨使塵埃落定,空氣變得濕潤清涼;從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處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機盎然。詩中用「浥」字形容雨濕塵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準確生動地抓住了事物的特點;而柳色的「柳」與留戀的「留」諧音,更表達出詩人對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別之情。後兩句寫在送別的酒席上,詩人勸他多飲幾杯,因為從渭城西行出了陽關,再不會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況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陽關更遙遠的安西呢?這兩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勸酒,實際上卻是衷心地祝願著好友,在那遙遠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詩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話語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87·5、《鳥鳴澗》(85)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文注釋】(1)閑:安靜。 (2)空:空空蕩蕩。 【詩文解釋】人,清清閑閑,默默地在看著那桂花,自自在在在飄落。夜,靜悄悄的。春天的山裡,也顯得格外的空。月亮出來了,那白亮白亮的光,竟驚動了澗里的山鳥,你聽,它們正時時地啼叫在這春天的山谷之中。 【詩文賞析】這首詩全力描寫春山之靜。「靜」被詩人強烈的感受到了。為什麼呢?是由於「人閑」,也就是人靜。人靜緣於心靜,所以覺察到桂花的墜落。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景,襯托出春澗的幽靜。 87·6、《雜詩》(86)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詩文注釋】(1)來日:指從故鄉動身前來之日。 (2)綺窗:雕鏤花紋的窗。 (3)未:疑問詞。 【詩文解釋】你從故鄉來,應該知道故鄉的事情。你來的那天,鏤花窗前的寒梅花開了沒有? 【詩文賞析】詩人遇到了來自家鄉的舊友,勾起了思念的情緒。向遊人詢問家中寒梅花是否開了。自己的一片思鄉之情就這麼含蓄地表達了出來。全詩質樸平淡,卻詩味濃郁,悠揚不盡,意趣盎然。 87·7、《山居秋暝》(102)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文注釋】(1)暝:日暮,夜晚。 (2)新雨:剛下雨。 (3)晚來秋:秋日傍晚來臨。 (4)竹喧:竹林中傳出喧鬧嬉戲的聲音。 (5)浣女:水邊洗衣服的女子。 (6)春芳:春草。 (7)歇:凋零。 【詩文解釋】一場新雨過後,青山特別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泉輕輕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傳出一片細小喧鬧聲聲,原來是洗衣歸來的姑娘們;水塘里蓮花搖動,原來是有一條漁船輕盈地下水。我不在意春天景色已經過去,只想繼續留在這山居中欣賞這迷人的風光。 【詩文賞析】這是一首寫山水的名詩,於詩情畫意中寄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首聯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頷聯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流於石上,清幽明凈的自然美景。頸聯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現了浣女、漁舟。末聯寫此景美好,是潔身自好的所在。 全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實乃千古佳句。
87·8、《送別》(113)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詩文注釋】(1)罷:結束,後。 (2)扉:門扇。 (3)王孫:這裡指詩人的朋友。 【詩文解釋】我在山中為友人送行後,傍晚,關上院中的那扇柴門。今春的小草明年還會變綠,不知那時我的朋友會不會回來。 【詩文賞析】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詩人送客之後的孤寂、思念之情。突出了詩人與友人之間感情的真摯、深厚。 87·9、《山中》(176) 荊溪白石出 ,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詩文注釋】(1)荊溪:一名「滻水」,源出陝西藍田縣,水清淺,故曰「白石出」。(2)元:意為「原」,原來 、原本。 (3)空:山谷。 (4)濕:形容山嵐蒼翠欲滴,濕衣如雨。 【詩文解釋】荊溪的水變淺了,露出了白色的石頭。天氣冷了,山中紅葉也稀少了。山路上本來沒有下過雨,可是這滿山的蒼松翠柏,其濃綠的色彩似乎要滴下來,打濕行人的衣服。 【詩文賞析】王維是寫山水詩的能手,這首描寫初冬景色的小詩色彩鮮明、情調明快。
87·10、《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83)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文注釋】(1)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2)憶:想念。 (3)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4)異鄉:他鄉、外鄉。 (5)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9)茱萸(zhū yú ):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詩文解釋】獨自個飄泊在外,作他鄉之客,每遇到佳節,是加倍思親。今天哪,在這遠遠的地方,我料想兄弟們在那些登高之處,一定都插著茱萸呢,可是,卻少了我一個人!【詩文賞析】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87·11、《少年行》(217)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詩文注釋】(1)新豐:在今陝西臨潼(tóng)縣西北,是出產美酒的地方。 (2)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錢(錢是古代的一種貨幣),形容酒的名貴。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後來成為容量單位。 (2)咸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 (3)遊俠(xiá):遊歷四方的使客。 (4)馬:拴馬。 【詩文解釋】新豐的美酒,一斗就要花費十千,咸陽城裡的那些遊俠們,多半都是青春少年。相聚在一起時,意氣相投,開懷暢飲,他們騎的高頭大馬,一匹一匹,拴在那高樓垂柳旁邊。 88、王昌齡 唐 古詩三首
【作者簡介】 王昌齡:(約690~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早年貧賤,近於不惑之年,始中進士。少伯七言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尤稱神品。88·1、《出塞》(96)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文注釋】(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詩文解釋】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詩文賞析】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88·2、《從軍行(其四)》(97)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詩文注釋】(1)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 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裡選入第四首。(2)青海: 即今青海湖。 (3)長云:多雲,漫天皆雲。 (4)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5)孤城: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6)穿:磨破。 (7)金甲:戰衣,是金屬製成的盔甲。 (8)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 (9)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 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詩文解釋】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詩文賞析】充滿蓬勃高昂氣勢的戰爭題材的詩歌,要數唐朝前期的邊塞詩了。這些詩氣勢宏偉,樂觀激昂。以上兩首是這些詩中的名作,而尤以後一首為高,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前一首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顯示出戰士們誓掃樓蘭的決心,至今讀來,猶有黃沙撲面之感。後一首起筆不凡,引起人們對秦漢以來邊塞征戰年年,無數將士戰死沙場的無限沉思;因有前兩句,所以後兩句所表達的願望就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反覆尋味。88·3、《芙蓉樓送辛漸》(184)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文注釋】(1)芙蓉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 (2)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3)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裡長江上下了寒雨。 (4)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 (5)平明:清晨。 (6)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7)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8)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9)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詩文解釋】我在冷雨灑滿江天的夜晚來到吳地,天明時我送你走。你回到洛陽之後,親友如果問起我的情況,就說我的心像放在玉壺裡的冰那樣透明、純潔。 【詩文賞析】這首詩不像一般的送別詩那樣,努力抒發對友人的深深眷戀之情,而是著重講述自己的純真感情和高尚志向當時,詩人的朋友辛漸即將取道揚州,北上洛陽。正在江寧(今江蘇南京)任職的詩人,親自送行到了潤州,在西北城樓(即「芙容樓」)為他餞行,並寫下這首詩。「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連朦朧的遠山也顯得孤單,這種景象襯托出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但詩的重點卻在後兩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陽,那裡也有詩人眾多的親人和朋友。詩人深深思念洛陽的親友,並想像他們也同樣深深思念著自己。他囑託辛漸,當親友們問起來,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顯示出很高的語言技巧,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89、王翰 唐 古詩一首【詩人簡介】 王翰 約687-735後),字子羽。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雲元年進士。任過仙州別駕,後貶道州司馬。任俠使酒,恃才不羈。詩多古體,蒼涼奔放。89·1、《涼州詞》(185)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詩文注釋】(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2)卧:躺。 【詩文賞析】這是盛唐邊塞詩中的一篇名作。這首詩以豪放的風格寫了戰士飲酒作樂的情景,具有濃郁的邊塞軍營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舉起晶瑩的夜光杯,斟滿殷紅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釀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種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麗的彩筆描繪出豪華的場面,並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飲琵琶馬上催」,正要開懷暢飲,忽然,錚錚琮琮的琵琶聲從馬上傳來。琵琶是西域盛行的樂器,詩人用來渲染西域色彩。 三四句「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是在酣醉時的勸酒詞,是說,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場上有什麼呢,請不要見笑,從古至今征戰的人有幾個是活著回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