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穆斯林民族現代化進程
馬明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穆斯林民族現代化進程
在推動中國10個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現代化進程中,既要採取全國一盤棋的方針,又要充分考慮這10個民族的心理特點和承受能力。為了創造現代化所需要的適宜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就必須對伊斯蘭教所具有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內在潛力進行深度開掘,完成其宗教與文化模式的創造性轉換,為現代化提供某種精神動力和心理支撐。而人生價值觀、經濟、科技和教育的現代化以及生態環境建設是處理好伊斯蘭文化與中國穆斯林民族現代化關係的五個重要方面。 實現現代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所追求的基本目標。然而,如何實現現代化卻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涉及經濟與文化、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諸多領域。而如何對待和處理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之一。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有著多元文化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傳統文化,如何協調其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關係,尚需具體民族具體分析,很難一概而論。本文僅就如何使伊斯蘭文化與穆斯林民族現代化相協調的問題,做一初步探討。 我國有10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保安、撒拉、塔吉克、柯爾柯孜、塔塔爾、烏孜別克),總人口約2000萬,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這10個民族儘管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有一個共同點,都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其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有著深刻的影響,是其傳統文化的核心。伊斯蘭教的信仰在這10個民族絕大多數成員的腦海中是根深蒂固的,對於任何一種重大社會變革,他們習慣於從伊斯蘭教中尋求「合法性」現代化作為涉及社會生活所有領域的全方位的社會變革,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在推動這10個民族的現代化進程中,既要採取全國一盤棋的方針,又要充分考慮這10個民族的心理特點和承受能力,否則,一旦超越了他們的承受能力,或者對他們所崇尚的伊斯蘭教的價值觀構成直接威脅,就必然引起對現代化的抗拒,從而使現代化付出過高的代價。為了順利推進這10個民族的現代化進程,為了創造現代化所需要的適宜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為了變穆斯林群眾被動參與現代化進程為主動參與,就必須對伊斯蘭教所具有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內在潛力進行深度開掘,完成其宗教與文化模式的創造性轉換,為現代化提供某種「合法性」和精神及心理支撐,從而化阻力為動力,變障礙為坦途。 一、伊斯蘭文化與穆斯林民族人生價值觀現代化 觀念的現代化,尤其是人生價值觀的現代化,是一個民族從整體上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方面。 人生價值是一個多方位、多層次的構成,人生價值觀的現代化,其實質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高層次、高品位化。這種高品位,是通過自我本質力量的外化即積極的創造性的活動實現的。通過這種活動不僅滿足自我的生存需要,而且不斷滿足自我的發展需要,從而不斷進行自我完善,既對自我需要也對他人和社會需要,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實現人的人生價值觀由傳統向現代化轉型,與提高人自身的素質是分不開的。然而,由於人不僅生活在自己所處的小環境之中,而且生活於社會大環境之中,社會大環境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具有塑模功能。伊斯蘭教對中國穆斯林的社會氛圍、輿論環境產生著較大的影響。據我們在西北穆斯林地區的調查來看,伊斯蘭教對穆斯林的人生價值觀由於對它的理解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有些人消極保守,安於現狀,而有些人直面人生,積極向上,開拓進取,這與其對伊斯蘭教的理解有關。 的確,作為穆斯林民族傳統文化核心的伊斯蘭教的人生價值觀有其獨特之處,只要開發合理,引導得當,能夠為穆斯林民族的現代化提供某種精神動力。比如,伊斯蘭教認為,一個人的價值就在於虔誠信仰基礎上的勞動、工作和奉獻,而不在於金錢與權勢。毫無疑問,這種思想信仰有助於穆斯林民族形成一種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人生價值觀,從而能提高其勞動熱情和工作積極性,進而能推進穆斯林民族地區的現代化進程。 二、伊斯蘭文化與穆斯林民族經濟現代化 經濟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基礎,正確處理伊斯蘭文化與穆斯林民族經濟現代化的關係,將有助於順利推進整個穆斯林民族社會的現代化。 歷史上,各穆斯林民族為我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西部開發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穆斯林民族投身現代化建設和市場經濟潮流,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支活躍力量,特別是對兩個大的經濟帶—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之間市場的形成發揮了特殊作用。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從高原古城西寧到長江源頭的沱沱河岸,從藏北萬里草原到喜馬拉雅腳下的樟木口岸,無處不有回回商人的足跡」。近年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回族穆斯林利用積累的資金紛紛購置設備,投資建廠,由皮毛商轉變為「製造加工商」,僅洗凈毛1000噸以上的生產線全州就有13條,年洗凈毛1.5萬噸,加工牛羊濕革生產能力在3萬張以上的企業有20多家。由著名穆斯林企業家沙鵬程創建的西安三寶雙喜集團公司,成為一個以製藥科研生產為核心,涵蓋房地產開發、廣告策劃代理、國際國內貿易、旅遊、幼兒教育、生態農業開發等多元化結構、集約化管理的大型企業集團。總部下轄歐、美、中東、東南亞等駐外公司和全國20多個營銷分公司,產品已向系列化、高科技、多品種方向發展。1998年初,三寶雙喜製藥廠在西北地區的製藥企業中,率先通過了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與國際質量管理體系接軌。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納古回族鎮大力發展個體私營企業,1998年企業收入佔全鎮國民收入中的98.5%,由於社會經濟各項事業全面發展,被國務院和各級政府授予「全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代「鄉鎮企業營業收入億元鄉」等40多個光榮稱號。沙甸回族鄉至1990年,大、中型鄉鎮企業達119家。到90年代來,沙甸的產業結構比重排序為:運輸業、紡織業、商貿業、服務業、特色農業。糧食生產所佔比重已下降至1%以下。青海省的撒拉族穆斯林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中獨佔鰲頭,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非公有制經濟是全縣經濟的支柱。1998年全縣個體私營企業達到1452家,企業總產值達179億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83.1%,而全縣95%以上的個體私營企業為撒拉族所辦。從1997年興起的全省小水電站建設中,撒拉族參與投資建設的佔40%以上。穆斯林聚居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除石油化工以外,農業經濟也發展很快。1998年自治區糧食總產量達830萬噸,比1949年增加8.79倍;人均佔有糧食4804公斤,比1949年增加15倍。新疆的糧食自給有餘,是西北地區年調出糧食最多的省區。新疆棉花品級高、纖維長,極具經濟價值。僅阿克蘇市的長絨棉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42%,全區棉花產量佔全國的1/3,原棉大量銷售往內地,並出口日本、東歐、東南亞各國。在新疆,維吾爾族地區的瓜果產業、園藝業、經濟作物馳名中外。吐魯番、和田的葡萄,庫東、英吉沙、皮山的杏,阿圖什的無花果,善盡善、哈密的哈密瓜,葉城的石榴,伊寧的蘋果,庫爾勒、輪台的香梨,久負盛名,改革開放後,都成為自治區經濟發展的一大要素。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建設,全區瓜果商品基地初具規模,面積達105萬畝,年產量超過70萬噸,年外調、出口量達20萬噸以上,產品覆蓋全國20多個省區和日本、東南亞、歐洲等國際市場,被普遍作為高級賓館商場的上等果品和精美的饋贈禮品。 各穆斯林民族的經濟雖然有長足的發展,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改革進一步深化和國際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全國城鄉經濟發展均不同程度地捲入了世界經濟發展大潮,這就意味著許多傳統產業如不能以新的科學技術加以改造更新,將逐步被排擠淘汰。在這方面,目前穆斯林民族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經營餐飲業、皮毛加工業、建築建材業等傳統行業,輕車熟路,得心應手,而對技術含量較高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則難以涉足;對企業的管理還停留在傳統的家族式管理上,缺乏現代的管理經驗和方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有這些都與傳統的舊觀念習慣不無關係。 其實,認真挖掘伊斯蘭文化,將會發現有許多能夠促進穆斯林民族經濟現代化的內容。主要為: 第一,伊斯蘭教注重發展生產、主張誠實勞動、反對好逸惡勞的精神,通過合理開發利用,就可以成為一種穆斯林民族社會普遍認同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這種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能夠成為鼓舞穆斯林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的激勵機制。 第二,伊斯蘭的產業觀有助於調整經濟結構,從而促進穆斯林民族經濟的協調發展。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增長表現為經濟結構的改變,其首要的標誌就是經濟增長的內容由以農業為主轉變到以工業為主,即人們所說的「工業化」自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新興技術革命,又給現代經濟結構帶來了新的變化。在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國家裡,服務業或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漸超過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了主要地位,這是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發現,穆斯林民族的經濟結構雖然有不盡合理的一面,但總的來看,相對於其他兄弟民族而言,情況還是好一些。據改革開放之初的1982年的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國穆斯林民族中從事商業、服務業和工業行業的已佔民族總人口的29.4%。而藏族和蒙古族從事這方面行業的人數分別只佔民族總人口的12%和16%,漢族中從事非農行業者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而逐漸增加,但這部分人在其總人口中的比例仍低於穆斯林民族。這與伊斯蘭教的產業觀對穆斯林民族經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在伊斯蘭教的價值系統中,既看不到「重農學派」以農業否定其他產業和「重商主義」者無限拔高商業地位而輕視農業和工業的產業偏見;也不存在傳統的漢文化中包含的「重農抑商」,「無商不奸」等消極觀念。伊斯蘭教充分肯定各種產業並存的意義,認為每個產業都有其特定的無法取代的價值,對人類生活缺一不可,不能抑此揚彼,或顧此失彼,而應對每個產業給予足夠的重視,做到「士盡其學,農盡其力,工盡其能,賈盡其有」,諸業並舉,互相支撐,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穆斯林民族在實現其經濟現代化的過程中,應當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上述伊斯蘭教的產業思想,繼續加強和改進農業的同時,大力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為實現現代化服務。 第三,伊斯蘭教經濟倫理有助於規範人們的經濟行為,確保經濟活動沿著健康有序的軌道發展。目前,在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一方面,民族地區許多人的商品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還不夠;另一方面,矯枉過正,對市場經濟不是惡意利用,就是善意誤會,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應該見利忘義,損人利己,不擇手段。為了金錢,貪污、受賄、偷盜、詐騙、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姑且不論,甚至有人製造假藥致人死亡,以他人的生命換取一己之私利。這是一種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貨幣拜物教。貨幣拜物教本身也許還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有刺激而沒有約束,貨幣拜物教如狂潮湧來,而公平競爭和市場秩序,有效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尚未形成,於是欺詐和腐化難免盛行,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難免受到危害。在此情況下,講德治與法治相輔相成,顯得十分必要和及時。而對於各穆斯林民族而言,伊斯蘭文化所強調的公平交易,反對投機,誠實守信,反對欺詐的理念,作為一種起碼的經濟倫理和商業道德,恰似另一隻「真正看不見的臂膀」,有助於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確保市場主體和消費者的正當權益,為建立自由、競爭、開放、公平、有序的市場經濟(即信用經濟)起到一種重要的輔助作用,從而推動真正意義上的經濟的現代化。 三、伊斯蘭文化與穆斯林民族科技現代化 科技進步是社會現代化的關鍵環節。現代化咋為一個有特定內涵的概念,實際上是人們利用近現代科學技術全面改造自身的生存條件和提升主活質量的過程,因此科技進步是一個民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我國著名科學家路甫祥指出:「歷史生動地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是由科學技術的革命性進步引發的,科學技術是現代化的發動機。 伊斯蘭教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空間,由於信仰者對它理解的差異而對民族的科技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自8世紀至13世紀,生活在阿拔斯王朝時代的穆斯林由於能對其信仰進行積極的理解,認定理性與信仰相輔相成,科技與宗教並行不悖,從而使他們從中獲得了研究自然,探索規律精神動力,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數學、物理學、化學、醫學、動物學、植物學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近代以來,大部分穆斯林因循守舊,觀念保守,思想狹隘,片面強調信仰,排斥理性,輕視科技,最終導致了落後與貧窮。中國穆斯林民族在歷史上,在天文曆法、醫藥衛生、工程技術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涵。在當代穆斯林民族中仍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科技精英,甚至還有「兩院」院士(化學家蔣錫夔、核工程物理學家劉廣均、昆蟲學家張廣學)。與此同時,由於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社會歷史等原因,使得許多穆斯林民族群眾科技意識較差,科技水平很底,科普知識欠缺,嚴重製約了穆斯林民族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事實上,伊斯蘭教並不排斥理性,並不拒絕科技,相反,它認為,任何被驗證了的經得起歷史長河考驗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都是對真主所創造的自然規律的一種正確認識,應當將其視為真主的恩典而加以珍愛,並為造福人群而鑽研科技,獻身學術,建功立業。據此,當代穆斯林民族因以開放的眼光,務實的態度,對待伊斯蘭文化,開發其中鼓勵研究自然,探索規律,造福人群的成分,弘揚求知治學,鑽研科技,獻身科技的精神,為推動穆斯林民族地區的科技進步服務,為此需強化廣大穆斯林民族群眾的科技意識,提高科技水平,弘揚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 四、伊斯蘭文化與穆斯林民族教育現代化 科技進步對於一個民族的現代化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科技進步有賴於人的素質尤其是科技素質的提高。而人的素質的提高離不開教育,教育是向廣大社會成員傳播實現社會現代化所需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念,提高人的素質的主要途徑。 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穆斯林民族的教育事業得到蓬勃發展。就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例。據1999年統計,全區有各級各類普通學校3922所,在校學生982168人,其中回族301308人,佔298%,同1958年74869人相比,回族在校學生增加了4.02倍。普通高等院校有回族學生3908人,占普通院校13121名在校生總數的29.78%,回族在校生比1958年45人增加了86.84倍。普通中學有回族學生66400名,占普通中學294520名在校生總數的22.5%,同1952年的110人相比,回族在校生增加了603.64倍。普通小學回族在校生227240名,占普通小學在校生總數的34.53%,同1952年17918人相比,回族在校生增加了12.68倍。同時,全區獨立設置的回民中學21所,在校生12027名,民族職業中學1所,在校生69名,寄宿制回民小學和獨立設置的回民小學101所,在校生26299名。到1998年年底,甘肅省保安族聚居區共有2所中學,10所小學,在校學生1800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3%。到20世紀末,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81所,少數民族教育在新疆發展很快,在高校在校生中少數民族學生從1949年的185人,發展到1994年的23166人;在中學,少數民族學生由1949年的3157人,發展到1994年的437432人;在小學,少數民族學生由1949年184萬人發展到1994年153.7萬人。 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國穆斯林受教育程度雖說比改革開放前有較大的提高,但與現代化事業仍不相稱,我國穆斯林當中高學歷群體比例不高,在西部有些地區九年義務教育尚未完全普及,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還比較低,女童教育問題嚴重,其入學率與鞏固率更底。以穆斯林民族相對較多的青海省為例,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主要少數民族中中專以上學歷人數占本民族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蒙古族3.7%;土族21%;藏族20%;撒拉族15%;回族1.1%。兩個穆斯林民族占倒數第一和第二。有的學者對蘭州市的兩所中學作為個案進行過調查,調查顯示:1999年在蘭州市民族中學初中年級學生中回族學生佔63%左右,而高中年級則回族學生所佔比例降至25%,升學率為35%,顯而易見,至少50%的回族學生沒有進入普通高中繼續學習,初中畢業就踏入了社會。該校高中回族學生的高考升學率不足10%,金城關回民中學的升學率則更低,還不到12%。 造成穆斯林民族教育落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穆斯林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嚴酷,生存條件差,不少穆斯林民族成員常為溫飽而奔忙,無暇顧及教育;穆斯林聚居區學校教學質量差,校舍破爛(如西寧市穆斯林聚居的城東區教學條件,教學質量遠不如城西區和城北區);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管理水平低等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穆斯林群眾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事實上,稍具伊斯蘭教常識的人都知道,伊斯蘭不但不反對人們學文化,受教育,而且鼓勵、提倡學知識,受教育。伊斯蘭教崇尚知識,崇尚理智,並從信仰的高度鼓勵人們求知治學。《古蘭經》要求人們把目光投向大自然,觀察大自然的變化,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研究大自然的規律,開發大自然的資源,以便造福人類,造福社會(第10章第6節)。《古蘭經》強調理智、理性、反對盲從、迷信、認為理智是人區別於、優越於動物的地方,鼓勵求知,並重視學者的作用。伊斯蘭文化有獨特的教育觀,這些教育觀在現代化進程中仍具有借鑒意義。一是義務教育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說:「求知,是每個男女穆斯林的天職。」此處的「知識」不光是指宗教知識,而且還包括有益的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這種教育思想,對於提高穆斯林抓教育的積極性,對於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兩性平等受教育觀。穆斯林民族婦女教育問題突出,婦女中文盲相對較高,原因之一是有些阿旬膚淺地認為伊斯蘭教不提倡婦女受教育。如果將伊斯蘭教的兩性平等受教育觀廣為宣傳,做到家喻戶曉,提高認識,那麼,穆斯林婦女教育尤其是女童教育將會有一個較大發展。三是終身教育觀。人們對教育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不重視教育到重視教育;從只重視學校教育到提倡終身教育。伊斯蘭教號召終身學習,學習終身。先知穆罕默德用一句簡單明了的話表達了這個意思,他說:「求知,從搖籃到墳墓」從人生的起點到終點,號召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我,完善自我。這一點對於處在信息時代的人們,意義特別重大;渴望實現現代化的人們,更不能須臾放棄學習。穆斯林成年人中,文盲率相對較高,更應努力學習,趕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不斷進步。 五、伊斯蘭文化與穆斯林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建設 現代化並非是一項單一的經濟發展指標,而是一項關涉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的系統工程,它強調發展的整體性和諧性和系統性,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歷史上,發達國家在發展本國經濟的過程中,不但對本國,而且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造成巨大的破壞與污染;一些發展中國家懷著加速實現工業化的迫切心情,置環境污染和資源的浪費於不顧,結果對本國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無法彌補的嚴重後果,教訓是深刻的。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擺脫貧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當務之急,但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與資源的破壞為代價,各穆斯林民族地區更不能急功近利,以環境為代價換取現代化,發展經濟必須以保護環境為前提,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國的10個穆斯林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部,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環境基礎最脆弱的地區,保護和改善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方面。在廣大西部地區,特別是在各穆斯林民族地區,不僅要依靠法律法規和行政的手段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尚應從長計議,標本兼治,從人們的思想意識深處、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而開發利用伊斯蘭文化的生態環境理念,通過宗教的神聖感來喚起他們的生態意識,促進環保工作,是題中應有之義。 伊斯蘭教認為,真主創造了自然萬物、日有星辰,使整個大自然氣象萬千,多姿多彩,和諧美妙,大自然中的所有動物、植物、礦物及各種生物和無生物、構成了一個協調有序、相互依存、生機盎然的宇宙大家庭。人類就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但不是惟一的成員),而且是萬物之靈長,天地間的精華,因而真主使其成為他在大地上的「代治者」(第10章14節)。奉真主之命,受真主之託治理好這個世界,保護好這個世界,使整個世界繁榮昌盛,使各族百姓安居樂業。為此,人類除了處理好同類之間(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外,還得處理好同自身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之間的關係。 處理好同自然之間的關係,要求人們把握兩點:一是接近自然而不崇拜自然;二是開發自然而不濫用自然,與自然相為命,共存共榮(第2章22節)。要求人們在消費資源時要有節制,不可浪費,不可竭澤而漁(第7章31節)。穆罕默德禁止人們對樹木亂砍濫伐,對動物亂捕濫殺。他號召人們多植樹,多造林,綠化美化環境,他熱情地鼓勵道:「任何人植一棵樹,精心培育,使其成長、結果,必將在後世界受到真主的恩惠」。 不難看出,伊斯蘭教的生態思想和環境倫理,儘管帶有濃厚的神學色彩,但透過其神秘的外衣,我們仍能發現其中某些有價值的理念,值得借鑒和利用。如能對其賦予現代內容,進行現代轉換,必然對我國各穆斯林民族地區以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為特色的現代化進程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鐵錚,伊斯蘭教改革與現代化[J]伊斯蘭教與中國西北地區現代化建設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1991.10 [2]王玉波、瞿明安,超越傳統生活方式轉型取向[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 [3]東噶倉·才讓加,近年來回族在青海高原的商貿活動論述[J].回族研究1997,(4):16-20 [4]丁宏、張國傑,百年中國穆斯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179 [5]馬明良,伊斯蘭教與西部大開發[J].青海民院學報2002,(2):70-75. [6]彭樹智,伊斯蘭教與中東現代化進程]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 [7]路甬祥,科學技術要走在前面[J].新華文摘.2002,(10):145-147. [8]周瑞海,寧夏回族教育五十年[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 [9]馬明良,關於青海回族教育的若干問題[J].回族研究,1999,(2):48-51. [10]楊文炯,傳統與現代性的殊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1]馬堅譯,古蘭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作者:馬明良 西北民族大學教授 編輯:shady)
推薦閱讀:
※國民性的改造和人的現代化
※東西方現代化視角的比較
※現代化進程中的權威主義
※移風易俗:民族需要現代化而非「多元化」
※第四章 由大乘談佛教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