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清朝各位皇帝對於權臣多爾袞的態度和評價

漁樵江渚,英雄尚義;秋月春風,美女多情。長按二維碼掃描關注【三國演義】,一壺濁酒,相待知音!

多爾袞在清朝皇族中絕對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另類,他奠定了清朝二百年基業的基礎,同時也算背負了兩百年的罵名,到底清朝的皇帝們對這位難以蓋棺定論的睿親王怎麼評價呢?請看此文。

有清一代諸帝,乾隆算是對多爾袞評價最高最公正的了。在他以後,嘉慶帝沒有什麼動作,道光皇帝曾在繼位初出關拜祭祖陵的時候,追念多爾袞功高,賞賜他的後人當時的睿親王禧恩三眼花翎。這是很高的榮譽,然而表面上禧恩是因為祖宗有功承惠恩澤,實際上是嘉慶帝暴卒於避暑山莊,變起倉促,又一時找不到嘉慶帝隨身帶的裝有傳位密旨的金盒子,禧恩當時是內務府總管,他見機甚快,在所有隨扈大臣中率先擁立道光,後來禧恩舉薦的秀女全嬪即後來的孝全皇后咸豐的生母極得道光的寵愛,因著這兩件大功,才得以酬庸,當然道光表面上不能以此為賞,算在老祖宗頭上倒顯得恰當。

以後的清帝一代不如一代,內憂外患,哪裡還顧得了這許多,不過在辛酉政變後商量恭親王位號的時候倒是很傷了一番腦筋,因為顯然不能用攝政王這個名號,一用就想起多爾袞的下場,實在犯忌諱,再說實際的皇權歸兩宮,也就是慈禧,這個女人也不願意小叔子代天攝政,所以用了議政王這個名號。

到了宣統登基,苟延殘喘的慈禧再不願意也只得讓小皇帝的生父當攝政王,總領政務,但又明令他要奉隆裕皇太后的懿旨,這就似乎回到了清初順治初年的格局,偏偏這個攝政王志小才疏,這個皇太后處處要學姑姑,卻平庸無知的很,到三年後清帝遜位,清朝遺老們想起這一朝以攝政始,又以攝政終,莫非天意,想起老祖宗多爾袞領兵入關,八旗子弟橫掃中原的風光不在,不禁唏噓。(宣統年間,革命黨人曾經公布了清初各位親王的奉祿,攝政王三萬兩,輔政王一萬五千兩,和碩親王一萬兩不等,清廷非常惱火,認為是大不敬。)

晚清時候的清代名人碑林傳中為睿忠親王多爾袞立的傳里,有八字考語「聰睿多智,謀略絕人」。

多爾袞即便是被平反了,後來的清帝們畢竟不是他的直系子孫,在他們的眼中,他雖然是叔祖輩,但實際上還算是臣子的身份,大肆歌功頌德就沒有必要,而多爾袞的開國定基之功當然就算在順治的頭上,他的孝陵里的神聖功德輩就一一記載了如何開一國之基業,而他的後人累進謚號直到二十二個字。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多爾袞 ( 第一部分 )
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
此女才是吳三桂決定投降多爾袞的關鍵,而不是名妓陳圓圓
多爾袞生前沒能稱帝,死後卻「謀逆」
他使得明王朝錯殺了大將,他力保多爾袞,他誓要滅亡大明

TAG:清朝 | 態度 | 皇帝 | 盤點 | 多爾袞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