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代玉器

至兩漢時期,由於社會穩定,國力強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從王公貴族到官宦人家甚至紳士富商等階層日常用玉品種豐富、數量眾多、加工工藝精湛。此時出現了許多精美的作品,代表了這個時代的最高水平。漢代玉器繼承了戰國時代玉器的傳統,並有所變化和發展。玉禮器(所謂瑞玉)較前減少,已不再是玉器品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各種人微言輕裝飾用的玉佩飾大增加,用於殉葬的玉冥器變顯著增加,玉用具也有較大的發展。在雕琢工藝方面,圓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鑲玉器物較前增多。紋飾的風格由以抽象為主轉向以寫實為主,一些肖生類玉器也有了現實感和生命力,形神能七妙地結合於一體,這些都為先秦玉器所不及。

▲鏤雕蟠龍玉杯   ▲獸面紋玉鋪首   ▲玉頭像漢代玉器繼承戰國玉雕的精華,繼續有所發展,並奠定了中國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漢代普遍重視玉料選擇,尤其崇尚白玉,大量和田玉進入中原,為漢代玉雕奠定了物質基礎。漢代玉器既有清逸脫俗、自由奔放的特點,同時具有典型的雄渾豪放、氣勢昂揚的特徵。漢玉多以陰線勾勒,線條纖細優美,畫面舒暢大方。普通採用隱起和鏤空工藝,技術非常嫻熟,高浮雕和圓雕也大量運用。玉器設計打破對稱等傳統風格,充分發揮主觀想像,內容豐富多樣。粗細線條並用是漢代玉雕特徵,由陰線刻演變成遊絲毛雕是漢代玉雕的重要標誌。古人讚揚漢代玉雕「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如遊絲白描,毫無滯跡。」漢代拋光技術達到很高水平,玉衣片等玉器表面打磨光潔如鏡。漢代玉雕作品中大量採用鑲嵌技術,有金鑲玉、玉鑲金等。金縷、銀縷玉衣的工藝水平令人驚嘆不已。紋飾主要有幾何紋和動物紋,幾何紋有谷紋、蒲紋、渦紋、去雷紋、絲束紋等;動物紋有龍紋、鳳紋、獸面紋等。由於道家思想的影響,出現驅除凶邪和反映羽化成仙題材的玉雕作品。

▲長樂玉璧             ▲玉蟬           ▲雲紋高足玉杯漢代玉器可分為葬玉、禮玉、飾玉、陳設玉四大類,最能體現漢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藝水平的,是葬玉和陳設玉。漢代玉璧極其常見,主要有三種,一是璧兩側密布穀紋或蒲紋。一般在「肉」「好」邊緣起凸,立而平直;另一種玉璧除了有谷紋和蒲紋外,還有以絲束紋為界加一圈相互纏繞的獸面紋;再者就是出廓璧,出廓部分多為龍鳳紋、螭紋或吉祥文字等。滿城出土的出廓玉璧通長25.5厘米,璧兩面布滿集谷紋,出廓部分是對稱透雕曲身相背而立的雙龍,張口露齒,昂首挺胸,氣勢威嚴雄偉,頂端透雕華麗雲紋,玉雕製作精細,造型十分優美,玉料大玉質好,是漢玉之精品。

▲龍鳳紋玉佩 ▲雲紋玉觥    ▲龍嬉朱雀玉佩漢代是我國大一統的封建盛世,強大的國力促使其手工業生產亦相當繁盛,玉器在當時也攀上了古代玉器發展前期的最高水平。漢代玉器的材質主要是軟玉。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遐邇聞名的「絲綢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沿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進入中原,使得玉器製作業得到極大的物質保證,開創了和田玉主導後代玉器材質的歷史潮流;同時,也改變了漢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當地較次玉材的境況,從而使得漢代玉器的質量有了根本提高。玉呈白色,生坑,器形扁薄龍形,四分之三部分形成雞骨白,有少量硃砂,兩面文飾大同小異,為陰線刻,雕功古樸有力,罕見。

漢代出現了玉衣、玉握、玉枕、玉 劍,此類玉劍有劍首、劍格、劍 心、劍 、佩玉中出現玉舞人、玉鷹、玉熊、玉仙人、騎馬、玉避邪、玉璽印、玉鳩首杖、「九竅」玉器(眼蓋、鼻塞、耳塞、口含、肛門塞、生殖器塞)、仕女形在漢代佩玉俱多。玉雕動物在漢代也常見。漢代玉器寫實,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體圓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漢八刀」和雙溝碾法(又稱「遊絲毛雕」)。「漢八刀」反映的漢代玉雕的簡潔明快。

獸首銜璧紋飾(西漢) 金縷玉衣(西漢) 玉枕(西漢)

玉座屏(東漢) 神獸紋玉樽辟邪是傳說中的神獸,漢代始流行於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護,漢代玉器中也出現了辟邪形象。展品中的東漢青玉辟邪來自陝西寶雞,它舉首怒吼,挺胸突臀,兩翼內合,前足直伸,後足直立,威武兇猛,似有拔天撼地的驅邪逐魅之氣概,將大漢帝國氣宇軒昂的一代精神本質表露無遺。漢代 玉仙人奔馬

白如凝脂的和田玉精心打造而成,它昂首張口,豎耳挺胸,飛翼揚鬃,四蹄高抬,踏雲乘風遨遊於太空之中,馬背上騎一戴巾生翅的仙人,手持靈芝,似正欲追尋極樂的天國仙界,充滿奇幻迷離的浪漫氣息。漢代曾從西域大宛獲得汗血馬,據說日行千里,號稱天馬,而兩漢羽化登仙觀念瀰漫,仙人騎天馬正是當時特定歷史背景的如實寫照。漢八刀

玉司南佩是漢代一種形態特殊的器形,形若用於正方向、定南北的司南(亦稱指南)。玉質精美,玲瓏小巧,上面琢磨成小勺形,下面呈「工」 字狀常琢穿系小孔。盛於漢代,明清時期多見仿品。

西漢玉佩

漢代玉圓雕說書人。器呈青白色,圓雕,高17.7厘米,通體有黃褐色沁,頭戴尖頂圓帽,張口吐舌微笑,光腳,赤上身,著長褲,左手持一圓鼓,右手持一鼓棒,呈向前行走態。故宮博物院著名玉器鑒賞家周南泉先生評曰:「近似形態的人形器,曾見陶塑品,以玉為器且生動逼真者,所見僅此一件,很珍貴。」   該器生動逼真,體形胖拙,憨態可掬,故名為阿憨。該玉雕系著名古玉鑒藏家侯彥成收藏玉器皿一直是古代玉器中的重要一類。目前考古發掘出土最早的玉容器見於漢代。獅子山楚王陵、南越王墓都有出土,其中較有特色的是玉卮、玉盒、玉角杯。

漢代青白玉盒長14.8cm,寬5.5cm,通高11.2cm.。飾饕餮紋,三叉雙耳,有氧化白斑和棕紅色沁。漢至魏晉時期,玉異獸多作為玉鎮用。在古代,人們不用座椅飲宴吃飯,皆席地而坐,或坐於坐榻之上,因此需用坐席。而坐席的前部,一般都放上銅鎮或玉鎮,這一習俗,在戰國時期就有。漢代出現的動物圓雕,軀體勁健,雖然肢體、毛髮、羽翼等的表現手法還保留一些早期圖案化殘餘,但其雕刻出的線條粗而準確,整體己基本趨向寫實,反映出受當時雕塑藝術的影響。西漢後期,還出現了使用密排短陰刻線雕琢動物的肘部(如螭虎紋的肘部)以及鷹的羽梢等的表現手法。這種線條雕刻剛勁有力,彌補了平面雕所表現的圖案立體感不足的弱點。這種雕刻技法是前所未見的,並一直沿用到東漢、南北朝。

漢代青白玉母子羊長17.2cm,寬6.4cm,高11.4cm。羊脂白玉。渾身飾粗錨型凹紋,裝飾效果極佳。局部有鬃紅色血沁。母羊身上的小羊神態可愛。

漢代敬龍鳳鳥青玉硯高10.9cm,底直徑9.2cm,硯池直徑7.9cm。硯台的蓋上雕一立體的蟠龍和一跪著的人,周邊飾鳳凰紋。硯緣凸雕三個風鳥和浮雕鳳凰紋,硯池環凹槽,中部是一圓形凸起,糙面便於研墨。整個玉硯設計獨特,精雕細刻,給人一種美觀、大方、高雅的感覺。由於年深日久,硯體都有自然形成的比較明顯的白色沁和棕色沁。

漢代青白玉柷長10.6cm,寬6.5cm,厚3cm。正面飾一蟠龍引頸高歌,正所謂龍吟虎嘯。背面為產形,篆刻一柷字。兩側兩個鳳紋。有黃色土沁和黑色斑點的黑漆古沁。

西漢末王莽時期青玉幣-貨泉長19

漢代青白玉車馬該玉車馬由三十個配件主成。車轅、板狀車身、馭者、乘者、馬鞍、鏈繩是白玉,車廂、車輪、軸、馬、銷釘為青白玉。有輕、中、重度氧化白斑和橫貫的透明沁。五匹駿馬拉車,用玉鏈與車身相連,車上乘皇帝和身材高大的駕車人。車身及傘蓋浮雕螭龍紋、饕餮紋、雲紋,透雕有鳳紋。設計精巧,工藝精湛,氣勢宏大,彌足珍貴。

漢代鳳鳥型海棠口白玉杯高14.2cm,口長10.8cm,寬5cm.。海棠口,飾乳釘紋,整體為一抽象的風鳥。杯口有一活環。局部有鬃紅色血沁和黃色土沁。《小知識》玉杯:是一種飲酒器。玉制杯約始於西漢時期。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青玉角形杯,器口呈橢圓形,器壁較薄,器身腹部琢刻浮起的勾連雲紋,器底是纖細婉轉又巧妙自然的繩索式浮雕紋飾,纏繞於杯身下部。紋飾的製作採用浮雕與線刻相結合的琢制手法。製作較精,拋光好。

漢代雙螭龍白玉璧直徑8.6cm。二螭龍姿態優美,貓耳,鼻眼佔頭部三分之一,頭頂伸出長角,背上飾一陰刻線,線條流暢,精美絕倫。背面飾谷紋。包漿油潤,黃色土沁自然天成。

漢代韘形白玉佩長6.6cm,寬5.6cm,厚0.4cm。上端透雕一鳳,中有一圓孔,正面微凸,飾捲雲紋,古樸大方。背面微凹,光素無紋飾。黃色土沁自然。

西漢青龍教子青白玉佩長10.5cm,寬5.5cm,厚1cm。一神龜背負母子龍。包衣厚重,紅、黃色沁鮮亮,紋飾精美。

西漢和闐青白玉麒麟高12.2cm,寬5.5cm,厚6.9cm。有土沁和白化現象。漢代 四神紋玉鋪首漢武帝茂陵出土。 橫寬36.5厘米。漢代 藍田玉舞女形佩說明: 高9.5厘米。

漢代 玉辟邪說明:寶雞市博物館藏。 高18.2厘米。

蟠螭心形玉佩東漢。白色。扁平,心形,中有圓孔,外周凸起透雕蟠螭,三角形眼,獨角,長尾下垂,栩栩如生。1953年湖南衡陽墓葬出土。現藏湖南省博物館。長6.7厘米,寬4.5厘米

龍嬉朱雀玉佩東漢。青色,有雜色。佩橫長,略弧曲,近似矩形,中有鏤孔。兩端各雕一龍一雀,首尾銜接,身肢纏繞。龍體龐大,雀軀小巧,皆雕琢剔透,精微處以細線勾勒,栩栩如生。1969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現藏定州市博物館。 長15.6厘米寬7厘米

雙螭玉璧東漢。青灰色。扁平,兩面紋飾相同。周緣微起小棱,滿飾谷紋。上部凸出透雕雙螭蟠屈,舞爪相鬥,並點綴流雲紋,雙螭出沒於雲間。紋飾優美、生動,琢磨精緻。1959年河北定州中山簡王劉焉夫婦合葬墓出土。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高25.5厘米外徑19.9厘米厚0.7厘米

神獸紋玉樽東漢。玉受沁呈粉白。直筒狀器身上紋飾被三道凹帶分成上下兩組。上組有一對鋪首銜環,其餘則雕有螭虎、龍、仙人乘雲等紋。下組紋飾又分以仙人和龍、虎與螭、龍和熊相對爭鬥三部。器底以三熊足支撐。器表紋飾變化繁縟,造型生動。1991年湖南安鄉黃山頭林場南禪灣西晉劉弘墓出土。現藏安鄉縣文物管理所。 高10.5厘米

玉座屏東漢。黃色,雜有褐斑。由鏤空的兩側支架和上下兩塊屏板鉚合而成。屏板兩端有長方形榫,榫端各有一圓孔。兩側支架上下各有一長方形卯孔。支架形似雙璧相連狀,每璧皆透雕一龍纏繞於正中的卯孔。兩屏板皆呈半月形。上層屏板正中飾東王公,盤膝高坐,其下部和兩側有跪著的婦人及鳳、鳥、鴨、獸等紋。下層屏板正中飾西王母盤膝而坐,其頭部兩側飾日、月紋,兩側各跪一婦人,四周飾龜、蛇、熊等。所飾人獸,皆透雕加飾陰刻線。玉座屏紋飾將人物、景色、動物組合一起,皆屬神話內容。1969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現藏定州市博物館。 高16.9厘米 長15.6厘米寬6.5厘米

玉舞人東漢。體扁平,呈站立狀。面部用細線刻出眉、眼、鼻、口,前額刻假髻形髮飾,兩耳垂髮至肩。身穿交領長袍,腰束帶,長袖,揚右臂作舞姿,柔勁流暢。袖口飾細線網格紋。足下有一短榫,以供嵌插之用。現藏上海博物館。 高9厘米 寬3.4厘米 厚0.3厘米
推薦閱讀:

買對戒面不能嫌貴
小花與小青的秘密
扳指的歷史
[轉載]曾侯乙墓出土玉器之一
徐州漢墓鳳鳥紋玉器賞

TAG: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