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月文化:中秋賞月賞詩篇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是唐代張九齡離鄉望月,思念遠方親人及妻子而寫下的《望月懷遠》詩句。全詩如下:

三亞沙灘賞月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678-740),唐開元尚書丞相,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詩人、名相,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南朝宋文學家謝庄此前寫有《月賦》,其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後北宋蘇軾《水調歌頭》中也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承前啟後的意向,意思大抵相同。但謝庄是賦、張九齡是詩、蘇軾是詞,各極其妙。

  一輪明月從蒼茫的大海上升起,勾起來詩人兩地相思之苦,夜來枕上難眠,不覺朦朧入夢,夢中與遠方的妻子相見,此時淪落天涯的遊子,都與詩人一樣在天涯共相望。從月出東海到月落烏啼,被詩人稱為竟夕,也就是通宵。有情之人都怨恨通宵月夜的漫長,整夜難眠,總是把親人懷想,妻子的身影徹夜縈繞在詩人的夢鄉。熄滅蠟燭是為了憐愛這滿屋的月光,詩人披衣坐起,獨自閑庭信步徘徊,由於孤單寂寞而深感夜露寒涼。詩人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家鄉的妻子和親人,也只能期盼著夢裡團圓,與親人相見在夢鄉。縷縷鄉思,深深的懷遠之情,灑在詩句的字裡行間,令人心醉,令人心碎,為之蕩氣迴腸。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紅樓夢》開卷第一回中賈雨村的《詠月詩》,他在中秋夜即興吟出,描繪了可愛的中秋明月。曹公借賈雨村之口,說出黎民百姓對和諧美滿生活的讚美和嚮往。全詩如下:

明月初升

詠月詩

賈雨村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盤古開天地,人猿相揖別,自從有了人類的歷史,人類的生活中便有了月光、月影、月魂。距今約8000年,華夏的前身裴李崗、渭河流域、關中及丹江上游的大地灣,有了農業文明,出現了最原始的月文化。5000年前,黃河流域進入五帝時期,音律問世。華夏的音樂早於文字,詩歌也應早於文字。早期一定有口頭傳唱的詠月詩歌,只是因沒有文字無法記錄,未能留於後世。約公元前1300年,進入農耕文明的商代後期,創造出甲骨文字,有了商代的陰陽曆,記錄下來那時的月圓月缺,成就了有文字記載的商代月文化。

  漢字的問世,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插上了翅膀,也為中國月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應當歌頌漢字。筆者寫了一首新詩《漢字》:

  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伴著原始人類/從遠古人群擴展/從漁獵到農業/從農業到農耕/大河岸邊開始刻劃/留下了不解的符號/圖形的問世/綻露出遠古雛形/華夏給她個稱呼/叫做文字/她高興地勇往直前/在甲骨上留下了痕迹/捕捉了古今的日光月影/倉頡將他千變萬化/先秦將她形狀統一/南北朝給了她抑揚頓挫/隋代給了她平仄入聲/唐代用詩把她串起/宋代把她填入詞譜/元代將她付給琴曲/千古風雨/多少個古文明斷代/唯有她仍在發展延續/新時代她肋生雙翼/立功在明月的故鄉/奉獻在世界各地

  大約在公元前1100―前600年之間,大河流域的民間創作出來很多詩歌,經當時文人之手,收集了3000首,後經孔子對已有的《詩經》整理編纂,只保留了305首,形成了傳於後世的《詩經》,這是甲骨文之後華夏歷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之前的詩歌卻被封閉在無知的空間。

  《詩經》採集的地理範圍南到漢水流域,北到山西省北部,西到陝西省,東到山東省,多集中於河南。十五《國風》中,邶、鄘、衛、王、鄭、檜、陳分別是河南省北部、西部、中部及東南部地區,其中邶、鄘都歸了衛;周南是自洛陽向南抵湖北漢江一帶;召南是陝西省南部、河南省西部到湖北省西北部地區;秦、豳是陝西省中部及西北部地區;魏、唐是山西省南部及中部地區;齊、曹是山東省東北部及西部地區。《雅》《頌》詩歌也出自黃河流域。所以,《詩經》是黃河流域文化的代表。《詩經》中涉及到「月」字的詩共有26篇。有一篇《國風·陳風·月出》,全詩如下:

國風·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這是一首月下想念一位美麗姑娘的詩歌,產生於河南淮陽一帶。皎潔的月光之下,詩人思念起他的心上人,大有千里共嬋娟的迷離意境,也許詩人的心上人近在咫尺,但朦朧的月光下,又似乎離得很遠,可謂美人如花隔雲端,活現出一個月光之下的美人兒,如夢,似幻。筆者試著將大意翻譯成一首古體七言詩歌,全詩如下:

月下牽手

詩經月出大意譯文

秋雨

一輪明月躍東方,光照身姿倩女裳。窈窕如花嫻雅影,神魂顛倒自愁腸。

月光皎潔起東方,如水銀輝嫵媚妝。縷縷芬芳香氣繞,悠悠悲苦自情傷。

東升明月照蒼茫,嬌美婀娜夜未央。多少相思無盡意,盼難牽手夢凄涼。

  詩經時代,黃河流域文化發展的時候,長江流域同樣也在孕育著楚文化。楚文化的代表是《楚辭》,《楚辭》文辭華美多采,具有豐富的感情,多奇思異想和神話色彩,《楚辭》中的月文化有27處之多。

  屈原《天問》中有:「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月亮有什麼功德,竟能死後又復活?它貪圖什麼好處,腹中竟藏有蟾蜍?自此人們把月亮又稱為夜光、顧菟、玉蟾。後世詩人也給月亮起了別名,譬如:玉兔、素娥、冰輪、桂魄、嬋娟等。

  屈原《天問》中還有:「安得夫良藥,不能固臧?」意思是說:羿從何處得來不死葯,為什麼不把它牢牢收藏?此句隱含著後世演繹的嫦娥奔月故事。但嫦娥奔月的故事形成於漢代,西漢《淮南子·覽冥訓》載:「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蒙以命相逼,娥迫以服藥奔月。」意思是說,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不死葯,后羿的一個黑心徒弟逢蒙以命相逼,趁后羿不在去偷葯,嫦娥被迫服了不死葯,之後奔月。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多種說法,嫦娥是一個神話人物,東漢高誘註解《淮南子》時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本是姮娥,有學者認為稱為羿的有多個,處於不同時期,嫦娥是月亮女神嫦羲的後裔,從而難以判斷嫦娥是何時人物。李商隱有《嫦娥》詩:

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嫦娥很想回歸地球故鄉,她告訴丈夫:「中秋月圓之時,你用麵粉作成圓月形狀,放在屋子西北方向,然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歸故鄉了。」丈夫按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嫦娥真的飛回地球,夫妻重圓。這不是虛話,新時代的今天,中國航天探月工程「嫦娥奔月」,真的接回了中國的「嫦娥」。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就由此形成。表現這一情節的嫦娥圖,當是世人渴望美好團圓,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寫照。

  漢代文學繼承了《詩經》《楚辭》和先秦散文的傳統,是文學從自發到自覺的過渡期,開拓了辭賦、史傳、樂府詩等新的文學領域。漢賦名家有枚乘、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王褒、劉向、傅毅、崔駰、馬融、蔡邕等,他們創作了大量辭賦作品。僅《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漢賦就達900餘篇,作者60餘人。漢樂府詩在漢代文學中也佔有一席之地,《漢書·藝文志》收詩歌共28家,314篇,收集地區遍及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但以黃河流域所作詩歌為主。兩漢時期中國文學的中心位於黃河流域,而以長安—洛陽為核心地區。無論是漢賦還是漢樂府,其中都有豐富的月文化。

  南朝齊永明年間,漢字的四聲問世,與詩歌中的聲、韻、調得到很好地配合,詩人自覺地運用聲律來寫詩,這是詩歌史上的空前創舉。詩歌音律與對偶的形式互相結合,就形成了永明體的新體詩,成為我國格律詩產生的開端。南朝創作了宮體詩,宮體詩繼續永明體的藝術探索而更趨格律化,為唐代詩人提供了足資借鑒的藝術經驗。如果沒有四聲的發明,沒有永明體和宮體詩出現,沒有隋代對聲韻的統一,唐代的詩歌恐怕也就不會那樣輝煌。

  南朝是中國詩史上詩運轉關的重要時期,月文化在這一時期進一步得到創新發展。南朝詩人與魏晉詩人不同,南朝詩人更崇尚聲色,追求藝術形式的完善與華美,追求創新。謝靈運所開創的山水詩,把自然界的美景引進詩中,山水詩的出現,不僅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也為中國詩歌增加了一種題材,而且開啟了南朝一代新的詩歌風貌。鮑照的樂府詩,寫出了廣大寒士的心聲,他在詩歌藝術上的探索與創新也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摘抄幾首南北朝時期與月有關的詩:

哈爾濱夜空中的一輪明月

歲暮

謝靈運

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

高原月夜

代朗月行

鮑照

朗月出東山,照我綺窗前。

窗中多佳人,被服妖且妍。

靚妝坐帳里,當戶弄清弦。

鬢奪衛女迅,體絕飛燕先。

為君歌一曲,當作朗月篇。

酒至顏自解,聲和心亦宣。

千金何足重,所存意氣間。

靜謐的鄉村

《月賦》歌曰

謝庄

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月既沒兮露欲晞,歲方晏兮無與歸;

佳期可以還,微露沾人衣!

盧溝曉月

擬明月何皎皎

陸機

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

踟躕感節物,我行永已久。

遊宦會無成,離思難常守。

  中國文字語言歷史上經歷過兩次大的進步,一是秦朝小篆統一了文字的形體,二是隋代《切韻》統一了書面聲韻。公元601年,隋代《切韻》五卷問世,為中國音韻學奠定了基礎,為唐代詩的全盛期到來作出了突出貢獻。整個唐代,產生出詩魔白居易,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豪劉禹錫,詩佛王維。唐朝是詩的時代,全唐詩庫共收錄唐代詩人2529人,詩作42863首。

  唐代上自帝王下到平民,人們對月亮普遍有一種崇拜、喜愛之情,月亮始終是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星體。帝王舉行月亮祭祀,民間廣泛流傳著月亮神話,文人學士們則大興賞月玩月之風,詠月詩比比皆是,不勝枚舉。這些文化因子逐漸積澱,逐漸形成了真正意義的中國月文化。

  月亮是李白的詩魂,李白的月亮詩將中國月文化推向成熟的巔峰。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很多,比如松柏代表長青,綠竹代表君子風範,梅花表現傲骨,蘭花代表高雅,荷花代表廉潔,楊柳寄寓離情等等。而月亮這一獨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詩中使所要表達的各種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審美的愉悅,將抽象的主觀情思寄託於具體的客觀物象,使情思得到鮮明生動的表達。李白的月亮詩把他對自我生命內核的探求,對自我生存的體認,袒露在他的詩中,這些不僅給盛唐的詩壇划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給後人留下了無人能匹敵的精神財富。

  古今文人騷客寫月、頌月的詩文可謂浩若星漢。若論成就,當首推唐代的詩仙李白了。李白觀月之細,舉世無雙,他那支神采飛揚的詩筆,變化莫測,千姿百態。李白有著獨特的月亮情結,在他的筆下,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明月,有「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的孤月,有「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的秋月,有「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的海月,有「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的江月,有「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湖邊月,有「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的溪邊月等等。在李白留給後人的1000餘首詩歌中,直接或間接寫月的竟有320多首。月亮給了這位詩仙智慧、靈感和創作源泉,其筆下之月,各具情態,令人遐思不已。摘抄幾首李白的詩: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夜深沉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溫馨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唐代張若虛有一首《春江花月夜》,全詩如下:

秦淮夜月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以寫月作起,以寫月落作結,把從天上到地下這樣寥廓的空間,從明月、江流、青楓、白雲到水紋、落花、海霧等等眾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婦種種細膩的感情,通過環環緊扣、連綿不斷的結構方式組織起來。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轉情換意,前後呼應,若斷若續,使詩歌既完美嚴密,又有反覆詠嘆的藝術效果。詩歌每四句一換韻,平仄相間,韻律婉轉悠揚。為了與纏綿的感情相適應,語言採用了一些頂針連環句式,一唱三嘆,情味無窮。對偶句的使用,平仄的變換,使詩歌語言既抑揚頓挫,又清新流暢。

  五代十國是唐末潘鎮割據的繼續,那個時期北方文化幾乎停止或者倒退,文化中心移往江南,後蜀後主孟昶、南唐後主李煜是那個時期的代表,孟昶還首創了中國的春聯。經過相互爭奪的五代十國,趙匡胤在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歷史推進到了宋朝。經過征戰,孟昶和李煜都被押解到了開封。孟昶有一位費貴妃花蕊夫人,她與卓文君、薛濤和黃娥黃夫人是蜀中四大才女。趙匡胤見花蕊夫人美色,便把孟昶毒死,將花蕊夫人佔為己有。李煜比孟昶幸運,趙匡胤沒有那麼快對他下毒手,給他留下了寫亡國詩詞的時間。李煜的《虞美人》就有月文化,全詩如下:

神山朗月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北宋殺害了孟昶和李煜,歷史也給北宋開了玩笑,靖康被擄成為中華歷史上的奇恥大辱。筆者試著寫了一首自度曲:

北海公園月夜

自度曲

秋雨

  假借兵發黎陽,卻又退回陳橋。兵變風雲起,建了新宋朝。誰知南國昨春秋月夢,竟然夜來江山頭顱掉。什麼花好月圓,盡貪歡,哪知道無情風雨,感嘆一江春水花凋謝,還問君幾多愁苦短!李煜淚,孟昶慘,花蕊夫人蜀道哭,命死身亡愛妃隨了他人願。

  只道創業征伐,忘了艱難繼業。春夢驚醒後,淫聲笑未絕,徽欽二帝好悲切,風卷飛雪遮寒月。正思燈紅酒綠醉,哪知北宋朝已滅。心悲傷,鳳閣龍樓西風烈。痛斷腸,玉樹瓊枝飄落葉。悔春去已晚,恨流水不再,羞昨日所為,哭杏花情結。亂烘烘北宋殘陽雲和月,偏安一隅悲天闕。知多少,封建王朝到頭來都是淚和血。

  北宋科舉制度使北宋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文學藝術方面名人輩出,出現了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蘇軾、歐陽修等人,宋詞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與唐詩並稱為我國古典文學的藝術瑰寶,北宋繪畫出現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佳作。

  南宋的詩歌成就很高,南宋前期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遊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又稱南宋四大家,他們能擺脫江西詩派的牢籠,寫出思想、藝術各有特色的作品,影響很大,代表了宋代詩歌第二個最繁榮的時期。出身北方的辛棄疾詞雖然多抗金復國之言,傳回北方後,反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南宋散文成就較低,遠不及北宋。

  宋代出現了許多詠月名篇,其中就有一首蘇軾的《水調歌頭》,全詩如下: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籍貫雖是四川眉州,但蘇軾一家與河南有著不解的情結。蘇軾被遠貶廣東惠州,再貶海南儋州,徽宗即位時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葬於汝州郟城縣(河南郟縣)。蘇軾的弟弟蘇轍出知臨近郟縣的河南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徙永州、岳州,歷經坎坷,後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臨近郟縣的許州(河南許昌),自號潁濱遺老。穎濱也就是潁河之濱,潁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許昌當年屬於潁河流域。蘇軾謫惠州、儋州時,他的第三子蘇過皆隨他一同受難,元符三年,蘇過隨蘇軾北歸,蘇軾去世後,蘇過依叔父蘇轍居潁昌(河南許昌)。蘇過在許昌營湖陰地數畝,並命名為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蘇過監太原稅;五年,知郾城(河南漯河);宣和五年,通判定州。蘇過死後葬於河南郟縣。今天的河南郟縣仍有三蘇墳,碑文上的「三蘇」指的是蘇洵、蘇軾、蘇轍,不知蘇洵如何被葬於郟縣,也不知蘇過的墳墓何處,筆者一直認為三蘇墳應該是蘇軾、蘇轍、蘇過。

  《水調歌頭》詞中蘇軾注丙辰中秋,也就是公元1076年的中秋,時年蘇軾41歲,蘇轍37歲。公元1076年,蘇軾再次由河中府(山西運城)改往別處任職,蘇轍也被罷齊州任還京(開封),暫居范鎮待命。二月弟弟蘇轍自京往迎兄長蘇軾,相會於澶、濮(淇河衛地)之間。二人游過淇奧到達陳橋驛(河南延津陳橋鎮),因黃河改道如今該鎮移至黃河北岸,是年陳橋驛位於黃河南岸。途中蘇軾得知自己被改任徐州,不準進京,弟兄二人居於京城郊外范鎮東園。四月蘇轍送蘇軾赴徐州,蘇軾留弟百餘日,八月十六蘇轍就要離開徐州,赴南京任簽判。中秋之夜,蘇軾與弟弟設宴話別,宴席之上,蘇軾為弟弟作《水調歌頭》,前面小序里的「子由」是蘇轍的字。

  蘇軾運用形象描繪的藝術手法,先托出一輪明月,月下舉杯,知音千里,孤高曠遠,醉意中欲問天宮之事,把自己鬱悶失意、遺世獨立的情緒與凄美的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借月的陰晴圓缺,襯託人間的悲歡離合,把既是弟兄更是知己的濃濃情誼表現的淋漓盡致,充滿了人生哲理。最後以美好的祝願結語,願長在人間,雖天涯遠隔相距千里,也要共賞美好的月光。全詩借自然契合社會,聯繫人生,看似寫月,實寫別情,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千古絕唱,令後世感嘆!

  蘇轍也有一首《水調歌頭》,摘抄如下:

三潭印月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蘇轍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正所謂兄唱弟隨,在蘇軾寫了《水調歌頭》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77年的神宗熙寧十年,蘇轍也寫了這首《水調歌頭》來回贈哥哥。蘇轍一生視蘇軾即為兄長,又是老師,還是朋友,也是知己。蘇軾視蘇轍既是弟弟,也是至友。弟兄二人志同道合,都有坎坷的人生經歷,同喜同悲,命運相牽。

  東武:西漢初年置縣,始稱東武,隋代改稱諸城,宋、金、元屬密州,明、清稱諸城,建國後設諸城縣,1987年撤縣建山東省濰坊諸城市。而這裡的東武似乎指徐州,可能因徐州市西北部有九里山,楚漢在那裡鏖兵,留有項羽兵敗的白雲洞,處於汴京東邊之故。

  彭城:徐州。

  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蘇轍迎接哥哥,弟兄二人游於新鄉以北的太行山東麓。弟兄二人所遊走的路線,是當年《西廂記》里崔鶯鶯與母親隨靈柩自河中府(山西運城)回河北所走的路線,崔鶯鶯墓就葬在淇河岸邊,澶、濮之間就是清河之地,今天屬於衛河流域。後來不讓進入汴京城內,只好暫居范鎮東園。

  涼州,古地名,即甘肅省西北部的武威,地處河西走廊東端,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鴻雁:說的是鴻雁傳書。

  素娥無賴:素娥就是月亮。萬里無雲,月色皎潔。

  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三國時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學家。王粲有一次與幾個夥伴到郊外玩耍,走到半路上,發現路旁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滿了密密麻麻的碑文。王粲見碑文寫得不錯,就大聲讀了一遍。夥伴們問他讀了一遍能否記下來,王粲就試著背誦,結果一字不差,令夥伴們吃驚。王粲寫有名篇《登樓賦》。去年在東武的這個夜晚,明月承受不了憂愁,只怕同王粲一樣,因為壯志難酬而登樓懷憂。

  再摘抄幾首宋代的月文化詩詞:

月亮對大地的依戀

中秋見月和子由

蘇軾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盡銀闕涌,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前山,浪颭風回豈復堅。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捲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惟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西江月

蘇軾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相思明月樓

滿江紅·中秋寄遠

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髮。

  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明月出天山

浣溪沙

李清照

綉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燈月交輝

偶成

李清照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

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

荷塘月夜

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文天祥

  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輪嗣布。

  銀河星空,中秋一輪明月,如畫如詩,牽動人們的情思,勾起人們的遐想,觸景而生情,人們因喜而歌,因悲而怨,將物境、情境、心境三境合一,喜怒哀樂盡在其中。中國人特別是詩人對月亮情有獨鍾,歷經千古歲月,歷代詩詞中對高懸蒼穹的月亮反覆吟詠,代代傳承發揚,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留下了難以計數的詩篇,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月文化。

  中國文化猶如浩繁的星空,存在著數不清的星系和大星雲團,每個星系之中又有許多恆星、行星、衛星。月文化、龍文化、梅文化、竹文化、荷文化、蘭文華,以及氣象文化,許許多多數不清的分支文化,都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

  古往今來中秋賞月,對月亮的崇拜、歌頌、傾訴,已成為中國特有的月亮情結,割捨不斷,綿延不絕,衍生出悠遠而又燦爛的月文化。月文化植根於中華大地,溝通著遠古和現代,承載著中華文明。月文化以歷史人文為背景,以豐富美化生活為要旨,以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視野,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物質和精神享受。最後,筆者寫幾句《月文化》:

草原上的藍月亮

月文化

秋雨

蒼穹朔望古今思,華夏中鞦韆萬詩。

天地鴻蒙玉兔影,開初甲骨夜光輝。

詩經詠唱月文化,吳楚辭歌桂樹姿。

唐宋嬋娟人共賞,琴聲元曲醉魂痴。

明清河漢潔如水,今日河星新雅詞。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月文化,不再贅述。

凹晶溪館聯詩圖(網圖)

月是中秋圓,情是親人親。年年歲歲月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從2008年開始,國家規定中秋節休假三天(包括雙休)。傳統的中秋節,是一年當中除春節、清明節、端陽節而外的第四大節日。所以,中秋節既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又是一個思念親人令人悲涼的時刻。從古至今中秋節有兩項活動:一是獻月,二是賞月。

獻月者,依據時代不同、地方習俗不同,所以內容各不相同。過去,農家有祭月和拜月活動。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月兒要圓、要明亮得多。待玉兔東升,冰輪半掛時,一般都要在月亮能照射到的地方,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梨,葡萄等供品,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香燭點燃,全家人依次拜月。當三柱香燃盡後,便由家主切開團圓月餅,合著瓜果分而食之。月餅的種類過去全部為自製,明清以後,京城裡開始出現了一種以果醬、芝麻、桂花和冰糖、棗糕做餡的月餅上市買賣。但多數人家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身食用和饋贈親朋好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現在雖然很少有人再祭獻月亮,但月餅的種類之繁多、包裝之精美、品質之高雅,已經是到了曠古未有、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兩天,我看見小區內一天到晚有人懷抱大盒小盒的月餅回家,估計都是單位上發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秋節也為商家製造了賺錢的商機。

賞月者,以曹雪芹的《紅樓夢》為例。也有興高采烈地飲酒宴席,吟詩讚嘆的賈雨村輩。雨村思及平生抱負苦未逢時,搔首對天長嘆:「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時值甄士隱走來聽見,笑道:「雨村兄真抱負不淺也!」雨村忙笑道:「豈敢。不過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誕至此。」因問「老先生何興至此?」士隱笑道:「今夜中秋,俗謂團圓之節,······」 二人歸坐,先是款斟慢飲,漸次談至興濃,不覺飛觥限斝起來。當時街坊上家家簫管,戶戶弦歌,當頭一輪明月飛彩凝輝,二人愈添豪興,酒到杯乾。雨村此時已有七八分酒意,狂興不禁,乃對月寓懷,口號一絕云: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

也有悲涼凄惶的如「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館聯詩悲寂寞」的林黛玉、史湘雲、妙玉幾個人。《紅樓夢》書中描寫這年江南甄家被查抄後的八月十五夜,賈母照例帶人在「大觀園」吃酒聽笛賞月。林黛玉和史湘雲因嫌大廳里人多嘈雜,便到一個叫「凹晶溪館」的清凈去處遊玩。趁著這裡的管事婆子熄了燈睡覺後,她們在卷棚底下看見池子里的水中月影在清波中微微晃動,思及她們自己雖然終日里生活在富貴之鄉,然父母不在,旅居客寄的身世,不免有點傷感之意。「二人遂在兩個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見天上一輪皓月,池中一輪水月,上下爭輝,如置身於晶宮鮫室(指古代水裡神仙的居室——筆者注)之內。······」隨即限詠起五言排律的詩句來,不覺聯句達十三排之多。現摘其幾段,窺一斑而知全貌。「黛玉道:『我先起一句現成的俗語罷。』因念道:

『三五中秋夕,』

湘雲想了一想道:

『清游擬上元。撒天箕斗燦,』

林黛玉笑道:

『匝地管弦繁。幾處狂飛盞,』

······

只聽那黑影里嘎然一聲,卻飛起一個白鶴來,直向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來是它。猛然想不到,反嚇了一跳。』湘雲笑道:『這個鶴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聯道:

『窗燈焰已昏。寒塘渡鶴影,』

林黛玉聽了,又叫好,又跺足說:『了不得!這鶴真的是助她的了!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對什麼才好?『影』字只有一個『魂』字可對。況且『寒塘渡鶴』,何等自然,何等現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鮮,我竟要擱筆了。』湘雲笑道:『大家細想就有了。不然,就放著明日再聯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她。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撈嘴,我也有了。你聽聽。』因對道:

『冷月葬花魂。』

湘雲拍手贊道:『果然好極,非此不能對。好個『葬花魂』。』因又嘆道:『詩固新奇,只是太頹喪了些。你現病著,不該作此過於凄清奇譎之語。』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壓倒你。下句竟還未得,只為用功在這一句了。』一語未了,只見欄外石山後轉出一個人來,笑道:『好詩,好詩。果然太悲涼了,不必再往下聯。若底下只這樣去,反不顯這兩句了,倒覺得堆砌牽強。』二人不防,倒嚇了一跳,細看時不是別人,卻是妙玉。二人皆詫異,因問:『你如何到了這裡?』妙玉笑道:『我聽見你們大家賞月,······順腳走到這裡』······」邀二人到櫳翠庵取暖吃茶後,她自己也提筆作聯句三十五句,現照錄如下:

「香篆銷金鼎,脂冰膩玉盆。

簫增嫠婦泣,和倩侍兒溫。

空帳懸文鳳,閑屏掩彩鴛。

露濃苔更滑,霜打竹難捫。

猶步縈紆沼,還登寂歷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贔屓朝光透,罘罳曉露屯。

振林千樹鳥,啼谷一聲猿。

岐熟焉忘逕,泉知不問源。

有興悲何繼,無愁意豈煩;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誰言。

徹旦休雲倦,烹茶更細論。」

後書:「右中秋夜大觀園即景聯句三十五韻。」

黛玉湘雲二人節讚賞不已,說:「可見我們天天是舍近而求遠。現有詩仙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妙玉笑道:「明日再潤色。此時想快天明了,到底要歇息歇息才是。」林史二人聽說,便起身告辭,帶領丫鬟出來。妙玉送至門外,看她們去遠,方掩門進來,不在話下。

林黛玉、史湘雲、妙玉都是紅樓夢中的才女。她們身世凄切,心境悲涼,所以作出來的詩句,無處不帶有一種凄美之情。然而,她們的詩句卻無可挑剔。


推薦閱讀:

詩詞風景之美,惟我中華才有(組圖)
九分褲,中華土潮之源
中華道藏 06_1---2
中華母親節:寸草心報三春暉
【轉載】中華大玄空(下篇)

TAG:文化 | 中華 | 中秋賞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