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錯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師們

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世襲伯爵,曾參加克里米亞戰爭。返回雅斯納·亞波利亞納的農莊後致力於農民教育。1862年結婚後,創作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巨著《戰爭與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經歷了一次信仰危機後信奉和平主義,主張以勿抗惡的方式對社會進行改革。因執著於自己的信念使家庭關係惡化,死於出奔途中。其作品多達45卷。名著還有長篇小說《復活》(1899)、戲劇《黑暗的勢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說和評論。

在諾貝爾文學獎成立伊始,對於首屆獲獎者,人們都普遍認為,非托爾斯泰莫屬,遺憾的是,托爾斯泰與該獎失之交臂,由此引發了巨大爭議。評委會充分肯定托翁傑出的文學成就,卻又不肯將第一筆文學獎金頒發給他,是因為托翁「否定了一切形式的文明」,讚美了「原始的生活方式」,「提倡無政府主義思想」,「任意改寫《聖經》」,「對於他那種罕見於一切文明樣式的狹隘和敵意,我們覺得無法忍受」。

易卜生

亨利克·易卜生是一名挪威戲劇家。現代散文劇的創始人。其作品強調個人在生活中的快樂,無視傳統社會的陳腐禮儀。最著名的有詩劇《彼爾·京特》(1867),社會悲劇《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敵》(1882)、《海達·加布勒》(1890);其象徵性劇作《野鴨》(1884)、《當我們死而復醒時》(1899)等反映其「精神死亡」的思想 。

從1901年首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開始,易卜生就被提名為候選人,可惜前兩次都失之交臂,當1903年瑞典文學院將目光投向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特別是挪威以來,他的希望大增,可是同胞比昂斯滕·比昂松成為了他最大的競爭者,由於兩人實力相當,曾經有人建議,兩人同時獲獎,可是有些院士以不符合評獎章程,二人只能擇其一,由於前兩屆得主都因為生病原因未能親自前來領獎,瑞典文學院不希望今年再次有得主缺席,由於七十五歲的易卜生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而七十一歲的比昂遜雖也年邁,但還是生氣勃勃,創作力旺盛。這樣,瑞典學院選最終把文學獎單獨頒發給比昂遜。

普魯斯特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Marcel Proust)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意識流文學的先驅與大師,也是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其代表作《追憶似水年華》,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將高度敏感性與高度精神性融為一體,表現出小說創作的新觀念和新技巧,突破了小說寫作的傳統模式,呈現了一個由感官展開的色彩斑斕的世界。

卡夫卡

弗蘭茲·卡夫卡,捷克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審判》、《城堡》、《變形記》等。卡夫卡1883年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四部短篇小說集和三部長篇小說。卡夫卡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卡夫卡與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詹姆斯·喬伊斯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愛爾蘭作家、詩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後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識流」思想對世界文壇影響巨大。1920年起定居巴黎。其一生顛沛流離,輾轉於歐洲各地,靠教授英語和寫作糊口,晚年飽受眼疾之痛,幾近失明。其作品結構複雜,用語奇特,極富獨創性。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描寫下層市民的日常生活,顯示社會環境對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毀滅。自傳體小說《青年藝術家的自畫像》(1916)以大量內心獨白描述人物心理及其周圍世界。代表作長篇小說《尤利西斯》(1922)表現現代社會中人的孤獨與悲觀。後期作品長篇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1939)借用夢境表達對人類的存在和命運的終極思考,語言極為晦澀難懂。

魯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契訶夫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1860-1904),與法國的莫泊桑和美國的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說緊湊精鍊,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餘地。其劇作對19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藉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醜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

博爾赫斯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在日內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範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卡爾維諾

伊塔洛·卡爾維諾(1923—1985),義大利當代最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早期創作多為現實主義作品,後轉向幻想小說和寓言小說。善於利用諷刺和離奇古怪的幽默處理嚴肅的主題。他的作品融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於一身,以豐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構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濃厚童話意味的故事,深為當代作家推崇,給後世帶來深刻久遠影響。他的奇特和充滿想像的寓言作品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義大利小說家之一。

納博科夫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籍作家,1899年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他在美國創作了他的文學作品《洛麗塔》,但真正使他成為一個著名散文家的是他用英語寫出的作品。納博科夫在1955年所寫的《洛麗塔》,是在二十世紀受到關注並且獲得極大榮譽的一部小說。作者再於1962年發表英文小說《微暗的火》。這些作品展現了納博科夫對於咬文嚼字以及細節描寫的鐘愛。

本文由網路資料彙編


推薦閱讀: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五)
「諾貝爾獎」的中國事實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他們是舉世公認的大文豪,為何卻與諾貝爾獎無緣?
諾貝爾頒獎典禮晚宴一瞥 [5P]

TAG:文學 | 大師 | 錯過 | 諾貝爾文學獎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