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和孩子好好說話了嗎?

些天幾個好朋友帶著孩子一起聚餐,其中一個還帶來了年僅兩歲的小兒子。在三個多小時的聚會中,小弟弟全程無哭鬧,令我們這些過來人羨慕不已。一開始大家都以為這孩子天生乖巧,後來才發現完全不是這樣。

在媽媽的幫助下,小寶很快吃完了飯,便被哥哥帶下餐桌。在哥哥的帶領和看護下,與一群比他大十歲左右的哥哥姐姐們一起玩耍。

小寶在旁邊和大孩子一起玩著,媽媽則從容淡定地和我們吃飯聊天,偶爾回頭看一下孩子。

對比起平常看到的,媽媽只顧孩子而自己吃不上飯的情形,這個媽媽和二寶的相處模式令我們驚訝。後來發生的一個很小的細節令我記憶深刻,也瞬間明白了這位媽媽的篤定源自何處。

哥哥和同學在你來我往地拍打氣球,小弟弟在大孩子中間左右跑跳試圖撿漏。只見一個球剛好飛過弟弟頭頂,小傢伙舉起雙手試圖去抓,沒能夠著,卻因為重心失衡一下子摔倒在地,整個身子朝前趴在地上。

大孩子們顯然有些不安,手足無措地站在周圍。只見哥哥舉著氣球,開心地對弟弟說:「豆豆,準備好了嗎,我們又要開始了哦!」

聽到哥哥的話,弟弟雙手一撐,輕輕一跳,站起來繼續和哥哥們一起玩。從摔跤到自己爬起來的整個過程中,他的眼睛不曾看過媽媽一眼。

我同時注意到,媽媽也發現小兒子摔倒了。但是她只是安靜地回頭看了下,沒有絲毫慌亂,也沒有任何干預。

哥哥有效地鼓勵弟弟跌倒後自己爬起來,以及弟弟身上反映出的獨立和樂觀,這些都體現出媽媽對於哥倆的教育態度,和言傳身教。高情商的兄弟背後,是一個高情商大智慧的媽媽。

同樣是二寶家庭,有一次在一個親戚家中做客時,我所看到的情形卻截然不同。

親戚家的大兒子6歲,小的不到2歲。飯後我們在聊天,哥倆在地墊上玩。突然,哥哥一把搶過弟弟手中的小汽車,弟弟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得哭了起來。

孩子爸爸立馬走過去,抱起弟弟,並大聲呵斥大兒子:「你怎麼回事兒,好端端地幹嘛搶弟弟玩具?馬上還給他!」

沒想到大兒子被爸爸這麼一吼,用更大的聲音爭辯道:「那本來就是我的汽車!」

「你到底還不還?」「不還!」小傢伙不甘示弱,把小汽車扔到地上,迅速沖回自己的房間。

也許是因為有客人在家不便發作,孩子爸爸撿起汽車,抱起小兒子安慰到:「哥哥不好,我們不理他!」回頭對我說,老大從小就爭強好勝,個性倔強,真不知道怎麼管。

我輕輕推門來到老大的房間,看到小傢伙正撅著嘴,氣鼓鼓地坐在床上。我問他:「浩浩,你是不是看弟弟玩汽車玩得高興,自己也想玩汽車了呀?」

他點了點頭,滿眼淚水:「那本來就是我的汽車。」

「那你覺得弟弟是不是也喜歡玩你的汽車呢?」

他又點了點頭。

「那怎麼辦呢,你和弟弟都想玩呢?你覺得這會兒弟弟願不願意和你一起玩呢?」

他看了我一眼,說:「我不知道。」

「嗯,咱們想想看。弟弟剛才因為你搶小汽車哭了,咱們去和他說聲對不起,說不定弟弟就願意和你一起玩了,好不好?」浩浩點了點頭。

我牽著浩浩的手,走到還在啜泣的弟弟身邊。在我的示意下,浩浩對弟弟說了聲對不起,然後扭頭看向我。我對弟弟說:「小毛毛,哥哥和你說對不起了,哥哥是不是很棒,是不是毛毛的好哥哥呀?」毛毛看著我,止住了哭聲。

「那毛毛想不想要哥哥和你一起玩小汽車呀?」

只見小傢伙點點頭,掙脫了爸爸的擁抱,把手中的小汽車遞給了哥哥。倆人「一笑泯恩仇」,很快便開心地玩到一起去了。

在有弟弟之前,家裡的玩具都是浩浩一個人玩,因此在他的認知里,所有玩具都是「他的」。有了弟弟以後,需要讓浩浩意識到,玩具是「家裡的」,引導他學會和弟弟分享。

爸爸嘴裡的「搶」和「不好」,不但沒有共情考慮大兒子的感受,而且給了弟弟暗示,哥哥搶我東西就是不好,爸爸會幫我。

如此這般,哥倆斗得雞飛狗跳的場景每天必定上演數場,父母也因此而精疲力盡。

每個父母都希望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實現有效溝通就是高情商的一項重要能力。生活中,不同的溝通方式對與孩子教育影響至深。

「粒粒皆辛苦,農民伯伯種糧食多辛苦啊?不能浪費,趕快撿起來。」這是嚴肅刻板型的教育方式,試問,低齡小寶貝能真正理解艱辛和浪費這樣的字眼嗎?

「哎呀,這麼多米粒寶寶被你拋棄了,得多傷心啊?他們可都想一起去填飽你的小肚子呢,下次咱們小心點好嗎?」這是共情的教育方式,心裡有愛的孩子,將好好吃飯視作對小米粒負責,自然也會在行動上更加認真對待。

在家庭中,爸爸和媽媽之間的交流方式是否真誠和有效,對孩子的溝通技能乃至將來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父母是否能夠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做到溫和而堅定,同樣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重要影響。

前幾天陪二姐的女兒去大學報道。臨近中午,因為不熟悉環境,我們選擇在食堂就餐。我要了一份皮蛋粥,外甥女興緻盎然地為自己點了一份臊子面;二姐看了半天價目表,說要單價8元的涼皮。外甥女打斷了她,自作主張和服務員說要單價13塊的北京炸醬麵。

麵條上來後,二姐發現是涼拌的,覺得太乾沒法吃,起身去加了湯。吃了一口後,她皺了皺眉,說完全沒有味道,太難吃了。經過我們再三說服,她又起身去要求加了點醬油,卻仍是面露不快。

之後,二姐幾次喋喋不休地抱怨孩子:「貴了還不好吃,我就不該聽你的話,我自己點的涼皮肯定好些。」外甥女聽得難受,回答道:「你根本沒有吃過涼皮,憑什麼就說好吃?我只不過想要你不要太節約,吃得好一點而已。」

二姐聽到這話,沒有再說什麼,勉為其難地吃完了那碗面。

其實我心裡清楚,一向節約的二姐肯定是因為涼皮價格最便宜,所以才想要選擇它。她也不是不了解女兒的心意,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所以本能地用自己一貫的方式去責怪和抱怨。

而外甥女也清楚媽媽的個性,希望媽媽在自己新學校的第一頓飯吃得好一點,開心一點,一片孝心卻換來媽媽的一通責怪,很是委屈。

事後,我和外甥女以及二姐分別進行了溝通,希望她們彼此對對方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改變下溝通的方式,不要因為錯誤的表達傷害了原本親密的母女關係。

家庭關係是一切人際交往的基石,一個人在家庭中養成的溝通模式和說話方式,會滲透進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的習慣將會伴隨他的一生。

作為子女,我們或許已經無法改變父母的習慣,但卻可以從此刻起調整自己的態度。

作為父母,我們除了給孩子創造物質條件以外,還能夠給孩子的,就是發自內心的理解,以及好好和他們說話。冷靜但不冷漠,溫和但不懦弱,堅定但不強硬。

這是我們給孩子創造的優良的家風,更是最珍貴的財富。


推薦閱讀:

好的教育,父母一定是好好說話

TAG:孩子 | 說話 | 好好說話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