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清西陵
清西陵
始於雍正8年,止於民國4年,前後建造經歷185年。共建有4座帝陵,3座後陵,3座妃園寢,埋葬著4個皇帝、9個皇后和76個嬪妃、皇子、公主。前圈部分駐有八旗兵丁754人,後龍部分清朝設有泰寧鎮總兵(滿缺)負責保衛陵區,統轄有鎮標左、右兩營和水東村、紫荊關、白石口、廣昌、插箭嶺、礬山、易州、房山、淶水、馬水口、沿河口等營。1994年,前清宣統帝溥儀的骨灰被遷葬在「華龍皇家陵園」之內。清西陵的崇陵和其妃園寢於1938年遭盜掘破壞,其餘保存尚好。
一、皇帝陵
① 泰陵
為清世宗雍正帝的陵墓,是清西陵的主陵,仿照清東陵的孝陵而建。雍正帝心高志大,不甘居於父祖之下,故在易縣泰寧山太平峪另闢陵區,其規模超過了孝陵。
最南端的火焰牌樓,位於泰陵南23華里的大雁橋村東的神石山上,通高6.60米,面闊三間18.66米,台明長26.35米,寬7.74米,四根石柱頂上有石雕蹲龍(通高1.10米、寬0.82米),柱身飾有雲板。兩柱間用大小石額枋連接,三間的大石額上鉚接石雕須彌座火焰頭(通高2.29米、基座高0.71米、寬1.19米、火焰高1.58米、寬1.175米)。坊心東西兩面有浮雕荷葉蓮花等紋樣。
接下來是一座五孔橋,每側有欄板37塊,寬10.94米,長87米。過橋,便開始了2.5公里長的神路,北為石牌坊三座,正面東西向一座,兩旁南北縱向各一座,五間六柱,寬31.9米,在我國明清兩代其他的帝王陵墓之前,也建有石牌坊,比如明十三陵、清東陵、瀋陽的福陵和昭陵,但都為一架,西陵卻有三架,和北面的大紅門構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的格局,這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堪稱國粹,是中華民族古代建築的瑰寶。牌坊的每座樓頂都為清代建築的最高等級--廡殿頂式,如此巨大的石牌坊只是由六十六塊巨石雕砌而成的,以寓意「六六大順」。石構件重達幾噸至十幾噸不等,正中一間牌樓坊心卻是空白無紋,漢武帝登泰山玉皇頂立「無字碑」,想是亦然。
下馬牌,位於石牌坊北。大紅門前東西各設石獸一尊,名為獬豸(音謝志),大紅門上覆黃琉璃瓦,門身開三門洞,單檐廡殿頂式,周身紅色。中門拱高6.15米,洞寬5.53米,側門拱高5.7米,洞寬5.1米。三對合扇門板重約1.5噸,用松木做成。各扇門釘為封泡銅圓帽釘,橫豎各九行,九九八十一個。中間門洞乃"神門",專供已故皇帝梓宮通過之用。東門洞謂之"君門",供後代帝後祭祀時進出;西門洞謂之"臣門",供侍衛大臣們隨同祭祀時進出。
大紅門東西隨牆角門各一座,門內具服殿與孝陵同,這是專供當朝皇帝謁陵祭祖時更衣的地方,脫下朝服,換上素服。更衣殿後還有一間坐南面北的小房,寬五米,進深三米,黃琉璃瓦硬山式房頂,由西牆開門,與更衣殿相結。房內置有包著綉龍錦套的木桶,桶底墊細沙土,上壓水銀;還有置有皮兜,裹以綉龍錦套。原來這是皇帝皇后解手方便的地方,是御用廁所。
聖德神功碑亭以北為一座七孔橋,長達105.2米,為清西陵內最大的石橋,北有望柱一對。石象生(獅、象、馬、武將、文臣)五對,是乾隆時期添設的,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石像生。往北為人工堆成的案山,山北是龍鳳門,與孝陵同。三孔石橋、砂山、三路三孔神道石橋,往北是神道碑亭,形式與聖德神功碑樓相仿,但規模縮小了將近三分之二左右。馬槽溝上建有平橋通往神廚庫院,院南有井亭,黃瓦禿頂式,四柱飛檐,亭頂露天,露天的洞口與亭內水井口垂直,井口直徑1.5米,是祭祀製作供品的水源。所謂祭祀用的整牛整羊,僅取頭、脊、尾、蹄幾個部分象徵性地擺在盤中,並非整頭整隻地抬上去。
東西朝房建在橋北泊岸上,東朝房是為祭祀準備奶茶和瓜果的地方,所以又名茶膳房。西朝房是為祭祀準備麵食點心的地方,故此又稱餑餑房,兩房內均設有鍋灶,房後各矗煙囪兩座。北有東西班房、隆恩門,門內東西配殿。正中隆恩殿內有三間暖閣,中暖閣設神龕,供奉帝、後的牌位;西暖閣內安置寶床,床上設檀香寶座,供奉皇貴紀牌位;東暖閣為佛樓,上下兩層供奉金銀佛像,地面以「金磚」鋪漫。殿外月台銅鶴銅鹿已失。殿北三座門、二柱門等均與孝陵同。
清世宗於雍正13年8月23日在圓明園逝世,享年58歲。
地宮中還葬有孝敬憲皇后烏喇那拉氏(雍正9年去世)、敦肅皇貴妃年氏(雍正3年去世)。
② 昌陵
為清仁宗嘉慶帝的陵墓,位於泰陵之西。它的神道在泰陵聖德神功碑亭南與之相接,是唯一與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橋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後一座聖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與泰陵皆同。唯隆恩殿地面獨具特色。來西陵的遊客,大多先遊覽泰陵,以為再無別的陵寢能與泰陵相比。其實不然,昌陵宏偉的建築不僅與泰陵大體一致,而且明樓、寶城、隆恩門、大碑樓等建築比泰陵還要高大。昌陵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隆思殿地面鋪設獨特。其它帝、後隆恩殿地面均為金磚(並非黃金製成,而是用料考究,燒制精細的磚。皇家御用,謂之金磚。)漫地,唯昌陵隆恩殿為紫花石鋪墁,又稱豆瓣石。每塊呈正方形,邊長62厘米,磨光燙蠟,不滑不澀。石面呈黃色,綴以天然的紫色花紋圖案,其狀如春蠶,似竹筍,象秋菊,若絨球,千姿百態。被陽光照射,五彩濱紛,猶如滿堂寶石。二是隆恩殿內東暖閣之佛樓,上下兩層,上層有木雕垂花,精湛優美,塗金閃亮;下層有木製邊飾,朱紅底色,鮮麗耀眼,歷經180餘年時光磨蝕,至今保存完好,色澤如初。三是地宮結構比其它帝陵宏大,雕刻精細。
昌陵神廚庫位於神道碑亭的左側,座東朝西獨立成院,紅色圍牆,黃瓦蓋頂。院內共有四座建築,進大門迎面是東神廚,黃琉璃瓦單檐懸山頂,面闊五間,它是此院的主體建築,過去內設巨型灶一座,長案五副,是專為祭祀時製作供品的地方,神廚前面南北兩側是神庫,皆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是專門儲存原料和存放供品的庫房。東南角是一座黃琉璃瓦蓋頂,重檐歇山式的方形建築——省牲廳。省牲廳是禮部屠戶殺牛宰羊的地方,每次祭祀的整牛整羊,均在這裡宰殺蒸煮。
昌陵省牲廳,呈正方型,邊長11.22米,台階高0.85米,後部有煙囪一座、抱廈三間,與正廳相連,為灶室燒火處。抱廈南北長10.62米,東西寬3.60米。正廳內地面中心,有一個長方形石池,南北長2.25米,東西寬1.60米,池底和池的四壁均為青白條石,池底有孔,下通水道,直通神廚庫南面的馬槽溝,以排出池內污水。靠東牆有巨型灶一座,南北長6.46米,東西寬2.53米,高0.70米,灶為正方型,上安銅鍋兩口,每口直徑1.53米,深0.80米。西南角有一口大銅水缸,缸口直徑1.70米,深1.55米,為了便於舀水,缸的下部埋進地下,並稍加偏斜。
昌陵從始建到現在已經歷了兩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但省牲廳及室內設施依然完好的保存了下來,這已成為清代皇家陵寢中唯一的珍品,它既是皇家豪繁祭祀的實物檔案,又是人們研究陵寢建築的佐證。
昌陵陵址名為太平峪,原是乾隆為自己選定的萬年吉地。後乾隆有旨渝:「嗣後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意思是父子兩代皇帝不可在同一陵區建陵。所以乾隆又在東陵另選了陵址,與祖父康熙相守,把西陵太平峪賜給了兒子嘉慶,讓其與祖父雍正為伴。
清朝埋葬皇帝皇后有條規定:皇后先於皇帝而薨,可葬於帝陵的地宮,但石門不閉,要等著皇帝。若皇帝先於皇后而崩,葬入地宮後必須關閉石門,皇后死了再另外建陵。嘉慶二年,孝淑睿皇后薨逝,因地宮尚未建成,故將皇后的棺槨安放在靜安庄。嘉慶八年昌陵建成,就將皇后的棺槨移至昌陵地宮。奉安之後,嘉慶看到辦事大臣的奏摺上有「掩閉石門,大葬禮成」八字,十分生氣,對大臣們說:「太平峪吉地是皇考賜朕的,不是賜皇后的。關閉石門不是讓朕另卜吉地嗎?朕定遵皇考旨意,決不更易。」嘉慶駕崩後,打破石門既閉不可復開的規定,奉安昌陵地宮,與孝淑睿皇后合葬。嘉慶的另一個孝和睿皇后,死於嘉慶之後,所以另給她修建了昌西陵。
清仁宗於嘉慶25年7月18日在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1歲。
地宮中還葬有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嘉慶2年去世)。
③ 慕陵
為清宣宗道光帝的陵墓,位於昌陵西15公里處的龍泉峪。該陵建造得很特殊,與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獨樹心裁之作。慕陵以精緻小巧的建築模式、清麗淡雅的建築風格、工藝卓絕的楠木雕龍成為清帝陵中最具特色的一例。楠木燙蠟後褐然的色澤,灰黃交融的牆垣,配以藍天白雲,綠樹金頂,典雅肅穆,清碧絕塵,自有一番幽遠神秘、古樸超然的氣度。
起初道光的陵寢設在清東陵,陵寢本著道光追求節儉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門、地宮瓦頂、內刻經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石像生體量也小了,道光七年完工,且葬入了孝穆皇后,殊不料一年後發現地宮滲水一尺七寸,震怒之下,全部陵寢被夷為平地。道光不顧乾隆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間的定製,改在清西陵選址重建陵寢。該陵設計上更加刻意求簡,僅有建築27座, 佔地45.6畝, 比泰陵縮小近80畝。但其實外「儉」內「奢」,其用料材質異常精美,圍牆採用磨磚對縫、干擺灌漿工藝到頂,不塗紅掛灰,改變了傳統的上身糙砌灰磚,刷紅漿,下肩干擺的做法,加之兩建一拆的經歷,道光建陵耗資超過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慕陵神道放棄與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橋,因為鴉片戰爭的失敗,道光帝「愧對祖宗」、「愧對天下百姓」,遂下令取消了歌功頌德的聖德神功碑和石像生。五孔橋之北即龍鳳門,與孝陵、泰陵、昌陵相同,但略小。龍鳳門以北建有下馬碑東西各一座,神道碑亭體量較小,石碑正面刻有宣宗謚號,背面按照道光的遺囑,刻有咸豐帝親自撰寫的記述宣宗一生事迹的碑文,這在清陵中絕無僅有,其實是兼有聖德神功碑的作用。
神道碑亭往北,是神道橋,慕陵沒有按照三路三孔的慣例,而是變成了一路拱橋,東西兩側各有一平橋。橋北東西朝房各一座,前出廊,面闊三間,但進深縮小為兩間。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隆恩門建在石質須彌座上,檯面鋪金磚,面闊五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中開大門三道,門內燎爐已無。東西配殿較小,面闊僅三間,進深兩間,前出廊,單檐歇山頂。
隆恩殿最為特殊,一改面闊五間的慣例,縮為三間,進深也三間,改重檐歇山頂為單檐歇山頂。殿四周設有迴廊,裁撤了月台和大殿周圍的欄板和雕龍頭,月台上僅設銅爐兩尊,不設鹿、鶴。月台東西兩角有石幢和嘉量各一座。大殿正面三間都開門,殿東西兩側中間開門,其餘為磚牆封閉。隆恩殿、東西配殿所有木構件全部採用珍貴的金絲楠木,造價驚人,不飾彩繪,以楠木本色為基調,其天花、群板、絛環板、雀替等處一改傳統的金蓮水草案,而是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上千條雲龍、游龍和蟠龍(僅隆恩殿內就有木雕龍714條),三殿共有木雕龍1318條,成為清代帝王陵寢中獨具風格的藝術珍品,只有承德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與之相同。道光認為,寶華峪地宮浸水是因為群龍鑽穴,龍口吐水所致,如果把龍請到天上來,龍就會在天上爭水而不往地宮吐水了。於是,他命令千百個能工巧匠,用金絲楠木雕刻成許許多多的龍,布滿天花的藻井、門窗、雀替、隔扇等處,造成多龍爭水的場面。楠木硬度極高,故迄今不用修繕。隆恩殿內北部有三座暖閣,中暖閣供奉道光帝神牌,西暖閣供奉三個皇后的神牌,東暖閣存放諭旨。
大殿後為玉帶河一條,上建青白石平橋三座,僅中路橋安有欄板。往北為一座三間四柱三樓形式的漢白玉石牌坊,取代傳統的三座門。石牌坊兩側連牆,牌坊中門正面額枋上刻有滿蒙漢三文「慕陵」,背面刻有漢文:「皇考宣宗成皇帝硃筆遺諭:敬瞻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嗚呼,其慕與慕也!子臣奕詝敬錄」,道光帝生前並未給陵寢起名,但當時卻教四歲的文宗奕詝和三歲的恭親王奕忻讀了該諭,並安放到隆恩殿東暖閣,道光帝死後,文宗重讀此諭,遂定名「慕陵」,表達了子女對父母的「終生孺慕」之情,而謚法中並無慕字。牌坊的左右二門額枋則是龍鳳圖案,一龍居中,兩鳳在側,整個牌坊面闊12.2米。
石五供與其他帝陵相同,其後為一月台,面闊45.4米,其上再建一個台基,高1.92米,前出三道台階,均十二級。不設方城、明樓和寶城。上台基後有一條御道,道路的盡頭是一個方形月台,邊長38.47米,月台上的須彌座中央即正圓形寶頂,其下為地宮,取消了地宮的琉璃瓦頂,僅用青白石條合龍券頂,上覆城磚,再上覆三合土即為寶頂。地宮刻意求簡,為五券二門:隧道券、罩門券、門洞券、梓券和金券,相當於皇后地宮的等級。文宗繼位後,曾打算添建方城、明樓和寶城,後因財力匱竭而作罷。
清宣宗於道光30年正月十四日在圓明園逝世,享年69歲。
地宮中還葬有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宣宗藩邸嫡福晉,嘉慶十三年去世,宣宗繼位追封皇后,原葬清東陵宣宗地宮,後陵寢滲水被廢,遷往慕陵)、孝慎成皇后佟佳氏(道光十三年去世)、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文宗生母,道光20年去世)。
④ 崇陵
為清德宗光緒帝的陵墓,也是我國最後一座帝王陵墓,位於泰陵東南四公里處的金龍峪。其建造完全依照清穆宗惠陵。崇陵神道放棄與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石橋,橋北200米有石望柱兩根,柱身六棱形,邊長0.57米。石望柱北有清西陵內唯一的衝天牌樓門一座。牌樓西南角有一座布瓦卷棚頂班房,是唯一保存完好的此類建築,牌樓北東西各有下馬碑一塊,東側碑北是井亭,井亭北是神廚庫院。
神廚庫院西側大路中央為神道碑亭,石碑上刻有「宣統尊親之寶」的印章。亭北是三路三孔神道石橋,橋北東西朝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出廊。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隆恩門後與定陵、惠陵皆同。隆思殿木料均為異常珍貴的銅藻、鐵藻,質地堅硬無比,用這種木料製作一把普通太師椅,重量竟高達百餘斤,所以隆思殿被譽為「銅梁鐵柱」,且梁架之間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頂,又使殿內更加美觀。隆思殿內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圖案,柱身為一條金龍盤繞向上,較其它帝陵的寶相花更加富麗堂皇。崇陵地宮也為九券四門式,但比裕陵小,雕刻也較為粗糙,四個石門上刻的是羅漢而非菩薩,地宮上方效仿慕陵,取消了琉璃瓦頂。
光緒駕崩時,陵還未建,他的梓宮(棺槨)在故宮觀德殿暫安。1909年3月,光緒的棺槨又由觀德殿遷往西陵梁格庄行宮停放,一路起落,共耗銀438400多兩。雖然北京至西陵當時已通火車,但光緒棺槨仍用人抬。前面有衛兵開道,隨後是皇帝和王公大臣,後面還有隆裕皇后、瑾貴妃等,最後是1400多輛轎車。棺槨拾至阜城門,僅十里遠,就撤掉紙錢1000斤,用銀260兩。北京至西陵行程240華里,抬杠夫每天分為60班,每班128人,輪流抬著棺槨艱苦行進。沿途支搭三宿蘆殿,耗銀29000兩,經過四天三夜,才把光緒的棺槨運到梁格庄行宮,安放於正殿之中。1913年崇陵在金龍峪建成,十一月十六日申時,光緒的棺槨才正式安放於崇陵地宮之中。
清德宗於光緒34年10月21日在瀛台涵元殿逝世,享年38歲。1938年地宮被盜,盜墓者用斧頭把光緒帝梓宮正面打開了一個直徑約三尺的圓洞,把光緒的屍體拖到棺外。將隆裕皇后梓宮從上面打開蓋,盜走了大部分隨葬品,還打碎了冊寶箱,盜走了珍貴的玉冊和寶璽,地宮內滿目瘡痍。。
地宮中還葬有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民國二年去世,因她曾下令清帝退位,被許多民國要員在悼詞中稱作「女中堯舜」)。
二、皇后陵
① 泰東陵
為雍正帝孝聖憲皇后的陵寢,位於泰陵東1.5公里的東正峪,最前段是一座六孔平橋,然後是一路三孔石橋,橋北有下馬碑,東側有井亭一座、神廚庫一座。東西朝房以北等都與孝東陵相同。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其曾祖為清太祖時期的功臣額亦都,13歲時為雍王府格格,康熙50年生乾隆帝。雍正在位時期被封為熹貴妃,乾隆繼位後,奉為皇太后,居慈寧宮。乾隆對其母尊養倍至,六十、七十、八十歲的整壽都舉行大規模慶典,乾隆43年正月22日,崩於圓明園。享年86歲。
② 昌西陵
為嘉慶帝孝淑睿皇后的陵寢,位於昌陵之西望仙山。該陵建於道光年間,仿照慕陵,追求節儉。最南端是一路三孔石橋,橋北有下馬碑,東側有井亭一座、神廚庫一座。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都與泰東陵相同,但隆恩門面闊縮小為三間,開大門三道,黃琉璃瓦歇山頂。門內東西各有琉璃燎爐一座,東西配殿縮小為三間,隆恩殿雖然為五間,但體量比其他皇后陵的都要小,且屋頂改為單檐歇山頂。月台前也沒有慣用的丹陛石雕,月台四周也無欄板、蒼龍頭。殿後設玉帶河一條,上建平橋三座,橋北為面闊牆一道,中門有門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正面額枋上為青白石匾額,上書滿蒙漢「昌西陵」字樣,中門兩側開角門,這是降低為妃園寢的做法。牆北是石五供,北為月台,上建圓形寶頂一座,無方城和明樓。寶頂後方一圈半圓形圍牆是我國除天壇外的又一處迴音壁,站在寶頂基座前的第七塊神石上,可以聽到迴音效果。
孝淑睿皇后鈕祜祿氏,嘉慶六年被立為皇后,生皇3子惇親王綿愷、皇4子瑞親王綿忻。嘉慶帝於避暑山莊去世時,皇次子智親王綿寧,陪同在身邊,但一時找不到嘉慶留下的傳位密詔(共兩份,一份在皇帝身邊,另一份在北京紫禁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當時孝淑睿皇后在北京,也沒有找到那份密詔,但她沒有自作主張讓親生兒子繼位,而是下懿旨發往承德,叫大臣們擁立智親王為帝,是為宣宗道光皇帝。宣宗「伏地叩頭,感涑不能言喻」。道光29年12月11日,孝淑睿皇后以74歲高齡駕崩,宣宗自己也是68歲的老人了,但仍然不顧有病的身體,親自為皇太后守喪,竟然在一個月後也去世了。
③ 慕東陵
為道光帝孝靜成皇后的陵寢,位於慕陵東北方的雙峰岫,原本是慕陵妃園寢。最南端是神道旁兩座下馬碑,左側有神廚庫和井亭(原來均無,後添建),神道全為磚墁,沒有皇后陵神道的中心石和兩側牙石,三座五孔平橋,都是妃園寢留下的痕迹。
東西朝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原為布瓦),布瓦東西班房各三間、隆恩門面闊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原為綠琉璃瓦,後全改為黃色)。門內燎爐兩座,東西配殿面闊三間(原無),隆恩殿面闊三間,前出月台,但無欄板、銅鼎鹿鶴。殿後為面闊牆一道,中門有門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正面額枋上為青白石匾額,上書滿蒙漢「慕東陵」字樣,中門兩側開角門。牆北是石五供,北為月台,上建圓形寶頂一座,無方城和明樓。寶頂東側並列建有寶頂一座,為庄順皇貴妃烏雅氏。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錦氏,曾生皇2子順郡王奕綱、皇3子慧郡王奕繼,均不足三歲即夭折。道光12年11月21日生皇6子恭親王奕忻,封靜貴妃。孝全成皇后去世後,靜貴妃代為撫養其子咸豐帝。咸豐繼位後,尊其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頗受恩養。但當她去世後,其子恭親王奕忻請求咸豐授予她皇后封號入葬,咸豐未置可否,僅以「哦,哦」兩聲作罷,但奕忻以軍機大臣身份的便利,讓軍機處恭辦「皇太后」封號事宜,迫使咸豐帝接受既成事實。對此咸豐極為不滿和憤怒,雖未取消皇后封號,但在喪葬禮儀上加以減殺,並且在謚號上不加道光帝的「成」字,並找借口罷免了恭親王的軍機大臣職務。咸豐去世後,恭親王聯合兩宮皇太后發動辛酉政變,除掉了咸豐八個顧命大臣,重掌軍機處,封議政王,將其母神牌升入太廟,加謚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錦氏既非道光生前所立皇后,其子也未繼位為帝,竟然得到皇后頭銜入葬並配享太廟,實為清朝絕無僅有的孤例。
庄順皇貴妃烏雅氏,生皇7子醇親王奕環、皇8子鍾郡王奕硉、皇9子孚郡王譓,封琳貴妃。同治5年去世。
孝靜成皇后寶頂北部,分散建有寶頂三排,葬15人,計貴妃3位,妃4位,嬪4位,貴人4位,分別是:
南起第一行葬5位,從東往西分別是恬嬪富察氏(道光25年卒)、和妃那拉氏(生皇長子隱郡王奕緯,道光16年卒)、常妃赫舍里氏(咸豐10年,當英法聯軍侵入時居圓明園,驚嚇而死)、祥妃鈕祜祿氏(生皇5子惇親王奕棕,咸豐11年卒)、順嬪(同治7年卒)。
往北第二行葬5位,從東往西分別是平貴人(道光3年卒)、定貴人(道光22年卒)、李貴人、彤貴妃舒穆魯氏(初為貴妃,道光後期降為貴人,同治年間升為皇祖貴妃,光緒3年卒),佳貴妃郭佳氏(初為嬪,道光年間降為貴人,同治年間升為皇祖貴妃,光緒16年卒)。
往北第三行葬5位,從東往西分別是那貴人(道光時期為答應,咸豐時升為皇考常在,同治年間升為皇祖貴人,卒年不詳)、恆嬪蔡佳氏(光緒2年卒)、珍妃赫舍里氏、成貴妃鈕祜祿氏(初為嬪,道光年間降為貴人,同治年間升為皇祖貴妃,光緒14年卒)、豫嬪尚佳氏(道光時期為答應,咸豐時升為皇考常在,同治年間升為皇祖嬪,光緒年間卒)。
三、妃園寢
① 泰陵妃園寢
是安葬雍正帝眾妃的陵寢,位於泰陵東南1公里處的楊樹溝,最南端為單孔拱橋一座,橋北東西廂房,布瓦硬山頂,面闊三間,前出廊,北為東西班房,面闊僅兩間。宮門面闊三間,綠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大門三道,門內東側綠琉璃燎爐一座,享殿五間,單檐歇山頂,前出月台,大殿中三間為門扇,東西稍間為檻窗。殿後牆一道,中門有門樓,兩側為角門,牆北是21座寶頂,計皇貴妃1位,妃3位,嬪1位,貴人5位,常在7位,格格4位,分三排:
南起第一行葬5位,從東往西分別是寧妃武氏(雍正12年卒)、齊妃李氏(生皇1、2、3子,前兩子早夭,皇3子弘時被雍正處死,乾隆2年卒)、純愨皇貴妃耿氏(生皇5子和親王弘晝,封裕妃,乾隆49年卒,享年96歲)、謙妃劉氏(生皇6子果親王弘瞻,封謙嬪,乾隆尊為皇考謙妃,乾隆32年卒)、懋嬪宋氏(雍正8年卒)。
往北第二行葬9位,從東往西分別是馬常在、那常在、海貴人、安貴人、郭貴人、李貴人、張貴人(雍正13年卒)、李常在、春常在。
往北第三行葬7位,從東往西分別是張格格、蘇格格、常常在、高常在、顧常在、伊格格、張格格。
② 昌陵妃園寢
是安葬嘉慶帝眾妃的陵寢,位於昌陵與昌西陵之間。最南端為單孔拱橋一座,享殿東西山牆各連一道卡子牆,開一門通往後寢院。殿後有一道宇牆,正中開一6米寬的豁口,這種做法與其他妃園寢不同。宇牆北分布著四排17座寶頂,計皇貴妃2人,妃5人,嬪7人,貴人3人,分別是:
南起第一行葬2位,即和裕皇貴妃劉佳氏(道光13年卒)、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生皇5子惠親王綿愉,咸豐10年卒,年74歲,是最後一個葬入昌妃園寢的人)。
往北第二行葬5位,從東往西分別是晉妃、華妃侯氏(嘉慶9年卒)、恕妃完顏氏、庄妃王氏(嘉慶16年卒)、信妃劉佳氏(道光2年卒)。
往北第三行葬8位,從東往西分別是李貴人、恩嬪烏雅氏(道光26年卒)、吉嬪、榮嬪梁氏(道光6年卒)、遜嬪沈氏(乾隆51年卒)、簡嬪關氏(乾隆45年卒)、淳嬪董氏(嘉慶24年卒)、安嬪蘇完尼瓜爾佳氏(道光17年卒)。
往北第四行葬2位,從東往西分別是玉貴人、芸貴人(嘉慶10年卒)。
③ 崇陵妃園寢
是安葬光緒帝眾妃的陵寢,位於崇陵東1公里處。最南端為單孔拱橋一座,橋北東西廂房,面闊五間,如今窗戶為拱券式,是後來改建的。宮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綠琉璃瓦歇山頂,門內東側燎爐一座。享殿五間,殿後建面闊牆一道,中門上有門樓,東西兩側開角門,北為寶頂兩座,居中的是謹妃,西側為珍妃。
謹妃他他拉氏,初為嬪,光緒20年,慈禧太后六旬大壽,晉封為妃,1924年(民國13年)10月20日去世,享年52歲,是最晚葬入清西陵的人。
珍妃,謹妃之妹,光緒26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在逃離之前,命人將珍妃墜井淹死,回京後撈出,1913年葬入園寢。
四、親王、阿哥、公主等園寢
① 端親王、懷親王園寢
在清西陵境內,有兩座王爺園寢--端親王和懷親王園寢。端親王名弘暉,雍正第一子,其母是烏拉那拉氏孝敬憲皇后。弘暉生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二十六日,死時年僅八歲。懷親王名福惠,雍正第八子,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初九日生,其母是側妃年氏敦肅皇貴妃,終年亦八歲。高宗乾隆皇帝將二個皇兄皇弟同時追封為親王。
端親王園寢坐落在崇陵附近的張各庄,懷親王園寢坐落在太平峪境內的王各庄。二位親王均於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初七安葬。端親王和懷親王珠園寢建築有:琉璃花門一座,正中享殿一座,前有大門,門外設守護班房和東西廂房各三間。圍牆周長 169.6米,高3.3米。據《易州志》載,端親王與懷親王園寢大門外還有下馬樁、平橋、營房等建築。端親王與懷親王均為火葬,即火化後將骨灰裝於瓷罐埋之,地面不建寶頂。雖然這兩座王爺園寢歷經二百六十餘年的風雨剝蝕,但從現狀來看,仍保存了昔日的風貌。
② 阿哥園寢
張各庄端親王園寢西側,有一座阿哥園寢,裡邊埋葬著雍正皇帝的第三子弘時及其兒子永坤。弘時,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二月十三日生於雍親王府。母側妃李氏,死時24歲。阿哥園寢有廂房、宮門、享殿、石橋、三座門等建築,總佔地面積4畝6分。2001年國家撥專款對其進行了修繕。阿哥園寢現已成為清陵中的孤品。
③公主園寢
嘉慶皇帝生有十女,其中慧安和碩公主和慧愍固倫公主葬在了西陵境內的張各庄公主園寢。慧安和碩公主,嘉慶皇帝的第五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生,乾隆六十年(1795年)五月殤,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三月追封。母遜嬪沈佳氏。慧愍固倫公主,嘉慶皇帝的第九女,嘉慶十六年(1811年)正月生,嘉慶二十年(1815年)五月殤,嘉慶二十年(1815年)五月追封。母恭貴妃鈕祜祿氏。據《大清會典事例》墳塋規制載:慧愍固倫公主園寢,正中享殿一座,南有大門,門外設守護班房,東西廂房各三間,圍牆周長五十二丈六尺八寸,高七尺三寸。嘉慶八年(1803年)十月,慧安和碩的棺槨葬於園寢。慧愍固倫公主棺槨則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九月安葬。清王朝滅亡後,公主園寢也跟著蕭條破敗下來。
推薦閱讀:
※清朝是外族統治了我們嗎,算不算亡國?
※清朝正黃旗甘佳氏的後代在哪些地方定居? 漢姓甘姓的先祖是否有可能為一支清末時期移民南洋的改姓滿族人?
※清朝背景的電視劇里,皇帝著便裝是所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在歷史中真實存在嗎?
※明清的漕運糧食主要是稻米么?
※和珅的失敗---重金錢而輕人性
TAG: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