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蘇州舊撫、藩、臬、府、縣治所一覽

與國內許多古城相比,蘇州古城有許多獨特之處,譬如:明清府城多為一縣附郭,最多也不過兩縣附郭,只有蘇州府城則是罕見的三縣附郭,府衙和三個縣衙都在城內,江蘇巡撫衙門也在城內。形成奇特的三縣分治的府城。(三縣分別為吳縣、長洲縣、元和縣)

明清蘇州舊撫、藩、臬、府、縣治所一覽:

舊撫署(巡撫府):

舊址宋時稱南宮坊,清時稱撫轅前,今稱書院巷,為衛生學校地。

明永樂、宣德年間,撫署建在南宮坊鶴山書院,書院則向東南隅移建。

清順治二年(1654),明巡撫署毀,巡撫土國寶購朱明寺舊址的許宅改建為撫署(清時稱朱明寺前,今景德路中間一段、王天井巷西側一帶)。順治九年,撫署暫駐府學明倫堂,後在撫轅前的撫署舊址重建新撫台。咸豐十年(1860)又毀。同治五年重建。

宣統二年(1911),撫署改都督府,不久又稱江蘇都督府。

民國三年,蘇常道署設在舊撫署。

舊藩署(布政使):

舊址清時稱王衙前,今為十八中學地。

康熙元年(1662),購吳縣昇平橋西北、明王鏊別墅建藩署。咸豐十年(1860)毀。同治四年重建。

舊臬署(江蘇提刑按察使):

舊址在今歌薰橋、道前街市區機關辦公地一帶。

清雍正八年(1730),由吳縣東兵備道署改建。咸豐十年(1860)毀。同治六年(1867)重建。宣統二年(1910),提刑按察使改提法使,為提法使治所。

舊府署:

舊址在府前街,今道前街東面一段,曾為吳縣第一招待所址。

明太祖吳元年(1367),建新府治。

清時蘇州府治殘毀,後重修。

民國十七年,蘇州市政府署設在舊蘇州府署。民國十九年,蘇州市撤消,吳縣縣政府遷入。民國二十二年,江蘇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府前街的吳縣縣政府內。

民國二十七年,偽吳縣知事公署設在府前街的吳縣縣政府址。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後的吳縣縣政府仍在府前街址。

1949年蘇州解放時,蘇州市人民政府設在府前街的吳縣縣政府址。

舊縣署:

一、吳縣署

舊址清時稱吳縣前,今稱古吳路。

明洪武元年(1368),吳縣縣治移大太平橋西北。清順治二年(1654),吳縣縣治毀,後重修。咸豐十年(1860)又毀。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

民國元年(1912),蘇州軍政府民政長署設在舊吳縣縣署。民國十六年,吳縣縣公署設在舊吳縣縣署。

二、長洲縣署

舊址清時稱長署前,今稱長洲路,為職業大學地。

明洪武元年(1368),長洲縣治移烏鵲橋西北。清順治二年(1654),長洲縣治毀,後重修。咸豐十年(1860)又毀。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

三、元和縣署

舊址在今元和路,為市第一中學地。

清雍正二年(1724)設元和縣,六年,在十郎巷購陳宅改建元和縣署。

民國三十年,汪偽第一區清鄉督察專員公署設在元和路元和縣署址。


推薦閱讀:

《煙花三月下蘇州》
蘇州為什麼這麼火?最現代的中國和最古典的中國,隨時可以穿越!
蘇州啟園 風月無邊
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低調「食堂」,把地道的東南亞風灌進了烏鵲橋
江南造園術:有趣的典故

TAG:蘇州 | 明清 | 一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