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茶話 王宗岳《太極拳論》 名家闡釋
容齋 發現美好收藏精彩
王宗岳《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闡釋】
無極、太極、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十精。
①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易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唐·孔穎達:「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乙也。」兩儀,即天地,天地即陰陽。所以,說太極是「陰陽之母」。
《老子》:「有生於無」
「無極從無;太極從有」。太極是以有形有象之法,而論無形無象之拳。
《太極圖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乃陰陽之母,是陰陽動靜的樞機,陽動而陰靜。
太極拳「取象於天」,把人體比作「太極」,身體一動就分陰分陽,不限於動作方圓和勁路剛柔,而是包括了拳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現象。
動分靜合,也有廣狹之別,如:打拳為動,收拳為靜。舊稱「收勢」為「合太極」,即取「靜之則合」之義。再如:打拳雖屬「動」,但「動」中更有動分靜合,這個運動中的「靜」,與收勢後或起勢前的靜態自然是有所不同的了。
動靜也是開合,除了自身的開合,也包含運動中與對手之間產生的開合,既是進退。技擊不同於推手,通常搶奪空間不用直進直退的方式。推手中引進為合,落空為開。合時的「靜」不是指毫無動靜,而是鬆勁的一種感覺。
②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過猶不及。太極拳講究姿勢正確,動作合度,勁路適當。「隨曲就伸」也可稱之為「捨己從人」,但還要與之前的「無過不及」相呼應。非完全依從於別人。
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緩急相隨,藉以克敵制勝。對手動急則急應之;動緩則緩隨之,即老子所說:「不敢為天下先」以及清靜無為,在傳統拳術攻防實踐中之精義的體現。
孫綠堂大師曾說:「太極一點子」。一點者,太極也;粘走者,兩儀也,兩儀即陰陽、剛柔、動靜。黏為剛,走為柔,剛柔雖是二法,實為接觸的一點施出。也是攻防中剛柔之一陰一陽。
「變化萬端」是比喻個體差異的多樣性。古人說:「法有萬端,理存於一。」不管太極拳法如何在應用中千變萬化,而其動分靜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走粘相望、緩急相隨等基本原理卻是一貫的。
靜動、曲伸、走粘、緩急等對立統一的矛盾現象,又都可歸納為「陰陽」二字,陰陽又統一於「太極」。
在技擊中做到「因敵變化而變化」的高深境界。但是這一境界不是一日之功,還需要「用力之久」。其中「用力」不是指盲目使用力量,而是指學會運用力量的變化。即鬆柔入整勁、整勁化為鬆柔的力量轉換過程。
③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著熟,著法熟練。懂勁,懂得勁的規律。神明,神妙而高明。
俗話說:「熟能生巧」。學習太極拳也必須從熟練開始,一旦做到著法熟練,也就漸漸懂得了勁的變化規律。
精熟而懂勁,才能夠隨機因敵變化,如條件反射,不拘守一著一式的成法。
《孫子兵法·虛實篇》:「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戚繼光《拳經·捷要篇》:「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窺者謂之『神』。」
要達到上述神而明之的程度,必須從「守規矩」入手,而漸至「變化無方,心手兩忘」。
達到這種程度,說明這時已邁入既守規矩而又能「脫規矩」的出神入化境界了。
④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是太極拳中最重要的身法。「頂勁提起」與「鬆勁下沉」(氣沉丹田)形成了對拉拔長的掤勁,與「不偏不倚」的態勢結合,給「輕靈沉靜」的太極拳,奠定了通向「身法自然」的基礎。
楊澄甫《太極拳說十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虛胸實腹,心氣沉丹田,即平心靜氣。百會虛領,雙足踩地,領內氣輕靈上升直至百會而有上頂(至頂而止)之勢,前頜微收,暢開十二重樓,是謂「虛靈頂勁」,即「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勁力升華後「蓄於無形、發於瞬間」的「忽隱忽現」也就正是得益於此基礎的。
「左實則左虛,右重則右杳」。自身手足動轉開合、方圓變化要做到上下相隨。如右足落地為實,配以右手上起為虛;同時左手下落為實,左足提起為虛。左右手足,反之亦然。如此做到自身中正安舒,外形的手足上下相隨,動轉開合、方圓變化自如,則可有外形、內勁的忽隱忽現的變化之妙用!
⑤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對方仰攻,我就升高,使他深感高不可攀;對方俯襲,我就落低,使他頓覺深不可測。
對方進身,我就引之向後,使他感到越是向前,形勢越加深長而終不可及;對方退身,我就乘勢進逼,使他覺得越是後退,形勢越加局促而陷入困境。
上下進退,四個方向的運動,皆運用隨屈就伸的粘走方法,在運行中求近舍遠,雖不主宰對手而對手無不被我主宰,我表面上處於被動,實質運行中被動的是對方。
⑥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強調感知能力和量敵精確。要使對方難知我的動向,而我獨能對他的情況了如指掌。
《孫子兵法·謀攻篇》:「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對於勁力的掌握不僅要知己,也要知彼,能夠察覺對方的變化。「聽勁」就是感知對手的力量,可以感受出極為細微的變化。「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形容身體聽勁的靈敏度,即便放上羽毛或落上蠅蟲的細微重量都能感知得到。
通過對聽勁的掌握,逐漸將聽勁轉變為一種敏銳、精準的判斷力,即「察勢」,這樣在技擊中就會因察勢在先而胸有成竹。
對手不知道我拳勢變化的真實意圖,而我卻能時時處處知道對手拳勢勁形的動變意圖,能達到這種內感通靈的順化之功夫藝境,方能做到所向無敵。
⑦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拳技的流派很多,雖然拳架姿勢、招式特點各有不同,但大多沒有擺脫以「體格」論拳技高低的模式。大體上都不外乎強壯的打敗體弱的,手腳慢的輸給手腳快的。有力氣的打敗沒力氣的,手腳慢的輸給手腳快的。
這些僅僅是反映著人們的天賦自然的本能,而不是由於在學練拳法這一門學問上所下功夫的深淺而有所作為的!
⑧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仔細品問太極拳「四兩撥千斤」這句拳諺,顯然不是主張以強力去勝人的;看七八十歲的老年人能抵禦並戰勝眾人,只憑招法用的快如何能夠做得到呢?
此處的「快何能為?」並不是說速度快沒有用,而是太極拳特殊的運動方式以「相對速度快」彌補了「絕對速度不足」的缺憾。從而使其對「速度、力量、技巧、體力分配」做出優化,使後天的技術優勢佔到了主導地位。
⑨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立身要像天平那樣中正不偏,肢體靈活要像車輪那樣圓轉自如。「立如平準」就是對立身「中正自然」的強調,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有可能達到「活似車輪」的境界。「活似車輪」即身為軸,手為輪,快速機動的技擊方式。
攻防較技時立身中正安舒,松靜自然,形虛氣運,氣沉丹田,虛胸實腹,自身猶如一架天平,乃尾閭中正神貫頂、百會虛領頂勁所至。形用半,勁用對五,手足上下相隨,水平四象動轉,一氣九節貫串,一神虛靈不昧,內外周身一家,運轉動變猶如車輪一般。
《太極平準腰頂解》說:「頂為準頭,故曰『頂頭懸』也;兩手即左右之盤也,腰即根珠也。立如平準,有平準在身,則所謂輕重浮沉,分厘絲毫,莫不顯然可辨矣!」把人體比作天平,有天平的準頭在身,就能精確地去稱人的分量了。
⑩ 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偏沉相隨,而不予受力。對方用勁,我相應地把自己的勁偏沉於一端,不與對方的實力相頂相抗。反之,如我也以重力相抵抗,那便形成了「雙重」的局面,雙重相抵或相爭,這時勁路就發生重滯而停頓了。
偏沉為得巧,雙重是拼力。得巧則勁路通暢,兩力相隨,大力打不著小力;拼力則勁路壅塞,兩力相抵,大力必勝小力。
與人粘連,偏沉於己,柔以走化之;偏沉於彼,剛以粘逼之。攻防皆在粘走之中運作,即「人剛我柔,人柔我剛」的順隨為法。貫徹的是「一陰一陽是為拳」和「拳打一陰一陽」的法則。如果犯了「雙重」,則滯而動轉變化不靈,是為病。動作協調則手腳靈便,而反之則會顯得獃滯遲鈍。
不留意這一要點,即便是練上多年也難以掌握其精妙的勁力。大抵都是授人以柄,不能制人,反而為人所制,這就是還沒有悟透「雙重」之病的緣故。
與對手攻防較技時持「人剛我柔,人柔我剛」的法則為法,便可不犯雙重之病。順隨為法,就能做到隨屈就伸,不丟不頂、不扁不抗,才能討到粘走相生之消息,這是「聽探、順化相互為用」的真功夫,即「一陰一陽是為拳」和「拳打一陰一陽」之法則的正確運用,也是自身攻防機「體和用」之法則。知此,是謂明拳術者。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這裡的陰陽是對於「協調」的形容,舉例來說:拳路中的跳躍動作,兩腳隨「身法」騰起,著地時錯落有致。不去過多的依賴腿部力量,是借整體勁產生騰空感。能做到這一點,也就基本找到了太極拳的協調感。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修鍊拳術攻防之道要想從根本上避免雙重之病的發生,必須弄通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規律;粘就是走,走就是粘;陰離不開陽,陽也離不開陰;陰陽兩者能相反相成,相互輔助,這才算是懂得了勁的規律。
「粘、走」與「陰、陽」都是為了說明變化,不僅是局限於自身勁力的變化,也是自己與對手之間態勢的變化。只有活用了這種變化,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稱之為懂勁。
走和粘是一對矛盾,既是互寓的,又是隨時可以轉化的,所以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走為陰形走化而成,粘為陽勁剛法之勢,在搭手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接觸點上,亦都體現出內勁、外形剛柔合一而用,即陰柔之外形藉助於內勁得以柔曲走化不離陽剛內勁剛直粘逼;陽剛之內勁藉助於陰柔之外形得以剛直粘逼不離陰形柔曲走化。
這裡所說的「陰陽」,則是包括了太極拳運動中可能出現的剛柔、動靜、開合、虛實、輕沉、蓄髮、呼吸、走粘等等各種形色的矛盾現象。
只有做到自身勁形合一,在與人較技時做到「馭靜以動,動中亦靜,動靜互為其根;柔化剛法,以柔用剛,陰陽迭神其用」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方為懂勁,方可得陰陽相濟的真攻防功夫藝境,才能從根本上避免雙重之病。
只有真正懂得了勁的規律以後,才有可能做到不走彎路,再通過在實踐中反覆不斷地認識思考和揣摩研究,溫故而知新。進而逐漸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本來太極拳的技、戰術原則是「捨己從人」,許多人卻錯誤地「捨近求遠」了。這真正是俗話所說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學拳的人不可不詳細辨析啊!所以特地作了以上的論述。
「捨己從人」指隨人而動,粘則相隨,走則引化,粘連相生,與人周旋,隨機應變,伺機隨勢而定進退化發。「捨己從人」不是拋棄特點而服從別人,是一種因敵變化而變化的高深境界。
「捨近求遠」,貌似主動,或頂頂抗抗,或在不得機不得勢的情況下盲目行動,暴露勁點,結果反被對方利用借力,或者以大力制勝於你。
《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攘/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盼顧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品質容齋 品位容齋
------
本文由 容齋 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收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中國風原創內容/產品/工藝/健康/ 交流與合作
微博 @容齋茶話或訪問 m.fxzgf.com
推薦閱讀:
※古今名家筆下的馬,縱橫馳騁!
※什麼樣的書畫值得收藏?名家書畫值得收藏!
※宋元名家筆下的那些珍品全景花鳥畫,真是養眼!
※初習小楷,古代小楷哪位名家最值得學習?
※【名家風采】金水詩詞近作‖黑水龍吟詩刊第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