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1993年結夏宣講於正覺精舍

第70講--1993年8月26日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這是跡門的流通分的第三品〈提婆達多品〉。這一品的來意是……前面〈見多寶塔品〉是多寶如來的慈悲,他自動地來到法會,來證明《法華經》的功德真實不虛。而這一品是釋迦牟尼佛引在他過去時代(沒成佛的時候),他曾經向提婆達多學習過《法華經》,所以今天成佛了;這正是讚歎《法華經》的力量的偉大、能令人成佛,因此有這一品的來。其次,這一品裡面一共有三種力量。第一個是說提婆達多是一位做了很多很多破壞佛法的事情,但是因為他弘揚過《法華經》,所以今天也能得到釋迦牟尼佛為之授記成佛的,這還是證明《法華經》的力量的不可思議;這是第一個,成佛的力量。第二個是文殊菩薩在龍宮裡面弘揚《法華經》有很多很多的人得悟聖道,這也是說《法華經》的廣大的力量。第三種力量、是龍女八歲得聞《法華經》發菩提心她很快地就成佛了,這表示《法華經》的疾速地成佛的力量。有這三種力量,所以有〈提婆達多品〉的來。另外一樣原因,是提婆達多久遠以來同釋迦菩薩作對,常是有一些阻礙破壞的事情,而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還是為他授記作佛的,表示釋迦牟尼佛沒有怨恨心,所以有這一品的來;這是這一品的來意。

現在解釋品的題目。「提婆達多品」,「提婆達多」翻到中國話翻個「天授」,他是悉達多太子的叔父戽飯王的兒子,就是阿難尊者的親哥哥,是悉達多太子的堂弟,大家都是一家人。翻個「天授」,說是他父母向天祈求的、天授與的所以叫天授;也有翻個叫「天熱」,他降生這一天這個天熱,「天熱」是說是諸天心裏面熱惱,就表示諸天知道他將來要做惡事,所以心裏面有點不安,有點熱惱。他做了什麼事呢?就是出佛身血,他做過這個事情;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弒阿羅漢(他殺死過一個阿羅漢)這個事情。其次,他勸阿闍世王放醉象要殺佛,他還做過這個事。第五個事情,他把自己手指甲裡面放上毒,他要去禮佛的時候要放這個毒給佛,也是要害佛。放醉象害佛、放毒要害佛,當然沒成功,但是是一個前方便的罪。他的意思(提婆達多的意思),因為這個人是個利根人,他能通達八萬法藏、能受持八萬法藏、能得到四禪、有神通;他想要請佛退休由他來領導大眾僧,佛不同意、佛說不可以。那麼他心裏面恨,後來他破和合僧,立出來五法破和合僧,有五百比丘跟他去了。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到那裡去,就用神通的力量把提婆達多讓他睡著覺了,就向這五百比丘說法,目犍連尊者用手就把這五百比丘接回來了、回到大眾僧里來。等到提婆達多睡醒了才知道五百比丘回到大眾僧裡面去,心裏面非常地恨,所以他就想要報復。他知道…看佛從靈鷲山從這路上走,他就拿一個大的石頭(這個石頭有十五丈、三十丈這麼長寬的大石頭)這個人力量很大,拿起來要去碰佛的頭;但這個山神把石頭接過去,但是有碎片碰到佛的足,所以佛的足破了、出血,就出佛身血。他做了破和合僧的事是個逆罪,出佛身血也是個逆罪;後來蓮華色比丘尼就勸他、你不應該做這個事,提婆達多一拳頭就把蓮華色比丘尼的眼睛打出來了,也就是打死了;蓮華色比丘尼是個大阿羅漢,所以又有一個弒阿羅漢的逆罪,這三種逆罪。

這是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些事都沒成功,他就勸阿闍世王(阿闍世王那時候是他的大護法),就勸阿闍世王放醉象來傷佛,阿闍世王也就聽他的話了,給這個象飲酒飲醉了這兇惡的勁頭很大,當佛入城來乞食的時候他就放醉象來傷佛。當時還有五百羅漢隨著佛一同入城的,當然沒有來的時候大家早知道這件事,放醉象要害佛的;等到大家看見醉象撲過來的時候,這五百羅漢都跑到虛空裡面去了、都跑了,就剩下阿難尊者沒有跑。阿難尊者是初果聖人、也是驚,就跑到佛的衣服裡面去了。這時候佛就一伸手(佛是大悲心),一伸手時這大象撲過來的時候就跪下來了。文上說,這大象一見到佛一伸手,這大象內心的清醒了就向佛懺悔了,這樣說;說是牠看見佛這一伸手有五個獅子出來,這大象當然是怕了。這樣子,大象沒能害佛反倒跪下來向佛懺悔。由於這件事阿闍世王也受到感動,佛究竟是聖人啊!這是不可以違犯的。不過這個事情,我們看《大毗婆沙論》說阿羅漢小小、小小的有一點恐怖心,時間非常短而且非常輕,就等於是恐怖的習氣而已,不是真是像凡夫有恐怖心。但是在放醉象這件事上看,阿羅漢不能在那裡不動,反倒都跑到虛空裡面去了,那這表示什麼?是害怕呢?是另有所表?應該說另有所表;照理說阿羅漢他是無我、無我所了,這恐怖心應該是沒有的。這是有放醉象這件事害佛。後來又有放毒在指甲裡面來害佛的,當然這件事沒做成,提婆達多就生身下了地獄、到了地獄去,臨終的時候念了「南無」、這「佛」字還沒念出來就到了阿鼻地獄了。佛就為他授記,他從阿鼻地獄出來以後會在人間成為辟支佛名之為「南無」,這是在小乘經上這樣說;但是在這一部經、在大乘經、在《法華經》上為他授記作佛了,這個不同了。

但是在別的經上、《維摩經》上說的意思,這做魔王的人多數是住不可思義解脫的菩薩,多數是這種人;誰敢和佛斗呢?這個人都不是平常人,所以應該是大菩薩。這樣表示他這樣做這種逆罪生身下地獄,就是這種大菩薩境界,等於是現身說法來開示眾生不可以做惡,做惡就要下地獄,這是用事實來證明這件事;從這方面看,這也是教導眾生不可以做惡的意思。

這是說〈提婆達多品〉,但是這一品裡面還有其它的事情,我們不要說那麼多了。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這一品的大意也是讚歎《法華經》的力量不可思議,應該發心學習弘揚,這樣意思。

丁三、達多品(分二科)戊一、明昔日達多通經釋迦成道(分三科)己一、明往昔師弟持經之相(分二科)

庚一、長文(分四科)辛一、明求法時節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

這一品裡面分成兩段,第一段明昔日達多通經釋迦成道、第二段明今日文殊通經龍女作佛,這一品裡面就說這兩件事。昔日達多通經釋迦成道分三科;第一科是往昔師弟持經之相、師和弟子受持《法華經》的相貌,第二是結會古今,第三是勸信。明往昔師弟持經之相分二科,長文和偈頌。長文分四段,第一明求法的時節。

「爾時佛告諸菩薩」,釋迦牟尼佛告訴法會大眾的菩薩「及天人四眾」,這些阿羅漢受記作佛也都是菩薩了。「吾於過去無量劫中」,釋迦牟尼佛說自己的事情,「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去尋求《法華經》,自己沒有這部經、去求這部經。求的不是那麼容易,但是他還繼續地精進去求而不懈倦、不鬆懈而不懈怠,不感覺疲倦;困難了我不要做了,不是那樣。這是說求法的時節,是過去無量劫中。

辛二、正明求法(分二科)壬一、明發願

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

第二段是正明求法。正明求法分兩段,第一段是發願、第二段明修行,這是說發願。「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釋迦牟尼佛在過去「多劫中」、不是個短時期,常常是在人間作國王的,福德大了自然就是國王了。「發願求於無上菩提」,但是這個國王和一般的人還是不同,就是他內心裏面有這樣高尚的願力;什麼願呢?「求於無上菩提」,他想要求無上菩提,就是求佛果、想要成佛,發這樣的願。這世間上的凡夫若是作了國王,那就為王的權勢所迷住了,還有別的事情好求嗎?而這釋迦菩薩作國王就不同,他就能發願求無上菩提。我們在中國歷史上看,中國南北朝的時候,北魏那個時候有傳言(一種流言)說是黑者、穿黑衣服的人當王,黑衣服的人就多數是出家人;說是黑衣服當王,所以來制這個穿黑衣服的人,所以有三武滅佛,當然這是道士可能放出來這種毀謗佛教的話,所以出家人就倒霉了,也有其它的原因。這就是什麼呢?我作國王,你要作國王所以就是保護我、我要傷害你,這心裡的反應是這樣。但釋迦菩薩作國王,他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因為無上菩提是最珍貴的;國王沒有什麼了不起,這書生罵國王「王者賊也」,那可見實在也不是…當然世界上沒有政府是不行的。「發願求於無上菩提」,這表示這個國王思想不同。

「心不退轉」,這話的意思,若是初開始有這樣的想法,若是這件事容易做也可能這種思想繼續發展下去,若是有點困難你也可能就退下來了。但是這個國王他求無上菩提這個願不退轉,能這麼堅強不動,有困難的時候也要衝過去。

壬二、明修行(分二科)癸一、明欲滿檀那勤行布施

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前面說是發願不退轉,這個願是非常地堅固的。這第二段是明修行,發願以後就是有實際的行動了。這裡有兩科,第一科明欲滿檀那勤行布施、第二科明為滿般若勤求妙法。這第一科明欲滿檀那勤行布施,這是為欲明足六波羅蜜;他求無上菩提這是果,果由因來的,所以先要修行因、修因。修因是什麼?就是六波羅蜜,要滿足六波羅蜜,為了成佛的因、使令它圓滿,所以就勤修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之一、第一波羅蜜就是布施波羅蜜,先要精勤地修行布施波羅蜜。這六波羅蜜第一個是修行施波羅蜜「心無吝惜」,他布施的心沒有吝惜的意思,他自己所布施的東西他很容易、很歡喜地布施出去。

都布施什麼呢?「象、馬、七珍」、七種寶,「國、城」這國都可以布施出去,城、或者一個城,或者他的妻、或者他的子、或者奴婢、或者僕從,或者是自己的頭、目、髓、腦、身、肉、手、足都可以布施。這樣說這頭目髓腦…是內財,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等這是外財。外財、身外之物也可能容易布施,這內財這是難了,但是他也能布施。「不惜軀命」,不愛惜他的身命,他就愛惜六波羅蜜和無上菩提,這是成就這樣的功德;可見釋迦菩薩這時候的程度很高了,照理說應該是沒得無生法忍也接近那個程度了。

癸二、明為滿般若勤求妙法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滿足六波羅蜜應該就修六波羅蜜,其六波羅蜜這只是說一個布施波羅蜜,當然其它的波羅蜜也應該他也是照樣修行的。這底下說為滿般若勤求妙法,就是中間幾個波羅蜜略去了。

「時世人民」,那個時代的人民的壽命是很長的、無量壽。「為於法故捐舍國位」,他這位國王求法、他發了那麼大的願,求無上菩提心不退轉,他的修行到了什麼程度呢?「為於法故捐舍國位」,他為了要求無上菩提的妙法,這照理說應該說就是諸法寂滅相這個第一義諦,為了求這第一義諦的妙法,要做這件事「捐舍國位」,就是棄捨了王位,王位都不足愛惜,就像丟棄破鞋似的、這王位不要了。「委政太子」,國家的政權也放棄了、不要這個權力,要交給太子,由他負責去做國王了,自己不做了。

「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這可見釋迦牟尼佛成佛這一世也能棄捨這個國位,其實在宿世多少生也做過這種事。「擊鼓宣令」,他要擊鼓使令很多人能夠注意宣布他的命令,「四方求法」,各地方去求妙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誰若能為我演說大乘佛法、一佛乘的佛法。「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我當終身、就是一輩子(時間很長了)為他服務、給他做事情。

辛三、求得法師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前面是他宣布他這樣的條件,誰若有妙法教導他,他就這樣做。這底下第三科,就是求得了法師了。這時候有一個仙人「來白王言」、得到了王求法的消息就對王說:「我有大乘」、有這大乘佛法名字叫作「妙法蓮華經」,我可以教導你。「若不違我,當為宣說」,你若不違背我的教導,我可以給你講這部經的。

辛四、受法奉行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王聞仙言」,這時候國王聽到仙人的話,受法奉行、他就接受他的教導。「王聞仙言歡喜踴躍」,特別地歡喜。「即隨仙人供給所需」,他就隨這個仙人去了,就供給他所需要的。「采果汲水、拾薪設食」,這怎麼樣的情形呢?為他工作就是做這些事情,給他到園林裡面去采果、還給他取水、還給他取柴、拾薪,設食、為他做飯。「乃至以身而為床座」,「乃至」就是中間還有些事情沒有說,就略下去了。我們通常說這個仙人,用「仙人」兩個字來形容這個人,我想這個人在一起……國王現在等於是個學生,向他學習《法華經》,他就是一個老師了。老師、他拿這國王就當一個侍者、當一個工人,還是他的學生,我想中間在一起也可能有不如意的事情,訶斥他幾句也可能的,或者這個仙人有特別的脾氣打他也可能的;說「乃至」,用個「乃至」就是把它蓋過去了。「以身而為床座」,這些事情。「身心無倦」,這個國王,不但是身體、連內心裏面都不疲倦,真是難行能行了,這個國王。這麼高的身分放棄了,去為人家做一個侍者、好像工人似的,這真是不容易。「於時奉事經於千歲」,更是不容易,不是短時間;這時候他奉侍這個仙人要多長久呢?經過一千年,這時間真是久了。「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他為了向他學《法華經》,他很精進地來服侍他,使令他一點也不缺乏。

庚二、偈頌(分四科)辛一、頌時節及正求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捶鍾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前面是這兩段,明欲滿檀那勤行布施、為滿般若勤求妙法,這長行這一段文完了,這底下說偈頌。偈頌分四科,第一科是頌時節及正求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我念過去劫」這是時間、時節,在過去的時候。我回想我過去的時候「為求大法故」,雖作世間上的國王,但是不貪世間的五欲樂、放棄了。「捶鍾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前面說擊鼓、這是說捶鍾,所以也可以多方式地向外通知消息、宣布消息。誰若有妙法,若為我解說,我給他作奴僕,這樣的條件。

辛二、頌求得法師

時有阿私仙、來白於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間所稀有,若能修行者、吾當為汝說。

「時有阿私仙」,前面說仙人是通名,這是他的別名了。「阿私」翻到中國話翻個無比、沒有能同他相對比的這個仙人。「來白於大王」,他來了對大王說:我有微妙的佛法、世間上所少有的,「若能修行」、你能學習你還能夠修行,我就會為你講說。

辛三、頌受法奉行

時王聞仙言、心生大喜悅,即便隨仙人、供給於所需。採薪及果蓏、隨時恭敬與,情存妙法故、身心無懈倦。普為諸眾生、勤求於大法。

「時王聞仙言、心生大喜悅」,滿足了自己的希望所以心裏面很喜悅。「即便隨仙人、供給於所需、採薪及果蓏」,為他去採薪、到山上去伐薪。「及果蓏」,果是樹上的叫果,草本植物的果實叫蓏;或者地面上的叫蓏,樹上的叫果。隨時需要、他恭敬地給他、施與他。「情存妙法故」,這個退休的國王他內心就是愛這個妙法、老是在妙法這裡,所以為這個仙人服務,「身心無懈倦」。「普為諸眾生、勤求於大法」,這是求法的目的,是普遍地為一切眾生勤求妙法的。

辛四、結證勸信

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故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為汝說。

「亦不為己身」,不是說為個人的私利,不是。「及以五欲樂」,也不是為求五欲樂。「故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所以作了大國王這麼高的身分,他還能放棄去勤求得到這樣的妙法。後來「遂致得成佛」,到今天遂得成佛。「今故為汝說」,現在能為大眾宣說《法華經》。這是釋迦牟尼佛求法,這一段是結證勸信。

己二、結會古今(分二科)庚一、正結會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

前面說過去的師弟持法之相這一科說完了,現在說第二科結會古今。結會古今分兩科,第一科是正結會,就是古代的人和現代的人會合一下。「佛告諸比丘:爾時」過去無量劫的那個求法那個國王是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仙人是誰呢?就現在的提婆達多就是了、就是他,他是弘揚《法華經》的人。

庚二、明師弟功報俱滿(分二科)辛一、明弟子圓因報滿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這是第二科明師弟功報俱滿。分兩科,明弟子圓因報滿,明弟子就是指釋迦佛說。「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因為提婆達多善知識教導的原故,所以「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施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都圓滿了,也具足了「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三昧,又具足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的身相。也具足了「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都具足了。「成等正覺廣度眾生」,這些功德「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都因為他的原故所以我就因緣果滿得成佛道。

這地方,「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在修行人來說,在內心上的確是這麼回事,就在順心的事情…我們不修行的人我們總歡喜順、不歡喜逆,但是歡喜順是貪著心、不歡喜逆是個瞋心。而修行人常觀察自己心的相貌,順的境界心是怎麼樣?因為要修行所以也要去掉這個愛著心、去掉順境界上生出來的貪著心,這貪著心也是毒,要用般若水把它洗掉。不順的境界若生了瞋心的話、瞋心也不對,也用般若波羅蜜把它清凈了它。其實有修行人來說,順與逆、貪與瞋都是要改造的,並不是歡喜順而不歡喜逆,不是這樣意思。所以順逆的這種境界雖然是引發了內心的多少的執著,但是同時也增長了你修習般若的因緣。如果你平常的這種境界,外邊的境界不刺激你,你自己把這般若波羅蜜把它提起來再動作,那是比較容易一點。若外邊的境界刺激你使令你生愛心的時候,你能把般若波羅蜜提起來,你辛苦一點;按我們這個沒有修行的人來說,這修行人初發心的人就是這樣子。因為這愛心一提起來的時候,它有一點障礙你般若波羅蜜的生起,但是你還要生起,所以你稍辛苦一點。辛苦,就是你要加倍地用力量,這般若的正念才起來,反倒是有力量。這瞋心的境界、這個逆來觸惱你,觸惱你的境界現起的時候,你的正念不失掉,也把般若波羅蜜提起來,也是有點困難;困難而還要生起來也就是要用力,這一用力那般若波羅蜜的正念一提起來,就比平時沒有愛憎的境界的時候得到的利益要多一點。

所以「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這裡面有這個味道。所以你若常常用般若波羅蜜去思惟觀察的話,反倒是一樣的;火燒萬物的時候,不管你是牛糞團也好、你是乾草也好、你是什麼也好,一樣地燒,就是不分彼此的。釋迦牟尼佛久遠以來受到提婆達多的觸惱,其實在釋迦牟尼佛他那個般若的智慧來說,提婆達多是善知識、好朋友,不是惡知識,這就是所謂向道上會的意思了。所以「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具足了、圓滿了,具足了很多的成佛的功德。「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這可真是非常地難得了。「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

我們出家人不是生來就是出家人,也許前生是出家人、但是那個不管;就是這一生原來是在家人,然後遇見因緣了、也可能宿世善根的關係就出家了。出家了你不努力地學習佛法,雖然穿上了出家人的衣服、我們的思想還是和在家人一樣,差不太多。你要深入地學習佛法,你才能慢慢地慢慢地把自己的心轉變成佛法的思想,不然的話你還是原來的思想,遇見有什麼事情的時候要怎麼處理,你把你的話說出來就知道了,實在你還是原來的那種思想,不是佛法。所以佛法的興衰就在這裡看出來了,我們出家人、假設是一百個出家人都是佛法的思想,那怎麼能說佛法不興盛呢?如果一百個人只有少數人有一點佛法的氣氛、其它的都還是原來的味道,是不行的。但是這件事…(我現在這個話說到嘴邊我就說出來了)。我們說是寺廟上要選一個方丈、選一個住持,你根據什麼來選這個人做方丈?你說說、我聽聽。你根據什麼?因為他和我好,所以我選他?說你是我的敵人我怎麼能選你?那這就是不要提了、就不要講了。

所以像句話,「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這是般若波羅蜜的話,這不是平常凡夫的話;現在已經成佛了說出這句話。若是沒有讀過什麼書,我父親也不是作官的、我母親也不是大學教授,都是種田的,可能他還天真一點。如果你家裡的背景很高尚、世故很深的,那你也就有那個氣氛、也自然有這個氣氛。如果不用佛法這種般若波羅蜜的法水洗一洗,如果這個人還是有點福報的話,那他在佛教裡面的活動會怎麼樣?也可想而知的。現在是說釋迦牟尼佛這個弟子圓因報滿。

辛二、明法師妙果當成(分三科)壬一、明正果成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這底下第二段明法師的妙果當成,就是說這個仙人、提婆達多他的妙果當成。分成三段,第一段明正果成。「告諸四眾」,釋迦牟尼佛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以後過無量劫這麼長久的時間「當得成佛」,他將來他會成佛。成佛號叫作「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成佛的名號叫天王如來。「天王」,我們在禪師的語錄上有時候說法的時候,那個禪師說「蒼天、蒼天」說出這麼一句話來。好像是百丈禪師、是誰?他用灰(燒柴的灰)把自己圍起來,就不出去、不出這圍的線,說是:誰能道?你道一句相應了我就出去;就很多的跟他學禪的人沒有一個人說得合適。後來就這個偽山禪師來「蒼天!」,他說了這麼一句,百丈禪師就感覺到滿意就出去了、常是說這句話。我這麼想這樣意思怎麼解釋呢?怎麼樣講呢?我在想:這「天」就是第一義天。諸佛以二諦為眾生說法,當然佛菩薩聖人也有世俗諦也有第一義諦、凡夫也有世俗諦也是有第一義諦,但是凡夫執著心常常地活動不知道什麼叫第一義諦,只是在世俗諦上執著。有了執著的時候你就在這個圈裡面出不去,你在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的這種種的繩索把你困住了,你出不去這個範圍了。出不去這範圍就表示這意思,那麼偽山禪師來了:「蒼天」、就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那有什麼繩索、什麼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是個無障礙的境界嘛!所以就出去了;大概可以這樣解釋禪師的話。但是也有些禪師他不說這句話,他又有別的話。這就是…我們也可以說背景的關係,就是他學習、看那個經論,看《大智度論》說有假名字的天、有清凈的天、有果報的天、有第一義天,喔!這個禪師記住這句話「第一義天」;他把「第一義」這三個字不要,就是「蒼天」,所以在說法的時候這禪機智慧一動起來「蒼天」,就是這樣意思。

現在這佛的名號也用這個字,用這個字下面加個「王」,天王如來。這「王」字怎麼解釋呢?當然得大自在就是「王」的意思了;你見到第一義天就是得大自在了。也是十號具足。「世界名天道」,他那個世界的名字叫天道。「天王」應該是在果上說,「天道」應該是在因上說,就這個道路能通到無上菩是那裡去,那就是因了,不過這是這個世界叫這個名字。

壬二、明所化度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髮緣覺心、恆河沙眾生髮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這是說時間,天王佛的壽命住世二十中劫、時間也很長。「廣為眾生說於妙法」,這妙法說得很多。「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也有這種根性的人。「無量眾生髮緣覺心」,發辟支佛心。「恆河沙眾生髮無上道心」、發這個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得無生法忍能到不退轉的境界。

壬三、明滅後利益

時天王佛般涅盤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髮菩提心至不退轉。

「時天王佛般涅盤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這底下說明他滅後的利益,佛滅度以後的利益。「天王佛般涅盤後」,「般」就是入的意思、入涅盤後,他的「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這樣他和多寶佛一樣,也是全身舍利、沒有火化。「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各式各樣的華,或者「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佛滅度以後起塔供養,還有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道、「不可思議眾生髮菩提心至不退轉」,是這樣,滅度以後有這麼多人得到利益。

己三、勸信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凈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佛告諸比丘」,這底下勸信。「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聽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凈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這底下是勸信,這勸信,其它的像舍利弗尊者,四大弟子、富樓那尊者、阿難尊者、羅侯羅尊者這些授記的時候都沒有勸信,唯獨提婆達多這地方勸信,就是因為提婆達多在世的時候做了很多惡事、很嚴重的事,怎麼能授記作佛呢?也可能這樣疑惑,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勸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你聽到《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凈心信敬」,你不要虛妄分別這叫凈心,你能夠相信而且還是很恭敬提婆達多的話,「不生疑惑者」,你能夠有這麼樣情形的程度的話,就不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去,又能往生到「十方佛前」。生到佛前,不會佛沒出世的時候你來到人間、佛出世了你不在人間;佛走了你才來到人間,那就是佛前佛後的八難之一了。「所生之處常聞此經」,你生到什麼地方,你能聽到《法華經》,這也就不會有世智辯聰、邪知邪見的問題了。「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你若生在人間或者生到天上去那都是大福德境界,能夠受勝妙樂,不會說身體有什缺陷的。「若在佛前蓮華化生」,若是生在佛前、生在佛世能夠拜見佛的話,那麼你這個人生在佛前你一定是蓮華化生的。

這「蓮華化生」這句話,就不是像我們一般的胎生,也和一般的化生不一樣,(說是諸天的化生就是在父母的膝蓋上忽然間就出來一個小孩、一個童子,那就是叫化生;無而忽有)。現在是蓮華化生,在蓮華裡面逐漸地孕育,也等於是胎生,但那是特別地清凈了。蓮華化生表示特別清凈,蓮華是微妙香潔,所以所化生的人也是微妙香潔了;阿彌陀佛國是蓮華化生,這是特別殊勝的境界。

戊二、明今日文殊通經龍女作佛(分二科)己一、明通經(分五科)庚一、智積請退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前面是說提婆達多弘揚《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那麼師長和弟子都成佛了。這底下第二段明今日文殊通經龍女成佛,這又分成兩段,第一段說通經、第二段明利益。說通經,流通《法華經》弘揚《法華經》。

「於時」就在這個時候、佛為提婆達多授記完了的這個時候。「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就是隨從多寶佛塔來的一位菩薩,這前面說多寶佛塔從地湧出的時候沒有說有菩薩,在這裡有說出來還有一位菩薩的,「名曰智積」,叫智積菩薩,這智積菩薩和我們中國蘇州的靈嚴山有特別的因緣。「白多寶佛」,他對多寶佛說了:「當還本土」,我們現在應該回去了。對多寶佛說這麼一句話,請求回去「智積請退」、要走了;這是第一科。

庚二、釋尊止之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第二科釋尊止之。「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釋迦牟尼佛算是主人,智積菩薩算是個客,多寶如來也算個客。這時候客人要走,釋迦牟尼佛就對客人說、對這個菩薩說:「善男子且待須臾」,你估且在等一會兒,「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你可以和他相見、可以和他見面「論說妙法」,「可還本土」、然後你再回去,現在不要走。是主人留客人,叫他不要走。現在是跡門的流通;現在本門的大事還沒有講、還沒有說,你不要走;大概是有這個意思,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庚三、文殊尋來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佛這主人留他,他也就默然也就不走了。這個時候「文殊尋來」,這第三科,文殊菩薩就來了。「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我們一般的蓮華或者六、七個葉、十個葉,天上的蓮華可能有一百個葉,現在說千葉蓮華這就是特別殊勝的蓮華了。「大如車輪」,這個蓮華像車輪那麼大,文殊菩薩坐在這個蓮華上面。「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和文殊菩薩同時來的菩薩也是坐這個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文殊菩薩是從大海裡面娑竭羅龍宮、從那裡來的。「自然湧出」,很自然地從大海里湧出,住在虛空裡面,從虛空中來到靈鷲山。這件事在《法華經》的〈敘品〉,文殊菩薩在座回答彌勒菩薩的問題,現在忽然間說從大海來,那就是中間文殊菩薩離開了,但是在經文上沒有看出來向釋迦牟尼佛稟白一下,沒看見這個文,也許梵本上有、也許是沒有;文殊菩薩那是大自在的境界,都是為了利益眾生、為了弘揚佛法才去、才來的,應該是這樣說。「詣靈鷲山」,從大海出來、從虛空又回到這個法會來。「從蓮華下、至於佛所」,來到靈鷲山以後文殊菩薩從蓮華上下來,就步行到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對釋迦牟尼佛、對多寶如來禮二世尊的足,而這時候這兩位世尊都是在虛空裡面,所以文殊菩薩從娑竭羅龍宮來也是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這時候的情形,開多寶如來塔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分身佛也是在,大眾要求升到虛空,但是十方分身諸佛應該還是在地面上、還在那裡坐。這樣同時有釋迦佛、有多寶佛、還有十方分身諸佛在這裡。現在文殊菩薩頭面敬禮二世尊足,必是分身諸佛他沒有表示什麼,文殊菩薩是聖人(也就是佛),那麼他這樣做法那也必是合乎儀則的意思。「修敬已畢」,就是對二世尊的禮拜以後,「往智積所」就是到智積菩薩那裡去,「共相慰問」彼此慰問,「卻坐一面」慰問完了以後坐在一面、坐在一個地方。

庚四、智積問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這是第四段,智積菩薩問文殊菩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提出這麼個問題;這個「仁」是對文殊菩薩的尊稱,「仁往龍宮」,你到龍宮去,你教化的眾生有多少,問這個數目。

庚五、文殊答(分四科)辛一、答利益甚多

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

「文殊師利言」,文殊菩薩回答:「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這個數目是很多。「非口所宣、非心所測」、達到這麼多的程度。「且待須臾自當證知」、估且等一會兒自然你會知道,「證知」、會證實我說的話的確有這麼多。

辛二、蒙益者集證

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虛空中。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

「所言未竟」,這是第二科蒙益者集證。第一科是等答利益甚多,這底下蒙益者集證。所言還沒有說完,「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中,也是這樣。「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這看出來不是同時一起來的,文殊菩薩來的時候也有同文殊菩薩一同來的菩薩,現在這是又一個團體了,也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虛空中,此諸菩薩都是文殊師利菩薩所教化的。「具菩薩行」,他們具足了菩薩的德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他們這些菩薩他們在講法、在討論佛法。「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這麼多的菩薩裡面他們的來歷還不一樣,「本聲聞人」原來是聲聞根性的人,現在回小入大了,在虛空中他們討論佛法的時候說的聲聞行的事情,可是他們現在修行是大乘空義;還不是小乘,是大乘菩薩境界。這樣說有兩類的菩薩,一種是直往的菩薩,就是從初發心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一個是直往的菩薩、一個是回小入大的菩薩。

辛三、文殊結益

文殊師利謂智積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文殊師利謂智積曰」,這時候文殊菩薩就對智積菩薩說:「于海教化,其事如是」,在大海裡面教化眾生的事情就是這樣子。這就表示很多的菩薩,現在你可以知道了。

辛四、智積偈贊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以偈讚歎,這是第四段。「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前面一句「大智德勇健」是讚歎文殊菩薩是大智大德大勇猛的境界,能教化無量無邊這麼多人,今此諸大會裡面的人及我都已經看見了,教化這麼多人都有這麼大的成就。「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這還是讚歎文殊菩薩你對這麼多人演揚諸法實相的道理,這是約理說。「開闡一乘法」這「一乘」其實就是實相,但實相約理說,這裡就是約行約果說、教行人理。「演暢實相義」這裡面有教有義,一個教、一個義,「開闡一乘法」,「一乘」就是一個果、一個行;教、理、行、果。你演揚讚歎一佛乘的教理行果,「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

己二、明利益(分九科)庚一、文殊自敘

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惟常宣說妙法華經。

這底下明利益,就是讚歎《法華經》有這麼大的力量。說我在大海裡面是怎麼樣弘揚佛法的呢?是「惟常宣說妙法華經」的。這樣說他離開了法華會、離開了靈山法會,到外邊去宣揚《法華經》去了,到龍宮裡去。

庚二、智積問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前面是文殊菩薩介紹,這底下智積菩薩提出來問題了:「此經甚深微妙」,你在大海裡面講《法華經》,這個《法華經》在諸經之中它是甚深微妙的、諸經中的寶,「世所稀有」世間所最少有的一個經。「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可有眾生他不懈怠、他能精進地來修行這部經的法門,是不是能夠很迅速地得無上菩提、得成佛道呢?前面智積菩薩問數目、你度化多少眾生,這裡第二個提出的問題、修學《法華經》是不是會很快地成佛呢?問這個問題。

庚三、文殊答

文殊師利言:有裟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說:「有裟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文殊師利說:這裟竭羅龍王他有一個女兒,年歲才八歲、年紀不大。「智慧利根」,這個龍王女她的智慧很高、根性很利的。「善知眾生諸根行業」這是後得智。「善知眾生諸根行業」,「諸根」應該說是善根,「行業」應該是世間有漏的惑業苦的事情。「得陀羅尼」,這個龍王女她是得了陀羅尼了,但是沒有說是什麼陀羅尼,或者說就是聞持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這就是聞持陀羅尼、也有義陀羅尼;諸佛所說的甚深法藏、也就是第一義諦算是甚深法藏,「悉能受持」她都能夠受持不失。這裡面也有文持、也有義持。

「深入禪定」,前面的文持陀羅尼或者義持陀羅尼,「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這都是屬於智慧,或者說一個如理智或者一個如量智。這底下說禪定,「深入禪定」,她這禪定也很高深的。佛弟子修禪定,「禪」就指色界天的四禪,再加個「定」或者說就是無色界天的四空定。而這種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都是有漏的禪定,但是佛教徒修學成就這樣的禪定以後,若用般若波羅蜜在裡面再動作的時候,它就能轉變成無漏的禪定了。無漏的禪定以後,佛法裡面的首楞嚴三昧也好、無量無邊的什麼功德也好,都是在禪定裡面成就的,都是要入在色界四禪裡面,在這裡面再繼續地向前進。所以佛法裡面說到六波羅蜜、說到禪波羅蜜,一開始一定是指色界四禪說,以它為無量功德的門,由這個門再深入無量無邊深廣到佛的境界,是這樣的意思。「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有了慧而又能有定,由定又繼續地使令慧再進步,慧若進步了禪定也進步了,互相為因緣的。

「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這個龍女在剎那間她就發無上菩提心了。這發心有世俗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我們凡夫有所得的境界,或者是聽佛說法、或者看見佛現神通、或者看見眾生的苦惱境界,而內心有所感觸發了無上菩提心,這都是有所得的境界,所以還沒有解脫凡夫的這種執著,但是也很了不起了。發勝義菩提心,那是得無生法忍以後的境界,由初地到七地、由八地到十地菩薩,那都叫作發菩提心,也可以說十種發菩提心;初地是發菩提心乃至第十地也是發菩提心。這個地方「發菩提心」就說發菩提心就有點含蓄了。但是底下這一句「得不退轉」,有說初地也說不退轉乃至第八地也是不退轉,沒有十分明白。「辯才無礙」她這時候辯才無礙,第九地菩薩是辯才無礙、四無礙辯。「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她發這個大悲心愛一切眾生就像赤子似的。「功德具足」了,這句話那麼可能到第十地了。

「心念口演微妙廣大」,她心裏面所憶念的聖境,她又能「口演」、善巧方便假借一切的名字能夠把它演說出來,都是微妙廣大的佛法。「慈悲仁讓志意和雅」她那個大慈悲心是很高深的,「仁」就是大慈悲心,而能「讓」、那就是雖然深而沒有深的執著,那也就是「讓」,成就了無量無邊功德而又無所得就叫作讓。「志意和雅」她的內心非常地和平、非常地中正。「能至菩提」,她能到無上菩提那裡,有這個能力的。

庚四、智積執別教為疑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智積菩薩言」,前面是讚歎龍女的功德,這底下智積菩薩就有了疑惑,「智積執別教為疑」這是智者大師的話。智積菩薩說:「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智積菩薩就心裏面有了疑惑,說我看見釋迦如來,他在「無量劫」、時間非常地長,作什麼呢?作些難行的苦行,那種苦行非常地難但釋迦菩薩都能做到。「積功累德」,作一樣功德以後又作第二樣功德,不休息地一直作功德在度化眾生,也增長自己的善根。「求菩提道」,他求無上菩提道「未曾止息」過,無量劫裡面這麼樣修行,修行了很多的功德。

「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前面說無量劫是時間長,「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這是所修行的功德也特別地廣大。這底下說處所也是很普遍的,觀察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沒有像芥子許那麼大不是菩薩捨身命的地方,可見舍的身命太多了,這是處所的廣大。「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作這麼多的功德是為誰作的呢?為利益一切眾生故,然後他才成無上菩提道的。智者大師說這是別教行菩薩道的一個相貌,按照別教來說,要無量劫修行了很多很多的功德然後才得無上菩提的。「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我不相信她須臾間她就能得無上菩提,她比釋迦菩薩那麼樣地快嗎?

庚五、龍女明圓釋疑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贊曰: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這智積菩薩和文殊菩薩言論還沒有說完,時龍王女就忽然間現前了。「頭面禮敬」、頭面禮敬於佛,然後卻住一面,以偈贊曰:「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這龍女她一出現了就說這樣的偈,「深達罪福相」,我們凡夫,三惡道是罪相,人、天應該說是福相。或者六道眾生都是罪相,三乘聖人是福相。但是說「深達罪福相」就是無罪福相了,罪福相都不可得、諸法寂滅相了,這是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這種般若的大智慧能照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了,這就是通達第一義諦的意思。「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龍女她是龍的一類,在六道裡面不是人也不是天,現在第一句話「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這般若波羅蜜果成就了,那這些都是幻化的、都是不決定的、諸法無定相;所以我們不能執著要成佛的時候你要是人才可以成佛,也不是這樣意思。「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前面「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遍照於十方」不但是罪福、一切法都在內了,都是寂滅相,通達第一義諦。「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通達第一義諦這是一個清凈法身的境界,但是大菩薩在微妙的清凈法身、就是離一切相的境界而還能「具相三十二」的。那意思就是我們凡夫沒有功德的人,我們也是微妙凈法身、但是為惑業苦所圍繞是個苦惱的境界。現在說是通達了諸法寂滅相而又有清凈的功德莊嚴、就是三十二相的莊嚴。不但有三十二相,還有「八十種好」莊嚴這個清凈法身。這樣說微妙凈法身是法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莊嚴那就是應化身了;有法身也有應身。「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你只是微妙凈法身,那天人所不戴仰、龍神也不恭敬,若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莊嚴法身,那這是大菩薩境界,那天也好、人也好、龍也好、神也好都是恭敬尊重的。「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不但是天人龍神,所有一切眾生都歸趣都尊重你的。「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成佛這件事一定是要無量劫才成佛嗎?那也不一定;這成無上菩提的這件事,唯獨佛那無分別智才能知道的。這意思,你智積菩薩說疑惑這件事,那你還不是完全明白的。「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我這是發無上菩提心宣揚大乘《妙法蓮華經》的教法,度脫一切的苦惱眾生齊成佛道的,這件事佛是能知道的,這樣意思。

前面智積菩薩有了疑惑,文殊菩薩沒有解答,就是龍女說了這個偈子來回答這個問題了。以下是舍利弗又發言了,又有些事情。今天就講到這裡。

第71講A--1993年8月27日

庚六、身子挾三藏權難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前面是智積菩薩有多少疑問,後來龍女出現了說一個偈頌,就是回答了他的問題。這以下是身子挾三藏權難,就是舍利弗尊者他……這是智者大師根據三藏教的道理,說舍利弗尊者有這樣的疑問是根據三藏教說的,這樣意思。

時舍利弗就直接地對龍女說了:「汝謂不久得無上道」,你說你不是很久就可以得無上菩提了,「是事難信」這件事很難令人相信的。「所以者何?」這所以然是什麼呢?因為什麼難信呢?「女身垢穢非是法器」因為女人的身體是垢穢的,不是一個載道之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怎麼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這是因身體的不清凈作理由所以是事難信。又說第二個理由,「佛道懸曠經無量劫」,無上菩提是非常廣大懸遠,要經過無量劫那麼長久的時間。「勤苦積行」精進、經過很多很多的困難,積聚了很多很多的德行。「具修諸度」,要具足地修成了諸波羅蜜,然後才能得無上菩提的;你怎麼可以不久就得無上菩提呢?所以舍利弗尊者這裡是兩個理由;一個是成佛需要載道的清凈的器才能得無上菩提,第二個理由、要久遠久遠地精進修六波羅蜜功德圓滿才可以得無上菩提。因為你龍女這兩個條件都不具足,一個是身體不清凈,第二個、你的時間也太短促,你不可能成就那麼多的功德。所以你說你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說出這樣的理由。

在《大智度論》上說迦旃延尊者說出來的一件事,說得無上菩提需要成就一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體、才能夠成無上菩提的。說一個理由、說一個譬喻,譬如說是一個貧苦的人他想要娶一個富家的女孩作妻,這富家的女孩說:可以給你作妻,但是你要把你的家變成一個富有的樣子才能夠給你作妻;你很貧苦的,是不可以。這就表示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體不可以承受無上菩提的,不是無上菩提的住處、不是無上菩提的依止處。譬如說色受想行識要特別地清凈,才可以為無上菩提的住處,要把它莊嚴成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才可以。這是迦旃延尊者說出這麼個理由來,為什麼成佛的時候要有那麼莊嚴的身相呢?他的理由是這樣子。

現在舍利弗尊者多少也有相同的意思。「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這個話,前面智者大師的意思,這是按照三藏教、按照小乘佛法說出來這樣的理由。按大乘佛法的意思來說,可以分成兩部分作解釋,一部分就是自己用功修行這個立場,一個是教化眾生的立場。若是自己用功修行,我們姑且不說無上菩提、就說得阿羅漢果,女人也可以得阿羅漢果,其實女身是垢穢、男身就清凈嗎?但是你能夠修學無漏的戒定慧,女人也一樣得阿羅漢果,女人的色受想行識也可以成為無漏戒定慧的器,也可以得到阿羅漢的道力(盡智、無生智、或者說阿羅漢的十智)都可以成就;那麼得無上菩提,怎麼不可以呢?所以在《胎經》(藏經裡面有部胎經),《胎經》上說女人也能得無上菩提、也可以成佛。那就是按照他不是面向一切眾生(不是去度眾生)、不是站在那個立場,就是站在自己修行也可以得無生法忍、也可以成就清凈第一義諦的智慧的。

成佛這件事,從各部的經論上看也分究竟、不究竟的說法。從不究竟的說法,就初得無生法忍、得佛智慧也就可以說是成佛、不過就是不究竟,這按天台宗說就是分證即佛。這樣得了無生法忍…不過這地方又可以分兩部分說,一個是說肉身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一個是法身得無生法忍的菩薩,這法身菩薩當然是究竟一點、更圓滿一點;若是他還沒能棄捨肉身,得了無生法忍的菩薩如果是有禪定的人那也是不可思議境界。我們看魔王他也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體的,說憂波鞠多尊者要魔王現佛的身相,魔王也能現出來,魔王隨順優婆鞠多尊者的要求當時提出個條件,說是:我現出佛的身相的時候你不能磕頭、你不可以頂禮的。說:好!我不頂禮。魔王就先到樹林子裡面去,然後從樹林子裡面出來的時候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的境界,優婆鞠多尊者是佛滅度百餘年出世間的一位阿羅漢,他沒有見過佛;他要求魔王現出來佛的身相、感覺到莊嚴,這恭敬心生起來就磕頭了。魔王說:你不是說不磕頭嗎?優婆鞠多尊者說:我不是對你磕頭,我是拜佛。這還有這樣事情。這樣看,所以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這個境界,魔王他有這個力量能現出來。

這地方下文說是女人還不能作魔王。魔王這個事情,他只是修了很多布施的功德,魔王在佛成道之前向佛搗亂的時候,佛說:我無量劫來作了很多很多的功德,你只是作一個無遮大會供養了很多人,你只是做這麼一個功德、你怎麼可以和我斗呢?說出這麼一句話來。這可見魔王就是作這麼多的功德,當然也一定是修十善法所以能生天。第二個功德,他有未到地定的功德、這個魔王,就是欲界頂天、他化自在天,不是色界天但是也是空居天了,也多少要有點定的功德才能夠生到空居天的。這樣說,魔王有一些殊勝的十善法的功德、有未到地定的功德,所以他能夠生到欲界頂天,但是他破壞佛法、他作魔王;他也能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種境界。所以成佛若是得了無生法忍,他有禪定的功德,當然他現出佛身為眾生說法,這也是能辦到的事情。所以說成佛這件事,就是得無生法忍的肉身菩薩,他如果是有禪定的話,當然他可以成佛,可以以佛身來度眾生的、也算是成佛的。當然也可以八相成道,也可以現出來這種境界的。

所以若是按照自己修行這一方面說,女人當然也可以得無生法忍,能得阿羅漢果當然也可以得無生法忍,只要發無上菩提心加上修禪定、那當然她也可以成佛,也可以名之為得無上菩提的、也可以這樣說;但是這是在大乘佛法裡面說,三藏教《阿含經》是沒有這種說法的。若是說去廣度眾生的立場,若在我們現在這樣的世界,當然是應該以男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八相成道去廣度眾生的,那一定不會是用女身去成佛的。當然這種事情,我們看《維摩經》,我們也應該會覺悟、應該會知道人的身體是不決定的,就現在的世界上有的時候也有這種新聞,就是一個男人變成女人了、或者一個女人她變成男人了,這果報本身是不決定的,是由誰來決定?由業力來決定的。她這個業力如果是女人的業力,這業力若是不變的話,那這個女身是不可以轉變的;如果是這個果報的女身的業力她要結束了,這男身的業力出現了,那他的果去就隨著轉變了的,所以這女身本身是不決定的。若是到了得無生法忍的人,那是聖人了、是分證即佛了,那他若是轉變個女身那有什麼難呢?沒有什麼難事的。但他若是在自利的立場,當然無所謂、就是順其自然,女身就是女身;如果為了度眾生,那他也可以變為男子,像下文的龍女她也是變成男身了。

所以在三藏教來說「女身垢穢非是法器」,當然我認為這個話是給男人聽的,當然也是這麼回事。「云何能得無上菩提」呢?「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這地方這個理由,我看若是得無生法忍倒不是一定要無量劫,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上好像是提過,就是三生可以得無生法忍。不過時間短了,究竟功德是不會太圓滿,當然他般若波羅蜜一定是成就了,這無漏的清凈無相的智慧是成就了,所以能得聖道、能得無生法忍、是聖人,但是不能說無量無邊的功德一剎那間都成就了,那是不應該那麼說。不過是在理論上,天台宗說是性具一切法,在理論上那是可以這麼說。在理論上說這個凡夫心裏面他就有佛,不要說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華嚴經》上「佛剎微塵數相海身」,那也就是在一切眾生的一念心裏面就有了,那也可以這麼說,當然這是理性上說。我們那一天說到夢,(我想到那裡說到那裡),說到夢的事情,說作夢能超越了阿羅漢的境界,就是無量劫前的事情可以在再現在現在的一念心裏面,說無量劫、恆河沙數劫以後的事情也能現在夢裡面。這什麼意思?無量劫以後,或者說無量阿僧祇劫以後的事情還沒成就嘛!但是能現在現在的一念心裏面,能現的,這是在事相上說;在理性上說,因為這一念心的真如理(諸法都是如),這一剎那心的如就是無量劫的如,所以一切的理性它是無缺無欠的。所以無量劫以後,將來這個人一定他會成佛的,成佛的事情也就可以現在的一念心裏面也可以現出來,當然這是佛才能看到,其它的人是不知道的,但這個不能當事實來說的,因為你現在還是個生死凡夫嘛!

所以若是在利他的立場,這就是看因緣了,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男人、這個世界完全都是女人,那你成佛當然就是用女身成佛,應該是這樣子;或者是以男身成佛。現在是有男、有女,而且男人比較佔優勢這樣的世界,當然佛是應該以男身成佛,應該是這樣。所以在大乘佛法來說和小乘有多少不同了,所以舍利弗尊者按照小乘佛法的理由作難問,「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這樣說最後第二個理由就是…《華嚴經》說「初發心即成正覺」,就是初得無生法忍的人,或者是初住、或者是初地,說初地得無生法忍,智者大師有一個意思是,初地就是法身菩薩,那就是高一點,若說法身菩薩是初地那就是高一點,那當然他是可以八相成道,初得無生法忍的人都能,何況是法身菩薩呢?那當然是可以成佛,那就不一定是曠、「佛道懸曠經無量劫」,那就不須要那麼久。但是純從因緣的事相上說那不能和究竟佛來比,還是有一點差別的。所以在這裡舍利弗尊者根據小乘佛法提出兩個理由,不承認你不久得無上道、不承認這件事。

「又女人身猶有五障」,這還是根據三藏教小乘教來說,這女人身有五種障礙。第一是「不得作梵天王」,女人不能作梵天王、這當然是的。作梵天王是怎麼樣呢?若看《超日明三昧經》,這在大正藏的經集部,好像是第十五冊是有的,我查過的。這部經上說梵天王,不只是初禪那個梵天王,二禪、三禪、四禪都算是梵天王。作梵天王當然你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禪了,你又能夠修四無量心的三昧,那你就可以作四禪的梵天王;若只是得四禪而沒能夠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三昧,那你不能作梵天王,你若能修成了這樣的功德就可以作梵天王。那麼這樣的功德,如果說是女人有五障,第一個障不能作梵天王,不能作梵天王當然就是你禪定沒修成,你的功德不具足就是不能作,你功德具足就是可以作。「二者、帝釋」,梵天王是色界天、帝釋是欲界天,欲界天這個帝釋就是三十三天王,他是有殊勝的十善的功德,這個人的心性非常地和平良善。大多數地來說、男人的性格和女人對比、男人多數是勇猛了一點,性格剛強一點,他能夠獨立地作事情。女人呢,在《大智度論》上也提到,下邊說為什麼女人不可以作轉輪聖王?它是說女人的性格都要有所依賴、不能夠獨立,有這麼一個味道;那當然說是所有的男人有這麼一個性格,但是也不能說百分之百的。所以帝釋就是他有殊勝的十善的功德而又特別地勇猛,所以這個人就得了帝釋的果報,就作了三十三天王了;女人如果是煩惱重、那就當然是不成的。第三作「魔王」,剛才說了,他也有殊勝的十善的功德,而又有未到地定的功德;若是女人因為煩惱重歡喜計較,你沒能修成圓滿的十善,又沒能得未到地定,那當然這個魔王還是作不成的。「四者、轉輪聖王」,轉輪聖王也是,剛才說了也是要有殊勝的十善的功德,也要有多少慈悲心,也要有多少菩薩的慈悲心。經上說到十地,說初地菩薩多數作轉輪聖王,那就是大菩薩了。現在說女人不能作轉輪聖王,就是她作了功德她不能作轉輪聖王,可能會作轉輪聖王的玉女寶、可能的。這是舍利弗尊者根據《阿含經》來說,女人有這種障。第五個是「佛身」,剛才說了,女身不能成佛。

很多人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麼女身不能成佛?其實剛才說了,按照自己用功修行,當然女人可以得無生法忍、也可以算是成佛;如果是究竟圓滿的佛那就另當別論了。如果究竟圓滿的佛,照理說那是什麼身成佛?我看也不是我們這個男子身,也不是欲界生死凡夫這個境界,因為他已經超越了這個境界。不要說是成佛的事;就是你得了色界定、你也超過欲界了,得了色界定生到色界天,那個身體是什麼身體?不是女人身也不是我們欲界的男身,但是他們有勇猛性所以都稱之為大丈夫,也就是那麼意思;那不能說是女身了。何況你若是得了無生法忍的聖人,到了法身菩薩都不是凡夫的身體。這法身菩薩他那不思議變異生死繼續地用功修行,到了等覺菩薩一念相應會得無生菩提那是成佛了,那是按他自己修行境界的成就,那麼那個身體不是凡夫的身體。我們凡夫的身體,欲界的眾生有男女之別,到色界天以上就沒這個分別的。

現在說女身有五障,最後一個不得作佛,那是指度化眾生這一方面,而是在欲界,那就是佛的化身。佛的化身在欲界的時候,佛總是示現男子身出家成道,而不是現女身。不是現女身剛才也說了,那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男女之別,而男人的權利大,那個時候就是男身。剛才也說了,如果這個世界完全都是女人、沒有男人,佛若在那個世界成佛,可能還是女身成佛,所以這在大乘佛法裡面是這樣說,而不是小乘佛教。現在這裡舍利弗尊者就根據小乘佛教這麼說:「云何女身速得成佛」呢?經上這樣說,你還是個龍女、還不是人,你還能女身速得成佛?那有這個事情?不承認這件事。

舍利弗尊者在《維摩詰經》上看他和天女辯論,天女曾經用大乘佛法的態度等於是開示了舍利弗尊者:「女身是沒有定性的」,照理說舍利弗尊者是知道這件事。而現在舍利弗尊者還是要這樣說,到《法華經》上還是用這樣的理由來難問龍女;因為也可能在法會裡面有很多人有這個疑問,所以舍利弗尊者就把大眾內心的疑問提出來、解決這個問題,不見得是舍利弗自己本身有這個問題。云何女身速得成佛?這是難問龍女。

庚七、龍女以一實除疑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龍女她也沒有去直接回答舍利弗的問題,但是她另外有一個辦法,她有一個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這麼樣的貴重。「持以上佛」,拿起來恭敬地奉獻給佛。「佛即受之」,佛立刻就接受了。龍女這個時候「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就說了:「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我奉獻寶珠給佛、佛納受了,這件事是不是很迅速地呢?「答言:甚疾」,智積菩薩和舍利弗尊者回答說:是的,的確很快。「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比這裡還要快。這若是表法來說,這寶珠獻給佛,這就是修六波羅蜜無量功德向於無上菩提、這樣意思;釋尊納受很快,這表示成佛成得很快,表示這件事。而龍女做這件事,她的目的就在這裡。「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忽然間變成男人了,這就是人的身體沒有決定性,可以轉變的。「變成男子、具菩薩行」,他就圓滿了菩薩的德行,這是成佛的因。「即往南方無垢世界」,他就到南方有個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就成佛了,這好像不是八相成道,他就這樣立刻就成佛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這樣子。「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現出佛的境界。這是事實勝於雄辯、不用嘴說,現出來成佛的事實,剎那間就成佛了,舍利弗尊者、智積菩薩也就明白了。

庚八、時眾見聞得益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髮菩提心而得受記。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這是第八科、時眾見聞得益、得到利益。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的菩薩聲聞、天龍八部、還有人、還有不是人的,「皆遙見彼龍女成佛」,遙遠地看見彼龍女成佛了,「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大家都歡喜了,「悉遙敬禮」完全遠遠地向他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這是得益,很多的眾生聽這位佛說法開悟了。到什麼程度呢?「得不退轉」;得不退轉,若小乘佛教到初果也就不退轉,大乘要得無生法忍也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很多的人成了道了佛為他授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他在無垢世界成佛了,在那裡說法度眾生,無垢世界有六種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有三千眾生住不退地,有「三千眾生髮菩提心而得受記」。

庚九、智積身子默然信受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相信了這件事。這可見女人也可以成佛,但是還不是女身成佛,這可是很迅速的。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五十一集)
 妙法蓮華經卷二 妙法蓮華經語譯譬喻品第三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妙法蓮華經入疏卷第八
妙法蓮華經全文

TAG: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