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絡大講堂之老祖宗幾千年傳下來的治病精髓

按摩,又稱推拿,古人稱之為按蹺、按杌。我國古人很早就開始用按摩的方法來治病了。古醫書《素問·氣血形志篇》有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酒。」意思是:若經絡不通,氣血不通,人體某個部位就會出現疾患,可以用按摩的療法達到治療的作用。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上記載了按摩的起源,還指出了按摩的作用和應用,同時出現了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

「按摩與經絡、穴位的關係」





按摩作為一種防病治病的手段,是以經絡指導、以學我主治功能為基礎,運用不同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特定部位,以診治疾病、保健養生、延年益壽的方法。

經絡是在千百年的摸索、實踐中形成的完整理論,它的形成與按摩息息相關,按摩、穴位、經絡可以看作是面→點→線的過程。

人們起初並不知道穴位和經絡的存在,只是無意識發現觸碰、擠壓、按揉身體某一部位時會減輕或解除某些病痛,隨著這種認識的加深,逐漸形成點的概念,產生了穴位的設想。穴位確定後,對其主治功能的分析讓人們認識到不同穴位之間的聯繫,從而有點到線,產生了經絡的概念。

經絡來源於穴位,穴位來源於按摩,經絡和穴位又可以為按摩提供指導,根據經絡表現的病症,在特定穴位上進行對症按摩,從而防病治病。

按摩的幾種常用手法

推法

按摩功效:鎮靜止痛,緩和不適

按摩方式:

  1. 用小指以外的手指指腹著力在被按摩部位,單向直線推動。

  2. 用拇指以外的手掌部分著力,四指併攏,拇指分開,以掌根單向直線推動。

溫馨提示:

指腹、手掌要緊貼皮膚,用力不要太大,速度應均勻,1分鐘60次,以免損傷皮膚。朝向心臟方向推可加強氣血流通,逆向心臟推則可緩解疼痛。

捏法

按摩功效:疏通經絡,消除疲勞,消積導滯,化瘀去寒

按摩方式:

用拇指、食指或拇指、食指、中指提捏被按摩部位。

溫馨提示:捏法於拿法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大不同,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則是手指用力;拿法用力重,捏法用力輕。

揉法

按摩功效:活散血液,緩解痙攣,緩和刺激,減輕疼痛

按摩方式:

  1. 以手掌或者掌根著力被按摩部位,畫小圓形或螺旋形揉壓。

  2. 以魚際著力於被按摩部位,畫圓形或螺旋形揉壓。

  3. 以除拇指外的任一指腹著力於皮膚,畫圓形或螺旋形揉壓。

溫馨提示:

揉動時不宜在皮膚上摩動,應在小範圍內揉壓,並應帶動皮下組織一起運動。

搓法

按摩功效:疏經通絡,調和氣血,消除疲勞

按摩方式:雙手夾住被按摩部位,兩手反向用力來回快速搓動,同時上下往返移動。

溫馨提示:

兩手用力要對稱,動作應柔和均勻,速度要快,移動宜緩。

按法

按摩功效:疏筋活絡,消除疲勞,活血止痛

按摩方式:

  1. 用拇指、食指、中指或無名指指腹著力於被按摩部位,逐漸用力按壓30秒左右,然後緩慢放開。

  2. 用單掌、雙掌、掌根或雙掌重疊著力,逐漸用力按壓30秒左右,然後緩慢放開。

  3. 用肘尖、足跟著力,逐漸用力按壓30秒左右,然後緩慢放開。

溫馨提示:用力方向要垂直體表,由輕到重逐漸加大力度,放開時則應由重到輕,緩慢放鬆。按壓時不可移動,指按穴位時以有酸、脹、熱、麻等感覺為度。

摩法

按摩功效:和中理氣,消積導滯,活血散瘀,鎮靜止痛

按摩方式:

  1. 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著力於被按摩部位,畫環形撫摸皮膚。

  2. 以手掌掌面著力,畫環形撫摸皮膚。

溫馨提示:

  1. 腕關節要放鬆,指掌關節自然伸直,手部輕輕放在體表,以免疲勞。

  2. 摩動是用力不可太重,速度應均衡連貫且節奏應快,每分鐘在100次以上。

抖法

按摩功效:疏經通絡,滑潤關節

按摩方式:

  1. 肢體抖動,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腕或踝部,小幅度連續快速抖動,上肢上下左右抖動,下肢(由他人代勞)上下抖動。

  2. 肌肉抖動,用手輕輕抓住肌肉,左右快速抖動。

溫馨提示:

用力要小,速度要快,動作要連續、均勻,先慢後快,停止時由快到慢。


推薦閱讀:

經絡穴位
養生的宗旨是維繫氣血充足 經絡暢通 五臟調和 陰陽平衡
十二經絡走向動態圖
10月26日百科全說 嚴蔚冰 疏通經絡 易筋經導引術(3)
日夜不停,晝夜不歇,氣血在經絡中是怎樣運行的?

TAG:治病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