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一三二集)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一三二集)
蔡禮旭老師 2013/9/7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1-002-132
尊敬的諸位貴賓、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這幾堂課,都是就「做孩子一生的貴人」在談師道的尊嚴。一談到尊嚴,自敬而後人敬,一定是自己的行為值得人家尊敬。所以尊重、尊嚴決定不是去要求來的,人生所有的結果都是靠自己耕耘,自自然然水到渠成。
我們談「做孩子一生的貴人」,今天就最後一個重點跟大家做交流。我們一談到「老師」,就好像我記得我在海口的時候,有一個企業邀請去分享一堂管理的課程,他們感覺傳統文化裡面,有很多聖王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他們管理的智慧,他們非常感興趣。當時候都是高階主管一起來參與課程,我就請教他們,我們今天上管理的課程,大家第一個念頭是管誰呢?他們說當然是管員工嘍。
我還記得二00四年七月份,我們在海口辦了第一期「幸福人生講座」。很巧,我們在上課期間因為在一個飯店裡,有一個太太,她突然走進教室,當時候是休息時間,她走進來看著桌上放著一本《弟子規》。我看她的孩子應該是念小學左右,差不多三十多歲的人。她看著《弟子規》就說,「弟子規」,然後她就說,「小孩學的。」然後她就出去了。「弟子」不是指小孩,哪一個人不是父母的弟子?哪一個人到學校不是老師的弟子?哪一個人到各行各業,不是他這個領導、他這個師父的弟子呢?你沒有弟子的態度,怎麼學得到父母、老師跟領導的智慧跟人生經驗,還有能力呢?這個「弟子」,她就覺得是孩子。所以很多家長拿到《弟子規》這本書,首先教誰?從媽媽就變警察了,她教孩子了。所以態度決定成敗,態度決定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後再來改變態度。
所以一個老師,能不能成為一個能改造人靈魂的老師,他在從事這個工作,首先心態就非常重要。心態是什麼?自我教育最重要。《尚書》告訴我們「先覺覺後覺」,自己沒有覺悟,怎麼可能幫助別人覺悟呢?自愛而後才能愛人;自助而後才能助人;自知而後才能知人。我們不懂得自己問題在哪,怎麼去解決別人的問題呢?
今天這個重點,第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非常關鍵。什麼時候是自我教育?Anytime,anywhere(隨時隨地)。比方我今天自我教育了多少次?真正會自我教育的人,他了解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今天有沒有比昨天進步?不然我就退步了。我這一個小時,有沒有比前一個小時進步?再來,什麼時候有進退?一個念頭就有進退了。「聖狂之分,在乎一念」。又有一句話提醒我們,「一失足成千古恨」,那一失在哪?一念之差,才會有那個行為。所以怎麼自我教育呢?善觀己心。聖狂在一念之間,所以時時要觀照自己的念頭是覺還是迷。我們都觀照不了自己的念頭,很難真正去幫助到別人。
就像《三字經》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相信自己有本善,相信所有的人有本善,那請問這個態度是不是應該「不可須臾離也」?這個真理不可以現在相信,五分鐘以後不相信了,有沒有可能?有啊,五分鐘以後走出去,剛好看到那個你最討厭的人,那你還相信這個真理嗎?我們這一天看到的所有的人,我們都能提起「性本善」、「明明德」,都相信他們可以成聖成賢,那我們的念頭是在正念當中;看這個高、看那個低、看那個不高興,我們都在妄念當中,都在迷惑當中。所以自我教育是隨時隨地要觀自己的念頭。講道理都很簡單,回到每一天的每一個細節就不容易了。比方我剛剛要上台來,我就要觀自己緊不緊張。要上台了,會不會緊張?為什麼緊張?得失心重。那我也是在迷惑顛倒,隨時要調自己的念頭。
一個教育者要「勤於教學、勇於改過」。為什麼要勤於教學?因為這一條路是自己選的,選擇從事教育工作,就應該深愛教育工作。自己選擇的行業,要不忘初心;自己選擇的人生伴侶,要不忘初心;自己選擇的每一個因緣,要不忘初心。這才是用真心。不然都是用虛偽的心去應付,那叫自欺又欺人,那有什麼人生意思呢?要深愛,面對每一個學生,念念怎麼去成就這個學生,要有這樣的態度。不然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很可能會造孽。因為我們不愛他,很可能言語、行為就會傷到這個學生。傷了他,他會不信任老師;不信任老師,以後他就不肯學習;不肯學習他就沒智慧,他的後代子孫都完蛋了。所以老師這個行業,有志於此再來,不然就不要來,沒人勉強。所以這是一個「志業」,要對得起民族、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他們的父母、他們的祖先的一個行業。
勤於教學,這個「勤」,勤在哪?不能勤在好為人師,勤在好好提升自己。我們早一天提升,學生早一天得利益。所以真正有愛心的老師,他學聖教決定不用人家去推他,還要去勉勵他,不用,他自動自發,這是真正有利益學生的這一份動力。而這個勤奮當中,我們要了解,教學這個「教」字,我們前幾節課都有談到,左邊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變成要以身作則,這兩個叉就是上行下效,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可以做表率。
而教育工作是教學相長,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困。我在教的過程,論理論到一半,感覺好像沒有通達,講不下去了,就知道自己還不足。或者今天面對這個學生起了情緒,「我的耐性還不行,我的瞋恨還很重」,要知不足。所以勤於教學,還要勇於提升自己,還要勇於改過。自己有沒有懈怠、不勤奮?自己有沒有不斷勇猛改過?這個對一個老師是非常重要的心態,勇於改過,就是自我教育具體的落實。
我們要改過,首先有一個前提:要知過,才能懂得要從哪裡改。覺得我又沒有什麼過失。我們曾經朋友之間在交流,「我們昨天有什麼過失?」朋友說:「我昨天好像沒有過失。」這位朋友講到他昨天沒有過失,只有兩種情況:第一,他是聖人;第二,他是完全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請問,人一天起幾個念頭?講幾句話?做幾個動作?閃幾次眼睛?看人的眼神,是給人信心還是給人打擊?有些人跟我們講,「你講話很衝。」「有嗎?有嗎?」他當然不知道他啥時候不對。所以我們要知自己的過,首先要突破一個關卡,叫「習氣使然,渾然不知」。
比方,不知道我們所有教育界的同道,有沒有曾經聽到自己的學生在交談,「老師好凶!脾氣好大!」剛好被我們聽到。當老師的人過去,「我脾氣有大嗎?我脾氣有大嗎?」他那個當下脾氣就很大啦,還問學生?當我們被人家批評的時候,當下聽到了,火上來了,那人家講得很對。所以有一些習慣,可能幾十年我們自己發現不到,這個時候怎麼辦?得深入經典對照自己,才能知過,才能進一步談得上改過,看經典、聽經,對照自己。再來,更謙虛的落實《弟子規》說的「聞譽恐,聞過欣」。我假如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每天還做錯,還影響自己的學生,那我們就有愧自己老師這個身分,早一點改過,我才對得起學生,那人家指出我們的問題,應該是很歡喜。人家指出我們的問題,我們不歡喜,是我們抱著面子、抱著習氣不放。人家一講我們歡喜,因為我們念念為學生得利益,我們念念為自己得利益,所以才會歡喜。因為知過,一改,自己就提升了,這才是自愛啊。所以不自愛的人才會好面子,才會抱著習氣不放。
坦白講,幾個人懂愛啊!愛,首先從自愛做起。我談到這裡就非常感激我的父親,我父親雖然沒打過我,但我確實還是挺調皮的,有時候做的行為讓父親實在受不了了,那個家法真的拿出來了,挺粗的。我就會突然想起一句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看那個這麼粗,我趕快要認錯。所以人有時候會被父母、被長輩責罰,就是錯了還不認錯,那長輩要打我們的記性,把我們的那種固執、那種叛逆要有所調整。我爸爸棍子拿出來,我就「爸,我錯了」,就不會被打了,是不是?要逃打。那當然,父親也藉這個機會點,好好的把我的問題講清楚,讓我不要重蹈覆轍。而在教育我的過程,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你要自愛。」哎呀,這句話重複了好多遍,印象特別深。當聽到師長老人家說,「古聖先賢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聽到這個「愛」字,那個「自愛」就跑出來了。不能糟蹋自己,而且糟蹋了自己是傷了所有愛護你的人,他們為你操心,為你擔憂,這怎麼是回報愛我們的人應該做的事情呢?這樣我們就不知恩報恩了,就比較沒有良心了。
我父親常常勸勉我要自愛,我長大以後,有一次跟我母親在談話,我母親說,「每次你爸爸教訓你,那些道理你到底懂不懂?」我媽在旁邊一句話都沒有講,很配合我爸爸教育我,但是她在旁邊聽,不知道我這個小學生聽得懂不懂。後來我跟我母親講,句句都懂。我父親在教訓我的時候,我從沒落一個印象說「爸講這句話我不懂」,從來沒有。為什麼?因為父親是用真心在跟我們講,真心跟真心會相應的。所以真的是回想父親教育我們的那個神情,現在還歷歷在目,那種恨鐵不成鋼的表情,體會很深。所以我們三個姐弟常常互相勸勉,「爸媽對我們這麼好,我們最起碼不能讓他們多操心。」
我們要突破習氣使然、渾然不知,要先明理,你明白道理才能自我觀照、自我要求。經典,首先第一個重點,「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因為經典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談自我教育的重要性,首先第一個綱是「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我們剛剛講到心態,一個當父母的人,假如孩子來臨的時候,他不先覺得是要先教育自己,他就想著要教育孩子,他不會把孩子教育成功的。比方,我們常常父母在對孩子發脾氣,「我給你講多少次了,你都不聽。」其實父母在那裡情緒化的時候,他已經沒給孩子好的表率了。「我都給你講多少次了」,他也不了解以身作則才是教育、身教才是教育重要的一環。其實從言語當中,他對教育的認知都已經不夠了,他應該要先受教育才對。
所以我們要到學校教書以前,我們就有一種態度,也是跟著師長學到的:有情緒的時候不要教小孩。有情緒了,我們自己就控制不住習氣了,怎麼去教他?而且孩子鐵定落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的脾氣嘛,你講了哪些道理,坦白講他記不了多少。所以脾氣大的父母,他跟孩子講什麼,孩子事後回想,想不了什麼,因為人都籠罩在那個情緒化當中。所以有脾氣就不要先教孩子,可以先離開,穩一穩情緒再說。當父母的人如此,再來,當老師、當領導的亦是如此。
這個心態有了,就抓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親師」的理都是相通的。我們複習《論語》裡面講到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君親師」其身正,你不用要求,你的德行就感化孩子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己沒有以身作則,雖然三令五申,孩子、學生、下屬也不見得會遵守,甚至會形成不好的現象跟風氣,叫陽奉陰違,父母、領導在的時候跟不在的時候是兩個樣子。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孩子陽奉陰違,不要先跟他發脾氣,首先要反思,我們自己有沒有先以身作則,因為身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比方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我曾經聽到一位校長(是中學的校長),他感嘆的說,「有些教育變成了急功近利、捨本逐末。」那就沒有務本了,捨本逐了末。什麼是本?德是本。什麼是末?知識、能力、才幹是末。德才兼備,才為德所用,知識為德所用。他學的科學最後去製造殺人武器,他不聰明嗎?他沒有才能嗎?但是他沒有德這個本。《資治通鑑》告訴我們,「德者,才之帥也」,靈魂是主帥,它駕馭我們的能力。結果現在沒有德了,學歷再高,講的話會傷害自己的妻子;做的事,會讓他的領導人肝腸寸斷。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當幹部的,是這個領導一手栽培起來的,結果他為了謀自己的利,把組織裡面一半的人統統帶走。他有今天,是那個領導培養他五年、八年,你看人現在很狠心,他能把一半的人帶走,你看他的言語跟能力高不高?高。可是他無德,他不懂得什麼叫忠。
急功近利,我們把孩子都教成只看眼前、只看利益,都不務根本。因為沒有根本,遇到這些誘惑,兵敗如山倒。你說現在沒有德行,男人要抵禦這些女色的誘惑,不容易。所以我們所有教育界的同道,我們今天從事教育工作,得問問自己,你的學生不會被女色所誘惑的,有把握的請舉手;你的學生不會離婚的請舉手。我們從事教育工作,連教孩子不離婚都沒把握了,那我們能真的給他幸福嗎?我們有沒有把握學生以後不得癌症,不得文明病,不得憂鬱症、躁鬱症,不會自殺,不會墮胎?我剛剛念的哪一條在他的生命當中發生,他都不可能是一個幸福的人。不會忤逆父母,不會兄弟相殘,不會兄弟爭財產,不會拋棄父母,會贍養父母,不會觸犯國家法律。有德了,這些都不會產生。所以要務本,不然坦白講,我們孩子這一生,還有很多坎坷的路要走啊。
所以這一位校長講的,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是百年大計,不能急於求成,那都變成功利。這個校長做了一個比喻,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你把一個蛋放在鹹水裡面,一個禮拜以後它變什麼?鹹蛋。你把它放在甜水裡面,紅糖水裡面,一個禮拜以後它變什麼?甜蛋。那是自然而然,著什麼急?所以您看,這句話提醒我們,做什麼事別著急。
其實,一個人修身是根本,修身從哪裡下手?「為學第一功夫,降得浮躁之氣定」。你一浮躁就快要動怒了,就快要著急了;一動怒火燒功德林、百萬障門開。自己墮落了,有可能去利益任何人嗎?自害害人。因為這個浮躁是要發脾氣的前兆,所以要耐得住性子,這個貪快、貪求的心要調伏得掉。「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您假如有這種心境,保證你活八十歲、一百歲沒有問題。你要什麼都著急:快快快,吃飯;快快快,幹事;快快快,坐車;快快快,等死。這個我不是詛咒大家,人愈急躁,心臟跳得愈快,一個人一生,平均心臟跳的次數是有一個數的。你常常著急,「砰砰砰」,本來應該活九十歲,「砰砰砰」,六十歲就完了,因為跳得太快。本來是活六十歲的,但是氣定神閑,很有修養。所有的人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說,來,先喝杯怡寶的白咖啡,還是福建的凍頂烏龍茶,不是,是鐵觀音,凍頂烏龍茶是台灣的。對不起,我太懷念故鄉了。成大事的人不可煩、不可亂,要定得住。所以「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這確實是過來人,真正修學的過來人給我們的提醒。
我們一談到務本,剛剛講的不能捨本逐末,「務本」最好體會的,其中就是《大學》開篇那八個德目,「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這個是人生終極的目標、志向。所以讀古書的人,真的有讀進去,都是胸懷天下的安危。他假如沒有這個心,那他古書讀三十年叫白讀了,因為沒有入心,他把它當知識研究,甚至還帶功利。「哎呀,我好好讀,拿個碩士、拿個博士,以後還可以去領個薪水。」那他那個不是真實學問,他那個是知識,把它當學術,以後去謀他的收入而已了。真正學進去了,必然是要時時為天下著想,時時從本分下功夫,時時守自己的念頭。因為「內聖外王」,「內」要契入聖賢的存心,「外王」,這個「王」最重要的是表率,是家庭的表率、團體的表率、國家天下的表率,外王。而這個「內聖」當中,「主敬存誠」非常重要,守好自己的真誠心、恭敬心。
那我們講到這個務本,「本立而道生」,想到這八個德目,「欲明明德於天下」是最高的目標。「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治國是平天下的本;「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齊家是治國的本,我們今天要利益社會,首先要齊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這個是《大學》裡面的教誨。我們看到有從事於社會慈善事業幾十年的人,在社會上享有盛名,結果他的孩子犯法,在警察局裡面,一下子新聞報出來,那輿論就開始討論了,為什麼做善事連孩子都不照顧呢?那他給社會的負面影響就出來了,甚至於他就趕快離開他所在的那個團體,怕人家也不信任那個團體。所以流弊就出來。不從根本,遲早要出問題,不可以僥倖。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是本,齊家是末。那個「末」不是說大跟小的問題,因為你根深,葉當然茂,葉是末,花果是末。根深了,它營養、水分都吸收得好,它當然枝末這些葉、花果一定好。所以你修身好了,當然你的齊家一定齊得好。「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是修身的本;「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們剛剛講到教育孩子,急功近利,揠苗助長,請問跟格物有沒有關係?有啊。揠苗助長不就是貪快、貪看到成績,那不就貪欲?格物就是格除物慾。
「物格而後知至」,煩惱、物慾少了,智慧就長;智慧長,你時時自我教育、自我觀照,你的心是用真心,你很真誠,你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正的。對自己,不自欺,提升自己;對別人,盡心盡力,幫助他,正心,自愛又愛人。那心對了,一切言行都是在規矩當中,這個就能自然達到後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好的果報,這是我們儒家強調的。道家也說「正己化人」,正己是根本,化人是水到渠成的枝末。
這個務本,具體有一句格言可以讓我們好好來體會。「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從這裡可以看出修身的功夫;「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經綸」。首先強調性情上的偏私,修身的功夫在哪裡看出來?性格改了多少、習氣放下多少。學習聖教要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一個人經背的比較多,他就是有真實學問,或者他聽經聽的比人家多,他就是真實學問。坦白講,一個人經背多了、經聽多了,還會到處給人家講,他性情上的偏私,他已經根本看不到,他還在給人家炫耀。聽經聽明白的人,他一定愈發了解自己的念頭跟行為偏在哪。為什麼?聽經、讀經是明理,他愈明白,愈發現自己的不足啊!什麼叫開悟?發現自己的過失,他今天沒有白活,他今天沒有自欺,他看到自己的問題了,沒有渾然不知。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正的修身、真正的修行。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沒有發現過失,根本沒有契入聖賢的教誨。你解,沒有解出來,它還是知識,它不是學問。
所以,什麼人是勇猛精進?調伏習氣的人。我們剛剛說不自欺,我們勘驗自己:我學了五年,我學了十年,哪一個嚴重的習氣,我們真的放下了?本來很好面子,現在不好面子了;本來很不能接受別人意見,現在可以虛心接受;本來處處疑神疑鬼的,現在很能夠信任人;本來很傲慢的,現在能夠謙卑待人,這個才是學問啊!
我們曾經看到一些有緣的人,他們的一個念頭,都是我們的學處,可能就對治我們最嚴重的那個習慣。比方,我記得在二00七年的時候,我們南京居美馨公司葉總,他到我們廬江去上課,上了課以後他很感動。後來我們見到葉總的父親葉爺爺,他非常有正氣,特別認同傳統文化,所以他的孩子很支持傳統文化,有果必有因。那葉總他很認同,他就想把自己公司的一塊地拿出來建傳統文化的學校,來弘揚傳統文化。這是大好事,是吧?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大陸的傳統文化學習者,都受到居美馨這一片土地上的甘露的滋潤,幫了很多人。當初葉總有這個考慮的時候,這是大好事,但是他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問我太太。這個念頭很可貴。我們人有一個態度,做好事容易強勢,「我做的是好事,支持我是應該的。」這個就是習氣。下了這個這麼好的決定,但是非常尊重自己的太太,太太跟著我一起打拚事業的,所以沒有自我中心。自我中心就很容易自我主張、自私,做什麼事都不知會別人、不尊重別人。這一念,就是我們的學處了。
有一句話叫「念佛參禪似有悟,滾滾紅塵又現形」,自己在聽經、讀經,感覺非常良好,「我都沒有什麼不好的念頭,啊,好清淨!」小心,清淨也會貪。你一貪境界,就在那裡這個我喜歡,那個我不喜歡,那還談什麼清淨呢?清淨應該是順境不貪著,逆境不瞋恚,才叫清淨。所以人一不小心,性情上的貪著就起現前,所以善護己心不容易,善觀己心不容易。滾滾紅塵,自己在那裡聽得很高興,但是一接觸家裡的人、一接觸人群,馬上這習氣全來了。所以自己有沒有功夫,不是自己說了算,得勘驗,得練一練才知道。什麼時候練?處眾。跟大眾一相處,很容易發覺自己一些個性上面的問題。
像這次「做孩子一生的貴人」,是南京召開了一個教育界的培訓,參加的都是校長跟幼兒園園長,就是我們這次的因緣。校長在學校他是最大的,結果來到這裡,手機要上繳,難不難過?難過是自己的「貪」造成的。可不可以不難過?可以,把「我」放下就不難過了,你把「我」放下,就知道人家的善意。他為什麼收手機?讓我專注學習,才二十一天。假如那個手機不收走,放在旁邊,時不時就「簡訊來了沒有?簡訊來了沒有?」別人的「登」,所有的人都在那裡看手機,那還上什麼課,是不是?有一個人的手機「登」一下,所有人都在那裡看。
所以人要修清淨心,首先把手機收掉。我的意思是說,你要辦事的時候要開,不要誤了事情,到時候你在辦事的時候,人家一直聯絡不上你,氣死了,把事情給誤了。然後你就說,那個蔡某某說手機收掉。你們不要陷害我,不要把我去當擋箭牌。每個人在聽每一段話的時候,要把那個義理聽懂,就是能夠干擾你的因素你一定要放下。縱使你必須用手機辦事,你也要想一些方法,讓自己有靜下來的時間。你可以告訴這些跟你聯繫的親戚朋友說,我每天晚上七點到十點決定是用功聽經,以後人家就不會吵你了。
其實坦白講,人有時候為什麼會忙得像陀螺一樣?因為缺乏原則。你原則一立出來,人家慢慢的就了解,找你辦事是什麼時段,哪一個時段你是自己在用功,人家就清楚。所以我們有時候忙,忙到最後,都怪別人。「哎呀,這麼多事都找我。」一大堆,那個都是把理由都推給了這個因緣,不反求諸己。人自己調整,整個環境都會調整,「依報隨著正報轉」,自己的心是正報,你的心一轉,你的環境一定會轉。我們今天念念為孩子想,你的班級一定轉,你的學校一定轉。孩子很敏銳的,他會感覺到:校長、老師怎麼這個暑假不一樣了?好親切哦,讓人如沐春風。哪有你的學校的風氣不轉的道理?
一群校長住下來,他們應該出外都是一間房,自己睡,出公差。結果到了南京居美馨,好幾個校長住在一起,用廁所還得排隊。多久沒有過這樣的日子了,馬上不適應了。所以人好日子過多了,趕快到非洲走一走,馬上這個修養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提升,不然都一直貪著下去了。這個時候考什麼?放下自私。團體當中處處給人方便,而不是人家得配合我,給我方便。你上個廁所就想到不要拖時間,人家還要用。你那個替人設想的心,把自己性情上的自私自利慢慢調整掉,所以處眾非常好。我怎麼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人不高興?傲慢嘛,又看到了偏私的地方。
今天,比方說我們的行為造成跟我們一起生活的人的煩惱,我們都要生慚愧心,我們已經背離了仁愛之道了,惱害他了。可是當人家生煩惱、不高興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是起另外一個念頭:就這麼點小事,有什麼大不了,還生氣!你看我們不反省,還罵對方,所以調伏性情上的偏私重要。你看,假如這種脾氣在家裡發,兄弟有什麼摩擦了,你還在那裡發牢騷,還在那裡抱怨,父母的心在淌血都不知道啊。「同氣連枝各自榮」,父母是根,兄弟一衝突了,那不就是這些枝幹在被砍?哪有父母不痛苦的道理?所以我以前聽到,姐妹因為一件事不高興,三年不通電話,我說人這個脾氣居然能夠造這麼大的孽。姐妹三年不通電話,她媽媽的日子怎麼過?所以人要改脾氣,能念念為父母想,這個脾氣決定改得了!就是念念只想自己,才改不了,念念想別人也容易改。
而偏私當中,我們看到這個「私」字,就是自我,自己喜歡的,愛得不得了;看不順眼的,好像講起他來就沒有一處是好的。所以人一偏,心態一偏,看什麼都看不清楚。所以《大學》,今天講《大學》挺多的,因為今天講務本,我們一開始講務本,《大學》很強調務本。「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喜歡他,卻還能看得到他的不足、缺點;討厭他,卻能知道他的長處跟付出。人的心一偏,為批評而批評,這個就會形成很不好的對立。你說政黨跟政黨之間,難道人家沒有做好的事情嗎?哪有一講起話來,人家啥都不是?那假如是政治人物這樣帶頭,全國人民假如無形當中學習了,那就麻煩了。那就變成什麼?苛刻、刻薄啦。
所以性情上這個偏私很嚴重的,愛憎要去掉,就是好惡的心。剛剛跟大家講,什麼時候自我教育?Anytime,anywhere(隨時隨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因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啊。既然「人之初,性本善」,你還討厭他幹什麼?你說他做那行為不對,那是他的習性,那不是他的本善。一個人有本善,現在被習性牽著鼻子走,你應該憐憫他,怎麼會生他的氣呢?那就是還不明理,不明這個每個人都有本善的真相。明理的人決定不再迷惑,不再起這個錯誤的念頭跟心態。所以我們真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了嗎?真相信的人,決定沒有看不順眼的人,也沒有不信任的人,只有怎麼去成就他的心。
你跟他緣很好,更好,你講話他會聽,趕緊幫助他提升。你不要跟他好到兩個人互相貪愛,情感愈來愈執著,那不行,那是你沒有智慧。有啊,我在台灣,看到夫妻好到你儂我儂,最後先生死了,意外,太太活不下去。所以這個就不是用真愛、智慧去愛護對方,最後太太還自殺,那這個愛錯了。所以要用理智的愛,不能用情執的愛,要「悲智雙運」,真慈悲、真愛裡面有什麼?有智慧。
愛一個人要怎麼愛?我沒有的時候,我不在的時候,他可以更好,你跟他的互動就是不斷的在提升他。就好像一個真正有智慧的母親,她照顧孩子,陪孩子成長,不是讓他愈依賴母親,而是讓孩子漸漸的可以獨立,能力可以照顧自己,這個才是會愛護孩子的母親。為什麼?人生無常啊,我們怎麼可能隨時或者長長久久陪伴我們的至親呢?所以有智慧、真愛的人,他考慮事情是比較深遠的,不是只考慮眼前。所以父母沒有智慧,那個溺愛就是考慮眼前的感受而已,但那個不叫真愛,那個叫慾望、情慾。「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就考慮不到那麼遠。所以往往被情慾所控制,什麼時候才有一點反思?孩子不聽話了,才知道嚴重了。
剛剛我們強調要調伏好惡、愛憎的心。其實明理就是什麼?明白我這麼做,害了自己又害了別人。你真搞明白了,你還這樣做?那不是愚痴?對自己沒有益處,對別人也沒有益處,還繼續做,那不是真明白的人。請問大家,發脾氣對自己有沒有好處?對別人有沒有好處?沒有。那我們還繼續發,那是自害害人。那我們是「可憐憫者」,我們比那個還沒學傳統文化發脾氣的人更可憐,我們比他還可憐。他不知者罪小,我們明知故犯,繼續發。
所以還是要下決心。孔子說「先難」,要行仁愛大道,先從最嚴重、最困難的習氣調伏,要拿自己開刀。不然有時候習氣藏得比較深,往往人家一指出來,藉口接二連三一串,人家就不想告訴我們了。尤其我們教育界的同道,這個好惡,殺傷力太大了!為什麼?我們不是一個孩子、兩個孩子,一帶班就是三、四十個孩子。自己心一偏,喜歡這些孩子就寵愛,這些孩子全部傲慢起來了;討厭那些孩子,那你喜歡的孩子都瞧不起那些你討厭的孩子;然後那些被你討厭的孩子統統沒有信心,甚至於怨老師、恨老師。這一個好惡心毀了所有的學生,毀了自己又毀了學生,所以這個心一定要放得下。
一般我們看報紙,當時候我還在台灣的時候,某某青少年走在路上,放一把火,把七台摩托車、幾台摩托車全部燒掉。那是一個結果,一個人為什麼這麼憤怒?我們得找原因才能解決問題。我們看了報紙在那裡氣那個孩子,又不能解決問題。這樣的孩子你都把他關起來,也不能解決問題呀。為什麼?因為他的病因沒解決。你把他抓進去了,他在裡面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本來是個小偷,十年出來變什麼?對啊,很難想像。除非你監獄就像海南監獄系統這樣,還是要從他心地改善。我們張發廳長講的,你要改變,要從他起心動念處,他念頭錯了,存心錯了,你給他關,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啊。
其實當時我看到這些青少年燒車,他就是反社會的這種情緒。缺愛的人才會反社會;有愛的人,他就是奉獻社會,他怎麼會反社會呢?那他為什麼缺愛?他在兩個最重要的、他生命中的貴人身上沒有得到愛:父母跟老師。他那個怨慢慢就積起來了。你看孩子成長,「我爸爸說……我媽媽說……我老師說……」父母老師是他最崇敬的人,他怎麼會逆反?但是我們沒有愛護他,甚至動怒、牽怒於孩子,亂打他,久而久之,他當然人格就受到負面的影響。一個孩子成績不好,你把他羞辱,把他叫到牆角上面去,一次、兩次、三次……誰受得了呢?那他的人格當然開始扭曲掉了。
「人之初,性本善」,師長講,每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要堅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就不會這樣去對待這個孩子。為什麼?每個人開竅的時間不一樣,你就用一個成績、分數去衡量,然後成績不好的,你就放棄他。教育是成就人,不是放棄人。像我是開竅比較晚的,當然現在還沒有很開竅。我成績一直都不好,我的姐姐她們成績都比我好很多,可是我父母從來就沒有嫌棄過我。每一次考試不好,我父母都是「加油!加油!」那個眼神就是信任我。後來,被這麼信任,慢慢的什麼心起來?羞恥心。爸媽這麼信任我,我還繼續這樣不爭氣,挺對不起他們的,那個羞恥心就上來了。
包含我念小學,幾位老師對我非常的信任。剛好我兩位老師教過我姐姐,也教過我。我姐姐都是全校第一名,我是全班二十幾名,差很多吧?我的導師跟我的自然老師,教過我姐姐又教過我,可是他們看我成績不怎麼樣,沒有否定我。我記得當時我兩位老師到我高中去,我接待兩個老師,很高興啊。結果我那自然老師,他現在是校長,可能也退休了,葉校長。他說,「禮旭跟他姐姐,我們都教過,禮旭是屬於『大隻雞慢啼』。」這個是我們福建話,「大隻雞」就是很大的雞,公雞,「慢」就是慢,「啼」就是啼叫,很大的雞叫得比較慢。為什麼?因為牠吸一口氣,時間比較久,要「嗯、嗯」,牠才能「咕咕咕」,才叫得出來,牠醞釀的時間要久一點,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我翻譯一下這句福建話,叫「大器晚成」,就是「大隻雞慢啼」。
當時候我聽到這句話,特別受鼓舞。其實人難免,你們設身處地一下,我姐姐每次都全校第一名,我有沒有壓力?你們真的很懂得感同身受。上初中,每次頒獎,「第一名,蔡蓉青。」我姐上去了,我趕快(低頭)。我同學:「你姐,你姐。」「呃……」設身處地很重要,假如你很聰明,成績好,學歷又高,你跟兄弟姐妹相處,你要柔軟,不然你那個言語,不知不覺就傷到人家的心了,要設身處地為他們想。
所以剛剛講到,真的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你對孩子都是信任,你不可能去排擠他,你不可能有好惡。之前跟大家分享過一個真實的例子,一個主管,他是一個郵局的最高主管,一個分行。兒子成績很好,女兒成績比較差,兒子是哥哥,讀到博士,女兒只有專科畢業。他就愛那個兒子愛得不得了,然後嫌棄那個女兒,因為她成績不好,就好惡,因為對成績非常在乎,就形成這個嚴重的好惡。結果兒子從美國大學回來,博士畢業。這個父親本來想帶著他好好去跟親戚朋友見見面,好好炫耀炫耀。還來不及帶出去見親戚朋友,這個兒子就來到父親面前說了,「爸,我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你的財產、房子那麼多,你趕快過給我吧。」哇,他爸爸晴天霹靂,花了二十多年栽培這個博士兒子,居然回來是先跟他要財產。
大家要知道,現在世界的風氣叫功利主義,傳統文化是道義啊!除非你的孩子有很好的德行根基,不然出國留學,給大家講一個不客氣的話,凶多吉少。除非他有很好的德行基礎;再來,他去的時候有長輩照顧;再來就是你的孩子是聖賢再來的,不然哪有說不受污染的?除非他是顏回、夫子這種功力的人,不然哪有可能說不受影響?他都一定要有一個成長、成就自己的過程。他真正定力、德行,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會染著,那沒有問題。很多大學生,我敢說超過一半,到外國去留學,花錢都花得比較凶。
後來這個父親被這個兒子這麼一講,進精神病院了,打擊太大了。在這個時候誰出現了?你們很能體會,這個時候女兒出現了,給父親講,這一輩子不拿他一毛錢,每個月還給他五千塊錢做生活費(在我們台灣發生的事情),才把父親救出來。
結果他的兒子後來結婚,生了第一胎,不到一歲,進醫院很多次,孩子先天身體有問題,開刀開了好幾次。他這樣忤逆他的父親,哪有可能孩子會不出問題的呢?「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但其實很多事情,我們細細去體會,這個世間沒有一件事是壞事。他得到這樣的結果,才能真正讓他醒過來。當他在醫院穿梭的時候,他假如有一念想起自己小時候生病,父母那個著急的臉龐,他的慚愧心就起來了。那他孩子的這些際遇就成為他覺悟的因緣,不然他很難醒啊,「養兒方知父母恩」。
那這一點是我們在談修身。下一句「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經綸」。人的德行、修養在哪裡表現?能不能把家庭裡面的矛盾衝突,用自己的真誠心化解掉。假如我們學傳統文化學了五年、十年,我們家裡面的衝突沒有化解,甚至還更嚴重,那代表我們沒有真實的涵養。因為有真實的涵養可以感化別人才對,怎麼連自己最親的人都感化不了?很多人在外面很熱心,回到家,跟家裡人不能溝通,所以他那個熱心不是真的,夾雜著虛榮。他做做,人家就讚歎他、恭維他,他覺得很有成就感;回到家裡沒有人肯定,也沒有人拍手,真沒意思。這個都要觀照。
我們新疆郝鐵龍董事長,曾經在我們中心講過一堂課,他有一點讓我們印象很深。他在學習傳統文化,突然有個念頭想到,「我借我弟弟錢,我都記錄得很清楚,可是我還常常捐款,捐不少錢給公益團體,怎麼我對不認識的人這麼慷慨,對我自己的手足反而計較得這麼厲害?」他就反思到自己這個善心不純,有夾雜名利。結果他體會到了,人體會到了就能改;體會不到,聽五年、十年的課程也不一定有用。他回去之後就跟他弟弟說,「那些錢你不用還了,哥再好好幫你找一個房子(挺好的房子),幫你這個家安定下來。」他說他弟弟馬上就痛哭了,然後誰最高興?他母親。所以好像隔年,他帶著全家人從新疆回自己祖籍河南祭祖,全家和和樂樂的。那去祭祖,誰最高興?祖先在天之靈最欣慰,這個是消得家庭內的嫌隙。
坦白講,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句話哪有這麼好做?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最重要誠意正心,這個心對了,就做得到。在明朝,有一個讀書人叫吳子恬,他的太太姓孫,孫氏。吳子恬他的母親早過世,父親娶了繼母。繼母有偏心,對他一個弟弟比較好,對他比較不好。他心裡慢慢的就有不平、有怨在。後來他娶妻了,他的後母對他太太也不是很好。他就不平,想要去找後母理論,都是他的太太把他勸下來。後來他的父親去世了,父親留下的財產,有地、有銀兩,結果他的繼母就把最差的那個田給他,然後自己跟弟弟留好的田地,還把不少錢都私吞了。結果吳子恬真的受不了了,真的要去找繼母,又被太太攔下來,不然親人之間就要爭執了,爭財產。
學傳統文化,首先要學吃虧,不只是跟別人要學吃虧,最親的人要學吃虧,不要連最親的人都要跟他計較,那學不進去了。而且我們要了解,該是我們的,跑都跑不掉,哪是爭能爭得來的呢?愈爭福報愈折損。請問大家有看過哪一個家庭,為了爭財產告上法院,最後家族愈來愈興旺,你們聽過一例嗎?沒有啊。《朱子治家格言》講,「倫常乖舛」,衝突了,「立見消亡」,很快整個家就敗掉了。所以這個太太有見識,不簡單,「妻賢夫禍少」,這個妻子賢德,幫他丈夫轉掉很多的劫難。
結果這個後母,這個是不義的做法,很快的自己生的兒子染上賭博,把錢全部敗光,然後母子幾乎淪為乞丐了。假如你是吳子恬,這時候怎麼辦?「呵!蒼天有眼,你們也有今天!」聽起來就怪怪的,是不是?對自己的兄弟跟繼母講這種話,不是很不符合倫常嗎?這個時候,孫氏很懂人情事理,先生還沒有反應,她趕緊勸先生去把母親、弟弟接回來。做不做得到?盡棄前嫌,不然怎麼消得家庭內的嫌隙?對方任何的過失,絕不放在心上。不然只要一放在心上,會藉題發揮,那可能就不能共住了。接回來一起吃年夜飯,然後還幫助弟弟戒掉賭博,最後就感動了自己的後母跟弟弟的良心,這個家就和樂了。
而他太太生了三個兒子,三個都考上進士。該是他們家的福報,怎麼會跑得掉呢?一個家族裡面出一個進士就不得了,她生三個,三個都是進士,你看他的福報!所以人量大福大,怎麼可以跟自己的至親計較呢?你看她三個兒子從小看到母親的德行跟忍辱,哪有不成材的道理呢?所以人要不計較,學吃虧,人欠你天會還你。假如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老師跟同事、跟自己的父母兄弟常常鬧不愉快,還帶著情緒到學校去,甚至於講話還罵親戚朋友,那不把孩子的人生態度都誤導了?所以這個故事要講給自己的學生聽。
這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網路教育中的虛擬學習共同體
※如何做到快速讀完一本書?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六十集)
※我們到底應不應該表態呢!?
※幼師周記怎麼寫?