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滿地哭鬧時怎麼辦?
一周前一則微博新聞:大學生情侶飛機上吵架,男子欲強行打開應急艙門自殺。
在一趟重慶飛往北京的航班上,一男子與其女友發生爭吵,賭氣之下沖向機尾的應急艙門,要開門自殺,被機上安全員制止。這對情侶均是在校大學生。最後,警方對該男子處以治安拘留15日的處罰。
這,真是長大了的熊孩子呀!儘管長大了,但內心還是如嬰兒般的思維。心理滯留在嬰兒水平的成年人,現在網路上有個熱門的名稱,巨嬰。
(01)
巨嬰,對應的是真正的小嬰兒。
嬰兒在小的時候,她會感覺是個媽媽是一體的,當他覺得餓了,媽媽就應該過來喂它吃奶。在嬰兒的世界裡,一發出需求,嬰兒會渴求能夠立即實現,否則就會產生失控感,而且這個過程就很容易體驗到徹底的無助感。所以現代客體關係心理學裡面有很大部分,會強調要養育嬰兒時及時滿足和回應有多麼重要。
對於一個小嬰兒來說,他主要的需求就是吃喝拉撒,睡覺玩耍,如果一個敏感的媽媽能夠及時地回應嬰兒的話,那麼嬰兒就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滿足,那麼她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可控的,是安全的。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孩子就容易產生被拋棄感,同時會將不好,憤怒的情緒投射到外部世界,認為是外部世界,是他人做了些什麼,或沒有做什麼令到我如此難受,所以我對你很憤怒,後果很嚴重。
當孩子逐漸長大,這種被拋棄感,不安全感還是會不斷的演變。雖然已經成年,但那種嬰兒般的自戀,還是深深的存在於人格中。於是有了巨嬰一說。
(02)
熊孩子是怎麼樣雄起的?
這讓我想起了我小學時候的一位男同學,那還是在還在讀小學大概二三年級的時候,這位男同學坐到了我的前面,和另外一個女孩是同桌。
那個年齡的小孩子,總喜歡把男女生之間的界限分得非常清楚,桌子上還刻著三八線。很多有過類似的經歷的朋友應該都還記得,小時候會跟同桌的女生/男生因為位置問題吵架打架的事情?
那位坐我前排的同學,跟他同桌的女生打架,似乎是女同學佔了上風。最後,他很委屈的在那裡哭,最後還躺在地上哭,甚至打自己,女同學被這樣的招數嚇到,這位女生最後好像很內疚,有好像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一樣。
此後,每每和同學鬧矛盾,這位男同學都慣用這招。因為他的思維,還停留在嬰兒的水平,他認為哭一哭,躺在地上滾一滾,這個世界就可以圍著他轉。特別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還會配合著他的邏輯。比如,他的家人,比如,被他的行為嚇到的同學。
(03)
我們還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稍大一些的熊孩子們,如果得不到想要的玩具,拿不到想要拿的東西,然後就會哭、會鬧,會睡地板,甚至會對大人打罵。他們會用一切可能的辦法,來控制成年人去滿足他們的願望。
因為他們承受不了那份拒絕。
對於成年人來說,我們會認為,這個孩子怎麼這麼無理取鬧,怎麼這麼不講道理,不就是個玩具嘛!然後我們的情緒也上來了,當我們情緒一來的時候,孩子的情緒也就不再穩定。
而對於孩子來說,他要的並不只是為了那個玩具,更多的可能是為了得到父母的愛,父母的回應,父母存在的安全感。這個玩具,這樣東西,對他而言,是他當下內心的世界,是他的一切。父母的拒絕,特別是帶著情緒的拒絕,孩子最初的那種不安全感、被拋棄的感覺就被激發了。為了這種安全感,孩子必須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哭,是最有效的辦法,嚎啕大哭,滾地板,敲桌子,打人、罵人…繼續哭。
(04)
「如果孩子長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敵意或誘惑的回應中,將會引起他強烈的焦慮與過度的刺激,從而導致精神成長的貧乏。因為他的內驅力的很大部分被壓抑了,而這部分無法參與他心靈的發展。「——科胡特
我們也常常見到,家長們,特別是帶孩子的老人們,因為心疼孩子,也因為自己受不了這種場面,最後妥協了,滿足了孩子的願望,妥協之後同時又會繼續抱怨孩子不懂事。
而孩子,越發在在與成人的這種互動中,繼續學會用這種方式去維護自己的安全感。就像一種行為模式一般,他們認為,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只有控制別人,讓別人聽我的,讓世界聽我的。
自戀性暴怒則是對於完全控制的需要。自戀,即這個世界的邏輯必須圍著我來轉。如果事情不如我意的話,我就會暴怒。我就要毀滅你,甚至毀滅我自己,毀滅這個世界。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則微博新聞,男子一言不合就去拉機艙門自殺,嚇唬女友的目的是什麼?你得聽我的。
(05)
我們可以怎麼做?
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不可能什麼都能滿足到孩子,當我們拒絕孩子要買玩具時,孩子哭鬧,我們可以怎麼做?
我在文章也講了一些辦法。就是給孩子一個「holding environment」,抱持性環境。當然,首先我們要hold住自己。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出了哭鬧,甚至會打罵,我們要讓自己的情緒保持穩定,同時允許孩子釋放他的攻擊性。
因為以往家長們長期和孩子的配合,孩子早已養成了這樣的行為模式,孩子一定會以為哭得還不夠,所以還會更大聲、更猛烈的衝擊你的情感。如果你還能夠hold住自己,那就算準備得差不多了。
這時,你可以抱著孩子,或者蹲下來看著他,溫柔平緩的和他對話。無論你拒絕他不買玩具的原因是什麼,請如實的告訴他。同時,告訴他「爸爸媽媽知道拒絕了你買玩具,你現在不能買到玩具,很難過,當你難過的時候,我們願意和你待在一起,也和難過待在一起。如果你覺得難過,很生氣,你可以哭出來,也可以喊出來。」
科胡特說「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別是他們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驅力需求的能力。」
當你可以和孩子這樣交流的時候,你的內心的焦慮會減少很多,孩子心裡的焦慮也會減少很多。重要的是,孩子可以有一種新的認知,他是沒有被拋棄的,爸爸媽媽只是拒絕了買玩具這件事情,但沒有拒絕他整個人。並且,爸爸媽媽可以允許他釋放被拒絕後的情緒,而且不會被父母懲罰。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體驗到被理解和接納。
這時候,孩子的內心會重新建立一種規則,我可以給別人提要求,別人也可以拒絕我,別人拒絕我不是因為我不好,別人拒絕的只是我提的這個要求而已。再往後,熊孩子的心智就會逐漸變得更加成熟,即使以後別人拒絕他的時候,他可以體諒對方的處境,同時也可以發展出其他什麼更好、更合理、更有競爭力、也更被社會他人認可的的方式,並為之努力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作者:吳在天,武志紅心理工作室諮詢師。
文章轉載自:不懂點心理(ID:bddpsy),轉載請聯繫作者。
推薦閱讀:
※如何摧毀一個熊孩子?
※我該怎麼對付我的表妹?
※小時候爸媽如何教你理財?
※如何評價《熊孩子遮他人車牌 女車主無辜被扣12分》事件?
※熊孩子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如何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