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常識之二:古代時間和曆法題目

1.曆法  曆法是用年、月、日等時間單位計算時間的方法。主要分為陽曆、陰曆和陰陽曆種。陽曆亦即太陽曆,其歷年為個回回年,現時國際通用的公曆(格里曆)即為太陽曆的種,亦簡稱為陽曆;陰曆亦稱月亮歷,或稱太陰曆,其歷月是個朔看月,歷年為12個朔看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伊斯蘭曆即為陰曆的種;陰陽曆的平均歷年為個回歸年,歷月為朔看月,由於12個朔看月與回歸年相差太大,所以陰陽曆中設置閏月,因此這種曆法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  2.陰陽合曆  是調和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周期的曆法。它既要求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曆法年同回歸年基本相符,是種綜合陰、陽曆優點,調合陰、陽曆矛盾的曆法,所以叫陰陽合曆。我國古代的各種曆法和今天使用的農曆,都是這種陰陽合曆。  3.《夏小正》  《夏小正》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部農事曆書,原為《大戴禮記》中的第47篇http://www.playeronline.net。  4.《太初曆》  西漢初年,沿用秦朝的《顓頊(zhuānxu專須)歷》。但《顓頊歷》有定的誤差。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曆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http://www.naturalplant.net、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太初曆》規定年等於365.2502日,月等於29.日;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正月為歲首;開始採用有利於農時的十四節氣;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調整了太陽周天與陰曆紀月不相合的矛盾。這是我國曆法上個劃時代的進步。《太初曆》還根據天象實測和多年來史官的記錄,得出百十五個月的日食周期。《太初曆》不僅是我國第部比較完整的曆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它問世以後,共行用了百八十九年。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由於民間俗信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女神保佑。乞巧,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紅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在閩省,廣東省及東南亞帶,最時興於七夕拜七姐。這的確是舊日女兒家的大節日。大部份的省都有慶祝七夕的七巧節,唯大都當作般慶典慶祝。閩,廣省則相當的重視,尤其是廣東省,大伙兒擺七湊熱鬧,十分隆重。  25.中秋節  也稱「仲秋」。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等等。中秋節這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圓潤,被人們看成是合家團圓的象徵,因此,又被人們叫做「團圓節」。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中秋節始於宋代,在中國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中國最主要的節日之。  「中秋」詞,最早見於《周禮》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至於中秋節食月餅這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  中秋節與古代的祭月風俗有關。在古代人們看來,月亮是僅次於太陽的神靈,直是人們重要的崇拜對象。《禮記·祭法》中記載:「夜明,祭月也。」根據史籍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收穫的季節,不僅要拜土地神,還要拜月神。這就是「秋祀」。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場所,頤和園也是清朝慈禧太后率領大臣、宮女祭拜月神的場所。
推薦閱讀:

小強「時間管理」分享記
男人最容易「偷腥」的時間
同一時間出生八字解讀
108個關鍵詞1——時間
杜甫在成縣的最後時間

TAG:常識 | 曆法 | 古代 | 時間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